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19 15:50:19

⑴ 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代表作有那些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导演作品

情杀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墙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后一班地铁 Dernier métro, Le (1980)

爱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钱 Argent de poche, L' (1976)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The Story of Adele H (1975)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风云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骗婚记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柔肤 Peau douce, La (1964)

朱尔与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二十岁之恋 Hatachi no koi (1962)

Tire-au-flanc 62 (1960)

射杀钢琴师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

四百击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捣蛋鬼与恋人 Les Mistons (1958)

编剧作品

米雪的告白 Petite voleuse, La (1988)

断了气 Breathless (1983)

情杀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墙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后一班地铁 Dernier métro, Le (1980)

爱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钱 Argent de poche, L' (1976)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风云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骗婚记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柔肤 Peau douce, La (1964)

朱尔与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筋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Tire-au-flanc 62 (1960)

四百击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捣蛋鬼与恋人 Les Mistons (1958)

⑵ 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下面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A、《滑动门》
B、《公民凯恩》
C、《罗生门》
D、《重庆森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⑶ 请介绍一下电影导演特吕弗和他的电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法国,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16岁时,特吕弗有幸结识了巴赞,从此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与未来的杰出电影导演特吕弗之间,结成了一种感情亲如父子的关系,巴赞不止一次的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的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也就是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了一个几乎与巴赞齐名的、优秀的电影批评家。他们组成"电影手册集团",推动了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吕弗再一次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 此时,49岁的特吕弗,伴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誉,早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天之骄子。 他记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电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自己已经多少次象这样,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人们知道,这一次,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也就是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同年年他又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我们认为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特吕弗。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特吕弗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年轻的特吕弗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⑷ 法国电影大师特吕佛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班地铁
又名: The Last Metro

(特吕弗经典作品,法国80年代最佳影片,恺撒十项大奖)
1980年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囊括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十项大奖。特吕弗辞世后,1990年法国影评界将《最后一班地铁》评为法国80年代最佳影片。

导演: 弗朗科依斯·特吕弗
演员: 凯瑟琳·德诺芙 杰拉尔·德帕迪约 Jean Poiret Andréa Ferréol Paulette Dubost Jean-Louis Richard Maurice Risch Sabine Haudepin Heinz Bennent Christian Baltauss Pierre Belot René Dupré Aude Loring Alain Tasma Rose Thiéry
编剧: 弗朗科依斯·特吕弗 Jean-Claude Grumberg Suzanne
所属地域: 法国
出品时间: 1980年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卡斯由于来不及逃跑,只得让妻子玛瑞恩谎称他已去美洲工作,实际上他躲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贝尔纳是爱国的青年演员,他进入蒙玛特剧院后,多次与玛瑞恩合作,萌生了爱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玛瑞恩的丈夫并未出走。贝尔纳毅然离开剧院,参加了抵抗运动组织。1944年6月,德军大败,路卡斯才走出地窑,重见光明。此时,贝尔纳也再次回到剧院。

⑸ 哪一部电影被美国作家吕弗称为诗化电影

法国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称为诗化电影的是《公民凯恩》。

弗印索瓦·特吕弗说: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⑹ 《四百下》的导演是谁

对于特吕弗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来的历史将会给他一个最为客观的评价。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

素有“电影狂人”之称的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自他投身电影事业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以敢说敢为而著称于世。但是与另一位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论都只与电影本身有关,而不是像后者一样总是习惯于针砭时弊或是表达自己对于其他电影人的嘲讽甚至是蔑视。而这一区别,也使他始终以一种电影战士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并且始终受到后世电影人的尊敬与景仰。

1932年,特吕弗出生于法国的浪漫之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并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这种勤奋好学的经历,也使他成为日后法国电影导演中文学素养最为扎实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时代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而且这位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文学巨匠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从精神上给了年幼的特吕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励着他在长大成人后去投身梦想中的文学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日后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终于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开始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这虽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但显然还是无法使他满意。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电影梦,他很快就辞掉了这份工作,开始在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也就是被他誉为“精神之父”的这位人物的提携下,成为著名电影评论杂志《电影手册》的一名编辑。正是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才最终一步步地走向了电影这一让他为之痴迷更为之疯狂的广阔天地。

在担任编辑的这段时间里,特吕弗撰写了那篇著名的理论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该文章后来也被视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而其中对于那种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法国传统电影所进行的严厉攻击,以及极力提倡的那种个人化的电影拍摄方法及精神的观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仑·雷乃等著名导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时的特吕弗已经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个电影评论家了,他先是跟随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学习电影导演技术,接着就在1959年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并一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朴素纪实的拍摄风格以及对于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在电影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并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也正是由于这部旷世杰作的问世,才使得法国电影彻底改变了其原来的僵化局面,并最终促成了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开始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工作。直到他于1984年去世之前,他几乎每年都要执导一部影片,在整个电影生涯中共执导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枪击钢琴师》、《柔肤》、《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的一班地铁》和《朱尔和吉姆》等经典之作,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无数令人艳羡的至高荣誉。

事实上,在特吕弗的很多经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极为敏感的艺术触觉和天才般的领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个相对极端的处境中,并借此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从而展现人性最深处的所有善恶与美丑。他对于处在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和揭示,甚至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和生动的准确把握,让人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由得对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艺术大师心生由衷的钦敬与叹服。

除此之外,特吕弗还特别擅长发掘许多与他合作过的法国女演员身上的独特之处,并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她们的至情至性展露无遗。法国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众多女演员,如凯瑟琳·德诺芙、伊莎贝尔·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以及芬妮·阿尔丹等人,都曾经和特吕弗有过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这样的一种合作过程中,在自己创造出的那一方银幕上永远地留下了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们的绝代风华。

纵观一代电影大师特吕弗的整个电影生涯,他确实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不仅先后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世界级的重大奖项,而且无论是在艺术成就以及商业价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功。他的这种在艺术与商业二者之间来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远远地超过了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其他导演。

1984年,这位在世界电影史上纵横驰骋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师,在他的妻子、法国著名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爱与精力的电影事业。

⑺ 知名科幻片导演

1 《银翼杀手》 1982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作为各种科幻片榜单的“常年霸主”,《银翼杀手》的第一名来之不虚。整部电影的概念远远超出了它所处的时代,场景、布景和斯科特的拍摄与剪辑又是那么老练而独到,致使很多场面都“烧录”到影迷的脑海中无法抹去。影片的美工设计极为出色,那些弱光下的摄影和未来光怪陆离的场景都成为了经典。影片表面上讲述了人类和复制人的关系,而从哲学上来说,导演探讨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和“寻找身份”的古老命题。
2 《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 1980 导演:厄文·克什纳
这是星战系列的第五部电影,也是正序的第二集星战。仅仅从剧情上来说,这一集的故事最为复杂和丰满,是整个星战系列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并不是一手开创了星战系列的乔治·卢卡斯,而是他在南加州大学念书的老师厄文·克什纳。当时卢卡斯忙于公司的事物分身乏术,才找来了恩师代班。没想到多年之后,别人手中的“山寨”星战竟然成为了民意中最好的星战电影。
3 《2001太空漫游》 1968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公认的巅峰之作,也是影史上最难以理解、最发人深省的作品之一。褒奖者认为影片充满了哲思与反省,对人类的起源、历史和未来做了极为深刻的思考;而批判者则认为这部影片大走形式主义路线,是一部徒有其表的形而上的电影。除掉这些文本和意义上的讨论,单从影片本身艺术性来考量,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堪称完美的艺术品。片中大量古典乐的运用,更是增强了这种手工艺品的完美性和统一性。
4 《异形》 1979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在这部电影对未来世界做了大量大胆的、极富创作力而又真实的幻想。他创造出了一种极为恐怖的怪物,并成功地将科幻和恐怖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了“科幻恐怖片”这个亚种。《异形》的完美在于它能从多个维度上进行欣赏。作为科幻片,它是一流的;作为恐怖片,它能让你吓个半死;而作为动作片,它又极为精彩。
5 《星球大战》 1977 导演:乔治·卢卡斯
1977年的这部《星球大战》开创了一个伟大的电影系列,并一度成为了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和传奇。在当年,这部电影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改变了观赏电影的审美方式。影片中的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美术风格彻底改变了该类科幻片的美学预设。从此之后,任何太空飞船的外形都从《星球大战》中有所借鉴。用斯皮尔伯格的话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改变了观众如何看电影,而且还改变了如何拍电影。
6 《ET外星人》 1982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外星人形象,而且这个相貌奇特的外星人还喜欢喝可乐,吃巧克力豆,并且和地球上的孩子们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很难得在“外星人入侵”的情节中看到这么富有人情味并且令人忍俊不禁的片子。这可能是斯皮尔伯格拍摄过的最有人情味的电影,也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有童趣、最美好的科幻片。此外,它更是一部童话和家庭片,影片带着幽默、抛弃了说教和指责成为了跨越时代的经典。
7 《异形2》 1986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异形2》没有照抄雷德利·斯科特在1979年完成的经典之作,卡梅隆没有把异形简单地塑造成嗜血的怪兽,相反,它的嗜血和杀戮首先是出于本能,其次是出于生物“护幼”的本性。《异形2》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R级电影。除了创下了首部票房过亿的R级电影的记录以外,还收获了5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其中包括希格妮·薇弗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8 《盗梦空间》 2010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在诺兰的电影里,我们唯一体会不到的词就是失望。《盗梦空间》是一部集科幻片、爱情片、动作片和文艺片于一身的电影,诺兰成功地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每个方面都滴水不漏,无论是盗梦的理论还是人物的情感,都能够自圆其说。按照诺兰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诺兰剧本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当代导演无人能出其右。
9 《黑客帝国》 1999 导演:沃卓斯基兄弟
跨在新千年门槛前的这部《黑客帝国》给新世纪的科幻片定下了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标杆:无论是从视觉效果还是从故事设定,抑或是从科技的那种炫酷感上来说,几乎没有没有新的科幻片能和《黑客帝国》相提并论。而且,《黑客帝国》中所显露出来的那种对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生命形式和状态的重新思考也极为深刻。上映之后,影片积攒了大批的粉丝,这些人不遗余力地研究这部Geek电影中的Geek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Geek。
10 《终结者》 1984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作为一部开天辟地的电影,作为卡梅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处女作”,《终结者》的先锋性、原创性和开拓性都是有目共睹的。这部电影中不仅有阿诺、有肌肉男、有时空旅行、有复杂的故事和设定,更重要的是它为影坛送来了卡梅隆和终结者——前者成为了日后的票房霸主,后者和“I will be back!”则一起变成了银幕传奇。整部影片颇有些黑色电影的感觉、恐怖气氛渲染到位,而且当时不多见的电子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11 《阿凡达》 2009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虽然《阿凡达》的故事没有什么稀奇、主题也是老套,但视觉效果却足够令人目眩神迷、忘乎所以。在3D的夹击之下,“看电影”这个词已经不再能形容观赏《阿凡达》的观影体验,它更应该改成“体验电影”。毫不夸张地说,3D这门并不时髦的技术在卡梅隆的手中重新焕发出了魔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只有到了人们对3D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电影才能回归内容、故事和人物本身。”
12 《回到未来》 1985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一部强劲的早期穿越喜剧作品。应该说,影片的喜剧色彩已经超过了科幻性。在这部电影里,罗伯特·泽米吉斯大玩成人的“限制级元素”,比如和自己的妈妈恋爱、高中生抽大麻、强奸未遂、从恐怖分子手中买放射性元素玩穿越——你能想象这只是一部PG级的电影么?《回到未来》三部曲都是经典之作,它们经典到可以让人忘记这是一部科幻片。可能这才是科幻片的最高境界——“忘我”。
13 《死亡幻觉》 2001 导演:理查德·凯利
应该说这是一部“非主流”的好莱坞电影,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好莱坞和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但是导演却的确实验了另一种讲述故事的方法——而这仅仅只是他的处女作。影片很难理解,并且一直在自身的故事框架内寻找答案,只是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答案还没有出现。导演留下了许多疑问等待观众自己去解决,只是有多少人会有这个闲心去做这部Geek电影的“Geek”呢?
14 《第三类接触》 1977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在那个爱喝可乐的ET之前,斯皮尔伯格试水拍摄了一部讲述人类和外星人友好接触的影片:《第三类接触》。相比较《ET外星人》,这部电影较为晦涩,但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还是一如既往地展现出了自己对于特技的熟稔使用——可以说,在这样的科幻片中,特技、奇观本身就是观影的快感来源。法国大导演特吕弗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科学家,表演还算可圈可点。
15 《终结者2》 1991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比起《终结者》,《终结者2》可能在故事和人物的开创性上略逊一筹,但是在娱乐性和消遣性上,影片可算是那个时代里的佼佼者。崭新的CGI技术完全改写了电影的技术史,而观众看到吃了枪子、化成水和“拔地而起”的液态机器人也一定会惊讶地不知所终。阿诺在这一集里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了,而是一个懂得了学习和情感的“铁男人”。
16 《怪形》 1982 导演:约翰·卡朋特
与其他的纯粹的科幻恐怖片相比,《怪形》显得卓尔不群,原因之一是杀死人类的直接凶手并不是外星生物,而是人类自己。两相比较下,人类的丑陋与短视,已跃然于胶片之上。卡朋特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和导演功力,而且当年只有22岁的罗伯·伯丁为影片设计的“怪形”的外貌也令人惊叹。特效方面,卡朋特找来了斯坦·温斯顿,他赋予了怪形以生命。
17 《星际迷航》 2009 导演:J·J·艾布拉姆斯
《星际迷航》的电视剧拍了700多集,电影也拍了整整十部,可是它在国际的影响力还不及一部《星球大战》。好在J·J·艾布拉姆斯及时对影片进行了改良,才使得企业号重新上路。整部影片笑点和高潮频出,绝无冷场之虞。而且在艾布拉姆斯的掌控下,既没有抛弃原作中的精髓,也没有主动放弃新观众。可能星迷会觉得太爆米花、太无趣、太普通,但它还是成功地将另一批影迷转变为了“星迷”。
18 《决战猩球》 1968 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
1968年版本的《决战猩球》通过了一个倒置的进化链的假设,讽刺了人类社会的,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宗族歧视行为。影片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从公民权、种族问题到进化、宗教、战争等等不一而足。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在于那个震撼性的结尾,当主角向猩猩证明了人类在地球上的文明之后便骑马离去。可是不久之后,他却在海滩上发现了自由女神像的残骸。至此,他才恍然大悟,这个被猩猩统治的星球就是曾经的地球。
19 《侏罗纪公园》 1993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恐龙之类的巨型猛兽一直是人类的幻想或者说意淫来源,在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中,这种想法成为了现实。影片中最大明星和最大的噱头就是那些工业光魔打造的恐龙,它们的逼真程度令当时的观众咋舌。CGI技术也第一次在银幕和商业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有人评论影片说,直到电影结束,他还恍惚在游荡,直到自己相信恐龙真的存在为止。
20 《机器人总动员》 2008 导演:安德鲁·斯坦顿
作为一部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展示出的拳拳情意、暖暖爱意足以让人无语凝噎并彻底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片。影片中的情感是重头戏,而科幻——只不过是两个机器人爱情的底色。皮克斯的造型设计一直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部分,在《机器人总动员》中,无论是windows风格的Wall-E还是苹果风格的Eva都让人心生怜悯,电焊人和缺乏运动的肥胖人类也让人忍俊不禁。
21 《天外魔花》 1956 导演:唐·希格尔
干净利落的剪辑、步步为营的剧本、稳重到位的表演,这一切都把这部名为《天外魔花》的低成本B级恐怖片推到了影史经典的位置。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并不在于表现人类是如何从植物中成长出来的,而是在于传递出了一种深深的恐惧感、无助彷徨感和不可知论。当周围的人都是“异己”的时候,一个人怎么才能独善其身呢?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影片对当时在美国横行的麦卡锡主义有一定的警世作用。
22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2004 导演:米歇尔·冈瑞
把这部电影定位在“科幻片”上有些勉强,毕竟这部电影的“奇幻色彩”大于“科幻色彩”。感谢查理·考夫曼的故事和他改写的剧本,抹去记忆的情节令人惊奇也令人感喟。法国导演米歇尔·冈瑞用童话般的色彩和玄妙的特技把这个故事美丽而动人地展现在了银幕上,在观赏影片的时候,人们甚至会有种“顿悟”的感觉。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和克尔斯滕·邓斯特的黄金自合让人过目难忘。
23 《机械战警》 1987 导演:保罗·范霍文
范霍文初入好莱坞,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英雄。影片巨大的优点,那就是不过不失,所有的布景、台词、特效都在为主题服务,没有任何喧宾夺主的元素出现。在视觉效果上,影片做到了简洁而又得体,没有出现败笔;在叙事、剪辑上,范霍文采用了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手法,这与影片的硬派科幻风格相得益彰。
24 《少数派报告》 2002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有人觉得《少数派报告》是一部不着四六的、商业艺术两不靠谱的尴尬电影。但如果平心静气地来看,它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科幻动作片。影片的前40分钟,可以当成是动作大片来看,而后40分钟则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这两部分并没有全然分开,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结尾多少有些“狗血”,致使格局没有它所展示出来的那么宏大。
25 《发条橙子》 1971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奶吧、生殖器隐喻、无穷无尽的色情场面和暴力场面,对集体性暴力的一种幻想和描述、可怕可怖的洗脑等等元素使得《发条橙子》成为了库布里克的杰作,也让它成为了众多卫道士喉咙中的“鱼刺”。如果抛开社会意义,仅仅只是看影片本身,这是一部算得上“美好”的影片:漂亮的镜头语汇、莎剧一样的对白和别出心裁的美工布景,都让影片本身成为了艺术品。
26 《大都会》 1927 导演:弗立兹·朗
这是默片时代最昂贵的一部电影,也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拍摄本片,弗立兹·朗烧掉了500万德国马克,那是在1927年。影片上映后曾经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工人并不是累死累活工作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找不到工作,也就没有机会在工作中累死累活——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影片的价值也逐渐开始显现——它像是箴言一样精准地预言了未来世界的发展。
27 《疯狂的麦克斯2》 1981 导演:乔治·米勒
相较于前作,《疯狂的麦克斯2》的预算更足、场面更大、追车更火爆、末世的布景和造型更颓废更逼真。而第一集中欲说还休的“反乌托邦”情节在这一集中才显得昭然若揭。影片用写实化的手法描绘出了后核战时代的世界图景,导演没有渲染暴力,但也没有对暴力扭扭捏捏。那种惨白的世界、像是动物一样争夺“生存权”的人类亦成为了该类电影中的“保留元素”。
28 《12只猴子》 1995 导演:特瑞·吉列姆
影片带有极强的特瑞·吉列姆的个人化色彩,也带有极强的宗教和玄学的色彩。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翻拍自法国新浪潮中一部令人费解的电影《堤》。其导演是新浪潮中最令人不解的克里斯·马克。这部被马克称为“影像小说”(photo-roman)的电影由一系列照片配以诗歌一般的旁白组成。《12只猴子》的监制很早就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在他的推手之下,翻拍片《12只猴子》才得以出生。
29 《铁血战士》 1987 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
这部电影的经典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科幻片,影片提供了一个供后世不断改编和致敬的外星怪物、它说着外星语言、只猎杀战士、杀人武器先进、而且还把头盖骨当做战利品收集;作为动作片,影片中的杀戮够血腥、够暴力,阿诺的表演也足够给力,如果还要再拉上一个什么条件的话,那就是幽闭的丛林,这种环境设置也为影片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恐怖感。
30 《妙想天开》 1985 导演:特瑞·吉列姆
只要你反对集权主义,只要你看过奥威尔的《1984》,那么你对《妙想天开》里的未来世界就一定不会陌生。《妙想天开》假定了一种注定要失败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高度集权、高度统一、扼杀个体自由。特瑞·吉列姆用自己独特的“怪诞方式”揭露了这种政权的邪恶本性。这部电影的风格可以用“白日梦”三个字来形容,那个一只苍蝇毁灭一个集权社会的情节是典型的“白日梦”——因为集权社会本身是不可能被这样毁灭的。
31 《暗淡的星》 1974 导演:约翰·卡朋特
虽然这部电影在约翰·卡朋特的履历表上并不显著,但是影片因为卡朋特那种一贯的“怪咖级特色”和黑色幽默而在科幻片的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卡朋特没有什么钱,他和丹·欧班农只用了六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电影。但是他有喷薄而出的想法和稀奇古怪的念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概念先行”、依靠想法和出奇的黑色幽默而取胜的影片。
32 《索拉里斯》 1972 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虽然塔可夫斯基本人对《索拉里斯》不置可否,但这仍然是一部大师的作品——也是大师最具争议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形而上学,说的是一组苏联科学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后来才发现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海洋的波动能影响到宇航员的心智和记忆。影片中表现的对外星的探索反过来也就变成了人类对自身思维以及灵魂的寻找,对外星球的研究也便成为了对自身潜意识的考量。塔可夫斯基把心理学融进科幻片中的创举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无限可能。
33 《第九区》 2009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
在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笔下,这部电影是一部让当年暑期档好莱坞大片“蒙羞”的佳作。的确,写实化和纪录片化的镜头语言、颠覆性的科幻故事、对人性和“虫性”的深刻描写和那个算是半开放式的结尾,真的让当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有那么点“无地自容”。 “思想”的转变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如何对待异己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影片中人类对外星人的“种族隔离”,可以看成是对人类的“种族政策”的反讽。
34 《星河战队》 1997 导演:保罗·范霍文
在科幻动作片的领域里,有一个把战争片和怪兽片融合在一起的先头兵,这就是保罗·范霍文的《星河战队》。在这部电影中,范霍文毫无顾忌地拉上了一整支部队,在地球上和死不绝的外星怪物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虽然说影片本身乏善可称,但是范霍文要把这部电影打造成科幻片标杆的愿景还是实现了,影片在当时创纪录的使用了550个特效镜头,并开创了与外星怪物“巷战”的先河,《洛杉矶之战》肯定从中得到了不少灵感。
35 《光明战士阿基拉》 1988 导演: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一贯喜欢“爆破”性的主题,这部《光明战士阿基拉》深得其中三味。影片的背景是在未来的日本,主题是关于人类末日和自我发现与救赎。整部动画片除了保留有大友克洋的一贯的工业化和冷峻的特色外,还异常的真实。可以说这种真实性已经超越了动画片和电影的承载力而达到了启示录和预言的高度。即使今天再看,也一点没有老态与拖沓之感。
36 《苍蝇》 1986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苍蝇》是一部无法忽视的Cult杰作,影片在给予人们恐惧和惊吓的同时还让人们反思:科学在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控制不受控制的科学反过来否定人类本身?柯南伯格在影片中想传递的无非就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剥夺了人性的批判的观点。关于“苍蝇”,有人认为这是在隐喻艾滋、癌症之类无法被治愈的疾病,还有人认为这是在隐喻年龄增长这样人类无法抵抗的事物。
37 《地球停转之日》 1951 导演:罗伯特·怀斯
1951年,世界处于冷战之中,这部电影的诞生显然带有某种“警世”的特征,因为外星人千里迢迢地来到地球,就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种处理方法和当年的主流科幻片南辕北辙,所以影片也就在时间的洗汰中挺立了下来。冷战结束后,影片的反战内容被进一步解读成了“耶稣传递福音”,意义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历久弥新。片中的地球人没有什么力量却自不量力,没有人能理解“和平”的含义,一切问题都要通过核弹和国家暴力来解决——怀斯对冷战的讽刺可见一斑。
38 《全面回忆》 1990 导演:保罗·范霍文
当科幻遭遇动作明星,我们就得到了“科幻动作片”。在这类电影里科幻色彩往往只是底色的一种,而动作明星的个人魅力才是影片的“重头戏”,《全面回忆》就是这么一部电影。著名的保罗·范霍文召集来了《机械战警》的班底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把前州长阿诺塑造成了一个有勇有谋、有肌肉有智慧的平民英雄。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好莱坞最后一部大规模使用微缩模型拍摄的大片。随后,数码时代和CG动画就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39 《月球》 2009 导演:邓肯·琼斯
邓肯·琼斯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充满哲思、令人动容。虽然在近些年,这种令人难以下咽的英伦范科幻片格外少见,但是大卫·鲍伊的儿子却让我们看到了它并未绝迹。山姆·洛克威尔的独角戏沉静而深邃,让人很容易对其产生情感上的投射,正是这种情感交流才成就了影片的颠覆性结尾。可以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拍摄过的最具家庭气息的科幻片,我们蓦然发现,原来科幻片也可以这么安静和文艺。
40 《独立日》 1996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你可以形容这部电影大而无当,也可以将其视为神作,更可以只是把它当做测试影音设备的发烧天碟——但有一点你不能否认,那就是这部电影看得人酣畅淋漓,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爽”。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好莱坞用这种无法复制的电影攻克了世界影坛。《独立日》开创了一种科幻片的故事模式,那就是在电影中,弱势的一方往往会因为机缘巧合、发现对方的致命弱点而获得最终的胜利。
41 《电子世界争霸战》 1982 导演:史蒂文·利斯伯吉尔
影片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并不出彩,但是《电子世界争霸战》的概念、风格和技术却是划时代的。导演史蒂文·利斯伯吉尔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和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成为了第一部描绘虚拟空间的科幻电影。毫不夸张地说,后世几乎所有的同类影片都收到了本片的启发。而且电子游戏以及Geek文化也从此开始了勃兴的发展。影片还是史上第一部用CG和真人结合的方式完成的特效电影。
42 《五百年后》 1971 导演:乔治·卢卡斯
乔治·卢卡斯的长片处女作,片名THX1138指的是一个追求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人,他主动要求摆脱思想控制。影片有着极强的形式主义倾向,塑造了一个类似于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展示的集权世界。从这部处女作里我们能看到卢卡斯日后创作的一些倾向:科幻、乌托邦、斗争、反抗等等。如果说《星战》系列是卢卡斯写的通俗小说,那么这部电影则当之无愧的是一本充满哲思的散文诗。
43 《禁忌星球》 1956 导演:弗雷德·威尔科克斯
这是一部大投资、大概念、大制作的科幻片。影片中有一个拟人化的机器人,比《星球大战》中的那个机器人要早了20年。虽然影片的特技在今天看来已经是“粗制滥造”,但所揭露出来的“仇恨即怪兽”的人文伦理思考却显得与时俱进。可以认为这部电影启发了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间接地对《异形》和《黑客帝国》产生了影响。此外,这部影片还开创了一个“外星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异形、超自然机器、太空飞船和外星球都成为了下一个时代里银幕上的标志。
44 《萤火虫》 2005 导演:乔斯·韦登
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乔斯·韦登撰写的那些闪耀着小聪明的干练、诙谐的台词是最令人愉悦的体验。虽然有人认为整部影片都是在故弄玄虚,都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但不能否认,乔斯·韦登在影片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并一直把这种悬念留到了最后。这是一部“以人为本”的科幻片,它告诉人们,不用卢卡斯的那种堆砌外星生物的模式,也一样可以拍出一部有趣的“星战片”。
45 《哥斯拉》 1954 导演:本多猪四郎
哥斯拉这名字出自日本流行小说家香山滋的同名小说,在原作中,哥斯拉是来自外界的巨大破坏者——在1954年的日本,这个破坏者指的是核战争——对于原子弹的记忆,大和民族要比我们深刻得多。影片公映后,受到了日本青少年的追捧,于是在接下来的50余年时间里,哥斯拉被改头换面地28次搬上了银幕。这个怪物在银幕上不仅见证了电影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见证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46 《人工智能》 2001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47 《天降财神》 1976 导演:尼古拉斯·罗格
48 《飞侠哥顿》 1980 导演:迈克·豪杰斯
49 《命运之门》 2004 导演:什恩·卡鲁斯
50 《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1968 导演:罗杰·瓦迪姆

⑻ 《滑动门》《公民凯恩》《罗生门》《重庆森林》哪一部被称为�

《罗生门》 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
尔雅通识课-影视鉴赏考试

⑼ 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都有哪些代表作品

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出生日期 1930-12-03
出生地 Paris, France

人 物 简 介

1930年12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长大后回到巴黎。他大学时攻读的是人种学。戈达尔自小对电影就有狂热的兴趣,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吕福的帮助下,29岁的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疯狂的比埃罗》等。

1961年,他与安娜卡莉娜结婚,而高达也拍了一连串由安娜卡莉娜主演的影片。但这对出色的银色夫妻,却在1964年离婚,不过之后二人仍保持在电影上合作的关系。

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_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70年代,戈达尔曾遭遇车祸,一度中断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国拍摄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1959年《精疲力尽》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1962年《随心所欲》威尼斯影展审查员特别奖
1965年《阿尔伐城》则是赢得柏城影展金熊奖。
1983年《芳名卡门》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弗朗索瓦·特吕弗- -

“新浪潮”名正言顺正式挂牌是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开始的。影片讲述一个名叫安托万的倔强的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家里,不服母亲和继父的管教,后来因偷窃而被关进教养院,又从那里掏出来的故事。这部表现“问题少年”的电影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因此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纽约影评人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大奖。这部影片使特吕弗一举成名,它也是安托万·杜瓦内尔系列影片的第一部。

《四百下》主人公安托万的故事有特吕弗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特吕弗童年、少年时代也是一个难以管教的孩子。屡次从家中逃跑,有过少年教养院的经历。后来到部队当兵,也因为从军营逃跑而作过军人监狱,退役后,他当过电焊工、放映员、交易所跑腿、新闻记者等,后来被安·巴赞发现,进入《电影手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他在《四百下》的片头题词上写上:献给安·巴赞,以表达巴赞对他的知遇之恩。巴赞是在该片开拍的第二天去世的。

1958年,在他拍摄的第一部短片《顽童》中有一个镜头:一群满街乱跑的顽童正在撕毁一个著名导演的影片海报。这个镜头似乎对他自己也是一个隐喻:他自己正是以一个顽童的姿态一阵狂轰滥炸冲进了电影圈。但是,在对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充分肯定的条件下,历来对他有一种论断:认为他是以反对传统而成为传统,以攻击学院派而成为学院派,以贬斥商业化而具商业化。特吕弗的电影经历代表了“新浪潮”一般意义上历史命运。第一,他是“新浪潮”导演中最成功的人,“新浪潮”因为有他的成就而有价值;第二,他最后成为最具商业化的导演之一,事实上他后来回到了传统的摄制模式上去了。但是传统已经不是原来模样,都经过了改造,“新浪潮”已经被历史承认了,“新浪潮”融入传统中去是正常的。那么,特吕弗的作品究竟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价值呢?法国评论家诺·缪尔托在《特吕弗的反常特点》一文中将他的影片分为五个主题,认为他们反映了他的主要爱好:

书籍,儿童,女人,电影,他本人。

这五个分类表明了特吕弗船做题材的多样性,但郑海多样性中,他鲜明的强调了作为一个“作者-导演”的个性和统一性。他的影片回避了政治、社会问题,甚至回避了现实的日常课题,他的影片始终突出的一个主题是“爱”。有这个“爱”出发可以将他的影片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安托万系列为代表的“自传体”作品。这个系列延续了20年,安托万的演员仍是让——皮埃尔·雷奥。那是以“爱”为线索串连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关注和探索一个个体在社会约定了的体制内成长的境遇,他的困惑、迷惘、反叛与失败。《四百下》中的安托万没有爱。家庭与社会对他来说是压抑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影片中安托万奔向大海的那个长长的镜头,那当然是雷诺阿式的,在技术上并不是他的首创,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青春期的渴望,他具有时代意义。到了《二十岁之恋》,他开始懂得调情;《偷吻》中,他已经从部队复员,四处打工,初尝人生的艰辛,但“爱”依然是最难找的;《夫妻之间》则是他的结婚与离婚的故事;《飞逝的爱》青春已经过去,家已破碎,“爱”仍无处可寻。

另一类是关于女人的,他喜欢用相同的主题结构、不同的组合来探索爱情的情感本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诠释。如《朱尔与吉姆》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同两个男人发生爱情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是他的影片的原型结构,他其后的诸多作品多在这部影片的基础上部分变动或变奏。如《夏日之恋》中有二男一女,《两个英国姑娘和大陆》中的二女一男,《巴黎最后一班地铁》的丹妮芙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

特吕弗赞同雷诺阿的《游戏规则》,认为这是一部“完全消除了好人和坏人的观念的心理影片。”这大概也是他自己所要追求的境界,他着力于刻画人的心理。因此他将“严谨”还给了现实主义。面对着他的人物的这种多元性或多重性,他选择了宽容。这是他的影片所流露出的历史观。他曾经对他的演员凯瑟琳·德纳芙说:“生活不是电影,电影也不是生活。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只能表现重要而有意思的事,因而要比生活强烈的多,迅速的多……如果想拍写实主义的影片,那到大街上找人就是。”这就是他的电影观。

阅读全文

与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丧尸系列在线看 浏览:672
凯特温斯莱特尿尿镜头 浏览:439
网站直接看 浏览:71
国内激情床戏 浏览:463
320×240电影下载 浏览:359
夜魔2大结局 浏览:150
果戈里三部曲顺序 浏览:704
唯美大尺度古装电影 浏览:183
台湾电影伦理 浏览:354
任达华贩卖器官电影 浏览:15
龙岭迷窟电影演员表及演员介绍 浏览:871
杀戮都市讲的是什么内容 浏览:120
韩国电影女的给老头送药 浏览:238
电影天堂应版权方要求无法下末代皇帝 浏览:148
戴面具的美国电影人物 浏览:798
大奶妹日本电影 浏览:675
CGV电影院是哪的? 浏览:445
男孩 荷兰 百度云 浏览:317
陈晓电影全集 浏览:266
我国第一部水墨电影 浏览: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