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二战的电影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1.《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英国、法国,1962)
全景式记录盟军诺曼底大反攻的史诗。盟军最大的一个成功案例。公认的二战战争电影盖棺之作。告诉我们成功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2.《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美国、英国,1977)
盟军荷兰空降兵的命运。可能是盟军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异想天开与急切冒进让盟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一位德军将领的风度和气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3.《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美国,1965)
战线过长与补给不及让德军功亏一篑,失败令人扼腕、顿足。
4.《马耳他攻防战》(Malta Story,英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英军在马耳他捉襟见肘的遭遇。
5.《雷玛根大桥》(The Bridge at Remagen,法国,1969)
情节紧凑,精彩纷呈,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6.《红一纵队》(The Big Red One,美国,1980)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活着”就是硬道理。
7.《雷霆战将》(When Trumpets Fade,美国,1998)
告诉你一种反英雄主义的战场生存之道。
8.《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德国、瑞典,1993)
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士兵的坟墓。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
9.《星星敢死队》(The Star,《东部战线1944》,俄罗斯,2004)
诗化的意境,信念的力量,内敛的情感,不朽的军魂。
10.《狙击手》(Sharp Shooter,苏联)
苏军女狙击手的传奇故事,扣人心弦、震撼人心不逊《兵临城下》。拍摄年代未详,当略早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The Dawns Here Are Quiet,苏联,1972)
战争与女人的散文诗,证明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曾经感动过一代中国观众。
12.《虎!虎!虎!》(Tora! Tora! Tora!,《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1970)
客观看待珍珠港事件的一个标本,美国观点和日本观点妥协的产物。抚摸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3.《中途岛战役》(Midway,美国,1976)
胜败之机瞬息万变,一失足成千古恨。此战凸显了信息、判断与应变的重要性。表现手法略嫌呆板,其间美军将领之子与日本姑娘恋爱的情节纯属多余,且日本姑娘容貌亦嫌平庸。
14.《红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细细的红线》,美国、加拿大,1998)
墓志铭式的故事。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与日军的对决,对于美军来说,该经历(包括士兵的战争思考和厌战情绪)与日后的越战经历差相仿佛。略嫌沉闷、拖沓。
17.《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英国、美国,1957)
战俘题材经典。战争中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经典标本。英国绅士遭遇日本流氓:虎落平阳被犬欺。
18.《反攻缅甸》(Objective Burma,美国,1945)
早期二战经典。在历史上曾因过分夸大美国在缅甸战争中的作用、遭物议而被删剪。
19.《血战台儿庄》(中国,1985)
中国第一部以正面战场抗战为题材的电影,已是公认的华语经典。聊以代表中国经典。
20.《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壮士雄风》,英国,1968)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悬疑、动作,斗智斗勇,起伏跌宕、惊心动魄,一气呵成,绝无冷场。更兼两位大美女捧场,秀色可餐,令人想入非非。
21.《六壮士》(The Guns of Navarone,《纳瓦隆的枪声》,美国,1961)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动作、悬疑,紧凑、紧张,人物、景观,美不胜收。其间处置叛徒美女的情节尤其令人心情复杂。
22.《伦敦上空的鹰》(Stukas uber London, or Eagles Over London,法国、西班牙、意大利,1969)
战争间谍题材经典。德军的渗透与英军的反渗透。轻喜剧,精彩、幽默。网上多有混同于《不列颠之战》者(在下亦曾因此在《知见二战题材经典电影245部》一帖中注错该影片英文名)。
23.《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红粉忠魂未了情》,美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珍珠港事件前夕夏威夷美军生活故事。美国反思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经典标本。
24.《战争的呼喊》(Battle Cry,《硝烟中的呼喊》,美国,1954)
早期二战经典。战争与人生的抒情诗。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成长故事。
25.《百战雄狮》(The Young Lions,美国,1958)
四个年轻人的二战传奇。试图站在德国与美国之间思考战争。
26.《爱在战火蔓延时》(Shining Through,《英烈情缘》,美国,1992)
战争间谍题材经典。九死一生的命运与淋漓尽致的爱情。
27.《第22条军规》(CATCH-22,美国,1970)
黑色幽默,军中游戏规则之荒谬。略嫌六神无主。
28.《沙漠之狐》(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沙漠之狐隆美尔传》,美国,1971)
不虚张、不自命、不大言、不空洞,比《巴顿将军》、《麦克阿瑟传》、《山本五十六》、《艾克:登陆倒计时》都更有看头。
29.《从海底出击》(Das Boot,《潜艇风暴》,西德,1981)
海战题材经典。一种悲壮的失落。
30.《U-571》(《猎杀U-571》,美国、法国,2004)
海战题材经典。团队精神的胜利。惊心动魄之余亦不嫌虚构失真。
31.《不列颠之战》(The Battle of Britain,《空军大战略》,英国,1969)
空战题材经典。全景式记录堪称英国保卫战的英格兰空战,纪实逼真、精彩壮观。
32.《633轰炸大队》(633 Squadron,英国,1964)
空战题材经典。空中战争与军中爱情的传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国标本。
33.《战地军魂》(Stalag 17,《17号囚房》,美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战俘逃亡题材。明争暗斗,其乐无穷。
34.《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第三集中营》,美国,1963)
战俘逃亡题材经典。自由是不屈不挠的结果。
35.《黑狱枭雄》(King Rat,《鼠王》,美国,1965)
战俘逃亡题材经典。美国人生存之道的战俘标本。
参考资料:http://sc3h.blog.hexun.com/3681422_d.html
2. 二战时期的电影
《莫斯科保卫战》:《战斗中的列宁格勒》(1941年)、《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1942年)和《战斗的一天》(1942年,由十儿个摄影师在全国各战场分别拍下6月13日同一天的战况而组成)等。故事片的创作也配合卫国战争,拍摄了如《区委书记》(1942年)、《玛申卡》(1942年)、《她在保卫祖国》(1943年)、《卓娅》(1943年)《伦敦可以坚持》《沙漠的胜利》《我们为何而战》《夜与雾》《伦敦上空的鹰》、《漫长的一天》、《帝国的毁灭》、《攻克柏林》《卡萨布兰卡》《巴顿将军》 《钢琴家》《拯救大兵瑞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细细的红线》《逃离索比堡》《桂河大桥》《辛德勒名单》 《中途岛海战》 《英国病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虎口脱险》 《偷袭珍珠港》《美丽人生》《风语者》 《U-571》反映欧洲上空战前阴云密布的,有《生命可以重来》、《乱世三人行》等;反映重大战役的,有《攻克柏林》、《解放》、《围困》、《莫斯科保卫战》、《最长的一天》等;反映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屠杀的,有《辛德勒的名单》、 《钢琴师》等:反映战后德国人心态的,有《德意志零年》等;反映战后行为追究的,有《罪恶交响曲》、 《屠杀报告》等等
3. 从20世纪50年代‘解冻电影’到80年代‘生活电影’前苏联电影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其内在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俄罗斯民族处在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在这里,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发生着碰撞,因此,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民族精神而言,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这种境域当中,俄罗斯精神有着浑厚、博大、悲悯的极端气质。在俄罗斯人身上,各种矛盾特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专制主义、国家至上、自由放纵、善良平和、柔顺内敛等等。那里有对苦难的坚忍不拔,有对彼岸世界、对终极的不懈追求。俄罗斯的大地仿佛就是痛苦与思考的象征,因思想而受难,因受难而思想,是俄罗斯社会三百年继之不辍的文化主题。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命运使俄罗斯民族的艺术凝重大气,感情浓烈,无数杰出的艺术大师背负着俄罗斯命运,反复吟唱着普希金所说的俄罗斯之调。苏联时期,新兴的电影艺术建筑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以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表现着俄罗斯民族的情感和命运。依托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艺术传统,苏联电影在国际电影中,写下了自己辉煌的篇章。
在默片时代,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这些电影大师创造了神话般的电影奇迹。有声电影的产生结束了这一段黄金时期,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三四十年代,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影响下,描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成为了此时的关注热点,这一时期拍摄出了一批成熟的优秀影片,例如尼古拉斯·艾克的《生路》、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1934)、吉甘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顿斯阔伊根据高尔基三部自传式小说拍摄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1938年至1940年摄制)、米契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等。尽管此后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出现多样化的风貌,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题材等都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在创作思潮上,意识形态的僵化却越来越禁锢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过分强调了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控制,使艺术失去了独立的品格,以至于在电影中以理想来矫饰现实,俄罗斯传统的厚重与深刻被平庸逐渐代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电影的创作陷入了低迷。
苏联电影的再度辉煌出现于50年代中期以后,从那时起一直到80年代,随着创作环境的宽松以及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苏联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无论是场面恢宏、英雄史诗般的战争大片,还是跌宕起伏、柔肠寸断的伦理片,都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一、 解冻与深入——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新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整个世界,对于苏联来说,这场战争不仅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场战争中,苏联牺牲了2000万人,用血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这给战后苏联人的生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整个社会一时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沿着战争年代的惯性在滑行。40年代初遭受了战争破坏的苏联电影在战后延续了低迷的状态,“无冲突论”统治着整个文艺领域的创作活动。因而在创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也产生了不少条条和框框。艺术家不是反映生活的原貌,而是把生活表现得非常理想化,尽力掩盖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不幸。这造成了故事片的产量逐年下降(1947年7部,1948年17部,1949年16部,1950年15部,1951年6部),并且影片题材狭窄,影片的主题靠说教来喻示,缺乏艺术感染力;艺术表现手法呆板僵化,电影的叙事语言没有新的建树;人物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此时期有一类“纪念碑式的史诗片”,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突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另一类现代题材的影片回避矛盾冲突,粉饰现实生活。如:《金星英雄》、《幸福的生活》等。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影片内容单调,风格雷同。好的艺术影片寥寥无几,只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青年近卫军》等几部质量比较高。
1956年,苏共召开了二十次代表大会,彻底批判了“个人迷信”和“无冲突论”。理论上的解放给了苏联电影较大的创作自由,剧作家和导演们从“无冲突论”的桎梏中脱身而出,可以相对自由地表现真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时期,随着禁忌的逐渐被打破,电影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有了实现的可能,苏联电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一批呈现出新面貌的影片中重新放出了光彩。一批新的电影人涌现出来,开始了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例如邦达尔丘克、丘赫莱依和塔尔柯夫斯基等等,他们和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罗姆、格拉西莫夫等人一起,对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以人性的眼光谴责战争与个人幸福的对立,并以揭露战争的残酷来呼吁全人类的和平。这个时期的影片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样化,在揭露生活阴暗面、深化人道主义主题、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探索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有了不俗的突破。
50年代,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战争留下的巨大伤痛远远没有平息,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亲人牺牲在战场,生活下来的人长久地沉浸在眼泪和对亲人的悼念中,这是战后苏联集体的心灵创伤和悲剧命运。在以前的《青年近卫军》、《普通一兵》等影片中,着力表现的是具有英雄主义气质的战争英雄,与此相反,新一代导演将目光投向了遭受战争创伤的普通人,并对人在战争中的境遇、人与人之间真实复杂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思考。1956年,新一代导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于1956年根据鲍·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拍摄的成名之作《第四十一》,揭开了苏联电影创新的序幕。与此后大部分影片关注二战题材不同,《第四十一》讲述了一段革命历史:国内战争的年代,政委叶夫秀柯夫率领一支红军突围,幸存部队中女战士玛留特卡是个神枪手,她已打死了40个白匪军。政委令她与另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从海路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起了风暴,两名战士被卷入海中,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岛上。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留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当中尉奔向朝孤岛靠近的一艘白匪小船时,玛留特卡一再劝其站住,他却继续在水中奔跑。玛留特卡犹疑再三,终于放了一枪,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终于成了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中尉躺在海水里,玛留特卡奔过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第四十一》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这是当时的青年导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Grigori Chukhraj 1921—2001)的第一部影片,他是“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而《第四十一》被国际影评界公认为这股浪潮的首部力作。《第四十一》虽然是一部战争影片,但是战争在影片中却只是作为叙事的背景而存在,格里高里·丘赫拉依关注的其实是在最排斥人性的战争中去展现丰富复杂的人性美。在远离革命与反革命纷争的小岛上,男女主人公动人的爱情故事得以优雅而又甜美地展开,但战争缔造的这段爱情在归属意识苏醒之后,又走向了宿命般残酷的毁灭,男女主人公坠入了悲剧深渊。格里高里·丘赫拉依细腻地处理了电影的叙事和诗性抒情,把处于悲剧境域中青年男女的丰满人性表现得格外动人心弦。玛留特卡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立场,又有少女丰富的人性,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影片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第四十一》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影片中,丘赫拉依注入了大量抒情片段,蔚蓝色的大海、熊熊的火堆、强烈的抒情音乐,这一切都给《第四十一》带来了浓烈的人性意味。《第四十一》是50年代后期苏联电影全面创新的一个发端,从这部影片开始,一个崭新的,在苏联电影史中被称为“苏联电影新浪潮”的时代来临了。
在这以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苏联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在他们的努力下,苏联电影在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电影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深化和对电影语言的积极探索,使这一时期的电影和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变化最先发生在战争题材的影片当中,这时期的优秀电影有: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1903—1973)拍摄的《雁南飞》(1957)、邦达尔丘克(Bondarchuk,Sergei Fiodorovich,1920~1994)拍摄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丘赫莱依拍摄的《士兵之歌》(1959)和《晴朗的天空》(1961)、阿·阿洛夫和弗·纳乌莫夫拍摄的《给初生者以和平》(1961)、安德烈·塔尔柯夫斯基拍摄的《伊凡的童年》(1962)等代表作。
对于苏联来说,50年代后期,卫国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使得当时的整个社会思潮可以拉开一段距离去冷静地审视战争,表现在电影方面,便是革命激情所带来的英雄主义豪情逐渐演变为厚重的悲剧感和对人性的思索。这一时期的电影纷纷采取了普通人的视角去反思战争,贯穿着人道主义的悲悯,影片着重描写战争中人的遭遇、命运和不幸,凸现了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幸福生活造成的破坏,随着影片对战争事件的关注转向了对战争中人的关注,它所展现的人们心灵的巨大创痛深深震撼了一个时代。《雁南飞》中薇罗尼卡和鲍里斯一对年轻恋人被战争毁灭的爱情;《一个人的遭遇》中木工索阔洛夫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士兵之歌》中一去不回的阿辽沙;《伊凡的童年》中备受摧残、心中怀满仇恨而夭折的伊凡。这些形象的出现在苏联电影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被放置在了中心位置,“非英雄化”的同时,也就是对人的珍视、热爱和对人在历史中脆弱处境的无限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塔尔柯夫斯基拍摄于1962年的《伊凡的童年》,在电影中,伊凡是一个面孔黝黑、背上布满伤痕、不停地战栗的小男孩。战争毁灭了伊凡的童年,他不再拥有儿童的纯真无邪,反而是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只有在梦境中他才能够返回到被掩盖起来,似乎已经消失的童年情境中去。在梦中,伊凡是一个自由的、心灵充满了喜悦的人,他能梦见大自然的美,能和人类美好的情感相遇。但是在现实中,伊凡永远无法平静下来,他是一个复仇者,一个被战争彻底摧残了的儿童。影片改编于弗·鲍哥莫洛夫的小说《伊凡》。在影片中,塔尔柯夫斯基作出的重大改变是引入了伊凡的梦,他让伊凡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当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伊凡做梦的世界。两个异质世界的强烈冲突让伊凡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敏感而又悲痛的心中。《伊凡的童年》始终渗透这一股悲切的激情,塔尔柯夫斯基本人的人道主义观点清晰而又深刻地在影片中表现了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说,《伊凡的童年》和当时在西方刚刚兴起的“作者电影”有着共同的审美趋向,因此,影片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重视,《伊凡的童年》获得了196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旧金山电影节大奖,并在数十个国家上映。
这一时期,苏联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雁南飞》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轰动,获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士兵之歌》荣获旧金山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电影节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晴朗的天空》在1961年的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与日本影片《裸岛》共同获得大奖,并在旧金山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在以其对战争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人在战争中普遍处境的强烈关怀打动世界的同时,这一时期苏联电影新鲜的、独创性的电影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苏联电影从一开始就对电影这一门独特的艺术在形式以及技巧上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无声电影后期,对电影艺术的自觉终于导致了艺术观念上的一次大的争论,争论发生在爱森斯坦和C·尤特凯维奇之间,实质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两种电影理想的冲突。在时隔30年之后,“诗电影”重新在苏联电影界发出了回响。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米·罗姆(Mikhail Romm1901—1971)不仅对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他还发表了不少文章,从理论上阐释电影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突破旧框框,必须创新。年轻一代导演中致力于创新的几个主力,如格·丘赫拉依、安·塔尔柯夫斯基都是他的学生。诗电影的特点已经不是单纯地表现在隐喻、象征、比拟上,而且贯穿于整部影片的构思之中。在影片中,诗电影减弱了戏剧性的冲突,代之而起的是大量抒情场景和诗性格调。《雁南飞》并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甚至连敌人的形象也不出现,而是着力表现薇罗尼卡的内心矛盾;《士兵之歌》突破了叙事电影的框框和戏剧结构,采用了散文结构,影片虽然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给予人们的感受却远比一些故事和事件丰富得多,它能使观众从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影片的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方面出色而大胆。片中有十分独特的蒙太奇转换,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镜头。
在诗电影理论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在苏联电影界兴起了一种“情绪摄影”的理论,主张电影摄影不是客观主义的记录,而应带有强烈的主观化情绪色彩。这个阶段电影中典范化的镜头处理给予了以后的电影无尽的启示,为人称道的处理层出不穷。比如《雁南飞》,鲍里斯临死前靠在一棵白桦树上,他的身子慢慢向下滑,眼睛望着急速地旋转着的白桦树梢,在旋转着的白桦树梢的背景上出现了鲍里斯想像他和薇罗尼卡结婚的画面,随后想像的画面渐渐淡去,白桦树梢旋转得越来越快,又戛然而止,银幕上出现了鲍里斯两手伸开倒向水洼的画面。《一个人的遭遇》中,索阔洛夫和其他俘虏在采石场做苦役这场戏中。画面上展现的是寸草不生的大采石场,疲惫不堪的、被折磨的虚弱已极的人们在凿石头。单调的、不断重复的凿石声塑造了一种音响的气氛,画面造型的处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难熬:俘虏们捧着大石头一步步慢慢走上山去,另一队人在采石场的沟底走着,还有一队人在山脊上艰难地行进,身体极度虚弱的人还被德寇碰撞而滚下山坡。均匀的凿石声,均匀而沉重的脚步声,使人觉得这种法西斯苦役式的劳动永无尽头。《伊凡的童年》中的最后一场戏,也就是在伊凡最后的梦中,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一切都是那样纯净,那样光辉,只是在水边,在沙滩上竖着一棵烧焦的树。伊凡与一个小姑娘追逐着向水里跑去,这时,画面中忽然闪现了那棵烧焦的树,一片阴沉、晦暗的阳光笼罩着它。这个隐喻性的画面非常富有表现力地让人看到,在伊凡的道路上竖起了一棵死亡的黑树。
诗电影的传统在苏联以后的电影中得到了继承和深入的发展。塔尔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生的电影实践对诗电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他又拍摄了《安德烈依·鲁勃廖夫》、《镜子》等影片,1983年他在意大利导演了《怀乡》之后,在国外定居。1985年他在瑞典导演了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牺牲》,1986年在巴黎病逝。西方影坛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与费里尼、英格曼·伯格曼等齐名的大师级的电影艺术家。在塔尔柯夫斯基的后期电影中,诗电影的独特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尤其是他对长镜头的运用和探索达到了一个诗化的高度。苏联人的长镜头观念建立在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是为了纪实而是为了表现,所以体现出来的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观念,也就是用一个镜头来完成原来蒙太奇剪接的效果。所以在那个镜头中每当机器运动到一个局部,就会有一组戏出现。塔尔柯夫斯基的长镜头当中影像本身的节奏感纯粹天成,不需借助于台词,也不需借助于音乐或戏剧张力,在取消了一切指向性和明确的意义后,显得纯净、优美。他开拓了电影的形式美,使电影成为一种本质优美的艺术。
这时期的苏联电影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之外,重要影片还有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友》、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在艺术性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格拉西莫夫拍摄的《人与兽》(1962)、《记者》(1967)和《湖畔》,作为他这一时期现实生活题材的三部曲,以普通人的命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影片的中心,并将人物刻画和对环境、社会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耳目一新。
1967年,阿·阿斯柯尔道夫(Aleksandr Askoldov1932—)根据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改编并导演了影片《女政委》。 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关于女人对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女政委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这个事件标志着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个电影时代结束了。
二、 70年代以来——四大电影题材创作热潮
和其他艺术的命运一样,在苏联这一时期,电影一直在文艺政策的指向性引导下,经历着或是繁盛或是衰弱的起伏过程,但只要政治的严密控制出现稍微松动,苏联电影就会尽量伸张艺术的个性与独立,恢复艺术的自觉与尊严。1972年,苏联国内的社会生活在经历了短暂的压抑之后,出现了宽松的景象。这一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策,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由此,电影再次出现了繁荣。从70年代开始,苏联电影进入了以战争、政治、生产和道德四大题材为代表的一个新阶段。但是,时代毕竟改变了,整体的社会思潮和中心问题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5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电影在强力反拨前一时期对个人的忽视这种倾向的基础上,将人的悲剧命运重新放置在时代的中心课题当中,那么从70年代开始,电影在继续关注人的同时,却悄悄地改变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方式。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英雄主义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其他题材的影片中,苏联当时的社会现实引起了电影艺术家的普遍关注,他们开始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探索有关道德主题的表现,对精神和道德因素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战争永远是苏联电影中一个无法饶过的主题,70年代开始,被称之为第三代战争片的一大批优秀影片出现了,这些影片体现了“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影片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在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平凡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揭示主题,著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热雪》等。在这同时,出现了另一类的场面宏大的战争片,其中以奥泽罗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зеров 1921~)导演的五集文献性故事片《解放》为代表。影片刻画了从两军统帅部到普通战士的角色形象,忠实记载了苏军开始反攻到德军全军覆没的全过程,从一个全景角度来表现战争,堪称史诗式的巨作。拍摄于1972年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第三代战争片的发端与代表作品,这一类影片还有《只有老兵去战斗》(1973)、《活到黎明》(1975)、《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受伤的小鸟》(1977)、《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7)等代表作。
第三代战争片既赞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又揭示了战争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摧残。在50年代强烈的感情控诉之后,电影艺术家对卫国战争的思考,不再倾注于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性毁灭的叹息,而是重新展示苏联历史上一段伟大的胜利。这时期大多数战争片表现的战斗是局部的,规模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事件中的人物,着力刻画苏联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这些战士丰富多彩的内心生活。人道主义和爱国精神体现在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当中,而人道主义是英雄行为的一个充实。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使影片的内涵深刻,富有人性意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
苏联第三代战争片中的主人公往往身陷悲剧处境,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但是,在陷于绝境之后,他们身上的英雄主义品质却愈发地光彩夺目。比如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战士的英雄气概。影片讲述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疯狂地冲进德寇在林中的营地,活捉了四个俘虏。影片的结尾是20年后,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志哀。影片选择了五个姑娘作为影片的主人公,以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残酷。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本是与战争不相容的,她们应该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应该有幸福的爱情,但她们却遇到了战争。影片以一种鲜明的悲剧意识,让活跃的生命、金色的年华和美丽的身躯毁灭给人看,从而控诉了侵略者侵略战争的罪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严酷,战争对个人幸福的破坏,对女兵青春的毁灭,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女兵们为保卫祖国而自觉献身的精神,表现了她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 二战后欧洲电影新浪潮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得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越发突显,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加速发展,阶层的分化和都市人群的知识素质的提高都十分显著。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想与艺术思潮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现代非理性主义观念有了更多的追随者。从尼采、叔本华到柏格森、弗洛伊德,再到海德格尔与萨特,现代主义思想臻于成熟。早期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其后延续不断的实验电影均为这一时期欧洲艺术电影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5. 二战前欧美电影发展
摘要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6. 二战前欧美电影发展
摘要 二战前,英国出现了由约翰 格里尔逊领导的记录电影运动。
7. 二战以后电影艺术发展迅速的原因
二战对于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创伤,民众需要娱乐来解脱心理创伤,同时政府需要通过文化手段进行宣传,艺术家需要进行反思,这些都是推动二战后电影艺术发展迅速的原因。
8. 有什么关于二战的历史电影介绍下。
最浪漫:《卡萨布兰卡》 时间:1943年
获奖最多的二战片:《桂河大桥》年份:1957年
二战中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年份:1962年
最搞笑的二战喜剧:《虎口脱险》年份:1966年
最佳的二战空战现场:《不列颠之战》年份:1969年
最牵挂的一幕二战场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年份:1972年
最感人至深的二战片:《辛德勒名单》年份:1993年
最悲情:《红樱桃》时间:1995年
和老百姓最贴近的二战片(最贴近生活):《美丽人生》年份:1997年
最卖座:《拯救大兵瑞恩》 年份:1998年
最名不副实:《珍珠港》年份:2001年
最令人失望:《风语战士/风语者》 年份:2002年
最具童趣:《战鸽快飞》 年份:2005年
还有今年刚出来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最新大片《战马》也是讲二战的!
9. 二战时期电影大全
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珍珠港…太多,您可以去 度看看1. 《甘地传》2D9(Gandhi,英国、印度,1982,风云人物传记经典史诗大片) 2. 《温莎备忘录》D9(The Windsor Protocol,英国、加拿大,1996-1998,战后间谍题材上下集电视电影大片,下集又名《喋血悍将》) 3. 《与墨索里尼喝茶》D9(Tea with Mussolini,英国、意大利,1999,战争女性题材经典轻喜剧) 4. 《纳粹军妓血泪史》D9(SS Lejr 5,意大利,1977,战争情色题材) 5. 《老人与小孩》D9(The Two of Us,法国,1967,战争少儿与犹太人题材经典黑白片) 6. 《非关命运》D9(Fateless,匈牙利、德国、英国,2005,战争少儿与犹太人题材经典) 7. 《分裂》D9(Partition,英国,1987,战后政治题材) 8. 《战后残酷物语》D9(Sengo Zankoku Monogatari,日本,1968,战后情色题材) 9. 《远方的声音仍在回响》D9(Distant Voices, Still Lives,英国,1988,战后小人物题材经典) 10. 《摩登公子》D9(Modern Boy,韩国,2008,战争爱情题材经典) 11. 《五墓行动》D9(Les 5 Secrets Désert,美国,1943,早期二战间谍题材经典) 12. 《战时冬天》D9(Oorlogswinter,荷兰、比利时,2008,战争少儿题材经典) 13. 《安全通行证》D9(Laissez-passer,西班牙、法国、德国,2002,战争政治与道德题材经典) 14. 《无情战地有情天》D9+D5(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美国,1958,战争爱情题材经典) 15. 《艾希曼》D9(Eichmann,匈牙利、英国,2007,战犯题材传记经典) 16. 《柏林的女人》D9(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德国、波兰,2008,战争女性题材经典) 17. 《流浪艺人》D9(ΟΘασο,希腊,1975,战争政治与社会题材经典史诗大片,安哲罗普洛斯希腊现代史三部曲其一) 18. 《死囚越狱》D9(A Man Escaped,法国,1956,战争政治犯与监狱题材经典,布烈松代表作) 19. 《生命国界》D9【Va, Vis et Deviens,法国、比利时、以色列、意大利,2005,二战犹太人题材经典喜剧《生命列车》(Train de vie,德国,1998)续篇】 20. 《青春之门:筑丰篇》2D9("Seishun no mon: Chikuh hen",日本,2005,战争社会与伦理题材上下集电视电影经典大片,根据五木宽之小说改编) 21. 《南太平洋》2D9(South Pacific,美国,1958,战争爱情题材歌舞剧电视电影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收D5坏死) 22. 《海》D9(El mar,血之魂,西班牙,2000,西班牙内战战后同志题材经典) 23. 《神偷·猎人·断指客》D9(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Weird,韩国,2008,西部题材闹剧,疑似二战背景,不过经初步查索多数还是要落空) 24. 《他们也在战斗》国内正版盒装D5【Beni I Vogel(该外文片名疑张冠李戴),阿尔巴尼亚,1961,1962-中国,战争少儿题材经典】 25. 《山姑娘》国内正版盒装D5【Kenga e Naftes(该外文片名疑张冠李戴),阿尔巴尼亚,1974,1976-中国,战后女性题材舞剧经典】 26. 《战时情侣》国内正版盒装D5(De Guerre Lasse,法国,1987,战争爱情题材经典,根据萨冈小说改编) 27. 《青年近卫军》国内正版盒装2D5(Young Guard,苏联,1948,苏联卫国战争青春题材永恒经典,根据法捷耶夫小说改编) 28. 《将军与孤女》国内正版D5(The General and the Orphans,中国,1984,反战与少儿题材) 以上29部33张为单独收藏。 1. 《莫斯科保卫战》2D9(БитвазаМоскву,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1985,全景式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奥泽洛夫卫国战争三部曲其一)(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套装4D5) 2. 《自由战士》2D9(НаСвободатаВойници,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1977,东欧国家反法西斯战争史诗巨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套装4D5) 3. 《巴顿将军》D9(Patton,美国,1970,二战战争英雄传记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和D9+D5) 4. 《桂河大桥》2D9(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英国、美国,1957,战俘与反战题材经典史诗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2D9) 5. 《捕虏大队》3D9(Штрафбат,俄罗斯,2004,新二战片11集电视电影绝对经典巨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3D9) 6. 《兄弟连》6D9("Band of Brothers",英国、美国,2001,二战战争电影10集电视电影经典巨片)(该电视电影在下原已收有盒装10D5) 7. 《百万大逃亡》2D9(Die Flucht,德国,2007,战争女性与难民题材上下集电视电影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2D9) 8. 《台儿曼传》2D9(Ernst Thlmann,东德,1954-1955,早期反战题材风云人物传记经典彩色巨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2D9) 9. 《纳瓦隆大炮》D9(The Guns of Navarone,美国、英国,1961,战争冒险题材绝对经典彩色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D9) 10. 《极地重生》D9(So Weit die Füe Tragen,德国,2001,战俘题材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11. 《辛德勒的名单》盒装2D9(Schindler's List,美国,1993,二战犹太人题材传奇人物传记)(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2D9) 12. 《钢琴战曲》D9(The Pianist,法国、德国、英国、波兰,2002,二战犹太人题材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D9) 13. 《敢死连》D9(НаБезымяннойВысоте,俄罗斯,2004,俄罗斯新二战片四集电视电影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14. 《U-571》D9(U-571,美国、法国,2004,二战海战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D9) 15. 《坦克大决战》D9(Battle of the Bulge,美国,1965,二战战争电影经典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9) 16. 《猛鹰雄风》D9(The Eagle Has Landed,英国,1976,战争冒险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17. 《毒太阳》D9(Burnt by the Sun,俄罗斯、法国,1994,战前政治题材经典史诗)(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18. 《何处是我家》D9(Nowhere in Africa,德国,2003,二战犹太人题材绝对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D9) 19. 《阳光情人》D9(Sunshine,德国、奥地利、加拿大、匈牙利,1999,犹太人题材经典史诗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D9) 20.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盒装2D9(Malèna, or Malena,玛莲娜、真爱伴我行,意大利、美国,2000,战争女性与少儿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21. 《广岛之恋》D9(Hiroshima Mon Amour,法国、日本,1959,反战与战争爱情题材永恒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盒装D9) 22. 《零点地带》D9(Kapò,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1959,非主流二战犹太人与道德题材永恒经典,艾曼妞·丽娃联合主演)(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23. 《你逃我也逃》D9(To Be or Not to Be,美国,1942,早期二战幽默题材永恒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9) 24. 《吾为君亡》D9(日本,2007,日本二战青春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25. 《毁灭号-伊507》D9(Lorelei,日本,2005,战争魔幻题材)(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9) 26. 《桥》(Most,南斯拉夫,1969,战争冒险题材永恒经典)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Valter Brani Sarajevo,南斯拉夫,1972,1973-中国,二战战争英雄传记永恒经典)合刊D9【在下原已收有该二影片合刊D9以及前者单刊D9】 27. 《骑车人之死》D9(Death of a Cyclist,西班牙、意大利,1955,战争爱情与道德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9) 28. 《冷眼杀机》D9(The Grey Zone,美国,2001,二战犹太人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和不同版本D9) 29. 《烽火孪生泪》D9(De Tweeling,荷兰、卢森堡,2002,战争女性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9) 30. 《歼灭任务》D9(Перегон,俄罗斯,2006,战争后方题材经典,亚历山大·罗高斯金代表作)(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9) 31. 《追捕盖世太保》D9(La Traque,追捕,德国、法国,2008,战犯题材电视电影经典)(该电视电影在下原已收有D9) 32. 《落阳》D9(The Setting Sun,日本,1992,战争冒险题材史诗大片,加藤雅也、黛安娜·莱恩、元彪联袂主演)(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5) 33. 《纳粹狂种》D9(Ces Garons Qui Venaient Brésil,英国、美国,1978)(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5) 34. 《圣安娜奇迹》D9(Miracle at St. Anna,美国、意大利,2008,战争种族题材大片)(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5) 35. 《东京审判》D9(The Tokyo Trial,中国,2006,战犯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5) 36. 《战火集结》D5(Joy Division,英国、德国、匈牙利,2006,战争小人物与间谍题材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D5) 37. 《寻找扎克》D5(Alles auf Zucker!,德国,2004,德国第一部战后犹太人题材经典轻喜剧)(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5) 38.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国内正版2D5(Сталинград,苏联、美国,1989,全景式战争电影经典大片,奥泽洛夫卫国战争三部曲其二)(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2D5) 39. 《狙击手》国内正版D5(Снайперы,苏联,1985,战争英雄传记经典)(该影片在下原已收有同版本D5 追问: 比较全面、请问有没有下载的链接 回答: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5807963 这个网站可以直接链接 感觉还行 你试试 谢谢采纳啊
10. 二战的电影介绍
导语:战争已然过去,但是那些经典的战役和故事却被流传下来。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10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1.《遥远的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讲述1944年盟军“市场花园”作战的故事
(情节很好看,场面也壮观,不亚于“解放”三部曲和《最长的一天》,但影片多少有一点意识形态,对德军人物进行了丑化,对盟军方的错误也显得遮遮掩掩,“市场花园”作战是以盟军失利而告终,其惨烈之状不言而喻,但影片中基本上只有盟军杀德军、却鲜有盟军战士牺牲的镜头,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士难以理解盟军到底失败在哪里。全景式战争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却是一个例外,该片为70年代的作品,投资耗资2600万美元,却获得了2.3亿美元的巨额收入。顺便说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译”负责,明显比“八一”和“长影”出色了不少。)
2.《卡萨布兰卡》(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北非谍影》。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与《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齐名的爱情片。其实我个人不大喜欢当中的爱情戏,感觉刻意修饰的场面太多了,片尾的告别显得拖沓,当然这只是针对个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认的经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国人高唱马赛曲压过德军士兵歌声的剧情同样很经典,后来被无数影片所模仿,例如《我爱夜来香》等。这类三角爱情戏我觉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德国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许多片子为了让女主角在三角恋情中不致引人非议,常赋予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干脆就把这一点给免了,使之变得滑稽无比。)
3.《钢琴家》(波兰、德国、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钢琴战曲》。改编自真人真事
(波兰斯基执导的作品,讲述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也有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还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后一个救援者竟是德国军人韦恩。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
4.《辛德勒名单》(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因为人命总是被无数所谓的“史学家”当作“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的“数字游戏”,然而《辛德勒名单》却不是这样,生命一条就是一条,并非犹太人被杀害得多了,纳粹就可恶,被杀害得少了,纳粹就不太可恶。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财产救下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来的犹太人铸造了一枚戒指送给他,戒指上刻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样,辛德勒看后痛苦地说:“我太挥霍了,我本来可以再救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辛德勒并非二战中救助犹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却代表着一种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种尽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灾抢险的人们。)
5.《黑色星期天》(德国、匈牙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忧郁的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钟的钢琴曲,由于引发多人自杀身亡被各国禁播(网络上的都是删改过的翻版)。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正面形象”,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Ilona与几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恋情,后来还被仇恨笼罩一生,直至白发苍苍;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他的不同面。同为钢琴声,斯普尔曼带来希望与反抗,Rezso却带来绝望和消沉;最富有特点的莫过于Hans了,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德军在前线的局势。Hans救过不少犹太人,但他不是舍财取义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韦恩,他只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毕竟有无数人因他而获得新生,在他的葬礼上有上千名犹太人前来参加,可与此同时,也有两个人在开庆祝会……)
6.《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解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则是第2部。49年时已拍过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子,本版可谓是翻拍,不过49版的成了吹嘘斯大林个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少了几分意识形态,多了几分对战争的思考,就这点而言,它远胜前两作。片子对对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战争判断的失误也不再避讳,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剧组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评的方式来作表达,没有一味地强调谁是谁非,具体的就让观众自己去评论。对德军也不再一味地丑化,而是更为平衡地去看待,相对比以前,更为认真地去思考德国军人残忍的背后,他们性格上的扭曲。)
7.《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8.《望乡》(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9.《桂河大桥》(英国、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现实中的桂河大桥位于泰国西部地区;影片中那首轻松的乐调是1914年创作的《波基上校进行曲》
(本片开头是讲述英军战俘如何与日军展开坚贞不屈斗争的故事,然而到了后边,各角色性质似乎发生了转换,人物形象变得复杂化,到头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只有阿Q精神和疯狂举止。这可以说是英国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对军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层的探索。几个剧组人员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最终没有领到奖。1976年英国和德国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桥》,该片对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锐的高度。)
10.《伪钞制造者》(德国、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称德国版的《鬼子来了》,这两部片子也许在能够向人们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狼可以追着一群羊到处跑?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太多太多,正如导演所说的,“本片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纳粹体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主人公萨利,为了使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活下去,他帮助纳粹印刷伪造的英镑,以打乱欧洲的经济体系。而面对纳粹军官赫尔佐格的求饶,萨利选择放下了武器,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赫尔佐格用来逃跑的假护照正是萨利制造的……影片最后,萨利故意在赌场里输掉了自己制造的伪钞,然后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