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爱你中国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歌
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之一,发表于1979年,随着电影《海外赤子》的公映,风靡全国。
唱出华侨儿女的心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国家政治环境、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回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归侨人数与日俱增。1979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在时代背景的感召之下,筹备开拍了这部反映归国华侨爱国情怀的音乐故事片《海外赤子》。
影片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在海军文工团招收演员的考场上,来自星星湖华侨农场的女青年黄思华,因为一曲《我爱你,中国》脱颖而出。但因其华侨女儿的身份,使得录取工作受到阻碍。文工团团长司马威坚决执行党的华侨政策,派政审干部韩山就黄思华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得知,黄思华的父母——黄德琛夫妇是一对爱国华侨,长期遭受农场负责干部的迫害。粉碎“四人帮”后,思华如愿参军,终于在舞台上唱出了华侨儿女的心声。
2. 《我爱你中国》 歌曲简介,只要是歌曲表达的情感。
【简介】
《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主题歌,由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叶佩英演唱。1979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海外赤子》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演唱】
叶佩英(1935——),15岁从马来西亚回国,长期从事演唱和音乐教学,是中国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兼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七十年代末,随着电影《海外赤子》的播映,叶佩英演唱的插曲《我爱你,中国》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叶佩英说:“我到许多国家演出过,每个地方的华人都要求我唱《我爱你,中国》。台下,他们边听边流泪;台上,我边唱边流泪。游子心中常想娘,我深知这种思念是魂牵梦绕,越来越长。”这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海外赤子,将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倾注在深情的歌声中,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歌词】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
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啊……啊……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3. 带有时代烙印的“80”年代
80年代是个让众多人无法忘却的年代,虽然对现在年轻人(90、00)有些很久远,可是对于60、70后出生人群(现在已成为中年人)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具有年代烙印的“自行车、缝纫机、到后来黑白电视机、双声道收录机”等。这些带有时代特色的物件,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完全可以说很奢侈!
那时候的“二八"型自行车,不亚于如今模特车、汽车汽车。每天他们骑着行车往返于上班、下班路上,并且他们的脸上还洋溢着幸福微笑。与此同时在当时还处于风华正茂年轻的他们穿着具有时代烙印的喇叭裤、色彩鲜艳衬衫外加一幅很个性、很潮流的蛤蟆镜更是那个时尚世纪改革初期的年轻人感受着时代的潮流!
进入中年的他们每天虽然在忙碌,但是每每谈论那个时代时,他们对年轻时代谈论的都很激动,并且那个年代发生的很多故事细节记得很清楚。
其实对于人到中年的60、70出生的人们,因为他们不仅改革初期见证者都得还属于参与者(机关领导、企业家)。特别是作为70后的人群他们不仅看到那些穿着很时髦、很个性喇叭裤、红衬衫及个性十足蛤蟆镜和如羊毛卷烫头。虽然我们生活在远离大城市的小镇,但是由于其交通便利和信息通畅,外面一切的新鲜事物不断涌到这个卫河岸上小镇。如被称之为的靡靡之音、双声道收录机、还有就是在县城很稀罕娱乐场所的电影院等,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小镇已经有了可以在室内播放电影院。那时,我在课余时间看了不少经典之类影片“红牡丹、西安事变、405谋杀案”等。
我是典型的70后,曾经经历了那个70末、80初的时代变化。虽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对于80年代 也是我记忆犹新的年代。那时,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个城乡结合部小镇。由于我们那个小镇所处交通位置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流行音乐。只要远离80公里的城市里有的流行音乐,不出半个月就会出现小镇街旁音响店或者发廊里。 哪时,虽然我还是中学生但是逛街、听音乐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候,作业本上除了一些老师布置作业之外再就是记录一些港台流行歌曲的歌词(比如:邓丽君的甜蜜蜜、张明敏中国心、垄上行等)。为此也经常遭到老师批评有时也会为此叫家长。
那时,我对于些歌曲很着迷。期初就是感觉旋律很好听,歌词大意表达很简洁也很清楚。所以喜欢。我记得应该是84年春天的一个周末,虽然已经春暖花开的季节了,但是由于北方地区早晚的气温很冷,所以晚上没事儿在家就是搂着半导体听中央台、地方台每周一歌,不过,很多喜欢学歌都是从哪里学到。边听边把记录歌词记录在作业本上,而后再一遍遍背诵歌词到最后再复习刚才播放歌曲中曲调。就这样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自己可以朗朗上口了。由于自己在周日光听歌儿了,老师给布置的作业一点也没有写,周一早上遭到老师的惩罚。类似我这样的遭遇,对于那些流行音乐爱好者都有类似的遭遇呵呵……
不过那时年轻人对刚刚进入内地的流行音乐,不敢明目张胆的收听,只是在每晚深夜了,自己躺在被窝里还在偷听。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在广播或者网络听到这些记忆犹新的流行歌曲。虽然80年代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很多事儿让人记忆犹新。特别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的八零年代,是个很特殊的年代。80年代是人们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时代,无论精神或是物质层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精神生活方面,家庭中自从多了两样物件“录音机”和“电视机”后,流行歌曲、影视剧插曲开始充实着每一个家庭的视听娱乐元素, 也注定该时期的一些老歌将成为几代人永恒的记忆。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西方文化及流行音乐元素 服装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千篇一律的着装演变成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特别是那些具有那个年代特征“喇叭裤、蛤蟆镜”到后来的80年代末期的大红色衬衫、纯白瘦身裤外加上一系列狂歌金曲。
那时的喇叭裤改变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乏味的服饰装扮,走在大街上,上细下宽,把整个PP绷得圆滚滚的,裤脚宽得足以当扫帚的“奇装异服”喇叭裤外表不分男女,拉链一律开在正前方的裤子,这可能就是我们后来称之为时髦打扮。
无论男女老少,也不管是何种职业,大家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千人一面,万人一体,个性不能被张扬,只能被打倒 ,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形态。
那个时候,作为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人我还是个刚刚入小学不久小学生。放学后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也喜欢在放学的路上到处玩耍。特别爱玩的去处就是镇上商店、书店和新开不久的电影院。特别是那时候,在大街上,看到那些年轻人也学着城市里的时髦青年一样,细长的身材穿着大方格的浅色喇叭裤,上身穿着件大红色衬衣,特别黝黑的脸上扣着一幅很酷比的蛤蟆镜在那个年代属于个性十足。不过这样的打扮,除了引起众多人瞩目外再就是引起很多青年人羡慕,这也会召集那些多年守着传统的年迈老人指指点点。还被说成“小流氓、二流子”可能主要是常年居住在镇上老人受传统文化约束,无法接受这股服饰新潮。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娱乐、信息资源比较匮乏,唯一了解外面世界的手段就是通过广播、电影传播渠道。为此,城里的年轻每天下班后,电影院成了人们唯一去处。
那时,所生活在地处远离城市一个城乡结合部小镇。这里的人们收入主要靠农业种植和家禽喂养,有些头脑灵活人,除了种植农产品之外再就是靠经营熟食如:牛羊肉、烧鸡为主。 在那个刚刚处于经济改革初期时代,还有些人为了获得更大眼界,他们走出家门,到外地进一些布匹、服装到集市上销售并且也获得丰厚的收益。
由于这个千年古镇多少年来,水路相通(卫河由南向北直通京津地区),交通路网——308国道。的发达,给小镇商业带来繁荣繁荣。历史资料介绍这个小镇河东岸的金滩镇码头,熙熙攘攘,搬运夫或担挑,或肩扛,忙着装卸货物,由早到晚,十分繁忙。许多船家在这里靠岸,到镇上采购或兑换农产品,还有的停船住宿。因此,周边府、县的一些商人纷纷看好这个地方,在这里开商铺,办作坊,经营旅馆等服务业。随着商业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大戏院也成了这里人们业余期间听戏好去处。老人们说。
其实这家电影院是由老戏院升级改造的,更多的功能主要以接待剧团喜剧演出其余时间主要以播放电影为主。80年代初,镇上很多年轻都是在这个初始电影院——就是在剧院基础之上升级改造而成。观看了很多那个年代经典影片比如:红牡丹、喜临门、海外赤子、月亮湾的笑声、笑比哭好以及到后来泉水叮咚等。虽然这里只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可是由于电影院文化传播,这里的人们眼界不断开阔,为此人们对外界文化渴望接受。
80年代初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内地文化处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时期,人们渴望接触一些新的文化知识。镇上唯一家电影院诞生了,我记得首场电影是少林寺,是1982年夏天,那时我还很小,也特别想看看国产第一步彩色武大片,好像还是宽银幕,画面很震撼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那晚,是哥哥骑自行车带着我一起去看的。刚到电影院门口,外面已经挤满了人还吵吵嚷嚷的。并且在售票口早已排起了20多米长的长队。有的为了能早早一睹武打片新鲜,还发生了争吵和肢体纷争。不过,我们很幸运在拥挤中,最终还是挤进去了并且还欣赏了那场具有视觉冲击力经典影视力作。
当时就是在繁华、热闹的现城电影院也属于稀缺娱乐产品,每到华灯初上之时,忙碌了一天人们吃过晚饭后就会休息。不过一些年轻人还会三个一伙儿或者更多凑到一起骑车到电影里看电影。虽然那时电影影片内容也不是丰富,就是在影片产品线极其很狭窄的背景下,他们每次观看后,还是对于影片中的某个故事情节所打动。如今,三十多年过去,我与一些60、70后出生的朋友在一起喝茶时,谈论80年代经典电影力作之时,他们对那些影片内容给予很高的赞赏,并且还对影片故事中的内容也讲的很细。
几年后,随着文化市场发展和演出市场繁荣,明星已从荧屏后走上了舞台与现场观众进行热情互动,从此也拉开了明星走穴演出,以播放电影为主的电影院基本上主要以接歌舞演出为主,播放电影已成了附属产品。特别到了九零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影院基本上走向了衰落。前几年,我回家看望父母时,曾到那个电影去过,那时唯一一家功能专一电影院现在已经变成了废墟并且改成菜市场。看到眼前繁华景象的菜摊和喧嚣讨价还价的嘈杂声,如今给我留下只是久远的记忆!
4.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历史背景和来源
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创作于1979年,作词为瞿琮,作曲为郑秋枫。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
歌曲《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
(4)电影海外赤子描写哪个年代的事扩展阅读
《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歌曲。上世纪80年代初该影片的热播,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演唱。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一咏三叹,字句凝练。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1980年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我爱你,中国》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1983年获第一届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我爱你中国
歌曲原唱 叶佩英
填 词 瞿琮
谱 曲 郑秋枫
百灵鸟 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啊……啊……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
5. 我爱你中国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歌曲。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拍摄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影《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
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力。“四人帮”被粉碎后,思华终于登上舞台。
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演唱的主题曲也在中国大地上唱响。在1980年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我爱你,中国》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1983年获第一届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创作于1979年,作词为瞿琮,作曲为郑秋枫。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歌曲《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拍摄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影《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力。“四人帮”被粉碎后,思华终于登上舞台。
6. 1966年至1976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有哪些
谢谢提问,就个人看到过的如下,欢迎补充。
火红的年代、春苗、艳阳天、青松岭、长城新曲、侦察兵、金光大道、红雨、闪闪的红星、打击侵略者、奇袭、飞虎、激战无名川、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海岛怒潮、乡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猎字99号、405谋杀案、沸腾的群山、枫树湾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创业、沙漠的春天向阳院的故事、平原游击队(新)、渡江侦察记(新)、南征北战(新)、延河战火、小字辈、雁鸣湖畔、刑场上的婚礼、红牡丹、伤痕、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难忘的战斗、年轻的一代(新)、红河激浪、她从雾中来、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红花、自豪吧!母亲、
在特殊的十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有些电影拍摄的相当不错,堪称经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闪闪的红星》,电影内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画面干净,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电影中的三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和《映山红》至今传唱不衰。
还有一部戏剧电影,河北梆子《宝莲灯》,郭德纲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这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影,唱腔优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场,每次都能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在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还有一类题材,也受到观众的追捧,那就是战争片。50年代,一些经典的黑白战争故事片,重新拍摄成彩色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总体来说,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经典,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
还有一部《平原作战》
,虽然是新电影,却是向50年代拍摄的《平原游击队》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战》中的赵永刚,虽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无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双枪李向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个人觉得,当时最出色的
战争片,是《激战无名川》,那时候的演员是真正的赴汤蹈火,爬冰卧雪,志愿军战士用高射炮打飞机,拆除定时炸弹,当时看的紧张的不得了,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这些经典镜头还历历在目。
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电影吗!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会少吧!有些还是翻拍的呢!如《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这里就说本人看过的,小学一年级时包场看电影,看过的是《青松岭》,此外还有《红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还有好像是《磐石湾》吧?有一次还包场两部样板戏,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按顺序是:1966年长影《雁鸿岭下》、北影《红色邮路》《女飞行员》《红石钟声》、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长影《艳阳天》《青松岭》(重拍)《战洪图》(重拍),1974年长影《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创业》《平原游击队》(重拍)、北影《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上影《火红的年代》《渡江侦察记》(重拍)《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八一《闪闪的红星》,1975年长影《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红雨》《决裂》、上影《第二个春天》《小将》《战船台》《春苗》、八一《激战无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号》、西影《碧海红波》《阿勇》,1976年长影《雁鸣湖畔》《长空雄鹰》《锁龙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腾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击》(未发行)、上影《征途》《难忘的战斗》《金锁》《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欢腾的小凉河》《江水滔滔》《新风歌》、八一《南海风云》《南海长城》、珠影《枫树湾》《山里红梅》、西影《开山的人》、峨眉《寄托》、广西《主课》。
不管有哪些,凡正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启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年青的一代》《第二个春天》《春苗》《红雨》《火红的年代》《山村新人》《无影灯下颂银针》《长城新曲》《牛角石》《雁鸣湖畔》《渡江侦察记》《侦察兵》《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战洪图》《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红云岗》《向阳院的故事》《祖国啊母亲》《豹子湾的战斗》《沙漠里的春天》《闪闪的红星》《杜鹃山》《盤石湾》《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红石村》《反击》《盛大的节日》《创业》《海霞》《小螺号》《奇袭白虎团》《审椅子》《长空雄鹰》《激战无名川》《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决裂》《青春似火》《 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风云》《青春》《两个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儿时的回忆,记得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陋天电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来时几个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学校谈观后感,潘东子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样板戏,记忆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战》《奇袭》《春苗》《渡江侦察记》,有一部战斗片《侦察兵》王新刚老师主演的,是战斗片的精典。写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对题?
十年间,拍摄了屈指可数的故事片,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巴掌!就这几部故事片,它们背后充满着鲜为人知的 故事!
《创业》:作家张天民根据开发大庆油田的创业事迹,创作出的故事片。审核时遭江青刁难未通过,作者致信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邓小平马上把信转交毛泽东,经批示后才公映。
《决裂》:反映大学从工农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后,两句流行语随之产生: 马尾巴的功能;这就是资格 (指手上有老茧子就是上大学资格,见图片)
《侦察兵》:1974年上映,侦察兵神乎其神,敌人都是草包。此片后被封存。
《春苗》,以赤脚医生春苗为主要人物,反映农村卫生医疗领域的阶级斗争,不久被封存。
《青松岭》,以农村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故事片。老贫农张万山与富农后代钱广之间围绕着生产队赶大车的车老板子的故事,展开了 贫下中农必须牢牢掌握“鞭杆子” 的斗争。张万山反复说:旱烟一经钱广过手,保证跑了味……
《闪闪的红星》:根据作家李心田的小说改篇。以红军后代潘冬子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红星歌》《小小竹排》《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于长春※——
首先我是80后,我小的时候经常看的两部电影,电影就是闪闪红星和平原游击队。
我们小的时候都向往闪闪红星里面的小演员潘冬子。勇敢机智,智斗胡汉三。
应该说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爱国电影,是让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扬的一步少儿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小的时候,电视里边闪闪的红星几乎是隔两个月或者一个月播放一次。小的时候我记得家里面有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熊猫牌的。现在这个牌子的电视机好像已经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当电视里播放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家里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后,我们就扮演电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汉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后就这样相互嬉闹,好不热闹。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很多欢乐,尤其是李双江演唱的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们的心中。
平原游击队,反映沧州一带,德州一带游击队,抗日战争的题材的一部电影。李向阳这个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们80后这一代 社会 主力青年的心中。
这部电影也是每逢过年过节,各电视台必放的一部电影。90年代的农村彩色电电视机几乎很少。这部黑白的老电影,让每一个家庭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李向阳。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点燃了我们心中激情昂扬的细胞,那么奋进,那么兴奋。我记得那时我们还要扬言,长大以后也要参军,到部队做战斗英雄,保家卫国。那时的雄心壮志,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我们这代八零后童年时光的回忆,没当再次看到这样的电影都能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