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乱世佳人对女主角郝思佳复杂的心理解读
摘 要] 小说《飘》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历时十年打造,被世界文学界奉为小说必读经典名著,其中郝思嘉的形象深入人心,为所有读者所津津乐道。1939年,由维克多·弗莱明导演执导,对这部文学名著进行翻拍,并将电影命名为《乱世佳人》,在当时的电影界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轰动,如原著一样,被全球电影界誉为“不可逾越的爱情经典”。本文通过阐述电影《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形象塑造,结合电影故事情节的推动,从多方面全方位解读电影《乱世佳人》的郝思嘉形象。
[关键词]
电影评价;《乱世佳人》;人物郝思嘉;解读形象
一、郝思嘉的家庭背景与出身
决定了她最根本的性格特点
(一)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的特殊性
电影《乱世佳人》的故事背景与原著《飘》的故事背景相同,开始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夕,南北战争的背景贯穿于整个故事,为整个故事情节的连接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影《乱世佳人》中通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引出当时人们的心理动态的混乱,为之后郝思嘉的强硬的性格铺下了基础。南北战争时期的郝思嘉形象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纠缠,其性格中的刚硬与坚韧让她成为世界小说界不可多得的“奇女子”。
(二)郝思嘉的家庭背景影响了她最根本的性格
《乱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家庭背景雄厚,其父亲是一个大庄园的庄园主,从小优越的家庭条件让身为女性的郝思嘉具备了不拘一节、豪爽的男人性格。而郝思嘉的母亲是一位终生规范的淑女,从小对郝思嘉的培养也使郝思嘉身上带有着正宗的大家闺秀的气质。因此这样的家庭背景与家庭教育培养出了郝思嘉那种敢爱敢恨直白的性格,在那个虚伪文雅的年代,郝思嘉与上流社会的交流显得格格不入,与当时所谓的“上流社会”思想完全不同。这样与时代所叛逆的性格也造成了郝思嘉对阿希礼的执著与痴念,为整部电影情节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叛逆的性格使郝思嘉的形象成为“奇葩”
在郝思嘉的个人词典中,装柔弱与装高雅是绝对不会存在的,家庭的原因使得郝思嘉拥有了豪爽的男人性格,在当时的社会中,女人永远流行着柔弱高雅的气质风尚,比如在用餐过程中不大口咀嚼,甚至不吃饱,在运动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在电影中的郝思嘉对于这种现象表现出不屑与反感,由此可见郝思嘉的性格中隐隐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叛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叛逆,对父母期望的叛逆,最终造就了郝思嘉敢作敢为的性格。在当时的年代,敢作敢为可谓是离经叛道,也正因为这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秉性脾气,在对待阿希礼的爱情上,郝思嘉产生了不理智的情绪,最终造成了郝思嘉未来悲惨命运的开始。
二、爱情造就了郝思嘉,也改变了郝思嘉
(一)对阿希礼的爱情贯穿了整部电影,造就了痴情到底的郝思嘉
阿希礼是《乱世佳人》重要角色,对剧情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郝思嘉爱的男人,却并不爱郝思嘉,阿希礼只爱他的表妹,他的这一表现严重伤害了郝思嘉的感情,在爱情中,郝思嘉表现出了不成熟与不理智,在阿希礼订婚后,郝思嘉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想要以这种方式向阿希礼复仇,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爱情里,受伤害的永远是她自己,不久后,这个男人去世了,使郝思嘉成为年轻的寡妇。阿希礼在郝思嘉的心中仍是最爱的人,但是还夹杂着复仇的情绪,在郝思嘉的未来感情中,对阿希礼的爱情与痴情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让她失去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呵护,最终失去了最爱她的男人,而在最后时刻,郝思嘉才认识到原来阿希礼对自己真的毫无感情,认识到自己的可笑,后悔对瑞德的轻视,最终郝思嘉决定等待瑞德的归来,将自己的痴情转移到最爱自己的人身上。
(二)瑞德的爱情让郝思嘉感受到了爱,改变了郝思嘉
在郝思嘉的爱情中,经过了数个男人,白白痴情的阿希礼,英年早逝的前夫,从妹妹手里抢到的弗兰克以及最爱她的,给她幸福的瑞德先生。在一个晚宴上,郝思嘉在谈论南北战争期间,瑞德第一次登场,与郝思嘉进行了讨论与争吵,郝思嘉独特的见解给瑞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在之后的接触与交流中,瑞德逐渐爱上了这个奇女子,对郝思嘉来说,瑞德的体贴让她对爱情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及在庄园遭难期间,瑞德对她的帮助与扶持让郝思嘉产生了依赖的情绪,最终瑞德深吻求婚让郝思嘉“沦陷”了,在婚姻生活中,郝思嘉与瑞德生了一个小女孩,瑞德对郝思嘉的照顾也做到了无微不至,婚姻生活相当幸福圆满。但是郝思嘉在心底对阿希礼仍是念念不忘,伤害瑞德的感情,注定了他俩婚姻的悲哀。
(三)对阿希礼的执著伤害了瑞德,体现出郝思嘉的不理智与自私
郝思嘉对阿希礼的痴情体现出了郝思嘉的性格坚韧,但是过分的执著最终伤害的只是她自己。在与瑞德幸福的婚姻生活中,郝思嘉对阿希礼的感情也没有改变,最终被瑞德发现,让婚姻出现了问题与裂缝,两人不断争吵,在争吵过程中,郝思嘉失去了她肚子里的第二个孩子,让瑞德对郝思嘉的感情有所缓和,但是好景不长,或许是上天的折磨,瑞德与郝思嘉的第一个女儿在骑马的过程中摔下马,不幸夭折,这对他们刚刚缓和的婚姻无疑是晴天霹雳,瑞德与郝思嘉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彻底破裂。从此可以看出郝思嘉对于自己对阿希礼感情的自私伤害了瑞德,伤害了原本圆满幸福的婚姻。
三、郝思嘉坚韧的性格让她屡败屡战
(一)在庄园毁灭的初期,郝思嘉选择了承担重建庄园的任务
电影女主人公郝思嘉家里拥有一个大庄园,是著名的名门望族,但是由于南北战争的掠夺与破坏,郝思嘉家的大庄园被抢劫,并被烧毁,让郝思嘉的父亲患上了精神错乱的疾病,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身为大姐的郝思嘉的身上,郝思嘉自此立誓不再让家人受到贫穷与饥饿,走上了经商之路,在这过程中,郝思嘉做过木材买卖,也因为生意遭受过贫民的袭击,但是她并没有从此被击倒,而是选择继续面对,通过自己坚韧的性格的坚持,继续进行经商活动,为自家庄园的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二)郝思嘉在经商过程中体现出了女强人的姿态
在经商活动中,由于家庭经商的影响,郝思嘉对经商活动展现出非凡的天分与兴趣,在南北战争结束后,郝思嘉经过自己的努力,走向了经商之路,并且与自己亲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达到经商的目的,弗兰克是大木材商,很快郝思嘉就成为一名实在的商人,进行脚踏实地的经商,一次郝思嘉受到了袭击,而她并没有耽误生意的进行,表现了她的经商手段与能力。
(三)对生活的挫折与打击,郝思嘉选择继续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
郝思嘉的坚韧的性格造就了她屡败屡战的脾气,对于生活的挫折,她从来不轻易服输。在阿希礼拒绝她的时候她没有被打垮,在自家庄园被掠夺烧毁的时候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去重新振作家业,在弗兰克身亡的时刻她没有崩溃,而是选择继续经营木材厂,就算到了电影的最后,郝思嘉发现一生所爱的阿希礼并不关心自己,最爱自己的瑞德也离自己远去,她也并没有被击倒,而是选择在自家庄园等待瑞德的归来。由此可见,郝思嘉的坚韧性格是难能可贵的,是推动全电影剧情进度的重要因素,郝思嘉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郝思嘉形象性格中的复杂性
(一)在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自私的态度
郝思嘉作为一名南北战争时期的女性,在其心中也存在着自私性强的特点,而这种自私性也是造成郝思嘉悲剧情节的重要因素。因为她的自私,在向阿希礼表达爱意被拒后,她选择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以为可以进行复仇,但是最后却使自己成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因为她的自私,她三番五次向阿希礼表达自己的爱意,想要和他抛弃一切去私奔,但是总是被拒绝,而她却总是“锲而不舍”。在郝思嘉去经商拯救自家庄园的过程中,郝思嘉抢了她亲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以他为跳板来发展自己的经商之路,这一点可以充分表现出郝思嘉的本性是自私的,为了目的达成可以不顾任何事情。在郝思嘉与瑞德的婚姻中,郝思嘉也存在着自己的自私,瑞德对郝思嘉感情真挚,但是郝思嘉却在心中仍然爱着阿希礼,这是导致他们之间婚姻与感情破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严重的自私态度,这种自私的性格伤害了她自己与身边的人。
(二)在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乐观的心理
郝思嘉从小生活在大型庄园的环境中,从小生活富足,养成了她乐观自然的生活态度,小说界与电影界把郝思嘉誉为“猫一样的女人”,是一个男子的豪爽与女子的阴柔相结合的奇女子,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热爱与乐观,对郝思嘉来说,“世界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这样的乐观精神让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让郝思嘉的骨子里存在了一种打不倒的精神,也为郝思嘉的人生增添了多种多样的色彩。
(三)在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刚强的一面
郝思嘉作为女人,却含有男人的性格特征,让她在性格方面存在着男人的刚硬与豪爽,这样的性格也让她在与人交际中受到不同人群的欢迎。与瑞德的相识就是在一场宴会上,在那场宴会上郝思嘉对南北战争夸夸其谈,让瑞德认识到了郝思嘉迷人的魅力。还有在郝思嘉自己庄园烧毁的时候,郝思嘉面对一片狼藉的家里,发誓不会让自己的家人再受饿,决定自己挑起家里的大梁,这样坚韧刚硬的性格是使她继续努力的动力来源,而面对可以依靠的弗兰克时,郝思嘉不惜伤害妹妹的感情去抢到了弗兰克,进行经商,这样孤注一掷的性格表现出郝思嘉的刚硬性格。而郝思嘉的刚硬性格给她带来的是经商的顺利,也带来了家庭生活的无奈,可以说,郝思嘉的刚硬性格是一把双刃剑,给她带来了利益与好处,相反的也给郝思嘉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㈡ 《绿皮书》充满了反种族主义色彩,剧中钢琴家的人物复杂性是怎样体现的
觉得钢琴家唐这个人物不复杂,他想消除种族歧视,对自己有要求,另外是比较孤独。
白人愿意听唐弹钢琴,但在接待上却没有给唐礼遇。
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俩人在各方面有不同,甚至是反差。巡演这一路下来,互相关系却走向融洽。
俩主角关系的转变就显现了电影主旨,反对种族歧视,黑人和白人能友好相处。
㈢ [转载]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特征。以形传神。
【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
【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电影写实手法】
电影剧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实地描绘客观现实的方法。客观现实世界是多维的、纵深的、动态的,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人物、社会环境、自然风貌等等。写实手法要求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各类人物和社会生活风貌的描绘不作人为雕砌,要求环境和细节表现逼真、精细描绘的态度。写实手法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的机械照相,而要求艺术的典型化。
【影片基调】基调原为音乐用语,指贯穿整部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或完整主题。影片基调是指影片的贯穿性意蕴与影片鲜明艺术倾向的融合。它反映导演的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导演往往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表现内容、影片题材和所选择的样式,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感觉,以及对社会的思辨和洞察力,感受、捕捉和设计影片的基调。各创作部门以导演确定的整部影片的基调为依据决定各自的创作基调,如表演基调、造型基调、摄影基调、色彩基调等等。影片基调最终以丰富的景象造型元素与声音造型元素为媒介表现出来,显现于影片的主要风格特色和艺术特色之中。
【银幕效果】电影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观众心理所引起的各种情感反应。银幕形象是由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综合构成,因此银幕效果也称为“视听效果”。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元素结合,相辅相成,以变化丰富的动作、声音、色彩、情调、节奏、寓意性等刺激观众,产生丰富的银幕效果。银幕效果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视听刺激效果。无论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还是视听结合效果,都可以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直观的视听造型刺激,产生直接性银幕效果,包括引发观众的各种联想;二是通过间接的视听造型刺激,大量靠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产生间接性银幕效果。
【银幕造型】电影艺术的综合表现面貌元素。与静止的空间造型艺术不同,银幕造型是时空结合的运动的造型,也是一种声画结合的造型。在这种声画结合、时空运动的综合造型面貌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电影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节奏】是电影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电影节奏是电影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电影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电影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
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电影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电影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
【内部节奏】
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在电影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色情感的内在张力。
【外部节奏】
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客观镜头】
一般指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事件、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游记》中种种事件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
【时空转换技巧】
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
【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切】“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渐已成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传统剪辑技巧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
【叠印】电影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采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传统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为实现画面衔接所采用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当代电影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跳切】“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闪回可以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在后期制作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㈣ 电影史上,有哪些精致复杂的场面调度
《巴里林登》影片拍摄于1974年,没有电脑特技。全篇任何一个截图似乎是一幅中世纪油画,特别借鉴了洛可可主义英国的肖像及风景画家根兹伯罗(Gainsborough)的作品。影片中选用的服装都是真实的古代服装,有些古代服装的确是服装设计师Milena Canonero从拍卖会借过来的货真价实的古董。F0.7镜头,传奇的全自然光烛光,从头到尾一丝不苟极趋沉闷的中心构图、调度、剪接、推进,一直到配乐的发挥和标准的两段结构。片拍摄所采用的几乎全部是自然光线例如烛光,仅个别镜头采用人工照明。蜡烛光照度低,为了寻找适合低照度的镜头,摄像师在全球各地奔波了三个月,镜头最后采用的是美国太空署用来拍摄月球的50毫米蔡斯镜头,因为镜头体积过于庞大,库布里克还专门从美国请来工程师改造了摄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