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诺兰最难懂科幻片《信条》,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识
话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备受关注,他极其善于拍摄关于“时空”的题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别烧脑。这次的电影《信条》也是如此,而且要远比之前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烧脑得多。同样的,《信条》这部电影也加入了许多“科学理论”,同时还做了一些奇怪的设定,令绝大多数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这篇我们就来聊一聊《信条》当中,那些基础的物理学概念到底是什么?
不过,关于“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这个说法是存在争议的。这个说法成立的条件是宇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然而如今的研究发现,宇宙并非是封闭系统。因此,“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这种说法并非是科学界的主流认同,而只是一个假说而已。
2. 《无姓之人》:无限烧脑的科幻经典,只因我们都被遗忘天使吻过,你怎么看
科幻小说永远是光影世界的宠儿,无数经典就像一顿饕餮大餐,让人琢磨怎么吃。
对宇宙的探索,对时空的追踪,对未知世界的异想天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一直是科学幻想的热门话题。
对于“选择”这个命题,片中女一号安娜说了一句话:“为了唯一有意义的人生,放弃任何其他可能。”
这种有点清新风格的线条让安娜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她不做固定的工作,不试图融入人群,爱上不同的追求者,甚至不在固定的城市定居,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再次遇见尼莫。对安娜来说,他和尼莫的相遇是她生命的唯一意义。
年轻的尼莫和安娜
成人尼莫和安娜
有时候,影片中美好的场景和伤感的爱情会给你一种错觉,以为是法国文艺片,忘记了是科幻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流派主题确实很难界定。
不幸的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止于爱情。
影片中出现一个场景时,9岁的尼莫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在舞台上看着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事实上,他真的可以看到他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
在大爆炸理论、熵、现实、幻觉被炮轰之后,影片告诉我们,他只是一个无法做出选择的9岁男孩。
好在影片最后他终于做出了不做任何选择的选择。
这是因为他发现每条路都是一样的,都有着一样的意义。
这样说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也许像油腻的励志鸡汤,但如果我们研究一下电影本身,就会发现故事本身通过极其复杂的剧本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简单却极其有意义的人生哲学。
在《无姓之人》中,尼莫对童年未来的可预测性被母亲视为一种视觉,但实际上是因为尼莫没有被遗忘的天使亲吻。
《遗忘天使》,这是电影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表达。就像我们对未来的自我确认和期待,一般来自于我们的回忆。我们活在当下,当下不断消失在过去,成为未来。我们只会记住过去,对未来一无所知。
但是,如果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我们会对现在的生活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但很可怕的问题!当我们不能预见未来,造成一些结果的时候,可以说不是故意的。是生活驱使我们这样做。
但是,尼莫不能轻易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他能看到未来。
而这里恰恰是电影和导演最梦幻、最经典的地方。导演的思想,连同尼莫的思想,以电影为形式,以复杂的烧脑故事为蓝图,思考人生的意义。
很有意思的是,尼莫似乎总会再遇到安娜,无论是选择跟随父亲还是母亲,无论是选择安娜还是埃利斯。
尼莫在婚礼当天遭遇爆炸,成为埃利斯时间线上的科学家。他研究了火星、时间和熵,但最终遇到了安娜,尽管那个时间线上的安娜刚刚成为寡妇并有了孩子。
影片的最后,9岁的尼莫跑进了小径,吹来的树叶终于让安娜终于找到了多年后一直等着她的尼莫。这片叶子就是《无姓男子》中的“蝴蝶效应”。
在另一条时间线上,讲完一切的老人尼莫,临死前似乎顿悟了,告诉人们,所有的路都是同等重要的,小声说着安娜的名字,安详地死去。
反正尼莫其实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唯一的选择,他生命的意义。为此,他也和安娜一样,放弃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导演想要表达的人生哲学已经让人明白了,那就是无论是尼莫、安娜,还是离家出走的埃利斯和琼,他们其实都在寻找爱情,而这种对爱情的寻找才是人生的意义。
而且无论影片中哪个时间线,安娜都会有意无意的出现,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路都是为了遇见安娜,把安娜的时间线放在其他经历之上。
相反,电影想表达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有很多可能性可以选择,未来的各种道路会展开,但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存在,引导我们走向真正的生活道路。
因为,我们真正热爱的,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的,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需要知道未来,我们需要问自己,就像尼莫知道电影中的一切,但他不能做出选择,最终他要探索自己的内心。
就像尼莫在每一个时间线上的生命成长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我们仍然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我们做出很多选择之前,至少有机会没有选择,可以先听听自己的内心。
因为毕竟我们被遗忘的天使亲吻过。
3. 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
原标题:《信条》:一篇物理学论文的影像表演
注:本文有剧透,但不影响欣赏电影
去看《信条》前,它的“难懂”已经闻名全球了。建议观众观影可前先把电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理论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论、平行时空),对于看电影还是大有帮助。第一遍能够大概看懂电影在讲些什么,第二遍就可以更认真地观察电影中出现的种种的细节。毕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条》,对谁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信条》海报
《信条》海报
但也不必有太大压力。《信条》有一个平稳易懂的开局,甚至说前75分钟有些微微的冗长和无聊,直到出现那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追车动作戏。诺兰是玩转类型片的高手,他的电影总是多种类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譬如《盗梦空间》,科幻外壳底下是好莱坞传统的怪盗电影;《信条》亦然,科幻包裹着好莱坞传统的特工片的内核。
诺兰在采访中也将《信条》定义为特工片
诺兰在采访中也将《信条》定义为特工片
前90分钟,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类型走:主人公获得了一个任务,然后飞往世界各地执行这个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获得一个搭档,与搭档并肩前行,解开了谜团又出现了一些谜团……直到最终任务完成。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男主角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男主角
但从电影一开始,《信条》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过在最后一小时才彻底引爆——观众才发现,不爆则矣,一爆就是核弹级别的,信息量爆棚,这里暂且不表。从科幻片角度看,《信条》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学的概念来包装故事,以物理学的学说为根基,对世界的样子进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条》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规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从有序向着无序发展。比如常温下一个面包只会从新鲜到腐烂,而不会反过来。但《信条》在科学基础上假想了“逆熵”这一情形,在一个“逆熵”的时空中,这里的时间规律不是从有序到无序、从过去到未来,而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未来到过去,面包从腐烂变成新鲜,飞去出的子弹按原轨迹回到弹匣。
逆熵的子弹
逆熵的子弹
《信条》中,一个人通过时间机器可以进入一个“逆熵”状态,不断倒回到过去。通俗地理解,《信条》隶属于科幻电影中很大的一个分支:时间旅行。《信条》的故事底本是一个特工通过时间旅行执行任务,有人想要借助时间旅行毁灭世界,主人公所隶属的TENET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过有了逆熵的设定,《信条》中的时间旅行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时间旅行电影有所不同。常见的时间旅行叙事主要是这两种,一种是《十二猴子》(1995)、《环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环形叙事,主人公进入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去想要逆转未来,却发现“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无论几次重回过去,时间的河流不可逆转。另外一种是《时空线索》(2007)、《源代码》(2011)、《明日边缘》(2014)这一类型的,时间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过去就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对而言,这两种时间旅行都较好理解,因为无论主人公第几次回到过去,过去时空的运行规则与当下一模一样,无论是主人公还是观众都不会有接受上的难度。
《信条》与它们截然不同。它的时间旅行是基于逆熵,这就包涵了至少两个层面的不同。第一个层面,逆熵世界的运行规则与当下的世界是反着来的,人是逆着走,车是倒着开,打架动作是反着来,时间往回流,果成了因。当主人公经由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他的行为仍然是正向,但整个世界在倒流。这形成强烈的陌生化效应,不仅电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观众也是头一回在电影中看到如此奇观。
轮船倒行,波浪从有到无
轮船倒行,波浪从有到无
第二个层面,就是逆转时间的逻辑。以往的时间穿越电影对此大多语焉不详或者简单带过,创作者并未把它当做一个“问题”来深究。于是你看《明日边缘》中阿汤哥饰演的凯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过去。但《信条》中,怎么回到过去、想要回到过去哪一个点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缜密又严谨的逻辑体系。
电影中的时间机器,有红、蓝两边,中间隔着透明玻璃。红进蓝出,是从熵增进入逆熵,时间逆流;蓝进红出,是从逆熵进入熵增,时间正向流动。
时间机器也不能让你想回到过去哪个点就回到哪一个点。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点你参加了一场考试,下午五点结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后知道了答案,想考个100分。现在是下午五点,你想回到两个小时前,也即下午三点重新考试。你从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不是一下子回到两个小时前,而是你得老老实实跟着时间倒流两个小时,这时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着来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两个小时后,你再从时间机器的蓝门穿过红门,进入熵增状态,你就回到了下午三点,世界的运行是常态化的,你开始“第二次”考试。
《信条》搞晕观众的地方来了:当未来的你回到两个小时前,此时的世界里有几个你?
两个。一个是过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4. 诺兰科幻大片《信条》里的时间逆转在理论上可能吗是否符合科学
诺兰的科幻大片《信条》全国公映了,这位以折磨观众脑细胞而闻名海内外的烧脑大片导演这次也不例外,用一个时空逆转的科学设定狠狠地折磨了我们的脑细胞一把。
作为典型的“一遍看懂了算我输”系列,我昨天刚看了一遍,不打算再去电影院看第二遍了,所以别问我看懂了没有,我是个正常人……
这就是两种时间交错的结果,这两种时间的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在正常时间的人看来,你在逆熵的人的子弹出膛前中枪了子弹弹头是逆着方向从你的背后被击中的物体中飞出,穿过你原本完好的身体飞回逆时人的枪膛里。可能这就是逆熵子弹威力比普通子弹大的原因吧。我发现这在逻辑上好像没毛病,虽然逆熵子弹飞回了枪膛,但你同样会受伤,而且会受更重的伤……
最后我只能赞叹一句:诺兰NB!
5. 熵,祖母悖论,《信条》如何逆转时空
电影《信条》是诺兰导演又一烧脑力作,该片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时空穿越。同样是穿越时空,在以往的电影中,故事的主角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进行跳跃,这部电影却没有采用这个套路,而是使正反时空交叠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视觉观感。
如果你驾驶着一艘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或者环绕一颗黑洞高速运动,当你离开所处的时空环境,由于时间的相对性,你会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穿越行为不会破坏因果律。而当你到达未来那个时间点,你就成为了未来历史的一部分,显然这是一趟单程旅行。
至于回到过去,目前还属于幻想。
不过,电影《信条》中这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方式,确实新奇,不得不佩服诺兰的脑洞。影片前半部分在一些细节处埋了伏笔,而这要等到后半部分才逐渐显露。看不懂,可能是因为人物反复逆转,把大家绕晕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科学探索菌!
6. 万字《信条》全解析,你发现了哪些细节
深入研究之后发现,真是不能小看《信条》里面出现的那些物理学术语,因为他们都有理有据。有些看似夸张的结论,实际上是基于严肃的物理学家提出的物理学理论,并进行了严格的计算得出的,并不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做的夸张说法。我会从以下几点做详细解答。
一、让我们试着去理解它。并理解诺兰到底想表达什么?
要想理解《信条》这部电影,首先你要了解诺兰这个人。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诺兰的思维偏好:硬核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电影有很多种分类,有些偏于故事,有些偏于科幻,等。当然所有的电影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往往一部好的科幻片,故事本身也非常出彩。大多数电影一般属类清晰,可是诺兰偏偏不。诺兰的某些电影重点既不是为了讲故事,也不是为了科幻,他的重点不是在讲一些人文的东西。很多时候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核心就是硬核物理学,所以普罗大众理解起来不是一般的难,非常考验影迷的知识库。当然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空节点,《信条》这部电影除了比较硬核的物理学知识外,人文、救世色彩也颇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