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氏风月电影(邵氏风月片里的东方风情)
1982年,根据同名连载专栏改编的《三十年细说从头》上映,导演李翰祥在片中大胆戏说自己从影30载的秘闻趣事。
李翰祥说:「人生如戏,谁的戏都有掌声起落的时候,谁的戏都有落幕的时候。」
作为李翰祥在邵氏拍的「落幕」作品,电影重现了邵氏的黄金时代——虽然猎奇感远甚历史感。
80年代,伴随着李翰祥的辞别,邵氏时代也在走向谢幕。作为香港电影行业的黄埔军校,巅峰时期邵氏发掘的众多导演演员,后来也成了邵氏走向衰落的引子。
胡金铨出走台湾,邹文怀何冠昌成立嘉禾电影,培养出风光一时的李小龙、成龙、张曼玉、洪金宝、陈可辛等顶级巨星和名导,邵氏的光辉日渐暗淡。
70年代邵氏「风月片」的兴起,未尝不是邵氏开始由巅峰走向落寞的转折点。
但如今回看,大概也只有邵氏时代的禁片能称得上「艳情而不色情,风流而不下流」,配得上「风月」二字。
香港的电影分级制度,一直要到1988年才得以确立。从那之后,才有了如今人们常识的,囊括色情血腥暴力在内所谓「三级片」的概念。
在那之前,作为港产香艳三级片前身,邵氏风月片其实已经兴盛了好十几年。
邵氏风月片潮流的起点,是1972年上映的风月喜剧《大军阀》。这场合作起始于70年代初李翰祥和邵氏两方的经济困局。
1963年,李翰祥出走台湾成立国联影业。正欲大展宏图,却遭遇金主爸爸陆运涛(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老板)坐飞机在台中丰原神冈失事。
失去靠山的李翰祥后来在票房上接连失利。1971年,创业失败的李翰祥再度返港,开始拍骗术题材小成本电影挣钱。
当时邵氏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吝啬分成,邹文怀何冠昌带着一群邵氏同僚出走,另起炉灶成立嘉禾。之后邵逸夫又走眼错失李小龙。
很快,在嘉禾王牌——李小龙功夫片的重创之下,邵氏开始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为拯救危机中的邵氏,邵逸夫主动请回了曾经的摇钱树,开创过一代黄梅调电影热潮的李翰祥。
而李翰祥试水的风月喜剧片《大军阀》,就是回归邵氏后的第一部作品。取材北洋政府时期诸多逸闻趣史,李翰祥打造了经典的军阀大帅庞大虎形象,也捧红了之后20年里香港最重要的喜剧演员——许冠文。
作为当年三大卖座华语电影之一,《大军阀》的成功,开启了邵氏和香港电影的风月片浪潮,也让邵氏坚定了风月片这条全新的生财之路。
跟执着于电影艺术水准的名导胡金铨相比,同为「文化型」导演出身的李翰祥,却将文化内涵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点拿捏得恰到好处。
大约是经历过了创业的失败和市场的毒打,李翰祥后来对电影的商品性质毫不避讳:「电影本身是商品,不是画,不是曲。画和曲可以是非卖品,电影却一定要有市场,要大家来看,要在商业中求艺术,艺术中讲商业,最好双叫——叫好叫座。」
《大军阀》的成功,让邵氏开始打定主意开拍更纯粹的风月片捞钱。在艺术和市场,挣钱与成本之间,李翰祥和邵逸夫也达成了统一意见:「邵先生对我其实不错,我拍了几部风月片赚了钱,他就让我拍大成本《倾国倾城》。」
当年邵氏风月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曲艺、历史宫廷、《金瓶梅》等传统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基于老辈艺术家天生在国学上的存留的底蕴,他们的作品里总会满溢出浓厚的传统风情。
在他的作品里,不管是阳春白雪的历史片如《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还是下里巴人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影坛》,甚至之后艳情吸睛的风月片《金瓶双艳》、《风月奇谭》,都带有浓郁的东方古典审美。
在邵氏的风月巅峰时代,为贴近东方古典风情的韵味,李翰祥将中国传统民俗、旧时风物、市井风韵和背后的伦理精神都灵活融入了电影作品之中。
譬如,在《金瓶双艳》里,整个布景道具人物服饰,都与小说原著的元明代背景契合。而《鬼叫春》中花家驿的水车茅屋,《风流韵事》中雕栏画栋的西门大宅,都洋溢着如同国画般的古典美。
李翰祥通过对场景细节的追求,烘托氛围塑造真实感,重现传统故事里的古典意境。又将故事中人物个性进行重塑,以更贴近七八十年代观众的伦理观念。
譬如,在《金瓶双艳》里,李翰祥就着意淡化了女性的负面形象,略去了原著中某些语言粗俗,强化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和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保留了作品本身的训诫意识。
邵氏风月片繁荣的70年代,也正是西方「性解放」意识兴起,香港电影开始从「注重社会教谕」向「追求感官刺激」的转型阶段。
在李小龙、洪金宝、成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七十年代,邵氏风月片的大行其道,拯救了当年风雨飘摇的邵氏电影。
李翰祥和邵氏这场合作延续12年,产出电影30多部,其中20多部都是风月片,包括经典的《风月奇谭》、《北地胭脂》、《风流韵事》、《金瓶双艳》等等。
除了李翰祥,当年楚原导演的《爱奴》、后期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陈安琪的《花姐时代》,都是邵氏风月题材的优质作品。
但随着邵逸夫开始退出电影管理,邵氏继任者越发缺乏长远眼光,注重短期利益。就如同《三十年细说从头》里拍的,同一个摄影棚同一条街,三部电影同时开拍互相撞车,一条街道恨不得拍20次,如何能不出烂片?
将「风月」和吸睛噱头当作票房春药,迟早就会如纵欲过度的西门庆一般掏空根本。
此后,80年代港产三级片开始完全抛弃文化内涵,追求猎奇吸睛和情色噱头。香艳三级片离「风月」二字越来越远,越来越注重单刀直入的感官刺激,也越来越金玉其外。
以至于作为「风月片」代表的李翰祥都不得不出来说:
「真正写性要骚在骨子里,大家脱光便不性感。性开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都有很多真人表演,大家见怪不怪。反而收得越紧,人就越好奇。所以拍风月片首重含蓄。」
但「风月」题材毕竟在传统伦理观中难登大雅之堂,拿「风月片」谈文化情感听起来也有些违和。何况在那个商业社会下灯红酒绿的香港,非要电影来肩负什么文化使命也是为难。
有情有性,精致唯美的邵氏风月片时代,毕竟是要落幕了。
- THE END -
2. 黄梅戏的代表作有哪些
代表作品:《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青阳腔、徽调、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世纪50年代,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3. 主演腊黄梅是什么电影
《银蚂悔海灯传奇》。黄腊梅扮演者为李芯逸。这部电影由张裕民导演,丁学书编剧,由赵长军,刘洁,葛江虹,王北龙,赵克明,李永生主演,1988年上映。主要讲了卖艺为虚卖药为实的李药仙,赚了钱却被偷了,正好被路过的范无病看到,范无病随即出手相助,助李药仙夺回了钱财,于是,范锋正无病与李药仙成为了朋友物虚,并与李药仙的妹妹黄腊梅相识,互生好感。
4. 黄梅戏电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高帆渗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轿埋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戚脊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
5. 跪求邵氏黄梅调电影大全播放,【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https://pan..com/s/1ujwI_KNYM97jfD_oiIQCmA?pwd=2haf
本片改编自《三国演义》之「连环计」,由四届亚洲影后林黛饰演貂蝉。剧情讲述汉朝末年,太师董卓(罗维 饰)专权祸国,诸侯群起声讨。忠臣王允(杨志卿 饰)利用貂蝉的美色,离间董卓和其义子吕布(赵雷 饰),终使父子反目,吕布杀了董卓,并和貂蝉成为眷属。
6. 黄梅哪里有5星级影城 带老婆旅游想看电影 找了2天没找到
黄梅五祖大道 正街新城
银河影城 我们正在建设中
7. 求《君子好逑》,十七集黄梅古装片,1997年的,吴琼主演,不是2007年的,哪儿都找不到下载呢,拜谢~
链接:https://pan..com/s/1xjkWw9ZNVBLz1V-MPuxJMw
提取码:6jqu
君子好逑的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繁华的大都市纽约,马蒂(欧内斯特·博格宁绝指灶ErnestBorgnine饰)是生活在其中的逗老一名肉店工人,他没有英俊的外貌,没有富裕的身家,唯一有的,是一颗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善良的内心。在生活中,居住在中下层并扮贫民聚居的街区的马蒂经常受到他人的白眼和歧视,对于这一切,马蒂只能默默忍受。
一次偶然中,马蒂遇见了名为克拉拉(贝琪·布莱尔BetsyBlair饰)的女教师,和马蒂一样,克拉拉因为曾经的一段失败的感情而变得自卑又内向,这样的两个人因为相似的境遇而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巨大的,两人的真爱能否最终跨越这鸿沟,修成正果呢?
8. 大家帮帮忙!我要找一个香港老电影,内容是根据化蜡扦的故事改编的。
邵氏黄梅调电影《三笑》(1969年)
◎ 电影名称: 三笑
◎ 英文名称:The Three Smiles
◎ 地区:中国香港
◎ 片长:110分钟37秒
◎ 字幕语种:繁体中文
◎ 出品年份:1969
◎ 出品公司:邵氏兄弟
◎ 影片类别:剧情/ 黄梅调
◎ 语言:国语
◎ 颜色:彩色
◎ 导演:岳枫
◎ 演员表:
凌波 饰 唐伯虎
李菁 饰 秋香
井淼 饰 华太师
陈燕燕 饰 太师夫人
魏平澳 饰 祝枝山
李昆 饰 米田公
尤情 饰 二少奶
黄青云 饰 春香
秦惠玲 饰 夏香
郑文静 饰 冬香
叶宝琴 饰 石榴
洪玲玲 饰 美玉
刘群 饰 华文
郑康业 饰 华武
◎ 影片简介:
风流才子唐伯虎在苏州虎丘山游玩时,遇见相国夫人带领着她手下四位美女丫环前来烧香,其中的一位丫环秋香美貌出众,令唐才子倾心神往,而秋香临行时对唐才子的一笑、再笑,三笑,更使才子神魂颠倒。于是,唐才子假扮成平民,去相国府中当佣人,前去相府中寻机接近秋香…。最后,唐才子凭借其出众的个人才智及祝枝山等几位好友的协助下,终于抱得美人归。
http://ke..com/view/188940.htm
9. 邵氏经典电影都有哪些
太多了
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和《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英雄无泪》和宫闱片《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和《女人心》等。
10. 有什么好的邵氏电影推荐分享呢
我是 邵氏影迷 ,现在还经常看老的邵氏经典,真是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邵氏电影为什么能称霸亚洲半个世纪,号称 东方好莱坞 ?主要原因是金牌导演、优秀编剧和演员。
四大金牌导演李翰祥 :开创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 、 张彻 :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 :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金牌编剧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著名小说家。与金庸、黄沾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
1960年代末,香港武侠影片兴起,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倪匡编写的电影剧本超过四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据他自述,他在高峰期时曾一天写下二万字,十二份报章刊登其作品。
倪匡写了四、五百套剧本,其中拍出三百套电影。他称自己当年创作力惊人;三、四天可以写好一套剧本,同时还在写七、八篇连载小说。
邵氏培养班TVB建立造星工厂,全面培训新人,垄断明星资源,1971年开办艺员训练班;包括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赵雅芝、袁咏仪、胡杏儿等明星。
总结:邵氏电影是亚洲电影奇迹,创造了几千部经典,特别是武侠电影,无人超越。
邵氏电影的确好看,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武侠, 历史 ,恐怖,科幻,桃色风月等等。。。。
1.十八般武艺。
集中国武术兵器之大成,武打戏份非常的足,刘家良加入了诙谐的武侠影响后来的成龙,其动作设计与我打水平也登峰造极。影片讽刺义和团伪科学,清政府阴谋论,最后以狭义止干戈。神打坛金钟罩、茅山坛傀儡术、术士坛瞳术、三岔口精髓的巷战、铁猴的暗器衬衫、十八般兵器破解法都非常精彩。
2.新独臂刀。
开篇用了个亢龙有悔。兄弟之间情谊相惜用的也很好,正是这才是得潜龙升天。狄龙施展双刀真是帅极了,棕色皮坎肩也英姿飒爽,大战群寇出彩被拦腰斩断既让人感慨又觉悲剧有余。结尾,白衣独臂长桥大战,为兄弟之情泣泪重出江湖也是紧接着的亮点,一手三刀的绝杀更秒。
3.风月奇谭
李翰祥的风月民俗题材非常有趣,这个片子特别推荐。三段式嵌入叙述主线。色欲情迷的香艳故事中充斥着见血的讽刺、极致的荒诞。《捉奸记》女人听铁匠打铁以自我安慰,风箱借指性交,淬铁戒指射精,很精彩。《畸婚记》民俗房中术蔚为大观,映射人情炎凉,连小孩子也满肚花肠。《偷情记》充气娃娃前卫十足,整蛊故事贵在有趣!
七十二家房客
7.4
胡锦/岳华/井莉/中国香港/喜剧/1973-09-22
楚留香
7.7
狄龙/岳华/苗可秀/中国香港/剧情/1977-05-03
陆小凤传奇之绣花大盗
7.3
刘永/岳华/凌云/中国香港/动作/1978-02-19
无翼蝙蝠
6.5
井莉/尔冬升/欧阳佩珊/中国香港/武侠/1980-12-11
风雨双流星
6.4
王羽/成龙/蓝毓莉/中国香港/武侠/1976-08-21
我爱HK 开心万岁
6.9
曾志伟/梁家辉/吴君如/中国香港/剧情/2011-01-31(中国大陆)
天蚕变
6.6
徐少强/万梓良/刘永/中国香港/动作/1983-09-30
水浒传
6.9
姜大卫/狄龙/陈观泰/中国香港/剧情/1972-03-17
天官赐福
6.7
尔冬升/王祖贤/汪禹/中国香港/喜剧/1985
五毒
7.7
郭追/孙建/江生/中国香港/剧情/1978-08-12
花田错
7.4
乐蒂/张仲文/丁宁/中国香港/剧情/1962-03-14
1、《生死门》导演: 张彻、主演: 傅声、郭追、 罗莽、林珍奇、刘慧出演。上映时间:1978年4月26日。
2、《楚留香之幽灵山庄》是由楚原执导,狄龙、顾冠忠、戴良纯等主演的功夫片,上映时间:1982年
3、《叉手》导演: 张彻、主演: 郭追、钱小豪、江生、朱客,上映日期: 1981年05月15日。
说几个代表人物: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尔冬升,有邵氏黄金配角“谷峰”参演的都是经典的武侠片
上海滩十三太保,血洒天牢,十二道金牌,双侠,保镖,独臂刀姜大卫版,独臂刀王羽版,独臂刀王,天下第一拳,太多了记不住了
1.《唐朝豪放女》
即便步入没落,但邵氏毕竟是邵氏,它的古装片在诗词沉墨上的写意已然是界内难以逾越的高峰,无论坠落淫香的场面,亦或流乡别景的难情,它好像就生活在那过往的时代,讲述着那时的男男女女与 社会 间的种种联系,仿佛在以雅缓的节奏记下卷卷史册,供日后阅者了解彼时政局。我想,这也是邵氏不朽的原因之一
2.《风月奇谭》
思路广,欢乐多。好有趣好精致的片子,让人捧腹之余还要赞叹一下编剧的巧思。 服装、布景都好精致,对白更是妙处横生,演员长得漂亮,演技也妙。尤其是第三个故事中的当铺老板娘,那个眼神真是太勾魂了。
3.《邪》
虽然对恶魔和怪谈多有模仿,但却是非常成功的本土化改编,叙事节奏好,细节铺垫自然,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即使现在上映也算是佳作了。
4.《新独臂刀》
狄龙和姜大卫少年时期真乃绝代双骄,张彻很敏锐很穿越地洞悉到两位秀色可餐的正太是香港武侠史上难得罕见的BL素材,于是将兄弟情描写得堪比爱情又胜似爱情,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仍可以满足广大腐女的无限遐想。
5.《十八般武艺》
太过瘾,各种兵器和硬桥硬马的集中展示。C叔讲解涨姿势,梳理了刘家良及更早期功夫片的 历史 脉络,分享了大量的影视资料,电影本身就很有趣,各种周边知识太好玩了。这次之后基本我对功夫片就有个系统的印象了。每个演员都处于体能正好的年代,打得又美又充满想象力。美术也做得不错,充满喜感赏心悦目
6.《五毒》
五人各自的功夫对应其性格和处事作风:灵蛇擅游走,头脑灵活;蛤蟆修气功,豪爽刚直;蝎子尾后针,隐藏心机;壁虎腾空攀附墙壁,变通不羁喜助人。功夫设计精彩,联手破功也是奇观。
7.《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加上李翰祥的大名乍听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部制作精良大牌云集的风月片,没想到是宫闱 历史 戏,亦是李氏第一部清宫戏,美术场景的华丽在记忆中觉得超出了垂帘和火烧,香港导演的魅力就在于能在狭小的棚里制造奇迹与幻觉,当在故宫实景拍摄时,反倒凸显不出李翰祥这个独特的长处了。
8.《三少爷的剑》
楚原拍的最好最有格调的武侠片;属于邵氏必看片之一,配角阵容很强大,当时邵氏大牌几乎一个不落全来客串了一把,可以数星星玩;男主尔冬升英气逼人,完全把狄姜二人给比没了。女主余安安也很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墨镜的东邪西毒。
9.《五遁忍术》
张彻出品,虽然情节编排比较老套,但是贯穿全片的忍术还是给了我很多看片的乐趣。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是电影的拍摄手法、导演的构思水平还是演员演技的锤炼都胜过了当年,不过为什么现在的片子思路就那么狭窄呢,无非警匪、黑帮、爱情、亲情,总觉得不如当年的电影内容涉猎那么广。
简直不要太多,但邵氏电影给今天观众的感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武侠片, 历史 片和风月片。
特别是后者风月片,金瓶双艳,大军阀等为代表的,就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电影。
现在的观众去看邵氏电影,最大的两个疑问,一是里面的香港演员为什么呢都是说的普通话呢?而且有的人明明现在讲的不怎么标准,但是那个时候反而讲的很好呢?
二是里面的布景是怎么做出来的?特别是江山美人,倾国倾城等反映晚清 历史 题材的电影,为什么看起来的室内布景能够以假乱真,栩栩如生呢?
因为解放前后,很多上海的电影人和文化人都到了香港,他们对于内地和上海的印象还停留在旧时代,他们及其后代的母语自然是普通话。只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粤语片的兴起,这种以前的普通话慢慢没有人看了。
所以能听出来当时明星的普通话即便比后来的港普好很多,但也和现在的普通话有不小的差异了。
记忆中的邵氏武侠
香港电影
开创黄梅调电影,
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片头片尾的一句“邵氏出品,必属精品”让人终身难忘。
那个年代的人们,还很淳朴,
以为这句话是一句自吹自擂的广告,
如今和过去做比较。仅仅通过影片中简单的道具的对比,
我们应该不再将邵氏电影的那句口号当广告了,
而是视其为“自我勉励”——邵氏电影自始至终有精品意识。
在商业片时代,还坚持做精品电影的制作人估计也只剩邵氏了。
片名排版从右到左,是不是儿时记忆中的样子?
看起来很亲切,而且这个片名还有点互联网特色。
《风流断剑小小刀》剧照
1976年的《天涯明月刀》是香港邵氏公司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
故事描写天下“第一快刀”傅红雪击败燕南飞
成为武林第一。其后两人被杀手追杀,合力追查真相的故事。
《西厢记》由邵氏公司于1965年出品。这是深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多次被搬上银幕,大受观众欢迎。而这部《西厢记》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视为1960年代极其重要的电影之一,邵氏有古典美人之称巨星乐蒂饰演祝英台,原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演厦语片的凌波首次反串演出男主角梁山伯,一举成名。
李翰祥把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悲剧,
香港邵氏电影比较让人欢喜,它情节鲜明,武打精练,故事简单,内容该复杂时复杂,该简单时简单,剧情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