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陈村《一天》|张三的歌
文|鸣凤乔
陈村的《一天》,我读了三遍。
第一遍看得云里雾里,感觉啰哩巴嗦的。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情,读到最后不知道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
开篇写的是少年时的张三,母亲做好了饭,一遍又一遍地叫儿子起床,因为儿子要去学生意。
然后他走出家门去工厂。在路上,他愉快地听有轨电车的“叮叮当当”声,看到了买菜的妇女,联想到了自己的媳妇儿。
看到这儿就感觉很奇怪了,他不是一个要去学生意的半大孩子吗?怎么出来一个媳妇儿?
还没有想明白这些问题,思路又跟着张三进了工厂,他的车间,他的工友,他的冲床,还有他那外人看来繁琐异常的工作程序,有点眼花缭乱。
看着看着就到了下午,说他眼睛花了。开始以为眼睛花了,是因为工作到下午,太疲劳的缘故。
再然后就是他的徒弟们把他塞到了面包车里,送他回家。这个时候有轨电车突然不见了,徒弟们在他的门上,贴上了光荣退休的牌子。
儿媳妇出现了,而且还怀着孕。他用手揩老婆照片上的灰,他老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那他母亲早就死了吧?
莫非他老了?
这一遍读完,心里的确有很多的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想说什么?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孩子,怎么到结束的时候,突然间变成一个老人了呢?优美的语言不用,偏偏啰里啰嗦,拖沓反复,是不是有什么用意?
第二遍带着这些问题重读,渐渐地读出了一点味道。这本就是张三的生活,也是他父亲和他儿子的生活。他的一天,也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因为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吃饭——工作——睡觉——吃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然而每一个时间段过渡得都很自然,巧妙而不突兀。渐渐地对这篇小说有了好感,有了读第三遍的欲望。
第三遍,就是带着欣赏去阅读的,现在我把阅读的收获总结一下。
先说说小说中出现的画面和场景,看看你有没有被带入。
第一个场景就是,天还没有亮,窗外一片漆黑,张三的母亲在厨房里做饭,而张三在屋里睡得很香,饭好了,是萝卜头泡饭。母亲叫他起来吃饭,因为今天他要去学生意,是很重要的一天。
他吃饭的时候,母亲在旁边给他准备盒饭,这是他的午饭。吃完饭后,母亲又把父亲的棉袄和围脖准备好,他穿上棉袄,从下往上系好扣子。母亲又把围脖一道一道围在他的脖子上,围了两道,围得都看不见了脖子。然后目送他下了阁楼,母亲才又去睡了一个回笼觉。
一个慈爱的母亲跃然纸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小孩都觉大,早上不爱起床。经常是母亲在厨房里饭都做好了,还不愿意起来。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妈妈头天晚上都要告诉我,早上叫就赶紧起来,不能赖床,更不能说“困死了”。大过年的最忌讳的就是“死”字,每一次那个字马上就脱口而出,都被妈妈的一个眼神制止住了。
现在我做了妈妈,我也常常叫儿子起床吃饭,他也是先睁开一只眼睛,严格地说是睁开半只眼,看看我,又闭上,不说话,转过头又睡去。那睁开的半只眼睛,作者写得真的很形象,很有生活。
第二个画面就是张三上班的路途。下了阁楼,转身就到了铺满石头的弄堂,因为脚上有冻疮,被石头咯得很疼。走出弄堂,就是柏油路,柏油路平坦,有冻疮的脚走上去就不太疼了,有点痒,像母亲脚缝里的癣。
柏油路前面的横马路拐一个弯儿,沿着有轨电车的轨道一直走,就会到自己的工厂。
这条路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上街买菜的妇女,这是张三眼里的风景。看到那些买菜的妇女,他会想起自己的妻子,也会拿着他赚来的钱去买菜,把这些菜做成美味佳肴,他吃过后,会更加有力气去工作,去赚钱,赚了钱媳妇才能买更多好吃的饭菜。此时的张三已经结婚了。应该是青年时的张三了,是生意已经学成的长大了的张三了。
第三个画面是张三的青壮年时期。因为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子的,单调又重复,上午和下午的工作也都一样,区别就是墙上的钟表所指的时间。
在学生意的时候,母亲叫他起床,是这样的日子,现在成人了,结婚了,还是这样的日子,父亲也是这样过来的。
第四个画面,吃完午饭,下午还是要接着做工的。突然有一天,就是下午,他感觉眼睛花了,车别针的时候就更加小心。
其实,在下午工作,眼花了,累只是一方面,事实上是他已经老了,到了退休的年龄。师傅给他留下的高脚凳磨得更亮了,冲床上的漆也掉了很多,好多年过去了,他的确是该退休了,此时老伴儿已经去世了,儿子也娶了媳妇。
我只选取了四个场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这一天中的四个时辰,代表的是张三一生的生活——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这些场景就像电影的若干画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叠加,而是巧妙地连接起来,柔和不露痕迹,丝毫没有违和感。
小说整体的 节奏感 是缓慢的,甚至有一些啰嗦,拖沓重复。主人公的一天就是吃饭睡觉工作,每天都如此,整个一生都是啰嗦的、重复的。
今天跟昨天没有什么区别,明天也就是今天的复制。作者运用的这种手法非常形象,描写如张三这样如机器人般的生活是很贴切的。
小说的 人物 除了张三,还有张三的母亲,张三的父亲,张三的媳妇,还有师傅和工友们。
母亲的形象是间接来描写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截取关于母亲的一些细节,来夸赞她的优良品格和为家庭的付出——丈夫在的时候,以丈夫为中心,儿子长大了,儿子就是全部。
她每天的生活也是重复的,她的围着儿子转的每一天,和张三一样,几十年如一日。
妻子的出现很巧妙。在上班的路上,他看到了挎着篮子买菜的妇女,就想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就是那些妇女中的一员,做着天下所有妻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接过了母亲手里的接力棒,重复着母亲的轨迹。
父亲已经去世了,对父亲的描写,也很出彩。少年时去学生意的第一天,就提到了父亲。因为他穿的是父亲曾经穿过的棉衣和围脖,他不仅走父亲走过的路,就连吃饭穿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父亲生活的继续。
还有一些小事情,比如说看到路灯,想起小时候爬到路灯上面,挨父亲的打。现在父亲走了,就是再爬上去,也没人会打他,但他很想念那时候的父亲。
他的师傅笔墨很少,师傅教会他冲床技术,把自己的高脚凳也给了他,那高脚凳是师傅的师傅留下的,工作间隙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一下。师傅们是这样的,张三也是。
工友没有具体的人设,只是说不工作的时候他们熙熙攘攘很热闹,张三不爱热闹,他只知道认真工作。因为他的工作性质有危险,疏忽大意就有可能伤及手指,他的工友就有流血断指的。做他们这样的工作,到退休时手指健全就是最大的幸运了。
小说是在他家的阁楼,上班的路上和厂子的车间——这样的 环境 里进行描写的。三点成一线,很有规律,单调机械,又无法改变,怎么会不重复!
从小时候的有轨电车到年老时面包车的出现,文章没有交代年代背景,但读者还是能够模糊感觉到故事发生的时间。
其实具体的时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这样的时间跨越已经很说明问题,在哪个年代都是一样的。
整部小说对话很少,多是人物,环境,和心理的描写。气氛就像是一个荒废的园子,从始至终都是死寂的。但是几组 声音的描写打破了这种寂静。
阁楼楼梯的“咯吱咯吱”,有轨电车的“叮叮当当”,机器冲床的“咣汤咣汤”,调动起读者的听觉系统,迅速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无奈又多彩的世界。然而,无奈是自己的,多彩是别人的。
这三种声音又从侧面告诉我们阁楼的年代久远,父亲活着的时候就在这里生活,或许爷爷辈也在这里。
有轨电车的声音每天都能够听得见,小时候就这样,那时候这就是一种优美的音乐。上班途中的欣赏,让他感觉生活还是很美好的。电车的走动,上上下下的人群,给人的感觉是穿梭喧闹,市井烟火,浓浓的生活气息。
车床的声音也没有让他感觉烦躁,从父辈开始就是这样。工作会给他薪水,能让他吃饱,让他养活老婆孩子,所以“咣汤咣汤”也是最美好的声音,就像“咯吱咯吱”会给他家的温暖,给他亲情,“叮叮当当”会给他速度,和稍众即逝的激情。
完整地读过三遍,这篇小说基本算读懂了,咂摸起来,意味深长。世间美味有多种,大餐很享受,小吃也更有特色,回味起来,唇齿留香。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的话,那么张三的歌就是一首民谣,很熟悉,也很接地气。他不只代表张三,也可能是李四,或者王二,更可能是人群中的你和我。
Ⅱ 蔡琴《张三的歌》,平凡你和我的人生缩影
《张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电影《父子关系》的主题曲,这首歌的创作者张子石此时刚在美国办了离婚手续,带着两个孩子流浪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饱尝辛酸。就这样一首简单到“连小孩子都看得懂”的歌曲,让很多人都有共鸣。
歌中的“张三”也并非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碧戚了所有张三李四一样的小人物,像是身边的你和我,也泛指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人。这种平易近人的视角,使得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首歌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感动。
很多歌手都曾翻唱过这首歌。最早收录于李寿全的专辑《8又二分之一》当中。李寿全作为台湾民谣时代的推动人,在80年代中后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鸟飞鱼曾感概:“演唱这首岁数比我们还要大的歌曲非常需要勇气,这首歌的厚度和深度也让我们敬仰。作为演唱者,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情感的枢纽,不仅让长者再度回味这首老歌,更让年轻人也感受到这首歌的魅力——一份虽然平凡质朴,但却能够打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温暖力量。”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蔡琴的演唱,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蔡琴给人的感觉温情脉脉,韵味深远,会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轻快、美丽和优雅。
还有,齐秦的演唱也很是不错。齐秦会讲故事的嗓音多了一些治愈的力量。虽然这首歌年代有些久远,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却依旧。
听歌要从背景听,了解了背后的故仿慧橘事,听的才更感人。
《张三的歌》歌词欣赏
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
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
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
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备团方
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
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
但是心里充满着希望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
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
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
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
但是心里充满着希望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
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
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一个故事一首歌] 正在连载...
如有哪一首歌曾记载过你的心情和过往,可以提供歌名+200字左右的文字感悟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采用,好礼相送。
更多好音乐,尽在十点好音乐....
Ⅲ 张三的歌
《张三的歌》是由张子石作词、作曲,李寿全演唱的歌曲。
相关介绍:
该曲收录于李寿全1986年8月1日发行的专辑《8又二分之一》中。1986年,该曲入围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奖。
《张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电影《父子关系》主题曲 。该曲作词者张子石曾经是一位乐器行业的老板,之后伍拿他为了圆美国梦,让他的太太以及朋友假装结婚,从而获得美国绿卡,结果导致告宏他们两人在一起。
张子石只好独自带着孩子在美国拼搏,饱尝辛酸。就是再这样的情况下,他给李寿全寄来了这首歌。这首歌没有歌名,因此李寿全取名为"张三的歌"。《张三的歌》是在李寿全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制作完成的。
该曲有着清新的曲调、简单的歌词意境 ,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并带有正面能量的歌曲,讲述的是世间像张三李四这样的小人物,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都带有希望坚强勇敢腔友搭的面对。
这首老歌,能够让听者非常感动。听者会喜欢这首歌的简单和安静,如同透过树叶的午后阳光,带出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和沧桑感,这是独属于听者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向往。
Ⅳ 《张三的歌》背后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张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电影《父子关系》的主题曲,电影的故事和歌曲相当的应景,像是天造地设般的绝配,而这首激锋歌得创作者张子石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刚在美国办了离婚手续,带着两个孩子流浪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饱尝辛酸。
歌中的“张三”也并非是他自己,而是代言了所有张三李四一样的小人物,张三和李四就像是身边的你和我。而齐秦用他的人生阅历,用他的情感扮演你和我,唱出每个人心底角落的那个声音,让人们在艰辛的生活中要一直保有希望。
《张三的歌》这首经典老歌,最早收录于李寿全的专辑《8又二分之一》当中。李寿全作为台湾民谣时代的推动人,在80年代中后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首《张三的歌橘铅核》出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带来圆掘了无可比拟的社会效应,也为那个年代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