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敦刻尔克电影故事原型是什么 敦刻尔克大撤退真实历史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Dunkirk Evacuation,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2.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电影《敦刻尔克》非常值得一看。首先,由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质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其次,影片极力为大众还原了二战时期的著名大撤退事件,也感受到战争的毁灭性和冲击力;再次,电影结构分明,情节紧凑刺激,场面逼真震撼人心,可以说全程没有尿点;最后,通过撤退历史事件,人们为生存而凸显出来的人性善恶,真实而耐人寻味。
电影《敦刻尔克》不仅制作良心,而且历史氛围浓厚,作为一部战争片,其具有很高的价值性,没有其他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色彩,更符合历史,在给予观众震撼的同时,也深思如今的美好生活,算得上一部经典剧作。
3. 敦刻尔克剧情介绍(34万盟军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2017年,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了一部战争电影《敦刻尔克》,投资1亿美元,在全球获得了近4亿美元的票房。
《敦刻尔克》根据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而成。
电影《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指的是发生在1940年的一次撤退事件。当年,德国机械化部队发起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百万法军,迫使法国投降。不仅如此,德军还撕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将40多万英法联军(含3万多比利时军队)逼迫到位于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座法国港口小城,毗邻英国和比利时。英法联军被追赶到这里,等于是面临着“背水一战”的绝境。可是,敦刻尔克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几十万英法联军聚集于这里,除了成为德军轰炸机和大炮狂轰滥炸的目标外,很难有什么作用。因此,最佳的办法,就是迅速撤退到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本土。
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6日晚上近7时,英国启动了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在英国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的全权指挥下,调集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其他舰艇,在征集来的大批民用船只的配合下,冒着德军轰炸机的轰炸,不分日夜地将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运回英国。经过九天九夜地撤退,一共撤回了338226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按照英国最初的计划,能够撤回3万人,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竟然撤回了33万多人,堪称奇迹。虽然英法联军丢弃了包括大炮、高射炮、坦克、汽车、摩托车在内的大量重型武器装备,但由于保持了33万有生力量,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保留了火种。4年后,许多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战士,又从诺曼底登陆,回到了法国大陆,参与到对德军的最后一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
所以,当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后,许多人都将这次军事行动称为“胜利”。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冷静地表示,这不是胜利。就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当天,丘吉尔来到英国下议院,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丘吉尔说:“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丘吉尔并非谦虚,因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联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丘吉尔
在撤退中,由于德军的空袭和炮轰,有2.8万人阵亡。此外,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出动了2739架次战斗机。其中,有106架战斗机被德军击毁。
6月4日上午9点多钟,当敦刻尔克海滩上担负后卫部队的约4万名法军正要撤退时,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已经冲了过来,将他们团团包围。这4万名法军成了俘虏。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各种民用船只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撤退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一共征集了861艘民用船只运送英法联军,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这些民用船只不像军舰那样配备防空高射炮,遇到德军空袭时几乎没有抵抗的余地,只能任人宰割。最终,有226艘英国民船和17艘法国民船被德军炮火击沉。
敦刻尔克大撤退
其中,有一艘叫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伤亡尤其惨重。
兰开斯特里亚号是隶属于英国一家航运公司旗下的豪华皇家游轮,来往于英国和美国之间。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还有许多英军工程师、皇家空军地面人员、运输人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等滞留在法国南特市和圣纳泽尔市港口,大约有3万多名。兰开斯特里亚号被英国官方征用,在圣纳泽尔市卢瓦尔河口港口接送上述人员。
敦刻尔克大撤退
6月17日,兰开斯特里亚号装载了大约6000名英军士兵和平民,从圣纳泽尔市港口出发,前往英国。下午4时左右,几架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出现在天空,用炸弹对兰开斯特里亚号进行轰炸。短短20分钟后,兰开斯特里亚号沉入海底。除了少部分乘客被营救出来外,大约有4000名英军士兵和平民葬身鱼腹。
有了这些沉重的插曲,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确难称“胜利”。
4. 电影《敦刻尔克》主讲了什么呀
电影《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影片评价:
该片用细节而不是英雄主义来打动观众,是一部饱含艺术的商业电影。全片场面壮观但不空洞,其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其雄心与精美的拍摄,更在于编剧兼导演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情感细节中注入的很多心思。
该片没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战争场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战争片套路。将焦点凝聚在心理变化和动作刻画上,步步为营地加强紧张感。也没有太多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视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画面,纪录式的镜头,真实呈现战争中命悬一线的群像。
5. 怎么评价《敦刻尔克》这部电影
昨天下午我更和我的室友两个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敦刻尔克》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时期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事情。这部电影有三条主线,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蒙,一开始觉得应该是一个场面特别宏大的影片刚开始非常的失望,但是到了最后我深深的被这部影片所吸引了。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下面说一说我的感受。
第三条主线就是法瑞尔在空中勇敢的和对方战斗的事情了,德军为了堵截英国军队撤退,派出了大量的空军来堵截,但是英国的飞机只有三架,最后只剩下了一架战斗机了,而且油量不足,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击落了一架战斗机,又利用最后的滑翔的机会击落了最后一架飞机,把士兵从绝望当中救了回来,最后他被德国人活捉了,牺牲了自己。这是一种风险精神,在战斗的时候没油什么大场面,但是他的那种坚持的性格非常的容易感观众,记得当时我还为他加油,希望他能够早一点的击败敌机。
三条主线紧密相连,让我看到了一个战败的国家,一个没有放弃的国家。还有一些伟大的士兵。非常值得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6. 电影《敦刻尔克》
活着,为了未来的胜利!!
以科幻为创作范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执导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马行空与惊人想象力,让影迷拜倒在他无懈可击的剧本设计中。但《敦刻尔克》整部电影故事平实,角色简单,几乎完全按照史实呈现。
电影剧情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的传奇战役之一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联军在这场大撤退中,在德军炮火的洗礼下,用8天的时间撤出338226人,堪称战争历史上的奇迹,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撒退没成功,可能二战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得改写。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风呼城、弥漫铅灰色的汹酒海浪拍打着教刻尔克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海滩上,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共同营救军队。
影片改编自宏大的战争事件,但是诺兰完全从小人物角度来叙事,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和血腥镜头,打造出了一种悬疑惊悚的气质。英国士兵汤米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行人, 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影片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综合分析
这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并没有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导演给了我们段过去的生命,将他的叙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于这场撒退中奋力搏斗的小卒,让我们被拉进众生情境、与他们一同感知当前在敦刻尔克的沙滩、大海、天空上,人们面临的绝望、彷徨与恐惧,求生的贪婪与互助的慈悲,无畏的勇气与高贵的牺牲,以及最终这一切所成就的救赎。
导演的叙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人有心情谈论家长里短,没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过去,也没有人想说。所有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单位,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胞一样卑微。 英雄主义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辉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场撤退都没有听到血性的咒骂。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做英雄,而是力制造战争, 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 教会我们如何去活着。生活才是最大的战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伟大的英雄。
人类永远在突破生产力,造福社会,再用生产力制造战争,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的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人类这个好战的物种永恒的诅咒。唯愿和平,能多一岁是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