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百科 > 电影和古琴哪个地位高

电影和古琴哪个地位高

发布时间:2023-02-23 07:30:02

A. 古琴小知识

1.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2.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3.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焦尾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题僧房双桐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

——夜听刘昭远弹琴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

——载欣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

——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

——次韵寄蓝六在广陵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操,颀然如见之。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

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

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

——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4.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

焦尾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题僧房双桐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

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夜听刘昭远弹琴

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

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载欣

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

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

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次韵寄蓝六在广陵

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

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

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操,颀然如见之。

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

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

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

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5. 古琴入门事项
1.基于你的爱好程度,我不建议你买琴。因为市场上的古琴良莠不齐,网购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于你现在的状况我建议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伤耳音,对下指弹奏也有影响,会严重阻碍学习进程。

建议你不要相信“专业琴”“演奏琴”“练习琴”等概念,什么叫“练习琴”?!难道就只是供练习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这样,对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说明音色不好,这张琴是不可能帮助你练习出大成效的,那这张琴连练习的作用都没有,因为练指法不仅是练动作,练正规科学的姿势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没好声,你也不知道动作是否规范正确,这不是误导人嘛!这也就是我说的伤耳音的过程,因此影响学习进程。

所以我说,琴只有好坏之分和是否可弹之分。声音恶劣,音色噼噼啪啪,就是劣琴,不可弹。

一些教程、教材及网上的一些选琴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无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艺用料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说得过分点,这些知识基本是废话。因为音乐初学者只要听到一个乐器能奏出大体的旋律,他也不知音准节奏是否准,就是感觉好听,跟别说音色了,就连有点基础的学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断出琴音的好坏,何况初学者,什么松透沉静、金石之声就更别提了,而且在外行听来,古琴的声音大体就是“哽儿——哽儿——”的样子,多数人能说出不同音的区别吗?

也别存这样的想法——先买次琴练手,等水平上来了再买好琴。次琴把耳音都伤了,还怎么提高水平,更别提挑选琴的音色了。所以这样做当然会严重影响后期的学习的。而且几百元是买不到可弹的琴的,怎么着也得三四千,还得看斫琴师的水平和名气。但如果非要买,经济上又不允许花消太大,可以这样,先买个不太贵的可弹的,当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师挑选,水平上来了再买更好的,或用旧琴添价换更好的琴。

2.学琴前至少要会看常见的减字谱符号,最好学点乐理知识,多搜集名家录音,有时间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谱介绍。

3.不一定非得买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两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动,与椅子的高度差要适合自己的身材。

罗嗦了一堆,但愿对你有帮助。
6. 谁能跟我说说古琴的有关知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形状、音色及弹奏方式似筝。

古琴现存琴谱由南北朝至清代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古琴最初为五弦,到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筝现为21弦)。

古琴的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筝的弦现都用尼龙钢弦,但古琴还是用传统的丝弦。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这是筝所没有的音。

“知音”一词就是有关古琴的: 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有几首古琴曲我觉得特别好听:如《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

B. 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一般都用琴棋书画来表现古代人的文化修养。古琴被誉为四大才能之首。因为古代有古琴九德之说。君子之气象征正德。所以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高。

C. 高山流水琴声……

文艺作品里要是想表现人物气质不凡、品位高雅,或者两个人物之间心意相通,古琴就是一个特别好用的道具。金庸先生就把这招用得出神入化。在《笑傲江湖》里有一个关键情节,名门正派的刘正风跟邪教的曲洋有一段超越世俗善恶的友谊。金庸就安排他们俩以琴相交,用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来表现他们的友谊。

古琴的意象反复出现在《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里。甚至可以说,《笑傲江湖》的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把古琴这个符号用得太好了。古琴可以快速调取出本来就写在中国人心中一系列的意义,比如“知音”“琴瑟合鸣”。对于中国人来说,古琴早已经不是一个乐器那么简单,它是中国文化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同时,古琴也成了最能代表中国的声音。上个世纪,美国的一艘太空船“旅行者号”曾经带着一张唱片从地球起飞,向整个宇宙播放人类的声音,寻觅外太空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作者高罗佩写这本《琴道》,就是想把古琴独特的文化意义说清楚。高罗佩是一个荷兰汉学家,他的本职工作是外交官,曾经担任过荷兰驻马来西亚、驻日本大使。这是很高的职位。高罗佩的外交生涯也很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工作上的成功。这个人超级博学,通晓15种语言。他从小迷恋中国文化,还写过一部侦探小说叫《大唐狄公案》,狄仁杰这个大 IP 就是他打造的。不过,在他看来,外交官是工作,写小说是爱好,汉学才是他的终身事业。他的汉学研究角度都很特别,他对琴棋书画都有研究,还写过一本专门讲砚台的书。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本《琴道》讲的是古琴。高罗佩正是从古琴开始,进入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世界。他在中国四处访师学琴,有一次拜访名家关仲航,他请大师弹琴曲一定要弹两遍。为什么呢?原来高罗佩是在暗中用节拍器测试节奏呢。他就是这样用心学琴,对古琴的了解,让很多中国的古琴大师都无比佩服。听完这本书,你就会觉得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高罗佩收集考证了无数有关古琴的资料,从中提炼出了古琴的思想体系。他把这个体系叫作“琴道”。

本期的解读中,我为你总结了琴道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雅”。我会围绕“雅”分两部分来讲这本书。第一部分是古琴这个符号的初始意义,这个意义决定了它跟“雅”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我们说说古琴怎么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成为雅文化的代表。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古琴定义了中国文化中的“雅”。

第一部分

好,想说明古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古琴这个乐器的特点。

我们都听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伯牙擅长弹琴,子期是他的知音,能听懂他的琴声要表达什么。这就是知音的字面意思。后来子期病逝,伯牙伤心欲绝,一狠心把琴摔了。摔琴这个极端的行为,把知音的内涵引申到了知心。子期不在对谁弹?我们平时用“知音”这个词的时候,用的也都“知心”是这层引申意。

这个故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了。说明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就认为,琴音是可以表达心意的。这就是古琴的第一个初始意义。古琴能有这样的能力,当然是因为它是一个优秀的独奏乐器。上古的时候,古琴本来跟编钟、陶埙等上古乐器一样,是宫廷祭祀中的合奏乐器。古琴有很多优点,让它从众多上古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奏乐器。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音乐表现力特别好。表现力强有一个条件,就是音域要广,这样在乐曲选择上就不会受太大限制。即便是跟西方主流的独奏弦乐器相比,古琴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古琴有7根弦,在弦乐器里算是很多了。我们常见的表现力强的弦乐器还有吉他和小提琴,吉他是6根弦,而小提琴只有4根弦。对于弦乐器来说,每多一根弦,就意味着乐器的音域会扩大。所以小提琴还得有其他兄弟来帮忙,像大提琴、中提琴,帮它完成更低音域的曲子。另外,表现力强还要求乐器能够有更多丰富的表现效果。古琴的琴弦很长,所以弹一个音,它在音高上就可以有很多变化。你可以想象一下摇滚乐吉他手炫技的画面,他们会用左手在琴颈上从头滑倒尾,让一个音跨越几个八度。古琴琴弦能够发音的有效长度是110厘米左右,比吉他还多了40厘米左右。

不过,琴音可以表达心意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高罗佩说,古琴跟其他99%的乐器都不一样。它不仅跟西方乐器不同,跟二胡、琵琶之类的中国民乐也完全不同。大部分乐器在演奏的时候旋律性都很强。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能跟着哼出曲调来。所以,一般人欣赏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障碍。而欣赏古琴就难在这里,它的美不体现在旋律,而是体现在单音的表现力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只是哼唱古琴曲的旋律,会觉得不好听。因为古琴音乐美在一个音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这有点像戏曲里的唱腔,一个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变化、拖好长时间。在琴曲中,每一个音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传递弹奏者的情绪和意境。所以作者说,古琴的本质,就是用音响来写意。

古琴单音的表现力靠的是复杂的指法。作者在书里列举了最基本的指法,就有54个之多。如果你想学弹古琴,基本上前几年的时间你都得学习指法。右手食指怎么拨动琴弦,左手又怎么能配合右手制造出不同的效果。

因为指法复杂,古琴还有一套专门的记谱法,叫减字谱。这个记谱法记录的不是音高,而是指法。吉他也有类似的记谱法,不过比古琴要简单多了。而且吉他谱可以换成五线谱,也不影响演奏,但是古琴谱就不行。因为光记录音高,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弹。有了减字谱,古琴曲就可以流传下来。但是流传下来的琴谱,因为只记录指法,而没有节奏等等其他的标记,就给后来的琴人留了挺大的创作空间。推荐你听一下《酒狂》这首琴曲的不同版本。节奏快的、节奏慢的,琴人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奏。你会觉得根本就是两首不一样的曲子啊。

总之,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演奏者才可以通过用手指触弦这个动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转换成琴声传达出去。琴音是可以表达心意的,这不仅仅是古琴作为一个乐器的功能,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底层逻辑。也就是说,弹琴不仅成为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成了人表达自我的一种隐喻。中文里和表达内心有关的词很多都跟琴有关系,除了“知音”,还有“心声”“心弦”等等。

不过,古琴想要获得后来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还不够。它还需要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初始意义。它不只是一种乐器,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这就要从先秦两位重要的琴人,孔子和周文王说起了。

孔子和古琴的渊源很深。可以说,古琴在中国能有这么高的地位是因为孔子的推崇。《史记》里说,孔子跟着师襄子学弹琴。师父三次跟孔子说,你可以学新曲子了,都被孔子拒绝了。第一次他说,自己还没有掌握方法;第二次他说,自己还没领会曲子的意境;第三次他说,自己还没有感受到作者是谁。突然有一天,孔子好像顿悟了,对老师说:我知道作者是谁了。那人就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乐曲呢?这下可把老师震惊了,师襄子赶紧起身拜了两拜,说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文王操》就是周文王做的曲子。

为什么孔子的这个顿悟那么重要呢?《论语》里有另一个故事正好能解释这个问题。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在鲁国的武城当官的时候,遵从老师的教导,用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四处都是弦歌之声,对子游很满意,觉得他不光理解了自己的思想,还能身体力行。这个故事叫作“子游弦歌”。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恢复先王之道。在学琴的故事里,孔子从琴中听出了周文王的圣德之声,于是,先王之道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呈现方式,就是琴声。而在子游的故事里,孔子在琴声中,看到了礼乐教化之下的理想社会,先王之道又有了一个非常可行的传播方式,也是琴声。这就让古琴成了“圣王之器”,成了文化传统的载体,琴的音乐也被称为“太古遗音”。

在孔子的故事里,琴拥有了高于音乐本身的超能力,它能够实现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工具。当然,古琴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没有真的成为统治工具,但是由于它跟礼乐教化发生了关系,它成了雅正之乐的代表。到了汉代,出现了一股复兴神话传说中上古荣耀的潮流,古琴作为雅正之乐唯一象征的地位,也就更稳固了。

音乐的雅正是儒家的观念。儒家认为,雅正的音乐可以呼应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制止不好的一面。所以音乐就成了一种工具,让圣明的君主把他从上天感应到的美德传递给他的子民。除了教化他人,音乐也可以教化自己。这样,古琴就不仅可以作为教化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修身的工具。

在儒家看来,古琴之所以能有这个功能,是因为它的音乐有两个特点——禁和顺:禁则去欲淫之邪心,顺则养中和之正气。这个观念跟道家思想不谋而合。道家也跟儒家一样重视自我修行,道家有一套宏大的宇宙观,核心就是“道”。而人想要理解道,抵达道,就得修行。道家也相信,弹奏古琴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能驱散低俗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性更纯洁。有人甚至因此对琴棋书画这个排序愤愤不平,觉得弹琴是修行,怎么能跟下棋这种娱乐项目相提并论呢?古琴成了修行的工具,还让它进一步跟佛教也能扯上关系。高罗佩觉得,弹琴真正成了一种可以能跟神秘力量进行交流的仪式,就是受了佛教密宗的影响。

古琴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年中,儒释道三家合流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琴道的发展,刚好伴随着这个过程。它作为修行工具的意义,让它能够为三教所用,而它也因此得到了三种文化的滋养。

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说完了琴的两个初始意义。正是因为琴既能够表达自我,又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让它成了文人理想的伴侣。在文人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能没有琴。而文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雅文化的体系。下面在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讲讲古琴怎么成了雅文化的代表,甚至可以说古琴是雅文化体系的起点。

如果请你列举一下在中国历史上什么东西算是雅事,除了琴棋书画,你可能还会说焚香、挂画、插花、点茶。把这八件雅事排序,是宋代人干的。在时间上,琴在四艺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你想想,先秦的时候,毛纸宣笔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呢,琴的样子就已经跟现在一样了。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是琴的特点决定了成为雅事的标准,甚至可以说琴的气质,决定了中国人对雅的理解。

什么是雅?我们一般会觉得,文艺片雅,娱乐片俗,古典音乐雅,流行音乐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艺片和古典音乐费脑子、门槛高。古琴也一样。我们前面提到了,古琴很难学,古琴音乐不好懂。这除了源自古琴自身的特点,也是后来文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感觉。在文人对古琴的塑造中,不仅强化了古琴在音乐上的“难”,还给它创造了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让外人进入古琴世界的门槛越来越高。据琴界名家回忆,抗战前,全中国能弹奏古琴的人竟然不到300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琴是有名字的。文人一旦给琴取了名字,琴就像获得了生命,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物品,它自己就能够跟人产生情感联系。古琴有一些常用的名字“龙吟”“大雅”,还有表现情境的“石上清泉”等等。古代还有那种像英雄谱一样专门罗列名琴的书。南朝的《雅琴名录》里记载了古代的“四大名琴”,里面包括东汉蔡邕的那张“焦尾”琴。这张琴在金庸的小说里还露过脸。郭襄在少室山的时候听到昆仑三圣弹琴,弹的就是这张“焦尾”。这个词的寓意就来自蔡邕和这张琴初遇的故事。

《后汉书》里说,蔡邕听到别人家烧柴火时有特别的声音,认定这柴火是一块良材,于是就把它救出来,做了张琴,果然是张好琴。但是这块木头被烧焦了一点,所以叫“焦尾”。后来“焦尾”就成了一个成语,比喻受尽磨难的良才。所以,很多琴名和琴曲的名字,都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典故。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就很难进入古琴文化的世界里。

文人爱琴还不止如此,他们还给琴的每一个部位都起了名字。琴的尾巴后来干脆就都叫焦尾了;两个支撑琴身的脚叫作“雁足”,就是大雁的脚;其他的还有“凤额”,就是凤凰的额头;龙龈,就是龙的牙齿等等。除此之外,琴的形状也有名字。如果你去过古琴商店,你肯定知道买琴跟买别的乐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一般我们挑乐器,会挑品牌、挑做工。而挑古琴,你首先得确定你要一个什么形的琴,有仲尼式、伏羲式、蕉叶式等等。每一个名字,都是品格或者审美的象征,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寓意。

不过这其实都不算什么,文人不过是起名的时候多花了些心思,搞得复杂了一点。但是如果告诉你,文人居然还给琴的不同声音也都起了名字,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放到音乐史上看,这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在描述音乐的时候,其实语言特别匮乏。如果请你描绘一下小提琴曲《梁祝》,你会怎么说?凄美?动人?不管你怎么描绘,都很难让听者体会旋律带给你的感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文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给音色也取个名字。作者高罗佩在书里介绍的是影响最广的《琴声十六法》。书里用了松、脆、高、古等等16个字来描述音色。这样的描述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不明觉厉。比如说“高”,《琴声十六法》里说,“高”跟“古”的音色听起来相似,其实不一样。“古”是从韵味出发来说的,而“高”是一种声调,简单说,就是轻轻地弹,但是声调又能很高,这样声音能够传达更微妙的意思。

本期音频里,我们很难说清楚“高”和“古”到底是什么样的音色。不过,你应该可以感觉到“松”“脆”是味觉感受,“高”“古”是视觉感受。给声音命名,实际上就是靠通感,把听觉转化成了其他的感觉。这是在建立一种联系,把弹奏的方法、单音的音色,以及这种音色传递出来的感受和意义给联系起来了。

文人给古琴的方方面面都起了名字,这就让一般人对古琴望而却步。你想买一把琴,先得搞清楚,仲尼式和伏羲式有什么不同。你去听琴,多少得了解一下琴曲名背后的寓意。这有点像我们平时说的行话。行话本来就是一种门槛,但是古琴的行话还要更难一点,因为一般的行话你搞清楚定义就可以了,但是古琴的行话靠的是用典、象征、通感等等修辞手法。这样,文人就把古琴勾连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里了。

如果说命名是从内部把古琴的门槛抬高,想要保证古琴雅得纯粹,还得克服外在的威胁,也就是要防止通俗文化“污染”了古琴。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常听到的肯定还是通俗音乐。如果你走在街上,周围放的一般都是流行音乐,要是想听古琴或者西方古典音乐,得到专门的场所听。古代也一样,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会接触到很多通俗音乐。这些通俗音乐一定会影响到文人,也会影响到古琴。

正常情况下,这些影响会渗入到古琴音乐之中,因为雅俗之间会相互转化,是文化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古琴似乎是一个特例。高罗佩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俗乐、异域音乐越发达,文人越要强调古琴雅的属性,好让古琴跟俗文化划清界限。这其实是古琴作为修行工具的意义决定的。

古琴是修行的工具,跟圣人孔子,上古贤王紧密相关。对文人来说,弹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管是表达心意,还是感化他人,最终都是为了和古人崇高的思想对话。所以,保护古琴的“雅”,不是在保护一种音乐,而是在守护整个文化传统。文人肯定不能让承载着文化传统的古琴被俗文化给污染了。这就让古琴成了一块俗乐不能侵犯的精神圣地。

尤其是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带来了异域音乐,唐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这些音乐。我们今天熟悉的民俗乐器,比如琵琶、二胡都是西域传过来。于是,文人就会刻意不让古琴演奏异域的通俗音乐,防止它被俗文化给同化了。比如在传统戏曲中,你就几乎看不到古琴的身影。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挺难的。文艺片虽然有深度、有营养,但看着很累,所以也需要有爆米花电影让人觉得愉悦放松。古代的文人肯定也会觉得听俗乐更轻松愉快,也需要俗乐来娱乐。在这样现实的困难中,古琴又有了另外一个功能。用高罗佩的话说就是,古琴甚至成了文人自我辩白的工具。欣赏俗乐让文人觉得有负罪感,所以他们就得时不时地把琴搬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品位高雅,而且有道德操守的人。这可能还真不是装,文人在社交场合听完歌妓唱歌,回家或许真会把琴掏出来弹上一两曲。因为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也相信,虽然一时为俗乐所乐,但那无非只是消磨时间,事实上他崇尚的只有先王的圣乐。

这样,古琴作为雅文化象征的意义就越来越被放大,甚至大于它作为一个乐器的实际意义了。文人即便是不会弹琴,书房里也要挂一张古琴,给它起个名字,刻上些字。古琴成了一种身份象征,一种少数人的特权。

古代真的有过具体的规定,说歌女和演员是不能演奏古琴的。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古琴越来越曲高和寡。你可能也听过《广陵散》的传说。这个故事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古琴只有少数人才能懂的这种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传说嵇康有一次半夜弹琴,弹得太好,把鬼都感动了。这个鬼就是“焦尾”琴的主人蔡邕。他觉得嵇康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懂琴人,就把自己密而不传的《广陵散》教给了嵇康,条件就是他不能教给别人。后来嵇康被害,死之前最后的感慨,就是《广陵散》要失传了。《笑傲江湖》里,曲洋把曲子传给令狐冲,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

《广陵散》失传,象征着文化传统的失落。从孔子以来,中国文人一直都有这样的恐惧和担忧。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来是越来越繁荣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这种担忧似乎变得更重了。因为像古琴这样古老的文化,它扎根的文化土壤已经松动。很多人担忧,门槛高会不会成为古琴延续下去的障碍呢?

但是,如果你关注今天传统文化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在扬州等好多地方,生产古琴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已经有了博士点;顶级的古琴音乐会有时候会一票难求。即便你没有注意到这些,你也会发现在电影电视里,古琴的出镜频率越来越高了。因为古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早已经写进中国文化的基因里,跟整个文化传统的网络都编织在一起。不管我们从哪一个点进入传统文化都会遇到古琴,这就是古琴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总结高罗佩写这本书,就是想让对古琴一无所知的外国人,理解古琴的魅力和它深邃的思想,从而像他一样,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是一本很好的古琴入门书,同样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绝佳的入口。

D. 今天听别人说钢琴是乐器之王 那古琴呢什么地位

这个真心没必要作排次的,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优劣档次比较是庸人自扰。
但很多人说古琴是民乐之王,古琴的文化内涵确非其他乐器可比的。

E. 在中国古代独奏器乐中,什么的地位最高

古琴在中国地位最高的乐器,为历代文人雅士都推崇,琵琶是中国乐器之王,所以也有。
《高山流水》古琴、《梅花三弄》古琴、《春江花月夜》琵琶、《汉宫秋月》古筝二胡、《阳春白雪》琵琶、《渔樵问答》古琴、《胡笳十八拍》古琴、《广陵散》古琴、《平沙落雁》古琴、《十面埋伏》琵琶。这是最原版的,
因为中国的音乐,不像外国那样,有明确的记谱法,明确的演奏方式。中国本身的公尺谱,二四谱,是只记指法很少记音高,传授都是靠口头说,然后经过自己的理解修改,一代代传下来。所以中国古曲里面,很多同名异曲的曲子,要不就是相互移植,就这样一首曲子有无数个版本,每个人演奏的版本都不同,甚至同一版本也千变万化。像我学的古筝曲月儿高,目前我仅古筝见过六个版本的月儿高,琵琶古琴箜篌笛子等都有月儿高这曲子,描绘的意境都一样,却各不相同。
就这个十大名曲,虽然已经定型了,不过在每个演奏家手里都是不同。像广陵散,这个是早就已经失传的曲子,是后人根据一些残存的段落,重新编排创作出来的。 每个人又根据自己理解继续创作,所以就算是古琴的广陵散,也是很多版本。

阅读全文

与电影和古琴哪个地位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