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电影《007:幽灵党》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评价这一部“007幽灵党”,我大概会首先称赞其炒得一手好冷饭。导演萨姆·门德斯甚至应该凭借此片获封“超级间谍片超级老梗王”荣誉称号。
摸着良心说,这绝对是对此片的称赞而非嘲讽,毕竟对于007邦德这样已有足足50多年历史的系列电影来说,如何炒好冷饭,把老梗炒出新鲜炒出滋味炒出爽片应有的格调,理应是头等重要的技术活。
甚至可以说,这对所有商业类型片来说都是一样,对传统的重复和对新鲜噱头的挖掘,二者对类型片的市场生命力来说永远缺一不可。
那么在此片中又有哪些老梗获得了逆袭和颠覆重生的机会呢?
1. “幽灵党”?“魔鬼党”?
此部007续篇的英文名叫SPECTRE,中文将其译为幽灵党,从字面的意思来说这翻译并无大碍。但由于我所查得的几部60年代及70年代初的邦德电影里,普遍都将SPECTRE译作了“魔鬼党”,(虽然豆友”马耳他之鹰“在评论里提醒我说80、90年代出版的007小说里有将SPECTRE译作”幽灵“ )所以这个翻译上的差异就显得十分有趣。
是的,即使幽灵党听起来蛮文艺又很新鲜,但SPECTRE在邦德系列中显然不是个什么新被发现的反派组织。即使在71年的“007之金刚钻”之后几乎没再出现过,在伊恩·弗莱明的原著小说中和几乎所有60年代的邦德片中,SPECTRE也一直是那个幕后终极大BOSS,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坏事儿到最后都会追溯到它那儿去 - 类似福尔摩斯里Moriarty领头的组织, 也类似复联里的Hydra。
有意思的是,SPECTRE这个组织并不能算是完全虚构。很多人都乐意把前苏联的特务机构SMERSH当做SPECTRE的原型。不仅因为斯大林一手创立的这个特务机构跟幽灵党/魔鬼党的名字特别像,更因为弗莱明写作和电影邦德系列伊始时的历史背景:
彼时正值冷战期间,国际基本格局就是西方诸国和前苏联的对立。那么英国特工的眼中钉自然是前苏联特工,那么SMERSH被文学加工妖魔化成终极大boss SPECTRE似乎也很说得通。
但是对于SPECTRE的解读依然还有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弗莱明在邦德系列中虚构的这样一个邪恶得纯粹的机构,恰恰缓和了冷战时西方与前苏联对立的紧张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通过阴谋论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神秘组织,它是一切恶事的罪魁祸首,那么现实中原本错综复杂,难辨是非的政治格局就得以简化为简单的善恶对立。在007系列的第二部“俄罗斯之恋”里,即使是前苏联的特务们也同样深受魔鬼党SPECTRE这个幕后大boss的陷害。SPECTRE因此也变成了使邦德和他的俄国邦女郎共同的敌人。
那么就终于要说到在这最新一部的“007:幽灵党”中,SPECTRE这个老油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重新包装。显然,现在的世界格局跟冷战时期已经大不一样了:所以这部电影把SPECTRE跟全球化联系在了一起。
好吧,其实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槽点。大家都知,全球化早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议题了,即使这电影讲的是信息和安全系统全球化,那也只在20年前算是新鲜。 再退一万步说,你说这电影是把大boss定位为全球联网的监视系统。。。Excuse me? 。。美国队长2里Hydra不是早已经承包了这档子事了吗,更不提还有美剧POI疑犯追踪里的机器呢。总之,把SPECTRE总部重新包装为一个大型网管基地,明显不是一个很新鲜的尝试。
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对Christopher Waltz演的SPECTRE头头的重新塑造就要有趣多了。在弗莱明原著及60年代的007电影中,SPECTRE的头头叫Blofeld,大多数时候观众都看不到他的正脸,一般他不是背影出镜,就是镜头对准他坐着的下半身(不好意思听起来污),然后他抱着膝盖上的一只白猫一直挠它毛。白猫这个梗在这一部新007电影中也出现了,只是这回它跳上了James Bond的膝盖。
而导演和编剧显然也好好地玩儿了一把“大boss正脸一般人看不到”这个间谍片老梗: Christopher Waltz作为SPECTRE头头出场的时候,很有逼格的坐在逆光中,讲话也磨磨唧唧地通过他身边的保镖传达,看起来十分神秘。但就在观众大概都以为不能见到其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他轻易的就从逆光中转脸过来,大喇喇对着邦德say了个hello。
大boss这个超出007预期的行为,显然也颠覆了大部分观众的预期。在这个信息“透明”,视觉超载的大时代,连大boss也不屑掩藏自己的脸了。
片中还有一处明显向1967年的"007之你只能活两回”的致敬:“你只能活两回”中的SPECTRE头头露了正脸,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半边脸有伤疤的男子。
只不过弗莱明的解释是Blofeld作为反派大BOSS的自我修养就是应该像怪盗基德那样时刻伪装自己,即使作整容手术也在所不辞,所以60年代电影里脸上的伤疤大概只是此BOSS的私人美学。
而在新007中,Christopher Waltz的左脸上在后半段也出现了长长的伤疤,有趣的是,这次倒不再是因为伪装,而是真的受伤了。
2. 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
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涵其实可以简要地用M对他的上司C说的一句话来概括:特工被赋予的杀人的权力,同时也是不杀人的权力 (the license to kill is also the license not to kill)。 所以最后邦德选择不杀大BOSS,既是在回应M说的中心句,也是在同时点明主题:真是十分标准的高考高分作文格式。
更具体一点说,如果说天塌揭露了隐藏在一个被神话的“超级特工”形象背后,邦德作为“人”的童年和过去;那么幽灵党就是在强调超级特工的“人性”有怎样的力量。如果冰冷无情的远程监视机器对应的是极权,那么007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应的就是民主和对个人独立意志的尊崇。
与现代科技战争中无差别残暴的远程杀戮武器相比,他能亲历现场,切实的感受暴力;他有判断复杂情境,而非只懂非黑即白的思维能力;他不是冷血的杀人机器,他有“温情”和“人性”。这种"实地侦查”(ground work) 相对远程监视的优越, 也在剧情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在这部电影里复制了一遍复联局长Nick Fury遁地大法的M,还是money penny和Q酱,都不再枯坐在办公室里,只盼着007去出生入死。
这部电影尝试回答一个略严肃的问题:特工这个行业到底有什么社会意义?
这某种程度上是隔空回应了谍影重重1(Bourn Identity)里所体现的特工身份危机。作为超级间谍类型片历史中颠覆传统之作,谍影重重系列总是用晃到观众吐的手持摄像和深切的左派怀疑主义,专注给007系列插刀。失忆的杰森波恩不断找寻自己是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地理解特工/杀手存在的意义:作为特工,听从指挥不断杀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真的永远是代表正义消灭邪恶么?怎么确定那个不断给出专断指令的上司和特工机构就一定是正义的,而不是腐败而残暴的?
007这部新片,给出了一个相当乐观和理想主义的回答:即使你所在的机构腐败了,你还有爱你的耿直上司(M),爱你的同事(moneypenny和Q酱),你还有头脑清晰的你自己。所以不管那个上级权力机构怎么编排你,特工拥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有自己判断和决定到底杀还是不杀的权力。
至于 “沐浴在爱的教育下的特工一定能反抗权威,做出正确的判断”,到底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大概也就看众影迷愿不愿意把007永远当做值得信任的英雄了。
3. 邦女郎和女权主义之间的虐恋情深
这仅仅是我猜测,稍微有点女权主义倾向的观众在看此片片头的时候,心情大概都犹如哔了dog:即使朱迪丹奇这个强女人版“M”已经不幸领便当,我也是冲着蕾雅赛杜那张帅T脸来的,你就给我看这个?
是的,虽然片头曲里骚姆的假音销魂入骨听得我跪了,但不可否认,这个片头真的无比的复古无比的老梗:女郎们裸露的,柔软的手臂像章鱼的触须一样在丹尼尔克雷格同样裸露的壮硕肩头上起舞,再加上一些五毛火焰特效,气氛堪比夜总会。
特别是,导演(像被漫威传染了一样)在片头特意加入了皇家赌场中的女神Eva Green柔弱地坠落这一虐心镜头;那位看不清脸的新邦女郎,在跟邦德的剪影琼瑶式缠缠绵绵时,似乎也身姿绰约小鸟依人。
这一切无不让我惊恐地想起了观看几部最早期邦德电影里女性角色的尴尬回忆:比如在1964年票房大卖的“007之金手指”,里面名叫Pussy的金发邦女郎几乎总是摇晃着丰腴的身姿等待着邦德的解救。
不可否认,我们欣赏邦女郎的时候肯定期待她有美丽的身体和脸蛋,但我相信即便不是所谓的女权主义者,现在的大众影迷对总是等着被解救的,无脑花瓶式女主的忍耐度也已经十分有限了。
我们期待看到性感的邦女郎同样有性感的大脑,最好还能有点儿能打的武力值。所以,之后的剧情中,当邦德答应邦女郎的父亲会“保护”他的女儿,当邦德告诉蕾雅赛杜她父亲的死讯,面部线条硬朗的法国姑娘甚至还面露脆弱差点儿梨花带雨,讲真我的内心确实是有点儿崩溃的。
但大概因为蕾雅赛杜刚在电影”龙虾”中扮演了烧死异性恋的酷炫FFF团团长,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她的脸还是让人无法相信她可以是一个柔弱无骨,始终被保护的花瓶。果然,关于她人设的反转终于在她和邦德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中降临了:
邦德给了她一把枪。
她说:我讨厌枪支。
邦德皱眉,似乎一副“拿你这个圣母心的柔弱小女子没办法”的样子,接着耐心教她枪的构造,和开枪时不要闭眼。
她又重复了一遍:我讨厌枪支。
但随后,邦德无奈地劝她一定开一枪试试,蕾雅赛杜却帅气地挑挑眉,熟练地卸下弹夹和枪膛里的两颗子弹,对着天花板放了一记空枪。
当邦德露出刮目相看的表情,并戏谑道“你其实并不需要别人教你用枪对不对”的时候,我也正式地对此片导演刮目相看了:他其实也并不需要被按头科普直男癌的危害。他之前一系列对蕾雅赛杜柔弱,需要保护的一面的塑造,明显不是在复辟花瓶邦女郎的老传统。
相反,他恰恰是在通过重演和反转的模式,来调戏,讽刺,最终颠覆这种传统。
这样的反转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
当邦德需要离开蕾雅赛杜去执行最终任务的时候,蕾雅赛杜为难地小声说道:我不能... (I can't) 。这时候,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像电影里的邦德一样,第一时间误解她是在说她不敢一个人呆着的:就像出现在电影前半段,在交欢后恳求邦德不要离开的寡妇(莫妮卡贝鲁奇)一样,她是在惊惶地请求邦德的陪伴。
然而当邦德结巴着安抚她,建议她留在这儿之后,他的大男子主义保护欲瞬间就被打脸了:因为随后邦女郎立刻表示她完全不是在求他留下,而是在提出永远的分手。那么这次,邦女郎的经典台词“我不能”,暗示的不是依赖,而是独立。
当然,再之后的剧情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发展,邦女郎还是需要被仿佛阿汤哥附体的丹尼尔克雷格以完成mission impossible的方式解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几乎是邦德和邦女郎的标配“船戏”中(起码“俄罗斯之恋”和”皇家赌场“里都有邦德和美女一起乘船的桥段),蕾雅赛杜起码是站着而非躺着的,看上去还能让人有点儿她在跟邦德并肩作战的幻觉。
最后的最后,当她和邦德坐上那辆007标志性的战斗车,似乎开往幸福的新生活的时候:我认为其实这也是在致敬007系列中的一个经典老梗。
② 刘德华和关之琳演的电影两人在浴缸里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哪有这个,在水池里倒有一个,二分之一次同床,又名大话情人
③ 寻找一部电影的名字
片名:深水之下
地区:欧美
类型:恐怖科幻
语言:英语
导演:大卫·托伊DavidN.Twohy
主演:布鲁斯·格林伍德BruceGreenwood
奥利维亚·威廉姆斯OliviaWilliams
马修·戴维斯MatthewDavis
绝对不可能是《海底两万里》,相信我,《海底两万里》根本没有这情节!
④ 电影公司片头是一个抱膝盖的女孩,好像是国内电影公司吧,不记得是李连杰的哪部电影用的是这个片头。
甄子丹 李连杰 甄子丹 人造人,整形无数次。还李连杰李小龙,放在一起都糟蹋两位巨星。 李小龙
⑤ 《敦刻尔克》请收下我的膝盖!
影片:《敦刻尔克》2017年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是一篇讽刺抵制《敦刻尔克》文章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好奇心。本来想着诺兰很难超越自己的《盗梦空间》,更别说超越《记忆碎片》了。想保留对这位导演的良好印象,所以没打算去看。
但,最终去看了。事实证明,我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敦刻尔克》绝对值你的回票价与你的宝贵时间!
这部电影我给四星半。
每个电影都在讲述故事。而故事的本质就是在影片开头许下一个愿望, 然后再向观众展现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和结果。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敦刻尔克》没有过多的背景铺垫的废话,在影片一开始就以极简的手法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观众:“回家”。
以字幕的方式把背景和愿望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字幕呈现的方式也是经过精心设计,以每一次展现叠加上一幕字幕的方式,层层推进。奠定影片的节奏。太赞啦!可以说,开头10秒就已经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然后观众就会一直关心我们的“英雄们”最终是否都回家了。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历史事件,正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大家都知道结局。可是具体导演镜头下的这个人物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还是未知之数。
所以完全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影片的愿望是“回家”,然而贯穿整个影片内核的主题还是:艰难的选择。
这一主题在整个影片中非常明确,与“回家”的愿望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回家”的“英雄之旅”中,每个人物在每个场景下的艰难选择。
每一次选择都关乎生死。
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英雄”的考验。
当两个士兵心照不宣的抬起担架;
当飞行员看着油表说,“就这样吧!”;
当“法国人”在沉船之际,奋力艰难的去打开船舱的门;
当游艇老船长对战斗机队长说,“我们是有任务的”;
当彼得面对战斗机队长询问乔治会否好起来时,说,“会!”;
所有的这些时候,都在传递着“艰难的选择”这一主题。这是诺兰非常擅长表达的人生思考。想来他自己对人类的自由意志以及选择思考很多。也展现得十分到位。
这些时候,观众也会跟随着“英雄们”,追问自己的内心会做何选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
影片亮点太多,印象深刻的有5点:
1、三条线索的展开与汇集
沙滩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
影片在非线性多时空下三段故事同时展开!
每一段故事都是“英雄们”的英雄之旅!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太赞!
诺兰驾驭故事的实力实在是了得。
而且三条线索都被“回家”的愿望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并在精心设计的场景下汇集到一起。
2、镜头语言带来的身体反应
这可以说是最惜字如金的电影之一了。角色之间的台词少得可怜。
甚至不需要台词。
空无一人的城市。
沙滩上排队集合的士兵,等待撤退。
镜头下的场景把观众带到了紧张的战争中。
两个士兵抬上担架后陡然改变的背景音乐。让我们崩紧了神经。
紧张,一直到两个人顺利的上船,观众才得以喘一口气。
3、气氛渲染带来的宣泄
英法联军被德军逼退。影片中却并未出现德军,仅仅出现了几架德军战斗机。就将整个战争紧张,生死悠关的氛围渲染出来了。
没有血肉模糊,断手断脚的血腥场面。
也没有炫酷的3D特效技术。
全靠故事的张力,导演已经将气氛渲染得非常到位。
这才是讲故事的实力!
影片最后在回家的火车上,阳光洒进车窗。“英雄”念着丘吉尔给下议院的信。我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感觉到了圆满。
让观众的感情得到宣泄是电影,或者可以说是任何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诺兰完成得很棒。
4、视角新颖
以前看战斗机对峙。经常性的观众无法分清敌我。只看见一阵霹雳吧啦以后,有飞机坠毁,等到镜头重新定格在飞行员身上,我们才知道输赢。而诺兰使用的从飞行员视角和整体视觉切换的拍摄方式,让我们很清楚知道敌人在哪里,敌人是怎么被消灭的。
5、两极化的冲突
两极化是故事张力的源泉。
《敦刻尔克》的外部两极化是很明显的:英法联军VS德军
内部两极化也很精彩:
在搁浅的船仓等待涨潮时,因为超重要赶“法国人”下船;
游艇上被救起来的飞行员要求返航时;
都是内部两极化的斗争,并且都是以人物的死亡作为完结。
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影片的另一个隐喻。争斗从来不会只发生在外部。
在看起来是队友的内部发生的争斗也常常以死亡划上句点。
哪一种死亡更有价值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死去的人来说,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痛,难道还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吗?
为什么没有给五星呢?没有给的这半星,确实是吹毛求疵的。
那就是“法国人”之死。在影片中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在故事中显然充当了悲剧英雄的角色。
当然可以设计他最后的结局是牺牲。更何况他是一个“法国人”,在更深的层面可以表达这部影片的隐喻。而且他没有姓名也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在敦刻尔克牺牲的数以万计的法国人,每一个法国士兵,我们知道他们的姓名吗?
这个隐喻也曾直接从我们的英雄口中说出:“我愿意承受这个代价的责任(为了大家的生存,牺牲掉“法国人”),但这是不对的。”
问题在于他牺牲的方式不符合他的人设。
他可是一个警觉性很高,求生本能很强的人啊!为了害怕沉船都不肯进船舱要在甲板上待着的人,最后怎么可能死于船舱进水呢?
《敦刻尔克》冷静而又克制的叙事方式。不做过多的情绪渲染,以一种历史客观的笔触刻画小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命运。
在一个点上的纵深演绎,诺兰真是顶级导演!拜服!
最后收回《敦刻尔克》无法超越《盗梦空间》的预估。整部影片确实超过了《盗梦空间》的水准。
但比起我的心头好《记忆碎片》,还差了那么一丢丢意思。
看来诺兰可以列入影片不可错过导演的名单啦!
(完)
⑥ 请问这是什么电影。。
http://ke..com/view/51.htm
【片名】Texas Chainsaw Massacre
【译名】德州电锯杀人狂
【年代】2003
【国家】美国
【片长】98Mins
【类别】恐怖
【语言】英语
【字幕】中文字幕
【评分】5.7/10 3,216Votes
【链接】http://us.imdb.com/title/tt0324216/
【导演】马库斯·尼斯佩尔Marcus Nispel
【主演】杰西卡·贝尔Jessica Biel
乔纳森·塔克Jonathan Tucker
艾瑞卡·里尔森Erica Leerhsen
安德鲁·布赖尼亚斯基Andrew Bryniarski
【简介】
五个年轻人——艾琳、凯普、摩根、安迪、佩布,驾驶房车一路欢快地驶入荒漠中的德州特拉维斯镇,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试图从这里潜入墨西哥去购买毒品。途中,一个满身伤痕、丧魂落魄、歇斯底里的女孩——杰蔓的出现,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在女孩的带领下进入一幢阴森大屋试图弄清真相,大屋被一股神秘、恐怖的氛围所笼罩,仿佛有一双眼睛始终在窥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正当这群年轻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时,电锯声骤然而起,他们最后的噩梦随之降临……
[幕后]
本片是1974年同名恐怖片的重拍版。老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取材自50年代连续杀人魔Ed Gein的真实事迹,由导演托比·胡伯(Tobe Hooper)执导,是与《驱魔人》、《闪灵》、《猛鬼街》等齐名的恐怖经典之一,每次电影杂志评选恐怖经典,《德州电锯》都榜上有名——在《首映》最近推出的名单上,它更是高居榜首,在影迷心中的魅力至今仍未消褪,连奥斯卡名片《沉默的羔羊》也是受了它的影响。
在《德州电锯》上映后的20年间,曾陆续推出了3部续集,分别是1986年丹尼斯·霍帕主演的《德州电锯杀人狂续集》(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2)、1990年威格·蒙坦森主演的《皮脸:德州电锯杀人狂3》(Leatherfac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III)和1994年由当时尚未成名的蕾妮·齐薇格与马修·麦康纳主演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之归来》(The Return of 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当然质量是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更被IMDB斥之为“彻头彻尾的垃圾”。
不过本次新线老版重拍,却是信心十足,请来《珍珠港》名导迈克尔·贝担任监制,影片采用最近流行的低成本(投资仅1300万美元)、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演员则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试图烘托出一种比虚构的更加诡异诱人的效果。迈克尔·贝兴奋的说,本次重拍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那头戴诡异的人皮面具、身着屠夫围裙,挥舞电锯的“高大”形象——皮脸(Leatherface)又回来了。
导演马库斯·尼斯佩尔此前是颇有名气的商业广告导演,曾为许多著名乐队拍摄过MTV,这是他投身电影界后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迈克尔·贝期望马库斯的手法能为影片带来更多新意,最大限度地摆脱原作的影响。女主角杰西卡·贝尔是美国有名的电视红星,她主演的热门剧集《七重天》(Seventh Heaven)已经连续播出了7年,去年的电影作品《诱惑法则》获得极好的口碑,明年则有吸血鬼动作片《刀锋》第3集推出,年仅21岁的她演艺事业十分看好。出道以来,杰西卡一直以邻家女孩的形象出现,对此已感厌倦的她曾主动要求挑战演技,演出《美国美人》里的叛逆女孩角色,可惜《七重天》监制始终不放人,而让索拉·布奇捡了宝。杰西卡一怒之下跑去为时尚杂志《Gear》拍了一辑性感裸照,引起轰动。
这次受邀在《德州电锯杀人狂》扮演女主角让杰西卡很是兴奋,她表示,“能得到迈克尔·贝的邀请是我莫大的荣幸,我觉得即使在以情节和特技来吸引观众的恐怖片里,演员的演技也相当重要。希望观众能够再次认可我,尤其是演技方面。”
影片点评
[编辑本段]
在新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中,观众也许或多或少的会发现托比·胡伯原版的影子。虽然,当今伴随MTV成长的一代已远离了那个恐怖的时代背景,但享受安逸生活的他们,又十分愿意坐在影院的沙发椅上,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大呼小叫地追求感官刺激。这也是近来好莱坞低成本恐怖片十分流行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美国观众有在万圣节观看恐怖片的传统,本次由迈克尔·贝制作的《德》片,情节起伏跌宕,剪辑连贯、一气呵成,拍摄手法较为新颖.
《德州电锯杀人狂》真实版
[编辑本段]
1974年10月21日,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市,罗伯特·克里森将两名传教士———20岁的加里·达雷和19岁的马克·菲斯切谋杀在自己的小货车中。随后,他更令人发指地将二人的尸体用一把动物标本剥制师使用的电锯切成碎块。值得一提的是,此案的发生和著名恐怖电影《德州电锯杀人狂》公映是同一年———也是1974年,而且是同一地点———德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这麼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德州电锯杀人狂》的启发。即使很多年后,每当电视台要播放关於克里森一案的最新进展时,总会先播一小段《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电影片断。
不过,真实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即使无需好莱坞的添油加醋已经够曲折离奇的了。被克里森谋杀的两名传教士都是摩门教徒,而克里森本人对摩门教会一直深恶痛绝。案发那天下午4点左右,克里森谎称自己是中央情报局(CIA)的间谍,假意邀请两人走进他的拖车吃鹿肉,两名年轻人对他的花言巧语深信不疑,也想借此机会好好宣传一下摩门教的教义。结果,在那个秋日阳光明媚的下午,两名可怜的年轻人进车之后就再也没能出来。甚至人们连尸体都没能找到。
当时克里森的拖车停在当地一家大型动物标本商店旁。两人失踪的第二天,有人在那家动物标本商店发现,店中那把大型电锯刀锋上赫然残留有人体组织和头发!而这把电锯是将动物尸体制成标本的工具,主要是用来切割鹿角的。随后法庭鉴定表明,那些头发正是两名传教士的,而且电锯刀锋也损失严重,显然是用来锯过大量坚硬的东西。同时,被害人之一达雷的祈祷书也在克里森拖车附近找到。办案人员开始怀疑,克里森很可能是到标本店中借来电锯,然后将受害人大卸八块。
此外,警方还在克里森的拖车上发现数个弹孔,这些弹孔和后来在克里森的小汽车上发现的一个弹孔口径相同,它们都是由同一支枪中射出的子弹造成的。接著,警方又在克里森拖车中找到了两名被害人的手表和钥匙,以及他们汽车的轮子和轮胎。这些充分的证据使陪审团只花了20分钟时间就定了克里森的死罪。
其实,对克里森稍微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克里森一直以来都行为怪异,前科累累。早在他18岁那年在纽约一家医院的急诊室中,他因为等得太久失去耐心开枪乱射,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1971年,美国警方的一次突击搜捕行动中在他家中找到126把来复枪和猎枪、32把手枪、42000发子弹和100磅火药,拥有这些武器弹药是非法的。更有甚者,一次他一丝不挂地抱著一头刚死不久的小鹿的新鲜内脏在浴缸里泡澡,把他那位无意中走进浴室的第三任老婆吓得半死
杀人狂再骗婚远赴英伦
但是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像克里森这麼一个人,却一直好好地活了将近30年。尽管种种迹象显示除了克里森之外凶手不可能是别人,但克里森被捕之后却一口咬定,事发当晚他压根就没见过两名受害者,更没有请他们上车吃那顿“最后的晚餐”!定罪之后,他强烈要求上诉,上诉书多达数百页,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当时警方从他的货车上采集证据的时候并没有正式的搜查证,因此他的杀人罪证被认为无效。1977年,因为证据不足他上诉成功,
几年之后,克里森又因非法使用武器被判7年徒刑,收押在纽约州监狱中。服刑期间,他通过书信方式认识了自己后来的老婆玛丽·朗雷。
朗雷女士是英国亨伯赛得郡一位警察的的遗孀,居住在英国小城汉堡,该城地远人稀,少有游客拜访。朗雷女士在前夫死后加入国际交友协会,希望能开阔视野,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不料居然“有幸”结交了克里森这麼一个杀人狂“好友”!朗雷女士回忆说:“国际交友协会寄给我一张名单,上列14人的通讯地址,男女都有。我给他们全写了信———克里森的名字也在上头。”
尽管当时克里森不过是名正被关在纽约州监狱的囚徒。但是他在回信中却谎称自己是一名监狱员,而朗雷女士也相信了他。此外,天真的朗雷女士还相信了克里森编造的一系列谎言———克里森说他不仅精通6国语言,而且拥有欧洲好几家名牌大学的学位;他曾驾驶战斗机在朝鲜上空执行任务,也曾在越南的深山老林浴血奋战;他曾为中情局开过U2间谍飞机,也曾为贝尔航空公司飞过原型机;作为一名特种队员他曾参与过刺杀切·格瓦拉的行动,作为一名间谍他曾将60年代在斯维尔得夫斯克被打下来的U2飞机驾驶员加里·鲍尔斯营救回国,而作为一名英雄,他还得到美国国会颁发的荣誉奖章!
1988年克里森被保释出狱,频频出现在当地电视节目中———人们称他为“得州电锯杀人狂真实版”,可惜远在英国的朗雷还蒙在鼓里。两年之后,1990年,克里森写信给笔友玛丽·朗雷,说想去英国和她见见面。朗雷女士的儿媳妇卡罗琳回忆:“本以为他当时只是度假玩个把月就走,谁知他人还没到,大包小箱就已经全部空运邮寄到了!我们这才明白:好家伙,他这是打算在英国定居哇!起初他还说‘等美国户口安顿下来就搬走’,可后来就压根不提这儿啦!”
当地警方事后调查发现,克里森是用游客签证进入英国的,每天都有数千美国人持这种签证入境,不需经过任何审查。而入境之后,他立刻和朗雷闪电结婚,将临时居住证换成了绿卡。
朗雷说:“当时我同意和他结婚主要是出於同情,你想啊,一美国老光棍无亲无故,飘洋过海来看我,我不收留他难道让他睡大街上去不成?”1991年1月11日,两人在当地结婚登记和领了结婚证。至於蜜月,儿媳卡罗琳伤感地说:“咳!老两口就是去伦敦转了一趟,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拿他的证!”
DNA缉真凶原形毕露前只有朗雷对新老公同情有加,可是她的亲朋好友却对克里森没有什麼好印象。刚搬到那会儿,克里森整天把“国会颁发的荣誉奖章”挂在脖子上炫耀,可没多久别人就发现那不过是个随处可以买到的冒牌货。而且时间一长,克里森的暴虐本色尽显无遗。一次他和邻居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居然掏出了子弹已上膛的猎枪顶著对方太阳穴吼到:“他奶奶的这要是在得州,我早就把你的脑浆给打出来了!还没人敢和我这麼说话哩!”即使是这样,依然没有引起当地警方对这个老头的足够重视,克里森后来向亨伯赛得郡申请经营枪支的许可证,居然顺利获得批准。
2000年6月,先进的DNA分析技术令1/4个世纪前的电锯杀人案有了重大进展,得州法庭决定重新开庭审理此案。当年,警方曾在克里森家附近数英尺远处发现了写有克里森名字的血衣,20多年后,专家对血衣进行了DNA检测,发现血迹是被害人达雷的,而且衣服上的毛发也和被害人相符。限於技术水平,这项测试在1974年进行案件调查时不可能进行。至此,铁证如山,等待克里森的将是死刑判决。
随后,美国的办案人员一路追踪,找到了隐居英国多年的克里森。在此之前,2000年克里森被当地皇家法庭因非法拥有武器罪名判处3年有期徒刑。2001年10月,刚从沃里郡监狱被放出来的克里森又再度被捕。岁月不饶人,当年威风一时的杀人狂在20多年后,已是重病缠身,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他的膝盖彻底坏掉,根本无法走路。即使如此,他仍然是得州通缉名单的榜首人物。至此,对於朗雷女士来说,一场持续了十几年的恶梦终於画上了句号。“一切都结束了,我彻底安全了。”她告诉警方,克里森曾用枪逼著她的脑袋警告说,“如果你胆敢离开我,我就杀了你!”
从那之后,克里森一直被关在伦敦东南的一所监狱中,等待著引渡回美国。2003年4月17日,他因心脏病突发被紧急送往伊丽莎白医院,4天之后医治无效死亡,终年70岁。
⑦ 谁看过一部关于膝盖的电影啊
克莱尔的膝盖
⑧ 谁能告诉我哪个电影或电视剧里有给别人膝盖上药的镜头
好像刘诗诗、吴奇隆主演的《步步惊心》和杨洋、胡冰卿主演的《旋风少女》里有。
⑨ 问一部电影,只记得男主光着身子在树林中出现,走在大街上不懂得羞耻,智商高于常人,喜欢抱腿睡在浴缸
美剧《天赐》(Kyle XY)
简介:
赤身果体,浑身布满黏液的Kyle从天而降。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对世界一无所知,没有语言能力,甚至不懂得如何进食,但他却似乎具备天生的抵御危险和生存的能力。他的大脑就像一个刚出世的婴儿般,但是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