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能提供一些德语电影<<再见列宁>>的影评
《Good bye, Lenin!》德语名字叫做《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内延续》(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
找不到德语的影评,最多就是英语的,还是给你中文的吧,你要是在学德语,可以自己翻译一下嘛,就当是锻炼啦。
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现在绝对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这段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对此有一个有教益新看法。这也正是电影编导Wolfgang Becke和剧本作者Bernd Lichtenberg想要通过《再见,列宁!》 表达的。 他们关于那几个月—东西德迅速结合—的故事,给了德国统一新的诠释,并表达了他们一路走上混乱的、常常充满矛盾的感受。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饰)正好在去共和宫殿庆祝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国家政权是如何镇压安静的示威游行。 被镇压的人当中也有他的儿子Alex (Daniel Brühl饰)。 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许是采取行动的人民警察,也许是她发现,她儿子与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发心肌梗塞昏迷过去了。8个月后她奇迹般的醒了。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民主德国成为了历史,资本主义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冲锋般的攻占了东柏林。这些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知道。否则她会过度激动而死的。所以21岁的Alex决定,他和他家里人来演一场戏,假装民主德国还存在着…
通过住所的墙壁、一位妇女的自我介绍来体现出民主德国的延续,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而且还真点儿名堂。这是一出为了掩饰东西德合并,由Alex绝望的并且总是无指望的尝试所带来的荒谬喜剧。但他对于过去的记录一点都不荒谬。当他在柏林墙倒塌仅几个月后去超市寻找那些过去民主德国的商品而只找到联邦德国的商品时,一个问题确实出现了,那时是不是一定要那么做 – 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自从前几年民主德国的经典产品已经完全重新出现。但是Wolfgang Becker不是为了在这些场景中去空空的怀旧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动力,把当时人们是如何被它们占据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Daniel Brühl 是想试试看那种让人想起闹剧时代里喜剧片的疯狂和绝望是否能让谎言变成真实,那么就不是对民主德国的怀念在激励着他了—就像Peter Timm在《Der Zimmerspringbrunnen》(房间喷水池) 里深情地画的漫画。他为他母亲和他自己创造的是另一个、理想化的民主德国。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来的是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远离旧的资本主义模型、社会主义模型—只有在20世纪89年90年没人真正相信—德国的梦想。最终Alex注定失败,但是这远远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Sascha Westphal
㈡ 美国队长3莫泽的扮演者
斯蒂夫·罗杰斯、美国队长
演员 克里斯·埃文斯
新复仇者联盟领导者美国队长继续担起保护人类的使命,但往往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代价,因此政府启用了对超级英雄的监管机制。美队一转常态,坚持抵制该机制,与钢铁侠为首的支持派划为两大阵营。之后美队又策划了另一项危及所有成员的行动,那就是拯救他最好的朋友冬兵,即使为此他将挑战法律的边界。
㈢ 美国队长3 反派扮演者
主要反派是由丹尼尔·布鲁赫饰演的泽莫男爵,和弗兰克·格里罗饰演的交叉骨
㈣ 介绍10部好看的美国励志电影
与奥斯卡相关的十部美国励志电影:《我的左脚》、《阿波罗十三》、《雨人》、《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壮志凌云》、《死亡诗社》、《完美世界》、《勇往直前》、《遥远的桥》。
㈤ 《再见列宁》
如何去呈现一段文明的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了全球史观取代欧洲中心史观,汤因比用文明的观念取代狭隘的地区局部观念,两者都在说,史学研究需要跳出思维的局限,冷静客观的对待历史,在详尽叙事中,把握这种发展的趋势,尽可能少的附着作者的意识,在各种偶然性中,展示一种必然性。
但是完全按照这种方法去拍摄一部影片,则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就连记录电影都很难做到这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摆脱这种疏离的历史手段。
《再见,列宁》有冷静客观的趋势,他用幽默讽刺了东德种种现象,但是没有上升到一种批判的态度,反而把历史交给了个人。该片的立场并不是一味的嘲讽社会主义,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电影也仅仅就是幽默而已,最重要的是电影展示了历史动荡中人类精神或者心灵的冲突以及挣扎,以及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思考。
一段历史的完整的终结不是在于承载这段历史的事件,而是在于人。
事件的完结只是死亡的开端,“人”的完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一段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人民来说,在精神上无疑是一种灾难。首先,他们被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所蛊惑,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后,德国人面临的不仅仅是一片废墟,更是精神上的虚无。在大国强权下,形成了东西德。一个选择了资本主义,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德国人又开始了精神上的重建。无论如何,德国人开始谋求精神上的独立。
但是当柏林墙倒塌之时,东德人又要接受一种新的信仰,短短几十年内,不断的更改自己的信仰,这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浩劫。因此,影片站在这个立场上,从大的时代背景中截取了一个家庭去反映人的内心冲突。导演和编剧虽然是西德人,但是却持着一种超乎同情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
母亲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得一系列的符号对他们一辈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恐慌。可口可乐,万宝路的香烟这些物质都被赋予了意识形态上的象征。儿子阿列克斯这一代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由信仰变为一种情结,一个时代正在远去。儿子美丽的谎言让母亲安然的离开世界,却有更多的老人不得不经历这种内心的挣扎。
我想这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思考的命题:
(1)德国是德国人的德国,统一的观念应该是民族的,它理应超乎意识形态的限制。
(2)德国的统一,只是开端于1990年10月3日,统一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经济矛盾,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解决。
(3)萨特说:“社会主义是我相当满意的假说,但在我看来,它并没向自己提出自己问题。”历史所关注的最终还是人,人才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应该给“人”以更大的发问空间。
㈥ 美国励志电影
心灵捕手
苹果旧屋法则
心灵访客/寻找福雷斯特
春风化雨/死亡诗社
闻香识女人
铁血教练
以上为类似师生关系的励志
阿甘正传
荒岛求生
美丽心灵
我的左脚 英国片
以上为人生逆境之励志
舞出我天地/比利埃略特 英国片
中央舞台
独领风潮
以上音乐励志
一球成名
铁拳男人
泳池骄龙
愤怒的公牛
光荣之路
百万宝贝
烈火战车
以上为体育励志
英雄类型的
勇敢的心
角斗士
300
光荣/光荣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