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视剧《神话》中德香的扮演者、个人资料
宋欣洁 性别:女 身高:1.71 体重:53公斤 生日:3月8日 星座:双鱼 籍贯:南京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2005《幻想殷商》饰白骨精 2007《满堂儿女》饰女一刘秀云 2007《脸谱》 饰秦欢 2008 《同一梦想》饰女一陈丹雁 2008《热爱》 反女一程雅如 2010《神话》 饰德香 2009《新警事》一 饰女一林薇 《新警事》二 饰女一林薇 2011《年画》饰杨丽春 2011《别样幸福》刘佳琪 2011《晋阳秋》饰郭玉秀 2011《瀛寰之志》饰续戴月 电影作品 胶片电影 2008《潘作良》 导演:宋江波 数字电影 2008《男人三五十》又名《叶子》 饰女一 叶子 导演:程东海
⑵ 演员韩影和张少华谁年龄大
张少华比韩影年纪大
韩影,女,表演艺术家,1940年1月1日出生于北京,北京曲剧团演员。
1990年,主演了家庭情感伦理剧《渴望》 。1991年,获得第九届金鹰奖最佳女配角 。1994年,出演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2000年,客串了《大宅门》 。2002年,主演的车站警察和漂泊求生打工妹爱情故事的影片《秋天的流星雨》 。2004年,主演都市亲情剧《动什么,别动感情》 。2006年,主演农村亲情电视连续剧《乐意为人》 。2008年,主演了生活伦理剧《满堂爹娘》 。
张少华,1936年11月30日出生于中国北京,评剧、影视演员。
1982年,和赵丽蓉合作,出演电影《花为媒》。1993年,开始涉足荧屏,在电视剧《武夷仙凡界》中饰演老巫婆。1998年,与张丰毅、陈小等合作,在电视剧《龙堂》中饰妮子母亲。2000年,与陈宝国、何赛飞等合作,在电视剧《大宅门》中饰李香秀的母亲。2005年,因在电视剧《秘密》中的演出,获得了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2007年,她参演电视剧《常回家看看》,同年在第七届数字电影百合奖颁奖礼获得“十佳演员奖”。2008年,参演电视剧《我的丑娘》,塑造了一位母亲的形象。2009年,获得《超级访问》8周年颁奖盛典“超级艺术成就奖”。2010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并发表了获奖感言。2013年,做客综艺节目《我爱我家》;同年参加综艺访谈节目《超级访问》。2014年,出演江苏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勇敢的心》,与杨志刚饰演的“霍啸林”,上演了一出祖孙版的“欢喜冤家”。
2018年,参演由郭靖宇担任编剧、总导演,巨兴茂执导的传奇剧《娘道》
⑶ 香港武打电影大残拳扮演绍俊是谁
《大残拳》绍俊扮演者是岳华。
岳华(1942年-2018年10月20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原籍广东中山,影视男演员。
1963年,因参加南国训练班从而进入演艺圈。 1966年,主演胡金铨执导的电影《大醉侠》,凭借在片中饰演的大醉侠范大悲一角获得关注。
2018年10月20日,岳华在加拿大离世,享年76岁。
(3)电影演员年画扩展阅读:
其他作品
1、《大醉侠》是由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铨执导,洪金宝动作导演,郑佩佩、岳华、陈鸿烈、杨志卿、韩英杰、谷峰等人主演的动作片。该片讲述了金燕子在大醉侠范大悲的帮助下成功剿灭 “索命五虎”以及救出兄长的故事。 影片1966年04月07日于香港上映。
2、《追魂镖》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侠刘文龙(房勉)家园,被混世魔王周超(马影)洗劫焚烧,妻惨遭杀害,子玉郎因与忠仆躲在井里,幸未遭害。
⑷ 年画中的故事以及图片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艺术。年画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是节日文化风俗的典型体现。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和祈福迎新、驱灾避邪的愿望。
过年的民俗
农历过年的风俗,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字形为很像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是“谷熟也,从禾”。商以后到了周,开始用“年”这个字来纪年。
当田里的五谷收割完毕,则是一年过去开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称春节叫“过年”。在中国古代年俗中,将一些祝贺过年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见面互相庆贺的话叫“年话”,门上和墙上贴的画叫“年画”,吃的糕叫“年糕”,走亲访友的礼仪叫“拜年”等等。
由国家正式确定过年的具体时间,是在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刘彻诏令太史丞邓平创制“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称“元旦”,后又称元旦前夜为“除夕”。从此,除夕、元旦过年的风俗活动越来越多。
年画民俗的演变
年画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
如东汉蔡邕《独断》里所载:汉代“常以岁竟十二月,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以索宫中驱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苇索、儋牙虎、神荼、郁垒以执之。”
蔡邕所说的“神荼”、“郁垒”在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引《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佞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因此汉代县官多在腊日或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可见,年画的风俗源于抵御邪祟的进入的愿望。
在《汉书·景十三王传》中也有记载:“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挎长剑。”颜师古注:“成庆,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时,干脆就将神荼、郁垒直接画在桃板上。《荆楚岁时记》:“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也有人直接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省去了绘画的麻烦。桃符发展到后来,渐渐分化成春联及门画,其中的门画就是年画的前身。
古人为何家家贴门神?据说,古人以为黑夜有鬼魅出来,门上若画或贴上一幅武将门神,就可在守护神的保护下安睡。到了晋代,有“元旦画鸡于门”的风俗,因鸡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则不见。此说见于王嘉《拾遗记》:“尧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画鸡于门上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扩大了年画中的门神题材,至今一些年画产地的早期门画中,尚有这一形式的画样传世。
宋代以后门神画上的猛将秦琼、尉迟恭之像,就是由此衍变而来。
春节张贴年画的风俗在各年画产地不尽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们多用石刻虎、狮放于门前左右,以示驱邪示威。自年画兴起后,人们在腊月廿四以后,便开始张贴春联、门画,民间俗称贴门神,以作驱邪纳福。
年画内容与民俗密切相关
年画往往通过反映民俗风情和各个地方的庆典活动来表现民俗。很多年画作品在反映社会变革或人们衣食住行等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时代风尚、社会风俗,给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贵的形象资料。如一些年画中的服装装束,是研究服装变化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年画中的农耕,画面中的农耕工具则是研究农业工具历史演变的重要资料;年画中反映结婚场面,画古代婚礼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龙车”或“和合二仙”之图,案上放弓箭粮斗、瓶炉花果等物,这与传说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关。
晚清武强年画印了一些反映维新变法运动时提供新学的年画《万童习武》、《儿童体操图》等,景物一改过去家塾那种书房环境,表现了奋发自强的主题。从这些反映教育题材的年画中,得见我国近百年来教育制度的衍变,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响的社会变革,如男女平等、风气开放等等。
在旧时,年画不仅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城镇街巷,就是在平时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仍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如嫁女娶亲、生子弥月、入塾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安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
所以,年画艺术与民俗密切相关。古时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报纸刊物,更没有网络等现代媒体,因此,年画作为惟一的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媒体,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几乎所有民俗文化内容。
年俗中的应景年画
《春牛图》
农村过去无历书,年画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图》,图下画一芒神,为一童子模样者,手持一短鞭,象征春临,童子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节气月日表,及“流郎诗”、“地亩经”等,供农人耕作时按图上节气行事。
从宋刘克庄诗“今年台历无人寄,且看树翁壁上图”句,则知《春牛图》远在宋代已流行民间。《春牛图》又名《芒神春牛图》,《清嘉录》:苏州新年“城中圆妙观尤为游人所争集。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下争买《芒神春牛图》。”
《春牛图》有很多种类,不同地方的年画构图不同,但主题一样。
戏出灯画
民间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城市街上悬灯结彩,庆贺佳节,农村则以秫秸扎一方形灯架,外糊木版印制的“灯方子”纸画。
这类灯画四张为一幅,印有各种地方戏曲一出,图上还刻有谜语各一则,如“小人无用”(药名一),谜底为“使君子”。
还有“走马灯”,是用年画作坊刻印的刀马人剪制而成,走马灯做法是先用竹篾扎成方或圆形纸灯,将彩印刀马人剪出,黏一纸轮之下四周,轮中有干,能活动自转。常见的画面有“三战吕布”、“割须弃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说中的武打场景。
镇宅钟馗
钟馗是民间木版年画中较早出现的一个题材。北宋时已有印卖钟馗的文献记载,不过那时是在除夕悬挂。叶梦得《石林燕语》:“神宗(赵顼)梦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明年除日复赐。”反映出宋代钟馗是和门神一样,都是新年出现在墙壁或门上。
直到明朝时岁暮还是“门旁置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见刘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后,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渐渐移到五月端午,悬于堂中“挂钟馗图画一月,以祛邪魅”(见《清嘉录》)。
民间年画中的钟馗,多无捉鬼情节,只画钟馗头戴进士巾,身穿圆领官衣,蹬厚底靴,仗剑,手指一蝠,或题“引福入堂”,或题“恨福来迟”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来”等字句,借“蝠”与“福”字之音相谐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语。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属民间年画中历画之一种,它也是早期出现的年画形式之一。现存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此图中画一蒜头形宝瓶,上插一枝折梅花,共81花瓣。梅瓶四周,画了从一九到九九由冷转暖的不同节气和人们耕种聚饮的各种风俗活动。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之形式,多画梅花。
清代年画中“消寒图”的形式花样较多,还有一种娃娃题材的,图中画一儿童拿香谱,谱上印有九个双钩楷字、每字九笔,如“香保送茶来厅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有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图》图案都不同,武强的《九九消寒图》图案为著名的“六子争头图”,是武强年画代表作。
而山东潍县刻印的《九九消寒图》,上印一年之节气与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组,每组九条。每组下系一诗,诗中有寓意贫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铺遍地平,朔风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时冬至节日犹如新年一样受到重视。
财神
在民俗年画中,关于财神的年画最多。各地都有不同财神的图案,有的是文财神,有的是武财神,有的是文武财神,有的是财神夫妇,有的是上关(官)下财(上面是关公,下面是财神)。关公也是财神,关公重义,因义比钱重,所以关公在财神的上面。
其实重义也是为了得财,因为只有诚信,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灶王
民谚说“先有杨家埠,后有灶王爷”,在杨家埠家庭年画作坊里,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爷年画。这样的油光纸年画一天可印300张,最多时日夜加班可印700张。灶王爷年画有5至6块版,刷5至6次色,相当于一天要印1500张次到4200张次。只要看看手艺人分秒不停疾速劳动的双手,就可想见民间年画艺人的艰辛。
灶王年画也称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贴灶王风俗的演变,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国,远至云南的纳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线灶君纸马之图像。图像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独坐,有灶君与夫人并坐,还有香案前灶君坐于中间,左右二夫人分坐,此类灶君只有山东潍县和聊城一带流行,俗称“三头灶”。
灶王年画顾名思义是贴在灶上的,贴了灶王画,表示一年四季天天开火,灶火旺盛,有饭吃。这表达了底层民众最朴素的愿望。因此,灶王是印制最多的年画之一,特别是在杨家埠,几乎家家年画作坊都印灶王,销量最大。
年画是古人的“宗教”
为何年画在古代得以广泛流传?通过对收藏的各地大量年画的研究分析,可以认为,在古代年画对普通百姓起着“宗教”的作用。
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国有儒道释传统,但这些还不是宗教信仰,那么,民俗年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或者说成了一种信仰。
比如贴门神,是为了驱邪避灾,迎祥纳福;贴观音,是为了向善。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宗教是纯精神的,而中国人宗教其实是功利的。如贴财神,是为了求财。
在现存的潍县清代年画中,就有大量这类的年画,如有一幅上面写的是,争请财神到我家,堆的银子白花花。还有一幅《家有摇钱树》,表现了古代生活画面,上面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家有摇钱树,许多珠宝铺;家有聚钱炉,富贵有了余。许多骡和马,也有牛和驴,也有玉,也有珠,许多宝贝堆满屋。这家人家实在好,老老少少都有福。做阔老,做尚书,做学院,做总督,子孙贤,读诗书。”
从这幅年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世俗快乐和物质的追求憧憬,要远远多于精神。
“现代化”的弊端
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有几块版就要刷印几次。只有在民间年画作坊,人们才深切体会到了古人造词“印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现代印刷厂用德国海德堡轮转机印刷,已经只有印没有刷了。
尽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这和现代社会追求的快节奏高速度有关。所谓的科技进步,就是省略过程、直奔结果。速度是快了,但体验却没有了。
比如现代旅游,来到名山,乘坐电缆车十分钟就上了山顶,把需要爬一天山的过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隐去了,精神体验和心灵乐趣全无。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仅茶叶的选用颇费心思,茶具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紫砂壶分为许多种,除了茶壶、喝茶的杯子,还有闻香杯,就是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料做都有讲究,更别说古人羹茶的诸多程序和讲究了。
羹茶的讲究从选用的水开始,必须是某地清冽泉水或雪水,需煮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学问。现在有了袋装茶叶,倒开水冲了即可喝。更有甚者,连开水冲茶的程序都省略了,罐装茶水打开即可喝。
回到年画制作,现代轮转机印刷的年画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数十万张;而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潍坊年画大师张殿英,印制一张《农家乐》木版年画用了4个月时间,而这幅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用了8年,才最终造就“世界年画之最”。
作为收藏鉴赏,印刷品毫无价值,只有手工木版年画才有艺术的韵味,也是可供收藏并慢慢鉴赏的艺术品。
民俗年画如何融入当代生活
如今,各个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大做文章,希望通过抢救年画来抢救民俗文化,进而发展当地经济。
有专家提出,可抓住这一文化资源做文章,比如包装用年画,产品名称可取相应的年画名,年画节也可由企业来具名。年画既然植根民间,源于大众,就不应该使路子越走越窄而仅仅成为少数创作者、收藏者和玩家的宠物,它曾经是并且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来于民间归于民众,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经营,使年画永葆艺术生命。
事实上,很多企业和商家已经介入年画,或借助年画资源,创造商业价值。这带来两个现实,一是年画通过商品流通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二是年画沾染了商业气而降低了文化品位。到底是喜是忧,时间之流将冲淡我们的困惑。
民俗生生不息 年画绵绵无绝
年画时代已经过去,但民俗文化却已融入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一些年画产地每年都举办大型年画活动,如绵竹年画节到2006年1月18日,已经举办5次,每年的大巡游都有一个主题,如2004年的主题是“迎春图”,表现的是古代绵竹年画《迎春图》的场面,而2005年的主题则是五十六个民族。
在绵竹年画节上,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民俗在年画产地的保存,只见满街张灯结彩,人如潮涌,仿古街上赏年画,马尾河边观河灯,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都市人已经不贴木版年画了,但还有贴印刷品年画和春联的习俗。在很多超市,春联、灯笼、年画、爆竹等民俗年货成为亮点,许多城市每年举办的年货嘉年华展销会和迎春花会上,都可以看到印刷品年画、春联、民间剪纸等反映民俗的作品。在近年的文博会上,也有专门展销民间木版年画的展柜。
相关链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⑸ 什么是月份牌
月份牌指卡片式的单页年历,方言指日历。“月份牌”画的诞生,源于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1843年,上海被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然开埠结果,却迅速推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就是此时欧美资本大量输入上海,许多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开厂设店,倾销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的产物。其形式是借鉴和运用了在中国最有群众性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融入商品广告。
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大都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版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随出售商品免费赠送顾客,广受欢迎。
(5)电影演员年画扩展阅读:
月份牌年画不仅印刷精美,还结合现实题材,表现刻画了许多时尚的都市时装美女。这些美女身着鲜艳华丽的时装,或置身于洋房、或游曳于公园,旖旎的风光和人物形象,成为了市民了解都市生活的一个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月份牌年画中娇艳的古装美人和时装美女图显得不合时宜,因而逐渐被冷落。在“文革”期间,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而禁止印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月份牌年画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表现爱情故事的《西厢记》和《白蛇传》,更受人们的喜爱。
一时间,月份牌年画成了年画中的主角,迎来了月份牌年画的繁荣期。但到1995年前后,月份牌年画和以影视女演员为主打的挂历不再受欢迎,逐渐淡出市场。
⑹ 有谁知道张桐的全部资料
中文名: 张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81年8月26日
职业: 影视演员
毕业院校: 法国里昂艺术戏剧学院2000
信仰: 佛教
代表作品: 亮剑,雾柳镇,仁者无敌,闯关东中篇,一代大商孟洛川,虾球传
生肖: 鸡
星座: 处女座
经纪公司: 华视影视投资(北京)有限公司
http://ke..com/view/221250.htm
⑺ 电影演员张少华多大岁数
.张少华1936年11月30日出生,中国北京,评剧影剧,演员1982年和赵丽蓉合作出演电影花为媒,1993年开始涉足荧屏。于2021年3月23日去世,享年75岁。
⑻ 电影演员陈佩斯多大年龄
陈佩斯1954年2月1日出生,今年62岁
陈佩斯,男, 1954年2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国家喜剧演员。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与搭档朱时茂表演小品《吃面条》,被观众所识 。此后多次在春节晚会出演小品,包括《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001年改行话剧表演创作和研究,其创立的大道喜剧院亦同时致力于培养喜剧新人。
2010年,陈佩斯自编自导的话剧《老宅》在北京BTV大剧院上演,随后又开始了中国巡演。
2015年1月27日,陈佩斯时隔16年重返央视,自导自演的电视喜剧《好大一个家》登陆央视一套 。7月16日,执导并主演的《戏台》在北京喜剧院开演。
2016年1月6日,陈佩斯获颁“2015中华文化人物”奖项 。
⑼ 童瑶 急用
中文名: 童瑶
出生地: 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 1985年8月11日
职业: 演艺,演员
毕业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 林海雪原、行走的鸡毛掸子
身高: 169厘米
体重: 49kg
童瑶,中国大陆女演员,中央戏剧学院2002级表演系本科生。在校期间她就接拍了《林海雪原》、《行走的鸡毛掸子》等几部作品,后来又主演了《龙虎人生》、《少年杨家将》、《清风明月佳人》、《军人荣誉》、《不敢说爱你》等电视剧和电视电影,近期又成为《桥隆飙》、《家常菜》等热播电视剧的女一号,先后与王志文、黄志忠、陈柏霖、蓝正龙、何润东等知名艺人合作。2009年她主演的、由霍建起执导的《台北飘雪》代表中国参加了东京电影节。凭借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及清新自然的形象,童瑶被媒体誉为“85后最有潜力的气质女生”并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