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鸡百花电影节历届影帝
金鸡奖:
第一届1981年 (空缺)
第二届1982年 张雁(《月亮湾的笑声》)
第三届1983年 (空缺)
第四届1984年 董行佶(《廖仲恺》)、杨在葆(《血,总是热的》)
第五届1985年 最佳男主角:吕晓禾(《高山下的花环》)
第六届1986年 刘子枫(《黑炮事件》)
第七届1987年 刘文治(《孙中山》)
第八届1988年 张艺谋(《老井》)
第九届1989年 陶泽如(《晚钟》、《欢乐英雄》)、谢园(《棋王》、《大喘气》)
第十届1990年 卢奇(《百色起义》)
第十一届1991年 李雪健(《焦裕禄》)
第十二届1992年 王铁成(《周恩来》)(上、下集)
第十三届1993年 葛优(《大撒把》)
第十四届1994年 李保田(《凤凰琴》)
第十五届1995年 李仁堂(《被告山杠爷》、《没有原告的杀人事件》)
第十六届1996年 高明(《孔繁森》)
第十七届1997年 刘佩琦(《离开雷锋的日子》)
第十八届1998年 冯巩(《没事偷着乐》)
第十九届1999年 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
第二十届2000年 陈道明(《我的1919》)
第二十一届2001年 戈治均(《押解的故事》)
第二十二届2002年 宁才(《天上草原》)
第二十三届2003年 夏雨(《警察有约》)
第二十四届2004年 刘烨(《美人草》)
第二十五届2005年 成龙(《新警察故事》)
白花奖:
第一届1962年 崔嵬(《红旗谱》)
第二届1963年 张良(《哥俩好》)
第三届1980年 李仁堂(《泪痕》)
第四届1981年 达式常(《燕归来》)
第五届1982年 王心刚(《知音》)
第六届1983年 严顺开(《阿Q正传》)
第七届1984年 杨在葆(《血,总是热的》)
第八届1985年 吕晓禾(《高山下的花环》)
第九届1986年 杨在葆(《代理市长》)
第十届1987年 姜文(《芙蓉镇》)
第十一届1988年 张艺谋(《老井》)
第十二届1989年 姜文(《春桃》)
第十三届1990年 古月(《开国大典》)
第十四届1991年 李雪健(《焦裕禄》)
第十五届1992年 王铁成(《周恩来》)
第十六届1993年 古月(《毛泽东的故事》)
第十七届1994年 李保田(《凤凰琴》)
第十八届1995年 李仁堂(《被告山杠爷》)
第十九届1996年 张国立(《混在北京》)
第二十届1997年 高明(《孔繁森》)
第二十一届1998年 葛优(《甲方乙方》)
第二十二届1999年 赵本山(《男妇女主任》)
第二十三届2000年 潘长江(《明天我爱你》)
第二十四届2001年 王庆祥(《生死抉择》)
第二十五届2002年 葛优(《大腕》)
第二十六届2003年 卢奇(《邓小平》)
第二十七届2004年 葛优(《手机》)李幼斌(《惊心动魂》)
第二十八届2006年 吴军(《张思德》)
2. 月亮湾的风波的主演简介
张雁(1918—1997),原名张克刚,陕西兴平人,中国电影演员;中学时期在西安读书,曾参加西安民教馆实验话剧团;1938年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1941年毕业后任中央青年剧社、剧专剧团演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中电二厂演员,先后在舞台上扮演了众多的角色。1947年在《遥远的爱》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7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在《三毛学生意》、《淮上人家》、《兰兰和冬冬》、《布谷鸟又叫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燎原》、《火红的年代》、《平鹰坟》、《婚礼》、《楚天风云》等十多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银幕形象。
1982年因在影片《月亮湾的笑声》中以朴素、自然的表演风格塑造了农民江冒富的银幕形象,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张雁同志一生专注表演事业,后来曾主演影片《出门挣钱的人》、《白杨树下》、《月亮湾的风波》、《最后的太阳》、《人间恩怨》等不同类型的电影,继续创作不同的银幕形象。 《遥远的爱》(1947)
《乘龙快婿》(1947)
《肠断天涯》(1948)
《子孙万代》(1949)
《喜迎春》(1949)
《淮上人家》(1954)
《闽江桔子红》(1955)
《椰林曲》(1957)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
《布谷鸟又叫了》(1958)
《红孩子》(1958)
《山里的人》(1958)
《兰兰和冬冬》(1958)
《三毛学生意》(1958)
《钢铁世家》(1959)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
《他们的心愿》(1960)
《燎原》(1962)
《李善子》(1964)
《火红的年代》
《平鹰坟》(1977)
《婚礼》(1979)
《楚天风云》(1981)
《出门挣钱的人》(1983)
《白杨树下》(1983)
《月亮湾的风波》(1984)
《最后的太阳》(1986)
《人间恩怨》(1987)
3. 楚天风云的主要演员
郑榕.... 董必武
夏汉碧.... 宋庆龄
龚雪 .... 唐楚梅
冯奇 .... 唐云阶
谢午元.... 郑虎
张雁 .... 孔龟年
孙渝烽.... 申主编
富恒智.... 潘培新
柳杰 .... 王妈
胡大刚 .... 方雷
张元.... 方大爷
李农 .... 冯大律师
茂路 .... 更夫
马红鹰.... 汪精卫
赵恒多.... 蒋介石
叶高 .... 孔继石
何麟 .... 孔少戎
严家祥 .... 胡检察官
张妙珍 .... 四姨太
徐才根 .... 王九癞子
王绍光 .... 胡庸
于明德.... 麻城地主 电影内容介绍 1927年初,在欢庆北伐胜利的喜庆日子里,董必武来到汉口,寄居在好友——法院院长唐云阶家中。
面对蒋介石的反共方针,董必武邀请进步人士商讨反击日益嚣张的农村反动势力的对策,共同拟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并组织征粮队下乡,由黄安七紫乡农协主席郑虎担任队长。
唐云阶的女儿楚梅和她的中学同学们也都参加了征粮队。没过几天,郑虎突遭逮捕,报纸指控他杀人放火烧粮,并声称“幕后有人”,矛头直指董必武。
汪精卫与唐云阶的亲家——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孔继石狼狈为奸,胁迫唐云阶出任“郑虎案”的审判长。为了营救郑虎,冯正浩大律师受共产党委派决定出庭为郑虎辩护。
某日,已晋升为汪精卫侍卫队长的孔少戎邀未婚妻楚梅出游,以虚情假意骗得楚梅的信任。楚梅竟将她目睹孔少戎的祖父孔龟年放火烧粮仓,并杀死老更夫而嫁祸于郑虎的真情和盘托出。次日,冯大律师死于侍卫队的汽车轮下,血的事实和董必武的开导教育了楚梅。
“四一二”后,蒋介石亲自指使孔继石拿郑虎开刀。
孔继石领命后加紧活动,收买检察官,让儿子孔少戎诱使楚梅离开,命特务盯住董必武,然后逼唐云阶提前开庭,企图在被告无律师和证人的情况下,判处郑虎死刑。
经过一番复杂的斗争,董必武带着楚梅突然出现在法庭上,他们有力地辩护和作证,终使冤案真相大白。
郑虎获救了,孔龟年却罪责难逃。气急败坏的孔继石连忙授意儿子暗杀董必武。
当孔少戎将罪恶的子弹射向董必武时,楚梅用自己年轻的身体卫护了敬爱的董伯伯。
迎着楚天风云,董必武告别老友,投入了“宁汉合流”后的武装斗争。 1927年,蒋介石派遣心腹孔继石由南昌来到武汉,对付正在武汉领导革命运动的董必武。面对蒋介石反共、分共的方针,董必武邀请了汉口《国民日报》申主编、记者潘培新和黄安七紫乡农协主席郑虎,商讨对付农村反动势力的措施,拟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同时,为支援北伐战争,组织征粮队下乡。
当时董必武寄居好友、省法院院长唐云阶家里。唐的女儿唐楚梅,在董必武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主动报名参加了征粮队。几天以后,征粮队长郑虎被绑架。报上刊登了郑虎杀人放火,烧毁粮库的消息。
孔继石和汪精卫密谋,想利用这一案件镇压农民运动,他们要唐云阶当郑虎一案的审判长。唐云阶十分惊惧,犹豫不决,董必武劝他主持主道,伸张正义。党为营救郑虎,一面组织革命报刊进行反击,一面委托冯正浩大律师出庭为郑虎辩护。
一天,汪精卫的侍卫队长孔继石的儿子孔少戎,邀未婚妻楚梅外出划船,他虚情假意佯装要和欺压百姓的家庭决裂,楚梅信以为真,竟将粮库失火真情和盘托出。次日,冯大律师被侍卫队的汽车撞死。董必武用血的事实教育楚梅,使其幡然醒悟。
开庭前夕,董必武与宋庆龄商议斗争策略后,决定亲自出庭为郑虎辩护。孔继石在背后加紧阴谋活动,收买胡检察官,让少戎诱使楚梅离开,命特务盯住董必武,然后逼亲家唐去阶提前开庭,妄图在被告无辩护律师和证人的情况下判郑虎死刑。正当法院开庭之际,董必武和唐楚梅甩掉尾巴及时赶到法庭,经过他们有力的辩护和作证,冤案真相大白。
原来,孔继石的父亲孔龟年,与帝国主义分子签订了以粮食换取军火的合同,后因机密败露,遂杀死更夫,嫁祸陷害郑虎。孔继石的反革命阴谋未能得逞,又授命儿子暗杀董必武。当董必武和唐楚梅等人步出法庭走过一处树丛时,孔少戎在暗处射出了罪恶的子弹,楚梅发现用身体挡住子弹,用她的生命保护了董必武。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撕下伪装,与蒋介石同流合污公开反共,在血雨腥风中,董必武与老友唐去阶告别,投入了武装斗争的洪流。
戏说革命史,电影《楚天风云》明显两大失误
电影《楚天风云》出现的两大失误,流弊至今已31年。 一是对历史的真实做了歪曲的描写,二是有影射革命烈士之嫌。
其一,两条路线的斗争,在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内是不存在的,硬要这样写,是对历史的歪曲。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是由董必武、陈潭秋等中共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创建和领导发展壮大的,由董必武领导统筹一切,主要领导人为中共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根本没有孔继石这样的异类,更不要说蒋介石安插的爪牙。
其二,编造的反面人物孔继石,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真实人物,伤害了革命烈士。1927年元月,国民党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执委会,复由执委会选举产生三名常务委员,他们是:董必武、钱亦石、何翼人。这三人中,除董必武外,何翼人即何羽道烈士。剩下一位钱亦石,他同孔继石有没有关系呢?事情的巧合和偶然性,往往出人意外,叫人目瞪口呆,稍肯动脑筋的人一看,很容易对号入座,将钱亦石和孔继石联系起来。
不直接写出真名,而采取曲折的方法,用隐藏谐音等手法打哑谜,暗含原意于其中,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文字游戏。如《红楼梦》中的贾政,暗讽其假正经,贾政的清客中有一人叫詹光,是“沾光”的意思;大观园中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名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暗含“原应叹息”的意思。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推敲,中国俗话有“钱为孔方兄”之说,“孔”与“钱”就对上了,“继”“亦”是叠韵字,两人的名字里都有“石”,说孔继石就是钱亦石,应该不是随意猜测吧?如果影片编剧辩解说,这样联系是牵强附会的话,那千不该万不该,影片编剧为什么要玩弄这样的文字游戏呢?电影《楚天风云》的编剧之一署名华中思,考证的结果,“思”和“师”是谐音字,华中思就是华中师,这是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两位教师参与该影片编剧所用的笔名。影片《楚天风云》中有一位《汉口民国日报》的申主编,“申”与“沈”同音不同调,申主编即沈主编,也就是茅盾先生沈雁冰,当时他应董必武的邀请,担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编辑。正因为受编剧的启示,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曲径通幽地索隐求证,我们很容易将孔继石和钱亦石联系到了一起。
说孔继石影射钱亦石,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历史上真有钱亦石其人,他又名钱介磐,是早期中共党的理论家,也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岳父。钱亦石因积劳成疾,于1938年病逝于抗战前线,延安举行了公祭,毛泽东和朱德给他送了“哲人其萎”的挽联。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永远的丰碑”,也专门介绍了钱亦石烈士。2009年,他当选为“影响湖北50人”之一。
华中思在该片的创作上虽然跳出了僵化窠臼,却又受限于突出政治论的桎梏,不尊重历史,信马由缰不加考证地联想,硬要将两条路线斗争强加入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硬要生造出一个专门和董必武作对的反面角色孔继石,结果,弄巧成拙,造成了大的失误。其实,华中思这两位作者以后在语言文学的领域里,都是学有所成研有所为的专家学者,当时正当盛年的他们,如果克服稍安勿躁,如果党史专家们能负点责,这两大失误就可以避免了。
4. 谁说长得不好看,不配做演员这十位老戏骨个个甩小鲜肉十万条街
说到演员这个职业,可能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相貌出众,仪表非凡。好像一个人要是长得不好看,就不配做演员似的。
是的,因为演员是以自身为材料和工具,在舞台或荧幕上塑造各种角色,所以外在的形象很重要。
但外形生得好,和能否塑造出角色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的演员貌比潘安,但如果他没有表演天赋,可塑性不强,那他可能就只能演“潘安”。甚至连“潘安”也演不了。 因为他一旦有“演”的概念,就会心存杂念,而当“秀”的成分占据上风,那他就不再是“原本的潘安”了。
可是有的演员,明明在生活中并不起眼,然而一到舞台或荧幕上,便会光芒万丈,演起角色来,不仅信心百倍,而且栩栩如生,就如同剧中人,触手可及一般。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演员的职责,不是展现自我,而是创造艺术之美。
雅清今天想说到的这十位老戏骨,在生活中,都特别朴实,有的像工人,有的像农民,就是不大像演员。然而他们曾经创造过的那些角色,却是那么经典,那么令人刻骨铭心,那么难以超越和复制。
我觉得, 他们才是真正的“演员”。而且在更多网友的心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
我在想,如果在“以貌取人”的当下,那么张雁是一定不会被选中做演员的。
因为他“长得不好看”啊。
你看他,小眼睛,厚嘴唇,相貌平淡无奇,还满脸褶子,放到人堆里,瞬间被淹没。他的外形,真是与“英俊”和“挺拔”一点也不沾边啊。
说他长得像农民,倒真是很贴切。据说他当年在安徽泾县拍《月亮湾的笑声》时,将自己混在当地村民之中,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很多老百姓还误以为他就是自己的邻居呢。
然而各位看他在《月亮湾的笑声》中所扮演的江冒富,多么神形兼备,多么引人入胜?他不仅长得像农民,而且气质和状态,全都与江冒富这个角色“合二为一”。
在这部戏里,他那“不出众”的外形,反而成了一种优势,仿佛他不用演,就能将江冒富的憨厚、朴实和倔强,给体现出来。
除了外形和气质上无限接近角色外,张雁还在《月亮湾的笑声》中呈现了高超的演技。他凭借极具生活化的表演状态,将一个经历曲折、几经磨难的老农民的悲愤和无奈,都演绎得真实生动。
1982年5月,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二届金鸡奖评选活动中,和张雁一同竞争影帝称号的另外两位演员,一个是主演《西安事变》的金安歌,一个是主演《邻居》的冯汉元。他们在外形上,都比张雁更加出众。 然而因为张雁所呈现的无可挑剔的“神演技”,所以最终的奖项,还是颁给了“貌不惊人”的老戏骨张雁。
其实除了《月亮湾的笑声》中的江冒富外,张雁还在众多影片中有出色的表现,如《淮上人家》中的黑子爹、《闽江橘子红》中的王胡伯、《钢铁世家》中的刘贵山、《燎原》中的陈工头、《平鹰坟》中的张广才等,虽然大多都是配角,但却都演得形象鲜明。
所以一个演员长得怎么样,真的不重要,而能否塑造好角色,才是演员的职责所在。
说到长得像农民的演员,我还想到了一位表演艺术家,那就是前几天(2022年6月29日)刚刚去世不久的村里。
村里老先生称自己是 “从河北农村走出的庄稼汉”。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1932年出生于河北望都县东关村,是农民的儿子。他后来走上演艺之路,也是演农民居多。像《红旗谱》中的朱老明、《冤家路宽》中的高广乐、《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等,都是农民,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首先也得益于他长了一张特别朴实的面庞,不用化妆便自带泥土气息。其次他的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演《红旗谱》中的盲人,大家就都以为他是“睁眼瞎”,演《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大家就都觉得他是一个南方农民。其实这与他戏外所下的功夫,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演好农民,他交了很多农民朋友。他不断深入农村,去深入体会农民的感受和情怀,由此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就更为饱满,而且立体鲜活。
生活中,他也从不以演员的身份自居,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个农民儿子的本色和本分。 这使他演起剧中的角色来,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加深刻真实。就像《啊!摇篮》中的罗桂田罗爷爷,时隔40多年,许多影迷仍然难以忘记。一听到“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的歌谣,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村里,想起他像高粱一样黑红的面堂,想起他那像土地一样质朴的表演。
如今,像村里这样不像演员的演员,真是越来越少了啊。
胡敏英长得也不漂亮,而且也不算十分有特点。不像有的女演员,虽然长得不艳丽,但却很有辨识度,容易让观众记住。所以我想,如果胡敏英走在大街上,应该没有几个人会认为她是个演员。
但是她在《英雄虎胆》中所扮演的女匪首李月桂,简直无可替代。无论是和李汉光谈论战事时的踌躇满志,还是试探曾泰时的小心谨慎,还是面对阿兰时的醋性大发,她都演绎得出神入化、层次分明。
尽管影片中还有王晓棠这样赏心悦目的美丽“花旦”出演女特务阿兰,但却丝毫抢不走胡敏英的强劲风头。她所体现出来的女匪首的气势和女人的敏锐心思,都那么恰到好处,体现了一个专业演员的深厚功力。
《夺印》中的烂菜花,戏份不多,身份也与《英雄虎胆》中的李月桂不同,但同样被胡敏英演绎得妙趣横生,令人难忘。
两部电影,两个角色,使得胡敏英获得了“八一厂第一女反派”的称号。
所以尽管胡敏英作为女演员“貌不出众”,先天优势并不明显,但她在戏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信和实力,却使很多“徒有其表”的明星望尘莫及。
一个演员的外形重不重要呢?当然很重要,但与演技比起来,一个演员的颜值怎么样,真的不值一提。
方辉倒是长得有特点,一张长脸,可与北宋文豪苏东坡媲美——“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可是他的长相,也无法与“浓眉大眼”的标准男演员形象联系在一起。如果在生活中,让他和同为北影厂演员的于洋站在一起,大家首先看到的,一定是高大挺拔的于洋,而不是他。
可是一旦进入戏中,两人可就平分秋色了。比如同样在八一厂拍摄的经典影片《英雄虎胆》中,他俩分饰正反男一号。论形象,于洋自然胜出,将侦察英雄曾泰的英俊潇洒、沉稳和机智,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若论表演,在雅清看来,方辉塑造的土匪头子李汉光则更为生动。
那年演《英雄虎胆》时,方辉其实才29岁,但却把李汉光的各个层面都演绎了出来。包括李汉光散漫的性子,善于隐藏的城府,以及他面对阿兰时轻佻的做派,和面对李月桂时的色厉内荏,都被方辉通过“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潮汹涌”的演技,刻画得栩栩如生。
也正因为《英雄虎胆》中李汉光这个角色的成功,所以此后方辉被列入了“反派专业户”的行列——《粮食》中愚蠢但却想要两面讨好的李德顺、《暴风骤雨》中唯命是从的李青山、《红雨》中贼心不死的孙天福等,都是那么人各有貌,又鲜活生动。
有人说方辉长得像农民,也有人说他长得像工人,就是没人说他像个演员。然而 他却有本事让自己在不同的戏里,就变身为不同的角色。我想,这才是一个演员的职责和本分吧?
说到方辉,我又想起了早已过世的另一位昔日北影厂的好演员安震江。 我觉得他是真正的“表演天才”,演啥像啥。
可是他本人,长得不帅,也不高大。当年和赵联、李亚林等同学一起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的时候,安震江怕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位学生了。但毕业出来之后,走上银幕,他却迅速绽放出了异样的光彩。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在外形上“不像演员”,没有优势,所以无法像同班同学赵联那样,一出道,便演万众瞩目的男主角,而只能演一些边边角角的小角色,甚至是反派。
但就算如此,他也能将每一个小角色,都演出彩来。
比如在《平原游击队》中,他演老地主杨老宗,那年他才27岁,但却把一个坏老头的行为、动作、神态和语气都拿捏得准确无误。
比如在《粮食》中,他演四和尚,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甚至说话的语调,都那么生动有趣,在一个反派角色身上,赋予了一种难得的幽默感。令观众每每回想起来,便总是忍俊不禁。
还有《红孩子》中的肖振五、《暴风骤雨》中的张富英、《侦察兵》中的王德标…… 他似乎每演一个角色,都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赋予角色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标志。 所以,他演的这些角色,都深刻地保存在了观众的记忆之中。有时我们会忘记片中主角们的表演,却对安震江的表现记忆犹新。
我想,若不是肯用心钻研角色和演技,安震江又怎会取得这样的成效呢?而现在,又有几个演员,能够像安震江这样牢记做演员的初心,坚守做演员的本分呢?
安震江一生从未演过一次主角,然而在更多演员的心里,他却是真正的“表演大师”。比如李雪健,就无比崇拜他,立志成为像他一样的好演员。
如今再说安震江,谁还会去在意他的形象呢?我们记住的,永远是他所扮演的角色。 也许他长得一点都“不像演员”那么光鲜亮丽,可是谁能否认——他才是真正的好演员呢?
贺汝瑜放人堆里,可不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老头吗?说他是演员,可能很多“以貌取人”的人,打死也不会相信。若他去报考一些艺术院校的表演系,说不定第一轮就会以“形象不合格”或“身高不达标”而被刷下来。
可是如果把他放到电影中,那么就谁也无法忽略他的存在了。尽管他和安震江一样,也是一辈子都在演小配角。但看他的表演,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因为他在每个角色身上,都赋予了独有的魅力。他所塑造的角色,又永远都那么妙不可言。他进入表演状态时,时常都不按常理出牌,令观众感到意外,但仔细一琢磨,却又在意料之中。不由像看戏曲名角的表演一样,忍不住大声地对他叫一声“好”。
贺汝瑜长得不帅,不高,骨架子还特别瘦小,几乎是人群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那种类型。可是我们看他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的管家、在《虎穴追踪》中扮演的小特务、在《云雾山中》中扮演的灶神爷、在《花好月圆》中扮演的小聚、在《刘三姐》中扮演的莫进财等,哪一个不是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其实主角演出彩来容易。因为戏份多,这场戏演得不到位,下一场戏还可以弥补。可是配角不一样,尤其是像贺汝瑜这种类似大龙套的演员,往往在一部戏里,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场戏和几句台词,这就需要演员将每个眼神每个形体都做到位才行。若没有高超的演技,真的很难达到贺汝瑜这样的高度。
所以尽管贺汝瑜没有“明星们”高大帅气的外形,也从没演过主角,但却同样拥有很多粉丝。尽管他出演的电影也不多,可是在长影厂,他却被称为殿堂级的“宝贝演员”。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体现出了演员这个职业最基本的素质,那就是塑造人物。
现在很多女明星,都患上了“容貌焦虑”综合症,就算是原本长得貌美如花,也感觉自己与大众评判标准有差距,于是拼命医美和整形,一个个都变成“网红脸”,原本的真实美不见了,辨识度也失去了,戏路也越来越窄了。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们只想当“明星”,而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是演员。因为当“明星”多好啊,又出名,挣钱还快,还轻松。可是演戏的话,又要准备角色,又要研究人物,那多累多辛苦啊。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演艺圈,浮夸风愈演愈烈。那些女明星,不仅要在镜头前选择最美的角度展示最美的自己,而且在生活中,也是装模作样,虚张声势,誓要与别的女明星一争高下。
其实真正的好演员,从来不屑于这等煞有介事的做派。雅清采访过许多女演员,她们在生活中都特别朴素,一点也不像她们站在舞台上时那么光彩照人。我记得有一次我采访一个特别有名的女演员,冬天,她穿了一件极其普通的棉大衣。采访结束后,我们在电视台门口分手,她就隐没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了,没有任何人将她认出来。
郑毓芝也是一个在生活中不讲究“形象”的人。她不演戏的时候,就挎个篮子去菜市场,看上去与上海里弄的阿姨没有任何两样。然而她演起戏来却格外认真。这些年她在众多热播剧中都有出色表现,如《婆婆媳妇小姑》中的婆婆、《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齐老太君、《琅琊榜》中的太皇太后、《庆余年》中的南庆太后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她在上海话剧界特别有影响力,精湛的演技备受肯定。可是在生活中她却一点也不像演员,甚至经常会被人认成“纺织厂的女工”。所以我觉得, 真正有实力的人,从来都不需要靠一些外在的包装来凸显自己,做演员,在演技上见分晓,才叫真本事。
奚美娟曾为自己的外形深深地自卑过。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女演员,就应该像潘虹那样天生丽质,一双大眼睛令人见之忘俗。而潘虹,恰恰就是和她同一年走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同学。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奚美娟才重新获得表演的自信—— 演员的工作,是让角色出彩,而并非凸显演员自己。
奚美娟如今在演艺界所取得的成就无需多言。她直到现在都没演过一个“美女”类型的角色,然而淡雅如菊的她在《假女真情》、《山楂树之恋》、《安家》、《突围》等影视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却无不透露着一种性格美。
我觉得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演员”的真谛——以德为先,用作品说话。让自身创作出角色的艺术美,才叫真本事。 而如果只有好看的脸蛋,那充其量,只是爹妈的功劳而已。
于是之很反对外人称他为“明星”。他说, 我就是个普通演员,演过几个角色而已。
在观众和后辈演员心中,于是之是像“神”一般存在的表演大师。然而他的夫人李曼宜却说, 于是之没有什么特殊,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 跟现在的“小鲜肉”们一出行就带一大队保镖所不同的是,于是之就算上街,也穿着朴素的衣服,神色坦然。 他从不担心会被观众认出来。就算认出来,微笑着,就像老熟人一样打打招呼,也就过去了,一点“作秀”的成分也没有。
过去的演员活得多真实,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就有多深刻。 看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先生他们演出的话剧《茶馆》,那可真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啊。而现在的年轻演员,就算刻意模仿,也还是有些差距的。
再看于是之在《龙须沟》、《青春之歌》等电影中所塑造的程疯子、余永泽等角色,每一个,都是那么精彩绝伦,性格鲜明。我想,这跟他的艺术追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的人,在生活中是演员,在舞台上却什么都不是。 而像于是之这样的大师,他们在舞台上才是演员,而在生活中,他们就是普通人。
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明星”,和艺术家之间的,最大区别吧?
最近,大家在追《幸福到万家》这部新剧时,发现了一位“宝藏演员”,那就是迟蓬。
很多网友“后知后觉”地表示,直到今天,我们才知道,原来在《幸福到万家》中扮演“碎嘴子”婆婆的迟蓬,就是在前不久刚刚播完的热播剧《警察荣誉》中出演毒舌岳母的那位演员啊。
是的, 演员是同一位演员,但是每演一部戏,就变一次脸,这可不是每位演员都能做到的啊。
说得多好啊。我想也正因此,所以迟蓬所出演的那些角色,才能做到演一个,成一个。
而放眼现在的演艺圈,那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小鲜肉”们,都只是在“戏外”下功夫。一旦出现在戏里,那拙劣的演技,那尴尬的做派,恨不能让人走进屏幕直接赶他出画。
所以谁说长得不好,就不能成演员?咱们今天说到的这十位表演大师,哪一个的演技,不甩小鲜肉们十万条街? 就算他们貌不出众,不像演员,又怎样呢?谁规定演员就一定要长成一副模样呢?对于演员来说,能将角色演得出神入化、难以超越,才叫真正的“硬功夫”。 而其他的,都是浮云。
给80年代“最会演戏的男演员”排个名,达式常第三,唐国强垫底了
《幸福到万家》播完9集 给演员演技排个名 赵丽颖第5 老戏骨刘威第2
梁晓声《知青》播出十年 15位男星变化大 王凯成顶流 唐曾凭新剧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