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朝阳沟选段银环下山原唱是谁
《朝阳沟》选段银环下山原唱是魏云。
魏云,生于河南郑州,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
。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2007年12月5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1)电影朝阳沟演员魏云扩展阅读:
魏云在艺术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她尤其注重生活积累。《朝阳沟》这出戏,魏云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不知已演出多少场了,但是魏云却从未在银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停止过。她每次演出都力求有新感觉,星星点点地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角色。
1964年在中南海演出《朝阳沟》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65年当选河南省党代表,1977年,参加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其事迹被列入《中国大网络全书》《古今中外名人》《华夏女名人》《中国当代艺术家传集》等辞书。
退休之后,她仍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活动,耐心地辅导、培养青年演员,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重病期间时刻关心团内的业务建设,她不顾身体病重,亲自动笔,修改唱词,谱写唱段,讴歌新时期的繁荣盛世。
B. 魏云的人物评价
魏云是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之一,名列三团“五大主演”,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创造的唱腔,至今留在广大的观众心中。她在《朝阳沟》里扮演银环演唱的许多唱段,如“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上山”、“下山”,到现在也是戏迷点唱、传魏云在《朝阳沟》饰演的银环唱率最高的段子。
现代豫剧他们那一代演员,还有编导、音乐设计,对于豫剧现代戏可以说有筚路蓝缕之功。虽然现在看来,排演现代戏对于豫剧工作者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但在几十年前,却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面对的环境异常艰苦——豫剧演了二三百年,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严格的程式,都是为塑造封建时代的人物服务的。突然要把这些舍弃,用传统艺术去表现工农兵和社会主义新生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不但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连固有的程式也会成为束缚演员塑造新人物、表现新生活的枷锁——所幸,三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文工团员,身上较少有传统的影响(这些文工团在解放后组建了河南省歌剧院,1956年又奉命改组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专门排演现代戏)。但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没有传统的根基固然较少受程式的束缚,但同时也意味着艺术表现力的贫乏,还有不被观众欣赏习惯接受之虞: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常香玉的人生故事》中,87岁的杨兰春对于50多年前的事情,至今仍耿耿于怀——
转机出现在1958年,一出《朝阳沟》改变了三团的命运。当年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三团决定排演一出剧目,反映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他们加班加点,奇迹般地只用了七天时间就把这出《朝阳沟》搬上了舞台——这个速度放在当时“大跃进”的背景中,显得相得益彰。据说编导杨兰春把剧本唱词就写在随身的纸烟盒上,写好一段就拿给音乐设计王基笑,王基笑设计好一段就教给演员演唱一段,演员马上就跟乐队合练——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怎么说也算是“急就章”的一出戏,后来竟然那么红,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想来这个戏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首先,编导杨兰春是老八路出身,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他对中国的农村、农民实在是太熟悉了!而且解放后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与马可他们一同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他写起农民来,自然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与当时很多应景应时的戏不同,《朝阳沟》不仅写事,而且写人、写情,人物形象立得住,情感真实生动,这戏先就成功了一半。其次,王基笑是个优秀的音乐家,自从被分配搞豫剧音乐以来,他对豫剧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和刻苦的钻研,并加以融会贯通。经过之前几出戏的实践,到了《朝阳沟》,设计出的唱腔全都从传统中脱胎出来,又新颖别致,把豫剧传统各流派的唱腔融为一体,甫一出炉、立刻风靡。同时,三团的演员们也进行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向老艺人学习豫剧的传统唱腔和表演,同时接受西洋声乐训练,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信条,常年坚持“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分之一的时间排练、三分之一的时间演出)。河南登封曹村(现名朝阳沟村)成为他们的生活基地,他们与那里的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直保持至今。所以,《朝阳沟》中演员的表演非常生活化,观众看来异常亲切,觉得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贴近生活的剧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舞台表演,再加上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唱腔,《朝阳沟》想不流传,也难。 《朝阳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魏云作为女主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朝阳沟》的演出、电台录音的播放和电影的大范围放映,魏云那时候差不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多农村的老太太说,找儿媳妇就要找个银环那样的!从被观众哄下舞台到成为准“大众儿媳”,这个跨越浸透着艺术家的辛勤汗水,也为古老的豫剧开辟了新的艺术道路。《朝阳沟》和豫剧三团成了一面旗帜,成为后继者效法之范,贤如常香玉,在排演现代戏时,也要到三团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三团的演员大是文工团、歌剧院出身,他们曾经奉命向常香玉等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在1980年豫剧流派会演时,“豫剧三团”作为一个新的流派和“五大名旦”等传统流派一起载入豫剧史册,这是对三团历史地位的肯定,对三团艺术家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三团道路的肯定。
C. 魏云这个演员家是哪里的她生在哪里
1936年出生在河南。
1951年入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1956年改任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员。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红珊瑚》、《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文革”后,又排演了《骄杨》、《朝阳沟内传》等新戏。1993年10月退休。
她还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1964年在中南海演出《朝阳沟》时,还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3)电影朝阳沟演员魏云扩展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魏云还先后主演了几部很有影响的剧目,如《耕云记》(饰肖淑英)《红珊瑚》(饰珊妹)《人欢马叫》(饰刘爱琴)等,这些剧目中魏云所饰演的角色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响最大的数她饰演的《朝阳沟》中的银环,随着电影和电波传遍全国各个地方,魏云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文革”后魏云又先后饰演了《骄杨》中的杨开慧、《甜蜜的事业》中的田大妈、《爱情的审判》中的叶母等令人难忘的角色。在十年浩劫后复排的《朝阳沟》中重新饰演银环。
D. 你还记得《朝阳沟》里王银环的扮演者魏云吗如何评价魏云
经典豫剧《朝阳沟》于1958年5月19日在郑州首演,同年6月进京演出,轰动一时,深受观众喜爱。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这部经典豫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更让这部经典豫剧走进了全国百姓的心中。
剧中银环的扮演者魏云以她美丽纯真的扮相、真挚朴素的表演、清脆甜美的唱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积极努力的好演员。
魏云在50年代主演了《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剧目,她在《志愿军的未婚妻》中塑造的赵淑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许,很多志愿军战士还给她写信,赞扬她塑造的角色真实、生动,体现了新中国妇女的优良品德。
魏云还在《耕云记》中饰肖淑英,在《红珊瑚》中饰演珊妹,在《人欢马叫》中饰演刘爱琴,她的表演生动自然,赢得观众的喜爱。
文革后,魏云主演了经典剧目《骄杨》、《甜蜜的事业》、《爱情的审判》,并在复排的《朝阳沟》中再次饰演银环,还在新编剧目《朝阳沟内传》中饰演银环。
魏云退休之后,依然心系豫剧事业,不仅积极活跃在舞台上,参与 社会 公益演出,还耐心培养帮助青年演员,将自己的毕生经验传授给她们。
图为1999年魏云与姐妹们在创作、排演《朝阳沟》的河南省登封市朝阳沟村,与村民在一起。
魏云与豫剧《朝阳沟》中银环的原型、登封市朝阳沟村村民赵银环在一起。
魏云和朝阳沟的乡亲们在一起
魏云已于2007年12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1岁。
魏云老师千古!观众会永远记住你!
河南豫剧《朝阳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唱60年,久演不衰,里面的每一个唱段都成为了豫剧现代戏中的流行唱段,是一部经典戏曲之作,魏云老师扮演的那个穿着格子衫衣服,梳着2个大辫子形象的“银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唱腔优美,丰厚,“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人也留来地也留”等等这些唱段,真的是百听不厌,好听入耳,遗憾的是魏云老师在2007年12月5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给喜爱她的观众留下了悲痛和遗憾,魏云老师还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
《朝阳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舞台版版本,另一个是电影版版本,这两个版本都不错,也是我们大家家喻户晓的一部现代河南豫剧戏曲,最令我百看不厌的就是电影版版本。(现已收藏近三年时间 )
这部戏曲电影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奏。剧中主要人物拴宝和王银环。
而王银环的扮演者魏云,在这部戏中根据当时的年代和剧情需要,把王银环此人从城市的一个高中生因恋爱关系决心扎根农村的一个知识农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反应出银环在戏曲中各场和各个时段思想情绪变化,由一个不懂劳动的学生到一个知识劳动模范的农民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来了。
无论怎样,这部戏虽然过去了多少年,人们始终不能忘记魏云这个名字。
对魏云老师永远怀念在心!她塑造的银环形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很多时候,在大家的心目当中,银环就是魏云,魏云就是银环,艺术人物已经和真实演员融为一体!最令人遗憾的是魏老师早早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会永远怀念她!
朝阳沟的真实所在地是河北邯郸的武安市,那里是朝阳沟剧作者杨兰春的家乡,全部剧情都是杨兰春家乡的故事。这里我去过,在邯郸市的西北方向,大约距邯郸市火车站60多公里。
亲家母快坐下,听俺说说知心话,……自从银环来到家,婆婆待她向亲妈。为她做套新被服新里新面新棉花。快尝尝又大又甜又起沙的大西瓜。这段精彩唱段家裕户哓快自人囗久唱不衰。那时农村穷山沟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啦。
我和魏云娘家住对门,东大街魏家胡同,小时经常见她,正是她大红的时侯,从没架子,骑单车,朴实可亲,讲话和气,见老少打招呼,不愧是大家庭走出的闺女,端装秀气,气质非凡,她一直是我童年敬配的秀姐。
朝阳沟剧中女主角王银环扮演者魏云大师,她的唱腔如行云流水,甜蜜入耳,予剧朝阳沟剧组寅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常唱不绝,户喻家晓人人享唱,魏云大师和谐永远怀念您,敬仰您永运活在河南大地心中,你是河南的名付其实的名星,给河南乃知中国带来美的享受幸福快。
魏云老师唱的太美了,向魏云老师举弓,永远怀念她。
E. 《朝阳沟》选段银环下山原唱是谁
《朝阳沟》选段银环下山原唱是魏云。银环上山,下山原唱是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云,唱段源自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银环上山时她决定要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奉献给山区建设,所以曲调欢快,用的是豫东调,因为是春天,银环看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觉得亲切可爱,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劳动以后思想上又有了反复情绪。
《朝阳沟》选段银环下山原唱人生经历
魏云,女,原河南省豫剧三团国家一级演员,郑州人,著名的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豫剧老电影《人欢马叫》中,她扮演农村新青年爱勤,尤其在豫剧老电影《朝阳沟》中她扮演城市下乡女知青王银环,无论表演还是唱腔,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魏云在郑州去世,享年71岁。
F. 朝阳沟银环演员是谁
朝阳沟银环演员是魏云。
魏云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
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2007年12月5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6)电影朝阳沟演员魏云扩展阅读:
个人经历
1951年入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1956年改任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员。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耕云记》、《红珊瑚》、《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
她还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
1964年在中南海演出《朝阳沟》时,还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魏云的《朝阳沟》是座顶峰,她在其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在现代戏画廊里,象银环这样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多见的。她在《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