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彬彬的档案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在功利与唯美之间》、《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等著作多部。
锡剧泰斗、宗师,最顶级的锡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周恩来总理称赞其唱腔抒情优美、柔中带刚、琅琅上口、字字清晰。
其主演的锡剧《珍珠塔》历演几十年不衰,乃锡剧最精华之代表作。他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尤其是《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在20世纪下叶风靡东南地区,其唱片和录音带一直统领市场,销售非常火爆,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其《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音带。他和梅兰珍演唱的中唱版《珍珠塔》,1989年10月12日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全国首届“金唱片奖”。他的很多经典唱段被编进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
原锡剧研究所所长钱惠荣说:“称王彬彬为锡剧界的泰斗一点不为过,锡剧只有一个王彬彬。王彬彬非常镇得住场子,只要他一上台,闹哄哄的剧场会突然间静下来,他一亮嗓子,尽管没有扩音设施,但剧场内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清楚他唱的每一个字。这就是彬彬腔的独特魅力。”
1921年8月王彬彬出生于常州市金坛西阳王巷村。7岁读私塾,两年后辍学。15岁学艺。先后拜何荣官、朱仲明为师,专攻小生。后又向锡剧老艺人韩源生、周宝祥、李如祥等学艺。19岁崭露头角。在上海、常州、无锡等地搭班演出。25岁自带戏班,后与锡剧名演员杨企雯、王兰英合作演出,名声大震。1947年参加无锡首先锡剧团。1951年参加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后改为无锡市锡剧团)任演员。1953年曾进全国戏曲讲习会学习。1953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在锡剧《拔兰花》中饰蔡旭斋,获演员二等奖。1956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在《珍珠塔》中饰方卿,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锡剧流派会演及1964年江苏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均以主演《珍珠塔》而获一等演员奖。擅演小生戏,兼演老生、花脸。勤奋好学,刻苦实践,博采众长,功底深厚,以唱功见长,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彬彬腔”。
他演出的主要剧目和扮演的角色有《珍珠塔》中的方卿,《双推磨》中的何宜度,《拔兰花》中的蔡旭斋,《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西厢记》中的张生,《信陵公子》中的信陵君,《梁祝》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金玉奴》中的莫稽,《小刀会》中的刘丽川,《碧血扬州》中的李芝庭,《红花曲》中的杨厂长,《罗汉钱》中的张木匠,《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等。其中《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均拍成戏曲艺术片,其中《珍珠塔》、《孟丽君》早在60年代初就被香港华文公司拍成电影。
王彬彬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献唱并被亲切接见和盛赞。1959年6月,文化部调地方戏进京汇演,锡剧《珍珠塔》就在其中。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拉王彬彬坐下,“我也是江苏人呐,锡剧我从小就听过,也爱听,你的演唱字正腔圆,别具一格。”不久,《人民日报》的记者张贞发表文章《锡剧“珍珠塔”在京打响第一炮》,向全国介绍锡剧,并引用周恩来的话夸奖王彬彬,称赞其唱腔抒情优美、柔中带刚、琅琅上口、字字清晰,并首次提出“彬彬腔”的说法。从此,“彬彬腔”自成一派,成为锡剧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有“唱煞的王彬彬”之评论。
王彬彬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为中国剧协会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无锡市政协常委。1984年评选为江苏省建国以来文体“十佳”人物。1986年由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等六单位,为他举办了《彬彬腔演唱会》。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2008年7月26日凌晨,一代锡剧泰斗王彬彬因肾脏衰竭在无锡逝世,享年89岁。“一生长歌凝精华,人间传唱彬彬腔,八九豪情铸神韵,艺坛留吟锡剧人”,挂于追悼告别大厅两侧的这几句文字是对王彬彬艺术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编辑本段]官员
王彬彬,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湖北安陆人,1988年1月入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襄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1984.09--1988.07 武汉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8.07--1996.03 第二汽车制造厂钢板弹簧厂办公室秘书、团委书记、集管科副科长(挂职),热处理车间副主任(挂职);
1996.03--1997.01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质量科副科长;
1997.01--1998.12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
1998.12--1999.08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
1999.08--2002.01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东风钟祥公司总经理;
2002.01--2002.09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公司经理(其间:1999.09--2002.04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在职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2.09--2005.03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5.03--2006.02 东风活塞轴瓦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2006.02--2008.03 东风活塞轴瓦有限公司总经理(其间:2002.09--2007.12武汉理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管理学博士);
2008.03--2009.04 东风汽车公司乘用车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
2009.04-- 襄樊市人民政府(科技)副市长、党组成员。
Ⅱ 电影朝阳沟栓保娘扮演者高洁是那里人
1、电影《朝阳沟》栓保娘扮演者高洁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

2、
《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
《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剧作除主人公银环外,还刻画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
3、高洁,女,豫剧旦角。1934年出生,河南沈丘人。1951年三月参加淮阳专署文工团,1952调至河南歌剧团(1956年省歌剧团改为河南豫剧院三团),同年在开封艺术学校毕业。从事豫剧现代戏事业50余年来,在《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祥林嫂》、《朝阳沟》、《李双双》等60多个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享誉全国;涉足影视艺术,在《小城细雨》、《棱角将军》、《远方来的儿子》、《倒霉大叔的婚事》、《男人就是太阳》、《岗九醒酒》等扮演了各种不同的妇女形象。她在声腔艺术上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对豫剧的演唱,从声乐角度上高中低上下贯通、刚柔并济,细腻委婉,在发声、吐字、感情的处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表演和演唱艺术风格,先后被《中国艺术词典》、《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学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大网络全书·戏曲卷》列入其中。
Ⅲ 中国四大京剧是什么
中国四大戏曲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1、《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2、《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4、《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剧共五十出。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Ⅳ 姑娘心里不平静剧情
在甘肃省平凉县度过童年。上小学时即热爱文艺活动,对戏剧有浓厚兴趣。1949年在平凉初中肄业,后回到故乡,考入郑州短师班。在校为业余文艺积极分子。
1951年分配到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到河南省歌剧团(河南省豫剧三团前身)当演员,为以豫剧形式演现代戏的主要演员之一。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特邀出席全国工交战线群英大会,并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
1960年加入中国剧协,同年代表河南豫剧三团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1961年加入中国音协。1978年被选为全国工代会代表。1979年10月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他是中国剧协理事,河南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曾在豫剧现代戏中扮演过《朝阳沟》第一代银环,电影二婶;二大娘;的扮演者、《新条件》中的春生、《刘胡兰》的奶奶、《李双双》的李双双、《海港》的方海珍、《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的阿婆、《革命一家》的母亲、《小二黑结婚》的媒婆、《阿混新传》的奶奶、《龙江颂》中的盼水妈,《罗汉钱》里的燕燕、
Ⅳ 沪剧十大金曲
罗汉钱
《罗汉钱》沪剧经典唱段之一,根据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创作,上海沪剧团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是华东区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戏剧讲述的是张家庄青年李小晚和张艾艾相恋,自由恋爱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长的反对,他们经过层层困难才修成正果。该剧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剧本奖、演出奖等荣誉。

秋海棠
《秋海棠》是根据秦瘦鸥同名小说改编的沪剧剧目,文滨剧团曾在民国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于大中华剧场,1960年苏州市沪剧团重新改编演出,是沪剧改编演出较多的剧目之一。其讲述了梅宝外出卖唱,在酒肆被无赖调戏,青年罗少华仗义解围,并悉其父病重,倾囊相助,罗少华是湘绮兄裕华之子,湘绮因少华热恋梅宝,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时秋海棠病入膏肓,不愿再见湘绮,当湘绮赶到时,他已跳楼自尽。
陆雅臣
《陆雅臣》是经典的沪剧名录,该剧在滩簧、申曲时期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传统剧目,其中以施春轩、筱文滨两人的陆雅臣各具特色。戏剧讲述的是陆雅臣出身富家,懒散成性,整天混迹赌场,终将家产全部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岳母无奈,拿出一百银元将女儿“买”回娘家。他深夜回家,人去财空,悔恨交并,便悬梁自尽,后被蔡伯伯救活,劝陆重新做人。
捉牙虫
《捉牙虫》又名《关亡》,是经典的戏剧剧目。其讲述了以捉牙虫、关亡、看风水、看相算命等骗术糊口的捉牙虫娘子,遇到以偷窃为生的朱阿狗。朱欲诈骗捉牙虫娘子的钱物,邀她到他家中算命、关亡,并乘机加以调笑,捉牙虫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怀好意,在为朱捉牙虫时加以报复,撬去朱的牙齿后溜走的故事。
冰娘惨史
《冰娘惨史》是沪剧传统剧目之一,讲述了谢冰娘被陷害惨死后,飞尸告状,冰娘的冤案得到昭雪的故事。此剧演出时,采用连台本戏软硬结合的布景装置,一场《飞尸告状》,声情并茂,成为文滨剧团的保留剧目之一,而且衍生出了又有皖南花鼓戏版本《冰娘惨死》、婺剧版本《谢冰娘》等。
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沪剧剧目,也是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后来定为八大样板戏之一。作品中矛盾错综复杂,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个性突出。沪剧以阿庆嫂为中心的,把阿庆嫂机智灵活、不卑不亢的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其泼辣与圆滑共具,机警与沉着同兼,而且难得的是每个角色的表现都非常光彩。
雷雨
《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雷雨》的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是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的代表剧目之一,讲述了旧时代在浙东农村发生的“典妻”的故事,农民张根生因家贫,将妻子春宝娘“典”与温姓地主,春宝娘养下一男孩,三年后又不得不离开此亲生之子,被赶回家。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阿秀悲惨命运的描摹,展现了在这种荒唐落后的陋俗背后的旧中国的时代特征,该剧“离别”、“思家”、“归来”等场面颇动人,唱段都流传很广。
明月照母心
《明月照母心》是现代上海沪剧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优秀人民教师金晓晖原已收养了一个孤儿,但当她得知身居农村的玲玲姐弟失去父母时,又毅然将姐弟俩收养在身边,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外人的非议,她仍以一颗爱心温暖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排除万难的故事。
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根据美国同名电影改编的沪剧传统剧目,于1941年首次演出,由严幼祥执导。该剧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机空袭英国,贵族出身的军官罗伊与舞蹈演员玛拉邂逅,渐生爱情,并立海誓山盟。罗伊出征后,误传阵亡,玛拉迫于生计沦为妓女。战争结束,罗伊与玛拉重逢,由于门第观念,有情人难成眷属。
Ⅵ 都有哪些评剧
中国评剧院剧目
一:音配像
1白玉霜音配像:《白玉霜唱段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可怜秋香;苏小小;棒打薄情郎;锔碗丁;杨三姐告状;双蝴蝶;潇湘夜雨;玉堂春;绿珠坠楼)
2筱白玉霜音配像:(1)《秦香莲》;(2)《杜十娘》;(3)《闹严府》;(4)《朱痕记》;(5)《玉堂春》;(6)《搬窑》;(7)《桃花庵》;(8)《金沙江畔》;(9)《包公三勘蝴蝶梦》;(10)《马寡妇开店》;(11)《李双双》选场;(12)《打狗劝夫》;(13)《临江驿》;(14)《小女婿》;(15)《王少安赶船》;(16)《锔碗丁》;(17)《珍珠衫》选场;(18)《劝爱宝》;(19)《小借年》;(20)《家》选场;(21)《苦菜花》(选场);(22)《筱白玉霜经典唱腔选(卡拉OK刘萍配像)》;(23)《小白玉霜唱腔精选(卡拉OK王冠丽配像)》
3新凤霞音配像:(1)《无双传》(2)《凤还巢》(3)《春香传》(4)《小二黑结婚》
(5)《新凤霞唱腔精选(卡拉OK王丽京配像)》;
4魏荣元马泰音配像:(1)《夺印》;(2)《向阳商店》(3)《魏荣元唱腔精选(卡拉OK孙路阳配像)》;(4)《马泰唱腔精选(卡拉OK张文鹏配像)》;
二:名家电影电视剧
1《秦香莲》(小白玉霜电影)2《花为媒》(新凤霞电影)3《啼笑皆非》(李忆兰电影)4《抢状元》(张淑桂电影)5《杨三姐告状》(谷文月电影)5《丝绒计》(刘萍电影)6《红白喜事》(马泰赵丽蓉电视剧)7《马寡妇开店》(筱玉霜电视剧)
8《闹严府》(刘萍电视剧)9《花街》(刘萍电视剧)10《驼龙传奇》(谷文月电视剧)11《凤冠梦》(张淑桂电视剧)
三:名家舞台剧
1《祥林嫂》(李忆兰赵丽蓉刚立民)2《高山下的花环》(李忆兰张德福花月仙谷文月)
3《帝女花》(张淑桂)4《花为媒》(谷文月赵丽蓉筱玉霜)
5《花为媒》(谷文月戴月琴高闯朱怀旭)6《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刘萍绝版)
7《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张秀兰)8《秦香莲》(刘萍谷文月李惟铨绝版)
9《大脚夫人》(筱玉霜)10《刘萍演唱会》11《朱痕记》(刘萍马泰)
12《评剧皇后》(刘萍马泰)13《二楞妈》(刘萍李惟铨)14《牡丹仙子》(谷文月)15《离宫怨》(谷文月刘淑萍)16《香妃》(谷文月)17《田嫂》(谷文月齐建波)18《祥林嫂选场》(谷文月)19《谷文月演唱会》20《包公赔情》(李惟铨朱怀旭)21《风雨聚财人》(李维铨)22《大路情话》(李维铨)23《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24《黑头与四大名蛋》(李维铨李金铭)25《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
26《杨乃武与小白菜》(马惠民高闯)24《山花》(宋丽)25《金沙江畔》(齐建波宋丽)26《宋丽专辑》27《玉堂春》(宋丽齐建波)28《祥子与虎妞》(宋丽)
29《贬官记》(齐建波韩剑光)30《血溅乌纱》(马惠民王平)31《闹严府》(恒红)
32《卷席筒》(恒红王景为)33《恩与仇》(恒红)34《张羽煮海》(刘惠欣齐建波)
35《李三娘》(刘惠欣)36《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韩剑光于文华)
37《桃花庵》(孟素洁恒红)38《情恋万家》39《大脚皇后》(恒红张文鹏)
40《劝爱宝》(王冠丽)41《秦香莲》(王冠丽邹海群)
42《评剧名家折子戏集锦(劝爱宝十五贯凤还巢)》(花月仙李忆兰花砚茹傅嘉祥)
43《评剧名家折子戏二(顶锅杨三姐告状包公赔情)》(花砚茹王景明李惟铨朱怀旭)
44《评剧名家荟萃》(筱俊亭花淑兰刘秀荣李秀云羊兰芬六岁红崔莲润李忆兰花月仙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刘立明莲小君马淑华)
45《纪念新凤霞评剧名家演唱会》(谷文月刘秀荣戴月琴高闯崔莲润李红霞宋丽于文华等)
天津评剧院剧目
1《包公三勘蝴蝶梦》(鲜灵霞电影)2《牛郎织女》(小花玉兰小鲜灵霞)
3《拜月记》(小花玉兰)4《哑女告状》(崔莲润)5《花木兰》(崔莲润)
6评剧《狗不理传奇》(崔莲润王友才)7《卖油郎独占花魁》(崔莲润王友才)
8《回杯记》(崔莲润)9《半把剪刀》(曾昭娟)10《宝马圆情》(曾昭娟)
11《牧羊卷》(曾昭娟)12《卖妙郎》(曾昭娟)13《夫人令》(曾昭娟)
14《谢瑶环》(曾昭娟)15《费姐》(郭美美赵茹意)16《卖妙郎》(李秀云)
17《村南柳》(李秀云马淑华)18《祥林嫂》(马淑华)19《杜十娘》(马淑华)
20《妇女代表》(新翠霞六岁红)21《周仁献嫂》(赵斌)
沈阳评剧院剧目
1《打金枝》(筱俊亭)2《对花枪》(筱俊亭)3《杨八姐游春》(筱俊亭)
4《穆桂英挂帅》(筱俊亭)5《小院风波》(筱俊亭)6《包公审太后》(筱俊亭)
7《茶瓶记》(花淑兰)8《谢瑶环》(花淑兰)9《相思树》(花淑兰)
10《梅香》(花淑兰)11《人面桃花》(韩少云)12《小女婿》(韩少云)
13《小姑贤》(韩少云电影)14《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少云)
15《姊妹易嫁》(宫静)16《女秀才》(宫静)17《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宫静)
18《小寡妇上坟朱买臣休妻》(宫静)19《王少安赶船夜宿花亭》(宫静)
20《小二黑结婚》(宫静)21《劈山救母》(宫静)22《珍珠塔》(艳铭杰宫静)
23《红楼梦》(宋丽)24《雪花飘飘》(冯玉萍)25《风流寡妇》(冯玉萍)
26《山里人家》27《牛郎织女》(周丹牛一波)28《打神告庙》(周丹)
29《玉堂春》(何欣)30《武松与潘金莲》31《莲花庵》
32《哑女告状》(李懿柏坤)33《杨二舍化缘小姑贤》34《柜中缘》(尹敬红)
长春评剧院剧目
1《半把剪刀》(筱王金香)
2《密建游宫》(王曼苓周连生)
3《奇冤义胆》(刘立明)
4《徐九经升官记》(刘立明)
5《牢狱产子》(郑桂芳)
哈尔滨评剧院剧目
1《风流小狐仙》(赵三凤)
2《天雨花》(刘小楼赵三凤史双寅)
3《伯虎吟》(赵三凤史双寅)
石家庄评剧院剧目
1《刘巧儿》(刘秀荣)2《梦断萧墙》(刘秀荣)3《乾坤带》(刘秀荣)
4《胡风汉月》(刘秀荣赵立华)5《宝玉与黛玉》(刘秀荣)6《花为媒》(刘秀荣)
7《刘秀荣专辑(卡拉OK)》8《珍珠衫》(徐金仙剧文林)
6《杨乃武与小白菜》(刘淑琴)7《五彩水晶山》(尚丽华)8《张海迪》(尚丽华)
9《花魁女与卖油郎》(尚丽华)10《凤落梧桐》(尚丽华)11《状元与丐乞》(靳玲展)
12《冷月香魂》(徐金仙)13《喜脉案》(刘凤芝赵立华)
14《张羽煮海》(袁淑梅)15《窦娥冤》(袁淑梅)16《牧羊圈》17《五女拜寿》
唐山评剧团剧目
1评剧小生《洪影专辑》2评剧小生《石文明专辑》3《太白进宫》(洪影筱俊亭)
4《御河桥》(刘淑琴洪影)5《三看御妹》(李忆霞)6《打金枝》(李忆霞)
7《姐妹皇后》(李忆霞)8《成兆才与杨三姐》(罗惠琴)9《包公审太后》(小筱俊亭)10《红龙泉》(罗惠琴张俊玲)11《王二姐思夫》(王英)12《状元打更》
13《红丝错》(罗惠琴)
其他评剧团剧目
1《秦香莲后传》(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2《海棠红》(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3《啼笑因缘》(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4《桃李梅》(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5《生死情》(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6《嫁不出去的姑娘》(李淑珍何广敏陈振之电影)
7《赌婚记》(张素娟骆丽娜辽宁建昌县评剧团)
8《深宫孽海》(青皇岛小海燕评剧团)
9《鸳鸯胆》(天津溏沽评剧团)
10《王妈买驴》(天津宝坻评剧团)
11《包公三勘蝴蝶梦》(营口评剧团)12《砸銮驾冯奎卖妻》(营口评剧团)
13《状元与丐乞》(宋小霞刘玉萍营口评剧团)
14《蝴蝶杯》《屠夫状元》(营口评剧团)15《孟姜女哭长城》(丰润评剧团)
16《保龙山》(丰润评剧团)17《曹雪芹》(丰润评剧团)
18《清风亭》(李鹏念丰润评剧团)19《盗金砖》(曹华鞍山戏曲剧院)
20《三娘教子》(蒿城评剧团)21《狸猫换太子(8碟)》
22《李三娘打水》23《打狗劝夫刘云打母》
24《李彦贵卖水刘翠屏哭井》

Ⅶ 沪剧起源于什么
沪剧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
沪剧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茅善玉领衔主演沪剧《雷雨》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
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著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沪剧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沪剧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Ⅷ 豫剧简介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8)罗汉钱演员表原电影扩展阅读
1、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
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2、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3、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调(下五音)为体,兼用豫东调(上五音),并吸收融汇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创造出自己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善演悲剧而著称,由于剧目内容的规定性制约了它的音乐发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特点。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6、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
Ⅸ 上海的戏剧是什么
沪剧。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9)罗汉钱演员表原电影扩展阅读:
沪剧经典剧目介绍:
1、《魂断蓝桥》
民国三十年(1941)1月,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此剧,编剧戈戈,导演严幼祥。解洪元饰罗伊,王雅琴饰玛拉。演出借鉴了电影、话剧的表现手法,与申曲传统相比有面目一新之感。
主要内容: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机空袭英国。贵族出身的军官罗伊与舞蹈演员玛拉邂逅,渐生爱情,并立海誓山盟。
罗伊出征后,误传阵亡,玛拉迫于生计沦为妓女。战争结束,罗伊与玛拉重逢,由于门第观念,有情人难成眷属。玛拉留书诀别,魂断蓝桥。
2、《少奶奶的扇子》
沪剧传统剧目。原为十九世纪英国王尔德剧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沪剧由许如辉根据潘家洵的翻译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作曲。
主要内容为:港澳名交际花金曼萍,为寻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离的女儿而来上海。经过多方探询,终于得知女儿杜曼萍的下落,但由于女婿徐志明深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地位,加以阻挠,金被迫同意不认女儿,只求能见上一面。
杜曼萍生日那天,金虽趁机与女儿相见,但终不敢相认。讵料杜曼萍却误认金为徐的情妇,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投奔同学刘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刘的为人品行,劝说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离去时,恰巧刘伯英、徐志明和吴八等人到来。
金曼萍为了保持女儿的清白,宁愿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设法让杜脱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肠,亟图报答相救之恩。此时,徐再次加以阻挠,胁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离开上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沪剧
Ⅹ 演朝阳沟的演员马琳近束来情况如何
马琳, 女.回族.原名马惠琳.河南省荥阳县人.1935年11月4日生,1996年不幸病逝.在甘肃省平凉县度过童年.上小学时即热爱文艺活动,对戏剧有浓厚兴趣.1949年在平凉初中肄业,后回到故乡,考入郑州短师班.在校为业余文艺积极分子.1951年分配到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到河南省歌剧团(河南省豫剧三团前身)当演员,为以豫剧形式演现代戏的主要演员之一.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特邀出席全国工交战线群英大会,并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1960年加入中国剧协,同年代表河南豫剧三团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1961年加入中国音协.1978年被选为全国工代会代表.1979年10月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他是中国剧协理事,河南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曾在豫剧现代戏中扮演过《朝阳沟》第一代银环,电影二婶<二大娘>的扮演者、《新条件》中的春生、《刘胡兰》的奶奶、《李双双》的李双双、《海港》的方海珍、《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的阿婆、《革命一家》的母亲、《小二黑结婚》的媒婆、《阿混新传》的奶奶、《龙江颂》中的盼水妈,《罗汉钱》里的燕燕、《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里的赵淑华、《祝福》里的鲁四奶奶和祥林嫂、《冬去春来》里的老奶奶、《姑娘心里不平静》里的妈妈、《红色的种子》里的张寡妇、《柯山红日》里的女土司、《红珊瑚》里的七奶奶、《杏花营》里的郑大荣、《丹河曲》里的张桂卿、《邻居》、《甜蜜的事业》舞台剧和电影里扮演唐二婶、古装戏中扮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梁山伯、《十五贯》里的熊友兰、《三哭殿》里的唐贵妃等许多剧目。并在电影《杨家将》中演萧太后,电视剧《黑娃还妻》的郭大脚、《重返柳河弯》里的快嘴大脚妞,《吹破天的故事》中的萝卜缨。其中她扮演的《刘胡兰》中的祖母,曾获1965年河南省戏剧会演三等演员奖;在《冬去春来》里扮演的老奶奶,获1959年河南省戏曲会演优秀演员奖。她戏路宽广,有男、女、老、少、反、正、古、今,不拘行当,能塑造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人物。曾向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学习发音运气,提高了唱腔艺术。她声音浑厚圆润,吐字清晰,不论是短小欢快的唱段,还是抒情的大段唱腔,都比较亲切动人,显示了她广泛深邃的艺术修养,娴熟精湛的表演技巧,含蓄深沉,既有豫剧传统唱法的扎实基础,又有现代音乐丰富营养,逐渐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色。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注意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发表过一些创造角色心得体会的文章. 堪称影视剧三栖优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