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5感动中国人物姓名及对应精神,品质
【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雄心志四海】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天下英雄气】
【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君子抱仁义】
【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Ⅱ 关于梁羽生的生平
梁羽生生平年表 1924年4月5日,生于广西省蒙山县文圩乡屯治村,本名陈文统。蒙山乡旧称永安州,在太平天国史上颇有地位。它是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攻克的第一座城。定国号、改正朔、封诸王等政治措施均在永安州城举行。文圩曾是当年的旧战场。 1929年,5岁,开始认字,并由其父教其念唐诗。由浅入深,大约至7岁时,即可背诵唐诗三百首。 1930年,6岁,人文圩小学(分初小、高小两级,初小四年,高小两年。高小只读一年,即跳级考县中)。在读小学期间并由其父教授《古文观止》一类文言文功课。 1932年,8岁,跟外祖父刘瑞球(字剑笙)学做诗词、对朕。刘瑞球有词集《湄隐集》行世。 1936年,12岁,春季入蒙山县初级中学,因越级升了中学关系,基础不稳固。国文、历史虽获高分,英文、数学却不合格。结果被留班,仍须重读初中一年级。 1937年,13岁,重读初一(春季开始)。七月,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读完第三学期(初二下),因病停学半年。这半年间,在家读宋词,能背数百首。并补习 数学。 1939年,春季,回校复课,功课全面发展。数学一跃而为全班第二,国文保持第一。下半年学校图书馆订有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桂林版)。自此至该报被迫停刊(194年1月)为止,成为该报读者。接触新文艺。 194o年,夏季毕业于蒙中,考入平乐高中。国文教师为诗人胡伍禾,受其影响,对新诗歌开始有兴趣。但该校整个风气则是较为守旧的,故读了一年就转学了。 1941年,夏季转桂林高中,由于桂中是当时广西中学里首屈一指的名校,对外地转学生十九都要被降一班(最少一个学期),于是只能重读高一下学期。桂林战时有文化城之称,对新文学的接触更广。桂林《力报》副刊由聂绀弩编,高二时曾投过一次稿。对聂的杂文甚喜欢。 1943年,冬季毕业于桂中,由于大学要翌年秋季开始招生,故在广西大学所在地的良丰自修。 1944年,未到大学招生期,湘桂战事已吃紧,回蒙山避难。名学者简又文为避难来蒙,住其家。 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 1945年8月l日本投降。 9月随简又文去广州,考入岭南大学。第一学年念化学系,后转入经济系毕业。在岭大期间,曾选修中国通史,教师为陈寅恪之高足金应熙。受其影响颇深。 1946年,简又文任广东文献馆主任。梁羽生常至文献馆;在校内则参加中文系学生为骨干的学生团体“艺文社”。因此在岭大四年,对文史的兴趣实远超于对本科经济学的兴趣。 1949年,岭大毕业。经岭大校长陈序经介绍,7月间进入香港《大公报》。试用两月,9月正式录用。 初任翻译,12月改任副刊助理编辑。1950年2月,升级副刊编辑,开始时编比较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周刊(如《学习》、《文综》及《服务版》一类)。1953年初调《新晚报》编综合性的《下午茶座》副刊,稍后又兼任小说版编辑。 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新晚报》副刊开《茶座文谈》(笔名冯瑜宁)、《李夫人信箱》等专栏。 1954年1月N7日,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进行擂台比武,轰动港澳。l月J0日,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连载。 1955年9月,调任《大公报》综合性副刊《大公园》主编。1956年与百剑室主《陈凡)、金庸合写《三剑楼随笔》, 年底金庸离开《大公报》,梁羽生与陈凡仍在《大公报》副刊写不定期的文史小品。在梁羽生编《大公园》期间,比较有特色的是开设象棋专栏,由国手杨官璘作主要撰稿人。 1957年一1958年,《江湖三女侠》、《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改编成粤语电影。ho年代初,《萍踪使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几部小说相继改编成国语电影。 1962年8月,改任《大公报》撰述员专事写作。 1964年1月一1966年6月,主编《大公报》文史周刊《古与今》。此一职务亦为梁习生在《大公报》最后的实职。 1966年6月一1976年9月,除了在报馆中的编务工作完全解除外,文中方面的写作基本上亦告停止。但武侠小说仍继续在各报连载。 1976年11月,以香港象棋顾问身份,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六届亚洲象棋赛。 1977年6月8日,应新加坡作协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作有关武侠小说的专题演讲。 1978年11月.参加在马来西亚古晋举行的第七届亚洲象棋赛,应大会之请,作亚洲象棋会会歌。 1979年8月欧游时,在英国的伯明翰与华罗庚教授相识。华喜读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乃成人的童话”之语,即为他们初次会面时所说的。 1980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萍踪侠影》,即香港版之《萍踪使影录》。 1981年2月,广州《南风》周刊开始连载《白发魔女传》。 1984年9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以《梁羽生系列》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图书展览。 1984年10月,广州《羊城晚报》开始连载《七剑下天山》。 1984年11月,《萍踪侠影》改编成京剧在北京演出。以青年演员为骨干的“风雷京剧团”主演。 1984年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作协代表大会”。会上梁羽生所属的小组,有人发言抨击武侠小说,因而引起有关武侠小说的讨论。 1986年6月.退休。武侠小说则在1983年8月已停止写作。 1987年9月,移民澳洲悉尼。 1988年1月,台北的文学、戏剧界召开“解禁之后的文学与戏剧研讨会”,重点讨论梁羽生小说。《梁羽生系列》开始在台湾出版。 1988年7月,应邀访问台湾,与台静农、高阳等学者、作家会晤。 1991年2月,回港探亲。3月中与生应熙在香港见面。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会面。同年6月,金应熙去世。 1993年4月2日,应中国象棋协会邀请赴北京作为“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的特邀嘉宾。这次世界赛是中国象棋。参赛者除了亚洲的棋手外,来自欧美的亦颇多,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德国12名棋手,除一个是华商之外,其他都是没有东方血统的德国人;意大利四名棋手更全部是意大利人。大赛4月门日结束。团体、个人冠军均为中国队获得。梁羽生有记事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 1994年1月,在悉尼作家节上,与金庸主持武侠小说研讨会。 1994年6月,发现膀胱癌。切除后,10月间又复发,动第二次大手术,之后就不再发现癌细胞了。现已基本痊愈。 1994年9月,在悉尼受洗,成为基督徒。 1996年11月8日,悉尼中华文化中心成立。其大堂楹联由梁羽生题联,书法家黄苗子书写。 1999年1月,重返香港。与金庸、金应熙夫人等故友重聚。 ----《梁羽生传》
Ⅲ 龚氏的来源
起源主要有八:①出自黄帝之臣共工氏后裔。据《元和姓纂》载,共工氏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共子名句龙,其后有一支将“共龙”组合成龚姓。②出自古共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载,共,亦作恭,为商代诸侯国。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讨伐。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后演变为龚姓。③出自姬姓,为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共国在春秋时被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④出自姬姓,晋献公后裔。据《尚友录》载,春秋时晋献公之子申生死后谥号“恭君”。因古代“恭”即“共”,亦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⑤出自姬姓,春秋时郑武公儿子共叔段后代。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之子共叔段后裔有以“共”为氏者,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⑥五代十国时,因避后晋皇帝石敬瑭讳,有敬姓改为同义的恭姓,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③出自姬姓,翁氏所分。《六桂堂业刊》载,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六姓,龚为其一,是为福建龚姓。⑧出自他族。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另土族龚塔氏汉姓龚;又京、瑶、彝、白等民族均有龚姓。始祖:共工。迁徙:龚姓发源地较多,有河北、辽宁间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总的来说,龚姓早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汉时,华东龚姓崭露头角,江苏徐州人龚胜与江苏邳州人龚舍均以名节闻名,有“楚两龚”之称号。另山东、河南龚姓这一时期也较有名。魏晋南北朝时,龚姓进一步繁衍于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据载,湖南人龚玄之及其侄龚黎民,从孙龚祈,自晋至南朝宋,世居汉寿(今湖北常德东北),是当地比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仅是龚姓历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后世南方龚姓播迁之主源。唐宋时期,龚姓繁衍势头南方旺于北方,江苏、福建、浙江、广东遍布龚姓足迹。其中,福建、广东龚姓尊南宋淳熙年间参知政事(副宰相)龚茂良(今福建莆田人)为其始祖。据《福建通志》所载,龚茂良后裔龚英居荆山,后有迁安海者;龚沼居晋江沙堤,后又有迁安溪者;龚徒居福州城内梅枝里。可见,莆田龚姓枝脉延伸之广,家族生长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龚姓,在当地形成望族(以“六桂”为堂号),更为福建龚姓的发展注入新的源泉。明代龚姓有移居上海、广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树龚姓被迁于人口萧条之地,分布于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代乾隆年间开始,陆续有沿海龚姓移居台湾,进而定居邻近国度者。今日龚姓以四川、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为多。目前龚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九位。郡望:武陵郡西汉时,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六桂“六姓联芳”之誉称,隋代治闽县(今福建福州),唐代移治晋江(今福建泉州)。堂号:中隐堂宋朝龚宗元任句容县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样。有一次,为政酷苛的杨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视察。但当他到句容边境时,却对人说:“这里已被龚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烦打扰他吗?”于是没入境就到别处去了。龚宗元官至都员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年高有德)。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武陵、六桂。②自立堂号:耕读、渤海、福寿等。字辈:某支龚氏字辈:汉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某支龚旧字辈: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兴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续字辈: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上海南汇龚氏字辈:云台丕显文,炳志仁大可。湖南武陵龚氏通行原字辈:武昌宗子荣,文朝百万成,廷大兴世守,国泰定长春,亲德如天重,君恩与日新,能明伦序理,裔载建奇勋。日公房原字辈:日曰奇福泽,允敬凤朝阳。增订字辈:亲德良高厚,家传尚慎勤,尽伦敦爱敬,为学在明新,士慕垂诗教,臣怀立汉勋,先贤均可法,后起益多英。月公房字辈:月敬安湖道,绍仕志丹成,天希文圣祖,良善世生贤,继先思树德,诗礼允传家,立品崇儒雅,观光应国华。暹公房原字辈:昌耐荣进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荣。刘南龚氏字辈: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连,贻厚诏祖光,奎璧聊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合祠新字辈: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安徽合肥龚氏字辈:维仁存义,忠孝从之,遵其典则,宏济乃宜。江西南昌龚氏字辈:尚国以大义,仲应懋元鸿,世享绵千代,循良楚汉真。江西遂川龚氏字辈:汤侧朝元宰,天开文运世,宏道为卿相,经邦克字平。江西进贤龚氏字辈:诗礼传宗宝,简戟树奇珍,子孙隆茂发,科海呈精英。重庆巫山龚氏字辈:兆龙启天洪,斯士能绍文,行仁崇正道,德大众明君,孝卓传家典,忠为建国勋,昌隆光太祖,万派一元分。广西宾阳龚氏字辈:礼义承宗祖,诗书则古先,荣华昌景运,发达庆长年,勤俭生富贵,浩杰保清廉,良民怀盛德,孝顺念英贤。广西陆川龚氏字辈:元凯济跄仪应运,文章炳海业传家。贵州某支龚氏字辈:启肇代圣天,尚应普学成,大发兴文德,洪云宪丙丁。江西抚州龚氏字辈:仲世承家学,传经绍祖芳,人文光道德,天启翼元良,善政昭齐渤,英贤贯楚湘,裕后辅朝堂,泽宜永扬昌,俊硕满际涯,科博遍星宇,海振新兴强,儒能遵孝治。湖北武穴龚氏字辈:以必逢应世,材灿奎钧藻,霖蒸起巨源,云勋堂锡泽,生烈在铭濂,彬炽基钟泰,棠辉增锦添。福建邵武龚氏字辈:万原层正端,仲永景贵天,世国应文长,鼎玉兴得元,述作思孔孟,惟士敏茂联,大志承道本,荣宗绍祖华。重庆某支龚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启行志和少,子孝父兴亮。应大贤仁启,荣发富贵昌,孝祖本元茂,吉地福连忠。名人:龚遂(?-前62),西汉臣。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城)人,字少卿。初为昌邑王刘贺郎中令,勇于谏诤。宣帝时奉命守渤海郡,岁饥,民多为盗,他悉罢捕吏,教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务农桑,畜鸡豚,民渐富实,盗贼亦戢;邑称大治,为循吏冠,后迁水衡都尉。后世将他与黄霸作为“循吏”的代表,称“龚黄”。龚开(1222-1304),宋末元初画家。字圣予(一作圣与),号翠岩。淮阴(今江苏淮阴)人。景定年间曾任两淮制置司监当官,南宋亡,隐居不仕。龚开诗文书画皆擅,山水画师法米芾、米友仁,人物鞍马则学曹霸,喜用水墨画鬼魅及钟馗,怪怪奇奇,自成一家。其画用笔粗重,墨色淋漓,造形夸张,画上多题诗及跋语。有《中山出游图》、《瘦马图》传世。诗文甚多,惜多散失。龚鼎孳(1615-1673),清初文学家。安徽合肥人。字孝升,号芝藨,明崇祯进士,嗣降李自成。清入关,鼎孳迎降,授给事中;屡踬屡起,官至礼部尚书,学问博洽,工古文诗词;与吴伟业,钱谦益有“江左三大家”之称。惟性放旷,置妓顾横波为妾,闻父讣,而仍歌饮留连,为世所讥。卒谥端毅。著有《定山堂集》。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画家。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逸、柴丈人。江苏昆山人,迁居南京清凉山,筑半亩园。终生不仕,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取法董源、吴镇,重视写生,用墨层层染渍,浓郁苍润,自创一格。与樊圻等合称“金陵八家”。有《香草堂集》、《画诀》、《柴丈人画说》、《龚半千课徒画说》等。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问博洽,为治经主今文经学,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之重要学者。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曾预见英国将武力侵犯,倡议加强战备,不与妥协。哲学上持“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及荀子的“性恶”论。又以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晚年颇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散文奥博奇纵,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送钦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馆记》等文,及《己亥杂诗》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有“龚派”之称。所著有《定盦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德树(?-1861),清末捻军将领。即龚得或龚得树。安徽雉河集(今属涡阳)人。原名龚道德,外号龚瞎子。出身贫苦。1851年(咸丰三年)至1852年在家乡结捻起事。后战于豫东、皖北。1855年秋参加雉河集会盟,任军师,领白旗。后与太平军陈玉成等联合作战,屡破清军。1861年春在湖北罗田松子关战斗中阵亡。其他龚姓名人有西汉名士龚胜、龚舍,画家龚宽;三国蜀大臣龚禄;宋大臣龚茂良、龚原、龚宗元、龚颐正,学者龚鼎臣;元画家龚平;明大臣龚迁历;清大臣龚照瑗,哥老会首领龚春台,画家龚琴徽,评话演员龚午亭等。近当代龚姓名人有光学专家龚祖同,电影演员龚稼农,羽毛球运动员龚智超、龚睿娜等。
Ⅳ 李胜素和于魁智是什么关系
于魁智和李胜素只是京剧艺术舞台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在很早就各自成婚,不是夫妻,说夫妻只是绯闻而已。
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魁智,男,回族 ,1961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京剧演员,工老生,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正局级),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胜素、于魁智合作曲目:
我是中国人
(入选人民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
原唱:李胜素,于魁智
我是中国,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满腔碧血映丹心,
家有诗书如沧海,铁打的双肩两昆仑。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历尽劫难不顾身,生死离别寻常事,百代忠良报国恩。
中国人同是华夏好子孙,
中国人海角天涯一条根,
中国人神州共济千秋业,壮志无悔中国人,
神州共济千秋业壮志无悔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梅花品德日月魂。
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壶照冰心。
我是,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浩然正气满乾坤。
自信生来有傲骨,不在人前矮三分。
中国人,同是华夏好子孙。
中国人,海角天涯一条根。
你和我共逢盛世当大任,
做一个坦坦荡荡、磊磊落落、
堂堂正正中国人。
Ⅳ 作者祁念曾的资料
祁念曾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姓 名: 祁念曾
笔 名: 祁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6/12
民 族: 汉族
诗集《火红的战旗》(197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诗集《春天的歌》(1982年秦岭诗丛)。诗集《人生之恋》(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集《红烛之歌》(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高等写作教程》(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宝鸡漫游》(198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千秋业》(报告文学集)(199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时期文学》(评论集)(1992年河北大学出版社),《苏轼凤翔诗文赏析》(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家的脚步》(1997年京华出版社),《三秦儿女在深圳》(报告文学集,1998年三秦出版社)。《站立的河流》(诗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10月)
《苏轼凤翔诗文赏析》是研究苏轼早期作品的唯一著作,获中国写作学会教研成果一等奖。《千秋业》是反映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发式,受到国家教委,团中央和中国文联的较高评价。《写改革窗口绘时代雄风》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大海的回忆》获中国新闻出版征文一等奖。
拍卖意向:电视连续剧本《苏东坡传》(16集)征集制片商和投资者。长篇报告文学《南国寻梦》反映知识分子到特区寻梦的心灵历程,20万字,征求出版商。
Ⅵ 花非花,雾非雾是什么意思
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关键意象。自古以来,花是诗人们吟咏不衰的对象。白居易酷爱花,他的咏花诗很多,如:“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木莲花);“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花);“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枇杷花);“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鲜”(白莲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诗常用的比喻。如“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可是这首诗中的主角,却非花又非雾。是什么呢?是“夜半来,天明去”的人。这个人,“来如春梦”,犹如章台神女,倏忽来去,平添怀想,“去似朝云”,再无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