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视演员与电影演员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1、脸部细微表情要求
电影由于银幕更大,演员的脸部细微表情要求更高,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做电影脸。这是电影和电视剧最大的区别,细微之处的表情、情绪,电影和电视剧的要求非常不一样。
2、清楚一个故事的要求
电影时间较短,电视剧的时间一般比较长,一部电影需要在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讲清楚一个故事,讲好一个故事,但是拍一部电影需要的档期有时候还不比一个电视剧短,这个要求非常高,对导演的要求非常高。
3、对于表演的要求
电影对于表演的要求是高效率和精准,电视剧对于表演的要求就是持续输出和更多层次。一部优秀的长篇电视剧。一个演员要把握住各种不同层次的情绪和感情,需要表演出不同的感觉,这个要求其实也非常高。
B. 电影表演有什么特点
(1)反程序表演。演员不能像舞台剧的演员那样,从拉幕起,就从头到尾、程序井然地表演下来。拍摄电影往往在一日之内,先演一段老年的戏,再演一段人物的青年时代,接着又要拍一段这个人物在临终前的表演。对一个角色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不但分割得很零碎,而且次序上亦安排得杂乱颠倒。这就要求演员能根据拍摄条件随时“进入情况”。
(2)间断表演。在电影摄制工作中,角色的生活被分割为很短很短的小动作,一般长度也就10~20秒左右。现代电影偏长了些,那也不过1分钟一个小段落的样子。演员不但要及时“进入情况”表演起来,而且要非常凝练。电影表演没有时间让你通过“感觉到,意识到,判断,行动”这些动作的四个环节的普遍规律,而是常常要演员将这四个“环节”在一瞬间同时喷射出来。这一点,对长期习惯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员说来,是要难以适应一些。当然也有例外,不少我国第一流的演员不但能迅速地适应这种创作的特点,而且能表演得光彩照人。
(3)要进行无对象交流。在戏剧中训练演员,最忌演员和空气交流。而在电影中,却常常要求演员和空气交流,其交流对象可能是远方的一株树,也可能是摄影机的某一个部件。人物的近景特写常常如此。还可能要你假定镜头作为你的交流对手,有时镜头就推在你的鼻子前面,只拍你的一对眼睛,而要求在这一对眼睛中看到你和对手交流的“电光”。
(4)要在纷乱的环境中表演。电影演员的表演场地和舞台演员是完全不同的,以环境来说,有时在重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之中,使你感到自己非常渺小与孤单;有时在很狭小的监狱与斗室之中,使你动弹不得。一般说,在表演时不像舞台或排练厅中有那种“神圣”的严肃气氛,而是乱糟糟、闹纷纷的。有时各个工作部门还同时发出不同的噪音,即使下达了开拍令之后,也还有摄影机马达的转动声。
(5)这是一个最难克服的困难,即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是由数以百计的反程序、间断拍摄下来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才能体观出来。面对人物的完整形象和短小镜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确是很难掌握的,要看到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意味着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发展变化都是合乎性格逻辑的。所有已拍摄下来组接好了的镜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 如何正确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
这个问题首先要分开评价:
国际三大电影节(嘎纳、柏林、威尼斯)中对一个演员的演技评价有诸多要求:
人物形象感、语言节奏的把握、局部细节戏的张力、内心戏的剖析。(简单说:演员所塑造的这个人物是否能“骗”过评委的眼睛,让评委察觉不到“演”的过程)
再通俗点:就是演员的表演是否如实地还原了角色的生活。
而平时充斥于影院的影片大多数是一些商业电影,商业电影的主流表演风格便是通俗、夸张、易懂,这跟艺术片的表演评价标准起了非常大的冲突,所以你便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商业电影的最佳男女主角在电影节上面往往空手而归,而那些低成本的、对人性有着深层次剖析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却满载而归。(例:最大失利的代表《泰坦尼克号》)
当然也有例外,我不可否认地承认商业电影对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起到的是一个带头和主流的作用,当商业电影衰退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也自然地衰退。
所以在非常时期时,如果有一部非常精彩的商业电影横空出世,电影节同样会给其相当高的荣誉,目的当然是希望带动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例:《英雄本色》《少林足球》《功夫》)
因此你便能了解为何这几年中国大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受挫,而今年柏林电影节〈天堂此时〉这部小成本电影为何能囊括大奖。
总的来说,我比较倾向于那些双类演员。
就是人性化自然的表演和夸张的表演都游刃有余的演员
比如:梁朝伟、葛优(二位都是嘎纳影帝,同时又是票房灵药。)
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满意!请支持中国电影!谢谢!
D. 关于影视表演,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一、动作
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作用、目的、和结果,这就是动作的三大要素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觉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时刻集中在一定的对
象上的。那么,影视演员在银幕上的注意力集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答案是: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对象上的一门技巧,银幕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力多为有目的的注意。演员要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实际生活一样,同时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必须是明确的。所以,一个演员要养成一种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演员需要有注意的对象,对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有时会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或被外界各种现象所吸引,离开了注意的对象,将会出现肌肉紧张,慌乱等现象。演员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术”,假借于想象虚构,给自己提供根据,并对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内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从而排除私心杂念及外界干扰。
三、肌肉松弛练习
肉松弛是演员消除肌肉紧张的技术。肌肉的多余紧张对演员的自我感觉起着有害影响,会破坏正确的创作,妨碍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及外部体现。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印象,容易犯有莫不开和精神及肌肉紧张的现象,这对表演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平时行动很随便,但一站到镜头前,便总觉得手脚多余,没地方放,不知干什么好,这些现象都是肌肉紧张所致。一个演员为了表情逼真,必须尽力想办法肌肉肉松弛下来,尤其是面部肌肉。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肌肉松弛下来呢? 只有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现象上的时候,肌肉才会松弛适度,动作才会自然。
演员在表演空间里,精神应该集中,肌肉应该解放,把精力很合适地消耗于动作中,有意识地锻炼肌肉松弛,有意识地锻炼和控制自己的肌肉松弛和紧张,达到能够自由运用肌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的各个形体器官才能富有表现力,才能表达角色的内心体验,自由地流露出内在的情感,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四、想象力与创作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演员要是没有想象
力会是什么样子呢 想象:是演员内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补充,启发演员内在创作的基础。演员在镜头前处理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都必须利用“想象”。但“想象”是不能“假设的”。
五:真实感与信念
真实感与信念是使演员对剧情所虚构的一切特有真情实感并真诚相信的技术。真实感与信念互为作用,同时存在,而没有二者,就不会有体验和创作。 有信念和真实感,戏才能感人,才能把观众带到剧情中去,如果演员对注意对象的信念不够,对对象的态度不对,就不能产生信念和真实感。
六、情绪记忆
情绪的记忆也可以说是“情感的记忆”或者是“激情的记忆”。演员可以调动来帮助自己创作角色的,对过去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情绪记忆在演员创作中不仅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演员内心创作的最好的和唯一材料,通过运用情绪记忆的技术演员可以回想起同角色在某种规定情绪中相类似的情感和激情,这样,对演员体验角色,同时还可以用情绪记忆的活生生的材料加心补充使体验具有魅力和感染力,使演员的创作丰富而完整。 情绪演员自己产生的,导演和其他部门是帮助演员产生情绪的,而演员就根据导演所指示的方法,和其他条件,学会在镜头前能看见能听见,进入环境,产生出角色所需要的正确
情绪来
七、交流
交流就是有对象的表演。交流就是与他人的思想的动作、情绪的互相给予与接受。进而言之,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的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交流主要有:1、与对方演员之间的直接交流;2、自我交流,即是演员理智与感情的斗争或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所形成的交流;3、与不存在的或想象的对象交流,即演员与自己头脑中想象对象的交流;4、与集体对象的交流,即在群众场面中演员同其他众多演员的交流或剧中与观众的间接交流。
影视演员的表演中,经常运用与想象对象交流的技术,演员要用具有内心根据的虚构把所体验到的思想情感与对手相互交流,要感觉到在言语交流和无言交流时彼此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如果使体验和情感合乎逻辑而有顺序地联系起来,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交流的力量。交流有外部的形体的交流过程,还有更重要的内部的精神的交流过程。如不能做到从内部交流到外部交流,也可用一些手法从外部达到内部,先激起交流过程,然后激起情感。
由于电影表演的特性,掌握言语交流有其特有的方式:1、与对手处于同一画面中,可以直接交流,交流双方被分切在单独的画面中,演员要与想象的对手交流;2、在自我交流时,人物处于画面中,独自与画面是同步的,人物处于画面外,独自与画面是对位的;3、常以旁白和解说的方式,与想象的观众交流;4、后期配音阶段,演员面对画面中人物的表演,要重新唤起人物的内心感受,使角色的言语交流与画面融合。
八、假使
假使是指演员艺术想象的虚构。是在表演创作中的开端,它能把演员从现实生活中上升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它能推动演员的想象,唤起演员的情感和情绪记忆,能使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于角色的规定情境之中,从而使内部和外部动作正常地、有机地、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所以它是演员内心创作的推动力和刺激物。普通的“假使”只能引起有意识而连贯的想象;引起逻辑的层次和动作;“有魔力假使”却能单独地在一刹间反射式地激起动作。
九、规定情境
规定情境是角色展开行动的依据和条件,它制约着角色行性的性质,样式和航速的心理活动。同生活里一样,影视剧中脱离规定情境的动作是不存在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同样的动作,一旦改变了规定情境,则必然使人物动作的方式和心理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
演员要从剧本的情节、事件、人物关系及台词中去挖掘和丰富角色的规定情境,展开想象,真实地生活于规定的情境中,从规定情境中出发去完成角色的行动任务,激起内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机思维。
十、适应
适应: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进彼此作出各种不同反映并影响对手的技术。
适应能力和作用有多种多样,而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方式。
适应的产生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1、选择适应;2、完全适应。适应在生活中通常是下意识完成的,但在当众创作时,下意识的适应只是在情感自然高潮的瞬间自行产生出来的。通过排练往往能寻找到准确的适应,当然有时也会在实拍过程中产生即兴的适应。
十一、单位与任务
为了分析剧本和掌握人物的行动线,将整个剧本或角色按其一定内容划分若干段即为一个单位。演员在准备角色过程中,为了要求有比较细致的发挥,需要把大单位一步步分割为小单位,直到这些细小的单位能反映出所有典型的细节。在创作时,则要把时间有机地造成最大单位,形成动作的“航线”使演员不致失去整体感。
任务是指每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在各种情境中,要达到生活的某一目标都会有若干障碍,每一种障碍都产生克服这种障碍的任务和动作,找到单位中的任务,是为了推动演员去执行任务,积极动作。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一个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动词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
十二、速度节奏
速度是属于时间性的,用时间来表现动作或语言的快慢。节奏则是精神的兴奋与松弛。
有人说节奏和速度是一个东西,这是错误的。速度是根据人的精神和脉搏,心脏跳动快慢而确定的。节奏是随着对对方的认识所产生的态度而改变的。
十三、逻辑与顺序
逻辑与顺序不论在内部或外部的创作工作中都有重大意义。它常常是推动其他元素进行工作的依据。动作和情感的逻辑与顺序是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重要创作元素之一。
如何在我们这门艺术中运用逻辑与顺序呢?
生活中除了个别越出常规的情况外,人们的思想行为都具有逻辑与顺序,但是在舞台和镜头前动作,由于并非出自天性需要,往往会失去逻辑与顺序,流于虚假,因此演中就要经常在生活中进行观察,注意动作构成的细节及其逻辑与顺序,通过反复训练及艺术实践获得牢固的记忆。在创作时就能够按逻辑与顺序选出小动作的构成符合逻辑与顺序的大动作,形成动作线。只有这样,演员心灵里就能产生真实感和信念。而电影拍摄的非连续性,使电影演员掌握不断的动作线显得尤为重要。正是由于最细小的形体动作有助于创作真实,并且会自然而然地引起情感本身的生活,所以演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的逻辑与顺序去激起相应的情感的逻辑与顺序,即从外部动作入手,掌握角色的思想行为逻辑,掌握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E. 评价一名演员的演技,应从哪些方面来进行
谢邀。建议题主修改标签“电影”为“影视”,或添加“电视剧”标签。 所谓演技,是指表演的技巧。而所谓表演,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大众层面的,表演是通过一些技巧来实现对某种真实的掩盖、加工或扭曲;二是艺术层面的,表演是利用专业技巧来诠释事件、故事、意像和特定的艺术作品。 首先是音。演员表演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念台词。因此念台词的功力如何,可以看做是演员演技如何的一个重要考量参数。有没有受过专门的台词训练可以看做是否科班出身的一个标志,因为这在专业的院校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国内演员里面,比较明显的台词功力好的,如王志文。你可以从和他对戏的演员很容易就对比出差异来。评价一个演员演技如何,可以首先从台词入手,因为这是基本功。台词都念不好的演员,基本上都是三脚猫、半路出家的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唱歌的也喜欢唱而优则演,因为他们受过类似的声乐训练,觉得念台词不是什么难事。台词关可能倒是好过,但问题是,表演并非仅仅念念台词这么简单。 其次是形。我们知道人在传递信息时说话其实只占了一半都不到的一部分,形体占的比重也很大。表演哑剧也是表演系的传统训练和考试科目。早在默片时代,没有对白,形体表演和表情几乎就是全部。而直到今天,形体表演也依然是中高级表演技巧。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导,某电影导演带领该片主要演员进行某种体验,或某演员为演好某个角色特地训练了几个月。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训练和体验,掌握形体技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就好比你连枪都不知道该怎么拿,怎么演好游骑兵?你只会在普通泳池里跳水的动作,怎么去演潜水员?如果说台词功底是基本功,那形体表演技巧则是硬通货,它更注重技巧,且不会贬值,也不会受到演员母语的限制,算得上是全球统一认证——华语圈的演员能混到好莱坞的,基本上还就是那几个动作明星。 再次是情,表情。坦白的说,表情表演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从演技的角度来说,表情过于给力并非是好事。像吉姆凯利那样的表情帝也依然不受奥斯卡的待见,原因就是表情过于丰富了。而吉姆凯利最具野心冲击奥斯卡的《楚门秀》,面部表演反倒收敛了很多(可惜还收得不够)。表情是比形体更难以驾驭的高端技巧。它有点像暴雪的游戏:易上手,难精通。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大致判别演员的面部表演技巧究竟如何:如果一个演员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长时间的特写镜头,那说明导演对该演员的表情还是蛮满意的(潜规则的不算);而如果观众看到这样的特写镜头也不觉得烦,那则说明该演员的表情技巧是过硬的(也有一小部分可能是剪辑技巧高明),能通过脸上的细微表情传递出具体的信息。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演员叫“偶像派”,他们是卖脸的,但不奉送脸上的表情,男的通常是扑克脸,女的通常是甜腻脸,他们一招鲜就可以吃遍天,那是因为他们的粉丝只要看到那张脸就够了。而演技派演员切忌这种偶像脸,因为这是会自毁前途的,除非能像莱昂纳多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变残。演技派需要的,是像汤姆汉克斯和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普通脸。 最后,意,意境,这是台词、形体和表情的融会贯通。比如,你可以用故作沉稳的声音和表情,加上点烟时不断颤抖的双手这样一种组合来演绎出人物内心的一些东西,这比仅仅是脸上流露出害怕之情要生动许多。马友友说过,所谓大师,是把你所知的一切融会贯通,然后用你最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台词、形体和表情的融会贯通是影帝影后们的登顶技巧。如汤姆汉克斯的阿甘,台词,形体和表情都达到了那个高度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个智商70的人物形象才令人信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彻底打动了奥斯卡的评委们。我们见过很多台词、形体和表情都合格的演员,但总就是好像差那么一点东西,那就是意境的缺乏。用这样的演员做主演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被诸如摩根费里曼、加里奥德曼或汤米李琼斯这样的超级配角给秒杀掉。因为他们只是‘演“某个角色,而上述这几位,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某个角色。三种手段的融会贯通是需要演员自己去研究和领悟的,这大概就是所谓“演员的自我修养”,某些气质和气场,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同时,演员这种职业的伤害性也基于此。入了戏而患上忧郁症的好演员两只手数不过来。产生化学反应而因戏生情的男女演员更不在少数——观众们可能大多数都对演员们对待婚姻如儿戏般的态度不满,但有时,这却实在是好演员的一种潜在特质。 另:有一种演员叫特型演员,这是指他只能演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物。
F. 什么是演技普通观众如何甄别演技优劣
对于演技这件事,每个人的评判标准或许是不一样的,有些是根据面部表情,如果总是单一表情就会被说成是面瘫,有些是看眼神是否有变化,如果总是瞪眼的话,会被说成是呆,演员演好一部戏不容易,但演员的确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演技,给观众以最好的观剧感受。
真正好的演员始终会揣摩所演角色的内心,甚至有时分不清戏里戏外,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容易抑郁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会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是入戏的一种体现,也是真的不是以演的感觉去演绎一个角色,这也是演员的一个境界了!
G. 演员入门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有哪些
同学你好,2020届树艺学姐拿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进入了北电的终试,树艺学长也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合格证,树艺聘请的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老师全职授课,所以还是有一些影视表演经验可以传授的!
01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
作为一名演员首先必须要说好普通话。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又极难纠正为普通话,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演员的。
2、声音条件很关键
一个演员具备优美的声音,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哑的嗓音会使人物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选拔一个演员时,考察他的声音条件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对人物的塑造。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
一个考生要想朗诵好一篇文学稿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因为朗诵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演员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对考生在理解和表达作品内容方面要进行细致的考查。
4、选材很重要
在朗诵考试时,选择一篇既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朗诵的效果。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好表达的,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诵时既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能有“朗诵腔”,尽量使语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不要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人物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更也不代表台词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
所以背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说台词,作为表演艺考生应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1)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2)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3)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4)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03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技巧
1、演员的表演。首先是现实中人的生活过程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所以“电影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机性。电影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2、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节奏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电影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艺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
而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05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与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现人一人演人的过程。”“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电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是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
06
表演艺考中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电影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H. 怎么可以看出一个演员演技的好坏
说一下《父母爱情》里的江德华吧,扮演她的演员是一位实力派演员刘琳,可能大家很多人不认识她,她演过《欢乐颂》里的秀媛院长,演过《五号特工组》里的大姐欧阳剑平,演技精湛自然。
就是这场哭戏,感动了很多人,她没有发生大哭,而是隐忍着哭,因为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回去的路上,也担心太失礼会影响不好。但是自己又控制不住,这份眼泪里,有她这么多年的心酸与委屈。
因为文笔不好,说的不太好,还是建议去看一下,同时认识一下刘琳,真的算是演技很好的一位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