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绍兴传奇的简介
该剧描写了旧上海的一名个体业主艰难坎坷的创业历程,展现了上海滩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百业欣荣景象。 演员
吕凉(饰小绍兴)
宋忆宁(饰巧云)
舒金声
仲星火
程之
杨昆
苏德
刘昌伟
孙毓才
方舟波
舒金声
赵胜胜
陈洁
张元
汪志恩 吕凉:原名吕京,电影、电视剧演员,1957年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1978年进入上戏表演系,后与同班同学宋忆宁结成舞台伉俪。自1987年在话剧《自烹》中扮演易牙起,在话剧舞台上整整活跃了20年。出演过《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留守女士》、《归来兮》、《中国制造》、《正红旗下》等剧,并在多部电影中扮演重要角色。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佐临话剧艺术奖”。现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宋忆宁:籍贯上海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文广局工会副主席 上海市政协委员
舒金声:又名舒金生,女,上海老演员。有一副“公鸭嗓”,表演风格很独特。经常扮演反角、喜剧人物。
仲星火:安徽亳县(今亳州市)人,著名电影演员。1949 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直至退休,先后在故事片《南征北战》、《今天我休息》、《李双双》、《405谋杀案》、《巴山夜雨》、《月亮湾的笑声》、《天云山传奇》、《相思女子客店》等经典影片中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角色,曾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仲星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演员,他是从一名普通百姓走上大银幕的,他出演的角色平实正气,纯净无华,有血有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电影事业同时也是仲星火演员生涯的黄金时期。
程之:影视演员,出生于书香门第,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能拉会唱。从中学起,又迷上话剧,故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完一年后,毅然辍学,投身舞台。从1944年起,先后在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等表演团体,参加了《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俄罗斯问题》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文华影片公司,在《假凤虚凰》中饰演5号理发员,后又参加了《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腐蚀》、《我这一辈子》等影片的拍摄。
杨昆:中国大陆影视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在《家春秋》《婆婆、媳妇、小姑》和《哎哟,妈妈》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之后又参演了《风雨桃花镇》《月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红娘子》等作品。曾凭借《洋行里的中国小姐》获得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和德国电视节“亚洲未来奖”。
苏德:原名王艺。自幼习书画,外祖父为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著名工艺美术家、国画家金岩曹。2001年开始创作小说,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2009年8月赴爱尔兰科克市成为驻市作家,并于UCC大学做“孤独而叛逆的一代”访问演讲。2010年5月,书法作品《爱尔兰新诗歌》展出于世博会爱尔兰馆。还有同名演员苏德
刘昌伟:1959年11月10日出生于上海,内地影视演员,1982年,他偶然涉足影坛,在《包氏父子》中饰追求虚荣的包国维,表演获得好评。1983年,在《出门挣钱的人》中饰主人公朵顺队长,较成功的完成了表演。1984年参加了《清水湾,淡水湾》的拍摄,1985年在《漂流瓶》中饰波洛,充分显示了他的表演才华。他没受过系统的表演理论培训,但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孙毓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1960年进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学馆学习表演,毕业后留院任演员。
主要作品有: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太阳雪人》、《家》和《喜福会》等;影视剧《决战之后》、《陈毅市长》、《信访办主任》、《居委主任》等。
方舟波:男,影视演员,多在以上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出现。
张元:导演,1963年10月生于江苏,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开创中国近代电影先河。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1999年其作品《过年回家》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平奖;2006年获梵帝冈罗勃特·布莱松奖。
Ⅱ 我国已故的喜剧演员叫什么之
【程之】影视演员,出生于书香门第,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能拉会唱。从中学起,又迷上话剧,故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完一年后,毅然辍学,投身舞台。从1944年起,先后在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等表演团体,参加了《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俄罗斯问题》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文华影片公司,在《假凤虚凰》中饰演5号理发员,后又参加了《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腐蚀》、《我这一辈子》等影片的拍摄。?? 原名会春、春荪,祖籍湖南宁乡,1926年2月3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程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程颂万,号十发居士,精通诗词、书画、篆刻,清末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父亲程君谋,是著名京剧票友,曾灌制、出版唱片十余张,并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剧目多出,五十年代末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程之自幼喜爱京剧,六岁便无师自通学回了拉京胡,八岁到电台播音,唱京剧,十一岁时就灌制了京剧唱片《御果园》,从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脸”的雅号。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进复旦经济系。因他酷爱演剧,在复旦念书期间参加了由当时《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义演的剧目是《富贵浮云》,导演是黄佐临先生。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正式下海演话剧,加入了由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走上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演艺生涯。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假凤虚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影片中五号理发师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程之又拍摄了《夜店》、《腐蚀》等十几部影片。1952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联影”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程之又先后参加了《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影片的拍摄。其中程之在《我这一辈子》中扮演警察局长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荣获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次颁发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从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十四年中,程之又参加拍摄了《鸡毛信》、《家》、《红日》、《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飞刀华》、《沙漠追匪记》等二十余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空城计》、《捉放曹》等,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对台广播节目京剧清唱、相声等,为使台湾人民了解祖国、为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贡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程之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由革命群众变成了“革命的对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厂察看,参加所谓的“学习班”,即变相的“隔离审查”,一关就是十个月。1968年5月,学习班结束。969年,电影系统大批人员下放到奉贤的“五七”干校劳动,程之仍作为“审查对象”,在“干校”劳动了四年。1973年,程之被列为第一批回厂参加工作的人员之一。回厂后,他即参加了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1975年1月1日,他又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对外公演的话剧《春苗》,扮演重要角色“杜院长”,这是他从艺三十周年的纪念日。1978年程之参加了上影厂“文革”后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1994年底,拍摄了《子夜》、《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风流局长》、《神猫与铁蜘蛛》等八十余部影片。导演了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吃白》、《隐患》等;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电视塔下》小品系列、《西游记》(第六集)、《春蚕、秋收、残冬》、《立体交叉桥》、《阿Q和他的子孙》、《牡丹亭》、《哀乐江湖》、《咸菜街轶事》、《小绍兴传奇》等等;并改编、导演、主演了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导演了京剧电视艺术片《李逵探母》等。同时,程之还主持了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上海滩》栏目。程之从五十年代起,就为译制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牛虻》、《雾都孤儿》等,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同时,他还为不少国产美术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济公斗蟋蟀》、《茅山道士》、《三只狼》等,其中《三只狼》一片还获得国际大奖。程之的相声,不仅能说,而且会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61年,程之和于飞一起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表演程之自己创作的相声《化妆、火葬》,赢得两位总理的开怀大笑。
178年程之参加了上影厂“文革”后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在大众、徐汇、曹阳等剧院演出了近百场。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约四十余场;随后又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拍摄过程中,与颜碧丽导演配合默契,为颜导演出了不少点子,使影片达到了理想的喜剧效果,被颜导誉称为“真正的电影演员”。当颜导接了下一部影片《笔中情》时,她亲自带着文学本来找程之,要求程之能对剧本作一全面整理、修改,以加强喜剧色彩。对颜导的信任和委托,程之欣然接受,并认真对待。后来,颜导就是根据程之的修改稿分的镜头。影片完成后,得到了厂领导的肯定。这期间,程之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对于程之不计名利,热忱工作等突出表现,他被上影厂评为“先进工作者”(1981年)。程之1995年在上海逝世。
以上内容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c7e900102dy5w.html
Ⅲ 电影《难忘的战斗》的老演员们近况如何
经典老电影《难忘的战斗》拍摄于1975年,1976年1月公映,距今已经过去44个年头。
这部电影选取了刚刚解放后一个小镇上粮食斗争的故事,真正想表现的意思是夺取政权不易,巩固政权更难,敌我斗争相当艰难,而且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我军 粮食采购工作队队长田 文中由达式常饰演,这是一位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当时拍摄这部电影时只有三十五岁,不但外形俊朗、举止潇洒,而且表演真挚朴实、自然流畅。其他演员中,有以饰演反派著称的表演艺术家白穆、陈述、程之,还有后来因饰演康熙皇帝名声大噪的焦晃等,每个人物都给当时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以至多年以后还难以忘却。
那么,如今这些演员都怎么样了呢?
一、达式常,剧中饰演我军副团长、粮食采购工作队队长田文中
达式常, 原籍江苏南京, 1940年9月26日生于上海。
达式常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银幕形象,特别是七八十年代的观众几乎无人不知,除了《难忘的战斗》,他还主演过《年青的一代》、《曙光》、《燕归来 》、《人到中年》、《谭嗣同》、《书剑恩仇录》等,并凭借《燕归来》中的林汉华,荣获1981年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进入九十年代后,达式常曾在反映香港回归的电视剧《归途如虹》中饰演解放军少将李元博,电视剧《萍踪侠影》中饰演张宗周,电影《生命如歌》中饰演夏钢。
现在的达式常已是79岁高龄,但仍然活跃在影视舞台,2019年4月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永远的战友》中就有达式常的身影。从达式常老师近照来看,依旧神采飞扬,容光焕发,岁月没有抹掉他当年的英俊风采。
二、白穆,剧中饰演粮店老版,潜伏特务陈福堂
白穆1920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波,2012年4月26日病故,享年92岁。
白穆参演的电影有《农家乐》、《南征北战》、《不拘小节的人》、《祖国啊!母亲》、《苦恼人的笑》、《药》、《大泽龙蛇》等,《大泽龙蛇》,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并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这也是对他一生演艺事业成就的肯定。
三、顾也鲁,剧中饰演陈福堂的帮凶朱善斋
顾也鲁是江苏吴县人,生于1916年,2009年12月23日病故, 享年93岁。
拍摄完《难忘的战斗》后,1977年,顾也鲁参加了电影《连心坝》、1980年,参演了电影《雪花和栗子球》,1981年,主演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 饰吴稚晖 ,参演电影《子夜》,饰 杜竹斋 。
2005年,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华诞之际,顾也鲁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
四、程之,剧中饰演土匪头子武大赖子
程之1926年2月3日生于湖北武汉,1995年2月14日因心肌梗塞病逝于上海,享年69岁 。
著名演员牛犇曾这样评价程之,说他是上影厂不可多得的看家反派,对事业绝对认真,给人们的感觉是这个人除了长的不太好看以外,其他的地方都好 。
的确,程之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很多经典反派角色,《春苗》、《特殊任务》、《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笔中情》、 《开枪,为他送行》、 《子夜》 等影片中都有他的身影,年轻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央视版《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
五、焦晃,剧中饰演副区长、潜伏在我军内部的内奸刘志仁
焦晃1936年7月8日生于北京,今年83岁。
焦晃不但是国家一级演员和著名表演艺术家,因主演话剧、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等,素有“莎剧王子”的美誉。
1975年参加完电影《难忘的战斗》 之后,焦晃曾出演过多部电影,如《沙漠驼铃》 、《拓荒者的足迹》 、《女儿经》、《庭院深深》、《世界屋脊的太阳》、《第一诱惑》等。
近些年,焦晃塑造的最经典影视剧形象就是1997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饰演的康熙皇帝,曾被誉为“千古一帝”,此外,他还参演了胡玫导演的另一部经典电视剧作品《忠诚》,饰演老书记钟超林,此后,又参与了《李卫当官》,仍然扮演康熙皇帝,2004年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饰演汉景帝。
2013年,焦晃在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饰演北大教授何其沧 ,同年获得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 。
六、陈述,剧中饰演地主汪明德
陈述 1920年6月30日出生,至 2006年10月17日病故于上海,享年86岁。
同程之一样,陈述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以饰演反派著称,曾因在《渡江侦察记》中饰演国军情报处处长一举成名,后来又相继在《铁道游击队》、《海魂》、《林家铺子》、《聂耳》、《飞刀华》、《难忘的战斗》 等三十余部影片中出演过各种反派角色,从而成为 以扮演反派角色著称的著名电影演员。
2005年,陈述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
陈述在《难忘的战斗》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直到现在都被人铭记。
七、曹铎,剧中饰演阴坏的账房先生
曹铎声誉1929年12月,2005年病故,享年76岁。
曹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 表演艺术家 ,中国电影协会会员。曾在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误入雷音寺"一集中扮演黄眉老怪。
除了上述演员,出演过《难忘的战斗》的还有郭凯敏、陈烨等,郭凯敏曾和张瑜合作,主演过电影《庐山恋》,而陈烨后来曾出演过电影《火烧元民怨》中的慈安东太后。
老电影《难忘的战斗》是由汤晓丹、天然、于本正联合执导,由达式常、白穆、周国宾、马昌珏等人联合主演,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76年拍摄放映的一部故事片。该片讲述的是江南某城刚解放时,国民党特务利用粮食等物资溃乏之际,妄图制造混乱、破坏胜利成果。解放军工作队与敌特斗智斗勇,最终消灭敌特,维护了城市的稳定,保住了胜利果实的故事。然而,敌特也有漏网之鱼,战斗仍将继续下去的故事。
四十年已然过去,当年那些演员们现在怎样了呢?
达式常——饰田文中
达式常于1962年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在《年轻的一代》《燕归来》《他们在相爱》等多部片中担任主要角色,曾获得过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等多个奖项。达式常是观众非常喜爱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曾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白穆——饰陈福堂
白穆1941年开始从事演艺事业,建国后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白穆从艺数十年,先后在《风流人物数今朝》《苦恼人的笑》《药》等多部片中担任重要角色。白穆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2012年,白穆因病去世,享年92岁。
周国宾——饰赵东生
赵东生曾在《不要离开我》《走出死亡陷阱》《血囚》等多部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大多是配角角色。
马昌珏——饰李光明
马昌珏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话剧系,曾担任过南京话剧团副团长及演员、江苏省话剧团副团长、编剧及演员。马昌珏先后在《艰难的抉择》《甲申纪事》《刑警队长》等多部影视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马昌珏曾获得过文华奖、中国话剧表演金狮奖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作者:“小方说 历史 ”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 历史 ”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Ⅳ 老电影演员程之的主要特征
中文名
程之
别名
会春、春荪
出生地
湖北武昌
出生日期
1926.2.3
逝世日期
1995.2.14
职业
京剧票友
代表作品
《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
程之,影视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生于书香门第,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能拉会唱。从中学起,又迷上话剧,故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完一年后,毅然辍学,投身舞台。从1944年起,先后在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等表演团体,参加了《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俄罗斯问题》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文华影片公司,在《假凤虚凰》中饰演5号理发员,后又参加了《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腐蚀》、《我这一辈子》等影片的拍摄。
参考网页:http://ke..com/link?url=pzxsB10SHNme3eexp1A6vR_jbpnJ_dTl-HE3q
Ⅳ 程之的介绍
程之,男,(1926年2月3日-1995年2月14日),中国著名演员,原名程会春,祖籍湖南宁乡,生于武汉,1928年后随祖父程颂万迁居上海。1程之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京剧,8岁时即登台演出。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又热爱上话剧,并于次年辍学,成为职业演员。1947年,进入文华影片公司任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文华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时为译制片配音。1986年,在央视《西游记》中饰演金池长老,赢得华人观众一致好评。1995年2月14日,在元宵晚会演出后,因心肌梗塞猝死。他是著名主持人、演员程前的生父。在程前出生15天后,将其子过继给大哥抚养。23
Ⅵ 程之人物经历的介绍
程之素以扮演反派角色著称。《腐蚀》中的特务头子齐科长、《我这一辈子》中的警察局长、《红日》中的敌参谋长、《苦恼人的笑》中的主编,程之也扮演了一系列的正面人物形象,比如《关连长》里的解放军战士老董、《红色娘子军》里的红军军医、《飞刀华》里刚正不阿又不乏幽默的李中侠等都颇有特点。 程之对语言艺术有较好的修养,既擅普通话,又会各地方言。他曾为《牛虻》里的蒙泰里尼配音,也为《马歇尔,欢迎你》配旁白,依然保持了原片幽默风趣的格调,还为上影故事片《曙光》中的贺龙配音。 程之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除京剧外,他还特别喜欢相声,曾在1977年1月至4月间演出了三百六十余场,每一个段子,都溶汇了他的生活经历。他的绝活在于能说上海、湖南、四川、宁波等十个地方语言,对语言艺术又有潜心的研究。程之还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担任节目主持人。 程之自幼喜爱京剧,六岁便无师自通学回了拉京胡,八岁到电台播音,唱京剧,十一岁时就灌制了京剧唱片《御果园》,从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脸”的雅号。 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进复旦经济系。因他酷爱演剧,在复旦念书期间参加了由当时《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义演的剧目是《富贵浮云》,导演是黄佐临先生。 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正式下海演话剧,加入了由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走上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演艺生涯。 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假凤虚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影片中五号理发师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程之又拍摄了《夜店》、《腐蚀》等十几部影片。 1952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联影”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程之又先后参加了《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影片的拍摄。其中程之在《我这一辈子》中扮演警察局长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荣获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次颁发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 从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十四年中,程之又参加拍摄了《鸡毛信》、《家》、《红日》、《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飞刀华》、《沙漠追匪记》等二十余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空城计》、《捉放曹》等,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对台广播节目京剧清唱、相声等,为使台湾人民了解祖国、为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程之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由革命群众变成了“革命的对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厂察看,参加所谓的“学习班”,即变相的“隔离审查”,一关就是十个月。1968年5月,学习班结束。 1969年,电影系统大批人员下放到奉贤的“五七”干校劳动,程之仍作为“审查对象”,在“干校”劳动了四年。1973年,程之被列为第一批回厂参加工作的人员之一。回厂后,他即参加了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1975年1月1日,他又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对外公演的话剧《春苗》,扮演重要角色“杜院长”,这是他从艺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1978年程之参加了上影厂“文革”后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 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 1986年,在央视《西游记》中饰演金池长老, 赢得华人观众一致好评。 1994年底,拍摄了《子夜》、《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风流局长》、《神猫与铁蜘蛛》等八十余部影片。导演了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吃白》、《隐患》等;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电视塔下》小品系列、《西游记》(第六集)、《春蚕、秋收、残冬》、《立体交叉桥》、《阿Q和他的子孙》、《牡丹亭》、《哀乐江湖》、《咸菜街轶事》、《小绍兴传奇》等等;并改编、导演、主演了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导演了京剧电视艺术片《李逵探母》等。同时,程之还主持了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上海滩》栏目。 程之从五十年代起,就为译制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牛虻》、《雾都孤儿》等,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同时,他还为不少国产美术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济公斗蟋蟀》、《茅山道士》、《三只狼》等,其中《三只狼》一片还获得国际大奖。 程之的相声,不仅能说,而且会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61年,程之和于飞一起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表演程之自己创作的相声《化妆、火葬》,赢得两位总理的开怀大笑。 程之1995年在上海逝世。 演艺经历 程之自幼喜爱京剧,在家庭的艺术氛围熏陶下,耳濡目染,六岁便无师自通学回了拉京胡,八岁到电台播音,唱京剧,十一岁时就灌制了京剧唱片《御果园》,从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脸”的雅号。 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进复旦经济系。因他酷爱演剧,在复旦念书期间参加了由当时《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全市共有十四所大学联合参加,义演的剧目是《富贵浮云》,导演是黄佐临先生。这次演出影响很大,并为程之今后踏入话剧界成为专业演员打下了基础。 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正式下海演话剧,加入了由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走上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演艺生涯。当时的苦干剧团荟萃了上海的著名演员,如石挥、张伐、白穆、丹妮等,与这些著名演员同台切磋,奠定了程之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坚实基础。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假凤虚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影片中五号理发师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申报》刊登的介绍《假凤虚凰》的文章中,还专门表扬了程之“能拉会唱、聪明人也”。接着程之又拍摄了《夜店》、《腐蚀》等十几部影片。 从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十四年中,程之又参加拍摄了《鸡毛信》、《家》、《红日》、《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飞刀华》、《沙漠追匪记》等二十余部影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空城计》、《捉放曹》等,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对台广播节目京剧清唱、相声等,为使台湾人民了解祖国、为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程之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由革命群众变成了“革命的对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厂察看,参加所谓的“学习班”,即变相的“隔离审查”,一关就是十个月。没完没了的写“历史问题”、写“思想汇报”。1968年5月,学习班结束,程之莫名其妙地被关了十个月,又稀里糊涂地被放了出来。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厂复查小组让程之在一张“肃清流毒、恢复名誉、推翻一切不实之词”的证书上签了名。从此拨开乌云见青天,十年的冤枉得以平反。程之把这看成是“第二次解放”。激动之余,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十年蒙受的损失用加倍的努力补偿回来。1977年初,上海掀起了全市性声讨“四人帮”的宣传活动。程之认真地投身进去,不论是工厂、码头、广场、街道里弄、体育场馆,他都积极参加并自编相声、小品等节目,与上影演员剧团的秦怡、王丹凤、于飞、陈述、曹铎等同志一起演出。每天一早出发,晚上要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最多的一天演了11场。吃饭都没有时间,经常在“面包车上啃面包”。1979年1月到4月的一百多天里,共计演出了360余场。 1978年程之参加了上影厂“文革”后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在大众、徐汇、曹阳等剧院演出了近百场。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约四十余场;随后又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拍摄过程中,与颜碧丽导演配合默契,为颜导演出了不少点子,使影片达到了理想的喜剧效果,被颜导誉称为“真正的电影演员”。当颜导接了下一部影片《笔中情》时,她亲自带着文学本来找程之,要求程之能对剧本作一全面整理、修改,以加强喜剧色彩。对颜导的信任和委托,程之欣然接受,并认真对待。后来,颜导就是根据程之的修改稿分的镜头。影片完成后,得到了厂领导的肯定。这期间,程之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对于程之不计名利,热忱工作等突出表现,他被上影厂评为“先进工作者”(1981年)。 1994年底,程之还参加拍摄了《子夜》、《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风流局长》、《神猫与铁蜘蛛》等八十余部影片。在此期间,程之还拍摄了不少电视剧,并做了些编导工作。其中导演了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吃白》、《隐患》等; 电视剧《名优之死》是程之一生中影响最大、获得好评最多的一部作品。京剧演员袁世海、谭元寿等都说该剧拍得好,并说没想到程之的老生也唱得如此之好。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话剧演员、田汉先生的女婿张辉和他的夫人田野女士看了该剧后激动地说:“这戏使我们想起了父亲”。并感谢程之将他们父亲的名剧搬上了银屏,称赞这是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电视剧。许多观众来信、来电,对《名优之死》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山西霍县矿务局团柏煤矿的工人同志和他们职工学校老师的来信,来信中说:这位教师的儿子因工伤事故丧生,使她痛不欲生,看了《名优之死》,那震撼人心的鼓声激励她振作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她问程之在哪能买到《名优之死》的录音带。程之接信后,立即为她复制了一盘《名》剧的录音剪辑,并写了回信一起寄给她。这位教师收到磁带和回信后,激动不已,她和学员们一起听录音、看程之的回信。为了表达他们的心意,特意去省城太原定制了一面锦旗,“观众爱您”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表达了煤矿工人的一片心。程之收到这面锦旗,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是真正来自观众的心声,是观众对程之的最高褒奖,是他从艺一辈子的最大荣誉! “多才多艺、辛勤耕耘”,是程之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程之从艺五十年,拍摄了百余部影视片,塑造了众多类型各异的人物,无不穷形尽相,栩栩如生。同时,他的配音艺术、相声水平和京剧功底,也是有口皆碑的。 程之从五十年代起,就为译制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牛虻》、《孤星血泪》等,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同时,他还为不少国产美术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济公斗蟋蟀》、《崂山道士》、《三只狼》等,其中《三只狼》一片还获得国际大奖。 程之的相声,不仅能说,而且会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61年,程之和于飞一起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表演程之自己创作的相声《化妆、火葬》,赢得两位总理的开怀大笑。1985年和1987年,程之参加“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和“上海电影明星艺术团”先后两次出访新加坡和香港,和陈述、曹铎合说的相声《方言趣谈》和《歌曲笑谈》等也都是由程之自己编写的,演出效果很好,深受海内外人士和广大侨胞的欢迎和赞扬。当地报刊还着重介绍了程之和他的相声,并赞誉他是表演艺术领域的多面手。 程之对京剧艺术执著的热爱,使他不停地为光大我国的国粹而辛勤工作。他以渊博的学识,主持了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举办的各类京剧大奖赛并兼任评委;又为上海电视台主持《说戏谈曲》栏目,为普及京剧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尽心尽力。 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谭派唱腔艺术,程之竭忠尽智地为他父亲程君谋老先生整理、记谱了五出谭派名剧《空城计》、《李陵碑》、《捉放曹》、《击鼓骂曹》、《举鼎观画》,现已付印,赠给全国各大城市戏校作为传播谭派艺术的教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一代京剧演员作了贡献。同时还赠与海内外喜爱京剧的朋友们,以飨知音。 程之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中更是一位善良、谦虚、和蔼可亲的人。他的座右铭“演戏要生活、生活不演戏”,也影响、教育了家人和子女。他在生活中真诚待人,悉心照顾老人,精心培育后代,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茁壮成材。 程之属牛,他就象一头老黄牛,在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奉献着自己的艺术生命。他曾经说过:“我不关注寿命,我只关注艺术生命”。就是这朴实真挚的感情,使他在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的日子里,创下了一天连演11场的最高记录;就是这执著的追求,使他在坐骨神经痛发作期间,忍着巨痛,仅用了二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京剧电视艺术片《李逵探母》的拍摄;也正是这满腔的热忱,使他不停地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社区老年诗会、中学的升旗仪式、街道里弄的庆祝活动,只要对社会有益,只要是群众喜爱,他都是那么投入、那么认真地对待每次演出。1995年2月14日,程之应邀出席上海市政协的元宵节联欢晚会,自己清唱了《盗御马》选段之后,又兴致勃勃地为舒适先生操琴伴奏,演出了《李陵碑》选段,演出结束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猝然倒在了他心爱的舞台上。作为一位从艺半个世纪并赢得花繁果硕的艺术家,程之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艺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Ⅶ 86版《西游记》中的演员,很多演员已经去世了,你还记得哪些
1986年春节播出的《西游记》震惊了全国,适合各个年龄段,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它培育了89.4%的收视率神话。仍然是在寒假和暑假期间转播次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并且转播次数已超过3000次,但仍不厌其烦,这些经典人物仍然记忆犹新,但是许多演员已经去世了。
杨洁是《西游记》和《西游记续》的首席导演。 1982年,他组建了《西游记》的摄制组。他仅用一个摄像头便游遍了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吉林,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新疆,六年后,其他地方已成为经典。
2017年4月15日晚上8:39,杨洁主任因88岁心脏病治疗无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去世。
它已成为不可超越的公认经典。同时,它还创造了一群佛,神和怪物,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Ⅷ 电影艺术家程芝演过哪些电影
程之(1926.2.3-1995.2.14)
原籍湖南,生于武汉。3岁时随家迁居上海。其父是京剧名票友,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能拉会唱。从中学起,又迷上话剧,故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完一年后,毅然辍学,投身舞台。从1944年起,先后在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等表演团体,参加了《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俄罗斯问题》等剧的演出。
1947年进文华影片公司,在《假凤虚凰》中饰演5号理发员,后又参加了《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腐蚀》、《我这一辈子》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了《姐姐妹妹站起来》、《沙漠追匪记》、《鸡毛信》、《魔术师的奇遇》、《红日》、《苦恼人的笑》、《爱情啊,你姓什么?》等影片。
程之素以扮演反派角色著称。《腐蚀》中的特务头子齐科长、《我这一辈子》中的警察局长、《红日》中的敌参谋长、《苦恼人的笑》中的主编,都颇有特点。
程之对语言艺术有较好的修养,既擅普通话,又会各地方言。他曾为《牛虻》里的蒙泰里尼配音,也为《马歇尔,欢迎你》配旁白,依然保持了原片幽默风趣的格调,还为上影故事片《曙光》中的贺龙配音。
程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除了京剧之外,也钟情于相声,并经常参加演出,还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担任节目主持人。
程之曾是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主同盟文化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第三届名誉理事、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
Ⅸ 老版西游纪金池长老的扮演者
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金池长老的扮演者是程之。
程之,男,(1926年2月3日-1995年2月14日),中国著名演员,原名程会春,祖籍湖南,生于武汉,1928年后随祖父程颂万迁居上海。
程之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京剧,8岁时即登台演出。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又热爱上话剧,并于次年辍学,成为职业演员。
1947年,进入文华影片公司任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文华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时为译制片配音。
1986年,在央视《西游记》中饰演金池长老, 赢得华人观众一致好评。
1995年2月14日,在元宵晚会演出后,因心肌梗塞猝死。
Ⅹ 程之个人生活的介绍
程之和夫人郭葆景,夫唱妇随,年年外出在半年之上,他们有二子一女,夫妇俩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呢?程之说:教育子女实际上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程、郭自结为连理,从未争吵过。郭夫人说:“不争吵,不等于没有矛盾,程之有时也发火,我偶尔也会烦恼喃咕,关键是我们能互让,不让吵起来。程之说:“若在孩子面前发怒以致争吵。邪孩子的个性也就不会好,若被孩子效法,可就坏了。”程家被评为上海市“五好家庭”,程、郭又是上影厂的模范夫妻。程之夫妇本身敬老,也给孩子带来影响。程、郭把程家二位老人接到家,所有负担一肩挑,一直奉养到寿终,不要兄弟妯娌一分钱。郭家二老也接来上海,和程家二老在一起,共享其乐。程之笑道:“我的晚辈待爸妈孝顺,这也是‘上行下效’吧! 程之多才多艺,会说、会演,会唱、会拉,他的艺术功力,也给孩子以影响,使孩子迷恋并忠实于自己的事业,长子程万,勤于篆刻,迷恋二胡,这就是效法父亲。程万在日本留学,虽专攻电子专业,而在勤工俭学中篆刻却成了无本的本钱,次子程前到中央电视台后主持《正大综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程之、郭葆景教育子女,在德的方面要求孩子“讲体面“要孩子树立起人格和尊严,要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在智的方画则告诫孩子“没有学问将一事无成”,且严格要求他们,“这种思想灌输,对于子女养成起了不小作用。”程之夫妇说。一般孩子吃饭,都爱挑食,程万、程前和姐姐程芊也都如此,怎么办?程家的方法是逼,逼着他吃青菜、萝卜,吃有营养而他们却又不喜欢吃的东西。“习惯成自然。”郭葆景说:“到现在,听说他们都不挑食了。而且孩子要他们的孩子也这样。程先生笑着说:孩于现在都很强壮,可能是逼的效果。 程家还培养孩子的“勇武”精神,现在技校任教的小女程芊5岁时,程之就领她到池里游泳,锻炼体格和气魄。孩子怕水,爸就把她推下去,她呛两口再拉上来,孩子哭了,又再推下去,几次之后,程芊再不怕水了。早年,程之还带孩子骑车,程家的车队常在星期日外出,车轮滚滚,一家数口程之在前,夫人在后,一气要行20里。程之要求孩子“谁也不得掉队’,他要孩子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练出毅力、耐力”,程之说:这对今后工作有好处。现在,程家三姐弟均有所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底蕴。 家庭成员 祖父程颂万,号十发居士,精通诗词、书画、篆刻,清末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该院二门至今仍保留着他当年的亲笔题对“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程之父亲程君谋,是著名京剧票友,曾灌制、出版唱片十余张,并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剧目多出,五十年代末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儿子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