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征北战电影演员表
《南征北战》演员表 :
陈戈
饰 师长
汤化达
饰 师政委
冯喆
饰 高营长
刘沛然
饰 张连长
铁牛
饰 李进
仲星火
饰 刘永贵
孙永平
饰 丁宝山
陈戈
饰 战士甲
张瑞芳
饰 赵玉敏
张鸿眉
饰 二曼
崔玉梅
饰 妇女丙
项堃
饰 敌张军长
㈡ 南征北战的成员介绍
汀洋来自辽宁沈阳,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职业作曲人,南征北战音乐团体团长,从小学习钢琴,与中国传统作曲家徐振民,贾国平等几位恩师学习传统作曲。 10岁接触Hip-Hop,摇滚,电子文化,曾为证明流行音乐的学术性,把古典艺术管弦乐与潮流音乐高度结合,并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做现场演唱会。
网易娱乐汀洋操刀《青春派》 成85后电影配乐第一人。
2014年受到百事可乐国际的邀请,打造2014年世界杯歌曲《shake your body》,这首歌由华语金牌词人方文山填词,汀洋作曲,与U2制作人联手制作,郭富城,蔡依林,罗志祥,吴莫愁演唱,黄晓明客串。
2014年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李少红指导,担任全篇配乐的《茧镇奇缘》,更是力邀实力唱将周笔畅演唱主题曲。
2013年担任中影集团电影《青春派》主题曲《我的天空》 及全片配乐创作。
2013年 广化寺十周年大典主题歌《心家》作曲、编曲。
2013年电影《爱拼北京》配乐及主题曲创作。
2012年担任华谊兄弟巨资电影《太极》主题曲、片尾曲作曲、编曲及音乐总监。
2012年鸟巢与体育明星李小双,林丹,杨威,莱昂纳刘易斯汇演活动。
2012年 李承鹏诚意导演电影《可以在一起》全片配乐,作曲,编曲,混音。
2012年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专业选送电影作品《疾速调头》全片作曲、配乐获釜山电影节竞赛类二等奖; 现代艺术歌曲作品《凤凰吟》获鲁艺杯一等奖。
2012年为CCTV——“3.15晚会”宣传片制作音乐以及2012年3.15形象短歌。
2011年电视剧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主题曲《黑道风云》。
2011年为CCTV重新制作改编郭蓉《红旗飘飘》等。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赵辰龙,又名醉人,既是主唱也是一名出色的词人及制作人。包揽所有南征北战的词和后期混音,醉人撕裂的金属唱腔,独具特色。嗓音独特仅仅是他的一个招牌,制作能力,无论是采样技术还是作词、编曲、混音实力,都在国内首屈一指。
2014年由华语金牌词人方文山填词,汀洋作曲,与U2制作人联手制作,郭富城,蔡依林,罗志祥,吴莫愁演唱,黄晓明客串2014世界杯歌曲《shake your body》后期混音。
2013年担任中影集团电影《青春派》主题曲后期混音及演唱。
2013年广化寺十周年大典主题歌《心家》作词、混音等。
2013年电影《爱拼北京》主题曲后期混音。
2012年担任华谊兄弟巨资电影《太极》宣传曲、片尾曲作词、编曲及音乐总监。
2012年为CCTV——“3.15”晚会宣传片制作音乐以及2012年3.15形象短歌。
2011年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主题曲《黑道风云》作词、编曲,演唱。
尼成来自云南,又名中国黑人,佤族的他堪称皮肤最黑的中国人。作为一名歌手及录音师的他,同时也是个出色的街球player。与生俱来的黑色皮肤,更增添了他的神秘感。尼成包揽了南征北战所有音乐录音的同时也和其他艺人有录音合作,合作艺人有歌手周笔畅,吴莫愁,张咪,熊汝霖,快乐女声杨洋 ,完美声音苏思蓉,中国最强音hope组合,演员刘仪伟 ,王李丹妮,蒋小涵,江一燕,导演冯小宁等。
2014年华谊兄弟电影《微爱》配乐录音。
2014年冯小宁导演电视剧《东方有大海》配乐以及主题曲录音。
2014年由南征北战汀洋作曲 方文山作词百事群星之世界杯主题曲《Shake Your Body》录音。
2014年南征北战创作撸时代第二季主题曲《超越极限》录音。
2014年电视剧《不是冤家不恋爱》配乐和主题曲录音。
2013年南征北战创作电影《青春派》电影配乐和主题曲《我的天空》录音。
2013年南征北战创作微电影《光棍奇遇记》主题曲《盛夏的幻想》录音。
2013年南征北战创作电影《爱拼北京》配乐和主题曲《飞跃吧》录音。
2012年南征北战创作电影《太极》主题曲《站起来》录音。
2012年南宁青春万岁演唱会(飞儿乐团 信乐团 叶世荣 牛仔 韩庚南征北战)担任主持。
2009年曾参加CCTV3李咏主持的节目《欢乐英雄》、CCTV3毕福剑主持的栏目《星光大道》、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以及黄健翔主演电影《谋杀章鱼保罗》的拍摄。
2008年为肯德基全国三人篮球冠军挑战赛拍摄篮球纪录片,并前往广州参加总决赛。
㈢ 南征北战电影中的我军师长是谁
《南征北战》为197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由成荫、王炎执导。片中饰演我军某师师长的演员是王尚信。
王尚信(1931—1988年),青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四大天王之一。代表作品有《直奉大战》、《高山下的花环》等。
㈣ 南征北战电影中李军长演员是谁
1952年版的是阳华,阳华(1915·2—1978·10)
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原名郭寿定,天津人,1933年肄业于天津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首届表演科。1937年毕业后,从事舞台演出。抗战时期,先后在重庆中华剧艺社、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央青年剧社演出的《日出》、《雷雨》、《夜上海》、《大地回春》、《屈原》等数十部话剧中饰演角色。抗战胜利后,参加了《还乡日记》、《痴男怨女》、《荒园艳迹》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参加了《团结起来到明天》、《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家》、《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影片的拍摄。与此同时,他还演出了《关汉卿》、《北京人》、《镀金》、《红色宣传员》、《高级垃圾》和导演了《白杨树下》、《一百个放心》等话剧。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他在《南征北战》中饰演的敌李军长,那句经典台词:“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已广为流传。此外,他还参加了《伟大的力量》、《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珂》、《生活的创造》、《奇婚记》、《危险的货物》、《安娜·卡列尼娜》等译制片的配音工作。1978年10月14日,于上海逝世。
1974版的不知道!
㈤ 南征北战》饰演铁牛的演员叫什么
一、电影《南征北战》中铁牛饰演的角色叫李进。铁牛是演员的名字,李进才是饰演的角色。
1、角色介绍
李进,一名胖墩墩的解放军战士,出场并不多,但胖乎乎可爱的形象及其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演员简介
铁牛(1922~2015.3.5),原名杨锡业,山东掖县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1946年参加新四军,后进山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任中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支部书记、副团长。在从影期间,多扮演士兵、工人等形象。1986版《西游记》中弥勒佛的扮演者。在黑白电影《南征北战》中,铁牛饰演一个胖墩墩的战士“小胖子”。
铁牛老师于2015年3月5日14:50仙逝,享年93岁。
代表作品:《南征北战》、《水乡的春天》、《雾海夜航》、《燎原》、《球迷》、《西游记》、《滴水观音》、《取长补短》、《八仙的传说》、《回来吧!微笑》等。
二、影片简介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
该片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一个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主席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旨在表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
㈥ 南征北战电影
《南征北战》上映于1952年,与《地道战》、《地雷战》合称“老三战”。
后两部主要展现的是游击战,而排在第一位的《南征北战》主要表现运动战的战术思想,影片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众多人物形象和恢宏的战争场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堪称电影之经典。1951年春,国家电影指导委员会、国家电影局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片,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献礼,成荫和汤晓丹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
两位导演接到任务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剧本,当时有一部描写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故事的,名为《战线》的话剧很受欢迎,于是成荫和汤晓丹决定在话剧《战线》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这就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作为新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部“史诗”级战争故事片,除了场景真实,场面宏大外,演员阵容在当时堪称豪华,冯喆、仲星火、汤化达、张瑞芳、陈戈都是那个年代明星级别的人物。
冯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员,能文能武,大家熟悉的《铁道游击队》也是他主演,1995年被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张瑞芳,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被文化部誉为二十二大明星之一,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
虽然演员们都是大腕级别,但他们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当代一些流量明星。冯喆,在当时可是一线小生,为了更好地呈现扮演的角色,他去了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连队体验部队生活,每天跟着部队战士一起训练,最终塑造了一个睿智多谋、坚毅果敢的高营长。
张瑞芳,扮演的是村长赵玉敏,既要给战士们缝衣纳鞋,磨面送粮,又要带领群众上山下水打游击,为了贴近角色,她专门去了山东沂蒙老解放区,听当地老百姓讲解放战争时期纳鞋送粮,支援前线的故事,不仅如此,她还穿上老布衫,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民兵干部一起学习射击,这才有了影片中生动真实、淳朴憨厚的女村长。
70年后重温《南征北战》,不但不会有沧桑感,还会被影片扑面而来的朴素真实感和富有风格的电影语言深深震撼,无愧于新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史诗级战争、军事故事片的美誉!
㈦ 南征北战电影中的我军师长是谁
陈戈(1916年-1981年),原名陈谦益,四川自贡大安区团结乡人,中国电影员男演员,曾出演过《停战以后》、《党的女儿》、《抓壮丁》等影片
㈧ 南征北战演员表
《南征北战》演员表如下:
陈戈饰师长,解放军高级将领。
汤化达饰师政委,解放军高级将领。
王力饰刘团长,解放军团长。
冯喆饰高营长,解放军营长。
潘文展饰教导员,解放军某营政治教导员。刘沛然饰张连长,解放军某连连长。
天然饰指导员,解放军某连政治指导员。
王琪饰陈德海,解放军某连班长。
铁牛饰李进,解放军战士。
仲星火饰刘永贵,解放军机枪手。
拍摄过程
刚从香港回来的冯喆,为缩短与角色的距离,他下部队体验每天上操场苦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变体形。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
看了张瑞芳的试镜头后,成荫认为她扮演的村长赵玉敏表情很真实,但是眼神不对应,走路也放不开,提示张注意观察老区妇女怎么看人、说话和行动的,并为她选了一支小马枪做随身道具,让她整天背着并练习军事动作,特别要她学会戏中需要的匍匐前进和扔手榴弹的动作。
㈨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南征北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授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影片
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穿帮台词
电影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当时蒋介石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或者国民政府“蒋主席”。
经典台词
“我们已经到达摩天岭,请你们向我们靠拢!”
“有人竟不顾大局,有意保存自己实力!这种常识在军事上也许是没有的!”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拍摄散记
第一部军事故事片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一时间急得团团转。
《南征北战》开拍之时,正值毛泽东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剧组因此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保险的剧本,谁也不敢贸然开机。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曾拍摄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这两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背景介绍
《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也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反而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我军师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堃演敌军张军长,白穆演敌参谋长,杨华演敌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尽管剧组来了这么多名演员,但电影指导委员会及电影局对演员把起关来还是很严格的,就连演员试镜头的戏也必须送审。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拍摄现场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都鼓掌欢迎起来。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热闹的人兴奋不已,但导演们却急得直冒火。当时参加拍片的一个团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他们负责演“国军”。可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战士们都不愿演“国军”,正闹情绪呢。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有咱们的份,咱们不干谁干?就算是让国民党又抓了一次壮丁。咱们今天来拍电影揭露控诉他。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举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么样就怎么演。导演在这儿,你给我们掌着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职!演得好了说不定还当电影明星呢!”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这位营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导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到头也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青州戏刚收镜,另一个外景地的地方干部又急冲冲地赶来找到成荫说:“俺们那儿好几年没见队伍啦!大伙儿都想啊,您们就快去吧!”地方干部着急,摄制组又何尝不着急呢。由于场面大,拍起来也较费力,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眼瞅着绿油油的田野、花团锦簇的果树,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夏天可能到来得晚一些,成荫于是连忙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奔去。可到现场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区的夏天虽不及平原来得早,但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杨树枝头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虫似的毛絮,哪里还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这该如何是好?”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大导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筹莫展。一位姓董的团长见状对成荫说:“成导演,你能不能用那家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带出多少树,能带上的就把树叶全捋了!”成荫听了犹豫不决:“这样行么,这些树可是老乡的经济林,他们靠这生活呢。”话音还没落,一位拎着水罐的老大爷便过来说:“这些树都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们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您们不用犯难!”
看着老大爷那诚恳的目光,成荫和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董团长随后便将各连干部招来下达捋树叶的命令:“一个班一棵树,电影带着的就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叶也不准动,这是群众纪律!”董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便捋起袖子纷纷摘起了树叶。
“冬景”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之中。时间过得飞快,拍着拍着,真正的夏天便来到了。夏天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原本不愿演“国军”的战士此时倒显得比“解放军”轻松许多。因为在影片中敌军服装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而我军却仍旧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的。直到现在,当年在片中承担一个小角色的演员仲星火每每想起当时拍摄情景还是感慨不已:“我们每天天一亮就挂几个水壶,找着道具,穿着棉军装,戴着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爆炸,一天就吃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就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湿透。一天都没有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环境艰苦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用的炸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药重达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铜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拍摄时为防意外,相关人员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保险圈。尽管如此,董团长还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大家说:“往死里干!!死一两个没关系,真干!”结果拍摄时,战士们毫发无损,倒是当过多年兵,并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并列地崩了两个小窟窿。虽然受了伤,但成荫还是轻伤不下火线,越拍越有劲。只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事故使他和摄制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摄过程中当一辆坦克开过时,路边围观人群中有个十四岁小孩突然窜上前去想看个仔细,不幸被坦克履带卷了进去!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沟里,几个年轻押运员受伤,好在这次没有人员死亡。《南征北战》人物演得到位,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与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在拍摄中,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