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傩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早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巫术和宗教就已经形成。女巫戴上傩面具,扮演各种鬼神,模仿他们的行为,跳傩舞,以神的名义驱赶鬼魂和疾病。
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永年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❷ 中国面具发展史
一、傩神面具——调动神灵驱邪纳吉、除灾呈祥,以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三千年前商周时代的傩仪中就出现了傩面具,如青铜面具、方相氏熊图腾“黄金四目面具”等,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原生态的驱鬼逐疫面具,展示出原始美、狰狞美、野性美和特殊的神秘感,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祭祀面具——乞求神灵恩赐,保佑民众幸福安康。
三、镇慑面具——挂在庙堂廊柱和民宅门楣的面具,称为吞口,即一口吞吃魔鬼之意。
四、丧葬面具——扣罩在死人面部的金面具、缀玉缀金面罩,嵌挂于陵墓墙壁和棺椁的玉石神虎面具等。
五、戏剧面具、舞蹈面具、娱乐面具、工艺面具——如傩戏、傩舞、藏戏、戏曲等的艺术面具,儿童游戏的大头娃娃面具。
起源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
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❸ 傩戏活化石—关索戏
云南地处西南方,由多个民族交汇,整个 城市文化 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其中有这么一门特殊的剧种是只存在于云南的,它被称为古老傩戏的活化石,那就是关索戏这一种带有祭祀色彩的戏剧,下面就一起看看关索戏都是怎么样的。
流传在澄江县阳宗小屯村的关索剧属于傩戏范畴,以传说中的蜀汉大将关索的名字命名,何时形成无确切资料。关索剧的演出以镇灾祈祷人畜平安为主要目的。迄今为止,关索剧的领牲词还有“十八大将封成神,保护人民得安宁”的词句。
关索剧仅在每年祈神时演出(正月初二开始,十五日结束),有严格的季节性。建国前,面具、服装损失,演出时断时续。建国后,改革了只有祈神驱鬼逐疫才能演出的习俗,较多地向自娱性戏剧活动转变,并参与社会活动及艺术交流。
关索剧所演的剧目,均以蜀汉一方为主要内容,早期有20多个剧本,70多出戏,因年久失传,现在演出的仅有24个。常演的有12个。关索剧的剧目都是艺人们父子相传,虽有文字记录本,也比较粗糙。每个剧目唱多白少,唱词为五、七、十字句格式。
关索剧不设舞台,大都在广场上表演,演员戴上面具,穿上服装,带上刀枪把子等道具即可出场表演。行当有生、旦、净三行,多以净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饰区分。演出时全以打击乐的鼓点配合表演指挥唱腔起落。表演由小军或马童先登场,用道白简要说明情景,随即开始各种各样的翻滚表演动作,以吸引观众,继而剧中主要角色依次上场。
通过说、唱、打来表现戏剧情节,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其武打表演部分,近似武术性动作,有一定的套路。演员表演时,除随手的刀、枪、剑、鞭等道具作表演外,一般不用舞台陈设及装置。演员在表演中还可以即兴自由发挥。
关索剧音乐无管弦伴奏,旋律质朴,音乐风格基本未受当地和其它外来艺术的影响。滇剧在云南兴起后,由艺人将部分唱腔曲调用于关索剧,使两种不同声腔共居一体,但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特色。
唱腔有两支基本曲调,其一因系《战长沙》一剧中关羽同黄忠手持大刀交战时的唱腔,艺人称为“大刀腔”。“大刀腔”节奏较自由,无明显节拍规律,上下句结构,上句落商下句落徵。上句起腔节奏字位较宽,下句起腔节奏字位较紧。音域为六度,曲调较为固定,不同唱词的乐段,旋律小有差异,艺人有时也根据情况作行腔上的润饰。
另一支曲调因经常演唱十字句唱词,故有“十字板”之称,节奏较规整,上下句结构,上句落宫下句落徵,音域为八度。下句前半部分经过变化,即形在“十字板”的变体。关索剧唱腔为单曲体结构形式,大部分剧目中的不同角色只用一个曲调演唱,剧中说白较少。
少数剧目由于唱词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之分,也将“大刀腔”和“十字板”用于同一剧目中不同角色或同一角色的不同唱段。使用乐器主要有大钹、大锣、大鼓、和小钹,大钹为领奏乐器。
西南彝族中,特别是澄江一带,早有关索英勇事迹在流传,而且造为遗迹,立庙祭祀。完全和诸葛亮在这些地区受到的崇拜一模一样。这些地方为了祭祀他们崇拜的关索,把他的故事演为戏剧以娱神,这是很合理的论断。“关索戏”这个特殊的剧种的起源,就是如此。
❹ 傩戏 傩字对吗是不是这个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
❺ 请问铜仁是傩戏之乡吗
对呀
是傩戏之乡,在铜仁地区的德江,沿河,思南等地,这些地方的傩戏保存比较完整,基本保持了那种原始的味道,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至于安顺地戏,和傩戏的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在价值方面。我觉得没可比之处 。
❻ 傩戏的班社艺人
傩戏班称“坛”,班主称“坛主”或“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人不等,常有严格的班规。傩戏的传承主要是目耳相授,而且要举行拜现师仪式,学徒期满后,必须要有较好的表演才能与惊人的记忆力的弟子才能“度职”升为“掌坛”。 史载无傩不成村,傩戏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有据可查的如江西南丰的石油村傩班、上甘村傩班、大傩班、竹马班、八仙班、和合班等傩班,至今依旧活跃并演出的有重庆酉阳的陈永霞坛班和黄光尧坛班以及安徽贵池区梅街镇的“吉祥傩舞团”、荡里姚傩班等。 石油村傩班 南丰“石邮傩”始于汉代。清同治南丰县金砂村《余氏族谱·傩神辨记》载:“汉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所传之傩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唐末,余氏为避乱,由余干迁南丰金砂,主庙祀傩神,世袭“驱傩”。明宣德年间,乡人吴潮宗出任广东潮州海阳县令,解职返乡时,购嵊头山乐姓屋址修建傩神庙,在石邮传播乡傩。石邮傩班始终由8人组成,论资排辈,代代相承。年纪长者称为“大伯”,为傩班班主,次称“二伯”,并以此类推,直至“八伯”。八伯中一人去世,依次递进,并从杂姓弟子中推选一人为八伯 。每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为傩班活动期,平日禁跳。傩班弟子负责跳傩和举行仪式,从古到今,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凡村民新盖房屋,或家庭分居,或闹病等原因,都要举行当年的搜傩仪式。搜傩中的傩舞表演节目有《开山》、《纸钱》、《雷公》等。 石邮傩舞动作古朴遒劲,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间可长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两方,速度可快可慢,有一定的随意性。石邮傩舞的艺诀是笑晃头、怒抖肩、脚勾手弯身段圆、指出快、腕反弹、手脚同步顺一边,概括起来便是,梗、拙、拧、倾、跺、甩、推、抖。 三坑村和合班
和仙、合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喜神,南丰县的乡傩队都有和合舞。而在该县的白舍镇三坑村,小神童是跳和合二仙的主神。
三坑村地处偏僻山窝里,在过年时节,和合的地位至高无上。乡民们笃信两位神仙小童可以为他们新年带来福分,相信勤劳奋斗、适时顺应、诚信买卖,生活一定会和谐合安。从清代开始,这里的傩班就在族谱上有了记载,每班4至5人,2枚面具,2个小孩表演,2、3个青年或成人伴奏。在家中神龛供奉面具。 不同于其他乡村的大傩班,三坑的傩班则由两姓家族分别组成,王氏跳“和合”,聂姓跳“判神”。三坑村的傩神有四位,王姓拥有和仙、合仙二位神童,聂姓拥有判官、小鬼二位驱邪神灵。这些圣神以傩面具为相,分别恭放在家族祠堂。和合的扮演者均为10岁左右的孩童,虽然戴上面具转换了身份,但那稚嫩活泼的舞姿的确让人觉得可爱。和仙腹前装肚,右手拿毛笔,左手握竹简,象征读书做官;合仙右手持帕,左手拿算盘,暗合勤俭治家,相同的情节、动作在整套和合舞中反复6次,寓意六六大顺,家人和睦。
在三坑,傩祭年年有,傩舞年年跳,举灯礼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举行,按族规轮流起灯,延续了几百年的古傩规从无变更,形成了三坑村独具特色的乡傩风情。 中坝乡傩戏班 贵州省印江县中坝乡烂坝沟傩戏班成立于1987年10月,现有艺人5人,张泽君任掌坛师。该傩戏班表演的傩戏为阴戏,属于“乡人傩”,在本地称“冲傩还愿”,又称“跳菩萨”。该班子表演的正戏有:《报戏三郎》、《开路将军》、《引兵土地》、《点兵仙官》、《押兵仙师》、《出秦童甘生》、《出先锋》、《出开山》、《安龙奠土》、《出判官》、《倒傩》。表演的杂戏有:《张仙娘勾阴愿》、《张少子打鱼》、《唐二挑担送苏秦》、《祭四老爷》、《讲春》、《打钱杆(莽蛇记、江湖诗、二十四孝)》等具有启迪教育他人、改恶从善的戏。在傩技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有上刀梯、捞油锅、滚刺筒,翻案解结等绝枝。傩面具有:报戏、土地、蔡阳、关公、灵官、唐氏太婆、秦童、甘生、先锋、和尚、开山、钟馗、判官、将军、柳三、杨四、李龙、师爷等24幅。法器有:牛角、牌带、司刀、卦子、马鞭、祖师棍(杵师棍)、令牌、朝简、令旗、玉皇印、斗、宝剑、锣、鼓、钹、法衣、法冠、法围等。收藏有傩戏手抄本:《开坛礼清》、《立牛坐桥》、《交标》、《和神》、《运星祀灶》、《和神下马》、《出豹戏》、《开路将军》、《出先锋》、《打开山》等40余本。 荡里姚傩班 贵池荡里姚“以委婉、细腻为风格特色,代表表演项目有《舞伞》、双人和多人舞蹈《打赤鸟》、《五星会》、《高跷马·花关索大战鲍三娘》以及使用古老青阳腔表演的《和番记·分别》和《关公斩妖》。 安徽池州是傩戏之乡,有“无傩不成村”之说。傩戏主要流行于九华山北麓方圆百里的刘街、姚街、梅街、清溪等村落的姜、杜、姚、刘等姓氏家族中。刘街的“荡里姚”傩班第三十七世祖姚祥七,于北宋由江西新建县迁往贵池。
2000年8月,应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义安城的邀请,池州傩首次走出国门。随后,池州傩又相继赴韩国、匈牙利、德国等海外演出。 2008年11月,他们携带6个节目应邀参加法国第十二届意象艺术节,连演5场,场场爆满。
龙开春 龙开春,男,湖南怀化天井寨人,于1948年2月加入侗族傩戏班,数十年间演出不辍,与叔父龙子明一起,培养了傩戏演员近30名,承上启下地传承剧目28个。
龙开春能够饰演各类剧中人物,如刘备、关公、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华佗、蔡阳、刘高、癞子、强盗、巫师、看香婆、县官、衙役、农人、农妇、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等,可根据剧情将剧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能一人串演多个角色,是侗族傩戏班子的顶梁柱,为侗族傩戏不可替代的主要继承人,曾演出《跳土地》、《天府掳瘟 华佗救民》、《桃园结义》、《古城会》、《战华容》、《关公教子》、《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老汉推车》、《癞子偷牛》等。 李增旺 李增旺,男,生于1950年,8岁便登台表演傩戏,1985年从爷爷李正年那里接过了“社首”的位子,成为第十九代传人。作为“社首”,李增旺只负责组织演出的人事安排和事务性工作,不用参加演出,不扮演任何角色。2008年2月,李增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固义傩戏的传承人。 刘臣瑜 刘臣瑜,男,1930年10月生。自幼受宗族长辈影响,参与宗族傩事活动。17岁登台搬演傩戏剧中角色,现任本村刘姓宗族傩戏会会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恢复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傩戏搬演,凭记忆亲笔书写了该宗族所演的傩戏剧本和傩舞喊段词。他先后培养了十几位后生熟练掌握了傩戏的各种角色,指导新一辈鼓师独立担当起司鼓重任。
1990年4月,参加了在山西临汾召开的“中国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展演了傩戏、傩舞。2005年6月,参加在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和文化艺术周”中获表演金奖和踩街表演优秀奖。 姚家伟 姚家伟,男,1965年8月16日生。其父对傩戏爱好,对现存荡里姚傩戏复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从父辈那里学到了一些傩戏技艺,每年都参加表演。
曾代表安徽省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演出分别获金奖、优秀表演奖;代表池州市参加黄山民俗文化节演出,获优秀节目奖;代表贵池旅游局参加安徽国际旅游文化月演出获二等奖。 谭学朝 土家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自幼开始在农村从事傩戏、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谭学朝“民间艺术家”称号。
谭学朝一生致力于傩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他晚年时期,谭学朝将傩戏逐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独辟蹊径;在傩戏演出面具的雕刻和制作上亦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从1986年以来,谭学朝以协会为基础,开始系统地向会员传授傩戏艺术。在他的引导下,三岔傩戏声誉越来越高,三岔乡因此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谓,谭学朝被命名为恩施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