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查理卓别林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吗
查理卓别林不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是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
查理·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早上于瑞士家中逝世,享年88岁。
B. 有什么电影是讲音乐家的
1.《在那遥远的地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青年音乐家黄钟与女友江雪真心相爱,江雪因病不能站立,父母要把人,二人巧施计策逃到西北。两人在逃亡途中遇险,幸亏遇人解救,江雪经过一番惊吓,双腿```黄钟怀抱着爱人的身体轻轻唱起了那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2.《胜利之歌》:乔治·柯汉是本世纪前期著名的百老汇表演艺人,身兼演员、作家、作曲家与舞蹈家于一身,他的生平故事可以说反映了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娱乐事业的生态····
3.《金属精神》:在14岁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史蒂夫和罗伯就约定以后要永远一起搞摇滚。他们的乐队Anvil被尊崇为加拿大金属摇滚的领袖,影响了诸如Metallica, Slayer and Anthrax等乐队。这部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Anvil这支乐队的历程
4.《塞尔日·甘斯布:英雄》:法国一代歌王塞吉·甘斯布的传记片《歌王传》于19日在巴黎开拍,影片导演是以奇思妙想著称的漫画家尤安·史法
5.《格拉斯十二乐章》:二十世纪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19岁考取茱莉亚音乐学院,随后受教于法国音乐教母布隆格,因缘际会受到印度西塔琴名师拉维香卡的启发,激起葛拉斯大胆突破古典音乐窠臼。往后十年,前卫乐风让他饱受音乐界嘲讽与孤立,古典音乐殿堂拒他于门外···
6.《星际乐声》: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英国,米克凭借单曲《通讯卫星》获得了成功。不过后来厄运一直围绕着他,在沮丧和偏执症的折磨下,他最终被迫走向了罪恶的深渊。这部讽刺喜剧不仅仅是怀念米克的感伤电影,它还为我们展示了这位被看做流行音乐届先锋的人的其他面。
··················
我只能推荐到这里,要更多的资讯的话,你可以上视频网查查看有没有你关注的音乐家的影片,不过一般都是纪录片,希望你找到心头好喽!
C. 请问下有哪些关于音乐家的电影
关於莫扎特的同名电影《莫扎特》
关於贝多芬的《永恒的爱人》
关於萧邦的《春天奏鸣曲》
关於大提琴家杜普雷的《她比烟花寂寞》
还有一些音乐题材的电影,比如《钢琴课》、《钢琴师》、《海上钢琴师》
另外还有一些具体介绍:
音乐狂人与天才难民
十八世纪的音乐伟人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一九八四年在米路斯科曼(Milos Forman)的带领下「重回人间」,上演一幕《莫札特传》(Amadeus),由汤克斯(Tom Hulce)扮演莫札特。《莫札特传》的故事於莫札特二十六岁时展开,当时他凭著绝世的音乐才华,令到整个奥地利宫廷为之倾倒,不过宫廷里的首席乐师萨利埃利(Antonio Salieri)却满心嫉妒,他一方面惊叹莫札特的音乐造诣非凡,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他想尽方法加害对方,不但挑拨保守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莫札特为异端,同时又将他的乐谱大量删改。随著父亲突然去世,悲痛的莫札特在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健康一落千丈,最后终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油尽灯枯,气绝身亡,死时年仅三十五岁。
另一来自欧洲的著名钢琴家华迪沙薛菲曼(Wladyslaw Szpilman),其故事於二○○二年被波兰籍导演波兰斯基(Roman Polandski)搬上银幕,成为当年奥斯卡金像奖大赢家的《钢琴战曲》(The Pianist),亦捧红了饰演华迪沙的艾哲伦保迪(Adrien Brody)。华迪沙的故事由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说起,当时只得二十七岁的他已经被誉为波兰最顶尖的钢琴家,但随著德国空军的炸弹落在波兰国营电台一刻开始,身为犹太人的他及他的音乐前途,随著纳粹德军的统治而饱受折磨。家人一一被送到集中营,及时逃逸的他孤独地展开避难的生涯。华迪沙凭著过往的名气,侥幸一次又一次逃过战火的侵袭,熬过六年的战火,一切重新再来。
疯狂投入与音乐先锋
一九九六年的《闪亮的风采》(Shine),是一部有关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名的澳洲籍钢琴家大卫赫夫考(David Helfgott)的电影。戏中由谢菲路殊(Geoffrey Rush)饰演大卫赫夫考,少年时代已显露非凡的音乐才华,不过自小患有轻微的神经紧张窒碍他的音乐发展,再加上严父极强的操控欲和极大的寄望,饱受压力的大卫毅然离开家园远赴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才华尽显。后来大卫为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一首难度极高的钢琴协奏曲,废寝忘餐的付出换来空前的成功,不过也由於精神负担太重而再次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终於再次走出病魔阴影成功地举办音乐会。这个充满挑战性的角色,为澳洲籍的谢菲路殊赢得奥斯卡金像奖影帝殊荣,并因此打进荷里活的巿场,演出多部美国电影如《写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及《性书狂人》(Quills)等。
后来另一位澳洲籍钢琴家、作曲家兼色士风手的派斯葛仁杰(Percy Grainger),其生平故事亦曾经被搬上大银幕。《Passion》由彼得邓肯(Peter Duncan)导演,李察罗斯堡(Richard Roxburgh)扮演派斯。葛仁杰成名於十九世纪末,比大卫赫夫考早出道多时,非常有名,但这部电影的成绩和回响,却远远不及《闪亮的风采》。
钢琴家一向给人古典优雅的味道,不过也有人可以玩出另类花款,开创新的音乐曲式。Ray Charles,一个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位创新地混合了R&B及黑人福音音乐,成就骚灵音乐的诞生的「骚灵音乐之父」。
记录了Ray Charles辉煌及传奇一生的《Ray》,於两年前被导演泰莱赫福特(Taylor Hackford)搬上大银幕,由黑人演员占美霍士(Jamie Foxx)饰演Ray Charles,将失明的Ray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在充满歧视不平的美国社会中要挣扎求存等辛酸,又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角色为占美霍士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隐居高人与狂热魔人
除了钢琴演奏者外,法国导演阿伦歌尔劳(Alain Corneau)就另辟蹊径,拍了《日出前让悲伤终结》(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为观众带来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作曲家兼大提琴家Monsieur de Sainte Colombe的故事。
Colombe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随著妻子的离世,他与女儿隐居深山小屋,逃避凡尘俗世,慢慢令到他的身世添上一层神秘色彩。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久闻其音乐才华非凡,特别派人来亲自邀请他到宫廷演出,却遭到拒绝。后来Marin Marais专程来到拜师学艺,以诚意打动Colombe收他为徒。不久这位徒弟恋上Colombe的女儿,更成为其女婿。但随著Marais进入凡尔赛宫当上宫廷音乐家,抛弃糟糠另结新欢,两师徒从此结下难以化解的恩怨。《日》片的音乐和摄影均非常出色,当年荣获法国凯撒大奖七项殊荣,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及最佳服装造型等。
荷索(Werner Herzog)多年的好拍档寇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於一九八九年自导自演一部关於十八世纪音乐狂人Niccolo Paganini的故事《Paganini》。Niccolo Paganini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结他演奏家和作曲家,被誉为「将灵魂出卖给撒旦以换取音乐天分」的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的试验。
Paganini七岁时便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已开始作曲,十二岁作了他第一次公开演出。不过由於太早成名所累,Paganini无法面对名利和压力,十六岁就开始赌博和酗酒,具有多重性格。曾有评论人说寇斯金斯基将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狂热和不羁,投射到与他有同样有狂放气质的Paganini身上,不过由於这部电影过分强调Paganini的性生活,令到金斯基惹来连串官非,并於电影公映三年后离世
D. 麦克·罗森鲍姆简介
英文名:Michael Rosenbaum
生日:1972-7-11
出生地:纽约长岛的Oceanside
故乡:印第安纳州纽堡(Newburgh,Indiana)
眼睛颜色:蓝色
身高:6英尺(1.83米)
业余爱好:高尔夫、曲棍球、音乐、弹吉他
获奖经历:曾获以在《超人前传(Smallville)》的出色表演(饰Lex Luthor)荣获土星奖最佳男配角 。
自2001年以来,Rosenbaum就在WB(华纳兄弟)相当成功的一部以超人为题材的电视剧Smallville中扮演Lex Luthor。Smallville是关于年轻时代Clark Kent的故事。里面讲述了Clark Kent,Lana Lang和Lex Luthor充满活力的开始。为了此角色,Rosenbaum剃光了头发,把自己演变成一个被宠坏的富家子弟,并且成为后来超人的主要报复者。他对Lex的描绘,均引起吹毛求疵的评论家以及粉丝们注意力。这部一小时的电视剧集在Vancouver拍摄,同台演出的还有Tom Welling,Kristin Kreuk, John Schneider和AnnetteO‘Toole.
2002年春季,Rosenbaum出演了Touchstone出品的喜剧电影Sorority Boys(女生会里的男生)。影片由Wall Wolodarsky导演(曾执导The Simpsons),其讲述的是3个兄弟会里的男孩子被控诉侵吞公款,于是必须秘密装扮成邻家女生会里的女孩子来搜取证据以高清白的故事。
2002年夏季,影片Poolhall Junkies(“迷幻桌球”,Rosenbaum是完成了此电影才出演Smallville的)在拉斯维加斯的电影节上首映。Rosenbaum扮演的Danny Doyle是个音乐家,可以照自己梦想做吉他手或者可以步哥哥的后尘做个骗子。电影的明星阵容包括Christopher Walken,Chazz Palminteri, Rod Steiger和Rick Schroeder,影片在2003年初在影院限量放映,直到2003八月才出了DVD版。
2003年,Rosenbaum与他的喜剧偶像Steve Martin出演了Touchstone出品的喜剧片Bringing Down The House(我的野蛮网友)。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律师(Martin扮演)被一位逃跑的罪犯(Latifah扮演)跑到家里求助以证明其是被陷害而把他自己的生活搞到天翻地覆的故事,影片同台出演的还有Eugene Levy及Queen Latifah。Rosenbaum则扮演了配角Todd Gendler,他是一个狂妄并且雄心勃勃的年轻律师却妄想要超过Martin。
Michael Rosenbaum其他参与的影片还有WB出品,由Charlize Theron和Keanu Reeves主演的Sweet November(甜蜜的十一月),Columbia/TriStar出品的恐怖电影Urban Legend(下一个就是你),WB出品、由Clint Eastwood执导的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善恶园的午夜)。他在电视上的表演则包括扮演WB出品的Zoe,Duncan,Jack & Jane里的Jack,以及是脱口秀The Tom Show的常客。
Rosenbaum还是个很有天赋的配音演员。在过去的两年中,他为动画片Justice League(正义联盟)其中的几集配音,有Batman Beyond和 The Wild Thornberries。他还为WB儿童频道的动画片The Zeta Project与演员Diedrich Bader参与配音,他扮演Agent West。2003年,Rosenbaum为Lucas Arts的电视游戏Gladius给Valens一角配音。
Rosenbaum生于纽约但在印第安那州长大,他在中学时代就显露了对表演的热爱。他在获得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西肯塔基大学)戏剧与交流专业的艺术学士时已经参与了几部舞台剧的主角演出。毕业以后,他直接去了纽约。在那里他曾参演了一些非百老汇戏剧和一些小制作的电影,还成为喜剧The Amsterdam Kids中The Conan O'Brien Show里的正式演员。
Rosenbaum外向、极具运动天赋,他是个积极的曲棍球和高尔夫球队员。他还是New Yorker Rangers球队的铁杆粉丝。另外,Rosenbaum还热爱音乐,他会弹奏木吉他、电吉他。
Rosenbaum现在居住在LA,每周要在LA与Vancouver来回奔走的拍戏。
我最近在看超人前传,超喜欢rosenbaum演的Lxe,他就是我看这部剧的动力的说~
E. 知名音乐人赵英俊因病去世,年仅43岁,他曾为哪些优秀的电影配过曲
赵英俊走了,那个唱过《送你一朵小红花》的人走了,那个曾经为《送你一朵小红花》、《火锅英雄》、《煎饼侠》、《缝纫机乐队》、《大闹天竺》等众多电影制作歌曲的人走了。
最后想用赵英俊先生作词、作曲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歌词表达对他的思念,想给已经远在天堂的他一朵小红花,感谢他与病魔抗斗争的这段时间,使得人们知道面对人生要积极向上;感谢他曾经给我们制作的词曲,使得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哼哼一两句,为生活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送你一朵小红花,遮住你今天新添的伤疤,奖励你,在下雨天还愿意送我回家,科罗多拉的风雪啊,喜马拉雅的骤雨啊,只要你相信我,闭上眼就能到达。
F. 求几部关于音乐家的电影。
《翠提春晓》The Great Waltz(1938) 导演: 朱利恩·杜维威尔 Julien Duvivier 维克多·弗莱明 Victor Fleming ... 主演: 路易丝·赖纳 Luise Rainer Fernand Gravey Miliza Korjus ... 青年时代的斯特劳斯酷爱音乐,却因上班写曲被开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励下,他尝试在咖啡馆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后来他结识了誉满维也纳的女歌星卡拉,并在卡拉爱的影响下,写出了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于妒忌,持枪来到剧院,但却被卡拉的歌声和斯特劳斯的音乐所感动,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劳斯的知音,于是主动找到卡拉,表示愿意成全他们。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动,毅然告别斯特劳斯,孤独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本片获第11届奥斯卡(1938)最佳摄影奖。约瑟夫.鲁顿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将许多动人的场面拍得美不胜收。 本片是关于奥地利作曲家——“华尔兹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片。主要介绍了施特劳斯因酷爱音乐而被解雇后专门从事华尔兹舞曲的创作,他的舞曲得到古典派的蔑视,但同时也得到平民的欢迎,及有关他与妻子波蒂和皇家歌剧院卡拉·唐纳之间的三角关系。青年时代的斯特劳斯酷爱音乐,却因上班写曲被开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励下,他尝试在咖啡馆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后来他结识了誉满维也纳的女歌星卡拉,并在卡拉爱的影响下,写出了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于妒忌,持枪来到剧院,但却被卡拉的歌声和斯特劳斯的音乐所感动,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劳斯的知音,于是主动找到卡拉,表示愿意成全他们。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动,毅然告别斯特劳斯,孤独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贝多芬传》 《一曲难忘》肖邦和李斯特同时弹奏,背对背,还各腾出一只手来握手,简直太酷了 《她比烟花更寂寞》 英国大提琴家——杜普雷 《马勒传》 纪录片《肖斯塔科维其反战交响曲》
G. 请介绍著名电影配乐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
http://www.fly-bbs.com/read.php?tid=7490
当音乐爱上电影——世界电影配乐大师巡礼(致敬贴)
电影配乐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而电影配乐大师们也是我所崇拜的对象。因为电影,音乐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因为音乐,电影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每次看电影,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台前的演员或幕后的导演,可是往往让人真正投入的电影,那些真正震撼灵魂的东西,是不朽的电影配乐。
现介绍一些应该被我们记住的大师......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欢迎各位补充!
John Williams—约翰.威廉姆斯
1932年2月8日出生,美国人。
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是电影配乐家中的佼佼者,他有好莱坞大片音乐教父之称。曾超过24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并5次获奖。同时,他的配乐还15次获得格莱美奖(Grammy Award)。
说起他的作品,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大部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都是他担任的配乐。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三部曲、《辛德勒名单》、《第三类接触》、《大白鲨》、《E.T.》等。近期的作品有《爱国者》,《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艺妓回忆录》等。尽管有人抱怨他的音乐听起来都一回事,但其气势磅礴的配乐,确实无可替代。
此外,他还是个指挥大师,为自己的作品担任指挥。他担任指挥的音乐会几乎是场场爆满。
John Barry—约翰.巴瑞
约翰.巴瑞1933年出生于英国 ,也是一位声名远扬的著名配乐大师,其作品曾5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
他的代表作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后期的作品、《午夜牛郎》、《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与狼共舞》、《时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别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纳
他是新一代的电影配乐大师,擅长于运用英格兰、苏格兰等欧洲民间音乐的素材来创作。
詹姆斯.霍纳的作品我们是最熟悉的,记得泰坦尼克号吗,第69届奥斯卡的最佳配乐。那悠扬的风笛声相信很多人至今难以忘怀。
其代表作有:《特洛伊》《光荣》、《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罗13号》(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罗》(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 (末日大撞击)、《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国鼠潭》。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
又一个可怕的意大利人,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个长命的超级快枪手,从1952年至今,为超过400部电影作了配乐,他的音乐风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摇滚、意大利民谣、先锋音乐等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上世纪60年代,他与导演Sergio Leone拍挡,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意大利式西部片”谱写音乐,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片音乐之王。但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师却也并非仅靠“杀片无数”取胜的莽汉,他的经典代表作层出不穷,1990年之后的晚年作品依然杀气逼人,绝对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饭吃的糟老头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国往事》《教会》《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这个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国人,刚出道的时候是个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电影配乐,而让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为戈达尔的影片《人人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后接到大量订单,最多的一年里同时为7部电影配乐,但他总是能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浪漫灵感,从古典到摇滚、从民谣到爵士。他的第一个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为他赢得了法国恺撒奖。当然,最厉害还是《英国病人》,让他捧回了199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两座奖杯。
代表作品: 《37.2℃》《情人》、 《英国病人》、《心计》
尼诺·罗塔(Nino Rota)
尼诺·罗塔(Nino Rota) ,意大利音乐教父,生于1911年,来生仅电影配乐就写过145部,还不包括其它歌剧,管弦乐作品。他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与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创出无数影音经典。而他在条件远不如好莱坞的情况下,以意大利民谣和过人天份为武器,再加上本土强悍和不屈服的民风,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则就是《教父》(GODFATHER),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写出的乐章富含动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战争与和平》、《在罗马的阳光下》
Maurice Jarre—莫里斯·贾尔
法国人。这位配乐大师的许多音乐动人之极,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题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
其他的著名代表作还有:《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漫步云端》(A walk in the winds)。《齐瓦哥医生》(Doctor Zhivago)等。
Jerry Goldsmith—杰瑞·戈德史密
杰瑞.戈德斯密斯是电影配乐大师Miklos Rozsa(电影《宾虚》的配乐者)的学生。其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早期电影流行交响配乐时,他的代表作有《巴顿》,后来他为电影《Omen》(天魔)大胆创作的黑色圣歌,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七十年代开始流行电子音乐代替交响配乐,他并没有停留在旧有风格上,创作出获配乐金像奖的许多佳作,如:《第一滴血》、 《star trek》等作品。近作还有《星舰迷航》、《异形》、《the Mummy》、《花木兰》、《空军一号》等代表作,以八十高龄而新作不断,令人钦佩。不过已于2004年7月去世了,真是电影配乐界的一大损失。
Danny Elf Nan—丹尼.艾福兰
丹尼.艾福兰代表作:《蝙蝠侠》(batman)、《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神通广大》、《Man in black》。
Thomas Newman—托马斯.纽曼
托马斯.纽曼是八十年代开始比较活跃的一位电影配乐大师。其代表作为大家熟知的有:《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第六感生死缘》(Meet Joe Black)、《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
Hans Zimmer—汉斯.基默
1957年9月12日出生,德国人。
他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配乐大师,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所配乐的电影大部分我都看过并且非常喜爱。而且有好几部都是我偶像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他的作品——《狮子王》和《埃及王子》这两部动画片的配乐,更是我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最近几年的作品有《达芬奇密码》、《天气预报员》、《蝙蝠侠归来》《亚瑟王》等。
其他著名的作品还有:《角斗士》、《The Thin Red Line》、《红色警戒》(Crimson Tide)、 《石破天惊》(the rock)、《断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绿卡》(Green Card)、《太阳泪》、《珍珠港》、《汉尼拔》等。
Michael Kamen—迈克尔.凯曼
代表作:《致命武器》系列(Lethal Weapon)、《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奥斯卡金奖)、《终极警探》系列(Die hard)、《最后的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这个男人有点色》(Don Juan De Marco奥斯卡提名)、《101忠狗》(101 Dalmatians)。
凯曼大师已于2004年去世。
Max Steiner—麦克斯.斯坦纳
早期著名的配乐大师,其代表作有:《飘》(Gone with the wind) 、《Now voyager》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Since you went away》,以上作品全部曾获奥斯卡金像奖配乐奖。
Elmer Bernstein—埃尔默·伯恩斯坦
代表作《七侠荡寇志》I/II,《纯真年代》、《成为马尔科维奇》、《造雨人》、《我的左脚》,《蜜莉姑娘》、《杀死一只知更鸟》、《远离天堂》、《恐怖角》、《十诫》等,多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数次获奖。他也于2004年去世。
James Newton Howard—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代表作:《水世界》(Water world)、《大峡谷》(Grand canyon)、《执法捍将》、《伴我一生》(dying young)、《惊愫》(Primal fear)。
久石让
提起久石让,宫崎骏迷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只要你留意每部宫氏电影的开头或结尾,就会看见这个名字——音乐:久石让。
久石让,1950生于日本的长野,是日本最多产,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之一。在长达二十年的傲人音乐生涯中,他担任作曲、制作、编曲和演奏等多项工作。久石曾为超过二十部电影担任配乐工作,并曾四度赢得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他还从1992年起连续三年获得日本最高电影音乐大赏,1999年又第四次获得此奖。他还为许多电视连续剧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广告制作配乐。这位以独特的极简风格着称的钢琴兼键盘手曾出版超过20张以上的畅销个人专辑,每张都是数一数二的佳作,可谓硕果累累!
久石让早年曾就读于日本国立音乐学院,修习作曲。1982年,久石让在毕业的同时推出了他的第一张个人音乐作品专辑。1983年,经人介绍,久石让结识了宫崎骏,此时宫崎骏正致力于《风之谷》的创作。听过久石让创作的[风之谷]的印象音乐后,宫崎骏被深深打动了。此后影片公映后更证实了宫崎骏的眼光,久石让为该片创作的配乐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以及评论人。因此次年宫崎骏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后,久石让便一直担当宫崎骏动画的音乐监督至今。
久石让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音乐创作人。如今,久石让不但是宫崎骏的音乐代言人,更与北野武渐成黄金组合,创作了《宁静的海》、《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乐大作还包括:动画电影《阿里安》、《机器人嘉年华》,《仔鹿物语》、《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让早已是闻名遐迩的资深音乐人。1998年,久石让 更获邀担任日本冬季长野残疾人奥运会的音乐制作总监,如此重要的任务可说是对他在音乐界大师级地位的莫大肯定。
Howard Shore—霍华德.肖
霍华德·肖出生于1946年10月18日,加拿大多伦多人。他最为我们熟悉的作品,当然是史诗巨作《指环王》三部曲了。他凭指环王首部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而后,又凭为《飞行家》的配乐再度获奖。
历数霍华德所创作过音乐的著名影片有1988年汤姆汉克斯的成名影片〈成长〉(Big)、〈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入侵脑细胞〉、
海伦·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
希腊作家导演安哲洛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御用配乐人,海伦·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是这个行业里少有的女性。导演安哲洛普洛斯的电影沉重而悲怆,卡兰德罗的音乐同样也深沉苦情。然而,对于熟悉希腊式悲剧以及天生就有希腊式悲剧情结的人来说,卡兰德罗的音乐无异于萧瑟生命中的天籁之音,尽管作品不多,但已经成为作家电影音乐的典范。
代表作品:《雾中风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恒的一天》
谭盾
谭盾,一个为华人音乐家赢得荣誉的名字。1957年出生于湖南的谭盾,曾多次荣获中国国家级创作奖,他的管弦作品《道极》更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除此之外,谭盾在实验创作艺术上也非常活跃。他的《纸乐》、《陶乐》与《水乐》等音乐剧,都在国际前卫艺术领域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获得广泛的好评。其它诸如“Weber国际作曲奖”、“山多利作曲大赏”、“MIT杰出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更将他的声誉推至最颠峰。
在第44届格莱美中,谭盾再度为华人音乐家赢得荣誉,以电影《卧虎藏龙》主题曲《月光爱人》获得“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又以《卧虎藏龙》原声带中的《永恒的誓言》获得“最佳古典音乐”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协奏曲则获得了“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提名。
代表作品: 《卧虎藏龙》、《英雄》
奇斯洛夫斯基
一提起他,就得说奇斯洛夫斯基。这位学法律和历史出身的波兰音乐家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可能不太喜欢配乐人里的这个“配”字,因为他要求音乐即使脱离了电影,也要让人百听不厌,甚至要可以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单独欣赏。所以他跟奇斯洛夫斯基的关系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拍挡,总是在电影筹拍时就加入剧本讨论,使得音乐不仅能完全融入电影中,也让电影的精髓也完美地渗进音乐之中。这一点在《蓝》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人甚至评价说这部电影就是普瑞斯纳音乐的影像版。另外,他也作过不少非奇斯洛夫斯基电影的音乐。
代表作品: 《红》、《蓝》、《白》 、《两生花》
范吉利斯(Vangelis)
希腊音乐大师范吉利斯(Vangelis),作为电影配乐大师里BOS级别的人物,被人们称为现代的瓦格纳,范吉利斯的配乐作品也大都是史诗般的。有朋友说范吉利斯每隔十年就能创作一部颠峰级的作品,1981年的《火战车》,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每一部作品都能堪称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H. 音乐家的简介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员家庭。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担任助理教师,教授私人钢琴,以此谋生。1813年,当他毅然离家去维也纳作一个“自由艺术家”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处于反动王朝复辟的时期。
他一生共写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五重奏《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他创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欣赏:
1、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2:46) 歌词大意:①“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求,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2、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7:35)创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歌曲用二段体写成。第一段描写鳟鱼在清澈的小河中欢畅地戏游,第二段描写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得以浑水摸鱼。后来,创作《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时,采用了这首歌曲的曲调,故又称《鳟鱼五重奏》。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并是一位长笛演奏家,母亲是波兰贵族世家的女儿,钢琴弹得很好。他从小喜欢音乐,6岁接受严格的钢琴教育,9岁就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30年,20岁的肖邦出国作旅行演出。他来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艺术之都。他在这里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有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代表的27首练习曲,有富于民族风格的51首玛祖卡舞曲,有着阳刚之美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也叫波罗涅兹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钢琴音乐中的精品,另外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欣赏:
1、《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 (小狗)(1:51)
2、《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5:06)演奏:伦敦交响乐团、钢琴:鲁宾斯坦 、指挥: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国的柏林,犹太人。二战期间随家人到了美国,从1963年开始指挥生涯,先后担任过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
1813年10月10日,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镇里,他的父亲是农民,开了个小客栈。威尔第曾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他拜著名指挥家拉威尼阿为师,日以继夜的努力学习,很快就绽放出天才的光芒。
威尔第所处的正是意大利最为动荡的时代。他的成名作《纳布科》映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残酷统治,因此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极度欢迎,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歌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遍了意大利的山山水水。
从19世纪50年代,威尔第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相继问世,他又陆续写出一批很受欢迎的歌剧:《西西里晚祷》、《西蒙-波卡涅格尔》、《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达》。
《阿依达》使歌剧大师的声望登上一生的顶峰。这部歌剧是应埃及总督之邀而写,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开罗首演大获成功。一个半月后,这部歌剧在米兰斯卡拉剧院上演,威尔第亲自指挥,意大利国王莅临观看。剧场内外盛况空前。
在威尔第八十高龄时,他又写出了最后一部歌剧《福尔斯塔夫》,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不能不叫人惊叹。
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在无边的送葬队伍中,自发的响起了动人心魄的歌声:《纳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 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 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 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 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 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 几乎是完美珍品, 为他曲所不易见,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 勃拉姆斯第1 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 乐团咄咄逼人, 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 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 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 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 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 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 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 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 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 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美国音乐经过长期发展,到20世纪初才具备独特的美国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各国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国境内存在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或种族的音乐,也存在着欧洲音乐家从欧洲各国带来的专业音乐。它们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促进了美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16-18世纪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于劳动、婚丧、准备作战等场合,以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音调简单,独具一格。16世纪后,随着各国移民的到达,也带来了他们本国的音乐文化。经过激烈的争夺,英国人终于取得了在北美大陆的优势。因此,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的影响最大,它为美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隶被贩运到北美。非洲黑人酷爱音乐,惯于一边劳动一边唱歌。黑人音乐的动人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马萨诸塞出版了《海湾诗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书。18世纪初,为提高歌唱水平,许多牧师著书指导唱歌。同时,随着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渐繁荣,世俗音乐也变得活跃起来。欧洲乐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开始流行,出现了专业音乐家。1731年在波士顿举行了第1场音乐会。通常的音乐会节目包括爱国歌曲、歌剧咏叹调、传统民歌等,有时也有一些标题的或无标题的器乐作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美国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欧洲音乐相比,当时美国作曲家的作品被认为不够成熟。
19-20世纪 19世纪初,许多欧洲音乐家来到美国,他们带来了远比美国先进的音乐水平和技巧。1848年欧洲革命后,又有大批德国音乐家移居美国。他们使原先习惯于赞美歌的美国人的音乐趣味发生明显变化,也给美国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美国音乐生活更趋活跃,又有一些重要的音乐团体相继建立,如大都会歌剧院(1881)、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技巧的作曲家。他们把美国音乐提高到了欧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独创性,带有明显的模仿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麦克道尔,他被认为是美国第1个取得国际声望的作曲家。
当美国作曲家几乎都在追随欧洲风格时,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却采用美国黑人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他的很多歌曲是为当时盛行的“黑人剧团”(由白人化装扮演黑人,其成员称为游吟艺人)写作的;而真正的美国黑人音乐却末受到重视,它们只在黑人中流传发展。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主要类型有灵歌、布鲁斯、劳动歌曲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摆脱德国音乐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对此起了很大作用。他于1892-1895年间应邀就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他建议美国作曲家把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转向法国音乐,他们的创作与印象派有着密切联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独自探索美国化的音乐语言。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才被认为是美国老一辈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会舆论鼓励美国作曲家创作具有美国风格和特点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为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确立作出了贡献。特别在交响乐领域,他们为美国音乐赢得了与欧洲各国音乐并驾齐驱的地位。曾在巴黎从法国作曲家N.布朗热学习的A.科普兰、R.哈里斯、W.辟斯顿、V.汤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国的音乐语言与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继承了他们的道路。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国内培养起来的。
20-30年代的美国音乐并不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西方音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空前的剧烈变化,出现了新的现代音乐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验的性质。最重要的实验主义者是1915年定居美国的法国作曲家E.瓦雷兹。同时期,美国的流行音乐空前发展。特别是从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演变而来的爵士音乐风行全国。具有独立的美国风格的音乐剧(亦称百老汇歌舞剧)是在欧洲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流行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有R.罗杰斯(1902-1979)、G.格什温、伯思斯坦等。
纳粹政权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著名的欧洲作曲家来到美国,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约等。他们给美国音乐生活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美国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美国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视,许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与欧洲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别几近消失。
50年代以后,美国音乐更趋多样化。尽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传统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但是吸引着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是J.凯奇。在流行音乐领域内,也出现了新的品种。从布鲁斯等音乐发展而来的摇滚乐风靡全国,爵士音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伦(1941- )等。70年代以后,摇滚乐的热潮逐渐衰退,各种流行音乐互相影响,在风格上趋向综合。最著名的流行音乐歌手是M.杰克逊(1958—)。
在音乐表演方面,美国往往由于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挥、独奏家和歌剧演员而达到很高水平。美国的交响乐团占全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顿、芝加哥、克利夫兰、纽约和费城等交响乐团均享有国际声誉。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译克劳狄·德布西)
法国作曲家。生于商人家庭。十一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后赴意大利学习两年。艺术上反对旧传统,并受东方音乐及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形成对现代欧美音乐具有深远影响的印象乐派。而其实质更接近于象征派。德彪西私生活上也相当反传统,甚至为圈内朋友所看不惯。
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一、德彪西的“梦幻世界”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全音音阶。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二、泛音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主要作品
按体裁时间分列:
管弦乐曲:《春》(1886);《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1911);《意象》(1912)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鸣曲》(1915);《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小提琴奏曲》(1916-1917).
钢琴曲:《贝加莫组曲》(1905);《钢琴曲》(1901);《版画》(1903);《意象》(1905和1907);《儿童园地》(1908);《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练习曲》(1915);《白与黑》,为双钢琴而作的(1915).
合唱作品:《浪子》(1884);《中选的小姐》(1888);
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
歌曲:五十余首
I. 请推荐几部关于音乐家的电影~
1.《莫扎特传》,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我喜欢莫扎特的音乐,而且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断响起莫扎特的曲子,台词,剧情,演员的演技,天哪!一定要看!
http://ke..com/view/471709.htm
2.《贝多芬传》又名《永恒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加里奥德曼主演,演技派啊。也不错http://ke..com/view/457847.htm
3.《复制贝多芬》,这个只讲了贝多芬将近晚年的一段跟爱情有关的事(他的一个学生),其中贝多芬在剧院指挥第九交响乐那段不错(个人看法)。当然里面有很多贝多芬的曲子!
4.《海上钢琴师》,与以上不同,这大概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主要去看动人的故事,传记型,出生-》传奇的经历-》死亡...
我非常欣赏导演对他音乐天赋以及人格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