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俄羅斯戰爭電影喀秋莎行動

俄羅斯戰爭電影喀秋莎行動

發布時間:2022-05-21 10:30:21

Ⅰ 二戰時有款武器叫「蘇聯絞肉機」那是什麽東西

前蘇聯的二戰王牌武器——喀秋莎我想一般會是這個下面簡單的說一下它的發展:艱難起步
不言而喻,火箭炮的名堂全在彈上。蘇聯火箭武器的研製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時代。一戰爆發後,苦於飛機裝備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國人便想在飛機上安裝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大口徑機槍和機炮的重量和後坐力太大,難以在簡陋的戰斗機上安裝。聰明的俄國工程師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於不信任自己的技術,俄國高層未能允許工廠開發航空火箭彈。十月革命勝利後,蘇俄很早就在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專門研製火箭的第2中央特別設計局成立。不過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研製合格的固體火箭燃料和發動機。原來蘇聯工程師試圖在炮彈發射葯的基礎上研製火箭發動機。很快他們就發現這是一條死胡同,隨即開始研製專門的固體燃料。經過不懈努力,蘇聯設計師先後研製出了可以穩定飛行400米的固體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彈,以及РС-82 82毫米和РС-132 132毫米航空火箭彈。蘇聯飛行員曾使用РС-82 火箭彈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訓了驕橫的日本人。而炮兵用的火箭彈時間上就是根據以上這兩種火箭彈發展而來的。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正式開始,以ЗИС(吉斯)--6 6X6載重卡車為平台。實驗車的定向器非常有特色,為了盡可能的多搭載火箭彈,火箭炮共有24條工字型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看上去活像兩排籬笆。更有意思的是,發射軌的指向竟與車頭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調整。也就是說,開火的時候,必須將車身與目標保持90度角,方向調整隻能通過車輛轉向來實現。不言而喻,這種調整方式所賦予的方向射角的精度是極差的,調整速度也是不可接受的。但是這次試驗也證明了採用道軌式發射裝置完全可靠,火箭彈的飛行也讓人滿意。關鍵性技術的解決是蘇聯在發展火箭炮的路途上以後一帆風順。
走向成熟
1939年3月,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8導軌的БМ-13-16試製成功,它的發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這樣БМ-13總共可以攜帶16枚М-13 (РС-132的改進型)132毫米火箭彈,發射架擁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蘇聯軍方隨即對其進行了各項嚴格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БМ-13特別適合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於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適合打擊突然出現的敵軍以及與對方進行炮戰。不過由於火箭炮發射時,煙塵火光特別明顯,且完全沒有防護,因此它不適合在敵炮火威脅比較大的地域里作戰。
1940年,БМ-13已經試生產了6門,1941年軍方又訂購了40門,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門的定貨。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6月21日,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測試尚未全部完成時,蘇聯政府作出決定,全力生產БМ-13火箭炮及М-13 火箭彈。6月28日,蘇軍決定組建一個БМ-13特別獨立火箭炮連。30日夜,頭2門火箭炮開到了駐地。第2天,炮兵連正式成立。當時只有7輛試生產型的БМ-13,3000發火箭彈,連長是36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經過1個多星期的應急訓練後,全連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К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Катюша)。這個名字後來不徑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准稱呼。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棱斯克前線。7月14日,7門喀秋莎隔著奧爾沙河,發射了112枚火箭彈,打擊了對岸德軍佔領的火車站。為了避免遭到德軍炮火襲擊,費列洛夫連沒有再次裝填,匆匆撤出了陣地,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還只是個開始。在此之後,費列洛夫連躲過了德軍的空中偵察和炮兵觀測隊,在斯摩棱斯克,在葉爾尼亞,用自己憤怒的齊射,毫不留情地教訓了法西斯侵略者。德軍上層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找到蘇聯火箭炮的發射陣地,最好俘虜他們,不行就全殲他們。但是德國佬的每次行動都是白費工夫。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台風」戰役。10月7日夜,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連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拚死擋住德軍的沖鋒,為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後,為了不讓秘密落到敵人手裡,蘇聯炮手徹底銷毀了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彈和銷毀火箭炮耽誤了時間,炮兵連被包圍。在突圍過程中,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的結束了戰斗歷程。後來費列洛夫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勛章,家鄉里配斯特和奧爾沙的幾條大街被命名為費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據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第619號總統令,費列洛夫被追授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
步入輝煌
1941年6月30日,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量生產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通過了測試。從此,喀秋莎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喀秋莎」底盤的後部,有2個手動的千斤頂。發射時,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證發射平台的穩定性。發射裝置位於駕駛室中,由炮長操作,也可以通過電線連接,由連統一發射。初期的БМ-13一般編為獨立迫擊炮營或連(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稱),主要用於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擊;堵不住則可以利用良好的機動性能撤退。後來,蘇聯人在實戰中發現,БМ-13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便想開發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夠搭載132毫米火箭發射架的履帶底盤只有Т-34和КВ。顯而易見,在當時急需坦克的戰況下,炮兵是不可能獲得這些底盤的。無奈,他們只好選擇了過時的Т-40水陸坦克底盤,安裝了БМ-8-24 24聯火箭炮發射器。БМ-8火箭彈則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彈改進得來。不過Т-40在1941年秋已經停產,車況和數量都遠不能滿足要求。所以定型生產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輕型坦克為底盤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過它的機動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適合打擊近距離的敵有生力量和輕型野戰工事。此外還有一些安裝在斯大林СТЗ - 5拖拉機上的 БМ-13和БМ-8-24火箭炮。不過,拖拉機的行駛速度實在太慢,這些笨傢伙在機動作戰中根本無法跟上部隊,因此它們同樣沒有定型批量生產。這些亂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蘇聯當時面臨的近乎山窮水盡的境地,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可以用的底盤。41年-42年間,蘇聯人還搞了一種的БМ-24火箭炮。但是М-24 240毫米火箭彈是新開發的,不象М-8和М-13是經過長期測試才研製成功的。因此М-24 存在相當多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沒有定型生產。М-13的威力足夠,因此蘇聯就沒有接著М-24 發展大口徑火箭彈,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現有火箭炮的產量上。到了1942年,美國正式參戰,大批美援物資源源不斷運抵蘇聯。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各種運輸車輛了。美國的通用GMC 6X6 卡車的性能比蘇聯自己的ЗИС-6卡車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後生產的火箭炮幾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車為底盤,這種型號的火箭炮改稱БМ-13Н。不過由於絕大部分的БМ-13都是以通用GMC 為底盤,所以後來БМ-13Н就統稱為БМ-13。蘇軍還在美國卡車底盤上生產了БМ-8-36 36聯裝 БМ-8-48 48聯裝和 БМ-8-72 72聯裝火箭炮。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1門喀秋莎在戰斗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М-31-4火箭炮。這是一種架在地上發射的火箭炮。發射М-30 300毫米火箭彈。為了減少研製難度,М-30是一種超口徑火箭彈,戰斗部的口徑是300毫米,後部發動機的直徑只有152毫米。這樣就相當於減少了火箭彈發射葯的葯量,導致М-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過М-30火箭彈戰斗部裝葯達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彈的威力還大,可以摧毀戰爭後期德軍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出現了採用М-31-4發射架的БМ-30-12 12聯裝自行火箭炮。БМ-30 火箭炮在布達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門БМ-8系列,6800門БМ-13系列和1800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蘇聯紅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另類喀秋莎
1941年底,蘇聯曾經研製了線導的М-13СН火箭彈,具體技術數據不詳。估計由於難度太大放棄了研製。
由於前線對裝備火箭炮的呼聲越來越高,蘇聯還在3輪摩托車和摩托雪橇上搞了一種奇特的БМ-8-12 12聯火箭炮。不過在摩托車上的火箭炮發射穩定性實在太差,所以它並沒有定型批量生產。開始組裝的少量БМ-8-12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還有一種裝在重機槍槍架上的М-8-6 6聯火箭炮也曾經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1942年秋,蘇軍和德軍在高加索地區展開激戰。由於高加索地域是山地,蘇軍的火箭炮開不上去。而前線部隊又需要火力支援。蘇聯人又緊急開發了一種山地型喀秋莎——БМ-8-8 8聯火箭炮。БМ-8-8由3個模塊組成,總重68千克(不含彈),每個模塊重22-23千克。因此,只要3個人就可以攜帶1門,非常適合山地作戰。不過等到火箭炮正式裝備部隊時,已是1943年初。此時的德軍為了避免被包圍,正積極從高加索撤退。蘇聯的山地喀秋莎只裝備了2個獨立營,沒有能夠發揮大的作用。由於後來的戰斗主要實在平原上進行的,山地型喀秋莎很快停產了。

Ⅱ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會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第一、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反法西斯國家第一次成建制地殲滅一個納粹德國精銳集團軍,納粹德國損失了大量有經驗和戰鬥力的基層軍官和士兵,士氣和戰鬥力方面都收到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二、德國當時在蘇德戰場的兵力已經接近枯竭,參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兵力是少數可以用於進攻的部隊 。

Ⅲ 俄羅斯電影喀秋莎插曲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主題曲《飄落》 插曲 《小路》、《喀秋莎》、《尋找》、《家鄉的思念》

Ⅳ 你怎麼看待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

我覺得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這部劇非常棒。

浪漫喜劇電影《戰斗民族養成記》自昨日上映以來,一直受到各年齡段觀眾的高度評價,如「瘋狂」、「歡樂」、「幽默」、「堅韌」、「溫馨」等。觀眾不僅稱贊這部電影的實用性:「我學會了一些參觀岳父家的絕妙方法,今年我可以自信地走進岳父家。」。許多觀眾被影片中的各種「俄羅斯測試」深深吸引,如「冰穹」、「桑拿」、「雪地摩托」等元素,並評論道:「作戰民族的運作太風騷了」,「開眼了,戰爭」打起來多好玩!

就更別提劇中各種刻意的「玩梗」,和不僅不好笑而且顯得十分低俗,充斥著對女性物化的各類暗示。至於所謂的「想成為俄羅斯人必須經歷的幾種挑戰」,無一不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對斯拉夫文化完全沒有了解的人一定會看得一頭霧水。


Ⅳ 二戰雙方傷亡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傷亡最慘重的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作戰」,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國的前沿陣地已經基本穩固。然而,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放棄了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部分德軍統帥希望攻擊蘇聯意想不到的戰略方向以求獲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這個目標過於明顯。因此,德國開始籌劃在北部或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攻勢。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由於蘇聯南部地區有支撐蘇聯戰爭機器的高加索油田,聯系中亞地區的伏爾加河以及大片農田,因此德國希望能夠挺進這個區域,盡可能地削弱蘇聯的經濟和戰爭潛力。

藍色行動

德國計劃調遣南方集團軍群全速進攻,迅速穿越俄羅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這場夏季攻勢被命名為「藍色行動」(德語:Fall Blau)。參加行動的部隊包括第六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以及第一、第四裝甲集團軍。在1941年,南部集團軍已經佔領了烏克蘭地區,並被調往計劃發動進攻的地區。
然而,在戰略計劃中,希特勒進行了介入,並命令該集團軍分成兩個集團軍群。南部集團軍A軍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揮,並按原計劃向南推進至嘸鈾鰲D喜考�啪麭軍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盧斯率領的第六集團軍和赫曼·霍特指揮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其目標是東渡伏爾加河並佔領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視佔領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幾個原因:這是伏爾加沿岸的主要工業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將保障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德軍的左翼;另外,該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敵斯大林,如能攻佔這個城市,將對對手造成極大的壓力。當然,斯大林也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座城市的防衛非常重視。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的戰爭密令:第41號指令。企圖一俟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最終殲滅蘇軍殘存的有生力量,盡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旨在殲滅頓河前面的敵人,接著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戰役初期

藍色行動原定於1942年5月開始。但是參與該行動的部分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直到當年6月,這座城市仍未被佔領,因此這也迫使德國不得不數次推遲藍色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鐵木辛哥元帥領導 南方面軍主力發動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1942年6月28日,作為藍色行動的序幕,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發起了攻擊。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科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的進攻起初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幾乎未進行有效的抵抗,便向東迅速撤退。雖然蘇聯曾試圖鞏固防線,但由於另一部分德軍從側翼進攻,導致了防線的崩潰。德軍將蘇軍兩次包圍,並殲滅大部份蘇軍。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爾科夫的東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後米里洛夫的羅斯托夫-奧比拉斯地區。同時,匈牙利第二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也對 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是當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由於第六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希特勒便直接參與指揮,命令第四裝甲軍團南下加入南方集團軍A軍群。由於當地公路狹窄並且數量不多,導致了第四裝甲軍團與第六集團軍陷入了交通的阻塞。兩個軍團為了疏導路面數以千計的車輛,不得不陷入停滯。這次遲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進攻至少推遲了1個星期,未能一舉突入斯大林格勒。由於第四裝甲軍團沒有達到配合A軍群合圍蘇軍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變了主意,命令第四裝甲軍團重新加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蘇聯指揮層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7月,蘇聯制定了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計劃。斯大林格勒的東面是寬闊的伏爾加河,在河對面布置了剛剛組建的第62集團軍,其指揮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戰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斯大林任命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到7月底,德國軍隊已經將自己的陣地推進到頓河對岸。德國人利用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盟友的軍隊來鞏固防線。第六集團軍已經距離斯大林格勒僅數十公里,而位於其南面的第四裝甲軍團也開始北上協助對這座城市的攻擊。在南面,A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地區。也無法再對北面的B軍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軍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次日,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為防守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分兵力於7日組建東南方面軍(轄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 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發布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斗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槍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面和西南面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鉗形攻勢」。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14裝甲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並奪取該市。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蘇軍統帥部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北面對德軍實施反突擊,阻敵於西北市郊。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並將主力轉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突破了蘇軍防禦,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

蘇軍最高統帥部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減輕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雙方經過激列爭斗,傷亡慘重。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

斯大林格勒城內的激烈巷戰

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雙方展開巷戰逐街逐樓逐屋反復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盡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斗。」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斗。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對火車站反復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占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斗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斗。由於城內布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斗,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通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盡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斗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紅色十月工廠、 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斗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斗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11月11日,德軍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

蘇軍紅軍反攻的「鐵鉗攻勢」

在圍城期間,協助防衛B軍群側翼的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部隊都要求其指揮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軍團(裝備和訓練都很落後)負責防護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長的地帶。這使得其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B軍群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希特勒過於關注攻城本身,拒絕了側翼部隊提出的增援要求。為此,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將其撤職,任命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為新一任參謀總長。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到了秋天,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紅軍統帥朱可夫開始在城外的南北兩側大規模集結兵力。德軍的北側是由裝備落後並且鬥志不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通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這次戰略的暗號是「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由瓦圖京大將(Nikolai Vatutin)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軍團(第1近衛軍團,第5坦克軍團和第21軍團),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在進攻的前夕,羅馬尼亞部隊似乎已有所察覺,不斷向總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軍總部拒絕。負責防衛德軍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斗發起一天之內便被蘇軍粉碎。

11月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發動第二輪攻勢。負責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尼亞第4軍便首當其沖遭到了攻擊。主要由騎兵隊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軍迅速向西推進,並於2日後在卡拉赫城區會合,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約25萬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的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埃西亞軍隊陷入了這個包圍圈中,同時也包括城中尚在戰斗的數萬蘇軍士兵。德軍第六集團軍只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蘇軍投入開發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綽號[斯大林的管風琴],外觀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風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機動車輛上同時發射多達48枚的火箭彈,這種武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德軍指揮部急於讓德軍在包圍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卻聲稱空軍有能力通過「空中橋梁」為第六集團軍提供補給。一年前在迭揚斯克包圍圈中的成功空運紀錄使得德軍將領依然幻想通過強大的空軍運輸力量來維持第六集團軍的戰鬥力。然而兩次空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規模的不同。第六集團軍幾乎相當於普通德國集團軍的兩倍,另外,同時被包圍的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軍的實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復,而且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每天5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計劃,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

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嚴酷的天氣條件和蘇軍強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空中橋梁無法得以維系。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而且這些運輸飛機還要從包圍圈中運送傷病員回到後方。第六集團軍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

而在另一面,蘇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而且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12月份,德軍第57裝甲軍組織的企圖從南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行動」遭到了蘇軍的成功阻擊。赫爾曼•霍特指揮的援軍,離斯大林格勒僅距廿五公里即無法再推近。蘇軍發動反擊將其擊退150~200公里。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展現其恐怖的威力。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國人卻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余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離。事實上,第六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軍第六集團軍覆滅

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Pitomni機場和古姆拉克機場(Gumrak)的陷落意味著德軍的空中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結束。德軍的食物和彈葯都極度匱乏。盡管如此,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鞏固包圍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的稱號。鑒於以往從來沒有如此級別的德國將領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斗到底或自殺殉國。但是,當蘇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第六集團軍無線電台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向柏林發出最後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從此斷訊並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餘德軍宣布投降。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獲。讓蘇軍大為驚喜並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

投降的91000名戰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故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制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級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 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級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盡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導相關的有利消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它戰役不可比擬的。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斗到底。

會戰結果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准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傷亡總數達到約30萬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城」。60年代,蘇聯在城外的山丘馬馬耶夫崗,樹起了高達52的「俄羅斯母親紀念碑」。塑像中就包括當時戰斗時被炸毀的廢墟。大穀物倉庫和巴甫洛夫大樓等見證了非常激烈的戰斗的場所,至今仍接待後人的參觀。

Ⅵ 至少要看三遍的電影《莫斯科保衛戰》,文戲、場面、裝備怎樣

如果假期的時候你不想出門的話,筆者推薦給你一個健康有益的休閑方式,看電影。

當然,該片也一定少不了當年剛剛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莫斯科保衛戰》中再現了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打坦克的壯觀景象。

綜上,《莫斯科保衛戰》以其宏大的歷史畫面和精彩的文戲表演,再加上還原度甚高的武器裝備,使它成為二戰經典電影之一。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如果你對二戰歷史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要忽略這部《莫斯科保衛戰》,也一定不要泛泛的看一遍就拋到腦後,好的電影一定是值得你多看幾遍的。

Ⅶ 二戰中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與德軍的戰斗資料

斯大林格勒城內的激烈巷戰

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雙方展開巷戰逐街逐樓逐屋反復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盡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斗。」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斗。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對火車站反復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占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斗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斗。由於城內布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斗,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通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盡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斗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紅色十月工廠、 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斗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斗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11月11日,德軍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

蘇軍紅軍反攻的「鐵鉗攻勢」

在圍城期間,協助防衛B軍群側翼的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部隊都要求其指揮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軍團(裝備和訓練都很落後)負責防護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長的地帶。這使得其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B軍群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希特勒過於關注攻城本身,拒絕了側翼部隊提出的增援要求。為此,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將其撤職,任命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為新一任參謀總長。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到了秋天,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紅軍統帥朱可夫開始在城外的南北兩側大規模集結兵力。德軍的北側是由裝備落後並且鬥志不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通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這次戰略的暗號是「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由瓦圖京大將(Nikolai Vatutin)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軍團(第1近衛軍團,第5坦克軍團和第21軍團),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在進攻的前夕,羅馬尼亞部隊似乎已有所察覺,不斷向總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軍總部拒絕。負責防衛德軍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斗發起一天之內便被蘇軍粉碎。

11月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發動第二輪攻勢。負責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尼亞第4軍便首當其沖遭到了攻擊。主要由騎兵隊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軍迅速向西推進,並於2日後在卡拉赫城區會合,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約25萬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的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埃西亞軍隊陷入了這個包圍圈中,同時也包括城中尚在戰斗的數萬蘇軍士兵。德軍第六集團軍只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蘇軍投入開發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綽號[斯大林的管風琴],外觀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風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機動車輛上同時發射多達48枚的火箭彈,這種武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德軍指揮部急於讓德軍在包圍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卻聲稱空軍有能力通過「空中橋梁」為第六集團軍提供補給。一年前在迭揚斯克包圍圈中的成功空運紀錄使得德軍將領依然幻想通過強大的空軍運輸力量來維持第六集團軍的戰鬥力。然而兩次空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規模的不同。第六集團軍幾乎相當於普通德國集團軍的兩倍,另外,同時被包圍的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軍的實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復,而且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每天5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計劃,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

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嚴酷的天氣條件和蘇軍強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空中橋梁無法得以維系。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而且這些運輸飛機還要從包圍圈中運送傷病員回到後方。第六集團軍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

而在另一面,蘇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而且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12月份,德軍第57裝甲軍組織的企圖從南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行動」遭到了蘇軍的成功阻擊。赫爾曼�6�1霍特指揮的援軍,離斯大林格勒僅距廿五公里即無法再推近。蘇軍發動反擊將其擊退150~200公里。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展現其恐怖的威力。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國人卻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余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離。事實上,第六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Ⅷ 二戰時法西斯與蘇聯的各種對峙

我來晚了,既然是蘇聯和法西斯的對峙,那麼一定是德國了,從1941.6.22~1945.5.8,蘇德對峙可以分為一下幾點:
一,軍備
1940 防止德國人的滑翔坦克
蘇聯為了裝甲機動作戰,曾經將T-60加裝滑翔翼,試圖在空中由運輸機下放坦克在敵後機動作戰,成功一次,後來因為技術瓶頸終止。
1941~1945坦克技術
蘇聯在站前研究出來T-34以及KV-1、2重型坦克,在當時沒有德軍坦克在任何距離擊穿的,於是德國人在IV號坦克加裝75mm長跑管,並且在1942年研製豹式坦克對付T-34,蘇軍在T-34上面加上85mm炮,並且加強裝甲,在1944年全部換裝完成。德國則制虎式坦克,蘇聯就為了對付他,接連完成KV-85、IS-1,IS-2終於可以與虎式坦克匹敵,為了保持優勢,蘇聯以科京為首的設計局的同志們有推出IS-3,即使虎王坦克也無法趕超。
1940~1945反坦克技術
德國最初推出了Pak-38型50mm火炮是當時最好的炮,蘇聯則在開戰初為了防止德國人的重型坦克(後來證明沒有)研發了Zis-2 57mm火炮,實驗型安裝了幾門在T-34上面,但是由於造價高沒有採用,後來x採用Zis-4M(因為挺便宜的),步兵蘇聯為了對付坦克使用的是反坦克步槍,而德國人大部分使用坦克殺手火箭筒,後來研製鐵拳30,60,100,150,250等等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在坦克殲擊車方面蘇軍的SU-100型坦克殲擊車可以在2000米外垂直擊穿虎式坦克炮盾最薄處,而ISU-152完全是蘇軍的反坦克利器,被稱為動物殺手。德國人則研發了類似象,鼠等等坦克殲擊車。(還有蘇聯的不狗道的一個用狗作為敢死隊的戰術,由於蘇聯坦克是柴油而德國坦克是汽油機作罷)
1941~1945火炮技術
這個不用說太多,德國人基本上就是大口徑,比如卡爾臼炮400mm,蘇聯最大的炮也就是305mm
1930~1945飛機技術
蘇聯在剛開始有優勢,強大的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的I-16,但是蘇軍的觀念過時,當巴巴羅薩行動時仍然是I-16,面對梅塞施密特-109的時候已經太過時,後來的La-7才能趕超一些,在伊柳辛的設計下出現了Y-2,被德國人稱為黑色死神。
海軍他們都不行
二,經濟
1939~1945資源
自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給德國供應資源,但是在1941-6終止,德軍進攻後英國等等同盟國也曾經供應蘇聯物資,他們從英國起航到摩爾曼斯克,經常一個個艦隊前行,為了蘇聯輸入一些物資,蘇聯在塞瓦斯托波爾的空軍基地輪番轟炸羅馬尼亞油田。德國在1942年處於鼎盛,而在東線的戰敗讓他們失去了包括土耳其,羅馬尼亞等等的支援,(盟軍的空襲十分重要,但是現在講蘇聯)
1924~1941生產力
蘇聯通過斯大林模式積累了強大的工業實力,稱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重工業國家,德國由於戰敗和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但是通過兼並一些小國,也讓他的實力不次於蘇聯。

還有德國人對同盟國的比如V-2導彈等等,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德國人的幽浮,但是沒有什麼對峙所以作罷
1941~1945各大戰役上面的對峙,比如莫斯科,斯大勒戰役,都是對峙拖時間的戰略對峙。

Ⅸ 庫爾斯克戰役蘇聯損失多少

會戰結果及影響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30個精銳師包括7個坦克師被擊潰,損失兵力50萬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火炮約3,000門,損失飛機2,300架。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蘇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6,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但會戰的勝利使蘇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最終使蘇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德軍,在質量上也超越了德軍。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
日期: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
地點: 庫爾斯克

戰前形勢
1943年初,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乘勝進攻,收復大量失地,但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也開始計劃向蘇軍反撲。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使蘇軍深入,蘇軍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起反擊,至3月2日,西南方面軍遭到了重創,其第5集團軍遭到了毀滅,3月6日,德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佔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斯大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曼施坦因的這次反擊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控制了奧廖爾一帶。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控制了別爾哥羅德地區。在突出部內的是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雙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即將展開。

戰前准備
德國:堡壘計劃
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使得德軍又充滿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過一次主動進攻來殲滅蘇軍。庫爾斯克突出部很自然的成為他的首選目標。因為這個突出部猶如一個拳頭從蘇軍的戰線中延伸出來,其正面長約250英里,而底部卻不到70英里,曼斯坦因計劃通過一次南北兩翼協調的鉗形攻擊,合圍並殲滅整個突出部內的蘇軍重兵集團。並且這次戰役的成功將縮短德軍的戰線,使德軍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計劃得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魯格元帥和陸軍總部參謀長蔡茨勒上將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上將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上將的反對。反對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國在東線坦克損失巨大。而且作為主力的3號、4號坦克已被證明不是蘇聯T34坦克的對手,而新一代5號豹式坦克和6號虎式坦克,月產量分別只有50輛和25輛,數量上與蘇軍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古德里安認為對庫爾斯克的進攻將使坦克遭受很大損失,他的改編裝甲兵的計劃也將破產。希特勒對此也猶豫不決,他曾對古德里安說「自從我開始考慮這次進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終希特勒還是決定採納曼斯坦因的計劃,他於4月15日發布第6號作戰命令,決定德軍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聯合發動一個鉗形攻勢以摧毀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聯軍隊。作戰代號為「堡壘」。

「堡壘」作戰按計劃應於5月4日發動,但由於這年雨季結束的較晚以及德軍准備上的不足,作戰計劃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討論「堡壘」計劃的會議上,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上將帶來了一疊航空照片,這些照片顯示了蘇軍在德軍計劃的進攻路線上,已經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莫德爾認為進攻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了,蘇軍已經恢復了元氣,「堡壘」計劃應該放棄。希特勒再次顯示出猶豫,但在克魯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的堅持下以及對於「閃電戰」的自信,「堡壘」作戰最終被確定在7月5日發動。

德軍兵力及部署
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的莫德爾上將的第9集團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該集團軍共有21個德國師和3個匈牙利師,33.5萬人,其中有6個坦克師,共有590輛坦克,424門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集團軍,9.6萬人,他們在這個攻勢中,將起輔助作用,主要任務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軍間的聯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包括霍特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第4裝甲集團軍下轄第52步兵軍、第48裝甲軍和第2黨衛裝甲軍共22.4萬人,925輛坦克,704門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群,擁有10個師,12.6萬人,344輛坦克和25門火炮。

此外,還有約20個師部署在上述各突擊集團的翼側。第4、第6航空隊的航空兵負責支援陸軍。這樣德軍的進攻總兵力達到9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輛,飛行2050架。德軍為這次進攻還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爾夫190A」式戰斗機和「漢克爾129」式攻擊機。

蘇聯的計劃
當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為「堡壘」計劃爭吵不休的時候,蘇軍也在計劃下一步的行動。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瓦圖京大將主張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進攻,以打亂德軍的進攻准備並奪回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失去的戰略主動權,斯大林本人也傾向於這一方案,而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則認為蘇軍應先保持防禦狀態,以堅強的防禦消耗掉德軍進攻能量,摧毀其裝甲兵力,然後再發動反攻。此時,根據前線的偵查和間諜情報都預示德軍將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展開大規模進攻,在4月12日的一次會議上,斯大林最終被說服,採納了朱可夫的計劃。於是蘇軍開始在庫爾斯克轉入了積極的防禦准備。

在前沿陣地,蘇軍精心地設計他們的防禦,構築了數道防線,防禦縱深超過100英里,整個防禦體系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和反坦克溝壕以及雷區組成,在德軍最可能的進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蘇軍兵力及部署
蘇聯T-34/85坦克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對著德中央集團軍群方向的是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團軍以及第2坦克集團軍,總兵力達71.1萬人,1.1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78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由於蘇軍認為強大的德中央集團軍群會擔當此次德軍的主攻,蘇軍在這個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強的,朱可夫元帥也親自在此坐鎮指揮。

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對德南方集團軍群的是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面軍,下轄第6、第7近衛集團軍、第40、第38、第69集團軍、第1坦克集團軍以及步兵第35軍,總兵力62.5萬人,8,718門大炮和迫擊炮,1,70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後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它的任務是當前方兩個方面軍形勢吃緊時,向它們提供增援,而一旦庫爾斯克防線被德軍突破,它將成為最後一道防線,而當蘇軍轉入反攻時,它將提供新鮮的兵力。該方面軍轄第4、第5近衛集團軍、第27、第47、第53集團軍、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第3、第5、第7近衛騎兵軍、第4近衛坦克軍、第1、第3近衛機械化軍。總兵力為57.3萬人,8,510門大炮和迫擊炮,1,63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這樣蘇方三個方面軍對德國第9和第2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佔2.4比1的優勢,在坦克上佔1.9比1的優勢。此外,索科羅夫斯基的西方方面軍、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和第2坦克軍也被部署到了庫爾斯克地區,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復雜局面。

在軍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遷到遠東的蘇聯軍火工業終於開始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同時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開始大量抵達。

戰役開始
一個個被認為德軍可能發動進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過了,兩個月來前線顯得十分平靜,時間到了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蘇近衛第6集團軍捕獲了德軍第168步兵師的一個士兵,他供認德軍即將在第二天開始進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蘇第13集團軍俘虜了一個德軍德國第6步兵師的中士,他也供認德軍將在幾小時之後發動進攻。為了打亂德軍進攻步驟,蘇軍於5日凌晨率先向德軍陣地實施了炮擊,庫爾斯克會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德軍的進攻
南線:
蘇軍的炮擊完全出乎德軍的意料,造成很大損失,雖然比原計劃推遲了3個小時。但德南方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仍然按部就班地發起了進攻。在損失36輛坦克後,德軍艱難的越過了蘇軍的反坦克雷區,猛攻蘇第67近衛步兵師的防線,面對德軍3個師的進攻,蘇第67近衛步兵師難以低擋被迫後退,瓦圖京於是把方面軍預備隊調了過來,以期能把德軍擋在第二道防線外。但不幸的是德軍還是於6日在蘇軍第二道防線上打開了一道缺口,並強渡了佩納河。

由於德軍的進攻比預計的要猛烈的多,瓦圖京被迫取消了原定於7月6日的反攻,而將計劃用於反攻的第1坦克集團軍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線後方以支援步兵進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側翼打擊德軍。這一天,德國空軍出擊了超過1000架次,完全壓制住了蘇聯空軍。經過一天激戰,雙方都受到了很大損失。

在6日傍晚,瓦圖京向華西列夫斯基請求增援,後者在得到最高統帥部的同意後,立即把草原方面軍第5近衛集團軍的第2和第10坦克軍353輛坦克調往沃羅涅日方面軍。同時瓦圖京接到斯大林親自打來的電話,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7日的戰斗中,德軍只向前推進了數公里,未能達成突破蘇軍防線的任務。第二天,德軍仍然頑強地繼續他們的攻勢,而瓦圖京也在計劃反攻,為此他向最高統帥部請求把草原方面軍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調給他指揮,他的請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這些部隊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到達。在制空權的爭奪上,通過7、8兩日的空戰,蘇聯空軍也逐漸扭轉了劣勢,完全奪取制空權只是時間問題。

7月9日是庫爾斯克會戰關鍵的一天,瓦圖京指揮部隊繼續在正面抵擋德軍向奧博揚推進,同時在兩翼連續發動反擊,雖然這些反擊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敗,但卻使德軍無法全力以赴的攻擊他們的主要目標。德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霍斯將軍見無法從正面突破奧博揚,便決定先從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黨衛裝甲軍轉向東北的普羅霍羅夫卡。接下來的兩天,德軍的進攻還比較順利,他們攻到了普羅霍羅夫卡城下,庫爾斯克會戰的高潮-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上演了。

戰後很長時間,史學家們一直認為在1943年7月12日蘇德雙方共有1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羅霍羅夫卡激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也因此被認為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並聞名於世,成為一個傳奇。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資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戰的結束,前蘇聯資料的公開,使得研究者們發現這次坦克大戰的規模要比原先認為的小得多,雙方直接參戰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約600輛。其中德軍不到200輛,蘇軍約400輛。7月12日晨,戰鬥打響,蘇德雙方幾乎是同時發動了進攻,開始時,德軍「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優勢明顯,而蘇軍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樣距離下無法對德軍造成威脅,因此蘇軍坦克開足馬力以最高速度沖向德軍。希望能接近德軍的坦克,發揮T-34機動性的優勢來戰勝笨重的「虎式」坦克。在沖鋒過程中,蘇軍坦克付出了慘重代價。當雙方接近後,戰斗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但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甚至互相肉搏。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最後因雙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而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和屍體。

在這天的坦克大戰中德軍雖然以相對較小的損失,摧毀了更多的蘇軍坦克,但他們卻沒能攻佔普羅霍羅夫卡,而隨後源源趕到的蘇軍援兵使他們的防線將更加堅固。

北線:
在北線,蘇軍的炮擊也使德軍的進攻比計劃推遲了2個半小時,在幾十分鍾的炮火准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德第9集團按計劃開始了進攻。

莫德爾為了把蘇軍的注意力從德軍的主攻方向上引開,先在左翼以3個步兵師實施佯攻,但被蘇軍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軍集中了4個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的兵力,經過激烈的戰斗,他們突破了蘇第13集團軍的第一道防線,艱難地向前推進了5公里。但在兩翼,蘇軍頑強地守住了陣地。在地面激戰的同時,雙方的空軍也在進行激戰,這一天德軍出動了1000架多次,蘇聯空軍也出動了600餘架次。雙方戰至5日終了時,德軍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卻至少損失了70輛坦克。

第二天,羅科索夫斯基開始發動反擊,莫德爾也把預備隊投入戰場,於是一次大規模坦克戰展開了。經過激戰,蘇軍的兩個坦克旅遭到重創,損失了約70輛坦克,德軍一路乘勝前進,殺到蘇軍第二條防線前,但被蘇第17近衛步兵軍以及趕來增援的蘇第17坦克軍阻止住了。

7月7日凌晨,德軍再一次發動了進攻,企圖奪取交通樞紐波內里,戰斗是異常激烈,德軍數次攻入市區,但都被頑強的蘇軍趕了出來,而蘇聯空軍經過激戰,奪取了庫爾斯克北部地區的制空權,從此給德國地面部隊以很大威懾。

戰斗到7月8日,德軍雖給蘇軍造成很大損失,但蘇軍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堅守住了陣地,在波內里城內,德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後,佔領了大半個波內里,但蘇軍仍控制著市內一些重要據點,使用德軍無法繼續推進。7月9日莫德爾以300輛坦克向蘇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結果仍然是一無所獲,此時德第9集團軍的攻擊能量已耗盡,莫德爾被迫在10日轉入防禦。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實施登陸作戰。由於義大利的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劃,抽調東線的兵力去義大利。7月13日他召集克魯格、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總部開會,宣布這一決定,由於中央集團軍群現在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地反對,他認為蘇軍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多堅持一下德軍就能取得勝利。基於對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雖然終止了「堡壘」計劃,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繼續在南線進攻。

但曼斯坦因對蘇軍實力的判斷是相當錯誤的,其多次進攻均未能達成目標,而此時庫爾斯克北部以及義大利的局勢卻日益惡化,這促使希特勒最終取消了進攻,德軍於7月17日開始後撤,到23日,雙方基本恢復了交戰前的態勢。

蘇軍的進攻
奧廖爾戰役
蘇軍的進攻率先在庫爾斯克北部發起,當德軍在的攻勢在7月10日被阻止後,蘇軍決定於12日發動進攻,並以打敗拿破崙入侵的俄國元帥「庫圖佐夫」的名字作為此次戰役的代號。12日凌晨,蘇軍向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陣地實施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炮擊,隨後索科羅夫斯基上將的西方方面軍和波波夫上將布良斯克方面軍的一線部隊開始進攻。德軍則進行著頑強的抵抗,給蘇軍造成重點傷亡。15日羅科索夫斯基大將指揮蘇中央方面軍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團軍也加入攻擊。

此時蘇聯空軍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權,法國「諾曼底」航空大隊也在庫爾斯克上空與蘇聯空軍並肩作戰。面對坦克和兵力都占優勢的蘇軍,莫德爾無力阻止其進攻,他意識到失去奧廖爾只是時間問題。7月16日,莫德爾向希特勒請求放棄奧廖爾將德軍後撤至「哈根」防線,但被希特勒否決。到了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義大利退出戰爭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希特勒需要從東線抽調兵力去義大利,而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也面臨被蘇軍合圍的危險。在莫德爾和克魯格再一次請求後撤後,希特勒最終同意棄守奧廖爾,並調第2黨衛裝甲軍去穩定義大利的局勢。

7月31日德軍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線撤退,撤退途中,德軍實行了殘酷的焦土政策。8月5日蘇軍攻克了奧廖爾,並繼續追擊退卻中的德軍,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進入卡拉切夫,至16日蘇軍的進攻基本結束,戰線逐步穩定了下來。

在奧廖爾戰役中,蘇軍殲敵20萬人,坦克1044輛,火炮2402門,並向西推進了150公里,拉平了庫爾斯克防線,但卻未能完成戰前制定的合圍並殲滅德中央集團軍群的計劃,同時蘇軍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傷亡429,890人,損失坦克2,586輛,火炮892門,飛機1,104架。

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戰役
在南線,當德軍在7月23日和蘇軍脫離接觸時,斯大林便要求蘇軍立刻發動反攻,但朱可夫認為經過連續的艱苦戰斗後,在發動攻勢前,蘇軍應進行必要的補充和修整,這樣蘇軍把進攻的日期最終確定在8月3日,這次作戰的代號以七年戰爭中俄國名將「魯緬采夫」的名字命名。擔當此次進攻任務的是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總兵力為90萬人和2,8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此時曼斯坦因還認為蘇軍已經瀕臨崩潰,取消「堡壘」作戰是錯誤的決定。這使得德軍對蘇軍的進攻完全沒有準備。

8月3日凌晨5點,蘇軍近萬門大炮齊鳴,大量炮彈傾卸到德軍陣地上,炮擊持續了兩多小時,最後以一陣喀秋莎火箭炮的齊射作為結束,隨後坦克和步兵開始發起攻擊。在炮擊中倖存的德兵無力阻擋蘇軍的前進,蘇軍很快就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防線,經過一天的戰斗蘇軍各突擊集團平均向德軍縱深推進了10~15公里。 在隨後幾天的戰斗中,德軍的防守異常地頑強,蘇軍的坦克雖然繼續向前突破,但步兵卻被德軍纏住,進展緩慢。至8月5日蘇第1坦克集團軍攻佔鮑里索夫卡切斷了托馬羅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師和第19裝甲師的退路,等待他們的命運將是被殲滅。但被圍德軍仍拚死抵抗,正是由於他們的頑強抵抗為曼斯坦因將德軍主力從別爾格羅德撤往哈爾科夫贏得了時間。5日蘇軍收復別爾格羅德,7日佔領德軍後方的後勤供應基地博戈杜霍夫,繳獲大量德軍物資和燃料。

在6、7兩日,由於蘇軍坦克隊前進很快,而步兵忙於清除被包圍的德軍,蘇軍的坦克部隊和步兵已開始脫節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蘇軍這個弱點,他開始有計劃的撤退以贏得時間來集結兵力,等蘇軍進攻能量逐漸消耗後,實施反擊。此時瓦圖京對形勢十分樂觀,他認為德軍已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命令前線坦克部隊繼續進攻,切斷哈爾科夫至波爾塔瓦的鐵路線,阻止德軍逃脫。

8月11日德軍已經集結完畢,並補充了充足的彈葯和燃料,曼斯坦因開始反攻,而此時蘇軍的坦克部隊仍處於追擊狀態,各部隊之間分散很廣,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後方,且經過多日激戰,彈葯和燃料都已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蘇軍對德軍的進攻未有察覺。蘇軍正在重犯5個月前在哈爾科夫戰役的錯誤。11日晚蘇第1坦克集團軍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團被德軍圍殲,由於蘇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及時趕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團軍的全軍覆滅。12日在德軍的進攻下,蘇軍被迫後退,隨後蘇第六近衛集團軍的第六坦克軍在14日被德軍包圍遭到慘敗。

戰斗到8月17日,雙方都遭受了巨大損失,德軍的反擊雖然給蘇軍以重創,但曼斯坦因卻沒有力量進一步擴大戰果,而蘇軍數量上的優勢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很快又恢復了進攻。其後德軍的反攻再也沒能給蘇軍造成威脅。19日蘇軍攻抵哈爾科夫西面的烏德河北岸,並於20日強渡烏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橋頭堡。攻打哈爾科夫的戰斗異常激烈,強大的蘇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最後只剩下了50輛坦克。22日晚蘇第53集團軍率先攻入城內,德軍開始全面撤出哈爾科夫,退向第聶伯河的防線,沿途他們破壞了所有公路、鐵路和橋梁,污染了水源、焚燒一切農作物,毀壞了建築物。蘇軍於23日收復哈爾科夫。

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戰役中,蘇軍殲敵約20萬人,自身損失也達255,566人,坦克1,864輛, 火炮423門,飛機153架。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戰爭電影喀秋莎行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類似菊石的電影 瀏覽:750
夏威夷電影完整版 瀏覽:193
邵氏經典古裝武俠 瀏覽:225
魔物吃胎兒的泰國電影 瀏覽:697
男性露性器官電影 瀏覽:166
吸乳汁的電影 瀏覽:546
吳家麗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427
國外在線電影 瀏覽:108
變形金剛6百度網盤 瀏覽:929
稍安勿躁電影大概內容 瀏覽:988
清正廉潔電影 瀏覽:746
徐錦江和林偉建主演電影 瀏覽:212
拳皇97的有電影嗎 瀏覽:358
學生考90分老師答應條件的韓劇白峰羽美 瀏覽:173
李彩潭嫉妒陷阱 瀏覽:976
微電影北漂女孩彪哥收房租 瀏覽:59
電影院緊挨著書店英文翻譯 瀏覽:114
小電影網站進不去 瀏覽:685
殺人碎屍電影 瀏覽:422
邵氏電影顏色片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