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先鋒派電影

法國先鋒派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19 18:18:51

1. 歐洲先鋒派電影是什麼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
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2. 如何定義「先鋒派電影」

先鋒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先鋒派電影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創作流派,它包括了「純電影」、「達達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的創作流派。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深受影迷喜愛。英文名為:avant-garde film。
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
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3. 先鋒派電影的介紹

先鋒派電影(英語: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先鋒派電影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1先鋒派電影以法國和德國為策源地 。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由於他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加之一位藝術家可能同時接納多種思潮的影響,所以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1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4. 先鋒派電影朝現實主義美學探索發展的原因,並簡要說明發展的表現

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法國經濟大蕭條比歐洲其他國家持續時間略長一些(1929-1935),這一時期的人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活下去的現實問題,也不得不從生活中尋找一點點樂趣,一點點詩意。

5. 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代表作都有哪幾部

《沉睡的巴黎》~~《厄舍古廈的倒塌》~~

6. 什麼事先鋒派電影

所謂先鋒派電影運動是在現代派這個總的文藝思潮影響下,從1925年到20世紀30年代初,即由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的這個時期出現的一種影片拍攝思路,其中心在法國和德國。

史學家們認定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運動。

先鋒派的理論主張是:①反對敘事,把情節糾葛和性格刻畫等列為電影的「敵對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圖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為影片的全部內容,主張影片非情節化、非戲劇化;②鼓吹通過聯想的絕對自由來達到『電影詩』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實,任何理性的含義,追求純粹的節奏,純粹的情緒;③描寫夢幻世界,即一個充滿了潛意識活動的非理性世界;④把表現物放在比表現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上,而對物的表現——萬物有靈論——則應當是排斥含義,排斥邏輯的。其代表作有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的《休息節日》。

影片表現的是一個男子在節日作通宵夜遊以後在昏睡中所做的一個夢,前半部分是舞蹈表現,後來因主要的舞蹈演員被打死而轉接出一個送殯場面。影片進行了一系列的造型、節奏和蒙太奇試驗,並極力追求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芭蕾舞演員已在翩翩起舞,裙子一開一合,動作優美,可她猛一轉臉,卻成了一個戴眼鏡、長鬍子的紳士,表現出一種幽默諷刺的意味。

7. 先鋒派電影的主要派別

法國20年代(1917——1928)的這場藝術運動的前期和後期有明顯的不同。前期的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主要集中於對光的認識;而1925年以後,則傾向於抽象化。所以將1925年以前的法國電影藝術運動稱為「印象派,而將1925年以後的法國學派成為先鋒派。不過,印象派電影一般被視為先鋒派電影的前奏,甚至有人乾脆把它歸入先鋒派,視為該運動的第一階段。20年代的先鋒派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電影運動。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是以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和R.克萊爾等人的電影實驗作品為代表,他們當時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與德國「先鋒派影片不同之處是,他們並不把手繪的圖形的變化作為表現內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結合起來表現。如萊謝爾於1924年拍攝的短片《機械舞蹈》和克萊爾的《幕間節目》(1924)等,這些影片同樣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這些影片又稱作「達達主義電影、「抽象電影或「純電影。
第二階段
是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導演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法國立體主義畫家費爾南·萊謝爾最初從事電影創作的意圖是要以電影的手段來進行他在繪畫方面的研究,他在創作中自然地意識到電影為什麼就不能擺脫敘事和演出的梗桔呢?他在《機器的舞蹈》(1923年)的拍攝中,便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他將日常生活中自然運動的物象,如:鍾擺、女孩兒盪鞦韆、上樓梯的婦女和活動的木馬等等,同以電影手段使之運動起來的機器零件、櫥窗模特兒的腿、商店裡的日用品,以及招貼畫和報紙的標題等等一些立體派畫家所喜愛的造型物體加以並列,形成了一幕的確富有電影化運動效果的——機器的舞蹈。
由於萊謝爾十分強調純構圖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的對位處理,因此,影片中一切活動的物像都如同鍾擺的節奏運動起來。那些自然物體成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很強的活動影像,而人物的運動在失去了她的現實性的同時,卻造成了一種特殊運動的感受方式。萊謝爾曾談到他拍攝這部影片的目的,他是想「創造出常見的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節奏,表現出它們的造型的美。然而,事實上正如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所指出的那樣「他在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這種造型的美是屬於節奏的,而不是屬於為節奏所掩蓋的物體本身的。對於電影視覺節奏的實驗,萊謝爾的《機器的舞蹈》無疑是在探索著電影藝術表現的新的領域。 達達主義的藝術主張,被看作是荒謬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達達主義的藝術家們以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的「破壞就是創造的政治口號作為自己的美學信條,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傑作作為諷刺的對象,向傳統藝術觀進行挑戰。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杜桑的《帶胡須的蒙娜麗莎》。這一反藝術的藝術流派與20年代超現實傾向的電影美學相吻合,並在實驗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佼置。曼·雷伊的《回到理性》(1923年),是達達主義的第一部作品。
製作者將釘子、鈕扣、照片和帶子狡在膠片上感光,創造出畫面上雜亂物品的輪廓。影片放映時,先鋒派電影藝術家們的狂熱,幾乎捅壞了天花板,人們把這一次看作是非常成功的晚會。達達主義者就是尋求這種所謂「機器和陽傘在手術台上突然相遇的美。而翌年,由雷內·克萊爾拍攝的《幕間休息》,則成為達達主義最為傑出的一部代表作品。
雷內,克萊爾將卓別林的喜劇精神與《機器的舞蹈》中的幽默感溶人到他的作品中,創造出《幕間休息》這部「荒唐的傑作。那些恰似達達主義藝術家的夢境——在巴黎屋海上空飄盪的紙船,香煙變成了希臘廟宇的柱子,和幾個達達主義藝術家們的游戲場面——曼·薩蒂在搬運一尊大炮、舞蹈家讓·布爾林滑稽地穿著獵裝出現在香樹里舍劇場的房頂上,以及用高速攝影和低速攝影造成的失去庄嚴感的送葬隊伍和最後從棺材裡站立起來的布爾林等等,在富有節奏感的剪輯中,構成了一部既充滿想像力,而又荒誕無稽的達達主義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與曼·雷伊的《回到理性》相比較,雷內·克萊爾的《幕間休息》並不是利用了抽象的形式,而是利用了現實生活的素材。然而,形成其同一風格的關鍵,則是他們所共有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幕間休息》中的視覺素材的現實時空,被克萊爾有意識地剪亂,並以一種反邏輯的形式出現。同時,那些次序顛倒的視覺片段本身也沒有什麼故事結構可言,而是達達主義繪畫的「換位法,在電影剪輯技巧上的新的發現。特別是那個著名鏡頭:開始從下面仰拍的穿著裙子跳著輕盈舞步的芭蕾舞演員,在鏡頭升上來之後,卻使人意外地發現那是一個長著落腮鬍子戴著夾鼻眼鏡的男人。克萊爾在這里創造出「相互不同質的要素在平面上接觸會產生詩意的燃燒的奇異的視覺效果。目的就是要引起觀眾的鬨堂大笑。在雷內·克萊爾的達達主義美學追求中現實素材失去了它的現實性,而成為了超現實性的。 達達主義電影中的超現實性的美學追求,最終導致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正如文學和繪畫從達達主義演進到超現實主義一樣。超現實主義的電影製作者們,在達達主義電影的無邏輯無理性的美學基礎上「試圖把夢境、心理變飽、無意識或潛意識過程(主要是受弗洛依德的影響,小部分是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搬上銀幕。創造出一種存在於藝術家內心的、超越夢幻與現實的絕對現實的電影作品。 超現實主義成為許多先鋒派電影藝術的最終歸宿。謝爾曼·杜拉克拍攝的《貝殼與僧侶》(1927年劉易士·布努艾爾拍攝的《一條安達魯狗》)。1928年加斯東·拉韋爾拍攝的《珍珠項鏈》1929年以及曼·雷伊拍攝的《海之星》等,都成為這一時期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在這些具有戲劇因素,但缺少戲劇動作的影片中,愛情成為他們描寫夢幻與現實相離異的主要對象。其中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被看作是超現實主義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影片描寫了一個禁慾而性無能的牧師幻想著和一個先後扮作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的情敵之間為爭奪一個女孩兒的故事,然而,影片在以一系列的畫面去揭示人物的心理狀態時,卻更多地突出了牧師的痛苦和悲哀,而缺少那個時代應有的幽默感,因此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大興趣。此後,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薩爾瓦多。達利參加了劇本的創作)以描寫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那一連串的夢境,從而進入人類潛意識狀態的探索,並試圖激起觀眾的內心沖動的影片,才真正引起人們注意,被視為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典型的代表作品。 在影片《一條安達魯狗》中,人物的夢境和潛意識狀態,則是由一個個令人驚怖的恐怖事件和鏡頭連接起來:男人用剃刀將女人的眼球割開、街道上的一起車禍、半陰陽人凝視著砍斷的手、鋼琴上堆放的爛驢肉、企圖一次強奸、掌心中的一窩螞蟻等等。
整部影片充滿了暴力、性慾和古怪的幽默,突出了超現實主義作品不受理性和邏輯支配的特點。在《一條安達魯狗》的表現形式中,與印象主義心理敘事和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相比較存在著共同之處,即影片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是現實的,他們似乎對那些非現實的幾何圖形、線條等在膠片上作畫的方式不感興趣。自然他們也存在著不同之處:與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相比較,影片的劇情沒有任何敘事邏輯可言,劇中人物的行為和動機也沒有任何的心理依據,一切都是出自於一種原始的無理性的沖動。與克萊爾的《幕間休息》相比較,影片則失去了那種無憂無慮的輕松感,布努艾爾稱「《一條安達魯狗》是一種殺戮的絕望而激烈的呼籲,它象徵著20年代末青年知識分子對於社會現實充滿矛盾情緒的反抗精神。同時,影片還明顯地從先鋒派電影對於純節奏形式的探索轉向了對於內容的探索。而「這種富於含義的內容顯然是屬於幻想領域的。說得更精確一些,那就是要求使幻想不知不覺地變得比我們的感覺世界更真實和更重要。內心現實成為超現實主義者「唯一關心的現實,正如克拉考爾所指出的那樣:超現實主義者「深信內心的現實是遠遠高出於外部的現實的。因此,它們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本能活動、夢境、幻想等等,具體地表現出內心的生活流和它的全部內容,而毫不藉助於故事或任何其他理性的方法。
活躍於法國『20年代的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在對於電影美學充滿熱情、積極的探索中,盡管那些年輕的電影製作者們思想上還存在著某些局限,盡管他們的某些理論和主張還過於偏激,但是,他們對於「動態的造型藝術的理解,對於電影形象結構的開掘,對於電影視覺語言的貢獻都是無可估量的。僅就超現實主義而言,它在電影中真正地實現了超現實主義作家布魯東的願望:「(時間)分割、被打亂、被消滅了。現在和將來不再互相抵觸。生活在昨天或者明天,和生活在今天一樣容易,甚至可以同時生活在昨天和明天。這無疑成為50年代末再度興起的現代主義電影的創作基礎。同時,法國先鋒派電影的實驗精神也不斷地激勵著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電影藝術更具想像力、更新穎、更奇特、更深入的美學探索。

8. 純電影的典型代表

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導演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歐美電影界,尤其是評論界有時也用「先鋒派」一詞去形容具有獨創性意圖的影片或創作手法,自然它們已與上述電影創新運動無直接關系。

9. 如何評價20世紀20年代歐洲先鋒主義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先鋒派:第一,以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為主要代表,其從1917年到1929年貫穿了整個先鋒派運動的始終,因為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最早體現出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所以被稱之為「第一先鋒派」;第二,分別是以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為代表的、有著超現實傾向的各種電影流派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被稱之為「第二先鋒派」;第三,是阿貝爾托·卡瓦爾康蒂在法國創立的一個紀錄電影流派,他於1926年製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幾小時》標志著這個流派的正式誕生[1],後被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之為「第三先鋒派」。雖然三個先鋒派產生的影片特點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作為組成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一部分,有一個明顯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業盈利和影片講述故事為目的,並且由於當時有聲電影的技術還沒有發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對無聲影片純視覺表現力和美學特徵的探索方面。

閱讀全文

與法國先鋒派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類似菊石的電影 瀏覽:750
夏威夷電影完整版 瀏覽:193
邵氏經典古裝武俠 瀏覽:225
魔物吃胎兒的泰國電影 瀏覽:697
男性露性器官電影 瀏覽:166
吸乳汁的電影 瀏覽:546
吳家麗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427
國外在線電影 瀏覽:108
變形金剛6百度網盤 瀏覽:929
稍安勿躁電影大概內容 瀏覽:988
清正廉潔電影 瀏覽:746
徐錦江和林偉建主演電影 瀏覽:212
拳皇97的有電影嗎 瀏覽:358
學生考90分老師答應條件的韓劇白峰羽美 瀏覽:173
李彩潭嫉妒陷阱 瀏覽:976
微電影北漂女孩彪哥收房租 瀏覽:59
電影院緊挨著書店英文翻譯 瀏覽:114
小電影網站進不去 瀏覽:685
殺人碎屍電影 瀏覽:422
邵氏電影顏色片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