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新浪潮電影中國導演

法國新浪潮電影中國導演

發布時間:2023-06-08 09:50:32

Ⅰ 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是誰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 *** 。

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弗朗索瓦·特呂弗正面批判這種優質電影,從而引發大論戰。

既然反對編劇的電影,反對建立在各部門嫻熟技能之上的優質電影,特呂弗推崇的是導演的重要性。

他最喜歡的作者是讓·雷諾阿、羅伯特·布賴松、薩沙·基特里、雅克·塔蒂、馬克斯·奧弗爾斯、雅克·貝克、羅傑·林哈特或讓·谷克多。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

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

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弗朗索瓦·特呂弗》:弗朗索瓦·特呂弗的電影成就舉世公認。

21部長片,在許多影迷心中,部部經典。

五十二歲的人生,他把自己獻給了摯愛的電影。

弗朗索瓦·特呂弗是怎樣一個人呢?外界歷來有種種的猜測與誤解。

他本人在世時也一直有意無意保持著神秘。

只是存培又一部的電影里,他隱約描繪著自己生命的輪廓,如安托萬·杜瓦內爾這個人物(讓-皮埃爾·萊奧扮演的《四百下》中的少年、《偷吻》中的青年、《大妻生活》中的新郎),以及其他影片中的人物《美國之夜》中的電影導演費朗、《男人 *** 》中的勾引者貝特朗·莫拉納、《綠色房間》巾將生命獻給死者祭壇而自己卻未受到安慰的朋友朱利安·達維納。

而現實中的弗朗索瓦·特呂弗,個性更為復雜;要全面地了解他,有必要寫作一部傳記。

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眾多朋友提供了大量證據,他本人也遺留下數量驚人的私人資料;基於這些豐富資料,本傳記揭示了弗朗索瓦·特呂弗多礆多衫的一生。

《弗朗索瓦·特呂弗》是一部值得仔細品讀的傳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為一位敏感熱情的電影人寫的傳記。

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

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

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

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阿涅斯·瓦爾達她長期以來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譽。

1956年,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數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帶著其中的百餘幅照片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參加法國電影回顧展北京站的開幕式。

Ⅱ 如何評價導演婁燁

提起中國電影導演,製片人。在我腦海首先閃現的就是張藝謀,陳小剛,李安這些導演,畢竟他們在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有不小的貢獻。但是相對於導演婁燁我真的不是特別熟悉。


但自從看了他導演的電影《推拿》後才對婁燁導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總結:我挺喜歡的。他的作品能給觀者帶來無限的憧憬,然而不管片子想表達什麼,它會讓觀眾覺得你的各種想像都是成立的。

Ⅲ 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文化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也是當今電影的高產國,幾乎已經成為歐洲電影的代名詞。60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這場電影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的昨天和今天

新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 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 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運動的 流派,作家作品我們通常意義上劃分為三個部分。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消檔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新浪潮眼中的巴黎

游納1964年,正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六位電影大師有了個念頭——要拍一拍發生在身邊巴黎的故事。在很多電影找不到贊助商的時候,他們想出了個便宜的辦法:先用16毫米的膠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業發行。

「新浪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的創作確實有很多新鮮玩意,但今天看來大多已是歷史的一部分。看目前中國的情況,現實意義烈的,莫過於新浪潮曾經帶來的體制變革。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

她長期以來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譽。1956年,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數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帶著其中的百餘幅照片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參加法國電影回顧展北京站的開幕式。

新浪潮之果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 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狂野的青春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拿磨亂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

代表作家作品

特呂弗《四百下》(1958)

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

Ⅳ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影響是什麼樣

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個積極的貢獻:攝制班子不臃腫、在實景中拍攝、不拘泥於過分僵化的專業規則…這種解放思想的作法影響了以後的年代。那時,在電影開始起步或正在復興的國家中,青年們最希望掌握的就是這方面的經驗。正是由於這幾點確實擺脫了陳規舊習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傳奇。…

Ⅳ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四百下》這兩部法國電影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鏡頭對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灣新浪潮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要推手,當然蔡明亮也是,他的電影題材不同於他們,煥發了台灣電影的活力。

Ⅵ 五十年代末的電影新浪潮緣起在

有關這個概念的緣起解釋如下:
『來歷』
「新浪潮」這個詞最早來自法國女記者弗朗索瓦絲·吉羅(Françoise Giroud)於1957年10月3日發表於法國時事周刊《快報》(L'Express)的一篇以社會調查報告為依據的文章,這篇名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報》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將二戰後新一代法國青年統稱為「新浪潮」。之後,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影評人皮埃爾·比亞爾(Pierre Billard)於1958年2月的《電影》(Cinéma 58)第一次運用到電影批評中,在文章中,比亞爾列舉出一個法國青年導演的名單,名單上有22位新導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亞爾不無感慨地寫到:「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但法國新浪潮運動,一般認為是從1959年戛納電影節上出現的一批法國青年導演為標志,從此人們將這批青年導演通稱為「新浪潮」一代。
『代表人物』
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雅克·里維特
『戈達爾新浪潮作品』
戈達爾經常流連於巴黎的咖啡館,或在水壩工地上當小工,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獲法國讓·維果獎。此片沒有腳本,導演連夜突擊對白,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在後來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攝中還需導演向演員提示對話內容。他的這種即興式拍攝風格大多數是實景、外景,獨樹一幟,蜚聲國際。該片連同特呂弗的《四百擊》等影片被認為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達爾是一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視》(1963)、《美國製造》(1966)、《中國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生活,後期轉向對左傾思想的研究。1959年,在特呂弗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狂人皮埃洛》等。

Ⅶ 法國電影新浪潮詳細資料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Ⅷ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主將有哪幾位

弗朗索瓦.特呂弗
楚浮
高達
夏布洛
侯麥
賈克希維特

閱讀全文

與法國新浪潮電影中國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十大電影網站 瀏覽:206
鄭則仕娶了寡婦電影 瀏覽:313
孫子涵同性戀電影歌曲 瀏覽:105
日本電影瞎子和尚叫什麼 瀏覽:634
邱淑貞演過的黃色 瀏覽:362
電影世上只有媽媽好免費 瀏覽:950
邵氏鴛鴦刀電影完整版 瀏覽:79
姑娘願意花時間陪我看電影 瀏覽:620
貓眼最新實時票房排行 瀏覽:991
王駝子扮演者 瀏覽:433
韓國電影鋼琴協奏曲 瀏覽:325
帶夫人名的電影 瀏覽:990
國外五個字電影 瀏覽:389
戰狼百度網盤鏈接 瀏覽:634
現在哪個軟體能看附近人看的電影 瀏覽:158
成人免費α片網站入口 瀏覽:971
十龍十鳳電影叫什麼 瀏覽:524
洪金寶粵語版免費觀看 瀏覽:624
兒童和狗狗農村電影 瀏覽:91
電影變形金剛4免費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