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電影演員年畫

電影演員年畫

發布時間:2022-05-29 08:15:21

⑴ 電視劇《神話》中德香的扮演者、個人資料

宋欣潔 性別:女 身高:1.71 體重:53公斤 生日:3月8日 星座:雙魚 籍貫:南京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 2005《幻想殷商》飾白骨精 2007《滿堂兒女》飾女一劉秀雲 2007《臉譜》 飾秦歡 2008 《同一夢想》飾女一陳丹雁 2008《熱愛》 反女一程雅如 2010《神話》 飾德香 2009《新警事》一 飾女一林薇 《新警事》二 飾女一林薇 2011《年畫》飾楊麗春 2011《別樣幸福》劉佳琪 2011《晉陽秋》飾郭玉秀 2011《瀛寰之志》飾續戴月 電影作品 膠片電影 2008《潘作良》 導演:宋江波 數字電影 2008《男人三五十》又名《葉子》 飾女一 葉子 導演:程東海

⑵ 演員韓影和張少華誰年齡大

張少華比韓影年紀大
韓影,女,表演藝術家,1940年1月1日出生於北京,北京曲劇團演員。
1990年,主演了家庭情感倫理劇《渴望》 。1991年,獲得第九屆金鷹獎最佳女配角 。1994年,出演了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2000年,客串了《大宅門》 。2002年,主演的車站警察和漂泊求生打工妹愛情故事的影片《秋天的流星雨》 。2004年,主演都市親情劇《動什麼,別動感情》 。2006年,主演農村親情電視連續劇《樂意為人》 。2008年,主演了生活倫理劇《滿堂爹娘》 。
張少華,1936年11月30日出生於中國北京,評劇、影視演員。
1982年,和趙麗蓉合作,出演電影《花為媒》。1993年,開始涉足熒屏,在電視劇《武夷仙凡界》中飾演老巫婆。1998年,與張豐毅、陳小等合作,在電視劇《龍堂》中飾妮子母親。2000年,與陳寶國、何賽飛等合作,在電視劇《大宅門》中飾李香秀的母親。2005年,因在電視劇《秘密》中的演出,獲得了第十一屆上海電視節 「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2007年,她參演電視劇《常回家看看》,同年在第七屆數字電影百合獎頒獎禮獲得「十佳演員獎」。2008年,參演電視劇《我的丑娘》,塑造了一位母親的形象。2009年,獲得《超級訪問》8周年頒獎盛典「超級藝術成就獎」。2010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演藝界十大孝子,並發表了獲獎感言。2013年,做客綜藝節目《我愛我家》;同年參加綜藝訪談節目《超級訪問》。2014年,出演江蘇衛視播出的電視劇《勇敢的心》,與楊志剛飾演的「霍嘯林」,上演了一出祖孫版的「歡喜冤家」。
2018年,參演由郭靖宇擔任編劇、總導演,巨興茂執導的傳奇劇《娘道》

⑶ 香港武打電影大殘拳扮演紹俊是誰

《大殘拳》紹俊扮演者是岳華。

岳華(1942年-2018年10月20日),出生於中國上海,原籍廣東中山,影視男演員。

1963年,因參加南國訓練班從而進入演藝圈。 1966年,主演胡金銓執導的電影《大醉俠》,憑借在片中飾演的大醉俠范大悲一角獲得關注。

2018年10月20日,岳華在加拿大離世,享年76歲。

(3)電影演員年畫擴展閱讀:

其他作品

1、《大醉俠》是由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洪金寶動作導演,鄭佩佩、岳華、陳鴻烈、楊志卿、韓英傑、谷峰等人主演的動作片。該片講述了金燕子在大醉俠范大悲的幫助下成功剿滅 「索命五虎」以及救出兄長的故事。 影片1966年04月07日於香港上映。

2、《追魂鏢》為導演何夢華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俠劉文龍(房勉)家園,被混世魔王周超(馬影)洗劫焚燒,妻慘遭殺害,子玉郎因與忠僕躲在井裡,幸未遭害。

⑷ 年畫中的故事以及圖片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是中國民俗的形象反映,是節日文化風俗的典型體現。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和祈福迎新、驅災避邪的願望。

過年的民俗

農歷過年的風俗,我國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年」字,遠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形為很像一個人在收割或頂谷禾回去,所以《說文解字》稱「年」字是「谷熟也,從禾」。商以後到了周,開始用「年」這個字來紀年。

當田裡的五穀收割完畢,則是一年過去開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稱春節叫「過年」。在中國古代年俗中,將一些祝賀過年的東西都冠以「年」字,如見面互相慶賀的話叫「年話」,門上和牆上貼的畫叫「年畫」,吃的糕叫「年糕」,走親訪友的禮儀叫「拜年」等等。

由國家正式確定過年的具體時間,是在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劉徹詔令太史丞鄧平創制「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稱「元旦」,後又稱元旦前夜為「除夕」。從此,除夕、元旦過年的風俗活動越來越多。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里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郁壘以執之。」

蔡邕所說的「神荼」、「郁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可見,年畫的風俗源於抵禦邪祟的進入的願望。

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註:「成慶,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郁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郁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說,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於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產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後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產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斗、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說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境,表現了奮發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陞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

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路等現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容。

年俗中的應景年畫

《春牛圖》

農村過去無歷書,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為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象徵春臨,童子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人耕作時按圖上節氣行事。

從宋劉克庄詩「今年台歷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遊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春牛圖》有很多種類,不同地方的年畫構圖不同,但主題一樣。

戲出燈畫

民間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城市街上懸燈結綵,慶賀佳節,農村則以秫秸扎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製的「燈方子」紙畫。

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葯名一),謎底為「使君子」。

還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紮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干,能活動自轉。常見的畫面有「三戰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

鎮宅鍾馗

鍾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鍾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鍾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復賜。」反映出宋代鍾馗是和門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在牆壁或門上。

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後,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於堂中「掛鍾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

民間年畫中的鍾馗,多無捉鬼情節,只畫鍾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蹬厚底靴,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借「蝠」與「福」字之音相諧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屬民間年畫中歷畫之一種,它也是早期出現的年畫形式之一。現存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陝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圖》。此圖中畫一蒜頭形寶瓶,上插一枝折梅花,共81花瓣。梅瓶四周,畫了從一九到九九由冷轉暖的不同節氣和人們耕種聚飲的各種風俗活動。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圖》之形式,多畫梅花。

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還有一種娃娃題材的,圖中畫一兒童拿香譜,譜上印有九個雙鉤楷字、每字九筆,如「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圖》圖案都不同,武強的《九九消寒圖》圖案為著名的「六子爭頭圖」,是武強年畫代表作。

而山東濰縣刻印的《九九消寒圖》,上印一年之節氣與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組,每組九條。每組下系一詩,詩中有寓意貧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鋪遍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時冬至節日猶如新年一樣受到重視。

財神

在民俗年畫中,關於財神的年畫最多。各地都有不同財神的圖案,有的是文財神,有的是武財神,有的是文武財神,有的是財神夫婦,有的是上關(官)下財(上面是關公,下面是財神)。關公也是財神,關公重義,因義比錢重,所以關公在財神的上面。

其實重義也是為了得財,因為只有誠信,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灶王

民諺說「先有楊家埠,後有灶王爺」,在楊家埠家庭年畫作坊里,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爺年畫。這樣的油光紙年畫一天可印300張,最多時日夜加班可印700張。灶王爺年畫有5至6塊版,刷5至6次色,相當於一天要印1500張次到4200張次。只要看看手藝人分秒不停疾速勞動的雙手,就可想見民間年畫藝人的艱辛。

灶王年畫也稱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貼灶王風俗的演變,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國,遠至雲南的納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線灶君紙馬之圖像。圖像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獨坐,有灶君與夫人並坐,還有香案前灶君坐於中間,左右二夫人分坐,此類灶君只有山東濰縣和聊城一帶流行,俗稱「三頭灶」。

灶王年畫顧名思義是貼在灶上的,貼了灶王畫,表示一年四季天天開火,灶火旺盛,有飯吃。這表達了底層民眾最樸素的願望。因此,灶王是印製最多的年畫之一,特別是在楊家埠,幾乎家家年畫作坊都印灶王,銷量最大。

年畫是古人的「宗教」

為何年畫在古代得以廣泛流傳?通過對收藏的各地大量年畫的研究分析,可以認為,在古代年畫對普通百姓起著「宗教」的作用。

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國有儒道釋傳統,但這些還不是宗教信仰,那麼,民俗年畫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中國人的宗教,或者說成了一種信仰。

比如貼門神,是為了驅邪避災,迎祥納福;貼觀音,是為了向善。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宗教是純精神的,而中國人宗教其實是功利的。如貼財神,是為了求財。

在現存的濰縣清代年畫中,就有大量這類的年畫,如有一幅上面寫的是,爭請財神到我家,堆的銀子白花花。還有一幅《家有搖錢樹》,表現了古代生活畫面,上面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家有搖錢樹,許多珠寶鋪;家有聚錢爐,富貴有了余。許多騾和馬,也有牛和驢,也有玉,也有珠,許多寶貝堆滿屋。這家人家實在好,老老少少都有福。做闊老,做尚書,做學院,做總督,子孫賢,讀詩書。」

從這幅年畫中可以看到,人們對世俗快樂和物質的追求憧憬,要遠遠多於精神。

「現代化」的弊端

年畫有幾種顏色就有幾塊版,有幾塊版就要刷印幾次。只有在民間年畫作坊,人們才深切體會到了古人造詞「印刷」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現代印刷廠用德國海德堡輪轉機印刷,已經只有印沒有刷了。

盡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這和現代社會追求的快節奏高速度有關。所謂的科技進步,就是省略過程、直奔結果。速度是快了,但體驗卻沒有了。

比如現代旅遊,來到名山,乘坐電纜車十分鍾就上了山頂,把需要爬一天山的過程省略了,而遊山玩水的趣味隱去了,精神體驗和心靈樂趣全無。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僅茶葉的選用頗費心思,茶具的選用也有很多講究。紫砂壺分為許多種,除了茶壺、喝茶的杯子,還有聞香杯,就是舀茶的勺子用什麼料做都有講究,更別說古人羹茶的諸多程序和講究了。

羹茶的講究從選用的水開始,必須是某地清冽泉水或雪水,需煮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學問。現在有了袋裝茶葉,倒開水沖了即可喝。更有甚者,連開水沖茶的程序都省略了,罐裝茶水打開即可喝。

回到年畫製作,現代輪轉機印刷的年畫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數十萬張;而傳統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畫,從繪制畫樣、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細活,一張年畫要數十天甚至數月才能完成。濰坊年畫大師張殿英,印製一張《農家樂》木版年畫用了4個月時間,而這幅年畫的整個創作過程用了8年,才最終造就「世界年畫之最」。

作為收藏鑒賞,印刷品毫無價值,只有手工木版年畫才有藝術的韻味,也是可供收藏並慢慢鑒賞的藝術品。

民俗年畫如何融入當代生活

如今,各個年畫產地都在藉助年畫大做文章,希望通過搶救年畫來搶救民俗文化,進而發展當地經濟。

有專家提出,可抓住這一文化資源做文章,比如包裝用年畫,產品名稱可取相應的年畫名,年畫節也可由企業來具名。年畫既然植根民間,源於大眾,就不應該使路子越走越窄而僅僅成為少數創作者、收藏者和玩家的寵物,它曾經是並且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來於民間歸於民眾,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經營,使年畫永葆藝術生命。

事實上,很多企業和商家已經介入年畫,或藉助年畫資源,創造商業價值。這帶來兩個現實,一是年畫通過商品流通得到更廣泛的傳承,二是年畫沾染了商業氣而降低了文化品位。到底是喜是憂,時間之流將沖淡我們的困惑。

民俗生生不息 年畫綿綿無絕

年畫時代已經過去,但民俗文化卻已融入人們的血脈,生生不息。一些年畫產地每年都舉辦大型年畫活動,如綿竹年畫節到2006年1月18日,已經舉辦5次,每年的大巡遊都有一個主題,如2004年的主題是「迎春圖」,表現的是古代綿竹年畫《迎春圖》的場面,而2005年的主題則是五十六個民族。

在綿竹年畫節上,人們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民俗在年畫產地的保存,只見滿街張燈結綵,人如潮湧,仿古街上賞年畫,馬尾河邊觀河燈,其情其景,讓人流連忘返。

如今都市人已經不貼木版年畫了,但還有貼印刷品年畫和春聯的習俗。在很多超市,春聯、燈籠、年畫、爆竹等民俗年貨成為亮點,許多城市每年舉辦的年貨嘉年華展銷會和迎春花會上,都可以看到印刷品年畫、春聯、民間剪紙等反映民俗的作品。在近年的文博會上,也有專門展銷民間木版年畫的展櫃。

相關鏈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⑸ 什麼是月份牌

月份牌指卡片式的單頁年歷,方言指日歷。「月份牌」畫的誕生,源於西方列強的強權政治。1843年,上海被迫辟為國際通商口岸,然開埠結果,卻迅速推進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就是此時歐美資本大量輸入上海,許多外國資本家紛紛在上海開廠設店,傾銷商品進行廣告宣傳的產物。其形式是借鑒和運用了在中國最有群眾性的民間年畫中配有月歷節氣的「歷畫」樣式,融入商品廣告。

後來則發展為畫面以表現時裝美女為主要形象。藝術手法上初以中國傳統工筆淡彩或重彩作表現,後來發展為以西洋擦筆水彩細膩的寫實手法作表現,色彩明凈鮮麗,並且大都用技術更為先進的銅版紙以膠版彩色精印,上下兩端還鑲有銅邊,上端銅邊居中穿孔,可以張掛,隨出售商品免費贈送顧客,廣受歡迎。

(5)電影演員年畫擴展閱讀:

月份牌年畫不僅印刷精美,還結合現實題材,表現刻畫了許多時尚的都市時裝美女。這些美女身著鮮艷華麗的時裝,或置身於洋房、或游曳於公園,旖旎的風光和人物形象,成為了市民了解都市生活的一個窗口。

新中國成立後,月份牌年畫中嬌艷的古裝美人和時裝美女圖顯得不合時宜,因而逐漸被冷落。在「文革」期間,被指責為「資產階級情調」而禁止印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月份牌年畫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特別是表現愛情故事的《西廂記》和《白蛇傳》,更受人們的喜愛。

一時間,月份牌年畫成了年畫中的主角,迎來了月份牌年畫的繁榮期。但到1995年前後,月份牌年畫和以影視女演員為主打的掛歷不再受歡迎,逐漸淡出市場。

⑹ 有誰知道張桐的全部資料

中文名: 張桐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81年8月26日
職業: 影視演員
畢業院校: 法國里昂藝術戲劇學院2000
信仰: 佛教
代表作品: 亮劍,霧柳鎮,仁者無敵,闖關東中篇,一代大商孟洛川,蝦球傳
生肖: 雞
星座: 處女座
經紀公司: 華視影視投資(北京)有限公司

http://ke..com/view/221250.htm

⑺ 電影演員張少華多大歲數

.張少華1936年11月30日出生,中國北京,評劇影劇,演員1982年和趙麗蓉合作出演電影花為媒,1993年開始涉足熒屏。於2021年3月23日去世,享年75歲。

⑻ 電影演員陳佩斯多大年齡

陳佩斯1954年2月1日出生,今年62歲

陳佩斯,男, 1954年2月1日出生於吉林省農安縣,國家喜劇演員。
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與搭檔朱時茂表演小品《吃面條》,被觀眾所識 。此後多次在春節晚會出演小品,包括《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羊肉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2001年改行話劇表演創作和研究,其創立的大道喜劇院亦同時致力於培養喜劇新人。
2010年,陳佩斯自編自導的話劇《老宅》在北京BTV大劇院上演,隨後又開始了中國巡演。
2015年1月27日,陳佩斯時隔16年重返央視,自導自演的電視喜劇《好大一個家》登陸央視一套 。7月16日,執導並主演的《戲台》在北京喜劇院開演。

2016年1月6日,陳佩斯獲頒「2015中華文化人物」獎項 。

⑼ 童瑤 急用

中文名: 童瑤
出生地: 雲南昆明
出生日期: 1985年8月11日
職業: 演藝,演員
畢業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
代表作品: 林海雪原、行走的雞毛撣子
身高: 169厘米
體重: 49kg
童瑤,中國大陸女演員,中央戲劇學院2002級表演系本科生。在校期間她就接拍了《林海雪原》、《行走的雞毛撣子》等幾部作品,後來又主演了《龍虎人生》、《少年楊家將》、《清風明月佳人》、《軍人榮譽》、《不敢說愛你》等電視劇和電視電影,近期又成為《橋隆飆》、《家常菜》等熱播電視劇的女一號,先後與王志文、黃志忠、陳柏霖、藍正龍、何潤東等知名藝人合作。2009年她主演的、由霍建起執導的《台北飄雪》代表中國參加了東京電影節。憑借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及清新自然的形象,童瑤被媒體譽為「85後最有潛力的氣質女生」並受到廣泛關注。

閱讀全文

與電影演員年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