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旦凈末丑的各代表人物是誰
1.生行 京劇中的生行指男性角色,分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一般都以唱工為主,也有一種做工老生,專以念白和表情見長,代表人物是周信芳。另外,有些唱做之外還注重兵器武打的老生,叫文武老生。小生指青年角色,又細分為巾生,窮生,官生。小生中有三大著名流派,代表人物分別是姜妙香,俞振飛和葉盛蘭。武生指會武藝的人物,分為長靠和短打兩種。武生還可分出武老生,指年紀大的武生。武小生指年輕的武生,周瑜風流瀟灑而在戰場上又是手持兵器的武小生,因此這種角色被稱為文武小生 2.旦行 旦指女性角色,按年齡分為老旦和小旦;按性格分青衣和花旦;按武功可分為武旦和刀馬旦。老旦指一般老年婦女,唱與念用真嗓,近似老生,動作比生角帶有女性色彩。花旦代表性格活潑,天真和潑辣的青年女子,服裝以襖褲為主,表演上著重京白與各種動作。武旦,顧名思義是指會武藝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動作既要英勇善戰,又要婀娜多姿。打破青衣與花旦的界限,兼有二者特點並吸收了刀馬旦表演特點的一個新行當「花衫」是王瑤卿和梅蘭芳所創,便與表現更多不同的婦女性格。四大名旦老師王瑤卿把他們表演特點概括為4句話:梅 蘭芳的『相』,程硯秋的唱,尚小雲的『棒』,荀慧生的『浪』。此外,還有一些未被歸類推選,但功力深厚,藝術成就較高的坤旦,滿台升輝,都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推崇 3.凈行 也叫花臉,因為臉上塗抹大量顏色,是性格與相貌有特點的男性角色。用寬音,鼻音和假音演唱,講究胸腔和顱腔的共鳴,一般多念韻白。重唱工的凈叫「正凈」,也叫「大花臉」或「銅錘」。側重表演身段,功架與對白的凈叫「副凈」,也叫「架子花」或「二花臉」當今最有名的演員是袁世海。凈的表演程式是最誇張的,尤其是臉面的化妝,塗上各種圖案和花紋。對於不同人物的臉有各種不同規定的圖案。 4.末行 傳統曲角色行當。扮演中年男性。宋雜劇中已有末出現。明清戲曲都有這行腳色,表演上基本與生、外相同。近代有些劇種(如京劇),末腳已逐漸成為生行的次要腳色,如《李陵碑》的楊六郎、《文昭關》的皇甫訥等即規定由末扮演。目前已不再有此區分,但有些劇種(如漢劇等)則仍作為一個主要行當。 5.醜行 「丑」指相貌醜陋的人物,一般在鼻子處溝畫一塊白,所以叫「小花臉」。丑主要分「武丑」,「文丑」和「一般丑」三種。武丑是會武藝的丑角,又叫「開口跳」這是因為要擅長念白和跳躍之故。文丑是不會武藝的丑角,常常是滑稽可笑的人物。年老詼諧的人物為「老丑」如《女起解》里的崇公道。「彩旦」一般指年齡較輕的,扮相特別誇張的女性丑角。
『貳』 生旦凈丑各個代表人物和作品
生:文老生(諸葛亮) 文小生(王金龍) 紅生(關雲長) 武生(武松)
旦:青衣(白素貞) 花旦(春草) 刀馬旦(穆桂英) 老旦(佘太君)
凈:正凈(包拯) 副凈(竇爾墩) 武凈(典韋) 油花臉(鍾馗)
丑:方巾丑(蔣干) 文丑(崇公道) 武丑(劉麗華) 丑婆(迎賢店店婆)
『叄』 生旦凈末丑有多少個角
生旦凈末丑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收起
『肆』 生角旦角凈角末角丑角是什麼
1、生角
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以後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京劇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紅生一行,主要扮演關羽,因勾紅臉,故又稱紅生。
2、旦角
旦角是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類別。其中京劇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3、凈角
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4、末角
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
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5、丑角
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伍』 生旦凈末丑電影結局
劇情簡介:影片主要講述了明朝末年,劫富濟貧的「生旦凈末丑」團隊首腦王暮羽,因受御史大人委託,重新召集身懷絕技的昔日隊員萱黙等四人。
去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盜取戒備森嚴的入雲閣的稀世寶物九曲連環玉。當暮羽制定的完美騙局順利進行之際,卻渾然不知他們正陷入一場更大的騙局。
化妝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陸』 生旦凈末丑 分別指的是什麼梅蘭芳演的是哪個角色
1、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2、旦行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3、凈行俗稱花臉,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4、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
5、醜行又叫小花臉、三花臉。包括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
梅蘭芳主要演的是旦角。
(6)電影生旦凈未丑演員擴展閱讀:
梅蘭芳的成就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志。
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
『柒』 中國近現代京劇生旦凈末丑的代表演員分別是誰
末行歸到生行里了。
老生:譚鑫培,余叔岩,孟小冬,馬連良,楊寶森
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張君秋
,李多奎,李鳴岩,蘭文雲
小生:葉盛蘭
凈:裘盛戎
丑:寇春華
『捌』 生旦凈末丑電影劇情
劇情簡介:影片主要講述了明朝末年,劫富濟貧的「生旦凈末丑」團隊首腦王暮羽,因受御史大人委託,重新召集身懷絕技的昔日隊員萱黙等四人,去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盜取戒備森嚴的入雲閣的稀世寶物九曲連環玉。當暮羽制定的完美騙局順利進行之際,卻渾然不知他們正陷入一場更大的騙局。
化妝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玖』 關於京劇中生,旦,凈,末,丑的代表人物是誰
生、旦、凈、丑
京劇行當的發展演變,總的趨勢是由繁而簡,直到今天,生、旦、凈、丑成為京劇的四大行當。上千出的京劇劇目中,有不可勝數的人物形象,他們都可以歸入生、旦、凈、丑四大行當。每一個大的行當中,還可以再做更加細密的劃分。下面按行當分別予以介紹。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在京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紅生和勾臉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臉,內行術語稱為「俊扮」,即扮相都是潔凈俊美的。
①老生又稱「須生」、「正生」、「鬍子生」。一般都是富有正義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掛「黑髯口」(黑鬍子)為主。過去京劇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後來統稱為老生。按照表演藝術特點的不同,老生又分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安工老生,又稱「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書生一類人物,以唱功為主,在舞台上安詳穩重,動作較少,故稱「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捉放曹》中的陳宮等。衰派老生,又稱「做功老生」。「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狀態衰頹的人物,以做功為主,故稱「衰派」,如《四進士》中的宋土傑、《賣馬》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將一類的人物,由於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槍把子(劇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軍山》中的老將黃忠、《戰太平》中的花雲、《鎮潭州》中的岳飛等。無論是哪類老生,都是以唱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揚婉轉,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憤頹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另外,京劇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員,文戲、武戲都擅長,唱功戲、做功戲、靠把戲都能演,後來就把這種戲路寬的老生演員稱為「文武老生」,如程長庚、譚鑫培等。
②小生 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妝不戴胡須,扮相清秀、英俊。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的假嗓與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應該剛、勁、寬、亮,聽起來聲音清跪但不柔媚,剛健但不粗野。根據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點,小生又分為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和武小生。袍帶小生,又稱「紗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頭戴紗帽是其主要標志,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奇雙會》中的趙寵、《陳三兩爬堂》 的陳魁等。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書生、風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頭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稱「褶子生。」扇子是幫助角色表現風流瀟灑、文質彬彬的一種特殊道具。如《拾玉鐲》中的傅朋、《西廂記》中的張君瑞等。翎子生,又稱「雉尾生」,頭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標志,大都扮演武將或文武兼備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憑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許多舞蹈動作。如《群英會》中的周瑜、《呂布與貂蟬》中的呂布、《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等等。窮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書生,「表演上特別注重做功,」以表現人物的酸腐氣為主,習慣於把鞋後幫踩倒在腳下,以示其潦倒之狀,故又稱「鞋皮生」,身穿富貴衣是其主要標志。富貴衣,是補綴有許多五顏六色的補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說這些人現在雖然很窮,衣著襤樓,但將來仍要騰達,故有「富貴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連升店》中的王明芳等。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從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與武生差不多,但是唱與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借趙雲》中的趙雲、《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 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俗稱「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長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並重,如《長坂坡》中的趙雲、《戰冀州》中的馬超、《挑滑車》中的高寵等。短打武生身穿緊身短裝。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沖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稱武老生,如《百涼樓》中的吳禎、《劍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還兼演部分勾臉戲(武凈戲),如《鐵籠山》中的姜維、《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戲中的孫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紅生 指勾紅臉的老生,主要扮演關羽、趙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渾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堅實的武功和特殊的訓練。主要劇目有《華容道》、《走麥城》、《古城會》、《水淹七軍》、《斬黃袍》等。
⑤娃娃生 戲中專門扮演兒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兒童演員)扮演,頭戴孩子發,身穿茶衣,運用本嗓演唱,多採用老生腔。如果一出戲中同時 出現兩個兒童角色,則分別由一生一旦扮演,如《汾河灣》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寶蓮燈》中的沉香和秋兒等。許多著名演員幼年時都唱過娃娃生。
2.旦行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①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③刀馬旦 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 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贊》中的楊排風、《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紀20年 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於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台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3.凈行
凈,又稱「花臉」、「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勾畫臉譜,演唱時運用寬音和假音,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度和聲勢。凈行分為正凈、副凈和武凈三類。
①正凈 俗稱「大花臉」。因以唱功為主,又稱「唱功花臉」。《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臉,因他手執銅錘,所以,「銅錘花臉」又成為唱功花臉的代名詞。在眾多的包公戲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畫黑色臉譜的代表人物,所以,「黑頭」也成為唱功花臉的代稱。正凈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剛正的正面角色,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鍘美案》中的包拯、《趙氏孤兒》中的魏絳等。
②副凈 俗稱「二花臉」。因以工架、念白、表演做功為主,故又稱「架子花臉」、「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礎;許多架子花的劇目是工架與唱功並重,如《連環套》中的竇爾墩。所以,架子花臉演員,既要有精湛的武功,又要善於表演、念白,還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的多是性格粗豪爽直的人物,如張飛、盂良、焦贊、牛皋、李逵、竇爾墩、曹操等。另外,近似於丑角的表演風格,並且勾畫臉譜的二花臉,也屬於副凈范疇,如《算糧》中的魏虎、《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③武凈 俗稱「武花臉」、「武二花」。因表演時以跌撲摔打為主,又稱「摔打花臉」。由於武凈的部分角色現已由武生扮演,所以武凈戲的范圍日益縮小。武凈角色如《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挑滑車》中的黑風利等。
4.醜行
醜行,俗稱「小花臉」。因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故而以「丑」為名。又因和凈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又稱「三花臉」。醜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並非專指品質上的丑惡。醜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醜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①文丑 京劇中的各類詼諧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為方巾丑、袍帶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書吏、謀士、塾師等各種身分職業,如《群英會》中的蔣干、《烏龍院》中的張文遠等。袍帶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審頭刺湯》中的湯勤、《棋盤山》 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龍等。茶衣丑扮演各種行業的下層勞動人民,因身穿短藍布褂子(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巾子丑介乎於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間,表演風格比茶衣丑略微嚴謹一些,如《連升店》中的店主東、《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稱「丑婆子」,是由醜行扮演的婦女,如《拾玉鐲》中的劉媽媽等。
②武丑 俗稱「開口跳」,扮演擅長武藝、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講究口齒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雁翎甲》中的時遷等。
『拾』 電影生旦凈末丑各代表什麼人物性格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戰將或是綠林英雄。紅生:專指勾紅色臉譜的老生。娃娃生:劇中的兒童角色等幾大類。除去紅生和勾臉(即在臉上畫有臉譜)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為青衣(正旦):端莊嫻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性格潑辣的少婦。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別是打出手。刀馬旦: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婦女。彩旦:滑稽詼諧的喜劇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於一爐的全才演員等稱為花衫。
凈行俗稱花臉,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凈行可分為正凈(大花臉):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忠臣良將。副凈(二花臉):俗稱架子花臉,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凈(武花臉):以武打為主的角色。
醜行又叫小花臉、三花臉。包括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