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電影碧玉簪婆婆演員

電影碧玉簪婆婆演員

發布時間:2022-11-02 04:37:42

① 越劇花旦流派有哪些

越劇流派流傳最廣四大花旦流派。

四大花旦流派(開頭第一個為流派創始人):

傅派:傅全香、陳飛、何英、顏佳、裘丹莉、盛舒揚、董鑒鴻。

呂派:呂瑞英、吳素英、孫智君、張詠梅、陳輝玲、李燕。

王派:王文娟、單仰萍、王志萍、李敏、忻雅琴、李旭丹。

袁派:袁雪芬、方亞芬、陶琪、華怡青、徐曉飛、陳慧迪。

此外還有金派,戚派,張派(這里的指張雲霞創的花旦流派)。這些流派各有特色,但流傳范圍相對少。

② 建國後我國拍攝的越劇電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啟明公司
原著:魯迅 改編、導演:南薇 攝影:董克毅、董紹泳
演員: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紅 張桂鳳 吳小樓 項彩蓮 張雲霞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徐玉蘭、王文娟的《販馬記》中的《寫狀》;
袁雪芬,徐玉蘭、筱小招、吳小樓的 《雙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賣婆記》。

1949年《相思樹》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程述堯
編劇:鍾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鳳娟 金艷芳 陳金蓮 高劍琳

1950年《石榴紅》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韓義
編劇:沈默
徐天紅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劍琳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徐進、桑弧 導演:桑弧、黃沙 攝影:黃紹芬
布景設計:胡倬雲、張曦白
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本改編
袁雪芬 范瑞娟 張桂鳳

1958年《情探》
江南電影製片廠
編劇:田漢、安娥 導演:黃祖模 攝影:李生偉 美工:盧景光
演出:上海越劇院
傅全香、陸錦花

1959年 《西廂記》
香港文華電影公司
金寶花、張茵、高佩

1959年 《追魚》
天馬電影製片廠
改編:集體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 美工:葛師承 副導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王文娟、鄭忠梅、周寶奎

1960年《斗詩亭》
天馬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任志新 美工:葛師承
演出:浙江越劇二團
根據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本改編

1961年《雲中落綉鞋》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61年《王老虎搶親》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導演:金庸
編劇:金庸
夏 夢 李 嬙 配 音 畢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紅樓夢》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朱石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美工:胡倬雲、張曦白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徐玉蘭 王文娟 金采風 呂瑞英 周寶奎 徐天紅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導演:吳永剛 攝影:羅從周、彭恩禮 美工:張曦白 副導演:趙煥章 舞台導演:黃沙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
金采風 陳少春 周寶奎 姚水娟 錢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劉金定》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傳書》
長春電影製片廠
改編: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組集體,計大為、葉至誠執筆
導演:蔡振亞 攝影:吳國疆 美工:崔永泉、陳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劇團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闖宮》
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裘鳳 導演:斯蒙 攝影:李生偉 美術:葛興萼 副導演:黃丹彤
演出:武漢市越劇團
金雅樓、筱靈鳳

1963年《金枝玉葉》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胡小峰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緣》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拍攝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籃花生》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導演:朱文順 攝影:常彥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劇團

1978年《祥林嫂》
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 導演:岑范、羅君雄
攝影:蔣錫偉 美工:胡倬雲、謝棨前
袁雪芬、金采鳳

1982年《花燭淚》
浙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謝枋、天方 導演:殷子、陳蟬
攝影顧問:石鳳歧 攝影:龔國良蓖、周榮震 美工:駱德灝
演出:浙江越劇一團

1983年《莫愁女》
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張弦 導演:周予、吳秋芳 攝影:馮秉鏞、單興良 美術顧問:張曦白 美術:胡榮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壽》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顧錫東 導演:陸建華、於中效
總攝影:王啟民 攝影:李俊岩 美術:徐振鵾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演出團
董柯娣、徐愛武

1985年《綉花女傳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改編:包朝贊 導演:石嵐
攝影:瞿金樓 美工:葉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越劇團
根據江南民間故事改編

1986年《桐花淚》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包朝贊 導演:沙潔 攝影:張珥 美術:秦柏松 副導演:史鳳和
演出:杭州市越劇二團

1999《紅絲錯》
浙江省電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制
編劇:顧頌恩 導演:徐偉傑 攝影:瞿家振、李榮聖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濤、何賽飛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團、北京今古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王雲根、錢勇 導演:森島 攝影:王健

2007年越劇電影
經典版《紅樓夢》
主演:鄭國鳳 王志萍
交響版《紅樓夢》
主演:趙志剛 方亞芬
總導演:韋翔東

正要拍攝的電影
《西廂記》《梁祝》
主演:茅威濤 顏佳

③ 碧玉簪 演員列表

碧玉簪 (1963)(The jade hairpin)

導 演:吳永剛
主 演:金采風 沈正心 丁孝梅 朱玉昆 鄭采君
上 映:1963年3月28日
地 區:中國香港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聲 音:單聲道
類 型:戲曲片

演員表:
金采風 .... 李秀英
沈正心 .... 翠環
丁孝梅 .... 王甫
朱玉昆 .... 李興
鄭采君 .... 孫媒婆
張慧娟 .... 春香
姚水娟 .... 李夫人
鄭忠梅 .... 王裕
魏鳳娟 .... 顧文友
錢妙花 .... 李廷甫
周寶奎 .... 陸氏
陳少春 .... 王玉林

職員表
美術指導 張曦白

④ 何賽飛簡介

何賽飛個人簡介:

賽飛出生在一個名叫岱山的海島。從小便對越劇著迷,後來考入岱山縣文工團真成了一名越劇演員。

憑著過人的天賦和刻苦精神,她很快脫穎而出,因出演《終身大事(越劇)》,在浙江省內會演時得了一個學員獎,之後便進入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

八十年代中期,何賽飛這個名字在越劇界很響亮,享譽國內外,也深受鄧穎超奶奶的喜歡,多次參與中南海以及國內外的大型演出。

後來,她參加過戲曲片《五女拜壽》的拍攝。1987年,她又在影片《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紅樓夢三部》、《紅樓夢四部》、《紅樓夢五部》、《紅樓夢六部》中飾演妙玉,這是她走上銀幕的開始。

1990年,她因在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扮演三姨太梅珊而一舉成名,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何賽飛苦練京劇。片中,那位舉手投足都透著京劇味的票友使人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會是一位越劇演員。

1995年,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她在李少紅導演的《紅粉》中出任女主角,一位青樓女子。她在片中的表演非常成功,准確地把握了角色的性格,演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這部影片的上映進一步提高了何賽飛的知名度。

接下來的一部影片更使她成為焦點人物,那就是陳凱歌執導的《風月》,該片在拍攝時就被媒介炒得沸沸揚揚,雖然女主角幾度易人,但何賽飛卻穩坐女二號的位置。她踏入影壇後,吉星高照,有機會與名導演合作的演員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讓人妒忌。

主要作品:

《五女拜壽》飾翠雲,獲長影廠最佳女主角獎;《紅樓夢》飾妙玉;《大紅燈籠高高掛》飾三姨太梅珊;《紅粉》飾小萼;《天涯歌女》飾小紅;《風月》飾秀儀;《大紅燈籠高高掛》《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紅樓夢三部》《紅樓夢四部》《紅樓夢五部》

《紅樓夢六部》《紅粉》《風月》《敵後武工隊》(於1996年獲第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

賽飛最近作品:

2006年《家門》飾江萍合作演員:杜雨露

2006年《婆婆》飾譚超然

2006年《婆媳過招》飾馮雪梅合作演員:侯長榮,趙敏芬

2006年《愛在來時/錯愛天使》飾蘇拉合作演員:舒暢,蓋麗麗

2006年《血色殘陽》飾三太太雅芝合作演員:宋春麗,史可

2006年《最好的時光/一世情緣》飾許心梅(沈母)

2006年《舞台姐妹》飾商水花合作演員:李成儒,史依泓,梅婷

2006年《紅幡》飾吳美雲合作演員:胡可,聶遠

2007年《夢里花落知多少》飾林母合作演員:張峻寧王雅捷

2007年《江湖兄弟》飾王美菊合作演員:杜志國

2008年《紙醉金迷》飾朱四奶奶合作演員:陳好,胡可,羅海瓊

2008年《祈望》飾馮麗萍合作演員:孫淳,茹萍

2008年《嫁衣》飾王月合作演員:劉蓓

賽飛五女拜壽視頻合輯: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E%E5%C5%AE%B0%DD%CA%D9%20%BA%CE%C8%FC%B7%C9

何賽飛網路貼吧:http://tieba..com/f?ct=&tn=&rn=&pn=&lm=&cm=0&kw=%BA%CE%C8%FC%B7%C9&rs2=0&sc=&un=&rs1=&rs5=&sn=&rs6=&myselectvalue=0&word=%BA%CE%C8%FC%B7%C9&tb=on

歡迎來貼吧玩~~

⑤ 碧玉簪的劇情簡介

明代吏部尚書李廷甫之女李秀英,聰明賢惠,容貌秀麗,父母愛若珍寶。秀英年已及笄,尚待字閨中。李廷甫50壽誕之日,好友王裕夫婦偕子玉林前來祝壽。李廷甫見玉林品貌端莊,儀表不俗,有意試試他的才華,就叫他題寫壽聯一副。玉林即席揮毫,順手而成。
李廷甫大喜,就以秀英許配為妻。李秀英的表兄顧文友,原有娶秀英之心,今見她被許配王玉林,心中惱恨,遂與孫媒婆密謀定下奸計。孫媒婆在秀英出嫁之日,暗中偷得她的首飾碧玉簪一支,連同偽造的情書一封,在洞房花燭之夜,有意使王玉林拾得,從中破壞他們的姻緣。
王玉林拾得情書與玉簪,果然中計,氣憤萬分。他撇下新房中的李秀英,回到書房,任她冷清清地良宵虛度。王玉林的母親陸氏,偶於秀英侍婢春香口中,得悉玉林婚後迄未與秀英同房,她還以為玉林年少,讀書心切,不解溫存,便將他拖上樓去,鎖於房中。是夜,這一邊王玉林余恨未消,坐待天明;那一邊李秀英心中疑慮,百思不解。僵持良久,李秀英終於上前探問情由,不料反遭玉林一番凌辱。李秀英滿月歸家之時,王玉林不肯同去。陸氏只好勸慰秀英獨自回去省親。回家後,秀英在母親面前強顏歡笑,處處掩飾,以免母親知道真情。王玉林見秀英獨自回去,以為她與顧文友有約在先,隨即寫信一封,迫令她當日回轉,不許留宿一宵,並以休棄相威脅。
這時,李秀英既不能向母親說明真相,又不願因此被休棄,玷辱家聲,只得不顧母親的盛怒,返回夫家。王玉林見秀英居然當天返回,不但使他的休妻目的未能如願,自己反而又被母親鎖在房內,他心中郁悶,又獨自坐待天明。夜深天寒,風雨凄凄。滿腹委屈無處訴的李秀英,見了伏案而睡的王玉林,怕他受風,凍壞了身體,就想替他蓋衣禦寒,但想起王玉林素無夫妻情義,又屢次被他無故凌辱,心中一再猶豫,欲蓋又止者三次,最後終因想起嫁前母親的再三叮囑,以及婆婆平時骨肉相待之情,毅然將衣蓋上。
天明,玉林醒來,見給他蓋的是件女人衣衫,就責怪秀英存心不善,一怒之下,又將她一頓毆辱。李夫人得到春香的通報,趕到王家,她見玉林盛氣凌人,蠻不講理,立即寫信上京,要李廷甫回來評理。李廷甫匆匆趕回,到王府面責玉林,誰知玉林以情書及玉簪相反詰,李廷甫一時無詞以對,也疑秀英行為不正,拔劍欲斬。李秀英含冤有口難辯,虧得婆婆相護。
他們追查情書與玉簪的來由,真相終於大白,李廷甫痛惜秀英被折磨成病,想帶她回家調養。哪知道秀英為了遵守三從四德,執意不去。
玉林深感愧疚,悔恨不已。於是,尊母之命,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後,送上鳳冠霞帔,秀英不受。經過雙方家長,特別是婆婆的勸慰,和玉林的再三懇求,嚴責己過,直至跪地請罪,秀英方才回心,夫妻終重歸於好。

⑥ 碧玉簪里的演員誰演過紅樓夢

《碧玉簪》里的演員中「金采風」演過《紅樓夢》。


越劇電影《碧玉簪》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於1962年聯合出品。該片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由吳永剛執導,金采風、陳少春、周寶奎、錢妙花、魏鳳娟、鄭忠梅等領銜主演。

主要劇情為:王玉林得尚書李廷甫賞識,獲許配廷甫女秀英為妻。廷甫侄兒顧文友因妒生恨,騙取秀英的碧玉簪放進偽造情書里,誣陷秀英與他有染。新婚之夜,玉林得讀情書,氣憤莫名,從此冷待賢妻,甚至把她凌辱虐打。秀英婢女見狀不忍,回李府稟報,廷甫聽信玉林一面之詞,欲舉劍殺女,幸玉林母親陸氏查證情書筆跡,揭發文友的陰謀。真相大白,玉林送鳳冠請罪,夫婦冰釋前嫌。


金采風簡介

金采風是越劇旦角流派《金派》創立者。

金采風,原名金翠鳳,祖籍浙江省鄞縣,生於上海,1946年考入雪聲劇團訓練班,工小生,因唱電台而露名聲。後轉東山越藝社改演旦角,與呂瑞英、丁賽君,被稱為"東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團,1955年隨團入新建的上海越劇院。金采風以閨門旦應工,兼擅花旦。唱腔師承袁派,並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吸收傅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會貫通,自成一格,被公認為"金派"。在越劇影片《紅樓夢》中金采風飾演的王熙鳳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采風的唱腔婉轉秀麗,剛柔相濟。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暢,質朴中展風采,秀婉中顯稜角,柔中寓剛,端莊大方;咬字清楚,特別講究念白的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她曾演唱袁派名劇《西廂記》、《祥林嫂》,在演唱時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暢的特點,又發揮了自己嗓音較亮、力度較強的唱法,賦予唱腔另一種藝術特色,被音樂家稱為"袁腔金唱"。

⑦ 在越劇電影《碧玉簪》中李秀英的婆婆稱呼她為媳婦大娘,請問媳婦大娘是哪裡的方言謝謝。

我沒有看過

所以不知道

你再問一下

總會有知道的

⑧ 錢妙花的個人履歷

1936年11月4日,農歷丙子年九月廿一日:女子越劇第一張唱片灌錄高亭唱片公司灌制女子越劇第一張唱片,A面為王杏花唱的《玉蜻蜓·游庵哭圖》,B面為袁雪芬、錢妙花唱的《方玉娘哭塔》。
1938年2月15日,農歷戊寅年正月十六日:「四季春班」與「素鳳舞台」合作演出
「四季春班」與「素鳳舞台」合作演出於上海四馬路小劇場,竺素娥領銜,袁雪芬為頭肩旦,演員還有黃笑笑、任伯棠、傅全香、錢妙花、張桂蓮等。演出劇目有《沉香扇》、《碧玉簪》等。
1942年2月22日,農歷壬午年正月初八日:馬樟花大殮舉行
馬樟花大殮在上海徐家匯路上海殯儀館舉行,袁雪芬、錢妙花等眾多同行姐妹參加弔唁。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碧玉簪 (1963) 演:李廷甫
紅樓夢 (1962) 演:長府官
碧玉簪 (1962) 演: 李廷甫
追魚 (1959) 演:假包公

⑨ 誰是越劇的著名演員

尹派的優秀傳人有茅威濤、趙志剛、肖雅、王君安、楊魏文等。
徐派的有金美芳、汪秀月、錢惠麗、鄭國鳳、張小君、周偉君、錢麗亞、裴燕、陳娜君、邵雁等等
范派傳人:丁賽君、陳琦、邵文娟、史濟華、陳雪萍、江瑤、章瑞虹、韓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吳鳳花、王柔桑、徐銘、筱明珠。
竺派:由竺水招創立。主工小生。其表演細膩嫵媚,清新脫俗,唱腔甜潤而柔糯,尤為突出的是她的戲路寬廣,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當都能應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觀眾喻為「越劇西施」。 代表劇目有:《柳毅傳書》、《三看御妹》、《莫愁女》等。流派傳人:夏雯君、竺小招、孫婷涯、孫靜、殷瑞芬。 陸派:由陸錦花創立。她擅長扮演儒生、窮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華麗、不喜雕琢、朴實清麗、自然流暢。流派傳人:曹銀娣、許傑、黃慧、廖琪瑛、夏賽麗、張宇峰、徐標新、裘巧芳等。 畢派:由畢春芳創立。畢春芳擅長演喜劇,她發聲清脆且富有彈性,音域較寬,善於唱法的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華,袁派的表演技巧,融會貫通自成一格。流派傳人:楊文蔚、丁小蛙、丁蓮芳、孫建紅、畢繼芳、徐寧生、阮建絨、李曉旭、楊童華、徐文芳、戚小紅等。 張派:由張桂鳳創立。工老生。其表演真切,善於刻劃人物性格見長;其唱腔剛勁挺拔,頓挫分明,聲情並茂。代表劇目:《二堂放子》、《九斤姑娘》。流派傳人:王金萍、張國華、董柯娣、張承好、鄭曼莉、章海靈、王曉玲、樂彩珍、吳群、蔡燕等。 徐派:由徐天紅創立。工老生。唱腔吸收紹劇頓挫跌宕,高亢昂揚的風格。嗓音高亢,吐字注重噴口功夫。發聲運用顫音、鼻腔和頭腔的共鳴,被稱為「抖抖腔」。代表劇目:《紅樓夢》、《二堂放子》,《明月重圓夜》等。流派傳人:金燁等。 吳派:由吳小樓創立。工老生。表演蒼勁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寬厚宏亮,中低音音質飽滿,善於塑造各類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代表劇目:《情探》等。流派傳人:楊同時、金紅,陳琴湘等。 商派:由商芳臣創立。工老生。商芳臣早年與邢竹琴、竺素娥、趙瑞花、姚水娟等人合作。在原有的老生唱腔基礎上嘗試改革,借鑒紹興大班中的尺調,融合到越劇的四工調中,唱腔高亢遒勁,清峻壯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老生唱腔。代表劇目:《柳毅傳書》等。流派傳人:胡國美等。 陳派:由陳佩卿創立。工小生。唱腔旋律一般多在中低音進行,又具往高音沖擊的力度,在作曲家盧炳容的協助配合下,形成流派。代表劇目:《張羽煮海》、《孔雀東南飛》等。流派傳人:鍾寶珍。 毛派:由毛佩卿創立。工小生。做工瀟灑,吐字清晰,唱腔富有韻味,有意識地將紹劇的唱腔融入越劇唱腔中,使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代表劇目:《李闖王》、《祥林嫂》、《闖宮》等。 金派:由金寶花創立。工小生。代表劇目:《庵堂認母》、《西廂記》、《胭脂》等。 高派:由高愛娟創立。工小生。據受損的嗓音條件獨辟蹊徑,從20世紀60年代始逐步形成適應自己嗓音條件跌宕有致的唱腔特色。代表劇目:《荊釵記》、《周仁獻嫂》、《楊宗保》、《左維明》等。
袁派:由袁雪芬創立。工花旦。在越劇唱腔藝術發展史上,袁雪芬是個重要的代表人物。袁雪芬創立的「袁派」對越劇旦角唱腔的發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袁派唱腔的風格是質朴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聲情並茂。流派傳人:筱水招、朱東韻、陶琪、華怡青、方亞芬,李沛婕等。 傅派:由傅全香創立。工花旦。其主要特點是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劇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流派傳人:薛鶯、張金月、胡佩娣、張臘嬌、洪芬飛、陳嵐、何英、陳穎、陳飛、顏佳、陳藝、裘丹莉、董鑒鴻等。 王派:由王文娟創立。工花旦。她以善於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王文娟博採眾長,追求創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暢、平易質朴、情意真切的風格。流派傳人:錢愛玉、周雲娟、舒錦霞、單仰萍、洪瑛、俞建華、何炯華、王志萍、李敏、陳曉紅、王桂萍、陳萍、宓永仙、夏藝奕等。 戚派:由戚雅仙創立。工花旦。特點是感情真摯濃厚,曲調朴實,花腔不多,但組織嚴密,節奏鮮明,音型簡練並經變化反復出現,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流派傳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朱藺、余福英、鄒紅、金靜、周美姣、徐潔明、錢麗文、戚繼仙等。 呂派:由呂瑞英創立。工花旦。是越劇流派中最年輕的流派(各流派中創派時間最遲)。呂瑞英的唱腔在質朴細膩、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礎上,增加了其絢麗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樂感強,有越劇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譽。代表劇目有:《打金枝》、《西廂記》、《花中君子》,《穆桂英》等。流派傳人:孫智君、陳輝玲、吳素英、黃依群、趙海英、張詠梅等。 金派:由金采風創立。工花旦。金采風師承袁雪芬,並吸收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華,高雅得體。她擅演大家閨秀,唱腔婉轉回盪,吐字清晰,運氣自然、富於韻味。流派傳人:謝群英、黃美菊、裘錦媛、樊婷婷等。 張派:由張雲霞創立。工花旦。其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曲調細膩婉轉,深情意濃;音色柔和甜潤,韻味足。流派傳人:薛桂珍、袁小雲、楊學梅、何賽飛等。 周派:由周寶奎創立。工老旦。周寶奎有「老旦王」之稱。唱腔質朴真切,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異。戲路較寬。演技老到,塑造人物生動,能根據各種人物性格設計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動體現。代表劇目:《碧玉簪》中的婆婆,《紅樓夢》中的賈母等。流派傳人:俞會珍、王鏵麗、周燕兒等。

⑩ 李艷芳的人物經歷

1929年春,李艷芳入嵊縣黃澤辦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新新鳳舞台」學戲。習小生。半年以後隨班在浙東一帶城鄉演出。 (另一說為:1928年,李艷芳入嵊縣黃澤辦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錦新舞台」學戲。 )
1932年中國戲劇研究社出版《越中三絕》,介紹當時稱為「越中三絕」的著名越劇藝人趙瑞花、姚月明、李艷芳的藝術成就。
1933年夏,李艷芳與王杏花搭檔,彼此配合默契,處處用心,觀眾對這對搭檔大表歡迎。
1936年,李艷芳與姚水娟二進杭州大世界。
1937年,在溫州演出時,開始與姚水娟搭檔合作,是年進入杭州大世界演出。
1938年春節(1月31日)的三天里,李艷芳、姚水娟領先的「越升舞台」在上海通商旅館演出,花旦姚水娟掛頭牌,小生李艷芳掛二牌,老生商芳臣掛三牌。 第一天,日場《仁義緣》、夜場《沉香扇》,第二天,日常《三看御妹》、夜場《前本三笑緣》,第三天,日常《十美圖》、夜場《後本三笑緣》。當時通商劇場有250個座位,演出常常客滿。 戲曲評論家蔡萸英送去花籃,演員們很高興,日夜場捧進捧出,在台上放了半個多月,此後送花籃成為越來越盛的風氣。 4月,她們移至老閘大戲院,該戲院有400多座位,雖是小劇場,但劇場規格較高,作為紹興大班的基地是名正言順的正規劇場,演出亦場場客滿。 7月,李艷芳與姚水娟拆檔。繼與趙瑞花搭檔至1940年4月。
1940年8月1日,農歷庚辰年六月廿八日:「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舉行。卡爾登大戲班(今長江劇場)當天晚上開演全本《梁祝哀史》,袁雪芬、小白玉梅、筱丹桂分飾前、中、後的祝英台,張湘卿、李艷芳、馬樟花分飾前、中、後的梁山伯。第2天日場演《盤夫索夫》,小白玉梅、袁雪芬、筱丹桂分飾前、中、後的嚴蘭貞,馬樟花、張湘卿、李艷芳分飾前、中、後的曾榮。 8月1日至2日,紹興七縣旅滬同鄉會,假座卡爾登大戲院,舉行「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劇目為《沉香扇》、《梁祝哀史》、《盤夫索夫》、《碧玉簪》,主要演員有:施銀花、屠杏花、小白玉梅、姚水娟、商芳臣、李艷芳、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賈靈鳳等。秋,姚水娟再度與李艷芳合作,水雲劇團改組為越華劇團,繼續在沈益濤掌管的皇後、卡德龍門等戲院輪番演出。 同年,由胡知非編導,姚水娟和李艷芳合演《淚灑相思地》,此劇是越劇從路頭戲(幕表戲)向劇本戲進化的開端。 10月,李艷芳和姚水娟搭檔,在上海皇後大戲院把《蔣老五殉情記》搬上越劇舞台,編導就是從事過文明戲的樊籬。這出戲的演出形式更偏重寫實,演員身著旗袍、西裝,採用寫實不驚,台上搭樓,有人力車上台;燈光採用側光和追光,並隨劇情氣氛變化時強時弱,用音響效果模擬輪船在海上行駛時的波濤聲和人落水時的響聲,姚水娟還在觀眾席中出現,從台下走到台上。為表現生活真實,排煙期間演員還去會樂里妓院吃花酒,以觀察妓院中的種種情景;去招商局輪船上體驗乘海輪的感受。這出戲打出了「話劇化、電影化」的旗號,有意識地吸取話劇和電影的成分,在女子越劇表現城市現代生活方面做了探索,引起觀眾濃厚興趣,創造了連演六十三場,總共演出一百十六場的票房紀錄。 此後,姚水娟、李艷芳聯袂上演《魂斷藍橋》、《大家庭》等戲。

1941年1月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舉行中國救濟婦孺總會募捐運動在上海新新電台舉辦「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施銀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蘭、商芳臣、李艷芳、邢竹琴等38位演員,參加播音演唱。1月21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在上海浙東大戲院進行。日夜場演出摺子戲。 李艷芳與姚水娟飾演《樓台會》。1月22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越劇九班大會串舉行。1月22日至23日,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故鄉災款游藝大會,聯合在大來、天香、卡德、民樂、永樂、南洋、同樂、浙東、萬國等戲院演出的越劇團,假座上海更新舞台舉行九班大會串。劇目有《碧玉簪》、《孟麗君》、《沉香扇》等。馬樟花、李艷芳、王水花、毛佩卿扮演王玉林,施銀花、筱丹桂、竺水招、邢竹琴、林黛英扮演李秀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明珠、袁雪芬扮演孟麗君,竺素娥、張湘卿、尹桂芳、屠杏花扮演皇甫少華,小白玉梅、姚水娟分飾蔡蘭英,屠杏花、竺素娥、張湘卿、尹桂芳分飾徐文秀。6月11日,李艷芳又與姚水娟搭檔,在卡德大戲院演出《啼笑因緣》,仍由樊籬編劇,該劇分上中下三本,亦轟動一時。 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參與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賈靈鳳、袁雪芬、馬樟花、徐玉蘭、趙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艷芳等演員。
1942年,李艷芳歇夏離開越華劇團。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後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李艷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賈靈鳳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陳琳與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鐲》;王杏花、竺素娥的《販馬記》;施銀花、屠杏花的《化緣認妻》;余彩琴、張桂蓮、陸錦花、戚雅仙、徐天紅、吳小樓的《明末遺恨》。7月,其時正值姚水娟改良越劇之際,她倆輪番在皇後、卡德、龍門戲院,主演了60多部新戲。其中影響較大的戲有《蔣老五殉情記》、《啼笑因緣》、《淚灑相思地》等,一再創越劇場子上座之新紀錄,這是其演藝生涯的全盛時期。9月起至1946年5月下旬,先後與筱丹桂、金香琴、傅全香搭檔,演出於國際、天宮、紅寶等劇場,上演了20多部新戲。其中與筱丹桂合作主演的有《姊做媳婦妹做婆》、《楊乃武與小白菜》等;與金香琴合作主演的有《艷陽天》、《漁村淚》等;與傅全香合作主演的有《小妹妹》、《花朝春》等。
1950年5月,麗都舞廳改建為麗都花園大戲院。於6月1日開幕。 李艷芳參加演出。 6月7日晚,麗都大戲院由文宣越藝社上演《車轔轔》,講述春秋戰國的故事,李艷芳一飾兩角。 7月,麗都大戲院夜場時裝新戲《海棠紅》,由李艷芳飾演海棠紅,賣座頗佳。 7月29日起,文宣越藝社日常上演《綉鴛鴦》,夜場上演《梁祝哀史》,李艷芳主演。7月30日上演反串戲《三看御妹》,李艷芳反串花旦,余彩琴反串大花臉,許瑞春反串小丑,謝素雲反串老旦。 8月,影都工會越劇分會籌募福利基金,全滬越劇名演員會串兩天,李艷芳與徐玉蘭、竺素娥演出梁山伯,票價最高為兩萬,最低為三千。 8月29日上午,戲曲研究班表演系越劇演員在大舞台演出越劇觀摩老戲《狗報恩》,徐玉蘭飾演農民,王文娟飾演張氏,沈月鳳飾演王氏,李艷芳飾演陳茂生,魏梅照飾演陳茂林。 9月,徐天紅發起歡迎「東山」越劇團勝利歸來茶會,李艷芳參加。 9月,息影數年的李艷芳與許瑞春一起組建芳春劇團,於1950年10月4日演出於寧波大戲院。 劇目為《馮小青》。 10月,參加文化越劇團,與許瑞春、小傅全香、陳佩君等,演出於寧波大戲院。
1951年9月,在越劇界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的義演中,李艷芳參與演出《梁祝 回十八》、《碧玉簪》、《盤夫索夫》。 此後,即息影舞台。
1952年,開始學醫。
1953年4月,蘇州戲劇界聯合演出,李艷芳參演《碧玉簪》。
1955年,學醫結束,隨義姐遷居北京,在東城區衛生院登記分配,後進入人民醫院專做保健醫學。
1959年2月,原以參加東風越劇團的李艷芳下鄉探親回到上海。
1963年,46歲,經人介紹,與石油部專家管毓濟結婚。
1965年,因愛人調陝西寶雞籌建石油機械廠,隨夫調到了陝西寶雞做廠醫,直至退休。後由於愛人過世,又未生小孩,加上對上海感情頗深,故現選定上海為葉落歸根之地。
2008年12月,逝世。

閱讀全文

與電影碧玉簪婆婆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