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聖女貞德電影演員表

聖女貞德電影演員表

發布時間:2022-10-08 16:07:42

① 推薦些經典的講英法百年戰爭的電影

《時間線》
《聖女貞德》
〈古代史上的重要戰役〉
(Das Ende der eisernen ritter) 是德國著名的ZDF電視台在2000年通過peppermint(薄荷)製作機構製作的一部關於戰爭歷史的系列紀錄片。這里講到了英法百年戰爭里的重要一段。

② 拉海爾的影劇

1999年,上映兩部和聖女貞德有關的影片。在小型電視系列劇─聖女貞德(Joan of Arc)中,拉海爾由彼得·史特羅斯(Peter Strauss)飾演。拉海爾同樣有在盧貝松的電影─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中登場,由理查德·萊丁斯(Richard Ridings)飾演。另外在1948年由維克托·弗萊明執導,英格麗·褒曼領銜主演的的聖女貞德彩色電影,拉海爾則由美國知名導演約翰·福特的股份公司成員─沃德·邦德 (Ward Bond)飾演。
在捷克的音樂劇Johanna z Arku(2003)中,拉海爾由Petr Kolar飾演;而在法國的兩集電影Jeanne la Pucelle(1994)中,則由Stephane Boucher飾演。
在奧托·普雷明格執導,1957年版本的聖貞德(Saint Joan)中,拉海爾由Patrick Barr飾演。更久以前,賽西爾·德米爾的版本─貞德女士(Joan the Woman),拉海爾由霍巴特·博斯沃恩(Hobart Bosworth)飾演。1929年的法國電影─奇跡的聖女貞德(La Merveilleuse Vie de Jeanne d'Arc)中則由Fernand Mailly飾演。
英國BBC推出的聖貞德(Saint Joan),中拉·海爾由傑克·沃森(Jack Watson)飾演。在美國,Hallmark Hall of Fame製作了兩個版本的影片:1957年的雲雀(The Lark),拉海爾由布魯斯·戈登(Bruce Gordon)飾演;1967年的聖貞德(Saint Joan)中,則由達納·艾卡飾演。

③ 有沒有以中世紀法國為背景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聖女貞德
編劇: 安德魯·伯金 / 呂克·貝松
主演: 米拉·喬沃維奇 / 達斯汀·霍夫曼 / 費·唐納薇 / 約翰·馬爾科維奇 .
上映日期: 1999-10-27
片長: 158分鍾

④ 貞德電影有幾個版本的

片名: 聖女貞德
英文片名: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
更多片名: 聖女貞德的故事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
導演: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製片: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編劇: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主演: 米拉·喬沃維奇 Milla Jovovi.
上映日期: 1999-10-18 美國
這部不錯

⑤ 貞德的劇情講解

3.《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西元1429年,英法戰爭如火如荼際,少女貞德對外宣稱自己已獲得上帝的指示。法國當時的儲君查理,在岳母的鼓吹下,接見貞德,並同時將大批軍隊交由貞德指揮,一時之間,貞德所帶的軍隊戰無不克,儲君也如願加冕成為真正的國王,但在他登基後,不再支持貞德,在缺乏援兵的情況下,法軍節節敗退,貞德被指為女巫,最後被處以死刑活活被燒死,五百年後,梵蒂崗教廷為貞德平反,冊封為聖女,平復五百年來的冤屈。
1429年,一個法國小女孩貞德在看到自己的家人慘遭英國人毒手後,在經歷了神秘的幻覺之後,她對外宣稱自己獲得上帝的指示,將帶領法國軍隊擊退英軍。法國儲君查理,

「聖女貞德」是流傳已久的宗教事件。盧貝松在這部電影中,除了拍攝手法的翻新外,更帶領我們進入「理性思維」與「宗教直觀」的辯證關系中….

◇潛伏的復仇意識◇

片頭一開始就是小貞德在向神父告解的場景,這里也順便交待了日後貞德凡事必告解這一點,在告解完之後她整個人就好像要升天了一樣,開懷地在原野間奔跑著,似乎得到神父(上帝)的赦免是人生枷鎖的解脫一般。不幸的是,當時正值英法百年戰爭,英軍侵入了貞德所居住的城鎮並燒殺擄掠洗劫一空,小貞德的媽媽因把藏身之處讓給貞德而慘遭英軍奸殺,在她死前其實有一段重要的對白如下:

這把劍牽過母親的身體,貞德已准備血債血還!

(畫面)貞德的媽媽手裡拿著刀抵死不從...

英軍:「你們看法國的男人多懦弱,把打仗的事交給女人!」

貞姊:「如果這是上帝的旨意,那就讓它這樣吧!」

小貞德在暗地裡目睹了這一切,自此對她的身心起了重大的影響...

在她憤恨的向神父控訴這一切的不公平之時,有一段對白如下:

小貞德:「為什麼?為什麼上帝要帶走我的媽媽?為什麼不是我?她是因為把它的藏身之處讓給我而被犧牲的呀!?」

神父:「也許上帝留著你的命是有使命要交付予你!」

小貞德:「是什麼?」

神父:「那要等你長大受洗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之後就會知道了..」

復仇的心意加上宗教的力量,貞德開始他的復仇之旅!!

當晚小貞德就潛入教堂對著耶穌神像舉起聖杯,喝下里頭的聖血說:「我現在就要和你合而為一!」

這幕是很震懾人的!當你在畫面中看到一個小女孩滿口是血帶著堅定的眼神望著耶穌神像的時候,你可以感受的出她內心的憤怒有多深!....這是小時候的貞德,故事簡介暫時交待到此,這故事發展跟我們一般所知的她帶領法軍贏得奧爾良一役,最後被遺棄遭英軍活活燒死的沒有出入,重點是在盧貝松拍攝的手法,他所選擇的畫面呈現方式及欲表達的意念,都好像要引領觀者們去進行深度思考.....

◇聖徒或騙徒?◇

貞德在當時被裁決為是異教徒而被活活燒死,然而在五百年後被梵蒂崗教宗追加為「聖女」,筆者沒有對貞德這個人的身家背景作進一步的調查,所以不曉得盧貝松塑造出來的這個角色是否是依照真實人物性格去演的,還是這是他「自己認為」的性格。本片蜜拉喬娃維基飾演的貞德一角的性格呈現出來給人的感覺是神經兮兮的,個性急躁、內心慌張矛盾,加上小時候身心嚴重受創所留下的陰影,造成她眼裡無視一物(蜜拉在【第五元素】里的個性也是有點這樣怪里怪氣、神經兮兮的),不知道是緣於蜜拉過於誇張式的演法,還是盧貝松的本意即如此..

貞德一開始以上帝派來的使者自許寫信給查理七世(也就是後來登基的法王),我不禁要問:她是否是假上帝授與收復失土神聖使命之名,行私心復仇計劃之實?以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那個時局混亂的年代,似乎特別容易動搖人心。有一幕當她穿著盔甲騎著戰馬進城的時候,人民彷佛看到了救世主一般都伸出了雙手朝向貞德,並帶著渴求的眼神聲聲呼喚她的名字,我覺得是因為當時人民長期受到戰爭的壓迫,對任何事物均不抱希望,就像迷途羔羊般等著有一位牧羊人來引導他們歸向正途,而正時剛好貞德出現了!

貞德從一介農家少女轉成英勇的戰士,該轉變之大,令人費解!

是神意或巧合?我想不只是片中當時人們的疑惑,就連我這個現代人也會在心中矛盾的問自己:「她究竟真的是上帝派來解救法國人民於苦難之外,重燃他們希望的;還是只是時機湊巧,她剛好利用了當時人性脆弱的一面,抓住這個利基點而使得人民信服於她,甚至為她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的?」否則,她憑什麼?因為她既不會戰術也不會騎馬,沒有受過正式的武術訓練,只是一名突然冒出來的農家女,何以能有這么大的魅力在戰場上呼風喚雨?她的出現好像是給己經軍心渙散、頹廢不振的法軍注入一股強心劑般,用著堅定不移的眼神告訴著士兵說:「Follow me! I all bring you victory!」這么做似乎也奏效了,士兵們像著了魔一樣,不假思索的完全信任於她,就憑她揮舞著戰旗及口中頻頻喊出的激勵口號而前仆後繼地去沖鋒陷陣。這實在是令我覺得不可思議!讓我不禁懷疑:在戰爭的年代,人民的意志真是如此薄弱、失去理性思考判斷能力了嗎?

◇復仇與和平間的矛盾◇

是什麼動力,讓一個可以奮不顧身?是宗教呢?還是復仇的潛意識?

其中有一幕關鍵戲是當他們要攻破英軍陣地時,一開始貞德像發了瘋一樣不顧一切,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地勇往直前,彷佛是當作沒有明天的最後生死決戰一般,連中箭了都不顧自身安危自己把箭拔出(血在那裡噴挺恐怖的..好像不用錢一樣..)要弓箭手隊長答應她,在她休息時他們仍要繼續進攻,身旁的士兵都認為她真的是瘋了!她在片中打仗時最常講的兩句話是:「跟隨我!」、「事不宜遲!」這樣到底是勇氣還是魯莽的表徵?....到後來在他們要沖破英軍城門的那一刻,這時的貞德居然神情露出了不知所措、茫然若失的樣子!她佇立在人群中看著身旁士兵互相砍殺的情景好像被嚇傻了一般全身無力、眼神漂忽,她幾乎是被英軍"推"向前進入城門的。

這時在她眼前突然出現那個常在她夢中的耶穌捧著她的臉問道:「貞德,你在干什麼?」貞德微笑的答道:「我在玩!」

這時耶穌頭頂流下了血說:「看你對我做了什麼?」

這時鏡頭又將貞德拉回現實,是那位弓箭手用沾滿血的雙手捧著她的臉告訴她說英軍獲得了大勝利,貞德先是像有點搞不清狀況的傻笑,接著她環顧四周,看到那些為國捐軀的英軍士兵們屍橫遍野的情景,這時她彷佛陷入自我混沌不明的狀態中,我想當時她心裡應該是覺得錯愕,她並沒有想到後果會是如此慘重,她並不想要這樣的結果吧!

神愛世人,但多少的殺戮不是假上帝之名?難道是上帝要貞德來殺人?

在她看到有位士兵欲殺一名英軍戰俘只是因為想要他那一口健康牙齒的時候,沖去阻止他說:「你不能因為只是要這個人的牙齒而殺了他!」這位士兵答道:「為什麼不能?(這時他環視了一下四周圍並問道:)那這些人呢?」貞德也慌了說道:「你..你就是不能!」旁邊一位將領嘲笑她說:「難道你能釋放這里所有的人?在喊大舉進攻並獲得勝利之後,居然發起憐憫之心起來了!哈哈~~」當貞德握緊雙手欲向天禱告時,忽然望見自己的手早已沾滿了血,這可謂是一個血腥的榮耀!

這場殺戮所帶來的迷思與覺醒的沖突點是在於復仇與和平之間的矛盾,貞德一開始先是好言勸說寫了三封信給英軍,給他們最後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和平地離開(當然英軍是沒理會啦!),我想她原先的動機與用意還是想給英軍一條後路退,希望事情能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不用發動戰爭造成死傷最好,屠殺是最後不得已時的手段,但在她被復仇覆蓋了理智歇斯底里地引領士兵們攻略城池時,「和平」這二字早已拋諸腦後、盪然無存了!同樣的,如上述她告訴那位士兵的話,我們可以反問:「那貞德又何能因為個人的私怨而拿全體士兵當賭注,枉顧他人生命,視人命為草芥?」(這同時讓我聯想到【搶救雷恩大兵】一片,湯姆漢克斯帶領了一群士兵去解救雷恩一個人,值得嗎?這些人的性命難道抵不過一個小兵?)他究竟是在鼓舞士兵,指引法國人民一條明路,還是引領著士兵們邁向死亡的深淵?喪親之痛比得上亡國之痛?「和平」二字的真義在哪兒?

◇政治的犧牲品◇

一開始法王查理七世的丈母娘(費唐娜薇飾)也只是想利用貞德這個似乎有點神格化的角色來當作一個媒介,使人民追隨她並重拾信心,藉以鞏固查理的君王地位,才支持查理要接見貞德的,她就像法國王室行政治權謀的一枚棋子而已,而貞德也是為了要報仇假借上帝使者之名想利用皇室的軍力去打敗英軍("假設"啦!至少我覺得這部片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原本各取所需、互相利用,但在查理於奧爾良一役大勝順利登基之後,便鎮日沈浸於聲色享樂,在後來的戰役中沒有給貞德足夠的軍力作為支持,讓她孤立無援,有志難伸,最後甚至背棄了貞德,讓她被俘虜並賣給英軍,只因他們已經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貞德無利用價值了....

原本查理還有點遲疑的問:「我們怎麼可以在這時候背棄她呢?」她的丈母娘居然說:「如果她真的是上帝派來的,那麼她自然會大難不死!」好一個合理的借口,替自己找台階下!雖然對這種過河拆橋的政治陰謀感到寒心,但在我替貞德惋惜的同時,我也不禁想到:「這是否是她以私心行使正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呢?」因為若不是她假冒上帝之名欺瞞人民,犧牲眾人性命來換取她個人利益,今天死傷也許不至於這么慘重,這些人民又何辜?這是否也應驗了一句話:「流人血者,其血必為他人所流!」

◇自我意識的覺醒◇

黑衣人的出現,寓意深遠?是貞德自我的投射?還是上帝本人?還是盧貝松開講?

本片最精采之處我覺得是在剩半個小時當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黑衣人出現開始。黑衣人究竟是誰?他究竟代表了什麼涵意?他一直在反駁著貞德的話,因為他認為貞德在自欺欺人,不肯認清事實,我認為他是貞德內心真我的投影或者可以說他是代表了盧貝松,藉由這個角色將老盧的觀點及對這整個事件的看法表述出來,兩者我覺得都可以解釋,那位弓箭手也曾告訴一直認為自己是受上帝指示、常聽到"那些聲音"告訴她該怎麼做的貞德說:「你怎麼知道那些聲音不是你自己心裡的聲音?」。

本片末尾這段似乎也在傳達那些貞德自以為是神跡降臨的事情(例如:無故出現在草地上的劍、從小常在夢中出現的耶穌、風雲變色、鍾聲)都是貞德自己的幻覺、自己憑空的想像,到最後變成自我理智的被蒙蔽,時常處於現實與幻境之間,她用了這么多的借口來說服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但內心的不安與惶恐卻又使她必須不時的向神父告解,尋求救贖,請求上帝寬恕,但這樣不過是「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只是自我安慰、欺騙自己尋求慰藉罷了!

就像那把無故出現在草地上的劍,黑衣人說道:「它出現的可能性有無限多種,你卻偏偏選擇這種!(這段話在講述時是用畫面切換的方式來呈現數種可能的情況,而黑衣人說你卻偏偏選擇這種時,出現的畫面是那把劍從天上順著神聖的光芒而下)」黑衣人並告訴貞德說:「你在打仗時根本沒提到上帝,只提到你自己(因為貞德從頭到尾都是喊:Follow "me"!)!」

黑衣人的用意在點出:貞德自認為是上帝訊息的傳達者,以及她所行使的是上帝交付的使命一事,根本都是她一人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在末尾貞德原本簽下承認自己是異教徒並欲放棄邪惡思想,重新洗滌心靈的同意書後,這時黑衣人又出現了,並質問她:「你為什麼要簽下那份同意書?到頭來還是你背棄了上帝!」貞德說:「我沒有!」並極盡狂吼掙扎之能事想把那張同意書搶回來,但一切都太遲了...

貞德原本可以不死的,後來卻選擇了死亡,這在宗教上有什麼樣的意含?

這里是否也要傳達一個訊息說:當人在面臨生死關頭的時?/td>

⑥ 尋找一部以歐洲為背景的電影名字,大概講述18、19世紀的事。

《聖女貞德》又名 聖女貞德傳奇1999年拍的。
神秘、純潔、壯烈,不論用什麼詞來形容她,都不能否認,貞德作為一個從未上過學的農家少女,她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 貞德1412年出生在法國一個偏僻的村莊,當時正執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大片領土已被英國佔領。此外,法國國內還爆發了內戰,勃艮第公爵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站在了英國一邊。 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和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於1422年相繼去世後,繼位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還只是一個孩子。雖然英國宣稱他同時擁有英國和法國的王冠,但法國王太子查理卻不想放棄他的地位。可是,他要想成為法國國王,就必須在蘭斯舉行加冕儀式,而這個地方已被英國佔領。 此時,貞德已經13歲了。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祈禱。她經常聽到空中傳來奇怪的聲音,並看到奇怪的幻象。這個神秘的聲音告訴她,她的使命就是重振法國,幫助王太子查理成為法國國王。為此,她必須著男裝,執利刃,統率軍隊,沖鋒陷陣。 就 一天,貞德外出歸來,發現她的村莊已被英軍蹂躪。她躲在櫃中,目睹了英軍強奸並殺害了她18歲的姐姐。這場悲劇後,她被送到鄰村的叔叔家生活。誰也想不到這個純真的小姑娘會作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 聖女貞德 的海報(2張)可是這個不滿20歲的少女,卻面對世界宣布她將擊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並解放她的國家。17歲的她面見王太子查理,宣稱她帶來了上帝的意旨,要求查理給她一支軍隊去抵抗英軍。查理最終答應了她的要求。 兩個月後,身披白甲的貞德率領她的軍隊在盧瓦爾河畔的戰略要地奧爾良奇跡般地擊敗了英軍。法軍隨後節節勝利,查理也最終如願以償地登上了法國國王的寶座。 可是,貞德卻在不久之後的一次戰斗中被勃艮第人捉住並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19歲的時候,她被判作女巫燒死。 25年後,她被追授聖女的稱號。1920年,她又被封為聖徒,成為人們供奉的偶像。看來她註定將成為無休止爭論的焦點。 本片製作共耗費了一年的時間,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導演呂克-貝松的最新力作。其全明星的演員陣容包括曾主演《第五元素》的米拉-約沃維奇(飾貞德)、兩獲奧斯卡獎提名的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查理七世)和奧斯卡影後費-唐納薇等。 聖女貞德的故事已被多次搬上銀幕,但本片可謂這一題材中最具視覺震撼力和可信度的一部。只有呂克-貝松才能拍得出這般華麗、壯觀的場景!

⑦ 神風怪盜貞德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徒。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國人以重金購去,由英國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她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3年後的20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之後並於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封聖。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一、背景

在聖女貞德嶄露頭角前的法國,是法國歷史上最陰暗的一段時期,長期的戰爭讓法國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難。法國北邊的一大片領土被英國軍隊所佔據,而且這些地區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國」的名義永久成為英國領土了。當時的法國國王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約在貞德出生的那年發瘋了,導致他完全無法處理政事。國王的兩個親戚,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經常為了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而爭吵不休。而當伊莎貝拉王後(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緋聞傳出後兩派的斗爭急劇升高,各自開始綁架王室的成員,斗爭在1407年達到最高潮,無畏的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

英國的國王亨利五世借著這場政爭的混亂入侵法國,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獲得戲劇性的勝利,並接著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城鎮。未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他4個年長的哥哥都去世後,於14歲時承擔起了王儲的頭銜。他第一項重大的行動是於1419年和無畏的約翰締結和平協議,但這次談判卻變成一場大災難,查理事先保證會保護約翰的安全,但在談判中約翰卻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了。繼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於是改與英國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國和勃艮第人佔領了。

1420年,伊莎貝拉王後簽下了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條約中承認了由英國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繼承人來繼承法國王室,這等於剝奪了王儲查理的繼承權。條約還引起了關於王儲其實是王後與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國王查理所親生的揣測。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於1422年在2個月內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個嬰兒—亨利六世,在名義上成為了英法兩國共同的國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貝德福公爵(Bedford)攝政。

到了1429年,幾乎法國的整個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國的控制下。英國佔領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則佔有蘭斯。蘭斯的重要性在於,它一直是法國國王進行加冕典禮和祝聖儀式的傳統地點,尤其是這時主張擁有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都還沒有進行過加冕。英國這時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處在盧瓦爾河(Loire River)上,它成為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系在奧爾良上了」。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

二、生涯

1、童年

貞德出生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為雅克·達克(Jacques d'Arc),母親為伊莎貝拉·達克(Isabelle Romée)。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里不太重要的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這個村莊屬於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於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貞德後來證實了她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跡。她據稱遇見了大天使聖米迦勒、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這三位傳說人物在當時都非常知名),告訴她要趕走英國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在她16歲時她請求她的親戚杜蘭德·拉蘇瓦(Durand Lassois)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她在那裡向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這並沒有讓貞德就此打退堂鼓。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也就是鯡魚戰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

2、邁向傳奇

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於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她偽裝成男性,穿越了廣闊的敵方勃艮第領土,最後到達王儲查理在希農的城堡。在會面中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岳母約蘭德(Yolande of Aragon)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歷史學家Stephen W. Richey對於貞德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戰場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准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只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於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軍,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斗中,身處戰斗的最前線,並隨身帶著她那明顯的旗幟。對於貞德在戰場上的實際領導能力一直是歷史上的爭論之一,目擊者聲稱她常常在戰場上做出相當明智的決策,但士兵和將領們往往將她所獲得的勝利視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傳統的歷史學家如Edouard Perroy則推斷貞德在戰場上的領導作用主要是在士氣上的。這些分析往往是根據後來貞德在審判上的證詞,貞德聲稱她更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最近學者在審判證詞的解讀上則較常指出,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視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張:「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不管在哪種情況下,歷史學家都同意,法軍在她的領導下都能創造相當非凡的勝利。

3、領導者

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採用正面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製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餘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奧爾良聯外橋梁的石制堡壘—土列爾堡壘(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國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底;迪努瓦公爵後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後,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權指揮軍隊,並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梁,以作為稍後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為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盧瓦爾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他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為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札若的戰斗中,警告阿朗松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戰斗。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國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為約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這場帕提戰役(Patay)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准備完成前便發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斗里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為英國可恥戰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役中只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法軍於6月29日開始從羅亞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並於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歐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於是得以通過,其他途中路經的城鎮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後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後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地的農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於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這個傳說被歷史學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張貞德扮演的其實是神聖化的角色、而不是實際的一些能力。

蘭斯城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加冕典禮迅速於隔天早晨舉行,查理王儲正式加冕為查理七世。雖然貞德和阿朗松極力主張進攻巴黎,但查理較傾向於與勃艮第進行談判以達成休戰。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於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法軍繼續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和平的投降。由英國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著在9月8日進攻巴黎,盡管貞德在戰斗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斗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歷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於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4、遭俘虜以及審判

貞德在盧瓦爾-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過了沒有戰斗發生的11月和12月,接著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並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國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斗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裡,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當時有關俘虜的慣例是,只要俘虜的家人能付出贖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歷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乾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後,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國。在法國北部博韋的一名主教皮埃爾·科雄(Pierre Cauchon ),在這些談判和稍後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國的強硬支持者,並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會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為異端邪說的審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於他的侄兒—英國國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於1431年1月9日在盧昂展開,由英國佔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面都顯得雜亂無章。

總結一些主要的問題,擔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審判權只是法律上的假設(legal fiction),他是因為親英國的立場而獲得了這個職位。

英國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面的證據。也因此整場審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礎,無論如何貞德都將被定罪。

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術上的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復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證人Boisguillaume後來證實了當時法庭在聽到了貞德的回復後,「那些質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並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後來非常知名,在現代成為了許多領域的題材。

幾個法庭的人員後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更改了(更改的對貞德不利)。許多神職人員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包括審問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國人的死亡威脅。依據審訊的規定,貞德應該被監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獄,但英國人卻將貞德監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獄中。科雄主教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為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

最後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abjuration, 等於直接認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5、死刑

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手握著十字架祈禱,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Jules-Eugène Lenepveu的作品。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幾天後,依據目擊者的說法,貞德在監獄中被一名英國貴族試圖強奸未遂。她重新開始穿著男裝,要不是為了防止騷擾,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證所言的,因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沒有衣服可以蔽體了。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的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牧師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一切都結束了。英國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燃燒了屍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國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6、重新審判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異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為一個烈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

五、身後影響

百年戰爭在貞德死後繼續進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的保住了法國國王的正統性,而沒有被英國所宣稱的繼承者亨利六世(於1431年12月時進行加冕)所敵過。在英國能重新組織於1429年損失的軍事將領和長弓兵部隊前,英國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國成功的在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Arras)中使勃艮第向法國靠攏。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僅10歲的亨利六世成為最年輕的英國國王而卻沒有人輔政。勃艮第立場的轉變以及亨利六世無能的領導或許就是造成戰爭結束的主要原因。Kelly DeVries主張,貞德將火炮作為攻勢用途和正面攻擊的戰術也影響了法軍往後的戰爭。

聖女貞德在接下來四百年成為了半傳說的角色。有關她的記載主要來自編年史,英國主導的首次審判的5份原始手稿於19世紀時在舊檔案庫里被發現。很快的歷史學家也找出重新審判時的完整紀錄,包含了115位目擊者的證詞,以及以拉丁文記載的首次審判的紀錄。許多當時的信件也被發現,其中3份有著貞德「Jehanne」的簽名,搖擺的字跡顯示她還在學習寫字。這些第一手資料都是兩次審判所留下的文件,成為相當不尋常的豐富資料來源,如同DeVries說的:「沒有任何中世紀的人物,無論男女,像貞德一般能被廣泛的研究。」

貞德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而且只是個不識字的17歲農村女孩,但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傳奇人物。在貞德前英法兩國都以有千年之久的薩利克繼承法(Salic law)來正當化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原本只是君王之間的為了繼承權產生的沖突。貞德則為戰爭帶來了不同的意義,如Jean de Metz所描述的:「我們(法國)的許多國王都來自英國血親;但我們就要成為英國人嗎?」而Stephen Richey則說:「她將一場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卻不感興趣的王朝間的沖突,變為一場熱情激昂的保家衛國的聖戰。」Richey也描述了她對後代的影響力:

「在她死後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主義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為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創始者和象徵,被崇拜的女英雄和聖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死亡時,仍然堅持著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跡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

在1452年戰爭結束後對她的死刑進行重新調查的同時,教會宣布由於她在奧爾良的光榮事跡,核准奧爾良為朝聖的地點之一,並對當地的罪犯頒布了一次特赦。聖女貞德在16世紀被反對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為他們的象徵。而在1849年至1878年擔任奧爾良主教的Félix Dupanloup的努力下,於1909年對貞德進行了賜福禮。她並於1920年5月16日被封為聖人,她的紀念節日被定在5月30日。她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里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

聖女貞德並不是女性主義者,她所扮演的角色為依據宗教傳統的特殊人物,代表了無論來自何種社會階層都能得到神的召喚。她嚴格禁止法軍招引婦女進入營地,有一次甚至還以劍背來敲打這些營妓以驅離她們。

不過,許多在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幫助都來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貢在起初對貞德的調查中證實了貞德的處女之身,並資助發起了援救奧爾良的遠征。在貞德於貢比涅被俘後,盧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Joan of Luxembourg),也改善了貞德在監獄里的生活狀況而且可能也延緩了她被移交給英國人的時間。最後,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Anne of Burgundy),在審判前證實了貞德仍是處女之身。也因此法庭無法指責貞德為女巫,並也為貞德的清白和聖徒品行提供了證據。從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到現在,聖女貞德成為女性眼中勇敢而積極的正面角色。

自從拿破崙開始聖女貞德在法國時常被作為政治的象徵,自由派強調她出生於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保守派則強調她對國王的支持。後來的保守派則強調她的民族主義。在二戰中維希法國與法國反抗勢力都以貞德作為象徵之一:維希政府的宣傳強調她對抗英國人的事跡,在海報上顯現英軍戰機轟炸盧昂的情景,並輔以標題:「他們總是回來展現暴行。」而反抗勢力則強調她與外國佔領勢力的對抗,以及她的故鄉洛林被納粹所控制。

傳統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國,也用貞德作為象徵之一,在1988年反對教皇進行改革的法國樞機主教勒費弗爾•馬塞(Marcel Lefebvre)被逐出教會,支持者則將他和聖女貞德被逐出教會相提並論。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也前後以貞德為名,現役的是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近來引起相當爭議的法國政黨國家陣線(Front National)也以貞德作為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被定為紀念貞德的全國假日。

閱讀全文

與聖女貞德電影演員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