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羅漢錢演員表原電影

羅漢錢演員表原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01 14:47:13

Ⅰ 王彬彬的檔案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縣人。1982年畢業於解放軍外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批評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在功利與唯美之間》、《魯迅晚年情懷》、《為批評正名》、《文壇三戶》、《城牆下的夜遊者》、《風高放火與振翅灑水》等著作多部。
錫劇泰斗、宗師,最頂級的錫劇小生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周恩來總理稱贊其唱腔抒情優美、柔中帶剛、琅琅上口、字字清晰。
其主演的錫劇《珍珠塔》歷演幾十年不衰,乃錫劇最精華之代表作。他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美唱段尤其是《珍珠塔》、《雙推磨》和《拔蘭花》在20世紀下葉風靡東南地區,其唱片和錄音帶一直統領市場,銷售非常火爆,基本上每戶人家都有其《珍珠塔》、《雙推磨》和《拔蘭花》音帶。他和梅蘭珍演唱的中唱版《珍珠塔》,1989年10月12日由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全國首屆「金唱片獎」。他的很多經典唱段被編進了《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
原錫劇研究所所長錢惠榮說:「稱王彬彬為錫劇界的泰斗一點不為過,錫劇只有一個王彬彬。王彬彬非常鎮得住場子,只要他一上台,鬧哄哄的劇場會突然間靜下來,他一亮嗓子,盡管沒有擴音設施,但劇場內最後一排的觀眾都能聽清楚他唱的每一個字。這就是彬彬腔的獨特魅力。」
1921年8月王彬彬出生於常州市金壇西陽王巷村。7歲讀私塾,兩年後輟學。15歲學藝。先後拜何榮官、朱仲明為師,專攻小生。後又向錫劇老藝人韓源生、周寶祥、李如祥等學藝。19歲嶄露頭角。在上海、常州、無錫等地搭班演出。25歲自帶戲班,後與錫劇名演員楊企雯、王蘭英合作演出,名聲大震。1947年參加無錫首先錫劇團。1951年參加無錫市文聯首先實驗錫劇團(後改為無錫市錫劇團)任演員。1953年曾進全國戲曲講習會學習。1953年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在錫劇《拔蘭花》中飾蔡旭齋,獲演員二等獎。1956年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會演,在《珍珠塔》中飾方卿,獲演員一等獎。1960年曾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1961年錫劇流派會演及1964年江蘇省第二屆戲曲會演中,均以主演《珍珠塔》而獲一等演員獎。擅演小生戲,兼演老生、花臉。勤奮好學,刻苦實踐,博採眾長,功底深厚,以唱功見長,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彬彬腔」。
他演出的主要劇目和扮演的角色有《珍珠塔》中的方卿,《雙推磨》中的何宜度,《拔蘭花》中的蔡旭齋,《孟麗君》中的皇甫少華,《西廂記》中的張生,《信陵公子》中的信陵君,《梁祝》中的梁山伯,《白蛇傳》中的許仙,《金玉奴》中的莫稽,《小刀會》中的劉麗川,《碧血揚州》中的李芝庭,《紅花曲》中的楊廠長,《羅漢錢》中的張木匠,《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等。其中《珍珠塔》、《孟麗君》、《紅花曲》均拍成戲曲藝術片,其中《珍珠塔》、《孟麗君》早在60年代初就被香港華文公司拍成電影。
王彬彬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李鵬、喬石、李瑞環、榮毅仁等獻唱並被親切接見和盛贊。1959年6月,文化部調地方戲進京匯演,錫劇《珍珠塔》就在其中。演出結束後,周總理拉王彬彬坐下,「我也是江蘇人吶,錫劇我從小就聽過,也愛聽,你的演唱字正腔圓,別具一格。」不久,《人民日報》的記者張貞發表文章《錫劇「珍珠塔」在京打響第一炮》,向全國介紹錫劇,並引用周恩來的話誇獎王彬彬,稱贊其唱腔抒情優美、柔中帶剛、琅琅上口、字字清晰,並首次提出「彬彬腔」的說法。從此,「彬彬腔」自成一派,成為錫劇藝術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有「唱煞的王彬彬」之評論。
王彬彬曾任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政協委員,為中國劇協會員、江蘇省文聯委員、無錫市政協常委。1984年評選為江蘇省建國以來文體「十佳」人物。1986年由江蘇人民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等六單位,為他舉辦了《彬彬腔演唱會》。1996年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特殊津貼。
2008年7月26日凌晨,一代錫劇泰斗王彬彬因腎臟衰竭在無錫逝世,享年89歲。「一生長歌凝精華,人間傳唱彬彬腔,八九豪情鑄神韻,藝壇留吟錫劇人」,掛於追悼告別大廳兩側的這幾句文字是對王彬彬藝術生涯最真實的寫照!他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家!!
[編輯本段]官員
王彬彬,男,漢族,1967年1月出生,湖北安陸人,1988年1月入黨,1988年7月參加工作,武漢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畢業,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現任襄樊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1984.09--1988.07 武漢工學院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學習;
1988.07--1996.03 第二汽車製造廠鋼板彈簧廠辦公室秘書、團委書記、集管科副科長(掛職),熱處理車間副主任(掛職);
1996.03--1997.01 東風汽車懸架彈簧有限公司質量科副科長;
1997.01--1998.12 東風汽車懸架彈簧有限公司質量部部長;
1998.12--1999.08 東風汽車懸架彈簧有限公司組織部部長;
1999.08--2002.01 東風汽車懸架彈簧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東風鍾祥公司總經理;
2002.01--2002.09 東風汽車懸架彈簧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銷售公司經理(其間:1999.09--2002.04武漢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在職學習,獲管理學碩士學位);
2002.09--2005.03 東風汽車懸架彈簧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05.03--2006.02 東風活塞軸瓦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2006.02--2008.03 東風活塞軸瓦有限公司總經理(其間:2002.09--2007.12武漢理工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在職學習,獲管理學博士);
2008.03--2009.04 東風汽車公司乘用車公司綜合管理部副部長。
2009.04-- 襄樊市人民政府(科技)副市長、黨組成員。

Ⅱ 電影朝陽溝栓保娘扮演者高潔是那裡人

1、電影《朝陽溝》栓保娘扮演者高潔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人。

2、

《朝陽溝》的問世,無疑是現代戲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優美的旋律,生動的情節,再加上豫劇三團各位藝術家精湛的表演,使的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名聞全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朝陽溝》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區仍還在廣為傳唱和流傳,這一切都證明了《朝陽溝》所具有著的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劇本有單行本出版。全劇共8場,描寫高中畢業生銀環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生動搖。在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和群眾的幫助下,又由於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於在農村紮下根來。

《朝陽溝》在運用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劇作除主人公銀環外,還刻畫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書等朴實、忠厚的農民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洋溢著嶄新的思想感情,表現出社會主義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全劇語言富有個性特點,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唱詞生動、風趣,節奏明快。劇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運用傳統的結構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

3、高潔,女,豫劇旦角。1934年出生,河南沈丘人。1951年三月參加淮陽專署文工團,1952調至河南歌劇團(1956年省歌劇團改為河南豫劇院三團),同年在開封藝術學校畢業。從事豫劇現代戲事業50餘年來,在《新條件》、《羅漢錢》、《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祥林嫂》、《朝陽溝》、《李雙雙》等60多個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享譽全國;涉足影視藝術,在《小城細雨》、《稜角將軍》、《遠方來的兒子》、《倒霉大叔的婚事》、《男人就是太陽》、《崗九醒酒》等扮演了各種不同的婦女形象。她在聲腔藝術上經過長期實踐研究對豫劇的演唱,從聲樂角度上高中低上下貫通、剛柔並濟,細膩委婉,在發聲、吐字、感情的處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表演和演唱藝術風格,先後被《中國藝術詞典》、《古今中外女名人辭典》、《中國當代文學新聞人才傳集》、《中國大網路全書·戲曲卷》列入其中。

Ⅲ 中國四大京劇是什麼

中國四大戲曲即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 。

《長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戲曲發展上的兩個高峰,在中國戲曲中也同樣具有很高的地位,與《西廂記》和《牡丹亭》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劇,一直深得廣大人民喜歡。

(3)羅漢錢演員表原電影擴展閱讀

1、《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

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2、《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4、《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共二卷。該劇定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劇共五十齣。前半部分寫唐明皇、楊貴妃,長生殿盟誓,安史亂起,馬嵬之變,楊貴妃命殞黃沙的經過。

後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傳聞,寫安史亂後玄宗思念貴妃,派人上天入地,到處尋覓她的靈魂;楊貴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並為自己生前的罪愆懺悔。他們的精誠感動了上天。在織女星等的幫助下,終於在月宮中團圓。

Ⅳ 姑娘心裡不平靜劇情

在甘肅省平涼縣度過童年。上小學時即熱愛文藝活動,對戲劇有濃厚興趣。1949年在平涼初中肄業,後回到故鄉,考入鄭州短師班。在校為業余文藝積極分子。

1951年分配到鄭州市文工團,1952年到河南省歌劇團(河南省豫劇三團前身)當演員,為以豫劇形式演現代戲的主要演員之一。195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特邀出席全國工交戰線群英大會,並參加國慶十周年觀禮。

1960年加入中國劇協,同年代表河南豫劇三團出席全國文教群英大會。1961年加入中國音協。1978年被選為全國工代會代表。1979年10月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他是中國劇協理事,河南省第三、四屆政協委員。

曾在豫劇現代戲中扮演過《朝陽溝》第一代銀環,電影二嬸;二大娘;的扮演者、《新條件》中的春生、《劉胡蘭》的奶奶、《李雙雙》的李雙雙、《海港》的方海珍、《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的阿婆、《革命一家》的母親、《小二黑結婚》的媒婆、《阿混新傳》的奶奶、《龍江頌》中的盼水媽,《羅漢錢》里的燕燕、

Ⅳ 滬劇十大金曲

羅漢錢

《羅漢錢》滬劇經典唱段之一,根據趙樹理的短篇小說《登記》創作,上海滬劇團1952年10月17日首演於北京市北京劇場,是華東區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劇目之一。戲劇講述的是張家莊青年李小晚和張艾艾相戀,自由戀愛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長的反對,他們經過層層困難才修成正果。該劇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劇本獎、演出獎等榮譽。

秋海棠

《秋海棠》是根據秦瘦鷗同名小說改編的滬劇劇目,文濱劇團曾在民國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於大中華劇場,1960年蘇州市滬劇團重新改編演出,是滬劇改編演出較多的劇目之一。其講述了梅寶外出賣唱,在酒肆被無賴調戲,青年羅少華仗義解圍,並悉其父病重,傾囊相助,羅少華是湘綺兄裕華之子,湘綺因少華熱戀梅寶,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時秋海棠病入膏肓,不願再見湘綺,當湘綺趕到時,他已跳樓自盡。

陸雅臣

《陸雅臣》是經典的滬劇名錄,該劇在灘簧、申曲時期是各班社、劇團的熱門傳統劇目,其中以施春軒、筱文濱兩人的陸雅臣各具特色。戲劇講述的是陸雅臣出身富家,懶散成性,整天混跡賭場,終將家產全部輸盡,甚至在人販子唆使下逼賣妻子再賭,岳母無奈,拿出一百銀元將女兒「買」回娘家。他深夜回家,人去財空,悔恨交並,便懸梁自盡,後被蔡伯伯救活,勸陸重新做人。

捉牙蟲

《捉牙蟲》又名《關亡》,是經典的戲劇劇目。其講述了以捉牙蟲、關亡、看風水、看相算命等騙術糊口的捉牙蟲娘子,遇到以偷竊為生的朱阿狗。朱欲詐騙捉牙蟲娘子的錢物,邀她到他家中算命、關亡,並乘機加以調笑,捉牙蟲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懷好意,在為朱捉牙蟲時加以報復,撬去朱的牙齒後溜走的故事。

冰娘慘史

《冰娘慘史》是滬劇傳統劇目之一,講述了謝冰娘被陷害慘死後,飛屍告狀,冰娘的冤案得到昭雪的故事。此劇演出時,採用連台本戲軟硬結合的布景裝置,一場《飛屍告狀》,聲情並茂,成為文濱劇團的保留劇目之一,而且衍生出了又有皖南花鼓戲版本《冰娘慘死》、婺劇版本《謝冰娘》等。

蘆盪火種

《蘆盪火種》,滬劇劇目,也是樣板戲《沙家浜》的前身,後來定為八大樣板戲之一。作品中矛盾錯綜復雜,情節環環相扣,結構嚴謹,個性突出。滬劇以阿慶嫂為中心的,把阿慶嫂機智靈活、不卑不亢的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其潑辣與圓滑共具,機警與沉著同兼,而且難得的是每個角色的表現都非常光彩。

雷雨

《雷雨》由劇作家曹禺創作,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雷雨》的作者出於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種悲憫的情懷來俯視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通過兩個在倫理血緣上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家庭,剖析了社會和歷史的深重罪孽。

為奴隸的母親

《為奴隸的母親》是滬劇表演藝術家楊飛飛的代表劇目之一,講述了舊時代在浙東農村發生的「典妻」的故事,農民張根生因家貧,將妻子春寶娘「典」與溫姓地主,春寶娘養下一男孩,三年後又不得不離開此親生之子,被趕回家。作品通過對女主人公阿秀悲慘命運的描摹,展現了在這種荒唐落後的陋俗背後的舊中國的時代特徵,該劇「離別」、「思家」、「歸來」等場面頗動人,唱段都流傳很廣。

明月照母心

《明月照母心》是現代上海滬劇的經典之作,講述了優秀人民教師金曉暉原已收養了一個孤兒,但當她得知身居農村的玲玲姐弟失去父母時,又毅然將姐弟倆收養在身邊,面對丈夫的不理解、外人的非議,她仍以一顆愛心溫暖著孩子們稚嫩的心靈排除萬難的故事。

魂斷藍橋

《魂斷藍橋》根據美國同名電影改編的滬劇傳統劇目,於1941年首次演出,由嚴幼祥執導。該劇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機空襲英國,貴族出身的軍官羅伊與舞蹈演員瑪拉邂逅,漸生愛情,並立海誓山盟。羅伊出征後,誤傳陣亡,瑪拉迫於生計淪為妓女。戰爭結束,羅伊與瑪拉重逢,由於門第觀念,有情人難成眷屬。

Ⅵ 都有哪些評劇

中國評劇院劇目

一:音配像

1白玉霜音配像:《白玉霜唱段選》(馬寡婦開店;花為媒;可憐秋香;蘇小小;棒打薄情郎;鋦碗丁;楊三姐告狀;雙蝴蝶;瀟湘夜雨;玉堂春;綠珠墜樓)

2筱白玉霜音配像:(1)《秦香蓮》;(2)《杜十娘》;(3)《鬧嚴府》;(4)《朱痕記》;(5)《玉堂春》;(6)《搬窯》;(7)《桃花庵》;(8)《金沙江畔》;(9)《包公三勘蝴蝶夢》;(10)《馬寡婦開店》;(11)《李雙雙》選場;(12)《打狗勸夫》;(13)《臨江驛》;(14)《小女婿》;(15)《王少安趕船》;(16)《鋦碗丁》;(17)《珍珠衫》選場;(18)《勸愛寶》;(19)《小借年》;(20)《家》選場;(21)《苦菜花》(選場);(22)《筱白玉霜經典唱腔選(卡拉OK劉萍配像)》;(23)《小白玉霜唱腔精選(卡拉OK王冠麗配像)》

3新鳳霞音配像:(1)《無雙傳》(2)《鳳還巢》(3)《春香傳》(4)《小二黑結婚》

(5)《新鳳霞唱腔精選(卡拉OK王麗京配像)》;

4魏榮元馬泰音配像:(1)《奪印》;(2)《向陽商店》(3)《魏榮元唱腔精選(卡拉OK孫路陽配像)》;(4)《馬泰唱腔精選(卡拉OK張文鵬配像)》;

二:名家電影電視劇

1《秦香蓮》(小白玉霜電影)2《花為媒》(新鳳霞電影)3《啼笑皆非》(李憶蘭電影)4《搶狀元》(張淑桂電影)5《楊三姐告狀》(谷文月電影)5《絲絨計》(劉萍電影)6《紅白喜事》(馬泰趙麗蓉電視劇)7《馬寡婦開店》(筱玉霜電視劇)

8《鬧嚴府》(劉萍電視劇)9《花街》(劉萍電視劇)10《駝龍傳奇》(谷文月電視劇)11《鳳冠夢》(張淑桂電視劇)

三:名家舞台劇

1《祥林嫂》(李憶蘭趙麗蓉剛立民)2《高山下的花環》(李憶蘭張德福花月仙谷文月)

3《帝女花》(張淑桂)4《花為媒》(谷文月趙麗蓉筱玉霜)

5《花為媒》(谷文月戴月琴高闖朱懷旭)6《楊三姐告狀》(谷文月趙麗蓉劉萍絕版)

7《楊三姐告狀》(谷文月趙麗蓉張秀蘭)8《秦香蓮》(劉萍谷文月李惟銓絕版)

9《大腳夫人》(筱玉霜)10《劉萍演唱會》11《朱痕記》(劉萍馬泰)

12《評劇皇後》(劉萍馬泰)13《二楞媽》(劉萍李惟銓)14《牡丹仙子》(谷文月)15《離宮怨》(谷文月劉淑萍)16《香妃》(谷文月)17《田嫂》(谷文月齊建波)18《祥林嫂選場》(谷文月)19《谷文月演唱會》20《包公賠情》(李惟銓朱懷旭)21《風雨聚財人》(李維銓)22《大路情話》(李維銓)23《鳳儀亭》(戴月琴齊建波)24《黑頭與四大名蛋》(李維銓李金銘)25《鳳儀亭》(戴月琴齊建波)

26《楊乃武與小白菜》(馬惠民高闖)24《山花》(宋麗)25《金沙江畔》(齊建波宋麗)26《宋麗專輯》27《玉堂春》(宋麗齊建波)28《祥子與虎妞》(宋麗)

29《貶官記》(齊建波韓劍光)30《血濺烏紗》(馬惠民王平)31《鬧嚴府》(恆紅)

32《卷席筒》(恆紅王景為)33《恩與仇》(恆紅)34《張羽煮海》(劉惠欣齊建波)

35《李三娘》(劉惠欣)36《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韓劍光於文華)

37《桃花庵》(孟素潔恆紅)38《情戀萬家》39《大腳皇後》(恆紅張文鵬)

40《勸愛寶》(王冠麗)41《秦香蓮》(王冠麗鄒海群)

42《評劇名家摺子戲集錦(勸愛寶十五貫鳳還巢)》(花月仙李憶蘭花硯茹傅嘉祥)

43《評劇名家摺子戲二(頂鍋楊三姐告狀包公賠情)》(花硯茹王景明李惟銓朱懷旭)

44《評劇名家薈萃》(筱俊亭花淑蘭劉秀榮李秀雲羊蘭芬六歲紅崔蓮潤李憶蘭花月仙谷文月劉萍李惟銓劉立明蓮小君馬淑華)

45《紀念新鳳霞評劇名家演唱會》(谷文月劉秀榮戴月琴高闖崔蓮潤李紅霞宋麗於文華等)

天津評劇院劇目

1《包公三勘蝴蝶夢》(鮮靈霞電影)2《牛郎織女》(小花玉蘭小鮮靈霞)

3《拜月記》(小花玉蘭)4《啞女告狀》(崔蓮潤)5《花木蘭》(崔蓮潤)

6評劇《狗不理傳奇》(崔蓮潤王友才)7《賣油郎獨占花魁》(崔蓮潤王友才)

8《回杯記》(崔蓮潤)9《半把剪刀》(曾昭娟)10《寶馬圓情》(曾昭娟)

11《牧羊卷》(曾昭娟)12《賣妙郎》(曾昭娟)13《夫人令》(曾昭娟)

14《謝瑤環》(曾昭娟)15《費姐》(郭美美趙茹意)16《賣妙郎》(李秀雲)

17《村南柳》(李秀雲馬淑華)18《祥林嫂》(馬淑華)19《杜十娘》(馬淑華)

20《婦女代表》(新翠霞六歲紅)21《周仁獻嫂》(趙斌)

沈陽評劇院劇目

1《打金枝》(筱俊亭)2《對花槍》(筱俊亭)3《楊八姐游春》(筱俊亭)

4《穆桂英掛帥》(筱俊亭)5《小院風波》(筱俊亭)6《包公審太後》(筱俊亭)

7《茶瓶記》(花淑蘭)8《謝瑤環》(花淑蘭)9《相思樹》(花淑蘭)

10《梅香》(花淑蘭)11《人面桃花》(韓少雲)12《小女婿》(韓少雲)

13《小姑賢》(韓少雲電影)14《梁山伯與祝英台》(韓少雲)

15《姊妹易嫁》(宮靜)16《女秀才》(宮靜)17《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宮靜)

18《小寡婦上墳朱買臣休妻》(宮靜)19《王少安趕船夜宿花亭》(宮靜)

20《小二黑結婚》(宮靜)21《劈山救母》(宮靜)22《珍珠塔》(艷銘傑宮靜)

23《紅樓夢》(宋麗)24《雪花飄飄》(馮玉萍)25《風流寡婦》(馮玉萍)

26《山裡人家》27《牛郎織女》(周丹牛一波)28《打神告廟》(周丹)

29《玉堂春》(何欣)30《武松與潘金蓮》31《蓮花庵》

32《啞女告狀》(李懿柏坤)33《楊二舍化緣小姑賢》34《櫃中緣》(尹敬紅)

長春評劇院劇目

1《半把剪刀》(筱王金香)

2《密建游宮》(王曼苓周連生)

3《奇冤義膽》(劉立明)

4《徐九經陞官記》(劉立明)

5《牢獄產子》(鄭桂芳)

哈爾濱評劇院劇目

1《風流小狐仙》(趙三鳳)

2《天雨花》(劉小樓趙三鳳史雙寅)

3《伯虎吟》(趙三鳳史雙寅)

石家莊評劇院劇目

1《劉巧兒》(劉秀榮)2《夢斷蕭牆》(劉秀榮)3《乾坤帶》(劉秀榮)

4《胡風漢月》(劉秀榮趙立華)5《寶玉與黛玉》(劉秀榮)6《花為媒》(劉秀榮)

7《劉秀榮專輯(卡拉OK)》8《珍珠衫》(徐金仙劇文林)

6《楊乃武與小白菜》(劉淑琴)7《五彩水晶山》(尚麗華)8《張海迪》(尚麗華)

9《花魁女與賣油郎》(尚麗華)10《鳳落梧桐》(尚麗華)11《狀元與丐乞》(靳玲展)

12《冷月香魂》(徐金仙)13《喜脈案》(劉鳳芝趙立華)

14《張羽煮海》(袁淑梅)15《竇娥冤》(袁淑梅)16《牧羊圈》17《五女拜壽》

唐山評劇團劇目

1評劇小生《洪影專輯》2評劇小生《石文明專輯》3《太白進宮》(洪影筱俊亭)

4《御河橋》(劉淑琴洪影)5《三看御妹》(李憶霞)6《打金枝》(李憶霞)

7《姐妹皇後》(李憶霞)8《成兆才與楊三姐》(羅惠琴)9《包公審太後》(小筱俊亭)10《紅龍泉》(羅惠琴張俊玲)11《王二姐思夫》(王英)12《狀元打更》

13《紅絲錯》(羅惠琴)

其他評劇團劇目

1《秦香蓮後傳》(邢韶瑛北京燕京評劇團)

2《海棠紅》(邢韶瑛北京燕京評劇團)

3《啼笑因緣》(邢韶瑛北京燕京評劇團)

4《桃李梅》(邢韶瑛北京燕京評劇團)

5《生死情》(邢韶瑛北京燕京評劇團)

6《嫁不出去的姑娘》(李淑珍何廣敏陳振之電影)

7《賭婚記》(張素娟駱麗娜遼寧建昌縣評劇團)

8《深宮孽海》(青皇島小海燕評劇團)

9《鴛鴦膽》(天津溏沽評劇團)

10《王媽買驢》(天津寶坻評劇團)

11《包公三勘蝴蝶夢》(營口評劇團)12《砸鑾駕馮奎賣妻》(營口評劇團)

13《狀元與丐乞》(宋小霞劉玉萍營口評劇團)

14《蝴蝶杯》《屠夫狀元》(營口評劇團)15《孟姜女哭長城》(豐潤評劇團)

16《保龍山》(豐潤評劇團)17《曹雪芹》(豐潤評劇團)

18《清風亭》(李鵬念豐潤評劇團)19《盜金磚》(曹華鞍山戲曲劇院)

20《三娘教子》(蒿城評劇團)21《狸貓換太子(8碟)》

22《李三娘打水》23《打狗勸夫劉雲打母》

24《李彥貴賣水劉翠屏哭井》

Ⅶ 滬劇起源於什麼

滬劇起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
滬劇是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復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早期戲班主要在鄉間流動演出,後來又在上海的茶樓、街頭演出。劇目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演員的裝束都是清代的農村服飾,這些劇目後來被稱為清裝戲。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茅善玉領銜主演滬劇《雷雨》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盪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文革後,滬劇逐漸得到復甦,著名滬劇藝術家重返舞台,煥發了藝術青春。滬劇舞台上陸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劇目,如《金綉娘》、《張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滬劇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滬劇團,首任院長為丁是娥,現任院長為茅善玉。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Ⅷ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為主,其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8)羅漢錢演員表原電影擴展閱讀

1、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

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2、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3、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調(下五音)為體,兼用豫東調(上五音),並吸收融匯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調,創造出自己獨具風格、豐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善演悲劇而著稱,由於劇目內容的規定性制約了它的音樂發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纏綿的特點。

4、豫北調:在彰德、懷慶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靜時,梆聲可聞數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調之稱,亦稱大悠梆。

5、豫南調:種類繁多,南陽一帶,盛行曲子,其它越調、道情及另一種俗名靠山黌亦有演出。

6、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

Ⅸ 上海的戲劇是什麼

滬劇。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9)羅漢錢演員表原電影擴展閱讀:

滬劇經典劇目介紹:

1、《魂斷藍橋》

民國三十年(1941)1月,上海滬劇社成立時首演此劇,編劇戈戈,導演嚴幼祥。解洪元飾羅伊,王雅琴飾瑪拉。演出借鑒了電影、話劇的表現手法,與申曲傳統相比有面目一新之感。

主要內容: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機空襲英國。貴族出身的軍官羅伊與舞蹈演員瑪拉邂逅,漸生愛情,並立海誓山盟。

羅伊出征後,誤傳陣亡,瑪拉迫於生計淪為妓女。戰爭結束,羅伊與瑪拉重逢,由於門第觀念,有情人難成眷屬。瑪拉留書訣別,魂斷藍橋。

2、《少奶奶的扇子》

滬劇傳統劇目。原為十九世紀英國王爾德劇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滬劇由許如輝根據潘家洵的翻譯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作曲。

主要內容為:港澳名交際花金曼萍,為尋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離的女兒而來上海。經過多方探詢,終於得知女兒杜曼萍的下落,但由於女婿徐志明深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地位,加以阻撓,金被迫同意不認女兒,只求能見上一面。

杜曼萍生日那天,金雖趁機與女兒相見,但終不敢相認。詎料杜曼萍卻誤認金為徐的情婦,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投奔同學劉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劉的為人品行,勸說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離去時,恰巧劉伯英、徐志明和吳八等人到來。

金曼萍為了保持女兒的清白,寧願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設法讓杜脫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腸,亟圖報答相救之恩。此時,徐再次加以阻撓,脅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離開上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滬劇

Ⅹ 演朝陽溝的演員馬琳近束來情況如何

馬琳, 女.回族.原名馬惠琳.河南省滎陽縣人.1935年11月4日生,1996年不幸病逝.在甘肅省平涼縣度過童年.上小學時即熱愛文藝活動,對戲劇有濃厚興趣.1949年在平涼初中肄業,後回到故鄉,考入鄭州短師班.在校為業余文藝積極分子.1951年分配到鄭州市文工團,1952年到河南省歌劇團(河南省豫劇三團前身)當演員,為以豫劇形式演現代戲的主要演員之一.195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特邀出席全國工交戰線群英大會,並參加國慶十周年觀禮.1960年加入中國劇協,同年代表河南豫劇三團出席全國文教群英大會.1961年加入中國音協.1978年被選為全國工代會代表.1979年10月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他是中國劇協理事,河南省第三、四屆政協委員。曾在豫劇現代戲中扮演過《朝陽溝》第一代銀環,電影二嬸<二大娘>的扮演者、《新條件》中的春生、《劉胡蘭》的奶奶、《李雙雙》的李雙雙、《海港》的方海珍、《五姑娘》里的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的阿婆、《革命一家》的母親、《小二黑結婚》的媒婆、《阿混新傳》的奶奶、《龍江頌》中的盼水媽,《羅漢錢》里的燕燕、《一個志願軍的未婚妻》里的趙淑華、《祝福》里的魯四奶奶和祥林嫂、《冬去春來》里的老奶奶、《姑娘心裡不平靜》里的媽媽、《紅色的種子》里的張寡婦、《柯山紅日》里的女土司、《紅珊瑚》里的七奶奶、《杏花營》里的鄭大榮、《丹河曲》里的張桂卿、《鄰居》、《甜蜜的事業》舞台劇和電影里扮演唐二嬸、古裝戲中扮演過《梁山伯與祝英台》里的梁山伯、《十五貫》里的熊友蘭、《三哭殿》里的唐貴妃等許多劇目。並在電影《楊家將》中演蕭太後,電視劇《黑娃還妻》的郭大腳、《重返柳河彎》里的快嘴大腳妞,《吹破天的故事》中的蘿卜纓。其中她扮演的《劉胡蘭》中的祖母,曾獲1965年河南省戲劇會演三等演員獎;在《冬去春來》里扮演的老奶奶,獲1959年河南省戲曲會演優秀演員獎。她戲路寬廣,有男、女、老、少、反、正、古、今,不拘行當,能塑造各種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時代的人物。曾向豫劇表演藝術家崔蘭田學習發音運氣,提高了唱腔藝術。她聲音渾厚圓潤,吐字清晰,不論是短小歡快的唱段,還是抒情的大段唱腔,都比較親切動人,顯示了她廣泛深邃的藝術修養,嫻熟精湛的表演技巧,含蓄深沉,既有豫劇傳統唱法的扎實基礎,又有現代音樂豐富營養,逐漸形成了個人的風格特色。在長期藝術實踐中,注意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發表過一些創造角色心得體會的文章. 堪稱影視劇三棲優秀演員。

閱讀全文

與羅漢錢演員表原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