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悲慘世界女演員
安妮·海瑟薇 飾 芳汀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1982年11月12日出生於紐約州布魯克林,美國電影女演員。
安妮·海瑟薇在出演《公主日記》後被《人物》雜志封為2001年最佳新星。2005年,安妮·海瑟薇出演《斷背山》。2006年,安妮·海瑟薇出演了《穿普拉達的女王》。2008年,安妮出演《蕾切爾的婚禮》,並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2010年,安妮·海瑟薇憑借《愛情與靈葯》入圍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2012年,安妮·海瑟薇出演《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3年,安妮·海瑟薇憑借《悲慘世界》中芳汀一角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獎項的最佳女配角。2015年3月5日,憑借《星際穿越》獲第41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最佳女主角提名[1] 。2016年,加盟電影《八羅漢》,10月紐約開拍[2] 。
⑵ 7月29日的出生人物
1166年——亨利二世,Champagne(Henry II of Champagne)(1197年逝世)
1605年——Simon Dach,德國詩人(1659年逝世)
1763年——Philip Charles Durham,皇家海軍上將(1845年逝世)
1797年——Daniel Drew,美國金融家(1879年逝世)
1801年——George Bradshaw,英國發行人(1853年逝世)
1805年——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1859年逝世)
1843年——約翰尼斯·史密特(Johannes Schmidt),德國語言學家(1901年逝世)
1849年——Max Nordau,奧地利作家、尤太復國領袖(1923年被處決)
1869年——布思·塔金頓(Booth Tarkington),美國作家(1946年逝世)
1872年——Eric Alfred Knudsen,美國民俗學家(1957年逝世) 1874年——James Shaver Woodsworth,加拿大政治家(1942年逝世)
1876年——瑪麗亞·烏斯本斯卡亞(Maria Ouspenskaya),俄國裔女演員(1949年逝世)
1878年——Don Marquis,美國作家(1937年逝世)
1883年——Porfirio Barba-Jacob,哥倫比亞詩人、作家(1942年逝世)
1883年——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義大利法西斯黨首領(1945年逝世)
1884年——Ralph A. Bard,美國海軍副部長(1975年逝世)
1885年——希妲·芭拉(Theda Bara),美國電影女演員(1955年逝世)
1887年——西蒙德·羅姆伯格(Sigmund Romberg),匈牙利裔作曲家(1951年逝世)
1887年——重光葵,日本政治家(1957年逝世)
1892年——威廉·鮑威爾(William Powell),美國作家(1984年逝世)
1897年——Sir Neil Ritchie,英國將軍(1983年逝世)
1898年——拉比(Isidor Isaac Rabi),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88年逝世)
1900年——埃溫特·約翰遜(Eyvind Johnson),瑞典作家、諾貝爾獎得主(1976年逝世)
1900年——Don Redman,美國音樂家(1964年逝世)
1904年——J. R. D. Tata,印度工業家(1993年逝世)
1905年——克拉拉·鮑(Clara Bow),美國女演員(1965年逝世)
1905年——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öld),瑞典人,第2位聯合國秘書長、諾貝爾獎得主(1961年逝世)
1905年——塞爾瑪·托德(Thelma Todd),美國女演員(1935年逝世)
1905年——Stanley Kunitz,美國詩人(2006年逝世)
1906年——黛安娜·弗里蘭(Diana Vreeland),法國裔時尚雜志《vogue》編輯(1989年逝世)
1907年——Melvin Belli,美國律師、演員(1996年逝世)
1911年——雅科沃斯(Iakovos),美國人,希臘東正教大主教(2005年逝世)
1913年——埃里希·普里克(Erich Priebke),納粹黨員
1914年——歐文·科里(Irwin Corey)美國喜劇演員
1916年——Charlie Christian,美國爵士樂吉他手(1942年逝世)
1916年——巴德·伯蒂徹(Budd Boetticher),美國電影導演(2001年逝世)
1918年——埃德溫·奧康諾(Edwin O'Connor),美國小說家、普立茲獎得主(1968年逝世)
1920年——羅多爾福·阿科斯塔(Rodolfo Acosta),墨西哥演員(1974年逝世)
1920年——Neville Jeffress,澳大利亞Media Monitors Australia奠基人(2007年逝世)
1921年——Richard Egan,美國演員(1987年逝世)
1923年——吉姆·馬歇爾(Jim Marshall),Marshall Amplification公司創始人
1923年——米歇爾·戈登(Gordon Mitchell),美國演員(2003年逝世)
1924年——Lloyd Bochner,加拿大演員(2005年逝世)
1924年——伊麗莎白·肖特(Elizabeth Short),黑色大麗花受害者(1947年逝世)
1925年——米基思·狄奧多拉奇斯(Mikis Theodorakis),希臘作曲家
1925年——Ted Lindsay,加拿大麴棍球運動員
1927年——Harry Mulisch,荷蘭作家
1928年——李嘉誠(Li Ka-shing),華人巨富、實業家、慈善家
1929年——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法國哲學家
1930年——保羅·泰勒(Paul Taylor),美國舞蹈演員、舞蹈家
1932年——Nancy Kassebaum Baker,美國堪薩斯州參議員
1933年——Lou Albano,美國pro wrestling經理人 1933年——科林·戴維斯(Colin Davis),英國賽車手
1933年——羅伯特·富勒(Robert Fuller),美國演員
1935年——彼得·施賴爾(Peter Schreier),德國男高音歌唱家
1936年——伊麗莎白·多爾(Elizabeth Dole),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參議員
1937年——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1938年——彼得·詹寧斯(Peter Jennings),加拿大裔新聞記者(2005年逝世)
1938年——吉恩·羅尚(Jean Rochon),魁北克(加拿大)政治家
1941年——詹妮弗·鄧恩(Jennifer Dunn),美國政治家(2007年逝世)
1941年——大衛·華納(David Warner),英國演員
1942年——托尼·西里科(Tony Sirico),美國演員
1943年——大衛·泰勒(David Taylor),英國檯球運動員
1946年——Neal Doughty,美國REO Speedwagon樂隊成員之一、鍵盤樂器演奏者
1946年——戴安·吉恩(Diane Keen),英國女演員
1947年——Dick Harmon,美國高爾夫教練(2006年逝世)
1951年——Dan Driessen,美國棒球運動員
1953年——肯·伯恩斯(Ken Burns),美國製片人、導演
1953年——埃迪·李(Geddy Lee),加拿大歌手、Rush樂隊成員
1953年——帕蒂·莎爾法(Patti Scialfa),美國歌手、吉他手、曲作家
1953年——提姆·岡恩(Tim Gunn),美國電視人物
1955年——戴夫·史蒂文斯(Dave Stevens),美國插圖畫家
1955年——讓-雨果·安格拉德(JeanJean-Hugues Anglade),法國演員
1956年——特迪·阿特拉斯(Teddy Atlas),美國拳擊教練、評論員
1956年——羅尼·穆斯格魯夫(Ronnie Musgrove),美國密西西比州州長
1957年——Nellie Kim,俄國體操運動員
1957年——Alessandra Marc,美國歌劇女高音
1959年——Sanjay Dutt,印度演員
1959年——Ruud Janssen,荷蘭作家、藝術家
1959年——Dave LaPoint,美國棒球運動員
1959年——John Sykes,英國吉他手(Thin Lizzy樂隊、Whitesnake樂隊、Tygers of Pan Tang樂隊)
1962年——小野麗莎,日本女爵士樂歌手
1963年——格蘭汗姆·普爾(Graham Poll),英國足球裁判
1963年——吉姆·貝格林(Jim Beglin),愛爾蘭足球評論員
1963年——亞歷山德拉·保羅(Alexandra Paul),美國女演員
1965年——李昌來(Chang-Rae Lee),韓國裔作家
1965年——Luis Alicea,棒球教練
1965年——Dean Haglund,加拿大演員
1966年——Martina McBride,美國歌手
1966年——理查德·史蒂文·霍維茨(Richard Steven Horvitz),美國喜劇演員
1966年——Scott Steiner,美國職業摔交選手
1969年——Adele Stevens,英國模特、女演員
1971年——摩妮卡·卡漢(Monica Calhoun),美國女演員
1972年——威爾·惠頓(Wil Wheaton),美國演員
1973年——斯蒂芬·多爾夫(Stephen Dorff),美國演員
1973年——Wanya Morris,美國歌手、Boyz II Men樂隊成員
1974年——Josh Radnor,美國演員
1975年——李昌鎬,圍棋職業選手
1975年——Corrado Grabbi,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1975年——徐路,中國演員。
1977年--AZUKI七,日本的作詞家,鍵盤演奏家,詩人。
1978年--Mirko Callaci,阿根廷魔術師現為義大利籍
1979年——卡里姆·塞迪里(Karim Essediri),突尼西亞足球運動員
1979年——羅納德-穆雷(Ronald Murray),美國籃球運動員
1980年——Ryan Braun,加拿大棒球運動員
1980年——費爾南多·岡薩雷斯(Fernando González),智利網球運動員
1980年——瑞切爾·麥納(Rachel Miner),美國女演員
1981年——費爾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西班牙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81年——安德烈斯·馬德里(Andrés Madrid),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82年——Janez Aljancic,斯洛維尼亞足球運動員
1982年——艾莉森·麥克(Allison Mack),美國女演員
1983年——阿歷克謝·凱哥羅多夫(Alexei Kaigorodov),俄國曲棍球運動員
1983年——金學良(King Xueliang),中國著名傣學專家
1984年——查德·畢林斯利(Chad Billingsley),美國棒球運動員
1988年——亞歷山大(alexander),UKISS前成員
1991年——Miki Ishikawa,美國女演員
1995年——孫芮,中國組合SNH48成員
1998年——陳遠航(Prometheus),COYO電子商務網站創始人
⑶ 求美國一部智障演員的電影名字,很感人的
不是美國片,是一部法國片
片 名: Huitième jour, Le
譯 名: 第八日
導 演: ( 雅科·馮多梅爾@雅科·范·多梅爾 Jaco van Dormael )
主 演: (丹尼爾·奧特尤爾 Daniel Auteuil) ( Pascal Duquenne) (米歐·米歐 Miou-Miou) ( Henri Garcin) ( Isabelle Sadoyan) ( Michele Maes)
上 映: 1997年04月07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法國 比利時 英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法語
評 分: 本站評分..9.7/10 ( 1票 ) 詳細
IMDb評分7.4/10 ( 1925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立體聲(Stereo)
時 長: 118
類 型: 劇情
分 級: 冰島:L 阿根廷:13 智利:14 葡萄牙:M/12 新加坡:PG 西班牙:13 瑞典:11 英國:PG
⑷ 凱莉庫柯主演《角色扮演》,你覺得凱莉庫柯的演技怎麼樣
演技非常好!
在電影《角色扮演》中,由演員凱莉·庫柯和大衛·奧伊羅領銜主演,由導演托馬斯·文森特執導,塞斯·歐文和安德魯·鮑德溫聯合編劇,由George Heller擔任製片,由Studiocanal公司和Company公司聯合出品,這是兩家公司的第四次合作。該片是一部驚悚片,製作班底深厚,主演們都是獲得國際大獎的實力派演員,值得期待了。
電影《角色扮演》
在這部電影中,凱莉·和庫柯和大衛·奧伊羅飾演一對夫妻,兩個人原本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然而,一位神秘陌生人的出現,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因為這個人的出現,曝光了夫妻二人過去的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密,讓他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在這部電影中,比利·鮑伯·松頓飾演神秘的陌生人。
⑸ 求一部美國電影
蛇蠍美人,勞拉是一名不擇手段的蛇蠍美人,她利用自己驚人的美色從一位女明星身上輕松盜得一條昂貴的鑽石項鏈,但是在分贓時她和同夥之間發生了爭執。為了逃避追殺,勞拉躲到了一對老夫婦家中,他們失蹤的女兒和她長得一模一樣,正當她以為可以從此擺脫過去時,一名小報記者卻對勞拉的新身份產生了懷疑。
⑹ 吉姆·拉什將出演新片《阿爾忒彌斯計劃》,你是如何認識他的
吉姆·拉什是美國傑出的男演員、編劇和導演,較多出演喜劇角色。認識吉姆·拉什是在美國熱播的系列情景喜劇《老友記》中,吉姆·拉什多次在此劇集中客串出演,其生動的表演使得人物角色栩栩如生。
吉姆·拉什在電影《阿爾忒彌斯計劃》中出演一位穿著時尚的商業總監蘭斯。
美國航空航天局在發布“阿爾忒彌斯計劃”時提出,其目的是主要是讓飛船上的宇航員使用著陸器安全登月,並將宇航員帶回地球,並且在月球上建設起駐留機制,為火星載人登陸任務提供經驗。電影《阿爾忒彌斯計劃》也是圍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這一項目進行展開講述,劇情帶有輕喜劇和愛情色彩。
⑺ 4、5年前看的一部美國片,電影頻道佳片有約播,叫什麼名字
片 名:
Ri¢hie Ri¢h
譯 名:
財神當家 | 威威闊少爺
導 演:
( 唐納德·皮特里 Donald Petrie )
主 演:
(麥考利·金/麥考利·庫爾金 Macaulay Culkin) ( John Larroquette) (愛德華·赫曼 Edward Herrmann) (克里斯汀·艾伯塞爾 Christine Ebersole) (喬納森·海德 Jonathan Hyde) ( Michael McShane)
·財神當家劇情介紹:
改編自美國的流行漫畫《哈威》,描寫一個全世界最富有的小孩,年僅十歲,因父母乘飛機意外失蹤,繼承了大筆家產和事業。為了排解寂寞生活,他在街頭找來一群小搗鬼回家作客,共亨家中各種豪華的玩樂設備。壞舅舅一心謀奪家產,小財神運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武器和神通的電腦科技來對付舅舅,危急關頭,父母親回來了。本片導演唐納德用製作上的優勢,搭建了多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室內游樂設備,足以令人大開眼界。影片的整體風格與監制約翰.休斯一向所拍的小鬼系列電影相若,因此已不及前作那麼容易討好。
⑻ 黑鷹墜落女演員是誰
艾旭林·布魯克。
艾旭林·布魯克(Ashlynn Brooke),1985年8月14日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是一美國女演員。
她的主要作品有《食人魚3D》、《黑鷹墜落》。
作品:
《黑鷹墜落》是由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於2001年推出的一部戰爭類型影片,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黑鷹墜落》,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喬什·哈奈特、伊萬·麥克格雷格、湯姆·塞茲摩爾主演。
影片講述的是1993年索馬里戰爭,美國陸軍因為情報錯誤而與索馬里武裝民兵進行持久的巷戰過程,這只是由陸軍游騎兵部隊和三角洲部隊及部分海豹突擊隊員共約150人於1小時內執行完畢的小任務,不料遭到當地軍隊的偷襲,竟演變成一場長達15小時的困獸之斗的故事。
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
⑽ 這是哪部電影里的她是誰
中文名: 詹妮弗·康納利
外文名: Jennifer Connelly
別名: Jenny C
國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紐約州卡茨基爾
出生日期: 1970年12月12日
職業: 演員
畢業院校: 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
代表作品: 美麗心靈,美國往事,夢之安魂曲
主要成就: 英國電影學院獎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姓名全稱: Jennifer Lynn Connelly
星座: 射手座
身高: 173cm
丈夫: 保羅·貝坦尼
兒子: Kai Dugan 和Stellan Bett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