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電影千秋業演員

電影千秋業演員

發布時間:2022-09-21 04:26:51

Ⅰ 2015感動中國人物姓名及對應精神,品質

【吳錦泉 高節卓不群】
【頒獎詞】窄條凳,自行車,弓腰扛背,沐雨櫛風。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刀剪越磨越亮,照見皺紋,照見你的夢。吆喝漸行漸遠,一摞一摞硬幣,帶著汗水,沉甸甸稱量出高尚。

【人物事跡】
2010年8月9日,吳錦泉收聽廣播時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吳錦泉得知此消息後,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錢。吳錦泉,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過八旬,僅靠磨刀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老兩口還住在三間破舊的瓦房裡,但他關心社會,為村裡修橋補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的辛苦錢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
【張寶艷 秦艷友 陽春布德澤】
【頒獎詞】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寶貝回家,路有多長?茫茫暗夜,你們用父母之愛,把燈火點亮。三千個日夜奔忙,一千個家庭團聚。你們連綴起星星點點的愛,織起一張網。網住希望,網住善良。

【人物事跡】
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後的焦急,此後他們開始關注尋親信息,並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2007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幫助家長們尋找孩子。為了運營好網站,張寶艷辭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職志願者。2009年,張寶艷提出的「關於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資料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採納,DNA資料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准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成立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志願者發展到15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中堅力量。目前,「寶貝回家」尋子網是唯一與公安部打拐辦合作的全國性尋子網站,截至2015年11月,「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幫助超過1200個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尋找到親人。
【郎平 雄心志四海】
【頒獎詞】臨危不亂,一錘定音,那是盪氣回腸的一戰!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躍起,一記記扣殺,點染幾代青春,喚醒大國夢想。因排球而生,為榮譽而戰。一把鐵榔頭,一個大傳奇!

【人物事跡】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排決賽,中美巔峰對決,身高1米84的中國女排主攻手郎平擊潰了美國女排的防線,幫助中國女排登上了冠軍的寶座,賽後誕生了一個流行詞——「鐵榔頭」。「鐵榔頭」郎平兩次在中國女排最困難的時期,主動接下了中國女排主帥這個「星球上壓力最大的職業」: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際,她毅然歸國,擔任女排主帥,累倒在工作當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國女排倫敦奧運會被日本隊淘汰,2013年同年齡隊友陳招娣撒手人寰,這一系列的悲痛觸動了郎平內心深處的女排情結,於是她冒著「一世英名可能毀於一旦」的風險再次走馬上任,僅僅一年半時間,郎平就帶領中國隊於2014年時隔16年重返世錦賽決賽舞台,最終奪得亞軍,並於2015年重奪世界盃冠軍。30年來,從擔任主攻手時的「五連冠」到任教練率中國女排重返世界之巔,「鐵榔頭」似乎已經是奇跡的代名詞。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頒獎詞】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人物事跡】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葯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葯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葯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並受到中國古代葯典《肘後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後,項目組終於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於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於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閻肅 弦歌感人腸】
【頒獎詞】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這是一個戰士的風花雪月。唱紅岩,唱藍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連。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樹梅,你要讓自己開在懸崖。一個兵,一條路,一顆心,一面旗。

【人物事跡】《敢問路在何方》《我愛祖國的藍天》《唱臉譜》《團結就是力量》……這些被置於藝術殿堂寶座的藝術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學家、詞作家、劇作家閻肅之手。1950年,20歲的閻肅來到西南青年文工團,並於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成為一名文藝兵。自那時起,閻肅就常常跑基層,慰問廣大官兵,把官兵們的生活點滴作為自己的創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連隊的馬紮上完成的。為了創作歌劇《江姐》,閻肅來到重慶渣滓洞體驗生活,反銬雙手,戴上腳鐐,並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與世長辭,閻肅的夫人說,昏迷期間,閻肅只有聽到自己寫的歌時才有反應,甚至會流淚。在閻肅心中,他的作品裡飽含著的對兵、對民的深情,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即使昏迷,也依舊共鳴不絕。他永遠是一個兵,一個人民的優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國多良材】
【頒獎詞】每一次落刀,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葯上微雕,不能有毫發之差。這是千鈞所系的一發,戰略導彈,載人航天,每一件大國利器,都離不開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鍛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國工匠。

【人物事跡】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葯進行微整形。在火葯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葯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葯葯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葯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葯,以及火葯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葯,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燭】
【頒獎詞】千萬里,他們從天南地北回來為你送行。你走了,你沒有離開。教書、家訪、化緣,埋頭苦幹,拚命硬幹。你是不滅的蠟燭,是不倒的脊樑。那一夜,孩子們熄滅了校園所有的燈,而你在天上熠熠閃亮。

【人物事跡】
莫振高,學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裡的瑤鄉,有著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於是,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的家,將了解的情況一一記錄在冊,並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然而,自己的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的瑤鄉兒女走出大山。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因積勞成疾,莫振高於2015年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的命運,現在他已桃李滿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東 天下英雄氣】
【頒獎詞】來不及思量,就一躍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長江之下最牽動人心的地方,別緊張,有我在,輕聲的安撫,穩住傾覆的船艙,摘下生命軟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擔當,人們誇你帥,不僅僅指的是面龐。

【人物事跡】
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翻沉。官東主動請纓加入海軍工程大學搶險救援分隊。6月2日抵達救援現場後,他第一個跳入水中,面對水流湍急、能見度極低的雙重考驗,官東首先在船艙內發現朱紅美老人,他一邊耐心安撫老人的情緒,一邊幫她穿戴好裝具,最終成功將其救出,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還者。14時15分,官東再次下水,在機艙部位找到了船員陳書涵。面對體力嚴重透支,陷入絕望的陳書涵,官東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裝備給了陳書涵,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僅靠輕潛裝具支撐。撤退時,他身上的信號繩被纏住,危急之下,官東割斷信號繩,與水面徹底失聯。官東在黑漆漆的艙內摸索近20分鍾,終於找到出艙口,怎料,一個暗流瞬間將他捲入深水區,而此時,裝具里的氧氣即將耗盡,官東果斷丟掉所有裝具,憋著一口氣猛地往上游。由於上升速度過快,剛出水的官東雙眼通紅、鼻孔流血。面對大家的贊許,這個帥氣的90後小伙兒,沒有多言。因為在他看來,這是軍人應有的擔當。
【買買提江•吾買爾 盛德表一鄉】
【頒獎詞】一碗茶水端的平,兩個肩膀閑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書,村民離不開的頂樑柱。你是伊犁河上築起的攔河壩,是戈壁灘上引來的天山水,給村民溫暖,帶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彈了再彈,買買提江•吾買爾的故事說不完。

【人物事跡】
買買提江·吾買爾是新疆伊犁地區布力開村村支部書記,維吾爾族。3歲時,吾買爾的父親就過世了,第二年母親也改嫁了。就這樣,吾買爾是吃著村裡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飯長大的,也由此對鄉親們產生了化都化不開的濃濃感情。當上村支書之後,吾買爾把「不讓一個人受窮,不讓一個人掉隊」作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帶領村民奔小康。在布力開村,各族群眾和諧相處,從沒有紅過臉,更沒有出現過民族歧視。吾買爾說,只有民族團結經濟才能發展。如今,布力開村已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開村1120戶村民全都蓋起了有網有電話的新房,鋪上了總長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買上了小汽車。在民族團結的大道上,布力開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團結帶來的生產力。
【王寬 君子抱仁義】
【頒獎詞】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聖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蒼涼開腔,台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人物事跡】
鄭州戲曲圈裡有這樣一位老藝術家:台上兢兢業業唱好戲,台下盡心盡力做善事,戲迷們誇他是德藝雙馨的好人,他就是74歲的王寬。1998年退休後,王寬夫婦陸續收養了6名老家的孤兒。為了供養這些孩子吃飯穿衣、讀書學藝,王寬決定放下自己國家一級演員的身段,去茶樓賣唱,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並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但王寬依舊堅持每天騎著自行車,一家一家茶館地跑,常常晚上六七點就去了茶館,等到天亮才回家。後來為了能夠讓更多人點他的戲,王寬又學起了川劇變臉。如今,王寬夫婦苦心撫養的幾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兩口卻還在堅持資助老家的孩子。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辦起一個孤兒藝校,發揮自己的特長和余熱,讓這些孩子學到一技之長。王寬老師用他的行動向大家傳達愛的意義。
【特別致敬:抗戰老兵和愛國僑胞】

【人物事跡】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9.3」閱兵式上,贏得了最多的掌聲和最高的敬意。他們是歷史,也是現在。他們中既有抗日戰爭的親歷者,也有抗戰老兵的後代,還有海外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當300餘名抗戰老兵組成的乘車方隊經過天安門城樓時,蒼蒼白發,熠熠勛章,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顫抖的軍禮表達著對祖國強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們是走上抵禦外辱、保家衛國之路的勇士,在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後, 他們依舊對國家和民族懷抱拳拳之心。和抗戰老兵群體一樣,在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海外華僑華人或是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戰,或是直接回國參軍,愛國僑胞們眾志成城,築起一條堅不可摧的血脈長城。積淀在他們身上的赤子情懷和文化血脈,將助推整個中華民族走向共圓「中國夢」的未來。在這里,我們向抗戰老兵、愛國僑胞兩個群體特別致敬,不僅是為了重溫歷史、緬懷先烈,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為民族盡忠義的擔當。

Ⅱ 關於梁羽生的生平

梁羽生生平年表 1924年4月5日,生於廣西省蒙山縣文圩鄉屯治村,本名陳文統。蒙山鄉舊稱永安州,在太平天國史上頗有地位。它是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後攻克的第一座城。定國號、改正朔、封諸王等政治措施均在永安州城舉行。文圩曾是當年的舊戰場。 1929年,5歲,開始認字,並由其父教其念唐詩。由淺入深,大約至7歲時,即可背誦唐詩三百首。 1930年,6歲,人文圩小學(分初小、高小兩級,初小四年,高小兩年。高小隻讀一年,即跳級考縣中)。在讀小學期間並由其父教授《古文觀止》一類文言文功課。 1932年,8歲,跟外祖父劉瑞球(字劍笙)學做詩詞、對朕。劉瑞球有詞集《湄隱集》行世。 1936年,12歲,春季入蒙山縣初級中學,因越級升了中學關系,基礎不穩固。國文、歷史雖獲高分,英文、數學卻不合格。結果被留班,仍須重讀初中一年級。 1937年,13歲,重讀初一(春季開始)。七月,抗日戰爭爆發。 1938年,讀完第三學期(初二下),因病停學半年。這半年間,在家讀宋詞,能背數百首。並補習 數學。 1939年,春季,回校復課,功課全面發展。數學一躍而為全班第二,國文保持第一。下半年學校圖書館訂有夏衍主編的《救亡日報》(桂林版)。自此至該報被迫停刊(194年1月)為止,成為該報讀者。接觸新文藝。 194o年,夏季畢業於蒙中,考入平樂高中。國文教師為詩人胡伍禾,受其影響,對新詩歌開始有興趣。但該校整個風氣則是較為守舊的,故讀了一年就轉學了。 1941年,夏季轉桂林高中,由於桂中是當時廣西中學里首屈一指的名校,對外地轉學生十九都要被降一班(最少一個學期),於是只能重讀高一下學期。桂林戰時有文化城之稱,對新文學的接觸更廣。桂林《力報》副刊由聶紺弩編,高二時曾投過一次稿。對聶的雜文甚喜歡。 1943年,冬季畢業於桂中,由於大學要翌年秋季開始招生,故在廣西大學所在地的良豐自修。 1944年,未到大學招生期,湘桂戰事已吃緊,回蒙山避難。名學者簡又文為避難來蒙,住其家。 梁羽生拜簡又文為師。 1945年8月l日本投降。 9月隨簡又文去廣州,考入嶺南大學。第一學年念化學系,後轉入經濟系畢業。在嶺大期間,曾選修中國通史,教師為陳寅恪之高足金應熙。受其影響頗深。 1946年,簡又文任廣東文獻館主任。梁羽生常至文獻館;在校內則參加中文系學生為骨乾的學生團體「藝文社」。因此在嶺大四年,對文史的興趣實遠超於對本科經濟學的興趣。 1949年,嶺大畢業。經嶺大校長陳序經介紹,7月間進入香港《大公報》。試用兩月,9月正式錄用。 初任翻譯,12月改任副刊助理編輯。1950年2月,升級副刊編輯,開始時編比較以特定讀者為對象的周刊(如《學習》、《文綜》及《服務版》一類)。1953年初調《新晚報》編綜合性的《下午茶座》副刊,稍後又兼任小說版編輯。 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新晚報》副刊開《茶座文談》(筆名馮瑜寧)、《李夫人信箱》等專欄。 1954年1月N7日,香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進行擂台比武,轟動港澳。l月J0日,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開始在《新晚報》連載。 1955年9月,調任《大公報》綜合性副刊《大公園》主編。1956年與百劍室主《陳凡)、金庸合寫《三劍樓隨筆》, 年底金庸離開《大公報》,梁羽生與陳凡仍在《大公報》副刊寫不定期的文史小品。在梁羽生編《大公園》期間,比較有特色的是開設象棋專欄,由國手楊官璘作主要撰稿人。 1957年一1958年,《江湖三女俠》、《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等改編成粵語電影。ho年代初,《萍蹤使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幾部小說相繼改編成國語電影。 1962年8月,改任《大公報》撰述員專事寫作。 1964年1月一1966年6月,主編《大公報》文史周刊《古與今》。此一職務亦為梁習生在《大公報》最後的實職。 1966年6月一1976年9月,除了在報館中的編務工作完全解除外,文中方面的寫作基本上亦告停止。但武俠小說仍繼續在各報連載。 1976年11月,以香港象棋顧問身份,參加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六屆亞洲象棋賽。 1977年6月8日,應新加坡作協邀請,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作有關武俠小說的專題演講。 1978年11月.參加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行的第七屆亞洲象棋賽,應大會之請,作亞洲象棋會會歌。 1979年8月歐游時,在英國的伯明翰與華羅庚教授相識。華喜讀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乃成人的童話」之語,即為他們初次會面時所說的。 1980年10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萍蹤俠影》,即香港版之《萍蹤使影錄》。 1981年2月,廣州《南風》周刊開始連載《白發魔女傳》。 1984年9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以《梁羽生系列》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圖書展覽。 1984年10月,廣州《羊城晚報》開始連載《七劍下天山》。 1984年11月,《萍蹤俠影》改編成京劇在北京演出。以青年演員為骨乾的「風雷京劇團」主演。 1984年12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四屆作協代表大會」。會上樑羽生所屬的小組,有人發言抨擊武俠小說,因而引起有關武俠小說的討論。 1986年6月.退休。武俠小說則在1983年8月已停止寫作。 1987年9月,移民澳洲悉尼。 1988年1月,台北的文學、戲劇界召開「解禁之後的文學與戲劇研討會」,重點討論梁羽生小說。《梁羽生系列》開始在台灣出版。 1988年7月,應邀訪問台灣,與台靜農、高陽等學者、作家會晤。 1991年2月,回港探親。3月中與生應熙在香港見面。這是他們最後的一次會面。同年6月,金應熙去世。 1993年4月2日,應中國象棋協會邀請赴北京作為「第三屆世界象棋錦標賽」的特邀嘉賓。這次世界賽是中國象棋。參賽者除了亞洲的棋手外,來自歐美的亦頗多,尤其是德國和義大利。德國12名棋手,除一個是華商之外,其他都是沒有東方血統的德國人;義大利四名棋手更全部是義大利人。大賽4月門日結束。團體、個人冠軍均為中國隊獲得。梁羽生有記事詞在香港《大公報》發表。 1994年1月,在悉尼作家節上,與金庸主持武俠小說研討會。 1994年6月,發現膀胱癌。切除後,10月間又復發,動第二次大手術,之後就不再發現癌細胞了。現已基本痊癒。 1994年9月,在悉尼受洗,成為基督徒。 1996年11月8日,悉尼中華文化中心成立。其大堂楹聯由梁羽生題聯,書法家黃苗子書寫。 1999年1月,重返香港。與金庸、金應熙夫人等故友重聚。 ----《梁羽生傳》

Ⅲ 龔氏的來源

起源主要有八:①出自黃帝之臣共工氏後裔。據《元和姓纂》載,共工氏黃帝時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共子名句龍,其後有一支將「共龍」組合成龔姓。②出自古共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載,共,亦作恭,為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後演變為龔姓。③出自姬姓,為共伯和之後。西周後期有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為伯爵,稱為共伯和。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④出自姬姓,晉獻公後裔。據《尚友錄》載,春秋時晉獻公之子申生死後謚號「恭君」。因古代「恭」即「共」,亦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山西龔姓。⑤出自姬姓,春秋時鄭武公兒子共叔段後代。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之子共叔段後裔有以「共」為氏者,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⑥五代十國時,因避後晉皇帝石敬瑭諱,有敬姓改為同義的恭姓,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③出自姬姓,翁氏所分。《六桂堂業刊》載,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六姓,龔為其一,是為福建龔姓。⑧出自他族。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另土族龔塔氏漢姓龔;又京、瑤、彝、白等民族均有龔姓。始祖:共工。遷徙:龔姓發源地較多,有河北、遼寧間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總的來說,龔姓早期主要繁衍於北方地區。漢時,華東龔姓嶄露頭角,江蘇徐州人龔勝與江蘇邳州人龔舍均以名節聞名,有「楚兩龔」之稱號。另山東、河南龔姓這一時期也較有名。魏晉南北朝時,龔姓進一步繁衍於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據載,湖南人龔玄之及其侄龔黎民,從孫龔祈,自晉至南朝宋,世居漢壽(今湖北常德東北),是當地比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僅是龔姓歷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後世南方龔姓播遷之主源。唐宋時期,龔姓繁衍勢頭南方旺於北方,江蘇、福建、浙江、廣東遍布龔姓足跡。其中,福建、廣東龔姓尊南宋淳熙年間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今福建莆田人)為其始祖。據《福建通志》所載,龔茂良後裔龔英居荊山,後有遷安海者;龔沼居晉江沙堤,後又有遷安溪者;龔徒居福州城內梅枝里。可見,莆田龔姓枝脈延伸之廣,家族生長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龔姓,在當地形成望族(以「六桂」為堂號),更為福建龔姓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明代龔姓有移居上海、廣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樹龔姓被遷於人口蕭條之地,分布於北京、天津、陝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代乾隆年間開始,陸續有沿海龔姓移居台灣,進而定居鄰近國度者。今日龔姓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為多。目前龔姓人口列全國第九十九位。郡望:武陵郡西漢時,治義陵(今湖南漵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六桂「六姓聯芳」之譽稱,隋代治閩縣(今福建福州),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泉州)。堂號:中隱堂宋朝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里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於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武陵、六桂。②自立堂號:耕讀、渤海、福壽等。字輩:某支龔氏字輩:漢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某支龔舊字輩:仲仕添思顯,元大陽如應,興世若方東,佐輔文明運。續字輩:立政兆嘉祥,時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紀定倫常。上海南匯龔氏字輩:雲台丕顯文,炳志仁大可。湖南武陵龔氏通行原字輩: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廷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親德如天重,君恩與日新,能明倫序理,裔載建奇勛。日公房原字輩:日曰奇福澤,允敬鳳朝陽。增訂字輩:親德良高厚,家傳尚慎勤,盡倫敦愛敬,為學在明新,士慕垂詩教,臣懷立漢勛,先賢均可法,後起益多英。月公房字輩:月敬安湖道,紹仕志丹成,天希文聖祖,良善世生賢,繼先思樹德,詩禮允傳家,立品崇儒雅,觀光應國華。暹公房原字輩:昌耐榮進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榮。劉南龔氏字輩:俊秀崇倫起,彩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連,貽厚詔祖光,奎璧聊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發永攸芳。合祠新字輩: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安徽合肥龔氏字輩:維仁存義,忠孝從之,遵其典則,宏濟乃宜。江西南昌龔氏字輩:尚國以大義,仲應懋元鴻,世享綿千代,循良楚漢真。江西遂川龔氏字輩:湯側朝元宰,天開文運世,宏道為卿相,經邦克字平。江西進賢龔氏字輩:詩禮傳宗寶,簡戟樹奇珍,子孫隆茂發,科海呈精英。重慶巫山龔氏字輩:兆龍啟天洪,斯士能紹文,行仁崇正道,德大眾明君,孝卓傳家典,忠為建國勛,昌隆光太祖,萬派一元分。廣西賓陽龔氏字輩:禮義承宗祖,詩書則古先,榮華昌景運,發達慶長年,勤儉生富貴,浩傑保清廉,良民懷盛德,孝順念英賢。廣西陸川龔氏字輩:元凱濟蹌儀應運,文章炳海業傳家。貴州某支龔氏字輩:啟肇代聖天,尚應普學成,大發興文德,洪雲憲丙丁。江西撫州龔氏字輩:仲世承家學,傳經紹祖芳,人文光道德,天啟翼元良,善政昭齊渤,英賢貫楚湘,裕後輔朝堂,澤宜永揚昌,俊碩滿際涯,科博遍星宇,海振新興強,儒能遵孝治。湖北武穴龔氏字輩:以必逢應世,材燦奎鈞藻,霖蒸起巨源,雲勛堂錫澤,生烈在銘濂,彬熾基鍾泰,棠輝增錦添。福建邵武龔氏字輩:萬原層正端,仲永景貴天,世國應文長,鼎玉興得元,述作思孔孟,惟士敏茂聯,大志承道本,榮宗紹祖華。重慶某支龔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明自安,啟行志和少,子孝父興亮。應大賢仁啟,榮發富貴昌,孝祖本元茂,吉地福連忠。名人:龔遂(?-前62),西漢臣。山陽南平陽(今山東鄒城)人,字少卿。初為昌邑王劉賀郎中令,勇於諫諍。宣帝時奉命守渤海郡,歲飢,民多為盜,他悉罷捕吏,教民賣刀買犢,賣劍買牛,務農桑,畜雞豚,民漸富實,盜賊亦戢;邑稱大治,為循吏冠,後遷水衡都尉。後世將他與黃霸作為「循吏」的代表,稱「龔黃」。龔開(1222-1304),宋末元初畫家。字聖予(一作聖與),號翠岩。淮陰(今江蘇淮陰)人。景定年間曾任兩淮制置司監當官,南宋亡,隱居不仕。龔開詩文書畫皆擅,山水畫師法米芾、米友仁,人物鞍馬則學曹霸,喜用水墨畫鬼魅及鍾馗,怪怪奇奇,自成一家。其畫用筆粗重,墨色淋漓,造形誇張,畫上多題詩及跋語。有《中山出遊圖》、《瘦馬圖》傳世。詩文甚多,惜多散失。龔鼎孳(1615-1673),清初文學家。安徽合肥人。字孝升,號芝藨,明崇禎進士,嗣降李自成。清入關,鼎孳迎降,授給事中;屢躓屢起,官至禮部尚書,學問博洽,工古文詩詞;與吳偉業,錢謙益有「江左三大家」之稱。惟性放曠,置妓顧橫波為妾,聞父訃,而仍歌飲留連,為世所譏。卒謚端毅。著有《定山堂集》。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畫家。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逸、柴丈人。江蘇崑山人,遷居南京清涼山,築半畝園。終生不仕,工詩文書畫。擅山水,取法董源、吳鎮,重視寫生,用墨層層染漬,濃郁蒼潤,自創一格。與樊圻等合稱「金陵八家」。有《香草堂集》、《畫訣》、《柴丈人畫說》、《龔半千課徒畫說》等。龔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一名鞏祚,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學問博洽,為治經主今文經學,為嘉道間提倡「通經致用」之重要學者。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曾預見英國將武力侵犯,倡議加強戰備,不與妥協。哲學上持「性無善無不善」之說,反對孟子的「性善」論及荀子的「性惡」論。又以為「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上大學士書》),萬事萬物都處於變化之中。晚年頗受佛教天台宗影響。所作詩文,提倡「更法」、「改圖」,散文奧博奇縱,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尊隱》、《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送欽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館記》等文,及《己亥雜詩》等詩篇,皆為其代表作,有「龔派」之稱。所著有《定盦文集》等,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龔德樹(?-1861),清末捻軍將領。即龔得或龔得樹。安徽雉河集(今屬渦陽)人。原名龔道德,外號龔瞎子。出身貧苦。1851年(咸豐三年)至1852年在家鄉結捻起事。後戰於豫東、皖北。1855年秋參加雉河集會盟,任軍師,領白旗。後與太平軍陳玉成等聯合作戰,屢破清軍。1861年春在湖北羅田松子關戰斗中陣亡。其他龔姓名人有西漢名士龔勝、龔舍,畫家龔寬;三國蜀大臣龔祿;宋大臣龔茂良、龔原、龔宗元、龔頤正,學者龔鼎臣;元畫家龔平;明大臣龔遷歷;清大臣龔照瑗,哥老會首領龔春台,畫家龔琴徽,評話演員龔午亭等。近當代龔姓名人有光學專家龔祖同,電影演員龔稼農,羽毛球運動員龔智超、龔睿娜等。

Ⅳ 李勝素和於魁智是什麼關系

於魁智和李勝素只是京劇藝術舞台上的黃金搭檔,他們在很早就各自成婚,不是夫妻,說夫妻只是緋聞而已。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於魁智,男,回族 ,1961年12月15日出生於遼寧沈陽,著名京劇演員,工老生,研究生學歷,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現任中國國家京劇院藝術總監(正局級),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李勝素、於魁智合作曲目:

我是中國人

(入選人民小學五年級音樂課本)

原唱:李勝素,於魁智

我是中國,我是一個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滿腔碧血映丹心,

家有詩書如滄海,鐵打的雙肩兩昆侖。

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

歷盡劫難不顧身,生死離別尋常事,百代忠良報國恩。

中國人同是華夏好子孫,

中國人海角天涯一條根,

中國人神州共濟千秋業,壯志無悔中國人,

神州共濟千秋業壯志無悔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梅花品德日月魂。

千紅萬紫隨風去,唯有玉壺照冰心。

我是,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浩然正氣滿乾坤。

自信生來有傲骨,不在人前矮三分。

中國人,同是華夏好子孫。

中國人,海角天涯一條根。

你和我共逢盛世當大任,

做一個坦坦盪盪、磊磊落落、

堂堂正正中國人。

Ⅳ 作者祁念曾的資料

祁念曾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1969年至1980年陝西省寶雞鏟車廠新聞幹事,1981年至1991年陝西省寶雞教育學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廣東惠州晚報總編輯,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報總編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報新聞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教授。 姓 名: 祁念曾
筆 名: 祁星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46/12
民 族: 漢族
詩集《火紅的戰旗》(1975年陝西人民出版社),詩集《春天的歌》(1982年秦嶺詩叢)。詩集《人生之戀》(1991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集《紅燭之歌》(1987年遼寧教育出版社),《高等寫作教程》(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寶雞漫遊》(1988年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千秋業》(報告文學集)(199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新時期文學》(評論集)(1992年河北大學出版社),《蘇軾鳳翔詩文賞析》(1990年陝西人民出版社),《藝術家的腳步》(1997年京華出版社),《三秦兒女在深圳》(報告文學集,1998年三秦出版社)。《站立的河流》(詩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10月)

《蘇軾鳳翔詩文賞析》是研究蘇軾早期作品的唯一著作,獲中國寫作學會教研成果一等獎。《千秋業》是反映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第一部長篇報告文學,曾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首發式,受到國家教委,團中央和中國文聯的較高評價。《寫改革窗口繪時代雄風》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論文一等獎,《大海的回憶》獲中國新聞出版徵文一等獎。

拍賣意向:電視連續劇本《蘇東坡傳》(16集)徵集製片商和投資者。長篇報告文學《南國尋夢》反映知識分子到特區尋夢的心靈歷程,20萬字,徵求出版商。

Ⅵ 花非花,霧非霧是什麼意思

說它是花么,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夜深之時它到來,天亮之後又去了!花,是這首詩的第一個關鍵意象。自古以來,花是詩人們吟詠不衰的對象。白居易酷愛花,他的詠花詩很多,如:「花房膩似紅蓮朵,艷色鮮如紫牡丹」(木蓮花);「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牡丹花);「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樹風來翻絳艷,瓊枝日出曬紅紗」(枇杷花);「風翻火焰欲燒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鮮」(白蓮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詩常用的比喻。如「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可是這首詩中的主角,卻非花又非霧。是什麼呢?是「夜半來,天明去」的人。這個人,「來如春夢」,猶如章台神女,倏忽來去,平添懷想,「去似朝雲」,再無蹤影。

閱讀全文

與電影千秋業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