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視演員與電影演員在表演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1、臉部細微表情要求
電影由於銀幕更大,演員的臉部細微表情要求更高,所以有一種說法叫做電影臉。這是電影和電視劇最大的區別,細微之處的表情、情緒,電影和電視劇的要求非常不一樣。
2、清楚一個故事的要求
電影時間較短,電視劇的時間一般比較長,一部電影需要在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講清楚一個故事,講好一個故事,但是拍一部電影需要的檔期有時候還不比一個電視劇短,這個要求非常高,對導演的要求非常高。
3、對於表演的要求
電影對於表演的要求是高效率和精準,電視劇對於表演的要求就是持續輸出和更多層次。一部優秀的長篇電視劇。一個演員要把握住各種不同層次的情緒和感情,需要表演出不同的感覺,這個要求其實也非常高。
B. 電影表演有什麼特點
(1)反程序表演。演員不能像舞台劇的演員那樣,從拉幕起,就從頭到尾、程序井然地表演下來。拍攝電影往往在一日之內,先演一段老年的戲,再演一段人物的青年時代,接著又要拍一段這個人物在臨終前的表演。對一個角色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不但分割得很零碎,而且次序上亦安排得雜亂顛倒。這就要求演員能根據拍攝條件隨時「進入情況」。
(2)間斷表演。在電影攝制工作中,角色的生活被分割為很短很短的小動作,一般長度也就10~20秒左右。現代電影偏長了些,那也不過1分鍾一個小段落的樣子。演員不但要及時「進入情況」表演起來,而且要非常凝練。電影表演沒有時間讓你通過「感覺到,意識到,判斷,行動」這些動作的四個環節的普遍規律,而是常常要演員將這四個「環節」在一瞬間同時噴射出來。這一點,對長期習慣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說來,是要難以適應一些。當然也有例外,不少我國第一流的演員不但能迅速地適應這種創作的特點,而且能表演得光彩照人。
(3)要進行無對象交流。在戲劇中訓練演員,最忌演員和空氣交流。而在電影中,卻常常要求演員和空氣交流,其交流對象可能是遠方的一株樹,也可能是攝影機的某一個部件。人物的近景特寫常常如此。還可能要你假定鏡頭作為你的交流對手,有時鏡頭就推在你的鼻子前面,只拍你的一對眼睛,而要求在這一對眼睛中看到你和對手交流的「電光」。
(4)要在紛亂的環境中表演。電影演員的表演場地和舞台演員是完全不同的,以環境來說,有時在重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中,使你感到自己非常渺小與孤單;有時在很狹小的監獄與斗室之中,使你動彈不得。一般說,在表演時不像舞台或排練廳中有那種「神聖」的嚴肅氣氛,而是亂糟糟、鬧紛紛的。有時各個工作部門還同時發出不同的噪音,即使下達了開拍令之後,也還有攝影機馬達的轉動聲。
(5)這是一個最難克服的困難,即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是由數以百計的反程序、間斷拍攝下來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才能體觀出來。面對人物的完整形象和短小鏡頭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確是很難掌握的,要看到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意味著這個人物在影片中的發展變化都是合乎性格邏輯的。所有已拍攝下來組接好了的鏡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C. 如何正確評價一個演員的演技
這個問題首先要分開評價:
國際三大電影節(嘎納、柏林、威尼斯)中對一個演員的演技評價有諸多要求:
人物形象感、語言節奏的把握、局部細節戲的張力、內心戲的剖析。(簡單說:演員所塑造的這個人物是否能「騙」過評委的眼睛,讓評委察覺不到「演」的過程)
再通俗點:就是演員的表演是否如實地還原了角色的生活。
而平時充斥於影院的影片大多數是一些商業電影,商業電影的主流表演風格便是通俗、誇張、易懂,這跟藝術片的表演評價標准起了非常大的沖突,所以你便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商業電影的最佳男女主角在電影節上面往往空手而歸,而那些低成本的、對人性有著深層次剖析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卻滿載而歸。(例:最大失利的代表《泰坦尼克號》)
當然也有例外,我不可否認地承認商業電影對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起到的是一個帶頭和主流的作用,當商業電影衰退的時候,這個國家的電影產業也自然地衰退。
所以在非常時期時,如果有一部非常精彩的商業電影橫空出世,電影節同樣會給其相當高的榮譽,目的當然是希望帶動電影工作者的積極性。(例:《英雄本色》《少林足球》《功夫》)
因此你便能了解為何這幾年中國大片在國際電影節上屢屢受挫,而今年柏林電影節〈天堂此時〉這部小成本電影為何能囊括大獎。
總的來說,我比較傾向於那些雙類演員。
就是人性化自然的表演和誇張的表演都游刃有餘的演員
比如:梁朝偉、葛優(二位都是嘎納影帝,同時又是票房靈葯。)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滿意!請支持中國電影!謝謝!
D. 關於影視表演,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一、動作
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它的作用、目的、和結果,這就是動作的三大要素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覺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時刻集中在一定的對
象上的。那麼,影視演員在銀幕上的注意力集中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答案是:它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對象上的一門技巧,銀幕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力多為有目的的注意。演員要強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實際生活一樣,同時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對象必須是明確的。所以,一個演員要養成一種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習慣。演員需要有注意的對象,對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員的注意力。演員在排練過程中,有時會被私心雜念所干擾或被外界各種現象所吸引,離開了注意的對象,將會出現肌肉緊張,慌亂等現象。演員運用「注意力集中的技術」,假借於想像虛構,給自己提供根據,並對對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內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對象上,從而排除私心雜念及外界干擾。
三、肌肉鬆弛練習
肉鬆弛是演員消除肌肉緊張的技術。肌肉的多餘緊張對演員的自我感覺起著有害影響,會破壞正確的創作,妨礙對角色的內心體驗及外部體現。
一個演員如果沒有很好的印象,容易犯有莫不開和精神及肌肉緊張的現象,這對表演藝術有極大的影響,例如:一個人平時行動很隨便,但一站到鏡頭前,便總覺得手腳多餘,沒地方放,不知干什麼好,這些現象都是肌肉緊張所致。一個演員為了表情逼真,必須盡力想辦法肌肉肉鬆弛下來,尤其是面部肌肉。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使肌肉鬆弛下來呢? 只有當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種現象上的時候,肌肉才會鬆弛適度,動作才會自然。
演員在表演空間里,精神應該集中,肌肉應該解放,把精力很合適地消耗於動作中,有意識地鍛煉肌肉鬆弛,有意識地鍛煉和控制自己的肌肉鬆弛和緊張,達到能夠自由運用肌肉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的各個形體器官才能富有表現力,才能表達角色的內心體驗,自由地流露出內在的情感,達到預期的創作效果。
四、想像力與創作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是的,演員要是沒有想像
力會是什麼樣子呢 想像:是演員內部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補充,啟發演員內在創作的基礎。演員在鏡頭前處理一個動作或一件事情,都必須利用「想像」。但「想像」是不能「假設的」。
五:真實感與信念
真實感與信念是使演員對劇情所虛構的一切特有真情實感並真誠相信的技術。真實感與信念互為作用,同時存在,而沒有二者,就不會有體驗和創作。 有信念和真實感,戲才能感人,才能把觀眾帶到劇情中去,如果演員對注意對象的信念不夠,對對象的態度不對,就不能產生信念和真實感。
六、情緒記憶
情緒的記憶也可以說是「情感的記憶」或者是「激情的記憶」。演員可以調動來幫助自己創作角色的,對過去體驗過的感情和激情的記憶。情緒記憶在演員創作中不僅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演員內心創作的最好的和唯一材料,通過運用情緒記憶的技術演員可以回想起同角色在某種規定情緒中相類似的情感和激情,這樣,對演員體驗角色,同時還可以用情緒記憶的活生生的材料加心補充使體驗具有魅力和感染力,使演員的創作豐富而完整。 情緒演員自己產生的,導演和其他部門是幫助演員產生情緒的,而演員就根據導演所指示的方法,和其他條件,學會在鏡頭前能看見能聽見,進入環境,產生出角色所需要的正確
情緒來
七、交流
交流就是有對象的表演。交流就是與他人的思想的動作、情緒的互相給予與接受。進而言之,是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與對手之間的思想感情、意志、願望、動作等的相互傳遞、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交流主要有:1、與對方演員之間的直接交流;2、自我交流,即是演員理智與感情的斗爭或兩種不同思想的斗爭所形成的交流;3、與不存在的或想像的對象交流,即演員與自己頭腦中想像對象的交流;4、與集體對象的交流,即在群眾場面中演員同其他眾多演員的交流或劇中與觀眾的間接交流。
影視演員的表演中,經常運用與想像對象交流的技術,演員要用具有內心根據的虛構把所體驗到的思想情感與對手相互交流,要感覺到在言語交流和無言交流時彼此之間形成的內在聯系,如果使體驗和情感合乎邏輯而有順序地聯系起來,就會發展成為一種交流的力量。交流有外部的形體的交流過程,還有更重要的內部的精神的交流過程。如不能做到從內部交流到外部交流,也可用一些手法從外部達到內部,先激起交流過程,然後激起情感。
由於電影表演的特性,掌握言語交流有其特有的方式:1、與對手處於同一畫面中,可以直接交流,交流雙方被分切在單獨的畫面中,演員要與想像的對手交流;2、在自我交流時,人物處於畫面中,獨自與畫面是同步的,人物處於畫面外,獨自與畫面是對位的;3、常以旁白和解說的方式,與想像的觀眾交流;4、後期配音階段,演員面對畫面中人物的表演,要重新喚起人物的內心感受,使角色的言語交流與畫面融合。
八、假使
假使是指演員藝術想像的虛構。是在表演創作中的開端,它能把演員從現實生活中上升到藝術創作的境界。它能推動演員的想像,喚起演員的情感和情緒記憶,能使演員設身處地地生活於角色的規定情境之中,從而使內部和外部動作正常地、有機地、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所以它是演員內心創作的推動力和刺激物。普通的「假使」只能引起有意識而連貫的想像;引起邏輯的層次和動作;「有魔力假使」卻能單獨地在一剎間反射式地激起動作。
九、規定情境
規定情境是角色展開行動的依據和條件,它制約著角色行性的性質,樣式和航速的心理活動。同生活里一樣,影視劇中脫離規定情境的動作是不存在的。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句話都是在一定的規定情境中進行的。同樣的動作,一旦改變了規定情境,則必然使人物動作的方式和心理活動發生相應的變化。
演員要從劇本的情節、事件、人物關系及台詞中去挖掘和豐富角色的規定情境,展開想像,真實地生活於規定的情境中,從規定情境中出發去完成角色的行動任務,激起內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機思維。
十、適應
適應:演員在表演中與對手交流進彼此作出各種不同反映並影響對手的技術。
適應能力和作用有多種多樣,而每一個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適應方式。
適應的產生一般可分為兩個步驟。1、選擇適應;2、完全適應。適應在生活中通常是下意識完成的,但在當眾創作時,下意識的適應只是在情感自然高潮的瞬間自行產生出來的。通過排練往往能尋找到准確的適應,當然有時也會在實拍過程中產生即興的適應。
十一、單位與任務
為了分析劇本和掌握人物的行動線,將整個劇本或角色按其一定內容劃分若干段即為一個單位。演員在准備角色過程中,為了要求有比較細致的發揮,需要把大單位一步步分割為小單位,直到這些細小的單位能反映出所有典型的細節。在創作時,則要把時間有機地造成最大單位,形成動作的「航線」使演員不致失去整體感。
任務是指每個單位中所含有的一個創作任務,即角色要做什麼的意向、欲求。在各種情境中,要達到生活的某一目標都會有若干障礙,每一種障礙都產生克服這種障礙的任務和動作,找到單位中的任務,是為了推動演員去執行任務,積極動作。從單位中引出任務的心理技術是給單位想出一個最能說明其內在實質的名稱並用動詞來規定單位中的任務。
十二、速度節奏
速度是屬於時間性的,用時間來表現動作或語言的快慢。節奏則是精神的興奮與鬆弛。
有人說節奏和速度是一個東西,這是錯誤的。速度是根據人的精神和脈搏,心臟跳動快慢而確定的。節奏是隨著對對方的認識所產生的態度而改變的。
十三、邏輯與順序
邏輯與順序不論在內部或外部的創作工作中都有重大意義。它常常是推動其他元素進行工作的依據。動作和情感的邏輯與順序是我們目前正在研究的重要創作元素之一。
如何在我們這門藝術中運用邏輯與順序呢?
生活中除了個別越出常規的情況外,人們的思想行為都具有邏輯與順序,但是在舞台和鏡頭前動作,由於並非出自天性需要,往往會失去邏輯與順序,流於虛假,因此演中就要經常在生活中進行觀察,注意動作構成的細節及其邏輯與順序,通過反復訓練及藝術實踐獲得牢固的記憶。在創作時就能夠按邏輯與順序選出小動作的構成符合邏輯與順序的大動作,形成動作線。只有這樣,演員心靈里就能產生真實感和信念。而電影拍攝的非連續性,使電影演員掌握不斷的動作線顯得尤為重要。正是由於最細小的形體動作有助於創作真實,並且會自然而然地引起情感本身的生活,所以演員可以通過形體動作的邏輯與順序去激起相應的情感的邏輯與順序,即從外部動作入手,掌握角色的思想行為邏輯,掌握最高任務和貫串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
E. 評價一名演員的演技,應從哪些方面來進行
謝邀。建議題主修改標簽「電影」為「影視」,或添加「電視劇」標簽。 所謂演技,是指表演的技巧。而所謂表演,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大眾層面的,表演是通過一些技巧來實現對某種真實的掩蓋、加工或扭曲;二是藝術層面的,表演是利用專業技巧來詮釋事件、故事、意像和特定的藝術作品。 首先是音。演員表演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念台詞。因此念台詞的功力如何,可以看做是演員演技如何的一個重要考量參數。有沒有受過專門的台詞訓練可以看做是否科班出身的一個標志,因為這在專業的院校來說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國內演員裡面,比較明顯的台詞功力好的,如王志文。你可以從和他對戲的演員很容易就對比出差異來。評價一個演員演技如何,可以首先從台詞入手,因為這是基本功。台詞都念不好的演員,基本上都是三腳貓、半路出家的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唱歌的也喜歡唱而優則演,因為他們受過類似的聲樂訓練,覺得念台詞不是什麼難事。台詞關可能倒是好過,但問題是,表演並非僅僅念念台詞這么簡單。 其次是形。我們知道人在傳遞信息時說話其實只佔了一半都不到的一部分,形體占的比重也很大。表演啞劇也是表演系的傳統訓練和考試科目。早在默片時代,沒有對白,形體表演和表情幾乎就是全部。而直到今天,形體表演也依然是中高級表演技巧。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報導,某電影導演帶領該片主要演員進行某種體驗,或某演員為演好某個角色特地訓練了幾個月。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訓練和體驗,掌握形體技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這就好比你連槍都不知道該怎麼拿,怎麼演好游騎兵?你只會在普通泳池裡跳水的動作,怎麼去演潛水員?如果說台詞功底是基本功,那形體表演技巧則是硬通貨,它更注重技巧,且不會貶值,也不會受到演員母語的限制,算得上是全球統一認證——華語圈的演員能混到好萊塢的,基本上還就是那幾個動作明星。 再次是情,表情。坦白的說,表情表演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如果從演技的角度來說,表情過於給力並非是好事。像吉姆凱利那樣的表情帝也依然不受奧斯卡的待見,原因就是表情過於豐富了。而吉姆凱利最具野心沖擊奧斯卡的《楚門秀》,面部表演反倒收斂了很多(可惜還收得不夠)。表情是比形體更難以駕馭的高端技巧。它有點像暴雪的游戲:易上手,難精通。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大致判別演員的面部表演技巧究竟如何:如果一個演員在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長時間的特寫鏡頭,那說明導演對該演員的表情還是蠻滿意的(潛規則的不算);而如果觀眾看到這樣的特寫鏡頭也不覺得煩,那則說明該演員的表情技巧是過硬的(也有一小部分可能是剪輯技巧高明),能通過臉上的細微表情傳遞出具體的信息。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種演員叫「偶像派」,他們是賣臉的,但不奉送臉上的表情,男的通常是撲克臉,女的通常是甜膩臉,他們一招鮮就可以吃遍天,那是因為他們的粉絲只要看到那張臉就夠了。而演技派演員切忌這種偶像臉,因為這是會自毀前途的,除非能像萊昂納多那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變殘。演技派需要的,是像湯姆漢克斯和羅伯特德尼羅這樣的普通臉。 最後,意,意境,這是台詞、形體和表情的融會貫通。比如,你可以用故作沉穩的聲音和表情,加上點煙時不斷顫抖的雙手這樣一種組合來演繹出人物內心的一些東西,這比僅僅是臉上流露出害怕之情要生動許多。馬友友說過,所謂大師,是把你所知的一切融會貫通,然後用你最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台詞、形體和表情的融會貫通是影帝影後們的登頂技巧。如湯姆漢克斯的阿甘,台詞,形體和表情都達到了那個高度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個智商70的人物形象才令人信服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並徹底打動了奧斯卡的評委們。我們見過很多台詞、形體和表情都合格的演員,但總就是好像差那麼一點東西,那就是意境的缺乏。用這樣的演員做主演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很容易就被諸如摩根費里曼、加里奧德曼或湯米李瓊斯這樣的超級配角給秒殺掉。因為他們只是『演「某個角色,而上述這幾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某個角色。三種手段的融會貫通是需要演員自己去研究和領悟的,這大概就是所謂「演員的自我修養」,某些氣質和氣場,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同時,演員這種職業的傷害性也基於此。入了戲而患上憂鬱症的好演員兩只手數不過來。產生化學反應而因戲生情的男女演員更不在少數——觀眾們可能大多數都對演員們對待婚姻如兒戲般的態度不滿,但有時,這卻實在是好演員的一種潛在特質。 另:有一種演員叫特型演員,這是指他只能演某一個人物或某一類人物。
F. 什麼是演技普通觀眾如何甄別演技優劣
對於演技這件事,每個人的評判標准或許是不一樣的,有些是根據面部表情,如果總是單一表情就會被說成是面癱,有些是看眼神是否有變化,如果總是瞪眼的話,會被說成是呆,演員演好一部戲不容易,但演員的確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演技,給觀眾以最好的觀劇感受。
真正好的演員始終會揣摩所演角色的內心,甚至有時分不清戲里戲外,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容易抑鬱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有時會分不清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這是入戲的一種體現,也是真的不是以演的感覺去演繹一個角色,這也是演員的一個境界了!
G. 演員入門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有哪些
同學你好,2020屆樹藝學姐拿到了雲南藝術學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還進入了北電的終試,樹藝學長也拿到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和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專業的合格證,樹藝聘請的也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畢業老師全職授課,所以還是有一些影視表演經驗可以傳授的!
01
表演藝考中的台詞技巧
1、說好普通話
作為一名演員首先必須要說好普通話。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北方話、吳話、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粵語。如果考生只能說家鄉話,而且又極難糾正為普通話,是很難成為合格的演員的。
2、聲音條件很關鍵
一個演員具備優美的聲音,能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啞的嗓音會使人物的語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選拔一個演員時,考察他的聲音條件是很重要的,這直接關繫到將來對人物的塑造。
3、正確理解作品,准確表達內涵
一個考生要想朗誦好一篇文學稿件需要進行深入、細致地理解。因為朗誦是在作品的基礎之上演員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所以,考官對考生在理解和表達作品內容方面要進行細致的考查。
4、選材很重要
在朗誦考試時,選擇一篇既好同時又適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為,選擇材料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朗誦的效果。選擇自己能夠理解的,同時又好表達的,藝術性較強,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語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誦時既要學會運用語言來表達作品的內涵,同時又要用自己的形式來表達情感。不能有「朗誦腔」,盡量使語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讓觀眾或聽眾能聽懂、聽明白,在語言的運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貼近生活。語言的處理要從作品的內容出發,不要做作,要有真實的情感體驗。
02
表演藝考中的台詞四要素
台詞不是背出來的,是發自人物肺腑而說出來的,聲音好聽或普通話標准不等於說好了台詞,而把台詞背得滾瓜爛熟更也不代表台詞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並賦有潛台詞含義而說出來的語言,才是演員真正的台詞。
所以背出來的台詞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說台詞,作為表演藝考生應要掌握以下四個要素:
(1)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場合說的——地點
(2)弄清楚這句話是與什麼人物說的——對象
(3)弄清楚這句話是以什麼情緒說的——狀態
(4)弄清楚這句話是為什麼動機說的——目的
03
表演藝考中的節奏技巧
1、演員的表演。首先是現實中人的生活過程的再現,既然節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運動,所以「電影角色要以人類的有機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機性。電影演員的創作只有一條途徑,就是遵循人類的規律。」
2、在表演這一藝術領域里,節奏是通過形體的表現(外在的)和心理的反應(內心的)感覺和理解它,其專業術語被稱之為「表演的速度節奏」。它來源於斯坦尼體系術語,是表演技術諸元素之一。
節奏作為幫助演員激起正確體驗和情感的技術,也是形成舞台演出節奏和情緒氛圍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內、外部動作的快慢,是節奏的構成部分和外在表現之一;節奏則是貫穿在表演過程中的一種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現象,一般指內、外部動作的強弱、長短、張弛等。
例如,常說的「演出不合節奏」,不僅只是針對速率而言,同時也指演員的行動和體驗的強度,也就是實現舞台事件時內心情感激動的程度。除此之外,節奏這個概念還包含節奏性,即行動的某種均勻性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安排。
斯坦尼說:「劇本或角色的速度節奏要是找對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時是機械式地抓住演員的感情,激發正確的體驗。」由此可見,行動的速度節奏不僅可以激起演員的情緒體驗,而且可以創造出一定的情緒氛圍,幫助演員准確地掌握好規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務和行動。在一部影片中,銀幕節奏是電影多種手段綜合處理的結果。
隨著事件情節的發展,對人物節奏的處理也應有所不同,最終體現出人物性格的統一性和多面性。在這個意義上,正如瑞典著名的兩棲導演英格瑪?伯格曼說:「節奏是至關重要的,永遠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不同人物的個性,同時決定了不同的動作節奏,而節奏反映出的准確性將反作用於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藝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對演員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銀幕上塑造具有鮮明個性的、自然而真實的人物形象。
要使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獨特的氣質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須從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為人物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緒則是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調是角色內心變化的基礎和依據,而節奏的體現就是角色內心變化的過程。既然節奏是一切運動的組織原則,當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體節奏之後,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調」。
而演員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個過程,根據花費最少的力量而達到最大效果的原則,把對角色每個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調的把握、行為動作的設計有規律地組成一個統一整體。
05
表演藝考中的節奏與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節奏與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藝術創造角色的歷程,經歷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現人一人演人的過程。」「人演人」的階段就是需要演員創造生活化的角色,這是由電影的紀實性決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調不是單一的,總是復雜的,多側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著一定的節奏規律。
2、表演節奏與人物性格的畸變現實生活本身充滿了真假、善惡、美醜、光明與黑暗的對立統一,戲劇如同其他的表現形式一樣,都是反映現實生活並做出自己評價的,「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這句話正是強調了對立統一在戲劇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變也是「沖突」的表現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變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構成的表現之一,但畸變是通過某種突發事件,打亂了人物本來有規律的生活狀態,從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後的極大反差,因此它與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側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隨著人物前後性格極大反差的轉變,同時造成了人物節奏變化的差異。原本是各種成分有機的聯系,服從於一個具體的有意義的組織,一旦突發事件引起的矛盾沖突破壞了這個組織,也就出現了原有性格的表演節奏差異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指簡單的無序的差異,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調之上,前後有聯系的差異。
06
表演藝考中理性感性節奏的結合
節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既是表演藝術不可逾越的起點(不論一個演員在理性上有沒有節奏的意識,他的舉手投足都已具有了節奏的屬性),又是表演藝術在高層次上的造詣(能被譽為「很有節奏」的表演,將是很高的表演創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層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緒的強烈程度、性格前後的差別以及節奏張弛的變化做到「有度」。過於「理性」可能會使人物看起來模式化,甚至呆板而無張力;過於「感性」又可能會出現舞台劇式的誇張,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疇而脫離整個劇本。
只有在表演節奏上依照「理性」與「感性」有機的結合,一部電影角色的真實性才能不溫不火地得到體現最終使人物的性格基調和多面性同時匯集起來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H. 怎麼可以看出一個演員演技的好壞
說一下《父母愛情》里的江德華吧,扮演她的演員是一位實力派演員劉琳,可能大家很多人不認識她,她演過《歡樂頌》里的秀媛院長,演過《五號特工組》里的大姐歐陽劍平,演技精湛自然。
就是這場哭戲,感動了很多人,她沒有發生大哭,而是隱忍著哭,因為不是在家裡,而是在回去的路上,也擔心太失禮會影響不好。但是自己又控制不住,這份眼淚里,有她這么多年的心酸與委屈。
因為文筆不好,說的不太好,還是建議去看一下,同時認識一下劉琳,真的算是演技很好的一位演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