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瑞敏怒砸冰箱的完整描述
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1985年,張瑞敏剛到海爾(時稱青島電冰箱總廠)。一天,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裡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然後,張瑞敏告訴大家——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2. 有誰知道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據體情況是怎樣
電影叫《首席執行官》
1985年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裡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非常集中:「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張瑞敏說:「長久以來,我們有一個荒唐的觀念,把產品分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還有等外品,好東西賣給外國人,劣等品出口轉內銷自己用,難道我們天生就比外國人賤,只配用殘次品?這種觀念助長了我們的自卑、懶惰和不負責任,難怪人家看不起我們,從今往後,海爾的產品不再分等級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裡流血,才能長點記性!」
3. 幫幫忙啊,急啊急啊!!!
海爾
海爾20歲了,從一個資本虧空147萬的街道小廠,發展成為全球營業額預計突破1000億人民幣的跨國經營的大企業,20年走過了世界同類企業100年甚至更長時間走過的路。奇跡般的業績,不僅使海爾成為國內企業中的佼佼者,而且成為世界企業中的佼佼者。
對於海爾,新聞界多年來進行過連篇累牘的報道;關於海爾,從基礎管理到企業文化,從體制創新到技術創新,從「市場鏈」到「星級服務」,從張瑞敏的思維到員工的漫畫,經濟學界、企業界都做過認真的研究和學習,已經出版了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的各種著作。但我認為造成海爾奇跡的最基礎最重要的是三樣東西,或稱為「海爾三件寶」。
第一件寶是「夢想」
海爾最初是從德國利勃海爾引進的技術,後來當人們問利勃海爾的老闆學生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的時候,他非常簡要的回答道,因為海爾有個夢,而我們沒有。什麼是「夢」?夢就是夢想,就是理想,就是遠大的抱負。這個夢就是「敬業報國」,就是「振興中華」。有了這個理想,就有了遠大的目標,就有了不斷提升的高標准;有了這個理想,就有了激情,就有了不竭的動力;有了這個理想,就有了頑強的意志,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了這個理想,就有了處理各種矛盾的標尺,就有了良好的內外環境。
第二件寶是「品牌」
海爾是我國企業中最重視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最有成果的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砸冰箱」的故事,到最近提出做「世界品牌運營商」的總戰略,海爾一步一步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品牌。
細想想,最初的海爾有什麼優勢呢?虧空147萬,技術設備是街道小廠的水平,員工素質要從不在車間里大小便的教育開始……可以說沒有任何優勢。那麼靠什麼能夠創造出今天的業績呢?它超人的地方,就是對品牌的重視,對名牌的打造,對名牌效應的運用。靠名牌去動員和提升員工,靠名牌去綜合各種生產要素,靠名牌去打開市場,靠名牌去資本運營,靠名牌形成企業形象。如果說海爾有什麼奧秘的話,那麼,張瑞敏和海爾人懂得品牌的奧秘,就是最大的奧秘。
海爾人認為,名牌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商標、商號,它是企業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有機結合形成的企業品格和企業綜合競爭力。就企業自身而論,一個名牌至少具備如下條件:1、持續而穩定的高質量的產品和高質量的服務。2、相當大的經濟規模。3、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企業管理。4、先進的科技水平和較強的研發能力。5、完善的品牌體系和品牌管理。6、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海爾正是按照這樣的要求建立自己的企業。
海爾人懂得,名牌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最核心的是建立和消費者的「三度關系」,即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信任度、美譽度。海爾「真誠到永遠」的理念已經家喻戶曉,海爾的「星級服務」獲得眾人的稱贊,不是偶然的。
海爾在大造名牌的過程中,始終抓住了「名實循環」這個核心。善於以實造名,又善於以名促實,貫穿在海爾20年的經營管理之中。眾所周知的「砸冰箱」的故事,打入德國市場的故事,紅薯洗衣機的故事,張瑞敏哈佛講學的故事,都是實實在在的注腳。
中國目前在世界上是一個製造大國,同時又是一個品牌小國。所以,海爾的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件寶是「班子」
以張瑞敏、楊綿綿為首的經營班子,是海爾成功的關鍵因素。
海爾經營班子有兩個「謎」。一個是穩定。20年來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動。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個「謎」。一個是進步。20年來企業從街道小廠到世界級現代化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管理復雜了多少倍,為什麼這些人還能夠駕御得得心應手,這也是一個「謎」。我想至少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品質,品質好保證了團結,團結保證了穩定;一是學習,勤於學習,勇於創新,才能夠不斷進步。
海爾20歲了。20年創造的業績已經足夠輝煌。但一個人20歲,還是青年,按照老說法,甚至還沒有到「而立」之年。把海爾放到世界大企業中去,還是一個很年輕的企業,許多方面也還不夠成熟。不成熟,是一個弱點,但不成熟也意味著有更多的潛力,意味著更美好的前景。
建議你可以看看電影<首席執行官>
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222/2177/7738/
http://benjianjun.bokee.com/viewdiary.16205419.html
4. 以海爾砸冰箱事件拍攝的一部電影名字是什麼呢
《首席執行官》,馬躍主演,就是以張瑞敏為原型拍攝的。
5. 海爾砸冰箱那電影叫是么名字
《首席執行官》
該影片以海爾企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為原型創作電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山東電影製片廠 2002年出品。
http://ke..com/subview/37837/7259324.htm
6. 海爾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從二三十年前一直到現在都傳為佳話,有誰知道細節嗎
1985年,張瑞敏收到一封用戶來信,信里說廠里電冰箱的質量有問題。張瑞敏立馬帶人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當時跟幹部商量如何處置,有人說,冰箱只是外部劃傷,便宜點兒賣給工人。那時候,一塊錢能買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兩豬肉。一台冰箱兩千多元,是一個工人三年多的工資。就算這樣,冰箱依然供不應求,搶都搶不上,「紙糊的冰箱都有人買」。張瑞敏卻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宣布,要把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產冰箱的人親自砸。張瑞敏說:「過去大家沒有質量意識,所以出了這起質量事故。這是我的責任。這次我的工資全部扣掉,一分不拿。今後再出現質量問題就是你們的責任,誰出質量問題就扣誰的工資」。張瑞敏清楚,並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質量馬上就好了,但通過這個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員工質量意識,傳遞一種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產品都不能出廠。
7. 海爾砸冰箱的影片從哪裡下載
是《首席執行官》。
這是一部反映海爾成長的故事片,所謂的主旋律影片。
自己到網上找吧。
8. 海爾砸冰箱這部電影名子
CEO
導演: 吳天明
編劇: 吳天明 / 羅雪瑩
主演: 石涼 / 馬躍 / 涓子 / 帕特里克·波查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2
片長: 12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