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解放前哪一部電影名片是周旋 趙丹主演的
馬路天使!
《馬路天使》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代表作,描繪活潑市井生活的偉大的藝術傑作;中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志。片中演員周璇主唱的《天涯歌女》非常受歡迎,現已成為中國電影歌曲的經典代表,憑此片成名的周璇被譽為「金嗓子」。本片由袁牧之導演,趙丹,周璇,魏鶴齡,趙慧深等主演。
http://..com/question/1496199351733463419.html?fr=qlquick&entry=qb_browse_default#
『貳』 談談你對建國前電影的認識 誰會寫啊 急
歷史上中國電影第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帶有買辦性質。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出版,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次出現「導演」專用名詞。1922年陸潔在《影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先將指揮拍攝影片者稱為「導演」。自此,影劇界有了「導演」這一專用名詞。
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中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專著《影戲學》出版,由徐卓呆譯著。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部電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學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創辦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電影講義》是該校之教材。
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1926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出版。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叄』 我國解放前哪一部電影名片是周旋,趙丹主演的
馬路天使
『肆』 建國前女性電影創作者
張建珍、高維進、石梅、吳國英。
張建珍、高維進、石梅、吳國英作為中國最早成批出現的女性編導,在她們的革命記錄電影中展現出獨特的敘事表述和創作觀念,以及女性創作者對生活獨特的觀察和體現方式。對於女性作者在表現時代政治性主題時的細節化、情感化和故事化等創作特點進行梳理的同時,也對紀錄電影中故事化敘事和性別呈現等方面進行一些探討。希望能為對新中國紀錄電影的認識帶來某些啟示。
『伍』 解放前最著名的女電影之後演員都有那幾位
龔伙霞、羅蘭、孫景璐、陳娟娟、陳雲裳、胡蝶、周璇、李麗華、白光、王丹鳳
其中,小菠菜們還聽說過的,恐怕只有與特務頭子戴笠剪不段理還亂的胡蝶,以及人稱「金噪子」的周璇。
她們大多是傳統中國女性的典型,溫柔恬美、楚楚可憐,但其中有一位,風格十分突出。
她就是人稱「一代妖姬」的白光。
白光的形象在十大女星中的辨識度非常高,因為她不是傳統的美女。
臉盤大、嘴巴大、眉毛又長又彎,身材也豐滿高挑,這種形象,註定了她的人設是無法走玉女路線的。
事實上,她確實不是家學淵厚的名門閨秀,而是個官二代。
1921年6月27日,白光出生在北平,原名叫史永芬。她的父親原是清朝的旗人,清朝覆滅後,就改庭換戶成為了國民黨部隊的軍需處長。
安逸而富裕的家庭環境,讓白光從小就非常有主見。她從小熱愛藝術,中學時曾參加北平沙龍劇團,演出過曹禺的名劇《日出》。年少時的白光一度認為,藝術是可以救國的。
我和我的哥哥在學校,搞劇運、討論國事,那時候我們有理想。我們相信有好多好多法子可以救中國,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把……的中國帶到光明的路上去。
1937年,16歲的白光到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東京女子大學藝術系,師從三浦環,即有名的「胡碟夫人」學習聲樂。
白光在日本待了五年,1943年回國。
回到上海後,白光開始了她的銀屏之路。藝名「白光」,意思就是投射到屏幕上的一道白光。
因其與眾不同的形象,白光在電影里的角色,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妖艷賤貨」。
在《桃李爭春》中,她與陳雲裳演對手戲,演反派。片中她老練成熟到淫盪的形象,為此前電影中千篇一律的嫻靜清純的女性形象添了一抹重彩。
而她在影片中還擔任主題曲的演唱,其噪音更是一鳴驚人。有媒體評論這樣寫道:
白光把劇中的反派女角演得叫人又愛又恨,那顧盼神飛的修眉俊眼撩人心動,勾魂攝魄的低吟淺唱醉人心田,一句話,夠味兒!
師出名門,加上自身的天賦,她鍛造了一副獨特低沉、誘人的女中音。女中音其實很不常見,徐小鳳和蔡琴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兩位,而徐小鳳剛出道時,就為稱為「小白光」。
當時在上海灘歌壇中,有「金嗓子」周璇、「銀嗓子」姚莉、「鼻音歌後」吳鶯音等女歌星,高手雲集。白光以其野性潑辣、頹廢放浪的形體語言和她那把低沉柔又帶懶慵韻味的磁性嗓音,在一片鶯歌燕語、軟語溫情中異軍突起。
她有一首傳唱至今的名曲:《如果沒有你》。徐小鳳和蔡琴都翻唱過,只是聽來聽去,都少了原唱那種頹喪中帶著一股憂郁又不羈的味道。
白光是個影歌雙棲的明星,每片必唱。你很難想像,那些美妙優揚的電影主題曲,那夢幻般,令人著迷的歌聲,竟出自一個大反派。
在隨後出演的電影里,白光的形象就被定型了。《牆》的不安於室,《盪婦心》的自暴自棄,《血染海棠紅》里簡直密不透風的奸、淫、盪、毒。
雖然每一個角色都被她塑造得活靈活現,但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講,並不是好事。
不是所有觀眾都會有意識地區分戲里和戲外,因為總演淫盪惡毒的女人,白光一路走紅的同時,也遭遇了一片罵聲。
白光何曾不想挖掘角色內心世界的多樣性,塑造更多不一樣的角色?
在1947年的《十三號凶宅》中,她一人分飾四角,四個角色性格各異,都被她刻畫得清清楚楚,一絲不含糊,還包攬了片中的4首插曲。
無奈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嘗試不同的角色,觀眾還是最喜歡看她演「騷貨」,導演和編劇家只看到了她的外型,生怕她無法勝任其他角色。
1950年,白光赴香港參演電影《一代妖姬》,成為她的巔峰之作,「一代妖姬」就成了她的代號,在妖艷賤貨的路上,她是要走到底了。
觀眾對她既愛又恨。
著名導演李翰祥回憶說,他小時候不經意哼唱白光的《假正經》,結果被二叔揍了一頓。
為啥?看看歌詞你就明白了。
假正經,假正經
你的眼睛早已經在溜過來
又溜過去,偷偷的看個不停
難為情,難為情,什麼叫做難為情
想愛我,要愛我
你就痛快的表表明
……
這首歌在當時的正人君子看來,實在太不正經,唱這種歌的人,肯定也不是正經人。
白光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很多成年人喜歡聽她的歌,看她的電影,卻又禁止自家的孩子接觸她的作品,生怕她把孩子帶壞了。
真實的白光就像這首歌詞一樣,揭示了人們偽善的面具,那些正人君子,嘴裡嫌棄她「騷賤」,可又忍不住喜歡看她的電影。
盡管在電影里,她是極盡騷、浪、賤的女人,表面上予取予奪、全憑一己好惡的性感女神白光,在現實中,卻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她的私人女秘書毛立曾表示:
有時,白光會被惡劣的環境壓得喘不過氣來,使她會拚命的抽煙,喝酒,胡鬧......但在她醒來後,還是一個有知覺的人。
戲外的白光,只是個渴望過平凡人生活的女子。
可能是經常扮演「壞女人」的角色,白光的情路非常坎坷。
剛到日本不久,她就與有「台灣肖邦」之稱的音樂才子江文也相戀,兩人火速訂婚。但是由於江文也前妻的收纏,兩的人感情最終破裂,不得不解除婚約。
後來白光經不住富二代焦克剛的猛烈追求,與他私定終身,但焦家父母並不認可白光,為了迫使兩人分手,焦克剛父母斷了他的生活費。
白光只好到夜總會唱歌討生活,賺來的錢要付兩人的生活費,還要供焦克剛吸鴉片。墜入情網的白光,也不過是個昏了頭的女人。
在這段不被親人祝福的婚姻里,白光生下了一對兒女。她嘗試努力改變焦家父母的看法,但是沒有一點效果,而且焦克剛對鴉片愈發沉迷,最後不想認命的她選擇了離婚。
後來日本人山家亨開始追求白光,兩人同居。可是不久後山家亨被日本政府以「通敵親華」罪逮捕,並被判了十年徒刑。白光四處奔走無果,只能回國。
直到1951年,白光再次遇到了真愛。
當時的她剛拍完《一代妖姬》,紅得發紫,卻在這時宣布息影,並舉辦了婚禮,丈夫是美籍飛行員艾瑞克。
為追逐愛情,她停下了所有的工作,跟愛人到東京定居。白光用自己的積蓄在東京銀座開了一家夜總會,生意紅火。
本以為自己愛情事業雙豐收,沒想到閃婚還是不靠譜,丈夫的真面目一天天顯露。
艾瑞克看中的只是白光的錢,熱情退潮,他不僅游手好閑,而且還有家暴傾向。
甘於平淡,不代表白光是個易於妥協的女人。她再一次選擇了離婚。
這一次失敗的婚姻,讓白光心力交瘁,她表示不再相信愛情:
我這個人做人失敗,得罪不少朋友,婚也結得不好,一路走來,始終沒有碰到一個真正愛我的人……結婚幾乎毀滅了我,對於結婚與男人的愛情,說良心話,我是已經失去了信心!
然而,緣分總是難以預料。
1969年,白光在吉隆坡登台表演,遇到了比她小26歲的忠實影迷顏良龍。本以為自己心如死灰了,沒想到還是招架不住顏良龍體貼入微,呵護備至的甜蜜攻勢。
也許是前半生的情路太過坎坷,連上天都看不下去了,這次給她送來一個「真命天子」。
他們沒有結婚,卻長相廝守了30年。
1999年,78歲的白光因癌症離開了人世,臨終時,還緊緊握著愛人的手不放……
顏良龍遵照白光生前的遺囑,喪事低調處理,落葬時僅有她的胞妹和夫家親屬參加。 但他卻精心地為白光設計了一座「琴墓」,把白光生前摯愛的歌曲《如果沒有你》的樂譜刻在墓上。
白光雖有「性感」,「妖姬」的代號,但她的性感,從不靠「露肉」,她在影片中,從沒有穿過暴露的服裝。她的性感和妖艷,是從一顰一笑,從骨子裡滲出來的。
然而她妖姬形象背後,隱藏著真性情,滿含著博愛與柔情。
『陸』 我國解放前哪一部電影名片是周璇 趙丹主演的
《馬路天使》趙丹 周璇 版
『柒』 解放前的影藝界名人
樂蒂
「古典美人」樂蒂小姐(1937-1968)以31歲的芳華離世,她從影的15年間,共計參演過44部電影。雖然短暫了些,但憑借著她獨一無二的古典韻味及精湛演技,影壇至今仍無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與世長辭幾十年後,仍能令無數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魅力,可謂永不停格的一則傳奇。
夏夢
有「上帝傑作」之美譽的夏夢,曾經是長城電影公司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與石慧及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在中國內地觀眾最早看到的香港電影中,夏夢主演的《搶新郎》《董小婉》和《故園春夢》無疑成為了代表作。而與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麗高貴且多才多藝的夏夢至今無人能敵。
藍蘋
在三十年代,一個年輕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嶄露頭角,她先後主演了幾部進步電影,但她自己卻經歷了被捕和婚變等戲劇性的變故,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她做了一個改變她一生、也改變幾十年中國現代史的決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員的時候叫藍蘋,她去了延安後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緩時,估計許多現在讀到這篇文章的小朋友們,都還沒有出生。
藍蘋給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風光》、《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王老五》五部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裡的中國,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看到這些電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黃梅調歌唱電影的代表人物。十四歲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廈語(即閩南語)電影,外銷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凌波於1962年開始演出國語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裝演出的黃梅調電影,她亦因此成為此類電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全島,連映數月不輟,凌波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當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別獎」名目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無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威猶在。
凌波也拍過不少非黃梅調電影,著名的有:《萬古流芳》(1965)、《烽火萬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啞巴與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蘭》及《烽火萬里情》兩部電影榮登金馬獎影後寶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壇,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麗華
河北省人,香港國語影壇的中流柢柱,有「影壇長青樹」的美譽。父母均為京劇名伶,李麗華因而深受薰陶,曾隨名伶章遏雲學藝。1940年從影,拍過一百二十多部電影,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假鳳虛凰》(1946)、《誤佳期》(1951)、《小鳳仙》(1953)、《雪裡紅》(1956)、《楊貴妃》(1962)、《武則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憑《故都春夢》(1966)及《揚子江風雲》(1969)兩部電影榮膺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李麗華多部作品中,以《小鳳仙》最為人熟悉。據說李麗華為其角色小鳳仙設計了多套戲服,該批戲服在電影上映後竟然廣受觀眾歡迎,競相仿造,一度成為東南亞的流行服飾,號稱「小鳳仙裝」,傳為影壇佳話。
李麗華1973年退出影壇,移居美國。夫婿嚴俊也是國語片的著名演員兼導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從二十年代末延續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國內打破國產影片有史以來上座率的最高紀錄,後來到東南亞、日本、西歐諸國演出,也大獲好評。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工廠女工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嬌美風雅,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後」,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歷史上最著名的國語片女演員。1934年出生於桂林,原籍廣西賓陽,1949年隨母來港定居,翌年被星探發掘,加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成為基本演員。1951年,轉投永華電影公司,拍攝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紅,成為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電懋和邵氏的爭奪對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風格、形式截然不同的電影。其中《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幾部電影更令她四度成為亞洲影後。林黛曾與多位圈中人戀愛,1961年與曾任雲南省長龍雲的兒子龍繩勛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但後來林黛與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葯兼吸入煤氣自殺,失救而死,年僅三十歲。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1965)及《藍與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這兩部電影也成為林黛的最後遺作。
主要作品:
《金蓮花》(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貂蟬》(1958)
《雲裳艷後》(1959)
白虹
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