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捉個九尾狐做女友》裡面郭少郭子豪真名叫什麼
電影《捉個九尾狐做女友》裡面郭少郭子豪真名叫關博文。《捉個九尾狐做女友》是由蔡刀執導,秦兆金、夏天、關博文、王育等主演。
Ⅱ 找到自己靈魂伴侶生活幸福的排球場王者是誰
相信很多網友都看了今年上映的電影《奪冠》吧,中國女排的精神再次激勵著我們永不放棄,而其中的中國女排的主教練的原型就是中國女排的傳奇人物:郎平。但是,我們今天並不是來誇獎與稱贊這位傳奇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的出色表現與她的貢獻的,我們今天要了解的是這位傳奇運動員的感情生活。
如今,已經56歲地鐵榔頭郎平在榮譽上已經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了,甚至後也無來者,這是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上能夠取得的最大成就。同時,郎平在自己56歲的年紀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另一半,盡管第一次的婚姻並不圓滿,但好在也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遇到了一個值得自己用一生去愛的人。郎平的丈夫如今就是她最為堅強的後盾,這讓郎平的球迷與中國排球的球迷為他們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與高興,這位中國排球的傳奇人物無疑是一個大贏家。
Ⅲ 「耍」字為什麼是女字底表達了什麼含義有啥蘊意
耍,從字形上看上“而”下“女”,《說文解字》解釋關於“耍”字的解釋為:從而,從女。那麼,“耍”字為什麼是女字底?表達了什麼含義?有啥蘊意?接下來將為你做簡單分析:
一、“女”字含義女(拼音:nǚ),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 。本義即為女性、女人,與“男”相對,後延伸至以女兒作為人的妻子。“女”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特別像一個屈膝、兩臂交叉在胸前的人。 說明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時長要卑躬屈膝的行李。金文“女”字字形與甲骨文大抵相同,唯一出入是上面多出來一條橫線,橫線可理解為女性的發贊等裝飾物品。
以上就是關於““耍”字為什麼是女字底?表達了什麼含義?有啥蘊意?”的相關介紹,純屬拋磚引玉,你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留言,期待你的分享。
Ⅳ 《還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怎麼沒有做皇帝他的命運究竟如何
愛新覺羅•永琪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著有《蕉桐賸稿》傳世。其演算法傳子綿億,再傳孫奕繪,奕繪著《本形篇》記其梗概。永琪工書善畫,尤長於書,與其弟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齊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圓明園九洲清宴殿火災,永琪親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碩榮親王。深得乾隆鍾愛,曾屬意其繼承大統。永琪封王後即染病不起,四個月後不幸以26歲英年早逝,謚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封王
可以看到,榮王的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恪盡孝道正是乾隆覺其「貴重」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幾個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並親歷實行的,榮王在這幾個方面都做的十分出眾。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災一事,乾隆當時曾因為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沒有及時前去救援一事大發雷霆,而榮王親自將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過後的第一個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進行一次),乾隆就將年僅24歲的永琪封為榮親王。
和碩榮親王
應該注意到的是,榮王的冊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後追封。這在乾隆的諸子中,只有三人有這樣的殊榮: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封榮親王)、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封成親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封嘉親王,即嘉慶帝)。而永琪是最早享受這一榮譽的。
此外,「榮」字也是一個十分尊貴的字。清史上還有另一位榮親王,就是順治帝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這位皇子只活了三個月便去世,順治帝本想追封其為皇太子,但因孝庄皇太後阻攔,只得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由此可見,乾隆封永琪為「榮親王」,本身就已說明了對他寄寓的厚愛的期望。
「皇長子」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在比對乾隆諸子的生平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永琪曾在一段時間內當過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關注一下從皇長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況:
皇長子永璜,生於雍正六年(1728),卒於乾隆十五年(1750);
皇次子永璉,生於雍正八年(1730),卒於乾隆三年(1738);
皇三子永璋,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卒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
皇四子永珹,生於乾隆四年(1739),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繼為履懿親王孫。
皇五子永琪,生於乾隆六年(1741),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
也就是說,由於永璜、永璉、永璋均早逝,永珹又於二十八年過繼給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為止,永琪確確實實是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由於「皇長子」的身份在協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機會和責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機會看到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愛永琪的另一個原因。
深受乾隆鍾愛
另外,乾隆曾說:「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此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在談到諸位皇子時提到的。在外國時節面前毫不諱言地指出要傳位於榮王,又是在榮王逝世二十多年後,足以表現乾隆對榮王的喜愛和懷念。
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陳兆侖所說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附骨瘡即附骨疽的訛寫,據《醫宗金鑒》所述,此「系調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並非絕症。「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由體虛之人露卧風,冷浴後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後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談及永琪,曾不無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名言,乃復因病旋逝。」可見永琪精於騎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於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症狀的特徵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附骨疽在現代醫學也屬於骨結核的一類,相關資料皆言其沒有發現此症可以遺傳,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康熙十三子怡賢親王胤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輝余韻版有相關資料,大家可對照看下)而光緒,我記得也有骨結核,如果說這種疾病並沒有遺傳,但是有可能和他們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癒進而導致死亡一樣,用樂樂的話說他們可能屬於遺傳易感,比別人患此病的幾率要高很多。
生母
生母為珂里葉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為額而吉圖,官員外郎。珂里葉特氏生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時入侍弘歷藩邸。乾隆時初賜號為貴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嬪。十年(1745)十一月晉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貴妃禮葬。她是乾隆後妃中第二長壽者。
可以看出,愉妃雖然幾乎與乾隆相伴一生,卻一直不受乾隆寵愛,因為其出身較低,僅以貴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時也只是妃位,僅只按皇貴妃例辦理喪事。而且以她七十九歲的長壽,一生卻只育有永琪一人,這正是不受乾隆寵愛的明證。
在子以母貴的清朝,這樣地位的母親,兒子能封為親王,並被欲立為儲,只能說明乾隆帝對榮王的鍾愛來自於榮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是因為其母親孝賢皇後的緣故。從這點上來看,榮王確實是一位優秀的皇子,同時也是合格的繼承人。
妻室和後裔
妻室
榮王及其後裔屬於右翼近支鑲紅旗,族分為第一族。
榮王計有嫡福晉一人,側福晉一人,使女一人(各處記錄不一,此處存疑)。永琪的嫡福晉為西林覺羅氏(漢姓鄂),是雍、乾時的大學士鄂爾泰的第三子四川總督鄂弼之女,鑲藍旗人。側福晉為索綽羅氏, 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乾隆對鄂爾泰極為重視,將其孫女配與永琪,也是乾隆看中他的重要佐證。反過來說,乾隆也想籍此拉攏西林覺羅一家,讓其世代對清王室效忠。
結婚年月
關於榮王結婚的具體年份,並沒有找到具體記錄,只能根據旁證做大概斷代。在《國朝公史》中有如下字樣:「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五阿哥福晉父鄂弼家」(全文見附錄),所以榮王結婚不遲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
子嗣
榮王育有六子,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愛新覺羅·綿億成人並襲爵,其生母為索綽羅氏。索綽羅氏為榮王生育長子、三子、四子、五子,二子為胡氏所出,六子為嫡福晉西林覺羅氏所出。
正福晉–西林覺羅氏,總督額弼之女。
側福晉–索綽羅氏,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小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長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日生,卒於同月十三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次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生,卒於同日,生母為小妾胡氏。
三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卒於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兩歲過世〕,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四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於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五子–多羅榮恪郡王綿億,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於嘉慶二十年三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歲〕,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根據以上的記載,第四子和第五子應是雙胞胎)
六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卒於同年十月十七 日,生母為正福晉西林覺羅氏。
永琪之子綿億
綿億(1764-1815):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晉榮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謚恪。綿億少孤,身體孱弱,但聰敏異常,工書,熟經史。嘉慶十八年(1813)林清起義,綿億請仁宗速還京師,得仁宗賞眷。綿億長子奕繪(1799-1838),嘉慶二十年(1815)襲貝勒。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奕繪長子載鈞(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襲貝子。咸豐七年(1857)去世。奕繪次子載釗(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1844)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七年(1881)去世,追封鎮國公。奕繪四子載初(1832-1881),咸豐七年(1857)封輔國將軍。同治元年(1862)因事革退。載鈞嗣子溥楣(1844-1899),為載釗第一子,過繼載鈞為嗣。咸豐七年(1857)襲鎮國公。同治五年(1866)因事革退。載鈞三子溥芸(1850-1902),同治五年(1866)襲鎮國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載鈞九子溥菖(1880-?),光緒七年(1881)襲奉國將軍。溥芸次子毓敏(1878-1911),光緒二十八年(1902)襲奉恩將軍。
府邸和園寢
榮王府
永琪府邸榮王府在宣武門內太平湖西側,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其府門、正殿、後樓等建築仍然可見。昭槤《嘯亭雜錄》記載其「此園俱好,園林亦佳」。後成為醇賢親王奕譞的府邸,奕譞就是光緒的生父。老醇親王府因為是光緒的出生地,光緒承繼大統後,為潛龍邸,不再適宜普通人居住,醇親王府就搬到了剎海北岸,俗稱新醇王府。
榮王墓
榮王死後下葬定親王墓。定親王墓俗稱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和三子循郡王永璋、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之墓,位於今不老屯鎮楊各庄村二里許,風水極佳,是清朝唯一一處埋著三位成年王爺的墳墓。1947年護陵章京齊國臣被人民政府鎮壓,1953年太子陵紅牆被毀。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於修建密雲水庫,遂將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宮因從未被盜,挖開後殉葬品十分豐富,後移入首都博物館收藏。
密雲
順治元年5月,清軍破牆子嶺入關,進佔北京,定鼎中原。7月,順天巡撫移駐密雲城,此後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六十八年期間,密雲作為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政治、軍事地位成為清朝盛極一時的皇家勝地。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長達260年之久的皇家風水禁地,還有很多被賦予了皇家色彩的避暑行宮、御道寺廟、王爺陵墓、格格遺跡等。清朝的皇子和格格似乎與密雲有著不解之緣,據《密雲縣志》載,僅清一朝就有四位皇子葬與此,人們稱這些陵墓為「王爺墳」,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座王爺墳就是後來在《還珠格格》中為人們所熟知的五阿哥永琪的墳墓。與格格有關的則是著名的大公主府了,密雲文史文物三字經雲:「清建築,王爺府,大公主,早作古,遷復建,何辛苦,啟民智,展文物,古建群,新用途。」
密雲皇子墓
以上這些資料的真假且不去考究,但是病逝後的永琪葬在密雲縣不老屯鎮楊各庄村卻是事實。這座陵墓建於乾隆十七年,佔地約一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先後葬有乾隆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一墓葬三子,這在清代的王爺墳中是比較特殊的,為什麼要這樣建呢,這就不得不說起擅觀風水的劉伯溫,相傳早在明朝定都之前,劉伯溫曾經踏訪過這個地方,他認為這里很有風水,就推薦給明帝,但是由於明帝認為耗資太大,而且北京舊有的建築可以利用,所以就沒有在這里建新都。傳說總歸是傳說,但是乾隆能把三位皇子都建在這,這本身就說明是出於風水的考慮以及對密雲山水的推崇和鍾愛。1958年,人民政府做出了修建密雲水庫的決定,由於陵墓位於庫區范圍,所以陵墓建築全部拆除,昔日的皇子陵已經被淹沒在浩渺的水庫之下,而關於皇子陵的想像和對那個時代的想像仍然在我們的腦海里繼續。
歷史評價
歷史上的永琪是真有其人,且給予的評價非常之高,說他自幼聰慧好學,能騎善射,精通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和演演算法,並在書法、繪畫方面也頗有建樹,因此深的乾隆皇帝的喜愛。一篇《聽五阿哥永琪後人講家族史》的文章說,永琪生性純良,劇中乾隆欲懲罰皇後時,五阿哥永琪下跪替皇後向皇上求情,是真有其事。
榮親王世系
永琪 清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封榮親王。三十一年,薨。謚曰純。
綿億 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封貝勒。嘉慶四年,晉榮郡王。二十年,薨。謚曰恪。
奕繪 綿億第一子。嘉慶二十年,襲貝勒。道光十八年,卒。
載鈞 奕繪第一子。道光十八年,襲貝子。咸豐七年,卒。
溥楣 載釗第一子,載鈞嗣子。咸豐七年,襲鎮國公。同治五年,緣事革退。
溥芸 載釗第三子。同治五年,襲鎮國公。光緒二十八年,卒。
毓敏 溥芸第二子。光緒二十八年,襲鎮國公。宣統三年,卒。
《還珠格格》中的永琪
還珠1
五阿哥-永琪:電視劇《還珠格格》男主角,乾隆皇帝第五子,他貴面不驕、平易近人、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皇阿瑪乾隆最看重的兒子。
自小生在帝王家的五阿哥永琪,允文允武,性情謙和,深得皇上寵愛。幾次出宮,定有永琪相隨。皇上寵幸「是幸,亦是不幸!」年紀輕輕的永琪,自小在宮中,對宮闈傾軋,權力斗爭,自有更深的體認。母親愉妃的早逝,讓永琪成熟懂理。因此,他溫和無爭,對視其為眼中釘的皇後,亦謙恭有禮,盡其所能不與皇後沖突,以求自保。
雖位居阿哥的高位,榮華富貴取之無盡,然而,永琪心裡的空虛寂寞,實為外人所難解。直到遇著了被他一箭射中的小燕子,這個沒章沒譜,率直坦盪,不在格子里的格格,深深吸引了永琪,牽絆他的悲喜,也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此,人生平添幾許瑰麗色彩,因為心裡有了只自由的小燕子。一向規矩小心的永琪,也只有為小燕子,甘於冒險犯難,帶小燕子出宮見紫薇,事跡敗露,還搶著受罰,深恐傷痕累累的小燕子再挨打。往後,凡事替她設想,為她牽腸掛肚,打架賣命,捨命護花,皆義無反顧。只為博得佳人一粲,深情盡在無言中。
可惜,永琪遇上的是男兒氣十足的小燕子,不解風情也罷,還會為他亂接綉球,心裡嘔得快瘋了,這才逼出了積壓已久的「真情告白」,霎時,鬆了口氣。否則真得當心上人一輩子的「哥兒們」呀!這廂,大而化之的小燕子終於懂得了,而永琪的苦難才開始呢!出遊途中,豪氣十足的小燕子,凡看不順眼皆要管,這還不打緊,一遇市進小民慘遭欺凌,見義勇為的小燕子一定挺身而出,偏偏又是三腳貓功夫,此時永琪自當奉陪到底了,為小燕子解圍,善後。原本是做好事,怎知咱們格格醋病發作,一發不可收拾,於是,有了驚天動地的「采蓮事件」。賠小心、猛道歉,皆沒用。還被石頭砸,好脾氣的永琪這下是氣到了。最後,性子極烈的小燕子,竟不顧性命,拚了命的躍馬狂奔,嚇得永琪心驚膽顫,緊緊跟隨,深怕一個不留神,小燕子就飛走了!此時,燕兒落馬,渾身是傷,仍是倔強如昔。永琪心痛已極,俯身一吻,頃刻間,紛爭止息!無聲勝有聲,倆人言歸於好。從此永琪馬背上,只有小燕子一人的位置,不會也不敢有別人了。好一對「歡喜冤家」!
還珠2
在《還珠格格2》中,這對歡喜冤家更是多彩多姿,小燕子的花招越來越多,意外更是層出不窮。永琪一會兒要幫她抓鸚鵡,一會兒要幫她撒謊矇混太後……真是手忙腳亂,應接不暇。最後,還為她拋棄阿哥的身份,天涯海角去流浪。在亡命的生涯里,什麼「不能做,不該做」的事,通通都做了。連街頭賣藝、拋頭露面的生活,也都過了。還要隨時應付小燕子的壞脾氣。永琪這個阿哥,雖然不像爾康那樣,常常對紫薇「海誓山盟」。但是,他流露出來的愛,卻是絲毫不輸給爾康。
對皇阿瑪盡忠至孝,對小燕子萬般疼異對好兄弟有情有義的永琪,處事厚道得宜,待人謙和有禮,與世無爭,全無阿哥架子。只願與所愛相守,嚮往平凡的夫妻生活而已啊!頗能貼近人心,是個難得的好阿哥!
演員蘇有朋
永琪這個角色,由小虎隊出身的蘇有朋飾演(第3部由古巨基飾演、新版還珠格格由張航睿飾演)。有朋一張娃娃臉,帶著幾分憨厚的氣質,演出這個角色,自然生動,不帶一點兒矯揉造作。眉間眼底,自有一股天真的神韻,也是這種天真,讓他顯出一種自然的「高貴」。好像,他天生就是一位「阿哥」!
學堂趣聞
五阿哥、小燕子與爾泰在學堂做的詩:
五阿哥:
十五月兒圓又圓
初七初八少半邊
滿天星星亂糟糟
烏雲一遮靜悄悄
爾泰:
一個月餅圓又圓
中間一切少半邊
惹的老鼠亂糟糟
花貓一叫靜悄悄
小燕子:
師傅眼睛圓又圓
一挙過去少半邊
大家笑的亂糟糟
皇上一哼靜悄悄
Ⅳ 女歧的詳述
女歧 nǚ qí nǚ
女性,與「男」相對。古代以未婚的為「女」,已婚的為「婦」。現通稱「婦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輕蔑意)。少(sh刼 )女。詳細解釋:
nǚ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個斂手跪著的人形。本義:女性,女人,與「男」相對)
同本義〖woman〗
女,婦人也。——《說文》。王育說:「對文則處子曰女,適人曰婦。」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詩·衛風·氓》
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賈誼《論積貯疏》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男女衣著。——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男女無別。——《韓非子·亡征》
如倩女之靧。——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男女奔竄。——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又如:女陪堂(女幫閑);女先兒(女先生);女紅(泛指婦女乾的紡織、縫紉、刺綉等);女冠(女道士);女兄(姐姐);女伯(稱父親的姐姐);女嬖(受君主寵愛的女人);女隸(女官。被沒入宮中為奴的女子);女中丈夫(女子中有男子氣概的人)
引申指女兒〖daughter〗
請句踐女女於王。——《國語·越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周南·關睢》
何氏之女。——《後漢書·列女傳》
女婉貞。——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不聞爺娘喚女聲。——《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
唯聞女嘆息。
又
問女何所思。
又如:子女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
女
nǚ
【動】
以女嫁人(此義又讀nǜ)〖marryoffadaughter〗
宋雍氏女於鄭庄公。——《左傳·桓公十一年》
像姑娘〖lookasifagirl;resembleagirl〗
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左傳》
當女奴〖becomeafemaleslave〗
請勾踐女女於王。——《國語》
女
nǚ
【形】
柔弱〖delicate;weak〗
猗彼女桑。——《詩·豳風·七月》
雌性的〖female〗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墨子·辭過》
山東河北人謂牡貓為女貓。——清·顧炎武《日知錄》
女
nǚ
【代】
假借為「汝」。你〖you〗
三歲貫女。——《詩·魏風·碩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女扮男裝
nǚbàn-nánzhuāng
〖girldressedasboy;womaninman'sclothing〗女子穿上男裝,打扮成男子的模樣
女伴
nǚbàn
〖chaperon,chaperone;femalecompanion〗女性的同伴
女廁所
nǚcèsuǒ
〖women』slavatory(ortoilet)〗∶專供女性大小便的地方
〖Ladies;Women〗∶用於公共廁所女方一側的門上標識
女大當嫁
nǚdà-dāngjià
〖〗謂女子大了終須出嫁,不能久留於家
女大十八變
nǚdàshíbābiàn
〖〗指女孩子從小到大容貌性格要發生多次變化。
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
女弟
nǚdì
〖youngersister〗妹妹
有女弟二人。——《漢書·李廣蘇建傳》
女兒
nǚ'ér
〖daughter〗
某人直系血統或過繼的下一代女性。
一個家族的女性後代。
張家女兒,李家女兒。
自起源或出身衍生而來的似屬於女性的事物。
美國是大不列顛的女兒。
〖gril〗∶女孩
昔作女兒時。——《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女兒牆
nǚ'érqiáng
〖parapet(wall)〗同「女牆」
女方
nǚfāng
〖thebride』sside;thewife』sside〗女的方面(多用於有關婚事的場合)
女歌手
nǚgēshǒu
〖chanteuse〗在音樂廳或夜總會中演唱的女性歌手
女功
nǚgōng
〖womdnworker〗亦作「女工」、「女紅」。
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綉、縫紉等。
於是太功勸具女功。——《史記·貨殖列傳》
指做女功的婦女。
女工
nǚgōng
〖womanworker〗∶女性的工匠、工人。
〖needlework〗∶舊指女子所從事的刺綉、編織等手工勞動及其製成品。
害女紅之物,皆止。——《漢書·哀帝紀》
女公子
nǚgōngzǐ
〖yourdaughter;〗原指諸侯的女兒,後用來尊稱別人的女兒
女管家。
nǚguǎnjiā
〖mistress〗∶僱傭或監管僕人的女人。
〖lady-help〗∶工資低但在社會地位方面同主婦平等的女性管家。
〖housekeeper〗∶長期受雇在別人家中由主婦監督或代替主婦管理家務的婦女。
女孩
nǚhái
〖gril〗小姑娘
女孩兒
nǚháir
〖ayounggirl〗∶女性的少年兒童。
漂亮的女孩兒。
〖adaughter〗∶指女兒
我的女孩兒八歲了。
也稱「女孩子」。
女皇
nǚhuáng
〖empress〗女性的皇帝。
女皇武則天。
女家。
nǚjiā
〖matrilocality〗∶指新婚夫婦居住的女方家或家族的住宅。
〖thebride』sside;thewife』sfamily〗∶婚姻關系中女方的娘家。
女將
nǚjiàng
〖femalegeneral〗∶女性統領。
〖womandab〗∶泛指在某一領域中的女能手。
排壇女將。
女教師。
nǚjiàoshī
〖schoolmarm;schoolma』am;womanteacher〗
指舊式鄉村或小城市學校的女性教師。
表現出一般認為是屬於學校教師的特徵(如賣弄學問及一本正經)的女人。
女眷。
nǚjuàn
〖womenfolkofafamily〗指女性眷屬
女角,女角兒
nǚjué,nǚjuér
〖femalecharacter〗女性角色
女褲
nǚkù
〖knicker〗婦女和女孩穿的褲子。
女郎
nǚláng
〖girl〗指年輕女子
不知木蘭是女郎。——《樂府詩集·木蘭詩》
大類女郎也。——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女流
nǚliú
〖female;woman;theweakersex〗婦女(多含輕視意)
女流之輩
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清·袁枚《祭妹文》
女能人
nǚnéngrén
〖mistress〗具有某種技能或專長的女人
女朋友
nǚpéngyou
〖girlfriend〗男青年或男子喜愛的女伴。
女僕
nǚpú
〖drudge〗∶被迫去做困難、乏味或卑下的工作的人。
分間出租房屋的女僕里外奔忙
〖waitingmaid,waitingwoman;girlFriday;maid(woman)servant〗∶女主人的貼身女僕;侍女,丫頭。
女牆
nǚqiáng
〖parapetwall〗城牆上的矮牆,也稱「女兒牆」。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
女強人
nǚqiángrén
〖strongwoman〗某組織中最有權和最有影響的女性
女權
nǚquán
〖woman』srights〗婦女在社會上應享受的權力
女人
nǚrén
〖woman〗∶成年的女子
〖wife〗∶指妻子
女人氣
nǚrénqì
〖womanishness〗∶女子的性質與狀態
〖womanishly〗∶女人氣質
女色
nǚsè
〖woman』scharms〗女子的美色
貪戀女色
女神
nǚshén
〖goddess〗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神話中的女性神仙
女生
nǚshēng
〖womanstudent;girlstudent〗女學生
女士
nǚshì
〖lady;madam;miss;Ms.〗對婦女的尊稱
女侍
nǚshì
〖waitress〗∶舊稱女服務員;女招待
〖maid〗∶侍女
女售貨員
nǚshòuhuòyuán
〖saleswoman〗被僱用來在商店中出售貨物的婦女
女王
nǚwáng
〖queen〗女性的國王
女巫
nǚwū
〖witch;sorceress〗古時跳舞迎神並管祈禱占卜的女官,後來指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的婦女
女校長
nǚxiàozhǎng
〖headmistress〗學校教職員的女領導人
女性
nǚxìng
〖thefemalesex〗∶人類兩種性別之一,以骨骼纖小、音調尖細、皮下脂肪豐富和具陰道、子宮及能產生卵子的卵巢為特徵。
〖woman〗∶女子
現代女性
女兄
nǚxiong
〖eldersister〗姐姐
俾同氣女兄,摩笄引決。——劉知幾《史通·浮詞》
女婿
nǚxu
〖son-in-law〗∶女兒的丈夫
〖husband〗〖口〗∶丈夫
她怎麼嫁了這么個女婿
女妖
nǚyāo
〖nix〗∶德國民間傳說中的妖精,有關它的樣子的說法很多,但一般都說它像個女人或一半像人,一半像魚,住在美麗的水晶宮里,對人很不友善
繚繞不散,尖銳刺目,傷感擾人,有如女妖叫聲,有如氣笛長鳴
〖witch〗∶施行妖術的女人
聽說一個老女妖把自己變成了一隻鴿子
〖nightmare〗∶西方傳說中有九個小妖陪伴的妖精
〖succulence〗∶男人在睡夢中與他性交的妖魔
女妖精
nǚyāojing
〖witch;hag;femaledemon〗特別迷人或嫵媚的女人
女傭人
nǚyòngrén
〖maid〗∶被家庭、旅店、旅遊場所或機構僱傭的做雜活的婦女
〖parlormaid〗∶私人家庭的女僕,其主要職責為管理客廳、餐桌和開門等
等著女傭人進來把地毯弄乾凈
女優
nǚyōu
〖actressinopera〗舊指演戲的女演員
女招待員
nǚzhāodàiyuán
〖stewardess〗∶履行招待員職責的婦女
〖partygirl〗尤指在社交聚會上被僱傭去招待男人的女人
〖parlormaid〗旅館、餐館的女僕,負責照管休息室和辦公室
女真
Nǚzhēn
〖Nüzhen(Nuchen),anancientnationalityinChina〗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為滿族的祖先,曾於1115年建立金國,主要分布在今吉林、黑龍江一帶
女侄
nǚzhí
〖brother'sdaughter,niece〗侄女
女侄不幸。——唐·李朝威《柳毅傳》
女主角
nǚzhǔjué
〖heroine;femalestar;femininelead;leadinglady〗在演戲、電影中飾主角的女性;在各項活動中起主要作用的女性
女主人
nǚzhǔrén
〖mistress〗
擁有、佔有或控制著某事物的婦女
有一大筆財產的女主人
家族或家庭的女家長
〖hostess〗
在社交聚會上款待賓客的女人
客人對家庭主婦的尊稱
女裝
nǚzhuāng
〖women'swear〗∶女子的服裝
〖theattireofawoman〗∶女子的裝束
男扮女裝
女子
nǚzǐ
〖women〗∶女人,女性的人
女子種花烹調,男子打獵釣魚
〖female〗∶女人,女流
女孩子
小女子毋多談。——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女子先有誓。——《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qí
岔道,偏離正道的小路:歧途(岔道,喻錯誤的道路,如「誤入歧歧」)。
不相同,不一致:歧義。歧視。歧
qí
【形】
(同「跂」。形聲。從止,支聲。或作「岐」。本義:多餘的腳趾)
同本義〖havingextratoes〗
跂,《說文》:「足多指也。」或作枝歧。——《集韻》
歧趾而臚情。——張衡《思玄賦》
叉開,事物錯出〖forked;branching〗
物兩為歧。——《爾雅·釋名》
歧舌國。——《山海經·海外南經》
光歧儼其偕列。——潘岳《笙賦》
無為在歧途。——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多歧路。——唐·李白《行路難》
又如:歧歧(禽鳥舉翅飛行的樣子);歧旨(歧義);歧言(指離別之言);歧意(二心)
不同,不一致,有差別〖divergent;different〗。如:歧雜(錯雜;紛亂);歧趨(不同的趨向)
聰穎〖wise〗。如:歧嶷(謂幼年聰慧);歧秀(聰慧出眾)
岔路〖branchroad;forkedroad〗
路旁一歧東上。——《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亦指走入歧路
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說符》
又如:歧旁(旁出的岔路);歧道(歧路,岔路);歧阻(道路阻塞)
指正式或正當途徑以外的其他途徑〖branch〗。如:歧差(差誤);歧誤(差錯,錯誤)
歧出
qíchū
〖inconsistancy〗指本文之內文字前後不符(多指術語等)
1.傳說為夏朝澆之嫂。
2.古代傳說中的神女名。
Ⅵ wu第二聲漢字有哪些字
wu第二聲漢字有吳、無、吾、嫵、蜈、浯等。
1、吳:拼音:wú,漢語通用規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一般認為是大聲說話,喧嘩。由大聲說話義引申為大。作為古國名的「吳」,地處中國東南部,因此又泛指中國東南一帶為吳地。金文中用為國名、地名或人名。
2、無:讀作「wú」,漢字一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解字》:無,亡也。從亡,無聲。奇字無,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造字本義:形容詞,頭頂全禿,沒有頭發。本義消失。後為動詞:以歌舞祭奠陣亡勇士。引申為動詞:失去,缺乏,沒有。副詞:不,不要。
3、吾:拼音:wú,yá、yú、yù,漢語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口,五聲。吾表示「我」「我的」,作第一人稱代詞。西周金文中,「吾」多用來表「御」,即捍禦、抵禦,也用作人名,但沒有確切的第一人稱代詞的用例。
4、嫵:女子、花木等姿態美好可愛。
5、蜈:形聲。字從蟲從吳,吳亦聲。「吳」本義為「街頭說唱藝人」,轉義為「雜耍演員」、「雜耍表演」。「蟲」與「吳」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像雜技團演員排著隊伍一齊走路的蟲」。本義:多腳蟲。
Ⅶ 60歲郎平二婚近況如何
郎平對於中國女排的發展貢獻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十幾歲開始,郎平就開始在中國女排球隊中打球,在兢兢業業的球員生涯中,郎平成為了世界上公認的女排主攻手。退役之後的郎平也沒有離開女排領域,從一名職業的女排球員成功的轉型為一名女排教練,而如今的郎平已經成為了中國女排的標志。為了排球,郎平的感情生活也受到一些影響,她的第一段婚姻因為兩人聚少離多導致離婚,現在的二婚丈夫雖然比她大十歲,但是是一名北大任博士生導師,擁有高學歷,也獲得了很多榮譽!
追逐排球夢
文雅的談吐和理解郎平的真心最終促成了這段婚姻,王育還是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獲得過學業領域的很多肯定,榮譽也多。他和郎平結婚之後,婚姻很和諧,兩人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也在各自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推動中國力量的進步!
Ⅷ 比較有名氣的滬劇有那些個 (劇名)
上海滬劇 劇目
十不許
劇情簡介:一對年輕情人,男的外出經商,音訊全無,待返回後再相會時,女的責怪男的不應忘恩負義,在外樂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經商賠本,流離失所,漂泊碼頭,有家難歸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將所到 滬劇-戲劇
之處的詳情述說,女的聽後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個不許」要男的承諾:不許他外出遊碼頭;不許他走夜路與別的女子鬧私情;不許他練拳頭,以免失手傷人;不許他去嫖娼;不許他去偷尼姑;不許他吹簫,多吹要傷身;不許他上茶樓,以免交上壞朋友;不許他另娶別的女子為妻等。男的全部允諾,兩人重歸於好。此劇也可單列摺子戲,如《游碼頭》、《練拳頭》(又名《疊沙頭》)、《水晶宮》、《上西樓》等數折,其中尤以《游碼頭》更具特色。
小分理
又名《小分離》。劇情簡介:青年書生與富家女有私,約期相會。但三次約會,書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約在八月中秋,女准備了豐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見書生到來,無奈只得請父母同飲賞月,此時,該書生前來踐約,見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書生爬過女家圍牆欲去責問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癒,書生再去看望,女的責怪書生不該四次失約,書生說明前三次原因,亦責女不該在第四次戲弄他,經解釋,雙方誤會冰釋,重 滬劇石榴裙下劇照
歸於好。該劇語言比較典雅,常為其他戲種移用,故為滬劇對子戲演唱時期較為典型的劇目之一,常演不衰。解放後,「愛華」與「勤藝」等劇團曾整理演出過。
借黃糠
原名《黃糠記》,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傳統骨子老戲之一。劇情簡介:富家李俊明因遭天 滬劇-戲劇
災人禍而敗落,年關前向女婿張錦春家借貸。豈料長女大囡與婿錦春為人勢利,對岳父百般奚落,只借小錢一百,黃糠五升。李憤極歸家,痛感世態炎涼,遂攜幼女小囡投河自盡。幸被寺院救起為僧,小囡被漁民救起送歸舅家。舅父為此大怒,迫使張錦春夫婦求父下山,但李決意為僧。小囡亦隨舅父謀生,張氏夫婦只得狼狽而歸。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舊小組集體整理,陳劍雲執筆,導演楊觀復,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沈俠民等。首演於新光劇場。該劇語言生動,庄諧兼具,生活氣息濃郁。其中《借黃糠》、《放水墩》、《求下山》諸折演唱頗具功力,前輩藝人丁少蘭、筱文濱、楊月英、筱月英等均擅演此劇。「人滬」改編後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劇目之一。上海市戲曲學校及歷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學館均以此劇為教材。
陸雅臣
據說根據青浦實事衍化而成。劇情簡介:陸雅臣出身富家,懶散成性。父母亡後,整天混跡賭場,終將家產全部輸盡,甚至在人販子唆使下逼賣妻子再賭。正巧其岳母前來探望女兒,苦心勸導,陸竟執意賣妻。岳母無奈,拿出一百銀元將女兒「買」回娘家。結果陸又將銀元全部輸光。深夜回家,人去財空,悔恨交並,便懸梁自盡。鄰居蔡伯伯發覺後,將其救活,勸陸重新做人,並領其去見岳母。經陸懇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諒,重營生路。該劇在灘簧、申曲時期是各班社、劇團的熱門傳統劇目,其中以施春軒、筱文濱兩人的陸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為籌募編纂《上海滬劇志》基金,由《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和上海滬劇院選其為「上海市滬劇界著名演員聯合演出」劇目,由師於生重新整理為7場《陸雅臣賣娘子》,導演劉衛國,音樂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設計王魯平、趙瑋瑛、徐堅,演員王盤聲、趙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楊飛飛、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濱孫、趙雲鳴、楊美梅、韓玉敏,演出於共舞台。1988年參加』88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由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茅善玉、徐俊等演出於香港新光劇場。1987年11月聯合演出實況由上海電視台製成錄像帶,中國唱片公司製成全劇盒帶。
顧鼎臣
又名《雙玉玦》。劇情簡介:明代相國顧鼎臣退居家園,某日春遊,避雨鄉民林子文家,
顧見林妻陸素貞儀態端莊,酷似其亡女,允收為義女。當地兵部尚書之子毛君瑞,見陸姿色,頓生惡念,調戲不成,授意家奴殺死老帳房,移屍林家門口,將林子文以殺人兇手治罪。陸素貞求援於義父顧鼎臣。顧因慮及身份,賦詩致知縣,暗示其將林開釋。知縣仍唯毛家之命是從制林死罪。顧無奈親手具文向皇帝伸冤。當林子文行刑時,顧鼎臣親赴法場營救,崑山知縣拒不容情,正在千鈞一發之際,皇命宣告林子文無罪,當即獲釋,夫妻團圓。該劇源於明朝發生在江南地方的實事。20世紀20~40年代,文明戲、申曲等劇種,吸收評彈和各種唱本以幕表形式相繼演出。1954年由石見加工整理。導演金林,作曲楊步青,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施春軒、汪秀英、趙雲鳴、蔡志芳、卜文英、丁國斌、朱吟楓、趙雲聲等。是年9月,由長江滬劇團演出於中央大戲院。該劇情節曲折, 滬劇石榴裙下劇照
富於鄉土氣及人情味。其中《閣老游春》、《花廳評理》等折較具特色。施春軒飾演的顧鼎臣塑造了一個厚道、風趣又有素養的老相國形象,是該團的保留劇目之一。
楊乃武與小白菜
又名《楊乃武》、《餘杭奇案》。劇情簡介:餘杭縣知縣劉錫彤之子劉子和,仗勢姦汙了因貌美而號稱「小白菜」的民婦畢秀姑,並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際,下毒謀害,以圖長期霸佔畢氏。案發後,劉家父子與師爺錢某合謀誘騙畢氏,嫁禍於曾與畢氏有情的楊乃武。楊雖經抗辯,卻在酷刑下屈打成招。眾鄉紳不服,聯名上告,浙江巡撫受賄枉斷,楊胞姐淑英入監取得乃武親筆訴狀,冒死進京滾釘板告狀。適逢官場內訌,清廷才命刑部重審。畢氏受騙不肯吐實,刑部置密室讓臨刑前的楊、畢相會,竊聽得二人互訴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載冤獄得以昭雪。民國16年(1927年)施家班據文明戲改成幕表的連台本戲,首演於虹口新市場,施春軒演楊乃武。1950年10月,中藝滬劇團以嚴雪亭的彈詞為藍本,趙燕士、張智行、張幸之改編,莫凱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以「中藝」本為基礎重新改編,編劇樹人、宗華、幸之,導演莫凱、邵濱孫、楊觀復,作曲馬駿之、萬智卿,舞美設計姜雲峰。主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人滬」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 滬劇
》。1988年及1991年上海滬劇院攜此劇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孫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滬劇團演出此劇,編劇王峰,劇情無官場內訌情節。此本後由北京市曲劇團改編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攝成戲曲藝術片。1957年,勤藝滬劇團也演出此劇,改編整理金人,導演商周。
啼笑因緣
劇情簡介: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平,青年學生樊家樹來北來求學,在天橋結識賣藝的關壽峰、關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鳳喜。樊不願與表兄介紹的交際花何麗娜交往,卻傾心於沈鳳喜,並幫她擺脫了賣唱生涯。樊、沈之戀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為由,促樊南歸。樊、沈車站惜別,被軍閥劉將軍見,遂以約請唱堂會為名迫沈去劉府,沈在劉將軍淫威之下淪為小妾。一月後,樊返平,由進入將軍府明為丫環、暗中保護鳳喜的關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農壇相會,沈隱痛難言,以重金酬樊,以報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 滬劇:羅漢錢
不義。沈羞愧中歸還定情飾物,痛哭而去。樊、沈相會被劉將軍知悉,盛怒之下,鞭打鳳喜,鳳喜深受刺激,當即精神失常。劉將軍又見關秀姑貌美,強欲佔有。關秀姑用計騙劉將軍去西山成婚,會同關壽峰將劉刺死。初由宋掌輕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組的「福英社」,於民國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於中南劇場。後由石筱英、衛鳴歧、邵濱孫、筱愛琴組成的中藝劇團於民國37年重演於東方劇場。筱文濱領導的文濱劇團,也於民國29年1月1日由范青鳳改成幕表演於大中華劇場。在三四十年代經常為各班社演出於江蘇、浙江、上海各城鎮,為申曲時期較有影響的劇目之一。1961年由何俊改編成劇本,由長江滬劇團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匯滬劇團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滬劇院一團演出,沈鳳喜、何麗娜兩角由馬莉莉一人飾演,陸敬業飾樊家樹,韓玉敏飾沈母。何俊幾次改本均無「刺劉」結尾。
阮玲玉自殺
劇情簡介:阮玲玉幼年喪父,由母幫佣扶養,供其就讀。一日邂逅張達明,互為傾心,欲結伴侶。適張母病危,阮遂伴張返里探親,至時張母已故,阮與張遂在靈前成婚。未久,張失業,阮又生女小玉,日計維艱,幸得胞兄介紹,阮入國風影片公司任演員。未幾成為電影明星。張由同鄉茶商唐季珊介紹去香港就業,唐乘機追求玲玉;阮母貪圖富貴,逼女依允,唐妻知情後,掀起家庭風波。數月後,達明返滬,知阮已與唐同居,即去評理,而阮願與張離異。張雖請律師代訴,但終於同意離婚。後張去唐宅欲見女兒,阮母不允並辱之,張向法院起訴。小報記者獲訊,輿論紛紜,轟動滬上,玲玉拍片緊張,又接法院傳票,只得停機與唐商議,誰料唐對此置之不理。玲玉力孤無援,竟服安眠葯自盡,臨終遺書:「人言可畏。」張聞訊至殯儀館撫屍痛哭,悔恨莫及。宋掌輕、石筱英根據文明戲《玲玉香消記》整理改編為幕表。石美英主演,民國24年(1935年)石根福、石美英領銜之福英社首演於國貨商場申曲場。同年農歷4月,中山社亦於松江松匯小築演出此劇。由王夢良根據文明戲編排幕表,楊美梅飾阮玲玉。建國後努力滬劇團於1996年曾整理上演。
雷雨
《雷雨》是根據曹禺同名話劇改編。民國27年(1938年)12月施家劇團由施春軒改為幕表演出於大中華劇場。主演金耕泉、施春軒、邵鶴峰、俞麟童、施文韻、施春娥、楊美梅等。次年9月由解洪元、楊雲霞、俞麟童、夏福麟領銜的新光劇團也以幕表演出於東方劇場。其他如「文濱」、「敬文」及上海滬劇社也競相以幕表演出。1954年愛華滬劇團由張承基改編,導演貝凡,作曲水輝,舞美設計關復。主演凌愛珍、楊月霞、吳樂聲、袁濱忠、杜智華、楊美梅、凌大可、沈天紅。演出於國泰劇場。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由宗華改編,導演藍流,作曲何樹柏,舞美設計俞亮。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俞麟童、李廷康、顧智春、李仁忠。演出於新光劇場,後巡迴演出於武漢、長沙、南昌及福州、廈門等地。此劇內容和結構和原著無大差異。1959年滬劇大會串,由上海市人民、藝華、努力、勤藝、長江、愛華6個劇團聯合演出於大舞台。採用宗華編本。導演藍流,作曲姚牧,舞美設計魏徵、姜雲峰。主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濱孫、王盤聲、小筱月珍、楊飛飛、筱愛琴、袁濱忠、趙雲鳴等。1987年上海滬劇院三團為參加「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由藍天、虞元芳改編,導演楊文龍,音樂指導劉如曾,作曲瞿春泉、楊妙康、吳正奎,舞美設計沈希宇、王魯平。主演陳瑜、茅善玉、孫徐春、汪華忠、李仲英、王明道、王立海、金玉明。同年6月14日演出於共舞台。1989年上海滬劇院赴港演出,仍採用宗華改編本,導演藍流,作曲萬智卿,舞美設計石炯。主演邵濱孫、馬莉莉、張清、孫徐春、陳瑜、沈仁偉、王明達、倪幸佳。1990年冬,上海滬劇院舉行六代同堂會串暨部分優秀劇目展演,演出此劇於大舞台。採用宗華的刪節本,宋之華整理;藝術指導凌琯如,導演藍流,作曲萬智卿、汝金山,舞美設計杜時象,燈光設計應日隆,服裝設計陳國梅,造型設計靡惠良。主演汪華忠、馬莉莉、張杏聲、孫徐春、諸惠琴、茅善玉。後又演出於上海商城劇場。
秋海棠
根據秦瘦鷗同名小說改編。劇情簡介:天津女子師范高材生羅湘綺,在畢業典禮上被鎮守使袁寶藩看中,藉勢強娶羅為妾。有名噪一時的旦角秋海棠來津演出,因其藝兄趙玉昆肇禍,謁袁求助,得晤湘綺,彼此意氣相投,遂盟永好;事泄後,袁毀秋海棠面容,深錮湘綺。秋海棠攜與湘綺所生之女梅寶隱居僻壤。十餘年後,梅寶長成,為生計,從師習京戲,秋海棠力加阻撓。後秋海棠帶梅寶到上海,困居逆旅,梅寶外出賣唱,在酒肆被無賴調戲,青年羅少華仗義解圍,並悉其父病重,傾囊相助。此前,軍閥戰敗,袁寶藩垮台,湘綺遂得自由,遍訪秋海棠無著,適其兄羅裕華電召來滬。羅少華是湘綺兄裕華之子,湘綺因少華熱戀梅寶,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時秋海棠病入膏肓,不願再見湘綺,當湘綺趕到時,他已跳樓自盡。改編邵濱孫。主演邵濱孫、凌愛珍、筱愛琴等。文濱劇團民國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於大中華劇場。後中藝滬劇團重演此劇,主演邵濱孫、石筱英、衛鳴歧、筱愛琴。1956年,由勤藝滬劇團演於明星大戲院,改編金人,導演商周,主演楊飛飛、趙春芳、丁國斌。1960年,蘇州市滬劇團重新改編演出,改本重點修改了第一場《被騙成婚》、第五場《咫尺天涯》及最後一場《名伶之死》。1960年,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演出,邵濱孫、姚聲黃、楊文龍、戴俊生改編,楊文龍、李廷康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夏福麟主演。此改本最後一場與蘇州改本略同,即將秋海棠跳樓自盡改為秋海棠化名吳三喜,在上海某舞台充當「筋斗蟲」,在台上失手,當湘綺趕來時,已奄奄一息,控訴了社會的殘酷迫害。1982年2月上海滬劇院再度修改演出。改編姚聲黃,導演王育,主演汪華忠、李建華、華雯、倪幸佳、王明道。這是滬劇改編演出較多的劇目之一。
白毛女
現代劇。根據賀敬之、丁毅同名歌劇移植改編。劇情簡介:此劇基本情節與歌劇《白毛女》相同,講地主黃世仁逼死貧苦農民楊白勞、搶走楊女喜兒,喜兒伺隙逃入深山,秀發變白,後得參加八路軍的戀人大春相救,終獲解放,惡霸地主黃世仁終被嚴懲的故事。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王雅琴、小筱月珍、金耕泉、施春軒,1949年7月先後由上藝和文濱、施家劇團首演於皇後劇場和中央大戲院。1951年秋,由文牧、俞麟童、李智雁、莫凱、張智行、張幸之集體移植改編,上藝、中藝、英施、藝華4個劇團同時在光華、中央、九星、新光劇場上演。1952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創作研究室集體改編,李智雁、莫凱、藍流執筆,導演莫凱、藍流,主演筱愛琴、解洪元、丁是娥、石筱英、李廷康、俞麟童、夏福麟,作曲董源、劉如曾,舞美設計張堅安。由當時上藝、中藝合並的上海滬劇團展覽演出於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二等獎,演員筱愛琴、解洪元獲演員二等獎。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時由陳劍雲改寫《逼打手印》一折,導演楊文龍,主演許幗華、沈仁偉,同獲青年演員獎,楊文龍獲青年導演獎,陳劍雲獲青年編劇獎。此外,紅旗滬劇團在解放初也曾在郊區移植演出此劇。
大雷雨
劇情簡介:20世紀20年代江南一個書香門第早年守寡的馬老太,含辛茹苦把兒子惠卿、女兒惠敏撫養長大,並娶了媳婦劉若蘭;馬老太憂慮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尤其對女兒受新思想影響而有反抗情緒,更感苦惱。惠卿生性懦弱,他既愛妻子又孝順母親。一日,馬老太看到若蘭表弟梁世英前來探望,認為是敗壞馬家門風,又聽了內侄應金耕的讒言,竟把若蘭逐回娘家。若蘭回娘家後,仍想著丈夫會來接她回去;曾與她相戀過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應。當傳來馬惠卿將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時,若蘭仍對丈夫始終不渝,直至惠敏前來證實,才大失所望。丈夫雖來向她解釋,也難治她心靈創傷。加上馬母給她的難堪和污辱,使她無法忍受,發瘋般奪門而出,在大雷雨中結束了生命。惠卿經受刺激不再彷徨,終於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而惠敏也為追求理想的新生活離家而去。該劇根據吳琛話劇本《寒夜曲》改編,改編莫凱、李智雁,導演莫凱,作曲范佩蘭,舞美設計曾國標。主要演員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1950年中藝滬劇團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滬劇團經過整理再度演出於中央大戲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於人民大舞台,主要演員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丁婉娥、沈俠民、李廷康、夏福麟、筱彩霞、筱惠琴。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凱、李智雁改編的單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聲黃重新整理改編,導演王育,作曲奚耿虎,舞美姜雲峰。主要演員諸惠琴、徐伯濤、石筱英、沈仁偉、王珊妹。1991年4月赴港演出片段,由茅善玉、孫徐春主演。
蝴蝶夫人
劇情簡介:19世紀末,長崎市的日本藝妓蝴蝶,因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為美國海軍炮艦軍官平克爾頓所惑,不顧家人所阻,與平克秘密舉行了婚禮。半月後,平克奉命回國,兩人當時相約明年燕子做窠的時候,再來相聚。不料平克一去五年,杳無音訊,蝴蝶孑然一身經受著各方面的生活煎熬,並悉心撫養平克所留下的孩子,而平克卻早已把她遺忘了。一天,平克的炮艦又來長崎,蝴蝶以為平克可以回到身邊,但負情的平克卻是與新婚的美國妻子來度蜜月。當得知蝴蝶還在等他,便授意美國領事索走蝴蝶所生的孩子,而自己狼狽地逃走了。蝴蝶受此打擊,大夢終醒,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以她父親所遺的匕首切腹自殺了。根據當時同名的美國電影改編。改編者張恂子、文牧,作詞喬紅薇,導演周起,作曲翔村,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演出是以外國戲中國化(但女主角蝶子仍為日本裝)的形式。故劇情與原著略有出入,主題改為反封建。1950年12月21日由上藝滬劇團首演於巴黎大戲院。1962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根據普契尼原著重新改編,以外國裝演出。改編藍流、陳劍雲,導演朱端鈞,副導演藍流、王興仁,編曲劉如曾,舞美設計孫浩然,造型設計陳紹周。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筱惠琴、李廷康、顧力群。首演於美琪大戲院。原歌劇以歌唱為主,較少戲劇情節,改編本除保留了原有著名的歌劇唱段「在那晴朗的一天」以外,根據滬劇特點,豐富了若干細節,使演出更增添了感人的悲劇色彩。
Ⅸ 電影《捉個九尾狐做女友》裡面郭少郭子豪真名叫什麼
電影《捉個九尾狐做女友》裡面郭少郭子豪真名叫關博文。《捉個九尾狐做女友》是由蔡刀執導,秦兆金、夏天、關博文、王育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