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比利時電影演員

比利時電影演員

發布時間:2022-09-01 15:50:26

A. Armageddon導演和主要演員

《世界末日》(Armageddon)

中文名稱:世界末日
英文名稱:Armageddon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1998年07月01日
電影導演: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電影演員: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麗芙·泰勒 Liv Tyler
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比利·鮑伯·湯頓 Billy Bob Thornton
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Bodhi Elfman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製作團隊:TLF

導 演: 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主 演: 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麗芙·泰勒 Liv Tyler 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比利·鮑伯·湯頓 Billy Bob Thornton 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Bodhi Elfman
上 映: 1998年07月01日 ( 加拿大 )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評 分: 5.7/10( 39445票 )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TS Dolby Digital SDDS
時 長: 144 分鍾
類 型: 科幻 驚秫 動作
分 級: 阿根廷:13 德國:12 葡萄牙:M/12 澳大利亞:M 法國:U 瑞典:11 芬蘭:K-12 比利時:KT

劇情簡介:
美國太空總署發現一顆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而來,並將在18天之內撞上地球,為了阻止隕石造成人類的毀滅,太空總署想出的方法是派人登陸隕石的表面,並鑽洞貫穿至隕石的地心,放入核彈引爆,使之在撞上地球前就先在太空中毀滅,而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就是身負此重任的鑽油井工人的工頭,而本艾弗列克不但是他的屬下,同時也是布魯斯威利斯女兒(麗芙.泰勒飾演)的男朋友 ,為了完成此項訓練,兩人同時接受太空總署的訓練,一夕之間從一個打井工人成為太空人及救世英雄。

演員表

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 Narrator (voice)
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 Rockhound
麗芙·泰勒 Liv Tyler .... Grace Stamper
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 Harry S. Stamper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 A.J. Frost
比利·鮑伯·湯頓 Billy Bob Thornton .... Dan Truman, NASA Administrator
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 NASA Scientist (uncredited)
Bodhi Elfman .... Math Guy
威廉·菲德內爾 William Fichtner .... Colonel William Sharp, Shuttle Freedom Pilot
尤杜·奇爾 Udo Kier .... Psychologist
威爾·帕頓 Will Patton .... Charles 'Chick' Chapple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 Lev Andropov, Russian Cosmonaut
邁克爾·克拉克·鄧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 Jayotis 'Bear' Kurleenbear
Andy Ryan .... Greenpeace Guy
詹森·艾薩克 Jason Isaacs .... Dr. Ronald Quincy, Research

B. 奧黛麗赫本演過的電影全集

奧黛麗赫本演過的電影全集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和舞台劇女演員。下面,我為您帶來奧黛麗赫本演過的電影全集,歡迎瀏覽!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境,開始電影。1954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闌尾癌病逝,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下面就來欣賞以下這位一個落如凡間的天使赫本演過的電影吧

1.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導演 : Stanley Donen

主演 : Audrey Hepburn/Albert Finney/Eleanor Bron/Jacqueline Bisset/Judy Cornwell

2.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導演 : William Wyler

主演 : Audrey Hepburn/Gregory Peck/Eddie Albert/Hartley Power/Harcourt Williams

3.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導演 : 金·維多 King Vidor

主演 :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亨利·方達 Henry Fonda/梅爾·弗爾 Mel Ferrer/維托里奧·加斯曼 Vittorio Gassman/赫伯特·羅姆 Herbert Lom/奧斯卡·霍莫爾卡 Oskar Homolka/安妮塔·艾克伯格 Anita Ekberg/赫爾穆特·丹丁 Helmut Dantine/托里奧·卡米納提 Tullio Carminati/巴里·瓊斯 Barry Jones/麥莉·韋特爾 Milly Vitale/傑瑞米·布雷特 Jeremy Brett

4. 甜姐兒 Funny Face

導演 : Stanley Donen

主演 : Fred Astaire/Audrey Hepburn/Kay Thompson

5.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導演 : 比利·懷爾德 Billy Wilder

主演 : 加里·庫柏 Gary Cooper/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莫里斯·切瓦力亞 Maurice Chevalier

6.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導演 : 梅爾·弗爾 Mel Ferrer

主演 :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安東尼·博金斯 Anthony Perkins/李·科布 Lee J. Cobb

7.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導演 : William Wyler

主演 : Audrey Hepburn/Shirley MacLaine/James Garner/Veronica Cartwright

8. 謎中謎 Charade

導演 : Stanley Donen

主演 : Cary Grant/Audrey Hepburn/Walter Matthau/James Coburn/George Kennedy

9.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導演 : Richard Quine

主演 : Audrey Hepburn/William Holden

10.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導演 : George Cukor

主演 : Audrey Hepburn/Rex Harrison/Stanley Holloway/Jeremy Brett/Wilfrid Hyde-White

11. 龍鳳配 Sabrina

導演 : Billy Wilder

主演 : Humphrey Bogart/Audrey Hepburn/William Holden/John Williams/Martha Hyer

12.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導演 : Fred Zinnemann

主演 : Audrey Hepburn/Peter Finch/Edith Evans

13. 蒂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導演 : Blake Edwards

主演 : Audrey Hepburn/George Peppard/Patricia Neal/Buddy Ebsen/Martin Balsam

14. 盲女驚魂記 Wait Until Dark

導演 : Terence Young

主演 : Audrey Hepburn/Alan Arkin/Richard Crenna/Efrem Zimbalist Jr.

15.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導演 : William Wyler

主演 : Audrey Hepburn/Peter O'Toole/Eli Wallach/Hugh Griffith/Charles Boyer

16. 恩怨情天 The Unforgiven

導演 : John Huston

主演 : Burt Lancaster/Audrey Hepburn/Lillian Gish

17. 鬨堂大笑 They All Laughed

導演 : Peter Bogdanovich

主演 : Audrey Hepburn/Ben Gazzara/Patti Hansen

18. 拉凡德山的暴徒 The Lavender Hill Mob

導演 : Charles Crichton

主演 : Alec Guinness/Stanley Holloway/Sid James/Alfie Bass/Audrey Hepburn

1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導演 : 理查德 萊斯特 (Richard Lester)

主演 : Audrey Hepburn

20. 竊賊之愛 Love Among Thieves

導演 : Roger Young

主演 : Audrey Hepburn/Robert Wagner/Patrick Bauchau

21. 直到永遠 Always

導演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主演 : 理查德·德萊弗斯 Richard Dreyfuss/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Brad Johnson

22. 去往蒙特卡羅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

導演 : Jean Boyer

主演 : 奧黛麗·赫本

【特別推薦】

《龍鳳配》

譯 名:龍鳳配

原 名:Sabrina

上 映: 1954年09月09日 ( 英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導 演: 比利·威爾德 Billy Wilder

主 演:

漢弗萊·博加特 Humphrey Bogart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約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詳細劇情]

薩布麗娜是長島富有的拉臘比庄園司機的女兒,從小在這里長大。雖已成年,可她缺乏社交經驗,充滿了幻想,不諳世事,對主人家的的漂亮小夥子戴維產生了戀情。父親將薩布麗娜送往巴黎學習烹飪,臨行前,她深感愛情無望,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沒想到卻被戴維的哥哥萊納斯救起。和風流倜儻的戴維不同,萊納斯是個敬業的商人。

在巴黎學習期間,薩布麗娜漸漸變得成熟,成了一位漂亮干練的獨立女性。在長島,萊納斯和父母正極力撮合戴維與一家公司老闆帕特里克.泰森的女兒的婚事,因為兩家產業合並有利可圖。不久他們宣布訂婚。薩布麗娜從巴黎返回長島,這時的她充滿自信,魅力四射,戴維幾乎沒有認出她。在舞會上,她和戴維跳了舞,戴維立刻愛上了她,邀請她到網球場會面飲酒。為了阻止戴維做出不利家族的事,大哥萊納斯提出以高價收買薩布麗娜,遭到斷然回絕。於是,萊納斯給意外受傷住院的弟弟服了鎮定劑,然後佯稱要薩布麗娜和他一起觀看產業,以斬斷他們的情緣。可未曾料到的是,這次行動卻使一向不露聲色的萊納斯墮入情網,他深深為薩布麗娜的魅力所折服,向她表白了愛情。大感意外的薩布麗娜長久的沉默著。

回到拉臘比,戴維重提與薩布麗娜約會的事,被拒絕了。與此同時,泰森父女要挾說,不趕走薩布麗娜就取消合並。萊納斯趕忙訂了兩張飛往巴黎的機票,想安置薩布麗娜安靜的生活在那裡。此時已愛上萊納斯的薩布麗娜欣然接受邀請,但萊納斯卻良心譴責,坦白了自己不很純潔的動機。薩布麗娜肝腸寸斷地獨自前往巴黎。得知萊納斯惡意的計劃,戴維沖動地和哥哥打了起來。結果是,戴維顧及了家族的利益與伊麗莎白訂婚,萊納斯飛往巴黎,和薩布麗娜結合在一起。

奧斯卡獎

1955 獲獎 奧斯卡獎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Best Costume Design, Black-and-White) Edith Head

提名 最佳女演員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奧黛麗 赫本 (Audrey Hepburn)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比利 懷爾德 (Billy Wilder)

最佳編劇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比利 懷爾德 (Billy Wilder),塞繆爾 A. 泰勒 (Samuel A. Taylor),歐內斯特 萊曼 (Ernest Lehman)

最佳攝影(黑白) (Best Cinematography, Black-and-White) 查爾斯 朗 (Charles Lang (I))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黑白)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Black-and-White) Hal Pereira,Walter H. Tyler,Sam Comer

[所獲獎項]

金球獎

1955 獲獎 金球獎 最佳編劇 (Best Screenplay) 比利 懷爾德 (Billy Wilder),塞繆爾 A. 泰勒 (Samuel A. Taylor),歐內斯特 萊曼 (Ernest Lehman)

英國學院獎

1955 提名 BAFTA電影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Best British Actress)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國家評論協會獎(美)

1954 獲獎 國家評論協會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John Williams (II)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

2002 提名 國家電影名錄

《甜姐兒》

今天傍晚散步的時候,路過音像店,隨手翻了一下,竟然找到一張《奧黛麗赫本電影全集》,很高興的買下了,回到家裡立刻打開碟機播放,一晚上時間連著看了兩部

中文名:甜姐兒

英文名:Funny Face

別名: 甜姐兒(中)/甜姐兒(台)/甜姐兒(港)

主演:奧黛麗 赫本 Audrey Hepburn 弗雷德 阿斯泰爾 Fred Astaire Kay Thompson

上映: 1957年02月13日 ( 美國 )

地區:美國 ( 拍攝地 )

劇情簡介:

美國“品質”雜志總編輯梅姬崇尚流行、美麗、知性,欲尋求一女郎以代表雜志,攝影師迪克偶然發現書店店員喬為清秀佳人,遂以巴黎之行說服喬參加模特兒的工作,喬崇拜法國“實證主義”教授福拉斯,一心渴望巴黎之行能當面受教。

迪克與喬在巴黎展開工作,兩人情愫漸生,記者發表會前,喬突然得知教授下落,一見英氣風發談吐儒雅的教授,令喬更為心儀,迪克醋意大發,爭吵中發表會慘淡落幕,喬投奔至教授處,教授竟向其強求示愛,喬心中偶像幻滅,回首與梅姬重開發表會,雖成功卻不見迪克,喬獨往小教堂黯然神傷,迪克突然趕回。兩人終成佳偶。

格調高雅,氣氛優美的歌舞片。論故事內容,這只是一般的“麻雀變鳳凰”,沒有什麼新意,但這是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爾晚期主演的代表作之一,全片舞蹈編排令人賞心悅目,由喬治.格什溫撰寫的配樂和插曲亦悅耳動聽,使赫本的演出如魚得水,毫不費力就令人留下好印象。

這部電影,原是弗雷德·阿斯泰爾1927年在百老匯演出的一出音樂舞台劇。“每一個女人在一生之中應該都會夢想和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奧黛麗這樣說,而且也實現了這個美夢。弗雷德·阿斯泰爾平常對和他合作的演員的舞技要求近乎苛刻,但對赫本卻非常佩服。由於赫本出色的演技和舞技,“甜姐兒”一時成為赫本的代名詞。

《偷龍轉鳳》

譯名:偷龍轉鳳

片名:How to Steal a Million

年代:1966

國家:美國

類別:喜劇/犯罪/劇情/愛情

語言:英語/普通話

字幕:中文

片長:127 Min

導演: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主演: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 Nicole

彼得·奧圖爾 Peter O'Toole .... Simon Dermott

查爾斯·博耶 Charles Boyer .... De Solnay

Bert Bertram .... Marcel

Louise Chevalier .... Cleaning Woman (uncredited)

Marcel Dalio .... Senior Paravideo

Fernand Gravey .... Grammont

休·格里菲思 Hugh Griffith .... Bonnet

影片介紹:

法國巴黎一所博物館即將舉行一次藝術品展覽。在展出之前,奧黛麗·赫本聘請高明的神偷到館內偷取一個小雕像,因為這個被視為偉大傑作的雕像其實是她祖父製造的贗品,父親休格里菲斯答應讓博物館將它展出,並在保險公司發現是贗品前為它買一百萬美元的保險。在這個偷龍轉鳳的過程中,赫本與紳士般的小偷彼得·奧圖爾也發生了一段愛情。全片對白風趣幽默,演員的搭配也發揮了牡丹綠葉之效,娛樂性甚高……

幕後:

本片是美國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在大獲成功的《羅馬假日》之後拍攝的`作品,也是和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的再次合作。影片講述了一個漂亮的騙子和一個優雅的小偷之間的故事,是一部帶有輕喜劇和浪漫色彩的犯罪電影。惠勒標志性的復雜的鏡頭調度在影片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相比《羅馬假日》,沒有後者那樣輕松和天真,而是多了幾分黑色和諷刺的意味。真和假的價值判斷在影片精巧的設計中變得含混不清,當然作為一部需要票房的電影,這些道德和倫理的探討也是不會去較真的。影片的男主角由影星彼得·奧圖爾出演,相比格里高利·派克平面的形象,奧圖爾的表演顯然更為豐富。

;

C. 想知道奧代麗.赫本的生平

奧黛麗·赫本生平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在雙親離婚後,她跟隨母親去了倫敦,進入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職業模特。作為一名模特,她便顯得很優雅高貴,而且好像她已經找到了最適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製片人讓她在一部歐洲電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擔任一個小角色。當開始對電影感興趣後,她最終決定去美國。
赫本在美國迅速顯示了她的實力,她先在百老匯出演了音樂劇《Gigi》,1953年在電影《羅馬假日》中扮演安妮公主。這部影片好評如潮,並讓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54年9月25日,和小她九歲的精神科醫生安德烈·杜提結婚。
繼1954年《龍鳳配》獲得奧斯卡提名後,1959年的《修女傳》使她獲得了另一項奧斯卡提名。
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使她到達了她電影生涯的頂峰,並且又贏得一次奧斯卡提名。
1964年,赫本亮麗的容貌和風度在1964年的《窈窕淑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1967年,《等到天黑》又為她贏得了一次奧斯卡提名。
1968年12月,和安德烈·杜提離婚,並打算引退,後經歷了幾次不成功的戀愛,對愛情心灰意冷。
1988至1993年,擔任聯合國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
1989年,主演最後一部影片《天長地久》。
1993年1月20日,病逝於瑞士。
http://www.sg.com.cn/glxw/wh/t20030118_20464.htm

懷念經典——懷念永遠的奧黛麗·赫本她被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女人」。

看了她的眼睛才知道什麼叫做明眸,看了她的造型才知道什麼叫做時尚的經典,看了她才知道什麼叫做優雅。

她的照片至今依然作為歐米茄手錶的廣告,她的名字代表著一種流派至今仍然在時裝界廣為流傳。

她就是奧黛麗·赫本,永遠的經典。

奧黛麗·赫本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坦(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坦(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荷蘭也落入德國納粹的佔領區內,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竄改了母親的身分文件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但,這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Arnhem後,奧黛麗患上了憂鬱症和營養不良,奧黛麗那瘦削的身材便來源於此。

戰後,赫本進入倫敦著名的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並開始在一些音樂劇擔任角色。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職業模特。直到1948年一位製片人發現了她,讓她在一部歐洲電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擔任一個小角色。1950年,赫本拍攝了她的處女作-英國影片《天堂的笑聲》。1951年她又在電影《Young Wives' Tale》中為Eve Lester配音。當赫本開始對電影感興趣後,她最終決定去美國好萊塢發展。在美國,她先在百老匯出演了音樂劇《Gigi》。隨後在1953年由威廉·惠勒執導,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中,赫本獲得了了不起的成功,許多報紙著文誇獎赫本,說「一個新的嘉寶出現了」。赫本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時她還因在百老匯戲劇《翁丹》中的表演榮獲托尼獎。赫本的成功是因為她飾演的「安尼公主」那天真清純、善良典雅、賢良親切的小精靈形象以及她那古典美(俏皮活潑的短發,給人健康的感覺),不象當時風行的性感金發女郎,她使世風轉為自然清新之美。

1954年9月25日, 赫本與演員梅爾在瑞士結婚。在50年代-60年代末,赫本的片約不斷,主演了多部電影,她高貴善良的形象深入民心。並4次獲得奧斯卡提名。她主演的喜劇片輕松幽默,她的銀幕形象美麗動人,深受觀眾喜愛。《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龍鳳配》等都是電影史上經久不衰的著名影片。1968年,赫本與第一任丈夫離異。1969年1月18日,赫本和著名心理學家安德烈·多蒂舉行了婚禮。婚後奧黛麗決心退出影壇。1976年,赫本復出,拍攝了《羅賓和瑪麗安》、《血統》、《鬨堂大笑》等影片,但赫本的復出並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均不成功,這使赫本決定從此息影。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泰瑞落修女接獲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回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洛桑(Tolochnaz)死於結腸癌。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尼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http://www.nzforce.net/dispbbs.asp?BoardID=25&id=265 點擊還有圖片

懷念奧黛麗·赫本的N個理由

昨天在網上看到某名為評選20世紀最美麗女性的活動的報道。據說是眾多資深評委,從數千名如雲美女中挑了幾百位,又經過層層篩選,嚴格考察,最終大海淘沙,選出了頂級的前十位。第一位就是奧黛麗·赫本。
這個結果毫不誇張地說,應該是一種人類審美觀念集成所達到的共識。就算稍有了解赫本的人也好,世界五大洋七大洲,除去極端個別地區,沒有人會不承認她是一個美的化身。純粹,而又真誠。
那個評選活動的評委意見有這樣幾點,從外表來說,奧黛麗有著像水果般鮮嫩的肌膚,和一對動人明眸。她笑起來的時候非常甜美,就像天使一樣。而更為突出,也更重要的是,她有著獨具的高雅氣質,莊重,而又親切,高貴,而又謙遜,令人傾倒,無人能及。
我想奧黛麗的這些過人天質,每一個即使看過她一部影片的人也都瞭然於心。不論是哪個角色,都在觀眾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形象和不可超越的地位。而奧黛麗本人卻總是說:我只是偶然進到這個電影的世界裡來的。謙遜得如一片樹葉。
但奧黛麗的光芒根本未止於此。年初的時候看過一個紀錄片,是奧黛麗在八九十年代作為世界兒童基金會的形象大使到各地工作考察的拍攝記錄。看著片中上了年紀的赫本發現她確實老了,皮膚依然白皙,但眼角眉梢已有了明顯的皺紋。她高挑,瘦削,腰板無論何時都挺得筆直。她有時帶著墨鏡,顯出沉穩的高貴。腦後總是盤著個簡單的發髻,穿著素雅的便服和平跟運動鞋,及其平易近人。
看著片子,我們都生出一種共覺。赫本老的只是年齡,改變的只是外貌,但那都毫無緊要。就像一塊瑞士名表,只是不再簇新,價值依然。赫本渾然天成的氣質就像一團柔和明麗的光,可以照亮溫暖每一個人,而且感染力生生不息。我們覺得她的美從未失去,反而更加光耀,是一種超越了肉體的動容,從她的骨子裡迸發出來,從薄薄的肩臂中擴展開來,從每一條細小的皺紋中盪漾開來。
作為兒童基金會的形象大使,赫本不斷地奔波於世界上最窮困,最貧瘠的地方。並且總是精神昂揚,笑容可掬,絲毫不露疲態。
赫本從不像一些女明星,端著架子扭捏作態,出份名義而起。片中的赫本,完全是自覺地作為一個稱職的大使在盡力做著應做的工作,負著應負的責任。她經常摘下墨鏡,露出只淡飾過的面容,一臉隨和,與工作人員一起進出,毫不屈尊降貴,在鏡頭前悠然自得。
記不大清楚赫本考察過的地方了,但非洲中部最貧瘠落後的地區和中南亞的偏遠山區是一定去過。赫本不怕吃苦,何時都挺著兩個筆直的肩膀,在運送的大堆救援物資麻袋上跳上跳下,一臉調皮。
她也從沒有對著邋遢骯臟的孩子們擺出沉重憂心的面孔,總是毫不遲疑的伸出雙手,俯下身,孩子們抬起頭,看見的是個平生見過的最親切的笑臉,一把最溫暖的火燭,一個最美麗的天使。
車隊行駛在平川大漠和荒山峻嶺間,旱季連天黃沙,雨季爛泥污樹,片中沒有記錄途徑的艱險,有的只是赫本在很少有外人到達的目的地與孩子們打成一片的溫馨動人。她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交談,在破爛的黑板上畫出一個大大的心,告訴孩子們最基本也是最高尚的愛的含義,幫助小女孩紮起一個與自己一樣的發髻,肯定並鼓勵她們對美的追求。
赫本到哪裡,就點燃哪裡,照亮哪裡。除了物資,還帶去無法計數的溫情與感動。很難想像她一個柔弱的女子如何散發出那麼大的能量,彷彿一盞長明的燈,將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到成千上萬的心靈里去。
有一個片斷,是赫本和考察團一起離開柬埔寨的一個小小的村落。在一條窄窄的山邊小道上,全村的人們自發地為他們送行,排成了一條長長的隊伍。大人們眼裡含著淚水,孩子們臉上寫滿無限的依戀與不舍。不是假意猩猩的憐憫,不是廉價的同情,更不是戴著以人道主義的面具裝腔作勢。也許在他們看來,赫本就是一個真正的天使降臨,賦予他們力量,賦予他們自信與頑強,賦予孩子們奮發與希望。也許即使很多年過去,他們也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的景象,會把那條路指給人看:看,那就是當年赫本離開的地方。
於是赫本更加的美麗。那種美麗不是一種單純的美,無數明麗柔和的色彩紛至沓來,你動容其中,無法一一敘說。
作為電影明星的時候,奧黛麗就完全脫離了美於肉體的束縛。53年曾有一本雜志報道過赫本的三圍,卻立即遭到影迷的指責與不屑。作為一個美麗心靈的載體,赫本的肉體不可能不美,但這種美超越了人們的感官,直接投射到了精神意識上。可以說,赫本從一開始就遠遠凌駕於眾多搔首弄姿的魅惑侗體之上。
而作為形象大使,赫本更是超越了精神之美,而達到了靈魂之美。我們甘願用最動人的歌聲,最雋永的話語,最絢爛的圖畫,最唯美的詩篇去贊美它。歌頌它,感激它。
赫本在九十年代初患病的時候,仍然堅持出訪,也依然精神昂然,不露疲態。她在美國電台作報告演講,態度誠懇真摯,話語委婉鏗鏘,儼然一副戰地前沿女戰士的神情,面容果敢剛毅。
我不知道赫本去世時是怎樣的場景。但可以肯定,悼念的人群肯定像海潮一樣洶涌,而且是從事各行各業的人,遍布世界各地的人。他們哭泣,他們悲痛,因為他們知道,一個真正的天使已然離去。
至今,人們還看著赫本的經典影片,在那純美無邪的笑容里描畫記憶和憧憬。至今,奧黛麗的照片仍然掛在大街小巷,出現在廣告牌和海報上,人們來去經過,總要會心一笑。
所以,當今天20世紀的美女桂冠戴在奧黛麗·赫本的頭上時,我們只有嘆服。也只有她,才能真正無愧於這一殊榮。
她是真正的天使,來人世間傳播美,與愛。她飛過的時候,我們都仰首。聽見她翅膀的拍響,撲拉撲拉,彷彿來自天堂的聖音。
偉大的女性,偉大的靈魂。
至此,懷念奧黛麗·赫本的N個理由......
http://sora3333.blogchina.com/2224202.html
回答者:hsy_5501 - 高級經理 六級 4-21 22:21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好呀
評論者: 清露曉芙 - 試用期 一級

其他回答共 3 條
還有完美的容貌,脫俗的氣質.
人物簡介: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簡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自我表演評價: 我從來沒有什麼偉大天才或高超技藝,但無論如何,我做出了貢獻

生平

奧黛麗·赫本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坦(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坦(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童年
Image:1935 school.jpg
6歲大的赫本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竄改了母親的身分文件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他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童年

6歲大的赫本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竄改了母親的身分文件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他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成名

年輕時代的奧黛麗·赫本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在這里,她一邊打工,一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的角色。經過幾個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一名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的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一名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利用機會到倫敦參加威廉·惠勒的電影試鏡,獲得電影《羅馬假期》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她在哦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的獎項。但為了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她以工作繁忙的理由,取消了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葛雷哥萊·畢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劇情成功的刻畫,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年三月二十五日,赫本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為《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次榮獲東妮獎的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珠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奧黛麗·赫本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泰瑞落修女接獲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回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參考資料: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5%A5%E9%BB%9B%E4%B8%BD%C2%B7%E8%B5%AB%E6%9C%AC
回答者:zm18zm - 高級經理 七級 4-21 22:24

http://post..com/f?kz=79761820
這里比較全.耐心看完吧.之後你就知道為什麼這么多人喜歡赫本了!
回答者:里維斯愛雅雯 - 魔法師 四級 4-21 22:27

1929年3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的總經理,他相貌英俊,衣著考究。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荷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正是在這種家庭和生活環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認真嚴肅、氣質高雅、性格堅毅,同時又能出人意料地談笑風生,以無限的激情擁抱生活。她冰清玉潔、朴實無華,就象布魯塞爾一樣,集最古老的神秘、時代的觀念和奇異的現代觀念於一身,她的舉止總帶有一種貴族氣派。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尤其喜愛舞蹈,看芭蕾舞劇對赫本來說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夢想。

這個時候,她日益從芭蕾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她開始對自己的外表不滿。她特別不喜歡自己的臉,認為她的眼睛太大,牙齒長得不整齊,而且她對自己的體形也感到絕望。從此她鬱郁寡歡,越來越孤僻、拘謹、與人疏遠。

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更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她對電影毫無興趣,對超級巨星嘉寶或者凱瑟琳.赫本一無所知,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其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於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個兒,僅剩一付骨頭架子。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肌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

「戰爭把人變成四徒,無論從肉體上還是從精神上說都是如此。我周圍的同齡人,卻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我不知怎的,在槍炮和殺戮面前,始終堅守著我自幼的夢想-----音樂,芭蕾。」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那裡學習。索尼亞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雙腿,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錯,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

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值夜班的工作。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柏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蹈主角的前途。同時,多年的飢餓病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

經蘭柏推薦,赫本參加了美國音樂劇《高扣鞋》的演出,在劇中當一名群眾演員。她舞蹈設計的動作跳得很高,轉動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壞,但赫本不喜歡這種形式,也不喜歡這種生活。這個時候,赫本突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家應具備的天才。」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

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風光介紹,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光景物,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先後接見了她。

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地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我呢,立刻打電話把助手叫來。記得當時我對助手說「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

另一位導演則極力證明,是她第一個發現了奧黛麗.赫本:「她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她是學芭蕾的,要找個工作。我向她解釋說,我不拍音樂舞蹈片。不過,我繼續和她談話。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鮮、開朗和難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她的小圓臉上一對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個小太陽!最後,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我就對她說,我要讓她擔任一個角色。而她卻回答說:不過,我不是演員啊!你會失望的。我和她簽訂了合同。」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成功的起點:《羅馬假日》

觀眾熟悉赫本,是從《羅馬假日》開始,赫本輝煌事業的開端,也通常自《羅馬假日》算起,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

就在赫本被挑選為《

D. 國外著名女演員奧德利.喝蒙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和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4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闌尾癌病逝,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E. 羅馬假日1的演員

《羅馬假日》(Roman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

奧黛麗·赫本飾演PrincessAnn,美妙年華的公主,短暫逃出皇室的藩籬,在街頭喧鬧的陽光下放肆真性情,貪婪地享受作為平民的自由。巧遇了一位美國記者喬伊,上演了一段羅馬假日,在這短短的一天周遊里,兩個人逐漸墜入愛河,快樂的時光過去,兩人還是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軌跡。他知道雙方的關系是不可能持續的,她有自己的義務,為此她放棄了愛情。
奧黛麗·赫本(Audrey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
1953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
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
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格里高利·派克飾演JoeBradley,美聯社駐羅馬的記者,工作並不順利,經濟上也困難。但刻板的上司只關心惹眼新聞和報紙銷量。本來遭遇落入民間的公主是他的絕好機會,但他最終沒有跌入追逐名利的怪圈,將之前偷拍的照片巧妙贈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對望中,公主輕輕地對喬說了再見。短短24小時的邂逅,成就了一段永恆的愛情。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Peck,1916年4月5日—2003年6月12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男演員,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194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光榮歲月》,從而正式出道。
1945年因主演懸疑片《愛德華大夫》而獲得關注。
1947年憑借愛情片《鹿苑長春》獲得第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
1952年主演的劇情片《乞力馬扎羅的雪》成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品之一。
1953年憑借愛情片《羅馬假日》奠定其在影壇的地位。
1955年獲得第12屆美國金球獎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1958年首度擔任製作人,製作並主演愛情片《錦綉大地》。
1963年憑借懸疑片《殺死一隻知更鳥》獲得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66年主演驚悚片《諜海密碼戰》。格里高利·派克熱心公益慈善。1966年擔任美國癌症協會主席。
1968年獲得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70年擔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
1971年擔任電影電視救濟金協會主席。
1974年開始轉變銀幕形象,在動作片《流浪記》中飾演反派角色。
1976年主演的恐怖片《凶兆》獲得北美票房排行榜冠軍。
1980年在主演戰爭片《海狼》後淡出影壇。
1982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藍與灰》。
1989年獲得第4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1993年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
1995年擔任洛杉磯圖書館基金會榮譽主席。
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2名。
2000年被愛爾蘭國立大學授予文學博士。
2003年6月12日在美國逝世,終年87歲。

F. 《羅馬假日》男主角是誰最好是有他的簡介。

格里高利·派克

格里高利·派克的全名為埃德利德·格里高利·派克(Eldred Gregory Peck),他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拉荷亞(La Jolla),他的母親是密西西比人,父親叫格里高利·派克,是一位化學家。派克的祖母凱瑟琳·阿謝是從愛爾蘭來的移民。凱瑟琳·阿謝的親戚托馬斯·阿謝是一位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在派克出生那年參加了愛爾蘭復活節起義,並死於1917年的飢荒。

派克5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離婚,他的祖母開始養育他。10歲的時候,派克被送往洛杉磯的一所羅馬天主教軍事學校就讀。畢業後,他考入了聖迭戈州立大學,但在一年後旋即退學。他在一家石油公司開了一段時間的卡車。1936年,他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派克克萊分校預科生,主攻英語文學,並參加了校賽艇隊。在高年級的時候,他又加入了學校的小劇團,並出演了5場戲。

在大學畢業後,派克去掉了名字中的「埃德利德」,並在1939年前往紐約就讀鄰家戲劇學院。由於窮困潦倒,他經常露宿中央公園。他還在作為NBC電視台的導游服務於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1942年,派克在百老匯首次登台,擔任愛姆林·威廉姆斯的《晨星》一劇中的男主角。在當年他的第二部戲劇是與愛德華·泡雷合作的《柳樹與我》。

派克在二戰期間大受歡迎,因為他在向馬薩·格拉漢姆學習舞蹈和動作的時候背部受傷,導致他免服兵役。20世紀福克斯公司聲稱派克在大學期間的劃船運動導致了他的背傷。用派克的話來說,「我猜,好萊塢的人不覺得一個舞蹈課程會有那麼嚴重。多年來我一直想證明這個說法。」

派克主演的首部電影是1944年的《光榮的日子》(Days of Glory)。在他開始電影表演的開始五年中,他就被4次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候選人,這些影片分別是:《王國的鑰匙》(The Keys of the Kingdom)(1944),《鹿苑長春》(The Yearling)(1946),《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12點正》(Twelve O'Clock High)(1949)。

1947年,當許多好萊塢明星因為有關活動被列上黑名單的時候,派克寫信痛斥國會非美國人活動委員會關於起訴電影界共產黨員的調查。

1953年,派克主演了廣受贊譽的影片《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在片中他扮演了一位記者,而該片讓女主角飾演者奧黛麗·赫本獲得了奧斯卡女主角獎。

1962年,正值美國民權運動的巔峰時期,派克主演了由哈珀·李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在片中扮演了一位身受壓迫的律師和喪偶的父親阿提卡斯·芬奇。這個角色為派克贏得了最佳男主角的第5次提名,並首次獲得了該項大獎。據說,該片也是派克最喜愛的作品。在2003年,阿提卡斯·芬奇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最佳的電影英雄。

越戰期間,派克公開反戰,盡管他仍支持兒子斯蒂文去越南參戰。在1972年,派克將菲利普·巴利根的劇作《卡通斯韋爾9號審判》拍成電影,該片講述了對一群抗議越戰的異議分子的控訴。

到了80年代,他轉到了銀屏上,因為主演系列短劇《藍與灰》而再次名聲大躁,他在片中飾演了亞伯拉罕·林肯。他還主演了電視劇《斯加利與布萊克》,這部片講述了二戰時期梵蒂岡的天主教牧師們從納粹的魔掌中庇護偷運猶太人和其他難民的真實歷史。

1989年,派克在榮獲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後,便從90年代初期開始停止製作電影的活動。由於他是美國民主黨的忠實支持者,曾有人提議他作為該黨的候選人與羅納德·里根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的職務。在接受一家愛爾蘭媒體的訪問中,派克透露說,美國前總統林頓·約翰遜曾許諾他如果他贏得了第二次總統大選,將會任命派克為美國駐愛爾蘭大使。

派克說,「考慮到他的愛爾蘭血統,這將會是一次偉大的冒險。」派克也鼓勵他的兒子凱利·派克積極參與政治。但是在1978年和1980年,凱利·派克兩次在南加州被保守派議員羅伯特·K·多男擊敗,第一次以微弱劣勢惜敗,第二次反而有了更大的差距。

2000年,格里高利·派克被愛爾蘭國立大學授予文學博士。他也是都派克林學院大學電影學院的贊助者,他也同時建議了馬丁·斯克西斯成為了榮譽贊助者。派克也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美國癌症組織的主席。和凱利·格蘭特一樣,派克在晚年也進行了環球演講。

2003年,87歲的派克在洛杉磯的家中睡夢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原因是心臟驟停和支氣管肺炎[1]。他的第二任妻子維隆尼克陪伴在他的身邊。他的遺產由維隆尼克,兩個孩子以及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所繼承。他的長子早在1975年就已自殺身亡。

派克也從其祖父薩姆·派克繼承了天主教亞美尼亞的血統。在他與第二任妻子維隆尼克·帕薩尼結婚後,妻子發現了他的血統關系。為了學習亞美尼亞的傳統和亞美尼亞的語言,他從中年開始學習亞美尼亞語。之後他的血統得到了澄清。格里高利是一個普通的印歐語系的名字,也是一個亞美尼亞的姓氏,其起源於公元332年的亞美尼亞聖徒先知神聖格里高利。

(6)比利時電影演員擴展閱讀:

1922年,格利高里·派克的父母離異,他跟著祖母一起生活。1926年,進入洛杉磯聖約翰陸軍軍官學校學習。在陸軍軍官學校,他喜歡軍事化的管理和軍裝,熱愛體育運動。1930年,從軍事學校畢業以後,他就讀於聖迭戈的公立學校。1934年春,他離開學校,在聯合石油公司從事司機的工作。1939年,從醫學院畢業後,他來到曼哈頓,從此踏上了演員之路 。

G. 歐美動作片影星有哪幾位

尚格雲頓、斯科特·阿特金斯、傑森·斯坦森、邁克爾·加·懷特、安吉麗娜·朱莉、湯姆·克魯斯、米拉·喬沃維奇等等。

1、傑森·斯坦森

傑森·斯坦森,1967年7月2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男演員。早年學習詠春拳、空手道和跆拳道。1992年,傑森·斯坦森作為英國國家跳水隊運動員代表英國參加了第十二屆世界跳水冠軍賽,獲得了第12名。1998年,傑森出演了蓋伊·里奇的犯罪電影《兩桿大煙槍》,進入演藝圈。

2002年,傑森開始擔任電影《非常人販》系列電影的男主角。2008年,他加盟了電影《敢死隊》。2013年4月,全球健美雜志《Men's Health》公布「好萊塢最健美男星排行榜」,傑森·斯坦森獲得冠軍。

2、尚格雲頓

尚格·雲頓,1960年10月18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比利時演員、武術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武術指導。 15歲時,開始了他的武術生涯。從1976年到1980年,創造了48勝4負的記錄。在1977年開始了他的全接觸職業生涯。並獲得多次比賽冠軍。從激烈的運動中退役後,尚格·雲頓開始了演藝事業。80年代早期進軍影壇,成為了同史泰龍、施瓦辛格和史蒂文·西格爾齊名的動作巨星。

3、安吉麗娜·朱莉

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1975年6月4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美國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特使。2001年,主演了奇幻冒險動作電影《古墓麗影》。2005年與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的動作電影《史密斯夫婦》上映,安吉麗娜·朱莉飾演對丈夫隱瞞殺手身份的人妻「簡·史密斯,2007年,憑借劇情片《堅強的心》獲得了第6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提名。

4、邁克爾·加·懷特

邁克爾·加·懷特(Michael Jai White),1967年11月10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美國演員、導演。邁克爾·加·懷特7歲開始習武,在七個不同的武道流派都擁有黑帶頭銜,包括松濤館空手道、跆拳道、古武道、剛柔流空手道、唐手道、武術和極真空手道。

因和斯科特·阿金斯主演了被譽為美國近年來最好的MMA題材影片《黑獄拳霸2》而被譽為未來十年美國功夫電影的兩大支柱。

邁克爾·加·懷特第一部主演的影片是1995年HBO的電影《泰森》,懷特扮演重量級拳王泰森。1997年懷特主演了漫畫改編電影《再生俠》,這使他成為第一個扮演重要超級漫畫英雄的非裔美國人。

5、米拉·喬沃維奇

米拉·喬沃維奇(Milla Jovovich),1975年12月17日出生於烏克蘭,美國影視演員。1991年,主演電影《重回藍色珊瑚礁》,並憑借這部電影獲得青年藝人獎的提名。2002年開始擔任游戲改編系列電影《生化危機》系列女主角。2011年主演3D動作電影《三個火槍手》。2013年3月17日主演的《生化危機5:懲罰》在中國大陸上映。

H. audrey hepburn生平及簡介

個人資料 基本信息 姓名:(Audrey Hepburn) 全名: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香港譯名:柯德莉·夏萍 血統:有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愛爾蘭四國血統 誕辰:1929年5月4日,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星座:金牛座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結腸癌逝於瑞士沃州的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 語言:精通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佛蘭德語(原比利時官語之一,1980年並入荷蘭語)等多國語言 榮譽:「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屬相:蛇

樣貌特徵 發色:棕色
奧黛麗·赫本(10張) 瞳孔:棕色 身高:170cm 體重:47kg(來源:傳記《奧黛麗·赫本的私密肖像》) 三圍:34A-20-34(來源:1953年《名人偵探》雜志) 服裝尺碼:6 鞋碼:10(相當於中45碼)

家庭成員 遠祖: 英王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親: 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赫本-魯斯頓(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國銀行家 母親: 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男爵 長兄: 阿爾勒·羅伯特·亞歷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次兄: 伊恩·埃德加·布魯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配偶: 梅爾·費勒(Mel Ferrer)(1954.9.24~1968)
赫本與親友的珍貴合影(20張)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侶: 羅伯特·沃爾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赫本謝世) 長子: 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7.17) 次子: 盧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寵物: 約克夏犬 出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傑克羅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愛好:芭蕾
奧黛麗·赫本(20張)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難忘的事:獲得奧斯卡獎 名言:「 記住,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需要一隻手來幫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條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隨著你的成長,你會發現你有兩只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1]。」

人物生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後裔,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注】奧黛麗·赫本同時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和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即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後裔。在詹姆士·赫本的後裔中,與奧黛麗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名人還有凱瑟琳·赫本和摩納哥前大公雷尼爾三世(娶好萊塢影後格蕾絲·凱麗為王妃轟動了全世界,被稱為世紀婚姻),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中也有亨弗萊·鮑嘉這樣的好萊塢明星。實際上他們和奧黛麗是遠房親戚。 赫本的全名原本為「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但在二戰發生後,由於約瑟夫偶然發現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這個姓氏,於是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赫本-魯斯頓」。因此,奧黛麗的名字也相應修改為「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童年 赫本在六歲時就讀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那時她的父親支持納粹,忽然不告而別,拋下他們一家人。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很大的創傷。1938年赫本的父母親正式離婚了。雖然約瑟夫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視權,實際上約瑟夫並沒有來看她。二次大戰繼續,赫本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姥姥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二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當時的身份文件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寫法上很相似,便於偽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青少年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有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在戰爭的飢荒期間,赫本經常靠鬱金香球莖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麵包」充飢,並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營養不良促使她的身材逐漸瘦削。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赫本曾為荷蘭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過貢獻。1944年安恆戰役,16歲的奧黛麗成為一名志願護士,戰役期間很多盟軍傷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醫院,其中一名受傷的英國傘兵在赫本和其他護士的幫助和照護下康復,這名傘兵就是後來的導演特倫斯·楊,他在1967年執導了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

從藝經歷

二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 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期間曾因繳不上高額學費而返回荷蘭,並在一部宣傳片[2]中飾演一位空姐。經過數月訓練,赫本被告知不適合做芭蕾舞者。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還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 1951年,赫本正式成為電影演員是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出演的時候,此後在電影中扮演一些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後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她的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要到法國出外景。演出期間卻被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認定她就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夫人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開啟了赫本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的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新影片《羅馬假日》的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在《金粉世界》巡迴八個月演出後被迫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於她的成功演繹,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形 象,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那個性感金發女郎受歡迎的年代,赫本的形象卻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著名的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的贏得到多數人的贊賞,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義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影迷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迪娜》(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Tony 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又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後來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休養。不久接受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梅爾·費勒(Mel Ferrer)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 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屬意原出演舞台劇的主角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影片使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導演讓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雜志(16張)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 「我們愛你,奧黛麗!」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准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4]。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爾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1979)、《鬨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Aways)(1989)。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後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她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獲奧斯卡獎

領獎經歷 1953年她主演的《羅馬假日》成功上映,赫本因此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依照慣例,凡獲該獎 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與眾不同的是,此屆頒獎儀式是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通用汽車公司則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1954年 3月25日,赫本在紐約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後就一頭鑽進計程車。在計程車上,她換掉了戲裝,一下車,她穿過劇場外龐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後面跟著她的母親男爵夫人。在一名警察護送下直奔頒獎現場——世紀劇院。當時她感到體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慮、恐懼,那天晚上的一切對她都好像是一場夢,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穿過門廳,那裡簇擁著大批記者和傾慕者,閃光燈不斷地發出耀眼的光。她馬上躲進化妝間去洗臉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記者和攝影者們等了五分鍾便不耐煩了,把門拍得震天響。無奈,赫本只好先放他們進去拍上幾張。赫本步入會場時,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遠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賈萊·古柏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單。赫本找了個位置坐下來,接著看到古柏拆開一隻信封,抽出一張什麼也沒有的紙條,做出宣讀獲獎者的樣子,赫本內心怦怦直跳,她緊咬指甲,緊張地期待著最後的結果。只見世紀劇場的司儀走上舞台,宣佈道:「獲獎者:奧黛麗·赫本。」 赫本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歡呼聲中,她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跑到舞台側翼,由於過度興奮,本應向右,她卻向左跑去,司儀趕緊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來,在抓住獎品的當兒,她差點和司儀撞個滿懷[5]。她接過金像說了一句話:「這真有點讓人受不了。」又說了幾句官樣的感激話後[6],她就逃離了舞台。 然後是記者招待會。赫本由於樂極發呆,竟把金像弄丟了。她記得是放在什麼地方,但誰也找不著它。這樣,她拍照的時候就沒法拿著金獎了。有人拿出另一個讓她拿著。最後還算幸運,她的那一個竟在洗手間里找到了[3]。回到家,她不能入眠,一夜出神地搖來晃去,鬧得男爵夫人也一夜沒睡好。

幾天以後,赫本又聽到一個好消息:她榮獲美國戲劇年度獎——托尼獎。從此以後,榮譽對她紛至沓來。事實證明,此時赫本已處於事業的頂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鍾的短片以來,僅僅五六年時間內,她就獲得如此殊榮,實在是很了不起的,簡直成了榮譽「暴發戶」,也的確「真有點讓人受不了」。 赫本榮獲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標志著好萊塢進入了新秀輩出的時代,人們為影壇出現這樣一個清新雋永、純潔可愛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紛紛向她表示祝賀,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發來的賀文裝飾她的房間,以此來慶祝她的成功。之後,她一帆風順,成為歐美影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拍片精挑細選,寧缺毋濫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這在歐美著名演員中應該算是最少的了。但她的幾乎每一次表演都讓人永久難忘。她拍片精挑細選,
《羅馬假日》劇照(13張)
寧缺毋濫,從影26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電影。《羅馬假日》成名後,她不但慎選劇本,而且只和一流導演合作。所以,赫本每拍一部片子都水準高,賣座也好,深得影界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羅馬假日》自不待說,1956年《戰爭與和平》公演後,觀眾寫信給報社說:「赫本演得如此出色,以至於我每次翻開小說《戰爭與和平》,一副赫本面孔的娜塔莎就躍然紙上。」《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飾演一位玩世不恭、膚淺虛榮的社會下層年輕賣笑女子霍莉·戈萊特麗。該片公演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幾個大學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達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種擺脫不了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們拉到影院去看霍莉·戈萊特麗。」該片的主題歌《月亮河》(Moon River)為亨利·曼西尼專為赫本所作,並由赫本親自在片中演唱,後來不僅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而且風行一時,成為歐美流行最廣的電影歌曲之一。

對工作從來都刻苦認真

赫本對待電影,最突出最感人的就是她在拍攝工作中從來都相當地刻苦、認真。她說:「我從來不擁有什麼天賦才能,我崇拜我的工作,我盡了最大努力。」是的,她的確是這樣做的。在為拍《美人魚》試裝時,為了使服裝達到完美的程度,赫本在製作過程中一連幾個小時地站著,紋絲不動。在拍《修女傳》時,她突然患了腎結石,但仍強迫自己起床,繼續工作。她曾在大雨中一連淋上好幾個小時,也曾為騎馬而摔斷椎骨;她曾因學開車而撞了別人的車被推上法庭;還曾因拍攝需要花幾個月耐心馴養一隻小鹿,做它的代理媽媽……因為她的天賦和刻苦工作,她的演技日益純熟精湛,也越來越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甚至那些要求苛刻的影評家也對她推崇備至,授予她各種各樣的電影獎。她先後五次被提名奧斯卡獎,亦就是說,她先後至少五年都在該年度歐美影壇的五大女明星之列。她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人們給她的片酬也越來越高。1955年拍《戰爭與和平》時,她的片酬高達30萬美元,這是當時演員片酬的世界之最了。1964年拍《窈窕淑女》時,她的片酬高達100萬美元,成為繼主演《埃及艷後》的伊麗莎白·泰勒之後的第二個拿到百萬片酬的女演員。

氣質永遠那麼高雅

赫本是世界影壇上難得一見的瑰寶,她的容貌清秀,不俗艷,而且耐看。她的身材苗條修長,她的氣質
赫本-永恆的高貴氣質(20張)
永遠那麼高雅純潔。在觀眾心目中,她從不在攝影機前搔首弄姿,更不用裸露鏡頭和挑逗性的動作來取悅觀眾,色情電影更與她無緣。1976年在拍《儷人行》時,其中有一場海濱的戲,赫本和男主角必須身著游泳衣。然而對優雅、美麗、十分敏感又十分苛刻的赫本,想到自己首次將身材暴露在千千萬萬影迷面前,不禁緊張到極點。導演安慰她,給她打氣說,她的身材是大多數婦女所羨慕的。而她還是忐忑不安。戲盡管是拍了,但她演的動作很做作,明顯是裝出來的愉快。她的這種潔身自愛的高尚情操,在西方影藝界,尤其是在好萊塢女明星中,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I. 赫本的生平

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品味的穿著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期》、《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巨作。

生平

奧黛麗·赫本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坦(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坦(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童年
Image:1935 school.jpg
6歲大的赫本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竄改了母親的身分文件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他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童年

6歲大的赫本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竄改了母親的身分文件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他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成名

年輕時代的奧黛麗·赫本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在這里,她一邊打工,一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的角色。經過幾個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一名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的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一名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利用機會到倫敦參加威廉·惠勒的電影試鏡,獲得電影《羅馬假期》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她在哦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的獎項。但為了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她以工作繁忙的理由,取消了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葛雷哥萊·畢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劇情成功的刻畫,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年三月二十五日,赫本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為《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次榮獲東妮獎的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珠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奧黛麗·赫本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泰瑞落修女接獲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回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J. 跪求比利時國王2016年上映的由彼得·范·登·貝京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比利時國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Doh2100PUmjFY3nHeN1uA

提取碼: 6sp7

該片講述了比利時國王尼古拉斯三世出訪土耳其,王後聘請紀錄片導演鄧肯隨行拍攝,這趟看似平淡無奇的外事活動卻成了令一行人始料未及的冒險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比利時電影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