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儺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儺戲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復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早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巫術和宗教就已經形成。女巫戴上儺面具,扮演各種鬼神,模仿他們的行為,跳儺舞,以神的名義驅趕鬼魂和疾病。
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永年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❷ 中國面具發展史
一、儺神面具——調動神靈驅邪納吉、除災呈祥,以求人壽年豐、國泰民安。三千年前商周時代的儺儀中就出現了儺面具,如青銅面具、方相氏熊圖騰「黃金四目面具」等,是中國最古老、最具原生態的驅鬼逐疫面具,展示出原始美、猙獰美、野性美和特殊的神秘感,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祭祀面具——乞求神靈恩賜,保佑民眾幸福安康。
三、鎮懾面具——掛在廟堂廊柱和民宅門楣的面具,稱為吞口,即一口吞吃魔鬼之意。
四、喪葬面具——扣罩在死人面部的金面具、綴玉綴金面罩,嵌掛於陵墓牆壁和棺槨的玉石神虎面具等。
五、戲劇面具、舞蹈面具、娛樂面具、工藝面具——如儺戲、儺舞、藏戲、戲曲等的藝術面具,兒童游戲的大頭娃娃面具。
起源
人類戴面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面具可能產生於狩獵活動,為了便於接近獵物,獵人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各種動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動中,
人們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神鬼及各種奇禽怪獸,以表示對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像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間的一些戲曲表演活動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妝手段。比如貴州的地戲等。
❸ 儺戲活化石—關索戲
雲南地處西南方,由多個民族交匯,整個 城市文化 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其中有這么一門特殊的劇種是只存在於雲南的,它被稱為古老儺戲的活化石,那就是關索戲這一種帶有祭祀色彩的戲劇,下面就一起看看關索戲都是怎麼樣的。
流傳在澄江縣陽宗小屯村的關索劇屬於儺戲范疇,以傳說中的蜀漢大將關索的名字命名,何時形成無確切資料。關索劇的演出以鎮災祈禱人畜平安為主要目的。迄今為止,關索劇的領牲詞還有「十八大將封成神,保護人民得安寧」的詞句。
關索劇僅在每年祈神時演出(正月初二開始,十五日結束),有嚴格的季節性。建國前,面具、服裝損失,演出時斷時續。建國後,改革了只有祈神驅鬼逐疫才能演出的習俗,較多地向自娛性戲劇活動轉變,並參與社會活動及藝術交流。
關索劇所演的劇目,均以蜀漢一方為主要內容,早期有20多個劇本,70多出戲,因年久失傳,現在演出的僅有24個。常演的有12個。關索劇的劇目都是藝人們父子相傳,雖有文字記錄本,也比較粗糙。每個劇目唱多白少,唱詞為五、七、十字句格式。
關索劇不設舞台,大都在廣場上表演,演員戴上面具,穿上服裝,帶上刀槍把子等道具即可出場表演。行當有生、旦、凈三行,多以凈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飾區分。演出時全以打擊樂的鼓點配合表演指揮唱腔起落。表演由小軍或馬童先登場,用道白簡要說明情景,隨即開始各種各樣的翻滾表演動作,以吸引觀眾,繼而劇中主要角色依次上場。
通過說、唱、打來表現戲劇情節,沒有嚴格的固定程式。其武打表演部分,近似武術性動作,有一定的套路。演員表演時,除隨手的刀、槍、劍、鞭等道具作表演外,一般不用舞台陳設及裝置。演員在表演中還可以即興自由發揮。
關索劇音樂無管弦伴奏,旋律質朴,音樂風格基本未受當地和其它外來藝術的影響。滇劇在雲南興起後,由藝人將部分唱腔曲調用於關索劇,使兩種不同聲腔共居一體,但又保持著各自的個性特色。
唱腔有兩支基本曲調,其一因系《戰長沙》一劇中關羽同黃忠手持大刀交戰時的唱腔,藝人稱為「大刀腔」。「大刀腔」節奏較自由,無明顯節拍規律,上下句結構,上句落商下句落徵。上句起腔節奏字位較寬,下句起腔節奏字位較緊。音域為六度,曲調較為固定,不同唱詞的樂段,旋律小有差異,藝人有時也根據情況作行腔上的潤飾。
另一支曲調因經常演唱十字句唱詞,故有「十字板」之稱,節奏較規整,上下句結構,上句落宮下句落徵,音域為八度。下句前半部分經過變化,即形在「十字板」的變體。關索劇唱腔為單曲體結構形式,大部分劇目中的不同角色只用一個曲調演唱,劇中說白較少。
少數劇目由於唱詞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之分,也將「大刀腔」和「十字板」用於同一劇目中不同角色或同一角色的不同唱段。使用樂器主要有大鈸、大鑼、大鼓、和小鈸,大鈸為領奏樂器。
西南彝族中,特別是澄江一帶,早有關索英勇事跡在流傳,而且造為遺跡,立廟祭祀。完全和諸葛亮在這些地區受到的崇拜一模一樣。這些地方為了祭祀他們崇拜的關索,把他的故事演為戲劇以娛神,這是很合理的論斷。「關索戲」這個特殊的劇種的起源,就是如此。
❹ 儺戲 儺字對嗎是不是這個儺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儺戲(拼音:nuóxì),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
❺ 請問銅仁是儺戲之鄉嗎
對呀
是儺戲之鄉,在銅仁地區的德江,沿河,思南等地,這些地方的儺戲保存比較完整,基本保持了那種原始的味道,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至於安順地戲,和儺戲的許多地方有相似之處。在價值方面。我覺得沒可比之處 。
❻ 儺戲的班社藝人
儺戲班稱「壇」,班主稱「壇主」或「掌壇師」。一個儺壇約8至10人不等,常有嚴格的班規。儺戲的傳承主要是目耳相授,而且要舉行拜現師儀式,學徒期滿後,必須要有較好的表演才能與驚人的記憶力的弟子才能「度職」升為「掌壇」。 史載無儺不成村,儺戲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有據可查的如江西南豐的石油村儺班、上甘村儺班、大儺班、竹馬班、八仙班、和合班等儺班,至今依舊活躍並演出的有重慶酉陽的陳永霞壇班和黃光堯壇班以及安徽貴池區梅街鎮的「吉祥儺舞團」、盪里姚儺班等。 石油村儺班 南豐「石郵儺」始於漢代。清同治南豐縣金砂村《余氏族譜·儺神辨記》載:「漢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鍾,凡爾鄉民一帶介在山輒,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所傳之儺很快在當地流行開來。唐末,余氏為避亂,由余干遷南豐金砂,主廟祀儺神,世襲「驅儺」。明宣德年間,鄉人吳潮宗出任廣東潮州海陽縣令,解職返鄉時,購嵊頭山樂姓屋址修建儺神廟,在石郵傳播鄉儺。石郵儺班始終由8人組成,論資排輩,代代相承。年紀長者稱為「大伯」,為儺班班主,次稱「二伯」,並以此類推,直至「八伯」。八伯中一人去世,依次遞進,並從雜姓弟子中推選一人為八伯 。每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六,為儺班活動期,平日禁跳。儺班弟子負責跳儺和舉行儀式,從古到今,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凡村民新蓋房屋,或家庭分居,或鬧病等原因,都要舉行當年的搜儺儀式。搜儺中的儺舞表演節目有《開山》、《紙錢》、《雷公》等。 石郵儺舞動作古樸遒勁,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表演時間可長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兩方,速度可快可慢,有一定的隨意性。石郵儺舞的藝訣是笑晃頭、怒抖肩、腳勾手彎身段圓、指出快、腕反彈、手腳同步順一邊,概括起來便是,梗、拙、擰、傾、跺、甩、推、抖。 三坑村和合班
和仙、合仙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喜神,南豐縣的鄉儺隊都有和合舞。而在該縣的白舍鎮三坑村,小神童是跳和合二仙的主神。
三坑村地處偏僻山窩里,在過年時節,和合的地位至高無上。鄉民們篤信兩位神仙小童可以為他們新年帶來福分,相信勤勞奮斗、適時順應、誠信買賣,生活一定會和諧合安。從清代開始,這里的儺班就在族譜上有了記載,每班4至5人,2枚面具,2個小孩表演,2、3個青年或成人伴奏。在家中神龕供奉面具。 不同於其他鄉村的大儺班,三坑的儺班則由兩姓家族分別組成,王氏跳「和合」,聶姓跳「判神」。三坑村的儺神有四位,王姓擁有和仙、合仙二位神童,聶姓擁有判官、小鬼二位驅邪神靈。這些聖神以儺面具為相,分別恭放在家族祠堂。和合的扮演者均為10歲左右的孩童,雖然戴上面具轉換了身份,但那稚嫩活潑的舞姿的確讓人覺得可愛。和仙腹前裝肚,右手拿毛筆,左手握竹簡,象徵讀書做官;合仙右手持帕,左手拿算盤,暗合勤儉治家,相同的情節、動作在整套和合舞中反復6次,寓意六六大順,家人和睦。
在三坑,儺祭年年有,儺舞年年跳,舉燈禮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舉行,按族規輪流起燈,延續了幾百年的古儺規從無變更,形成了三坑村獨具特色的鄉儺風情。 中壩鄉儺戲班 貴州省印江縣中壩鄉爛壩溝儺戲班成立於1987年10月,現有藝人5人,張澤君任掌壇師。該儺戲班表演的儺戲為陰戲,屬於「鄉人儺」,在本地稱「沖儺還願」,又稱「跳菩薩」。該班子表演的正戲有:《報戲三郎》、《開路將軍》、《引兵土地》、《點兵仙官》、《押兵仙師》、《出秦童甘生》、《出先鋒》、《出開山》、《安龍奠土》、《出判官》、《倒儺》。表演的雜戲有:《張仙娘勾陰願》、《張少子打魚》、《唐二挑擔送蘇秦》、《祭四老爺》、《講春》、《打錢桿(莽蛇記、江湖詩、二十四孝)》等具有啟迪教育他人、改惡從善的戲。在儺技的表演過程中,主要有上刀梯、撈油鍋、滾刺筒,翻案解結等絕枝。儺面具有:報戲、土地、蔡陽、關公、靈官、唐氏太婆、秦童、甘生、先鋒、和尚、開山、鍾馗、判官、將軍、柳三、楊四、李龍、師爺等24幅。法器有:牛角、牌帶、司刀、卦子、馬鞭、祖師棍(杵師棍)、令牌、朝簡、令旗、玉皇印、斗、寶劍、鑼、鼓、鈸、法衣、法冠、法圍等。收藏有儺戲手抄本:《開壇禮清》、《立牛坐橋》、《交標》、《和神》、《運星祀灶》、《和神下馬》、《出豹戲》、《開路將軍》、《出先鋒》、《打開山》等40餘本。 盪里姚儺班 貴池盪里姚「以委婉、細膩為風格特色,代表表演項目有《舞傘》、雙人和多人舞蹈《打赤鳥》、《五星會》、《高蹺馬·花關索大戰鮑三娘》以及使用古老青陽腔表演的《和番記·分別》和《關公斬妖》。 安徽池州是儺戲之鄉,有「無儺不成村」之說。儺戲主要流行於九華山北麓方圓百里的劉街、姚街、梅街、清溪等村落的姜、杜、姚、劉等姓氏家族中。劉街的「盪里姚」儺班第三十七世祖姚祥七,於北宋由江西新建縣遷往貴池。
2000年8月,應新加坡牛車水人民劇場基金義安城的邀請,池州儺首次走出國門。隨後,池州儺又相繼赴韓國、匈牙利、德國等海外演出。 2008年11月,他們攜帶6個節目應邀參加法國第十二屆意象藝術節,連演5場,場場爆滿。
龍開春 龍開春,男,湖南懷化天井寨人,於1948年2月加入侗族儺戲班,數十年間演出不輟,與叔父龍子明一起,培養了儺戲演員近30名,承上啟下地傳承劇目28個。
龍開春能夠飾演各類劇中人物,如劉備、關公、張飛、關平、周倉、王允、呂布、華佗、蔡陽、劉高、癩子、強盜、巫師、看香婆、縣官、衙役、農人、農婦、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等,可根據劇情將劇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能一人串演多個角色,是侗族儺戲班子的頂樑柱,為侗族儺戲不可替代的主要繼承人,曾演出《跳土地》、《天府擄瘟 華佗救民》、《桃園結義》、《古城會》、《戰華容》、《關公教子》、《雲長養傷》、《關公捉貂蟬》、《老漢推車》、《癩子偷牛》等。 李增旺 李增旺,男,生於1950年,8歲便登台表演儺戲,1985年從爺爺李正年那裡接過了「社首」的位子,成為第十九代傳人。作為「社首」,李增旺只負責組織演出的人事安排和事務性工作,不用參加演出,不扮演任何角色。2008年2月,李增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安固義儺戲的傳承人。 劉臣瑜 劉臣瑜,男,1930年10月生。自幼受宗族長輩影響,參與宗族儺事活動。17歲登台搬演儺戲劇中角色,現任本村劉姓宗族儺戲會會長。
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恢復中斷了近三十年的儺戲搬演,憑記憶親筆書寫了該宗族所演的儺戲劇本和儺舞喊段詞。他先後培養了十幾位後生熟練掌握了儺戲的各種角色,指導新一輩鼓師獨立擔當起司鼓重任。
1990年4月,參加了在山西臨汾召開的「中國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展演了儺戲、儺舞。2005年6月,參加在江西南昌召開的「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和文化藝術周」中獲表演金獎和踩街表演優秀獎。 姚家偉 姚家偉,男,1965年8月16日生。其父對儺戲愛好,對現存盪里姚儺戲復出,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從父輩那裡學到了一些儺戲技藝,每年都參加表演。
曾代表安徽省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演出分別獲金獎、優秀表演獎;代表池州市參加黃山民俗文化節演出,獲優秀節目獎;代表貴池旅遊局參加安徽國際旅遊文化月演出獲二等獎。 譚學朝 土家儺戲大師譚學朝,恩施市三岔鄉鴉沐羽村四組人,自幼開始在農村從事儺戲、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譚學朝「民間藝術家」稱號。
譚學朝一生致力於儺戲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在他晚年時期,譚學朝將儺戲逐漸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獨辟蹊徑;在儺戲演出面具的雕刻和製作上亦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從1986年以來,譚學朝以協會為基礎,開始系統地向會員傳授儺戲藝術。在他的引導下,三岔儺戲聲譽越來越高,三岔鄉因此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謂,譚學朝被命名為恩施州首屆民間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