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電影演員郭澄清

電影演員郭澄清

發布時間:2022-08-21 08:00:21

『壹』 趙浚凱的導演生涯

歷史背景之恢宏厚重 英雄情結之濃厚醇烈 男人氣概之豪情萬丈
趙浚凱畢業於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99至2002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0年至今就職於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現任副總裁一職。近年來,趙浚凱導演執導的《大刀記》、《武工隊傳奇》等抗戰劇均獲好評。2015年開年抗戰大戲《大刀記》改編自著名作家郭澄清的同名小說,自1975年出版以後即改編為電影、連環畫、評書、話劇等多種形式作品廣泛傳播。導演趙浚凱時隔40年將這部作品首次搬上熒屏,憑借「從連環畫中走進電視」的場景人物「神還原」技能,以及流暢的敘事、酣暢的武打,接地氣的人物形象這些過硬配置,不僅致敬了紅色經典原著,還憑借高收視率和好口碑樹立了精品抗戰劇的全新標桿。而即將於年內和觀眾見面的大型抗戰史詩《搜索連》是趙浚凱導演繼《亮劍》之後打造的又一力作。在日軍大舉入侵中國的時代背景之下,戰爭無可迴避。對於戰爭題材的偏愛和理解,導演趙浚凱曾說:「每個男人心目當中都有一場屬於自己的戰爭。我是一個『草根英雄主義者』,就是第一有英雄情結,第二是平民英雄情結,第三是由小人物成為影響偉大歷史進程的大英雄的英雄主義情結。」趙浚凱坦言,自己作品的核心就是塑造形象各異的英雄,而且要把英雄情結進行到底。
劇本創作精雕細琢 導演視角之新穎獨特 影像畫面真實極致
趙浚凱從編劇轉型製片人後來又轉型導演。而沒有改變的是他一貫的英雄情結。趙浚凱認為拍攝與寫作是兩回事,拍攝是個不斷妥協、放棄的過程。這是編劇轉為導演的痛苦之處。若是一個導演只是需要做一個故事片的話,拍明白故事就可以了。但若真是要去做一個有情懷的導演,必須要有文字的功底。這也是編劇轉為導演的一大優勢。趙浚凱導演本身學中文出身,對於文字的轉換能力非常強。在創作歷史題材的劇本之時,趙浚凱坦言:我特別喜歡看手記。去翻看當年記錄下來的歪歪扭扭的文字,以及承載這些文字的各種介質——蛋殼、樹皮、褲衩等。這些殘缺的介質撲面而來,會讓你覺得前輩們真是了不起的。把做電視劇做好會功德無量,因為做的是價值觀。在作品中所弘揚的價值觀,觀眾可以不信,但絕對不可蔑視。我希望在作品中,盡可能地「夾帶私貨」,把我感受到的東西傳遞出去,讓觀眾感受到當年的戰士為今日之和平沖鋒陷陣、扛槍擋炮的英勇,讓觀眾感受到慘烈的戰爭背後人們相濡以沫、廝守愛情的凄美。而在這些背後,要讓觀眾感受到如今這個時代應該重視的責任與擔當。趙浚凱強調:一個好的劇本,一定不是編劇寫出來的。若想寫一個好的劇本,你一定要花一段時間去找這樣一個有靈魂的人。若這個人物找到了,他的所有都會自然流淌出來而不用你寫、你編。一個女人面對自己的愛人即將走向戰場時,當他轉身離去的一瞬間,她要說的話就會一下子出來。所謂編橋段是非常簡單的,熟練的編劇一拍腦袋就會出來一個。但真正抓人的、令人感動的細節是人物自然流淌出來的。
中國最具商業價值電視劇導演
趙浚凱作為中國最具商業開發價值電視劇導演,是集導演製片人於一身的金牌操盤手,他有非常敏銳的藝術視角和投資眼光,既為藝術質量負責,也為作品的收視和投資負責。從對劇本綜合性的理性評估、拉投資開始,到演員陣容設計、前期拍攝,後期剪輯、宣發等,都有科學而嚴謹的掌控。
趙浚凱屬於穩扎穩打型,擅長戰爭戲和控製成本,選材獨特,不追求做大,注重投資回報率和高性價比,在合適投資區間,在不同題材里,把演員、編劇、電視台、作品賣點等,進行動態組合,維持較好的盈利水平。
在電視劇領域,趙浚凱是少有身兼導演、製片、編劇、監制的操盤手,沒有他,就不會有重播了幾百次的《亮劍》,這也是趙浚凱叫響戰爭題材第一人的標桿之作。2000年至今,趙浚凱以不同身份推出的作品有80多部,均獲得收視率和投資回報的成功。
作為海潤影視副總裁及核心股東,趙浚凱肯定是中國最具商業價值的電視劇操盤手之一,其近五年作品平均投資回報率超過150%。趙浚凱接受媒體專訪自我評價道:「我屬於穩扎穩打型,不是能省錢就能賺錢,也不是高舉高打就能做強,電視劇有很多動態的東西要把握好,不同組合門道很深,回報差別也很大。」
作為中國最具商業價值的電視劇導演之一,趙浚凱具備了以下條件:一是判斷力,講一遍他就能判斷,可不可以做,大做還是小做;二是實操力,項目啟動後,從哪個角度先切入,從哪個步驟先進入,先找哪撥人鋪墊,目標是哪家電視台,要有特別清晰的概念;三是創新力,不能反復復制自己成功的模式,續集一般都不如原創。創新不是把一切全部打碎重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加入別的元素;第四是資本運作,資本不是融資,是分配多少給演員,給製作,給宣傳,給銷售,也要特別清晰;第五是對政策有清晰判斷和前瞻性。 ·羊城暗哨(詞條2)(2006) ·夜奔(詞條2)(2007) ·大地(詞條9)(2007) ·排球女將(2007) ·震撼世界的七日(2008) ·滄海(詞條2)(2008) ·戰士(詞條7)(2009) ·平原槍聲(2009) · 烈火紅岩(2009) ·天陣(詞條2)(2010) ·斷刺(2010) ·驚雷行動(2011) ·走出硝煙的女人(2011) ·詭案組(詞條2)(2011) ·狙擊部隊(2012) ·武工隊傳奇(2012) 大刀記(2014)搜索連(2015) 我叫苗金花(2015)

『貳』 表演藝術家楊在葆去世引得大家紛紛紀念,怎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行為藝術、表演藝術,是指通過身體、物體等表演的方式來傳達某種藝術,這不同於直接的商品藝術或者說視覺藝術,商品藝術和視覺藝術往往是實體的藝術品或者呈現在電腦上的2D/3D藝術設計,並不涉及直接展示給看客的“表演”環節。

1985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代理市長》,在片中飾演敢為人民說實話、辦實事的代理市長蕭子雲,他憑借該片獲得第9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86年,執導由溫錫瑩、田華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黨小組長》。

1988年,與劉曉慶共同主演改編自曹禺同名話劇的劇情電影《原野》,在片中飾演粗野剛烈、勇於反叛的仇虎。1998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昨日的承諾》。2002年,由其出演的戰爭電影《綏遠之光》上映。2003年,出演由虎子執導的犯罪劇《終極目標》。2007年,在古裝劇《卧薪嘗膽》中飾演吳王闔閭。

『叄』 德雲社大褂分等級嗎為什麼郭德綱於謙岳雲鵬孫越的大褂有刺綉,別人的都是光禿禿的

客觀來說應該是分等級的,這一點通過對商演的觀察就能夠發現,且不說郭德綱作為一家之主可以隨意選擇大褂的材質和做工,岳雲鵬作為近些年來德雲社旗下僅次於師父郭德綱的演員,在不同的演出場合中所穿的大褂也都有著明顯的身份象徵,無論是精緻的布料還是栩栩如生的刺綉,都是其他演員的演出服裝中所無法體現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大褂的樣式還是出場順序,都是對演員能力和實力比較直觀的體現,或許別的相聲班社沒有這樣的規矩或者登記之分,但是德雲社畢竟有著數百人的演員陣容,因此加以劃分還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官方始終沒有給出明確解讀,才導致演員和觀眾之間產生了相對激烈的爭論。

『肆』 郭澄清的作家之路

郭澄清是20世紀50-70年代主流文學的典型性高端作家。所謂典型性高端作家,就是最具有那個時代主流文學氣質、特徵,並具有一定文學影響的作家。由於意識形態的嚴格要求和規訓,這類作家總是充滿激情地尋求自我和時代的共鳴,最大程度將自己的感受溶入時代普遍認同的價值規范之中。或者說,這類作家對「自我」這個詞根本就無法接受,他們具有一種近乎天賦性的才華,能夠壓抑自己,並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無間隔地轉化為意識形態的象徵系統。這正如賀敬之區分「大我」與「小我」的關系一樣。他們能夠使「小我」變成「大我」。這種轉化的能力也許和這類作家經歷及其心理特徵有關。另一方面,從文學上看,這種主流高端作傢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在意識形態嚴格限制之下,他們達到了他們所能夠達到的美感,並在他所屬的那個時代獲得巨大的成功。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能完全忽略這種美感。郭澄清就屬於這類作家。
郭澄清是50年代初開始寫作的,大體上可以算作是1949以後的作家。在六十年代郭澄清便已經成為文壇上令人矚目的青年小說家了。在文革前,他已經出版短篇集4部。當時全國性的短篇小說選集幾乎沒有不選他的小說的。據吳開晉回憶,1965年11月,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團中央、文化部召開「全國青年作家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時,郭澄清與李准、浩然、胡萬春、王汶石、茹志鵑等7人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受到大會的表彰。[1]他的《社迷》、《社迷傳》、《黑掌櫃》等受到廣泛的好評。《黑掌櫃》被復旦大學出版的《文學寫作》(胡裕樹主編,1985年)列為範文。1975年郭澄清發表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是文革後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中的佼佼者,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當時全國許多電台播放《大刀記》。即使在今天,《大刀記》仍然在許多人的心中存有深刻的印記。 郭澄清是山東文壇短篇小說創作的領軍人物,是山東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與馮德英、劉知俠齊名的山東抗戰小說作家,也是繼趙樹理、孫犁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中國短篇小說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1952年,郭澄清開始從事業余文藝創作,1970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1976年5月患腦血栓,半身癱瘓,但仍以驚人的毅力筆耕不輟。他一生創作甚豐,著作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100多篇、散文30餘篇、詩歌400餘首、報告文學30餘篇,此外還有人物速寫、評論、短論等,共計400萬字左右。其中,尤以1975年他在煤油燈下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最為著名,《大刀記》是中國唯一一部描寫魯北平原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歌頌了魯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和輝映千秋的歷史功勛,《大刀記》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全國20餘家省市電台連播,後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連環畫、評書等,收入《中國小說辭典》、《中國長篇小說辭典》,並譯成多種外文。他的詩歌《北京太陽暖心房》被《人民日報》、《詩刊》轉載,並譜成歌曲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節日中廣播,被授予優秀作品特別獎;詩歌《鐵頭和駱駝的故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並被授予一年一度的優秀作品獎。他的短篇小說《黑掌櫃》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被收入多種全國性刊物、選集中,中央、山東、河北等廣播電台將其改編為廣播劇,《中國之學》在英文版轉載。同時,他還著有長篇小說《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影響較大,其創作成就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賞。在郭澄清的帶動和影響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988年,郭澄清被評為文學創作一級職稱。
郭澄清深深根植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小說質朴、渾厚,作品多取材農村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農民,描繪他們的言行、氣質與精神品格。他致力於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描述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歷史與社會內容。郭澄清是代表時代、反映時代的作家,他總是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審視、思考當時的社會,力求從總體上塑造時代人物,概括社會生活風貌,用大手筆藝術地描繪時代。他所塑造的梁永生、孟琢磨等幾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紮根在歷史與現實的沃土之中,並成了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文學家詞典》、《中國現代文學家詞典》、《中國現代作家傳略續集》、《中國作家筆名探源》和中國現代文學館都收錄有他的傳記、著作書目和照片等。 郭澄清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步入文壇,至1989年去世。其中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壇停滯、荒蕪歲月。他真正能夠創作的時間不足30年。他除了寫出短篇小說四集,還創作了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以及長詩《黑妻》等作品。還有未寫完的歷史人物小說《紀曉嵐演義》。足見他創作的刻苦、勤奮。他既寫解放後的農村生活,反映農民的心聲,又寫解放前的人民革命戰爭,反映人民群眾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時間跨度很大,是當時國內能夠在這兩個領域都寫出成功作品的少數作家之一。也是那個時代創作成果相當豐碩的作家之一。在中國當代文壇,像郭澄清這樣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他一生作品甚豐,共創作出版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中篇小說集1本,創作短篇小說100多篇、散文30餘篇、報告文學30餘篇、詩歌400餘首,此外還寫了許多通訊報道和民謠。其中,有些作品被譯成外文介紹到國外,長篇小說《大刀記》最為著名。

『伍』 哏字的意思是什麼

「哏」字的意思是:

[ gén ]

1.滑稽,可笑,有趣:這話真哏。

2.滑稽有趣的言語或動作:逗哏。捧哏。

[ hěn ]

1.古同「狠」,凶惡的樣子。

2.古同「很」,非常。

組詞:

逗哏、抓哏、臟哏、哏哏、哏兒、捧哏、哏都、哏絕、哏絕、無事哏、惡哏哏、沒事哏、沒是哏

詞語解釋:

1、哏兒

有趣;滑稽。

《全國優秀短篇曲藝集·辦喜事》:「娘家雖然沒挑禮兒,還說這事辦得哏兒。」袁靜《伏虎記》第十五回:「﹝張振武﹞不知不覺把天津衛的土話都端出來了:『哎喲喲,真哏兒,真哏兒呀!』」

2、逗哏

用滑稽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七章:「在他們說笑逗哏的同時,梁永生在那邊還為吃飯的問題跟別人糾纏著。」《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醫生逗哏地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應改為『一日之美在於晨』。」

『陸』 大刀記演員

大刀記中小紅的扮演者是馬文惠。

根據寧津作家郭澄清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改編。為了體現鄉土抗戰的真實性,還將寧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蹺、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實的狀態還原。

《大刀記》與其它抗戰劇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該劇是部「接地氣」的作品。該劇真實反映的是魯北農民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抗戰歷史,鮮明的人物形象,真實的武器和抗日戰術。

另外,導演要求所有演員的每一句台詞必須講山東土話,如此精益求精的態度,更體現了導演及主創群體對《大刀記》注入的熱情和誠意。

『柒』 大刀記的創作歷程

長篇小說《大刀記》共三部,120萬字,1975年出版。。《大刀記》正是郭澄清回到家鄉寧津縣時集鎮郭皋村創作完成的。
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農家土屋,一張搖搖欲墜的八仙桌和一盞煤油燈,一個自製的簡易書架,這就是郭澄清創作《大刀記》的地方。
長篇小說《大刀記》描述了魯北人民在舊社會受盡了封建欺壓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血淚歷史,塑造了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欺壓、推翻黑暗的舊社會,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小說出版後即風靡全國,成為影響7億人的文學經典。郭澄清,1929年11月13日生於山東省寧津縣郭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受盡了舊社會的苦難,親眼目睹了日寇侵略者殘害中國人民的暴行。1947年他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自1955年開始,郭澄清便開始公開發表作品。1971年的春天,郭澄清放棄了濟南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回到寧津縣時集鎮郭皋村開始了長篇小說《大刀記》的創作。剛剛回到老家的郭澄清,沒有房子,為了創作,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房子。「回來以後,也沒有房,他個人琢磨著修了三間房,俺們村有個順口溜就是,『澄清修房土打牆,沒磚沒瓦也沒梁,睡覺兩頭頂著牆』。」時集鎮郭皋村村民郭金忠說。劇本大都取材於當地真實故事「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當年父親創作長篇小說《大刀記》的素材,主要是他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他早年從一些知情經歷者那裡獲得的。」郭澄清之子郭洪林介紹說,「老八路」閻成和他家住一個院里,「父親有時間除了和閻成下兩盤棋,更多的是有意地與閻成這個『老八路』談論一些當年抗戰時期的事情。閻成在抗戰時期經歷過很多艱難險阻,在他身上也發生過許多險奇的故事,父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創作長篇小說 《大刀記》時,將閻成當年親身經歷的『死裡逃生』真實的險奇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創作成為《大刀記》第二卷中的《重返寧安寨》一章。《大刀記》第三卷中《奪槍》一章,是參考寧津抗戰時期發生的八路軍戰士崔景生奪槍的真實故事。」郭澄清回家創作《大刀記》期間,對每個鄉親都禮貌相待,從沒有因為文學創作艱辛而對周圍的人亂發脾氣,正因為如此,他在村裡的人緣極好,白天上門拜訪的客人絡繹不絕。每當家中來客人,郭澄清無論將《大刀記》寫到哪個環節,都會停下手中的筆,熱情地出來迎接客人,和鄉親們聊天交流。郭澄清為創作《大刀記》經常騎自行車到處采訪,每次采訪回村時,他在離郭皋村500米的鄰村推著自行車,看見人就熱情地打招呼,在村民面前從來都是笑呵呵的。歷時4年多帶病堅持創作完成郭澄清專注於創作,但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當時他回家的時候,身體已經有慢性闌尾炎、肺結核、陳舊性心肌梗塞等多種疾病,但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郭澄清仍然沒有放棄文學創作,並開始了他的長篇小說《大刀記》的創作。」73歲的郭治明曾是郭澄清的保健醫生,曾與郭澄清前後鄰居。1961年,郭治明在國家「巡迴醫療」的號召下,當起了郭皋村的「赤腳醫生」,負責村裡600多人的身體健康,回家創作《大刀記》的郭澄清就在其中,他每天去郭澄清家兩次為他做健康檢查。郭澄清忍受著時常發作的病痛,不分晝夜地進行文學創作,病情發作時,就服急救葯品,然後又投入到創作中去。他經常通宵達旦搞創作,困了就用喝茶、吃辣椒、冷水澆頭的辦法來刺激自己打起精神。經過四年多的艱苦文學創作,1975年秋天,長達120萬字的三部長篇小說《大刀記》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山東人民文學出版社同時出版發行。長篇小說《大刀記》的成功問世,轟動了全國各地,並且得到了廣泛好評,而且很快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大刀記》電影公映,山東人民廣播電視台也推出了《大刀記》評書節目,各地還演出了《大刀記》話劇,出版了許多《大刀記》連環畫等。其中小說先後發行400萬套,連環畫發行3000多萬套,評書也在全國20多家省級電台連播,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依然在影響著我們。

『捌』 <大刀記>主題歌是什麼名字

《大刀記》是我市著名作家郭澄清的成名作,寫作於1974年,1977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主演有楊在葆、仲星火、李緯等。主題歌名叫《運河兒女心向黨》,演唱者是著名民歌演唱家吳萍。
《運河兒女心向黨》歌詞: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
地下的運河水清清
自從來了共產黨
夢里也要笑幾聲

千里平原春風暖
萬年枯樹發了青
運河兒女心向黨
毛主席是咱大救星!

《大刀記》是我國唯一一部描繪魯北平原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她歌頌了魯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和輝映千秋的歷史功勛。

郭澄清(1931-1989)原名郭成清,山東寧津人,歷任《寧津日報》總編輯、山東省文

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藝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省政協委員。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大刀記》於1975年出版,後改編成的電影、連環畫、評書、話劇,使郭澄清聞名於世。

再版的《大刀記》由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作序,朱德發、吳開晉、任孚先、吳義勤等著名評論家撰寫評論文章,他們一致認為,郭澄清是山東文壇短篇小說創作的領軍人物,是山東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與馮德英、劉知俠齊名的山東抗戰小說作家,也是繼趙樹理、孫犁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中國短篇小說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李珊 隋曉燕)

『玖』 郭澄清的人物生平

郭澄清(1929-1989), 當代著名作家,山東寧津縣人。
1929年11月13日,生於山東省寧津縣郭皋村。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學畢業。歷任小學教師,中共地下工作人員。
1956年,任《寧津日報》副總編兼《激流》文藝月刊主編。後歷任縣廣播站站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時集公社黨委副書記,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文化局黨組成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展望出版社特邀編委,亞洲文化開發中心顧問等職務。
1952年,郭澄清開始從事業余文藝創作。
1970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
1976年5月,患腦血栓,半身癱瘓,但仍以驚人的毅力筆耕不輟。
1989年,郭澄清病逝。
他一生創作甚豐,著作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作品有的被改編成電影、廣播劇;有的被譯成外文,介紹到歐洲各國。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影響較大,其創作成就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賞。他生前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政協委員,曾任山東省創作辦公室主任、中國作協山東分會副主席等職。 當郭澄清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邁開創作步伐的時候,他的腳跟就是扎實的,步伐就是穩健的。激越的情懷,愛憎分明的情感,充溢在作品中。他從日新月異的生活中采擷提煉著生活的真諦和藝術的絢麗。
進入20世紀60年代。郭澄清這個時期的作品,嚴格信守堅持著現實主義原則,追求著對人物和事件的細節性描繪及對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同時又探索、深化、發展著現實主義。他把對現實生活、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對文學藝術美的追求結合起來,注重對新的表現手法的吸取和融會,而不去表層的獵奇逐異。他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審視、燭照、把握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整體,從總體上概括社會生活風貌,塑造典型形象。郭澄清筆下的人物多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將自己的激情和關注放在農民身上,他對農民有難以割捨的親情,他體味到農民昔日的深重災難,更描繪著農民在新時代的新的步伐、新的品格、新的感情。作者以生花的藝術妙筆,啟開人物的心扉,使讀者領略人物的心靈美。郭澄清善於把人物外在形態的描繪和內心的揭示有機結合起來,把人物的心理發展過程放在環境變化、事件發展過程之中,在社會動態系統中表現人物心態。
郭澄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對這種美德在新時代的體現有深刻的研究。這種審視生活的道德角度,決定了他對美好道德負載者的熱情謳歌和對其境遇的表現。郭澄清的這種傳統的「民本精神」和新時代新思想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體現,顯示出他思想的深邃、高度責任感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這正是他的人物感動人、激勵人、催人奮進的力量所在。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公社在農村中消失了,但這不能削弱那些「社迷」們的價值和意義。一是郭澄清是堅持了現實主義,忠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面貌和人物;二是人物形象的核心是其氣質、精神、品格,作品中的事件環境只是氣質、精神、品格的載體,事過境遷並不影響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的繼續發揮。
作者善於在細微之處見精神,在精細的描摹刻畫中,展示人物的思想脈絡和心律跳動,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郭澄清是短篇小說創作的大家,他創作短篇小說,駕馭自如,游刃有餘,精於構思的剪裁,但不留斧鑿痕跡,渾然天成。他深諳古典小說之三味,又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從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出發,充分運用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抓住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深刻地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真味,作品簡潔明快,清澈透底,猶如行雲流水,扣人心弦。

閱讀全文

與電影演員郭澄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