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電影演員張永壽

電影演員張永壽

發布時間:2022-08-16 17:10:11

⑴ 老演員趙勇手

老演員張勇手
張勇手原名張宗瑞(後改名為張永壽),1934年出生在山西汾陽,從事電影工作後定名為張勇手。父親是農民,窮得叮當響,娶一寡婦女子,五十九歲時生下張永壽。三歲那年,父親去世。1948年汾陽解放,年僅14歲的他參軍,先在徐向前任校長的「晉公中學」就讀,後選入六十軍文工團。從太原戰役到成都解放,一邊戰斗一邊宣傳。最初演出實踐在《白毛女》中打鑼鼓,《鋼鐵戰士》中拉大幕。16歲在《劉胡蘭》和《兄妹開荒》中扮演角色,初步顯示出表演才能。

1950年入朝參戰,兩次立功受獎。1953年回國,1956年任文工團演出隊長。曾在影片《柳堡的故事》中試鏡,於是在八一廠掛了號,1958年正式調入。相繼在《黑山阻擊戰》(連長王海龍)、《英雄虎膽》(參謀耿浩)、《縣委書記》(民兵虎子)、《海鷹》(水手長李雄)、《赤峰號》(艦長鐵海雄)、《林海雪原》(參謀長少劍波)、《奇襲》(連長方勇)、《哥倆好》(班長雷利金)、《分水嶺》(復轉軍人)、《打擊侵略者》(游擊隊長金哲奎)、《地道戰》(區長趙平原)、《南海風雲》(政委梁崇海)、《二泉映月》(地下黨趙先生)、《啊,搖籃》(旅長肖漢平)、《飛行交響曲》(師長趙輝)等影片中任主要角色。參演《哥倆好》、《霓虹燈下的哨兵》、《淮海大戰》等話劇,為《啊,海軍》、《日本海大海戰》、《凱旋柱》、《吳哥的陰影》、《中途島之戰》等十幾部外國影片配過音。張勇手面容剛柔相濟,目光炯炯有神,以扮演英俊瀟灑軍人形象著稱。當年,他和本廠王心剛、上影馮喆、長影龐學勤,並稱為電影界「四大英俊小生」。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導演過《彩色的夜》、《祁連山的回聲》、《沉默的冰山》、《柏油路上的戰爭》等影視片。其中《祁連山的回聲》獲1984年度優秀影片二等獎。90年代及後,參演過《征服死亡地帶》(副司令)、《海之魂》(艦隊司令)、《橫空出世》(上將)、《十月流星雨》(老漢)、《驚濤駭浪》(政委)、《鐵血奇兵》(謝振華老年)、《大愛無垠》(華益慰)、《尋找成龍》(外公)等影片。還有《省委書記》、《夢斷紫禁城》、《啼笑姻緣》、《水滸傳》等十幾部電視劇。2009年獲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特別榮譽獎。

⑵ 揚州的名人有哪些

1、袁江

袁江(1662年—1735年),字文濤,號岫泉,清代著名畫家。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侯。袁江是我國繪畫史上有影響的畫家之一,原為宮廷畫家,轉工山水樓閣界畫。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樓閣工整山水當以袁江最有名。

當時還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齊名。他們兩人曾受揚州的山西鹽商的聘請,到山西作畫,作品在北方流傳較多。他擅畫山水、樓台、師法宋人。山水畫主要學宋代閆次平,畫石多鬼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他的繪畫素材多為古代宮苑,尤長於界畫。

2、江上青(革命先烈)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蘇揚州人,出生於一個中醫兼職員的家庭。1927年考入南通中學高中部,受劉瑞龍、顧民元革命思想影響,當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動武裝襲擊,壯烈犧牲,時年28歲。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3、楚青

楚青(1923年3月—2016年2月21日),原名詹永珠,祖籍江蘇省揚州市。 父親詹克明是一位銀行家。於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18歲的楚青與34歲的粟裕在新四軍司令部結為終身伴侶。2016年2月21日上午10時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4、趙丹

趙丹(1915年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原名趙鳳翱,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1932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琵琶春怨》,從而開始了電影生涯。1937年,主演劇情電影《十字街頭》。1939年,主演劇情電影《中華兒女》。1945年,執導了茅盾的話劇《清明前後》。

1949年,憑借劇情電影《烏鴉與麻雀》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1950年,主演劇情電影《武訓傳》。1957年,主演劇情電影《海魂》。

1958年,由其主演的傳記電影《林則徐》上映。1965年,主演劇情電影《烈火中永生》,這是他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1980年10月10日,趙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終年65歲。1995年,趙丹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男演員獎。2005年,趙丹獲得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獎

5、庄則棟

庄則棟(1940年8月25日—2013年2月10日),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生於江蘇省揚州市,自幼喜愛乒乓球運動,14歲加入北京市少年宮業余體校乒乓球小組,1957年,入選北京市乒乓球隊,同年參加全國比賽。

1959年,入選中國青年乒乓球隊;庄則棟曾獲得第26—28屆世乒賽男子單打冠軍,是20世紀60—70年代中國男子乒乓球隊主力隊員之一;1971年4月,在日本參加第31屆世乒賽期間,冒著風險,結交美國運動員Glenn Cowan,打開了中美兩國友好的大門。

曾任國家體委主任,中共十屆中央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2月10日,在北京佑安醫院去世,享年73歲。

⑶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

TOP.1 郭蘭英
郭蘭英,1929年12月出生,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女高音歌唱家。籍貫是山西平遙縣,主演了《秦香蓮》、 《李三娘挑水》、《..[詳細介紹]
票數:206 人氣:366
投票

TOP.2 孫道臨
2007年12月28日,中國著名電影演員、表演藝術家,1921年生於北京,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參與了《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詳細介紹]
票數:130 人氣:347
投票

TOP.3 秦怡
秦怡(1922.1.31——)女,中國著名演員、藝術家。2009年10月17日獲得第18屆金雞百花終生成就獎。代表作品: 《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詳細介紹]
票數:114 人氣:247
投票

TOP.4 陳強
陳強1918出生,原名陳慶三,籍貫河北寧晉徐家河,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是著名演員陳佩斯的父親。陳強從藝數十年,參演多部歌劇和影片..[詳細介紹]
票數:98 人氣:248
投票

TOP.5 王心剛
王心剛,遼寧大連人,1932年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被稱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有很多的作品,並且獲得了很多的榮譽。代表作有..[詳細介紹]
票數:95 人氣:283
投票

TOP.6 王曉棠
王曉棠( 1934─) ,演員,導演,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2001年王曉棠自編自導的《芬芳誓言》,再次榮獲當年度《大..[詳細介紹]
票數:93 人氣:264
投票

TOP.7 謝芳
謝芳,原名謝懷復,原籍湖南益陽,生於湖北黃陂,1935年年11月1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謝芳是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雖然扮演的..[詳細介紹]
票數:86 人氣:208
投票

TOP.8 張勇手
張勇手,原名張永壽,電影演員、導演。山西汾陽人。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十八兵團隨營學校學習,1958年後相繼在《英雄虎膽》、《縣..[詳細介紹]
票數:82 人氣:312
投票

TOP.9 田華
田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劉天花,1928年8月3日出生。電影「白毛女」被選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兒,這是她第一次登上銀幕,憑借著自..[詳細介紹]
票數:80 人氣:213
投票

TOP.10 王昆
王昆,我國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河北人。她1937年赴晉察冀邊區參加革命,1945年在歌劇《白毛女》的首場演出中扮演喜兒。代表作品有《南泥..[詳細介紹]
票數:77 人氣:170
投票

TOP.11 郭振清
郭振清 1927年生於天津。電影表演藝術家。畢業於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先後為天津總工會文工團演員,天津藝術劇院演員,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詳細介紹]
票數:77 人氣:196
投票

TOP.12 張瑞芳
張瑞芳(1918年6月15日—2012年6月28日),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原籍北京,生於河北保定。塑造了新中國電影經典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詳細介紹]
票數:77 人氣:194
投票

TOP.13 於洋
於洋(1930.10.4-) ,原名於延江,祖籍山東龍口市。中國影視演員、導演。主要作品有《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大浪淘..[詳細介紹]
票數:71 人氣:172
投票

TOP.14 劉江
劉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1925年生於遼寧遼陽。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部隊文工團員、分隊長、副隊長等..[詳細介紹]
票數:66 人氣:207
投票

TOP.15 葛存壯
葛存壯,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著名演員葛優的父親。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為觀眾奉獻了眾多經典的反面角色,..[詳細介紹]
票數:63 人氣:191
投票

TOP.16 李仁堂
李仁堂(1930.2.28—2002.6.24),中國話劇、電影演員。原籍山東諸城郭家屯鎮,早年在北京讀書。主演的影片有《元帥之死》、《子夜》等。..[詳細介紹]
票數:63 人氣:145
投票

TOP.17 程之
程之(1926.2.3-1995.2.14)電影、話劇表演藝術家,演員程之的父親。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詳細介紹]
票數:56 人氣:152
投票

TOP.18 於藍
於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一部《烈火中永生》,讓億萬觀眾記住了於藍這樣一個名字。除了江姐以外,《龍須溝》里的北京舊式勞動婦女程娘..[詳細介紹]
票數:56 人氣:168
投票

TOP.19 黃宗洛
黃宗洛(1926.9.26-2012.6.30),原名黃宗河,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大哥黃宗江是著名劇作家,三姐黃宗英是..[詳細介紹]
票數:56 人氣:159
投票

TOP.20 項堃
項堃(Xiang Kun,1915-2009),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原名王象坤。原籍山東德州市,1937年開始從事電影..[詳細介紹]
票數:55 人氣:192
投票

TOP.21 方化
方化,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1945年始,先後在東北電影公司,東北劇社,大黃河歌劇團,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任..[詳細介紹]
票數:48 人氣:238
投票

TOP.22 李默然
李默然(1927-2012.11.8),原名李紹誠,生於黑龍江省尚志縣,1947年正式開始演藝生涯,1962年因在影片《甲午風雲》中出演愛國將領鄧世昌贏..[詳細介紹]
票數:48 人氣:135
投票

TOP.23 陳述
陳述(1920-2006)演員,原名陳致通,浙江省上虞縣人,生於上海。陳述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演員,陳述以扮演反派角色出名,陳..[詳細介紹]
票數:44 人氣:151
投票

TOP.24 趙丹
趙丹(1915-1980),原名趙鳳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祖籍山東肥城,出生於江蘇揚州,長大在江蘇南通。1937年主演《十字街頭》和《馬路天..[詳細介紹]
票數:30 人氣:142

⑷ 60年代《林海雪原》中少劍波在真實生活中是一個怎樣的人

仰望藝術的星空,可謂群星閃耀、星河燦爛,而那些恆久定格在人們心中的文藝精品和經典形象,是一個卓越的演員最亮麗的名片。

這位演員是八一廠的大帥哥,還是劉曉慶、唐國強、倪萍等人的恩師,他曾飾演《林海雪原》中的少劍波等經典角色,他就是著名演員兼導演張勇手先生。

⑸ 記得《奇襲》方連長嗎《林海雪原》演少劍波,耄耋之年近況如何了

3月17日,一位網友發布了一篇關於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張永壽的畫外音文章,寫道:「張永壽一直是影迷喜愛的電影明星……當時,《奪寶奇兵》是為數不多的幾部公開發行的電影之一,因為這部電影很好,而且看過很多遍,我想起了那個扮演連長的英俊演員。但是當時電影里沒有演員名單,所以我是由一個成年人介紹的。他的名字叫張永壽,所以我記得他在電影《奪寶奇兵》里演過……」

從娛樂的角度來看,張詠之手的人氣的確不如王新剛、余陽等人高,但他塑造的經典人物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他的人氣。

是的,張勇的手身上有一種天生的軍人氣質,從幾十年的藝術創作中,塑造出了英俊勇敢的中國軍人形象,給廣大觀眾帶來了震撼。

張Yongshou贏得了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17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終身成就獎,2020年,也贏得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對抗美國援助朝鮮戰爭70周年」紀念獎章。

張已經87歲了。幾年前,他和他的妻子,八一工廠的著名化妝師張家茂,在北京懷柔縣聖唐嶼買了一間普通的農舍。他在那裡釣魚、遛鳥、種花果樹,過著低調而舒適的生活。

附近的老鄉本來整天都不明白這是什麼人,但看了央視的一檔特輯後,才知道這位「老張」是大明星。

⑹ 作文:身邊的藝術

剪紙的文化背景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 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 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 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 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 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 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唐代李遠《剪綵》詩寫 道:「剪綵贈相親,銀 綴鳳真,雙雙御綏 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願 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發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在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許多工藝美術應運而生,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術家。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 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藝術的特點與風格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朴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朴實無華的精神。歸納前人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揚州著名剪紙老藝人張永壽根據地長期的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瞭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朴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4.色彩單純、明快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5.刀法要」穩、准、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於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於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准確。在刻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准,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接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這里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下面具體談一下這兩種刀法的運用。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發,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 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中國民間剪紙的歷史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兩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南北朝對馬團花。南北朝對猴團花.南北朝金銀花團花。南北朝菊花團花。南北朝八用形團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人勝」剪紙。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圖案是鏤空花樣。
③自漢至唐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河南省鄭州出土的唐代金銀平脫鏡(直徑36.2cm)
④現藏於日本正倉院唐代的「人勝」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長沙出土的漢代金箔刻花圖樣。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紙流傳下來的入少,北京故宮博物院坤寧宮,室內頂棚和宮室兩旁過道壁間均用白紙襯托出黑色龍鳳雙喜的剪紙圖樣。
剪紙在有關史籍中的記載:
唐朝 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
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也是寫此。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詩雜鈔》中寫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餘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後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剪紙藝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還訂林文輝。廣州建德縣志雲:「林文輝,字綱齊,剪紙為字,飛動如龍蛇,點差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易薪米以自給,人稱之曰剪」楊誠齊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說他「取義山經年別遠公詩,用青紙剪字,什米元章體逼真」。
剪紙的題材
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既反映現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剪紙藝術的題材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人民那種朴實、純真的思想感情。
剪紙題材的范圍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際生活題材 因為剪紙的作者大多來自農村,所以她們的作品題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實際生活,如喂雞、養豬、牧羊、放牛、騎驢趕車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業,參加田間勞動,有的直接表現自己伺養的家禽、家畜,如雞、鴨、鵝、牛、馬、羊、駱駝、狗。貓等。也有的表現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植物,如: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水仙,還有各種瓜果、蔬菜等。因為這些題材都來自生活,所以剪紙作品表現的內容生活氣息就十分濃厚。
2.吉慶寓意的題材
民間剪紙在題材上的一大特點是採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諧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現手法。比如花公雞,就在公雞身上刻兒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幾朵梅花;刻上蓮花和鯉魚就寓意「連年有餘」,這里以蓮諧「連」,以魚諧「余」。
諧形法——將某一形象進行簡化作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雲彩,就表示是天空,刻上一朵雪花,就表示是冬天下雪了。
象徵法——借某一物象來表示一個概念,使人產生聯想。如桃子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鴛鴦象徵愛情、松樹象徵長青不老、牡丹象徵富貴、喜鵲登梅象徵喜事臨門……
3.戲曲人物和傳說故事
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通過戲劇等形式在全國各地廣泛地流傳著,人們不僅相互傳誦著,而且還用剪紙這一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愛與憎。如越劇之鄉的江浙一帶,民間剪紙在題材上大部分取材於當地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紅摟夢」、「西廂記」等故事的情節。京劇的發源地在北京,岡此,京劇險譜剪紙就以臨近北京的蔚縣最為著稱。此外諸如「八仙過海」、「上八訕」,」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老鼠嫁女」等民間傳說故事更是剪紙普遍表現的題材。
剪紙藝術作品的鑒賞
真正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是具有一定標準的,如何來鑒賞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呢??
1、刀味與紙感
一幅優質的剪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剪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性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了,用刀在紙上摹仿版畫刻出來的剪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紙、用剪子對著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剪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剪紙應該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2、玲攏剔透
剪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3、強調裝飾
一幅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系,剪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4、變形誇張
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著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丑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悅目。
剪紙作品的保存
由於剪紙作品是通過剪刻鏤空後,由線條或塊面組成的圖案,牽一發將動全身,所以如何保存好剪紙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這里介紹幾種保存方法:
1、黑白剪紙的保存
如果作品篇幅不大,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將剪紙放在書本雜志中平放保存即可。假如是需要經常翻看的剪紙作品,最好從文具商店裡買一本相冊來保存,以免因經常翻動而損壞剪紙作品。如果你買的是帶粘膠的相冊,但你又不願意將剪紙粘死,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紙將剪紙同粘膠分離。
2、彩色剪紙的保存
彩色剪紙的保存主要是考慮防止褪色的問題。所以用來保存彩色剪紙的材料不宜選用吸水性強的紙張。最好是用繪圖用的拷貝紙或硫酸紙,這種紙吸水性極差,因此彩色剪紙的顏色一般不會被吸取。由於它又具有較好的透明度,用來保存剪紙也比較美觀。
3、大幅剪紙的保存
對於一些篇幅比較大的剪紙作品不宜採用捲筒式,否則剪紙的一些邊角容易折疊損壞,也影響美觀,理想的辦法是用瓦楞紙版夾住平放,這樣重新打開後剪紙作品平整無缺。比較長時間的保存還需注意防蟲咬。所以在存放剪紙的地方要放一些衛生球,以防蟲害。另外注意經常翻動,以利通風。在潮濕地區,梅雨季節還須加強防潮措施。
剪紙作品的裝裱
剪紙的裝裱一般可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鏡框式
一般市場上出售裝照片和畫片的就可以。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否則待鏡框掛起來後,剪紙往往會掉下來或移動位置,顯得東倒西歪不整齊。 托紙的顏色選擇主要看剪紙的顏色,起襯托剪紙的作用。比如剪紙是重顏色時,襯紙就要選擇淺色的,剪紙是淺色或白色時,襯色就要選擇重顏色。
2.紙版裝裱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 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3.卷軸裝裱
卷軸是裝裱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里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卷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梢媲美了。裝裱卷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4.壓膠裝裱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化工商店有售),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後用木架綳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乾。用這種方法裝裱後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復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老電影也有商業大片,《英雄虎膽》,美女特務阿蘭有哪四種結局

相對於藝術電影來說,商業電影有製作周期短、娛樂元素豐富等特點,說簡單了,就是娛樂性更強,老百姓更愛看。

和現在商業電影占據絕對主流地位不同,從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主旋律電影占據絕對統治地位,藝術電影填補其餘空白,商業電影寥寥無幾。

但還真就有一部可以稱之為商業電影的作品,這部電影娛樂元素豐富,劇情精彩吸引人,雖然披著主旋律電影的外衣,但從內容上看稱之為一部商業大片也沒毛病。

這就是著名軍事諜戰電影《英雄虎膽》。

一、《英雄虎膽》導演是希區柯克的粉絲

大家都知道《湘西剿匪記》和《烏龍山剿匪記》,以為當年打土匪主要都在湘西,實際上在解放初期,廣西十萬大山、九萬大山和六萬大山地區的土匪更為猖獗,這里的土匪數量眾多,破壞力很強,剿匪戰斗也更為激烈。

在剿匪戰斗中,有一位叫丁一三的文藝青年,根據自己在剿匪戰斗中的所見所聞寫了一個劇本《北侖河畔》,然後投給了八一電影製片廠。雖然丁一三日後成長為著名編劇,但彼時他創作的劇本還是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因此被編輯部棄用了。

相對來說,筆者更欣賞上文第二個結局,也就是阿蘭自殺。但是在筆者心中的最佳結局是:李漢光偷襲曾泰,曾泰受傷,關鍵時刻阿蘭拔槍擊斃李漢光,俘虜李月桂,拯救了曾泰。這樣,阿蘭就屬於戰場起義,將擁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筆者相信,換成現在的導演,應該會這么拍的。

⑻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誰演的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張勇手飾演的。

張勇手,1934年11月10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 中國內地演員、導演。1957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黑山阻擊戰》。1960年,主演剿匪電影《林海雪原》。1965年,在戰爭電影《地道戰》中飾演區長趙平原。

1974年,在戰爭電影《南征北戰》中飾演高營長。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南海風雲》。1982年,執導劇情電影《彩色的夜》。2014年,由其出演的現實題材電影《天河》上映。2016年,主演戰爭電影《南口1937》。2018年,張勇手獲得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8)電影演員張永壽擴展閱讀

張勇手主要作品:

1,《打擊侵略者》飾演:金哲奎,導演:華純。

2,《地道戰》飾演:趙平原,導演:任旭東。

3,《哥倆好》飾演:二班長,導演:嚴寄洲。

4,《林海雪原》飾演:少劍波,導演:劉沛然。

5,《奇襲》飾演:方勇,導演:許又新。

⑼ 老電影《南征北戰》「高營長」與「張連長」最終結局迥異令人慨嘆

作為「老三戰」電影的名冠榜首,許多人對老電影《南征北戰》都非常熟悉的,耳熟能詳,尤其是正面一、二號人物高營長與張連長的印象尤為深刻。這兩個人物分別是由馮喆與劉沛然扮演的。

當時的馮喆已是是上海的著名電影演員,而劉沛然當時是部隊文工團借調來的,該片開始拍攝於1951年,當時的馮喆31歲,劉沛然是29歲,因為他嘴唇厚,有特點,被導演相中。

這二人在影片中搭戲,配合默契,成為電影中的經典搭檔。1952年拍完這部電影後,倆人就分手了,各自命運也都發生了變化。馮喆回了上海,繼續做他的演員工作。劉沛然呢,他的原單位文工團此時還在朝鮮,他想回去。偏巧,剛剛建廠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在網羅招集人才,他們看好了劉沛然,想留下他到八一廠。劉沛然做不了主:「不行啊,我得聽命令!」八一廠領導說:「這好辦,你先留下,剩下的事我們來辦!」這樣劉沛然就由部隊文工團正式調入了八一廠。

劉沛然調任八一廠後任編導,從此開始繼續他的電影生涯。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著名表演藝術家張勇手就是他親自招收的。張勇手也是部隊文工團的,參加過抗美援朝,中尉軍銜。當張勇手接到命令遠道乘火車來八一廠找到劉沛然應試時,劉沛然一看這位小伙英俊帥氣,就說:「行啊!你回去吧,回去拿行李到這兒來報到!」就這樣經過簡單的「相面」,張勇手就輕而易舉地調進入了八一廠。

張勇手原名張永壽,也是劉沛然給改的。劉沛然說張永壽這個名字太封建守舊,打在影片字幕上不好看,就叫張勇手吧!劉沛然獨立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6年的《黑山阻擊戰》,因為他親自參加了這次戰役,熟悉情況,因此影片拍得真實、生動。

老電影《林海雪原》,就是1959年劉沛然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的。《林海雪原》的成功,標志著劉沛然的電影創作藝術的成熟。片中少劍波是由張勇手扮演的。

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將改編籌拍同名小說故事片《林海雪原》列入拍攝生產日程,原計劃是拍攝上、下兩集。導演是老《南征北戰》扮演張連長的劉沛然。影片的上集是《大戰奶頭山》,下集為《智取威虎山》。後經過研究,先拍攝下集。該片得到了軍內上下的關注與支持。陳賡同志曾到劇組參觀指導。

然而影片上映之後,還是有些觀眾表示不太滿意,說看不懂。北京鋼廠和宣武鋼廠一部分幹部和工人的意見是「感到亂,感到情節和人物交代得不清楚……楊子榮上了威虎山之後,影片同時穿插了好些說別的事的鏡頭,有些亂」。電影《林海雪原》把一部分觀眾攪糊塗了,是因為上集的線索和人物關系在下集提出,而上集又沒有拍。沒拍上集的原因,導演劉沛然的解釋是預料拍了也超不過下集,索性不拍了。這或許只是原因之一。

劉沛然後來任八一廠的副廠長。2014年11月18日在京逝世,享年92歲。

相對於劉沛然的成長工作經歷,馮喆後來雖拍了一些優秀影片,如《桃花扇》、《羊城暗哨》等,但他後來的日子可謂是一塌糊塗,歷盡坎坷,非常不順,特別是個人生活。

1949年5月7日,馮喆和張光茹結為伉儷。張光茹是著名的川劇演員,因馮喆曾與黃宗英同居過,倆人婚後便產生裂痕。後來又因發生了「街頭追女」事件,致使張自主墮胎,不想要孩子,兩度懷孕流產。倆人長期分居,婚姻名存實亡。馮喆已決意與其離婚,就剩與其辦離婚手續了。

馮喆後來調到了後調入四川峨嵋電影製片廠,在其文革受批鬥、勞動改造期間,他與當地一位追慕他的小學女教師過著隱秘的「地下夫妻」生活。然而好景不長,這段感情有緣無分,非常短暫。

1969年6月2日,馮喆不幸辭世,年僅48歲。

⑽ 重賞之下`

張勇手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扣謎底「張勇手」)

中文名稱: 張勇手 又名: 張永壽 性別: 男 民族: 漢 生卒年: 1934--
張勇手 Zhang,Yongshou,原名張永壽 中國 男 (1934-- )演員。生於山西汾陽。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十八兵團隨營學校學習,不久被選送到文工團。1951年3月赴朝作戰。1957年應邀在八一電影製片廠故事片《黑山阻擊戰》中飾演,1958年後相繼在《英雄虎膽》、《縣委書記》、《海鷹》、《赤峰號》、《林海雪原》等片中飾演主要角色。1974年後任導演。其中《祁連山的回聲》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二等獎。還曾導演電視劇《柏油路上的戰爭》。
參與影片:
海之魂 (1997)
沉默的冰山 THE QUIET ICY MOUNTAINS(1986)
祁連山的回聲 THE ECHO OF QILIAN MOUNTAIN(1984)
彩色的夜 THE COLORFUL NIGHT(1982)
飛行交響樂 PILOT』S SYMPHONY(1981)
啊!搖籃 CRADLE(1979)
二泉映月 MOONLIGHT ON SECOND SPRING(1979)
南海風雲 (1976)
南征北戰 (1974)
打擊侵略者 (1965)
地道戰 (1965)
分水嶺 (1964)
哥倆好 (1962)
林海雪原 (1960)
奇襲 (1960)
赤峰號 (1959年12月)
海鷹 (1959)
縣委書記 (1958年12月)
黑山阻擊戰 (1958)
英雄虎膽 (1958)

閱讀全文

與電影演員張永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