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1929年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珍妮•蓋諾;
1930年第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碧克馥;
1931年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瑙瑪•希拉;
1932年第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杜絲勒;
1933年第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海倫•海絲;
1934年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35年第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克勞黛•考爾白;
1936年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貝蒂•戴維斯;
1937年第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路易絲•賴納;
1938年第1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路易絲•賴納;
1939年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貝蒂•戴維斯;
1940年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費雯•麗;
1941年第1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金格爾•羅傑斯;
1942年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瓊•芳登;
1943年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葛麗亞•嘉遜;
1944年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珍妮弗•瓊斯;
1945年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英格麗•褒曼;
1946年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瓊•克勞馥;
1947年第1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莉薇•黛•哈佛蘭;
1948年第2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洛麗泰•楊;
1949年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簡•惠曼;
1950年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莉薇•黛•哈佛蘭;
1951年第2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迪•霍利德;
1952年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費雯•麗;
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雪莉•布思;
1954年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黛麗•赫本;
1955年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蕾絲•凱利;
1956年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安娜•麥蘭妮;
1957年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英格麗•褒曼;
1958年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喬安娜•伍德沃德;
1959年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蘇珊•海沃德;
1960年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西蒙•西涅萊;
1961年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伊麗莎白•泰勒;
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索菲亞•羅蘭;
1963年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安妮•班克羅夫特;
1964年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帕德里夏•妮爾;
1965年第3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莉•安德魯斯;
1966年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
1967年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伊麗莎白•泰勒;
1968年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69年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70年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吉•史密斯;
1971年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倫達•傑克遜;
1972年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簡•方達;
1973年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麗莎•明奈利;
1974年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倫達•傑克遜;
1975年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艾倫•伯斯汀;
1976年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路易絲•弗萊徹;
1977年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費•唐納薇;
1978年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黛安•基頓;
1979年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簡•方達;
1980年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莎莉•菲爾德;
1981年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茜茜•斯派塞克;
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瑟琳•赫本;
1983年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麗普;
1984年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雪莉•麥克雷恩;
1985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莎莉•菲爾德;
1986年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傑拉丁•佩姬;
1987年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瑪特琳;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雪兒;
1989年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迪•福斯特;
1990年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傑西卡•坦迪;
1991年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茜•貝茨;
1992年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迪•福斯特;
1993年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艾瑪•湯普森;
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霍利•亨特;
1995年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傑西卡•蘭格;
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蘇珊•薩蘭登;
1997年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1998年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海倫•亨特;
1999年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格溫妮絲•帕特洛;
2000年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希拉里•斯萬克;
2001年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莉婭•羅伯茨;
2002年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哈莉•貝瑞;
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妮可•基德曼;
2004年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查理茲賽隆;
2005年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希拉里•斯萬克;
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2007年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
2008年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昂•歌迪亞;
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
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
2011年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娜塔麗•波特曼;
2012年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3年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勞倫斯;
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凱特•布蘭切特;
2015年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朱麗安•摩爾;
2016年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布麗•拉爾森;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奧利維亞·科爾曼;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蕾妮·齊薇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Ⅱ 奧斯卡的影後石頭姐當媽了!她的感情經歷究竟如何
3月25日,據外媒報道,奧斯卡影後“石頭姐”艾瑪·斯通已經於當地時間的3月13日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正式升級做媽媽。目前,孩子的性別還未經透露。孩子的父親是“石頭姐”的未婚夫戴夫·麥卡里都 。戴夫的職業是美國綜藝《周六夜現場》的節目製作人。兩人有可能就是因為合作而生情。無論如何,“石頭姐”與戴夫在2017年傳出戀情,感情穩步發展,在2019年便舉行訂婚儀式。雖然兩人至今還未領證結婚,但石頭姐還是在2020年懷上了戴夫的孩子,預計很快也會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第一次讓我對石頭姐印象深刻的電影是《愛樂之城》。石頭姐在片中飾演一名想做演員的小店員,她在電影中的舞蹈和表演表現都很出色。這是我第一次關注到她的外貌。她的外形很特別,與一般女藝人不同,但五官搭配起來卻是很和諧,很好看,讓她充滿一種別樣的味道。石頭姐也因在此片中的出色演出在2017年獲得了奧斯卡影後的桂冠,實力與美貌兼具的石頭姐拿獎確實是實至名歸。
Ⅲ 奧斯卡影後的歷屆名單
1928年第1屆 奧斯卡影後第一人珍妮特·蓋諾《七重天》
1929年第2屆 「美國甜心」瑪麗-碧克馥《賣弄風情》
1930年第3屆 影壇女神諾瑪·希拉《離婚者》
1931第4屆 大器晚成的瑪麗·朱斯勒《拯女記》
1932第5屆 美國劇院第一夫人海倫·海斯《戰地情天》
1933第六屆好萊塢的長青樹凱瑟琳·赫本《早晨的榮譽》
1934 第7屆 「移情別戀」的克勞黛·考爾白《一夜風流》
1935年第8屆 執著堅毅的貝蒂·戴維絲蓓蒂-戴維絲《危險的人》
1936年第9屆路易絲-賴納《歌舞大王齊格飛》
1937 第10屆 「彗星」影後露易絲·萊納《大地》
1938第11屆蓓蒂-戴維絲《紅衫淚痕》
1939第12屆 魅力永在的「亂世佳人」費雯·麗《亂世佳人》
1940 第13屆 能歌能舞、極具喜劇天才的金格·羅傑斯《女人萬歲》
1941 第14屆 好萊塢的靈魂瓊·芳登《深閨疑雲》
1942 第15屆 「最佳」夫人葛莉爾·嘉遜《忠勇之家》
1943 第16屆 一飛沖天的詹妮佛·瓊斯《聖女之歌》
1944第17屆 影壇瑰寶英格麗·褒曼《煤氣燈下》
1945 第18屆 「陰險女星」瓊·克勞馥《慾海情魔》
1946 第19屆 以纖柔甜美角色揚名的奧利維亞·德· 哈維蘭《風流種子》
1947 第20屆 意志堅強的絕色佳人洛麗塔·揚《農家女》
1948 第21屆 與第一夫人頭接失之交臂的簡·懷曼《約翰尼 貝林達》
1949年第22屆奧麗維亞-德哈維蘭《女繼承人》
1950 第23屆 劃過好萊塢上空的一道閃電朱迪·霍莉德《生於昨天》
1951第24屆費雯麗《慾望號街車》
1952 第25屆 厚積薄發的雪麗·布絲《回來吧,小謝巴》
1953 第26屆 人間天使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
1954 第27屆 明星王妃格蕾絲·凱利《鄉下姑娘》
1955 第28屆 羅馬的象徵安娜·瑪格納妮《玫瑰紋身》
1956第29屆英格麗-褒曼《真假公主》
1957 第30屆 事業婚姻兩得意的喬安妮·伍德沃德《三面夏娃》
1958 第31屆 「墮落的女人」蘇珊·海沃德《我要活下去》
1959 第32屆 叱吒風雲的西蒙·西涅萊《上流社會》
1960第33屆 色藝雙覺得伊麗莎白·泰勒《青樓艷妓》
1961 第34屆 基情與魅力的象徵索菲婭·羅蘭《兩個女人》
1962 第35屆 奇跡的創造者安妮·班克羅夫特《創奇者》
1964 第36屆原野鐵漢帕特尼西婭·妮爾《赫特》
1965 第37屆瑪麗.波賓絲朱莉.安德魯絲《歡樂滿人間》
1966 第38屆朱莉-克麗斯蒂《親愛的》
1967 第39屆伊莉莎白-泰勒《靈欲春宵》
1968 第40屆凱瑟琳-赫本《猜猜誰來吃晚餐》
1969第41屆芭芭拉-史翠珊《妙女郎》
1970 第42屆瑪吉-史密斯《瓊-布勞迪小姐的青春》
1971第43屆格林達-傑克遜《戀愛中的女人》
1972 第44屆簡-方達《克盧特》
1973 第45屆麗莎-明尼利《酒吧間》
1974 第46屆格林達-傑克遜《接觸社會》
1975 第47屆艾倫-伯斯汀《艾麗絲不再住這里》
1976 第48屆路易斯-弗萊徹《飛越瘋人院》
1977 第49屆費-唐納薇《廣播電視網》
1978 第50屆戴安-基頓《安妮-霍爾》
1979第51屆簡-方達《榮歸》
1980 第52屆 薩莉-菲爾德《諾瑪-蕾》
1981 第53屆西希-斯派塞克《礦工的女兒》
1982 第54屆凱瑟琳-赫本《金色池塘》
1983 第55屆梅麗爾-斯特里普《蘇菲的抉擇》
1984 第56屆雪莉-麥克琳《母女情深》
1985 第57屆薩莉-菲爾德《心田》
1986第58屆傑拉爾丁-佩奇《邦蒂富爾之行》
1987 第59屆馬莉-馬特林《失寵於上帝的孩子》
1988 第60屆雪兒《月色撩人》
1989 第61屆朱迪-福斯特《被告》
1990 第62屆傑西卡-坦迪《為戴茜小姐開車》
1991 第63屆凱西-貝茨《危情十日》
1992第64屆朱迪-福斯特《沉默的羔羊》
1993 第65屆埃瑪-湯普森《霍華德庄園》
1994 第66屆霍利-亨特《鋼琴課》
1995第67屆傑西卡-蘭格《藍天》
1996 第68屆蘇珊-薩蘭登《死囚168小時》
1997 第69屆弗朗西絲-麥克多蒙德《冰雪暴》
1998第70屆海倫-亨特《盡善盡美》
1999第71屆格溫妮絲-帕特洛《莎翁情史》
2000第72屆希拉里-斯旺克《男孩別哭》
2001第73屆朱莉亞-羅伯茨《永不妥協》
2002第74屆哈莉-貝瑞《死囚之舞》
2003第75屆妮可爾-基德曼《時時刻刻》
2004第76屆莎莉茲-塞隆《女魔頭》
2005第77屆希拉里-斯旺克《百萬美元寶貝》
2006第78屆瑞茜-維瑟斯龐《一往無前》
2007第79屆海倫-米倫《女王》
2008第80屆瑪麗昂-歌迪亞《玫瑰人生》
2009第81屆凱特-溫斯萊特《生死朗讀》
2010第82屆桑德拉-布洛克《弱點》
2011第83屆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鵝》
2012第84屆斯特里普《鐵娘子》
2013第85屆詹妮弗勞倫斯《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2014第86屆凱特.布蘭切特《藍色茉莉》
2015第87屆朱麗安·摩爾《依然愛麗絲》
2016第88屆布麗·拉爾森《房間》
2017第89屆艾瑪·斯通《愛樂之城》
2018第90屆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三塊廣告牌》
2019第91屆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至2019年5月,獲女主角提名最多的女演員為梅麗爾·斯特里普,17次。第二為凱瑟琳·赫本,為12次。
且斯特里普又獲得過4次女配角提名,因此一共21次,保持著女演員的提名記錄,凱瑟琳·赫本則憑借4次女主角獲獎保持著女演員的獲獎記錄。最早蟬聯最佳女主角獎的演員為路易絲·賴納,在1936與1937年皆獲此殊榮。
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年5月12日—2003年6月29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演員。
提名最多:梅麗爾·斯特里普: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1949年6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薩米特,好萊塢女演員,美國藝術文學院榮譽成員。
得獎最多:凱瑟琳·赫本
赫本的演藝生涯開始於紐約的百老匯,1934年,憑借在她出演的第三部影片《清晨的榮譽》中的表演獲第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第四部影片《小婦人》又讓她獲得了同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Ⅳ 奧斯卡金像獎歷屆獲獎名單
1,奧莉薇婭·科爾曼,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奧莉薇婭·科爾曼(OliviaColman),出生於1974年1月30日英國諾福克郡諾威奇,英國演員。2016年,出演電視劇《夜班經理》。2019年憑電影《寵兒》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2,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McDormand),1957年6月23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美國女演員、製作人,畢業於耶魯大學。2018年,憑借犯罪喜劇電影《三塊廣告牌》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3,艾瑪·斯通,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艾瑪·斯通(EmmaStone),1988年11月6日出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美國女演員。2017年2月,憑借在《愛樂之城》中的表演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4,布麗·拉爾森,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布麗·拉爾森(BrieLarson),1989年10月1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美國演員、歌手、導演。2015年,憑借劇情片《房間》獲得第7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5,朱麗安·摩爾,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朱麗安·摩爾(JulianneMoore),1960年12月3日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蘭那州,畢業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美國影視演員。
2014年5月,摩爾憑借《依然愛麗絲》獲得第72屆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2015年2月,摩爾憑借同部影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並成為影史上首位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和奧斯卡金像獎影後大滿貫的女演員。
Ⅳ 奧斯卡獲獎最多的演員
【凱瑟琳·赫本】
26次提名,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她被認為是美國電影與戲劇界的標志性人物、好萊塢的傳奇:共獲得過4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現在的最高紀錄;12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美國電影學會將凱瑟琳.赫本評為美國影視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
第6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清晨的榮譽 Morning Glory (1933)
第40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猜猜誰來吃晚餐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
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冬之獅 The Lion in Winter (1968)
第54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金色池塘 On Golden Pond (1981)
Ⅵ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是誰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是芮妮·齊薇格,她在劇情片《朱迪》中飾演朱迪·嘉蘭,憑此角色還獲得第22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第26屆演員工會獎電影最佳女主角,被「衛報」評為 「2019年度十佳女演員」。
(6)奧斯卡電影女演員擴展閱讀
影片《朱迪》
1、主創
《朱迪》是由魯伯特·古爾德執導,蕾妮·齊薇格、盧夫斯·塞維爾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由魯伯特·古爾德執導,湯姆·艾吉(《王冠》)操刀劇本。
2、劇情簡介
《朱迪》聚焦朱迪·嘉蘭最後一場演出,講的是這位女明星最悲慘落魄的一段時期。故事開始後不久,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而背井離鄉,朱迪·嘉蘭前去倫敦「淘金」。她不知道這三個星期的酒店駐唱會成為自己人生最後一場演出,也不知道自己與命運的對抗終究只是徒勞。
蕾妮·齊薇格就藏在這個角色身體里,染黑金發,拱起「小駝背」,時不時流露出精神不穩定的飄忽神色,用表演講述那些沒有寫在劇本里的痛苦與折磨。
最後的演出里,朱迪的表現極其糟糕,對葯物和酒精的依賴,長久以來無法入睡的疲憊,思念孩子的焦慮,統統轉化為她對舞台的恐懼。但是在唱完《Over the Rainbow》之後,她仍然感受到了觀眾對她的愛,畫面漸黑之前,她問:「你們才不會忘記我!對吧?」她用真心歌唱,展露出傷痕累累的靈魂,最終用洶涌的演技實現了一種優雅的狀態。
Ⅶ 歷屆的奧斯卡的女主角都是誰 以及她們在什麼影片中獲得此獎的
歷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01-2002-----Halle Berry(哈利-貝里)
2000----朱莉亞·羅伯茨(《永不妥協》)
1999----希拉里-斯旺克(《男孩別哭》)
1998----Gwyneth Paltrow(桂莉芙柏德露),《Shakespeare In Love》(寫我深情)
1997----Helen Hunt(海倫亨特),《As Good As It Gets》(貓屎先生)
1996----Frances McDormand(法蘭斯麥杜文),《Fargo》(雪花高離奇命案)
1995----Susan Sarandon(蘇珊莎朗頓) ,《Dead Man Walking》(死囚168小時)
1994----Jessica Lange,《Blue Sky》(芳心的放縱)
1993----Holly Hunter(荷莉亨特),《The Piano》(鋼琴別戀)
1992----Emma Thompson(愛瑪湯遜),《Howards End》(此情可問天)
1991----Jodie Foster(茱迪科士打)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990----Kathy Bates(嘉菲比斯),《Misery》(危情十日)
1989----Jessica Tandy,《Driving Miss Daisy》(山水喜相逢)
1988----Jodie Foster(茱迪科士打) ,《The Accused》(暴劫梨花)
1987----Cher(雪兒),《Moonstruck》(月滿抱佳人)
1986----Marlee Matlin,《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5----Geraldine Page,《The Trip to Bountiful》(豐盛之旅)
1984----Sally Field(莎莉菲) ,《Places in the Heart》(我心深處)
1983----Shirley Maclaine(莎莉麥蓮),《Terms of Endearment》(常在我心間)
1982----Meryl Streep(梅麗史翠普) ,《Sophie's Choice》(蘇菲的抉擇)
1981----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On Golden Pond》(金池塘)
1980----Sissy Spacek,《Coal Miner's Daughter》(礦工的女兒)
1979----Sally Field(莎莉菲) ,《Norma Rae》(諾瑪蕾)
1978----Jane Fonda(珍芳達) ,《Coming Home》(榮歸)
1977----Diane Keaton(戴安基頓),《Annie Hall》(安莉荷爾)
1976----Faye Dunaway(菲丹娜蕙),《Network》(電視台風雲)
1975----Louise Fletcher,《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
1974----Ellen Burstyn,《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曾經滄海難為水)
1973----Glenda Jackson,《A Touch of Class》(偷情俏冤家)
1972----Liza Minnelli(麗莎明妮莉) ,《Cabaret》(歌廳)
1971----Jane Fonda(珍芳達) ,《Klute》(花街殺人王)
1970----Glenda Jackson,《Women in Love》(風月寶鑒)
1969----Maggie Smith(美琪史密夫)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錦綉年華)
1968----雙喜臨門: 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The Lion in Winter》(冬獅); Barbra Streisand(芭芭拉史翠珊),《Funny Girl》(妙女郎)
1967----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金龜婿)
1966----Elizabeth Taylor(伊莉莎白泰萊),《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靈欲春宵)
1965----Julie Christie(茱莉姬絲蒂) ,《Darling》(秋月春花未了情)
1964----Julie Andrews(茱莉安德絲) ,《Mary Poppins》(歡樂滿人間)
1963----Patricia Neal,《Hud》
1962----Anne Bancroft,《The Miracle Worker》
1961----Sophia Loren(蘇菲亞羅蘭) ,《Two Women》
1960----Elizabeth Taylor(伊莉莎白泰萊),《Butterfield 8》(應召女郎)
1959----Simone Signoret,《Room at the Top》
1958----Susan Hayward(蘇珊希活),《I Want To Live!》(我要活下去)
1957----Joanne Woodward,《The Three Faces of Eve》
1956----Ingrid Bergman(英格烈褒曼) ,《Anastasia》(真假公主)
1955----Anna Magnani,《The Rose Tattoo》
1954----Grace Kelly(嘉莉絲姬莉) ,《The Country Girl》
1953----Audrey Hepburn(柯德莉夏萍) ,《Roman Holiday》(金枝玉葉)
1952----Shirley Booth,《Come Back, Little Sheba》
1951----Vivien Leigh(慧雲李)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慾海奇女子)
1950----Judy Holliday,《Born Yesterday》
1949----Olivia De Havilland,《The Heiress》
1948----Jane Wyman(珍慧文) ,《Johnny Belinda》
1947----Loretta Young,《The Farmer's Daughter》
1946----Olivia De Havilland,《To Each His Own》
1945----Joan Crawford(鍾歌羅馥),《Mildred Pierce》
1944----Ingrid Bergman(英格烈褒曼) ,《Gaslight》
1943----Jennifer Jones(珍妮花鍾斯) ,《The Song of Bernadette》
1942----Greer Garson,《Mrs. Miniver》(忠勇之家)
1941----Joan Fontaine,《Suspicion》
1940----Ginger Rogers,《Kitty Foyle》
1939----Vivien Leigh(慧雲李) ,《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1938----Bette Davis(比蒂戴維斯) ,《Jezebel》(紅衫淚痕)
1937----Luise Rainer,《The Good Earth》
1936----Luise Rainer,《The Great Ziegfeld》
1935----Bette Davis(比蒂戴維斯) ,《Dangerous》
1934----Claudette Colbert,《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
1933/32----Katharine Hepburn(嘉芙蓮協賓) ,《Morning Glory》
1931/32----Helen Hayes(海倫希恩斯) ,《The Sin of Madelon Claudet》
1930/31----Marie Dressler,《Min and Bill》
1929/30----Norma Shearer,《The Divorcee》(失婚婦自白書)
1928/29----Mary Pickford,《Coquette》
1927/28----Janet Gaynor,《7th Heaven》
參考資料:人民網
Ⅷ 奧斯卡2021年獲獎名單(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周黎明:這屆奧斯卡有點搞......
2022-03-29 10:32
·
文 | 周黎明
#01
體量大不一定體格強,捷足未必先登。
第94屆奧斯卡峰迴路轉,比提名影片更具懸念。而頒獎現場明星雲集演技爆棚,也抵不上真情流露的即興表現。
最佳影片花落誰家,不僅要看影片的質量,更要看評委的風向。除非某部影片如一座孤峰,矗立於一片丘陵,否則,奧斯卡風向跟大自然的風一樣,隨時會改變方向。
2021年最後兩個月,領跑最佳影片的無疑是《貝爾法斯特》,多倫多電影節的人民選擇獎,在過去三年裡兩度跟奧斯卡最佳影片重疊(《綠皮書》和《游牧人生》),所以,《貝爾法斯特》拿下多倫多後,多數人都覺得它接著拿小金人是順理成章的事兒。然而,肯尼斯·布拉納這陣風顯然颳得太早,到今年初,風兒逐漸轉向《犬之力》,除了拿到競爭對手都缺席的英國學院獎傑出英國片,《貝爾法斯特》早早表現出後勁不足。
正當《犬之力》拿小金人似乎十拿九穩時,《健聽女孩》彷彿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奪走了演員工會和製片人工會的最大獎,而此時正值奧斯卡投票期間。好萊塢業內刊物《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以及《紐約時報》,均預測《健聽女孩》會在奧斯卡上擊敗《犬之力》,因為,這些獎的評委跟奧斯卡有很大重疊,而且,風向的轉變通常都有跡象,不會是空穴來風。
許多影迷認為中規中矩的《健聽女孩》是標準的豆瓣TOP250電影。
平心而論,在十部提名影片中,《犬之力》的藝術性是較高的,但藝術這東西很主觀,你看了有感就會覺得高級,若無感就不會喜歡,更有甚者,會反感,而決定觀感的往往是內容而非藝術手法。《貝爾法斯特》以黑白影像,給人一種很藝術的第一感覺,但很快就有人指出,該片充滿真情實感,但不夠深入,也不夠動人,一切流於表皮,可至少它沒有造成兩極反應。
相比之下,《犬之力》橫掃前瞻獎那陣,就傳來不滿的聲音,主要是老派人士不滿於把牛仔設成同志以及用紐西蘭冒充美國西部,等等。這種觀點被廣泛認為政治不正確,立馬遭到駁斥和批判,但實際上,《犬之力》讓不少人看了不舒服,尤其是劇情的鋪墊和結尾的反轉,還有慢吞吞的節奏。
頒獎禮開場,主持人便有一個diss,說她看了三次《犬之力》,終於看到了一半。你可能會說:「《斷背山》不是也描寫了同志牛仔嗎?」《犬之力》的麻煩是它可能會同時得罪左右兩派:它把牛仔塑造成同志,抨擊所謂的「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由此得罪了保守人士;但它把這同志角色定位成反角(抱歉劇透了),LGBTQ黨可能也會心生不滿。
奧斯卡頒獎禮之前《犬之力》導演簡·坎皮恩一段關於《國王理查德》原型威廉姆斯姐妹「不用與男人競爭」的玩笑發言,又得罪了部分女權主義者。
#02
《健聽女孩》在最後一個回合勝出,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最佳影片的評選制度。在奧斯卡的23個獎項中,只有最佳影片採用特別的權重製。具體來說,評委不是選一部他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而是把所有提名的十部影片做一個排序;最終獲獎的,是第一部票數達到50%的影片。
我打個比方,也權當作猜測:第一輪唱票結果,《犬之力》獲得35%第一名的選票,《健聽女孩》30%;如果是十選一,那麼,此刻《犬之力》就贏了,但權重製里它未能達到50%,所以接下來要數第二輪,即把第一輪票數最少的那部影片踢出局,假設是《玉面情魔》,這些選票上的第二選擇自動上升為第一選擇。再假設,這些選票里,有5%的第二選擇是《犬之力》,10%是《健聽女孩》,跟第一輪相加,便是兩部影片都達到40%。接著第三輪,假設淘汰票數最低的《不要抬頭》(這片子更加兩極),這批選票里的第二選擇,又是5%投《犬之力》,10%投《健聽女孩》。三輪相加,《健聽女孩》已達到50%,《犬之力》45%。結果:最佳影片是《健聽女孩》。
不過,從頒獎典禮的掌聲音量以及掌聲的性質(客套還是由衷)來看,很可能《健聽女孩》在第一輪唱票就超過了《犬之力》。
《健聽女孩》的競爭對手似乎都評價兩極,爭議太大。
明明是瞎猜,為什麼我兩次都猜《犬之力》第二和第三輪都比《健聽女孩》少一半選票呢?那是因為,《犬之力》的反響偏兩極,英文報道多半用polarizing和divisive來描述評委對它的看法。評委們承認它的藝術性,但感情上無法跟它共鳴,要麼把它排最前,要麼排很後面。
《綜藝》首席影評人甚至認為它在顛覆西部片套路的同時,犯了臉譜化的毛病。《健聽女孩》你即便不是最喜歡,也找不出反感的理由,雖然淺顯,但在感情共鳴方面它是成功的,所以,次優選擇里它能占很大優勢。
「導演不懂美國西部」也是《犬之力》遭到的一大惡評。
#03
如果奧斯卡頒獎再推遲兩個月,我猜《健聽女孩》可能也會遭到排擠,被另一部影片取代。從這屆的風頭輪流轉,也可以看到影評人的影響力以及他們跟奧斯卡評委的趣味及心理節奏的錯位。
最初捧《貝爾法斯特》的主要是影評人,你以為學院成員會跑去多倫多狂看一批新片嗎?當好萊塢形成共識,認為第94屆最佳影片是《貝爾法斯特》時,影評界已經往前跨了一大步,猛吹《犬之力》;電影界急起直追,把一批前瞻獎給了《犬之力》。
沒想到,影評界又不屑與他們為伍,開始追捧《駕駛你的車》;當《駕駛你的車》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時,影評界放出話:「其實《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才是今年最好的影片」。評委們追趕得氣喘吁吁,表示不想繼續追了。很多人忍不住說:「你知道看仨小時悶片是什麼感覺嗎?我就要把票投給讓我感動的那部影片。」影評人驚呆了:「可是,《健聽女孩》只是一部普通的勵志片,比迪士尼兒童片好不了多少啊。」
如果頒獎禮稍微來晚一點,《駕駛我的車》或許能成為第二部《寄生蟲》。
按照我們傳統的觀念,《沙丘》才是第94屆奧斯卡最接近最佳影片的作品,它能代表好萊塢的工業水準,同時也有藝術追求。《沙丘》也是十部提名影片中票房最高的,符合商業和藝術兼顧的不成文原則。可是,過去十來年,行規已經被打破,加之《沙丘》也偏「冷」,不是那種讓人心潮澎湃的爽片,所以,它像超級英雄片那樣包攬了一堆技術獎,而最大的功臣牛蛙導演居然連提名都沒得到。
總之,奧斯卡已經連續好多年,缺乏一部大范圍服眾的最佳影片——那種讓大多數評委以及大多數觀眾都一致贊同的優秀影片。
《沙丘》毫無意外地獲得了六個「裝修獎」。
#04
平心而論,《貝爾法斯特》《犬之力》《健聽女孩》各有優點,但都未能達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也沒有真正做到出圈。風向標的不斷轉移告訴我們,電影訴諸感情是很重要的,即便是業內人士,最終也是看一部影片是否打動人來決定最佳影片的選擇。
這種情感戰勝理智的現象,也反映在本屆頒獎禮最大的surprise上,即威爾·史密斯揮動老拳,揍了克里斯·洛克,之後他發表得獎感言時,淚流滿面,點出了他扮演的角色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保護家人這個主題,也是為他自己的打人行為做辯護。(克里斯·洛克若知道史密斯太太是因為健康原因而剃光頭,卻依然開那種玩笑,我覺得是非常不妥的,甚至可以說是刻薄。不過,他主持奧斯卡那年,講的笑話便以刻薄著稱。)
威爾·史密斯的舉動震驚了現場,也讓這一屆平平無奇的奧斯卡瞬間有了話題和熱度。
電影需要精心計算,但有的東西真不是靠計算就能成的。Netflix為了打造奧斯卡最佳影片,不知花了多少錢,上回《羅馬》就差一口氣,這回《犬之力》眼看快成了,跑最後一圈時卻被蘋果出品的小片反超。沒錯,流媒體終於首次榮獲奧斯卡最大獎,可惜不是Netflix。
看蘋果最初的做法(幾乎沒有任何造勢),似乎壓根沒想到《健聽女孩》有奧斯卡潛力。如果該片主創預知會拿大獎,說不定創作反而有包袱,說不定會添加一些崇高的東西,反而可能會失去它的渾然天成。
除了史密斯的拳頭和眼淚,特洛伊·柯特蘇爾是本屆獲獎者中最動人的一幕,雖然那一幕在前瞻獎里「預演」過多次。本屆的四個表演獎除了影後略有懸念,其他都有明確的領跑者,而且實至名歸。這里我就不展開了。
憑《健聽女孩》中父親的角色獲得最佳男配角的特洛伊·柯特蘇爾是聽障人士,現場觀眾用晃動雙手替代鼓掌為他慶祝。
#05
但要稍微談一談日本片《駕駛我的車》。該片顯然是由影評人捧出來的,奧斯卡只是跟進了一下。當大批評委坐下來審看該片那陣,一向追蹤好萊塢的鄙人,能明顯感覺到大家的禮貌變成了疲憊。很多人委婉地吐槽該片太長,太冷。當然他們也承認它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追求,但一部講夫妻和情侶感情的影片竟然不能打動觀眾的感情,恐怕只能當作學術論文來欣賞了。
如果比較一下韓國的《寄生蟲》特別是韓語的《米納里》,你可以發現,奧斯卡評委未必歧視亞洲片,但強調疏離或許不是贏得他們的良策,而且他們對於悶片的承受能力很有限。如果《駕駛我的車》能增加一點《教室里的氂牛》(獲最佳國際片提名的不丹影片)那種真摯和天然,把片長控制在兩小時,或許它可以走得更遠,甚至復制《寄生蟲》的成績。
由於敘事過於平緩沉悶,許多影迷也推測《駕駛我的車》無法打動奧斯卡評委。
當然,這一切分析都是事後諸葛亮。所有電影人都想拍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而現實往往很骨感。難怪這屆頒獎禮設置了好多個經典老片的紀念,包括《教父》和《低俗小說》,給行業打打氣。拍出那樣的影片,恐怕是可遇不可求的,顯然最近幾年好萊塢是沒有能力復制那種輝煌了。
好萊塢的不景氣,不是從疫情開始的,也不能僅從票房(包括疫情前)找原因,每年奧斯卡的提名影片本該囊括行業的傑出者。如果十部影片都不能出現或包含真正能形成共識的年度佳片,年復一年被海外影迷嘲笑為「小年」,那麼,奧斯卡會慢慢失去眾人的關注,整個好萊塢的影響力也會逐步下降。
而通過網民票選來評選「大眾獎」,可能因為機制不夠科學,似乎遭到粉絲的劫持,不僅做不到「力挽狂瀾」,更像是一個不好笑的笑話。當奧斯卡不能提供兼顧商業和藝術的選擇時,剩下的只有票房數據了,至少那個是客觀的。
第94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健聽女孩》
最佳導演
簡·坎皮恩《犬之力》
最佳男演員
威爾·史密斯《國王理查德》
最佳女演員
傑西卡·查斯坦《塔米·菲的眼睛》
最佳男配角
特洛伊·科特蘇爾《健聽女孩》
最佳女配角
阿麗亞娜·德博斯《西區故事》
最佳原創劇本
《貝爾法斯特》
最佳改編劇本
《健聽女孩》
最佳攝影
《沙丘》
最佳剪輯
《沙丘》
最佳視覺效果
《沙丘》
最佳原創配樂
《沙丘》
最佳原創歌曲
No Time to Die《007:無暇赴死》
最佳音效
《沙丘》
最佳服裝設計
《黑白魔女庫伊拉》
最佳美術設計
《沙丘》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
《神聖電視台》
最佳國際影片
《駕駛我的車》日本
最佳記錄長片
《靈魂樂之夏》
最佳動畫長片
《魔法滿屋》
最佳真人短片
《漫長的告別》
最佳記錄短片
《籃球女王》
最佳動畫短片
《雨刷器》
: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