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一部關於金剛經的電影啊,忘了片名,開頭是一個太監帶著一男一女進少林寺,說是受袁世凱之命。
這部電影很經典啊,希望大家幫忙找一找
2. 05年CCTV6播放過的一補電影叫什麼名字
《常無常》
電視電影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2004年出品
編劇:鞏向東
導演:藍志偉
主演:王東方、羅家英、李惠敏、張軍
播出時間:4月27日 19:45 4月28日 14:50 CCTV-6重播
佛教涅磐經認為: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霎那不住,謂之無常;禍福得失,分秒毫釐之差,結局則謬之千里,而佛海無邊,事事因果相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又謂之常。對於師父時常掛在嘴邊的幾句深奧難懂的佛經,平日里仗著幾分小聰明、從不用功參禪念經的空悟和尚在師父被巡武將軍帶走後,對其經義才略有所悟。
巡武將軍之所以帶走師父,是因為巡武將軍自調任吳中後,一直覬覦師父手中保存的一卷唐朝侍郎白居易為其母親祈佛保佑而手抄的《金剛經》。從唐朝到清嘉慶,歷經五代宋元、兵戈擾亂,數百年間後,當年白居易遺墨已海內遺失而成為無價之寶。巡武將軍將老方丈吊於油鍋之上,要想救師傅於不死,空悟必須在兩個時辰之內,取回被師父託付給白員外收藏的一卷《金剛經》。
兩個時辰取回收藏於白家鎮白員外手上的《金剛經》,從將軍的較場到白家鎮要穿行一片沙漠,而途中順利與否、到白家鎮能否見到白員外、見到白員外能不能拿回來、拿回來後巡武將軍是否信其真假,都將直接關繫到師父的生死存亡。但即便如此,本性淳厚善良卻辜負師父苦心一片的空悟還是向白家鎮跑去。
三種不同的途中設想、三種不同的結局。經歷救師父於不死的這場大劫後,師父依然不改的是當初那喋喋不休的嘮叨之嘴,但空悟似乎對師父喋喋不休的「常」與「無常」理解了那麼一些.
3. 金剛經到底講的什麼
《金剛經》主要就是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拓展資料:
思想要義(行)
發趣義(所依)
1.發趣之金剛不壞
發趣即發心趣無上乘,此非當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資糧加行,地地勝進至於究竟等覺,皆名發趣。所以是貫徹道果,始終意趣。此發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剛不壞之義。般若學和大菩薩行所依託的,即發此金剛不壞心。是心內容極廣,最主要的二點是《金剛經》所說:「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2.發趣之大乘不共
發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剛經》說度一切眾生,其實無眾生得度。對此世親說是菩薩以他為自之義,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與他有情實相關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雖證滅盡定但並不可靠。唯識大乘觀為心所現對象如幻不實,然有他有情互為增上,令所緣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乃能究竟實際令自得度。
3.發趣之無住勝進
發心本不住彼名想計著(為了名利而發心),若有所住,所住動搖,發心即失。此不住發心為金剛不壞,而非為名想的發心也不住。對此無著提出願、欲二字,般若行據此欲願展轉勝進而至究竟。如《金剛經》問發趣行人雲何應住,佛示發此金剛心後,隨示十八住處的層層抉擇對治,皆與發心同一進止,至般若道更明示應無所住而發心。
金剛經 (佛典)-網路
4. 84年武僧電影演員表
演員表:
羅銳飾Alexander Lo Rei
王龍飾Mike Wong Lung
韓鷹飾Eagle Han Ying
李海興飾Lee Hoi-Hing
葉勇飾Yip Yung
戴徹飾Robert Tai Chi-Hsien
2.
基本信息
武僧GuardsofShaolin(1984)
片名:武僧外文名:GuardsofShaolin/Ninjavs.ShaolinGuard
導演:張旗WilliamCheungKei
編劇:趙剛、金雷
3.
類型:功夫/動作
國家/地區:中國台灣/香港
語言:國語/粵語
上映日期:1984年
片長:87Min
4.
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袁世凱為復辟,派人去少林寺搶奪「金剛經」,以羅銳為首的四名少林武僧,為保護「真經」逃離寺院,袁黨一路追殺,將羅銳的三名兄弟殺害,羅銳走投無路,只好和袁黨一夥決一死戰。羅銳的武功非常出色,尤其腿功了得,其氣質也異常冷峻,與李小龍頗為近似。
5. 一部八九十年代的老電影,師兄弟五人護送金剛經去印度,遭師叔追殺,最後只剩下師兄弟兩人,是什麼片名
1981年香港電影《武僧》
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袁世凱為復辟,派人去少林寺搶奪「金剛經」,以羅銳為首的四名少林武僧,為保護「真經」逃離寺院,袁黨一路追殺,將羅銳的三名兄弟殺害,羅 銳走投無路,只好和袁黨一夥決一死戰。羅銳的武功非常出色,尤其腿功了得,其氣質也異常冷峻,與李小龍頗為近似。
6. 有誰知道金剛經講的是甚麼故事嗎,誰能用白話說一下,謝謝了。
上邊是翻譯 下邊是全文 金剛經(譯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裡。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缽,進入舍衛國都城化緣。在城內乞食,化緣完後,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著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說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現在你認真聽著,我來告訴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該像這樣守護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須菩提說:「我正在認真聽著,世尊,我很願意聽您再講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濕之處腐爛而生的,其他物質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除了雜念的,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余涅盤的境界。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實質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這是什麼緣故呢?」「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再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著,無所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而離開布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要執著於表相的布施。」「這是什麼緣故?」「如果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思量,世尊。」 「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來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種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眾生聽到佛剛才所講的道理,那他們還能信佛嗎?」佛告訴須菩提說:「不要這樣說。我寂滅後,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剛才說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為此理真實可信。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根,他們聞說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生空靈潔凈的信念來。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為什麼呢?」「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佛法的表相,也沒有非佛法的表相,沒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麼原因呢?」「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狀,那就會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壽者的相狀;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狀,也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表相,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因此,我們既不應該執迷於佛法的表相,也不執迷於沒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為這個原因,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知道我所說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過河上岸後就不用惦記它了。對佛法尚且都該這樣不要執著,何況對於非佛法呢!」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我說過法嗎?」須菩提說:「如按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麼固定的法。」「為何這樣說呢?」「您所說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所有的聖賢都認為沒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將三個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此人所獲的福德是否很多?」須菩提回答道:「相當多,世尊。」「原因何在?」「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說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用心修持,甚至反復念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布施七寶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初果須陀洹的聖人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的,世尊。」「為什麼?」「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叫入流,然而卻無所入,他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這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沒有須陀洹的實體。」「須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嗎?」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麼?」「斯陀含具名為『一往來』,然而實無往來,因此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須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那含的正果而達到無來的境界嗎?」須菩提答道:「不能,世尊。」「為什麼?」「阿那含雖然名為不來,說是不需輪回,而實際上佛法無來無不來,因此阿那含只是有個無來的空名。」「須菩提,我再問你,阿羅漢能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到達不再生死輪回這種境界嗎?」須菩提說:「不能這樣認為,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世尊,阿羅漢認為自己已修成了阿羅漢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您曾說我已達到沒有勝負心、斗爭心的境界,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羅漢。世尊,我倘若有這種心念:「我已修到了無爭的阿羅漢境界。」您就不會說我已是達到一切無爭境界的人了,因為我實際上什麼也沒修,只是得了個須菩提,是無爭之人的名義而已。」 第十品 庄嚴凈土分 佛對須菩提說:「你想想,我當初在然燈佛那裡,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沒有?」「沒有,您在然燈佛處並未修得什麼佛法。」「須菩提,我再問你,菩薩用其功德來庄嚴佛土嗎?」「沒有,世尊。」「為什麼呢?」「說是庄嚴佛土,就是不庄嚴,是叫做莊嚴。」「因此,須菩提,各位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修得清凈心,不應當固持聲、色、香、味、觸、法而生成心念。應該無所執著而生成空靈潔凈的心念。須菩提,比方說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想想,這身體高大不高大?」 須菩提答道:「很大,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的非身就是法身,沒有邊際,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就如恆河中有無數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條恆河。你想想,恆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來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只算恆河,尚且多得無法計算,更何況河中的沙粒呢!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滿你所住的像恆河沙粒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這部《金剛經》里,不要說講全部經文,甚至只領受執持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解說,這樣所獲的福德,就比用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所獲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著,佛又說:「須菩提,如人們隨時隨地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而至於僅只念誦四句偈語等,應當知道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羅,都應當像供養佛塔廟宇一樣供養這個地方。何況有人能誦讀並領受修持這部經!須菩提,應當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見的佛法。如果有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貴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時,須菩提問佛道:「世尊,應當叫這部經一個什麼名字呢?我們這些人該如何供奉、修持此經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憑這個名字,你們都應供奉、修持。」「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須菩提,佛說的般若波羅蜜,要按真諦來講,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只是個假名而已。須菩提,我再問你,我講過法沒有?」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須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多還是不多?」須菩提道:「很多,世尊。」「須菩提,各種微塵,我說不是微塵,只是假借個名稱;我說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個名叫世界。須菩提,你再想想,你能憑借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嗎?」 「不能,世尊。我不能憑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為什麼呢?」「因為您說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恆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布施,又另有一人堅持修這部《金剛經》,甚至只念四句偈語之類,給別人講解經文,那麼他的福報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還要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說《金剛經》,深深解悟了佛法的義理和境界,淚流滿面十分悲傷地對佛說:「真是難得的經文啊!世尊,您解說像這樣深刻的經文,我自從修得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此經文。世尊,如再有人能聽到這經文,信仰此經並帶著潔凈的心念,就能認識本相,(因此)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見的功德。世尊,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說它只是取名為本相。世尊,我現在有機會聽這部經典的講義,由信仰佛法,到解悟義理,再修行,最後印證得果也就不困難了。如有來世,五百年後,有眾生聽說此經,也會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金剛經全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7. 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金剛經) 電影的主演是
導演:郭南宏
主演:陳建昌 孫國明 常山 龍少飛
類型:動作片
標簽:少林 武術 救國
地區:香港
制式:彩色
版權:廣州市博藝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8. 四大天王、八大金剛指的是哪幾位
四大天王、八大金剛都是佛教中的神佛,其中四大天王分別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而八大金剛則指青除災金剛、辟毒金剛、黃隨求金剛、白凈水金剛、赤聲火金剛、定持災金剛、紫賢金剛、大神金剛。
四大天王,亦稱「護世四天王」,有各自的尊名與普天像,各守一方。
1、東方持國天王:因護持國土、維護道場安寧而眾生得知尊名,守護東勝神州。身著白色、穿甲胄、持琵琶,代表東尊王是用法音來感化和勸導眾生斷惡從善。
2、南方增長天王:因使眾生增長善根而眾生得知尊名,守護南贍部州。身著青色、突甲胄、持寶劍,代表南尊王是用威力來懲惡揚善。
3、西方廣目天王:因用凈眼觀察裟婆世界而眾生得知尊名,守護西牛賀州。身著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
4、北方多聞天王:因賜眾生福德而眾生得知尊名,守護北俱瀘州。普天王像身著綠色、穿七寶庄嚴甲胄、配長刀、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代表北尊王是一邊引導眾生向善,一邊用威力為善眾降魔伏怪。
(8)老電影金剛經演員表擴展閱讀
一、四大天王的法器象徵
1、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著做事情不可操之過急,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弦鬆了,彈不出聲來,緊了它就斷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過了頭,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圓滿。《封神演義》中改名為「玉琵琶」。
2、南方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劍——慧劍(智慧之劍),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封神演義》中改名為「青雲劍」。
3、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是一樣的意思,代表著變化,表示這個物質世界的現實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看清楚,才能夠從容應付。《封神演義》中改名為「花狐貂」。
4、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有種種染污,所以要預防,不要被污染。在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不要受染污。對現實社會要能夠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方法去應付、處理,才能做到盡善盡美。《封神演義》中改名為「混元傘」。
二、在佛教的密宗中,確有八大金剛。金剛就是手執金剛杵護持佛法之天神。漢傳佛教密宗中有八大金剛。《金剛經》中有關於八大金剛的記載。
清代周克復的《金剛經持驗記》中,載有明清時代寺院僧人常用的「念經儀式」咒言,其中有「請八金剛: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凈水金剛,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