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胡蘇菊是什麼東西都有哪些明星也在喝呢
前段時間,一直有人問我胡蘇菊是什麼?為什麼明星都在胡蘇菊保持身材?是不是真的這么神奇?在此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為什麼胡蘇菊對我們有這么多的好處! 以及胡蘇菊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長胖是個人體質問題,有些人就怎麼吃都不會胖,而胖的人喝水都胖,其實身材的胖瘦,跟我們的腸道情況有莫大關系!說起腸道的重要性,可能大多數人都感觸不大,但想像一下,如果你的腸道出現了問題,腸毒的堆積能從皮膚和身材上顯露出來。就會出現例如肥胖、便秘、臉上長斑、長痘、氣色不好、黑眼圈等問題,你還會覺得無所謂嗎? 什麼決定外表的好壞?基本就是腸道!
每天早上取3-4勺,用溫水沖開就可以直接代替早餐吃了,非常方便,既解決了早餐問題,又能瘦身、美容,非常適合那些既想養好身體,又實在擠不出時間煮粥的朋友們!
我現在早上都在公司吃,減輕了媽媽每天早起為我熬粥的負擔了。現在因為工作精力明顯提升,我在公司當中的地位也已經升到主管的位置。有時候真的是說想要有一份好的事業,首先得有一個好的身材才行!
做為「京城四美」之一的「氣質女神」韓雪也曾表示:「女人的美麗靠保養,我的保養之道就是堅持食補代餐,每天一杯百頤年葛根木瓜魔芋粉,窈窕美麗是可以喝出來的!
老祖宗說的一點也不錯:「要叫人不死、腸中須無屎」,並一再強調「人要長生、腸要常清」。那麼,問題來了,今天,你清腸排毒了嗎?
因為百頤年一直非常注重口碑,粉粉的所有食材都是選自原產地上等優質的天然原料,然後經過嚴格的挑選清洗、低溫烘焙、精心研磨成粉,口感細膩易於吸收,且不加任何添加劑,口味香濃老少咸宜,減肥豐胸、美容養顏,對腸道的調理有非常好的作用。認准天貓百頤年旗艦店
『貳』 王潤身的再攀高峰
長影籌拍反映陝北民間藝人生活的故事片《北斗》(上下集),導演周予曾在華北軍區文工團任戲劇隊長,與王潤身共事,知王有說書人的經歷,經多方打聽,1978年4月,找到了遠在昝崗鎮的已息影十多年的王潤身,邀他扮演片中兩個人物:一是老實的喇叭匠後被地主逼瘋的農民申多餘,一個是以說書為掩護的劉志丹秘密交通員盲人安兆祥。
王潤身喜出望外,收拾行裝,隨周到了北京,見到編劇胡蘇。周予胡蘇為王安排好住處,要他看劇本及閱讀有關材料,休整一個月後,王潤身來到了長春。老朋友聽說長影邀請他拍戲,都高興地對他說:「你可要好好珍視這次機會,要卯足了勁,把戲演好,爭取重返影界。」王潤身暗下決心,一定不負導演和朋友們的厚望,把戲演好。他看了看劇本,飾演農民說唱藝人,從化妝造型到人物氣質,都不是問題,用不著什麼准備,劇中人物要說唱「陝北說書」(一種書體),與他所熟悉的另一種書體「西河大鼓」卻是兩碼子事。導演當然知此區別,派王潤身去陝西找著名「陝北說書」盲藝人韓起祥學習。王潤身來到延安,找到韓家,進門先哼唱幾句西河大鼓,表達前來拜師學習之意:「俺本是西河大鼓一藝人,為學『陝北說書』走進韓家門,學書為了拍電影,不學出味來不能回長春。但請老師多指教,學生王潤身這廂有禮了……」說著對師行禮。韓老師馬上高聲說:「打住,打住。」接著他也即席哼幾句「陝北說書」回應:「同行見面莫客氣,有事請您說仔細。學書學唱都容易,請坐唱茶慢慢提……」並連說:「請坐,請坐!」原來兩人都是書界同行。王潤身細說來意,韓老師熱情表示一定真誠相助。
王潤身在陝西學習一個月,韓老師熱心施教,王潤身不僅很快掌握了「陝北說書」的韻味腔調,而且對陝北的風土人情也有了一定了解。王謝過恩師,胸有成竹地返回長春。又經准備,隨攝制組陝西外景地,投入緊張的外景拍攝。
王潤身雖然十多年沒進攝影棚,但他的一舉一動,都具有農民的純朴氣質。他扮演的老一代農民申多餘,在舊社會苦難中絕望地掙扎,他滿腔仇恨無處伸訴,喜怒無常心理變態,他痛苦不能自拔時,面對蒼天質問:「老天爺,要到多咱才能有窮苦人的好日月呀……」他扮演的安兆祥,身背單弦,雲游四方,宣傳紅軍,詼諧幽默,當他的真實身份被軍閥甘文戎發現,一槍擊中他的胸膛時,他還樂觀地彈起三弦,說唱歌頌劉志丹的鼓詞,兩個人物形象都演得鮮活生動,特別是較好地刻畫了劉志丹地下交通員安兆祥的形象。
該片由黃中秋和李元華分別扮演男女主角,由於影片編導演攝在整體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榮獲了當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這部影片為王潤身重返影界鋪平了道路。1979年10月王潤身正式調入長影演員劇團。這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
1980年,他又在蘇里導演《春眠不覺曉》中飾演了農墾局副局長劉廣厚,後在王亞彪導演的《明天回答你》中飾演了角色。連續拍攝幾部戲之後,使王潤身很快從低谷走出來,而找到了演員的感覺。使他的表演更加從容流暢。
長影決定將描寫某生產隊劃分作業組時,五名黨員全遭冷落的報告文學《三門李軼聞》改編成電影,導演張輝邀請王潤身飾演片中前任黨支書現任黨小組長梁財。有人聽說要王潤身飾演一個落伍的不受群眾歡迎的老黨員,好心提醒說:「你可要考慮好,別出什麼岔子……」當時,好些人對這部「尖端」題材的影片都有些擔心。王仔細地想了想,認為這個人物並不壞,導演敢拍,就爽快答應下來。
演職人員集中後,攝制組開到了吉林省樺甸市一個叫蘇密溝的山鄉,王與飾演現任黨支書的杜德夫等四人睡在老鄉的一鋪火炕上。戲還沒有開拍,他發現杜德夫走路「跑偏」,有時身體搖晃,就問杜:「你走路跑偏,是不身體不舒服?」杜不在意。並說:「我是老東影人,我要為長影拍最後一部戲。」剛剛開始拍攝一兩個鏡頭:王與杜在撿糞的路上相遇,杜覺得不行了,回來偷對王潤身說:「我的夢怕是做不成了,你們做吧。」一天杜突然暈倒,急送醫院搶救,後不治謝世。攝制組只好另換演員。真是出師不利。
在接下來的拍攝中,王潤身的表演,倒也得心應手,舉鎬甩鍬,刨糞擔水,言談舉止,都與東北農民極其相像,他將過去曾為革命做過很多工作,現在生活好了,想當社會主義的老太爺子的梁財,演得心安理得。對工作和群眾都漠不關心。人物氣質和戲的基調都把握得很准。不過接下來的拍攝,卻「故事」不斷:一天到離住地10多公里外的村子拍戲,拍完已到深夜,全組人坐一輛大空調車返回住地,人們正昏昏欲睡,突然感到身子被倒了過來——原來車子翻到了溝里。大家從車窗爬出來,萬幸無人受傷。大家死勁將車翻過來,設法往外曳,弄了一兩個小時,無濟於事。後來誰提議到附近林場借來一台「爬山虎」拖拉機,總算將車子從溝下拖了上來。這時天也快亮了。無獨有偶,一次因發電車的司機喝多了酒,回來路上又將車開到了溝里。王潤身等演員剛到住地還未及卸妝,不顧榮累,又返回出事地點往出推車,一折騰又是兩小時。在拍生產隊開大會劃分作業組那場大群眾場面時,屋裡擠滿了人,屋檐下掛著一串串干苞米和紅辣椒,王潤身飾演的梁財剛要發言,一大串干苞米突然落了下來,砸在一位群眾演員的頭上,好在沒有砸破頭,群眾一場虛驚。靜了靜後,才又重拍梁財的發言。就是在這個分組會上他與另外四名黨員全被群眾所冷落,使他從驚愕尷尬中覺醒,重新振作起來,不顧年老體弱,同年輕人比賽刨糞,關心群眾,為群眾讓水送肥等,用自身的行動,重新贏得群眾的信任,恢復了黨員的自身形象。有力地反映了農村不僅有端正和恢復黨風的必要性。而且證明我們黨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點,領導群眾前進。
王潤身所塑造的梁財的藝術形象,是他重返影壇後所塑造的最具光彩的藝術形象。他所以能成功塑造這一形象,一是因他有多年的藝術實踐經驗和較深的藝術功底,同時,也與他長時期的在農村生活有著密切關系。農村活計,他不用現學,做起來就像農民。因此,他的表演純朴真實,富有感染力。導演張輝長期在東北農村深入生活,熟悉東北農村的各種類型的人物,看了影片,使人彷彿觸摸到北國雪天的寒氣,聞到東北泥土的芳香,嗆到了關東煙的辣味兒。
影片拍得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著很強的觀賞性。由於影片提出了當時極其尖銳的問題,有人擔心這部影片會捅了「漏子」,據說有人還准備寫批判文章。可影片還未送審,就引起了文化部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長胡喬木在長春審看了這部影片,給予高度評價和熱情稱贊,認為影片是一部好影片,「可以作為整黨教材」,「在全國農村放映」。並親自給導演張輝寫信,對影片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
影片修改後,在全國放映,引起強烈反響,《人民日報》、《文匯報》、《大眾電影》等報刊都召集了座談會,以大量篇幅作了評介。1984年,該片連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四屆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當年,在金雞獎頒獎大會上,當王潤身上台興奮地接過獎杯時,八一廠的老友為他高興,在台下高喊:「王潤身,把獎杯舉高點!」
王潤身,在重返影壇後僅五年時間,用自己的切身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又攀上了一座新的高峰。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真是厚積薄發,寶刀未老。這可視為王潤身命運馬鞍型的後一個鞍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