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徐悲鴻生命中的女人
徐悲鴻一生中的三個女人是孫多慈、蔣碧薇、廖靜文,這三位不凡的美麗女性見證了徐悲鴻的情感歷程。面對不同時段的徐悲鴻,他們有各自的悲歡,在徐悲鴻的生命中,這三位女性只能各佔一段。
B. 悲鴻之命是畫聖吳道子的哪份傳世作品
應該是《八十七神仙卷》。
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國美術史上的經典傳世之作,代表了我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堪與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比肩。吳道子一生作畫極多,但大多數已湮滅,倖存的《八十七神仙卷》便成為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巨作中的一件。這一長卷之所以能穿越千年重現世人面前,美術大師徐悲鴻的功不可沒。徐悲鴻與這件國寶的故事曲折傳奇,失而復得,將其視作是自己的生命,甚至為籌集購此畫的資金累得住了院。
《八十七神仙卷》遺失以後,徐悲鴻又歷盡千辛通過同學,掏很多錢把它買回來了。1948年,徐悲鴻請中國畫裝裱大師劉金濤將此卷進行重新揭裱,並請齊白石題寫畫名。揭裱之後,分別有張大千、謝稚柳、徐悲鴻3人題跋。」 吳光明談起此畫卷與徐悲鴻的故事,非常激動,他說這是徐悲鴻一生的生命絕品,徐悲鴻把他一生的錢財都用到這幅畫上了。
C. 電影《悲鴻生命》里演廖靜文的女演員叫什麼
叫鄭嵐僑
D. 比較曹衣出水與吳帶當風
1、筆法不同:
曹衣出水: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
吳帶當風: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
2、創始人不同:
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又稱「曹家樣」,是由中亞曹國的北齊曹仲達創造的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曹仲達,生卒年不詳。來自中亞曹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曾任朝散大夫。擅畫人物、肖像、佛教圖像,尤精於外國佛像。
吳帶當風:
「吳帶當風」是盛唐最傑出的畫家吳道子所創,吳道子(約680~759年)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3、特點不同:
曹衣出水: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撈出之感。
吳帶當風:在用筆技法上,「吳帶當風」採用波折起伏、錯落有致的「蒓菜條」式的描法,加強了描摹對象的份量感和立體感,突出了人體曲線和自然的結合,這種畫風在後來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響。所畫人物、衣袖、飄帶,具有迎風起舞的動勢。
E. 八十七神仙卷的喜逢國寶
1937年5月;當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鴻應香港大學的邀請赴香港舉辦畫展。一天,作家許地山和夫人介紹給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國字畫(因為這位女士打算出售收藏的據說是四大箱字畫)。徐悲鴻的到來,自然使她十分欣喜。她親手將四箱字畫一一打開。徐悲鴻看了第一箱,又看了第二箱,從中挑出了幾件他欣賞的佳作。看到第三箱時,徐悲鴻眼睛陡然一亮,一幅很長的人物畫卷奇跡般地出現在他的面前,以至他展開畫卷的手指都因興奮而顫抖。他激動地幾乎叫喊出來:「下面的畫我都不看了!我只要這一幅!」德籍夫人愣住了,她仍請求徐悲鴻看下去。但是,徐悲鴻連連搖頭說:「沒有比這更使我傾心的畫了! 徐悲鴻當即提出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現金買這張畫。德籍夫人從徐悲鴻急切的情緒里悟出了這張畫的價值,又有些捨不得了。徐悲鴻又提出願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作為交換。德籍夫人略為猶豫後表示了同意。
珍貴價值
這幅唐畫《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深褐色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那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那種「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畫面沒有任何款識,但徐悲鴻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之手的藝術絕品。它代表了我國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傑出成就。無怪乎徐悲鴻的好友--張大千和謝稚柳見之也對其誇贊不已。張大千認為「北宋武宗元之作,實濫觴於此」(指《朝元仙杖圖》--北宋畫家武宗元的惟一傳世作品),而謝也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並喻之為稀世之寶,自己的收藏被同道好友贊賞品評,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徐悲鴻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並論。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列印在畫面上。從此,這被徐悲鴻視為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離地跟隨著他。而徐悲鴻也為自己能為這件已流失於外國人之手的國寶贖身,使其回歸祖國,視為平生最快意之事。
以命相托
1939年1月,徐悲鴻隻身一人攜帶自己的精品及所收藏的歷代書畫數百件,由香港赴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畫展取得極大成功,僅門票和賣畫所得助市一萬兩千四百餘元。徐悲鴻將這筆巨款全部捐獻,此筆義款成為當時廣西第五路軍抗戰陣亡遺孤的撫恤金。此後,徐悲鴻又先後在吉隆坡、恰保、擯城舉辦義展,共得款六萬余元,也全部作為救濟祖國難民之用。徐悲鴻抗日愛國的義舉在當地廣為傳說。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飛機襲擊了新加坡。新加坡淬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亂。徐悲鴻原定赴美展覽計劃不能成行,使他進退兩難。而最使他困擾的是隨身攜帶的數百件珍貴藝術品將如何處置。經過周密的商議,林慶年、庄惠泉等人將徐悲鴻疏散到安溪會館辦的崇文學校內。林和庄都是徐悲鴻籌賑畫展籌委會領導人,他們把徐悲鴻存放在好友黃曼士家中的繪畫、書籍、印章、陶瓷及四十餘幅不易攜帶的油畫秘密運到崇文學校,並裝好放在一些皮蛋缸里。將其埋在一口枯井裡。
徐悲鴻不忍心撇下這批積累多年的寶貝,於是,決定留在新加坡,要與他的藝術品共存亡,時局越來越緊張,在朋友們的多次勸說下,徐悲鴻決定回國卻又擔心歸途中有閃失,他決定輕裝簡從,經再三挑選,只得忍痛將自己的大量作品留在了新加坡,隻身攜帶《八十七神仙卷》登上開往印度的最後一班客輪,取道緬甸,歷經艱辛回到祖國。國寶得救了,可是徐悲鴻嘔心瀝血創作的四十餘幅油畫卻不知去向。數十年心血,他為之傷痛,然而當徐悲鴻看到完好無損的《八十七神仙卷》時,心中才感到寬慰。
痛失名畫
1942年5月,徐悲鴻到昆明,舉辦勞軍畫展。正當徐悲鴻沉浸在畫展成功的興奮之中時,一個致命的打擊向他襲來。5月10日,空襲警報響起,匆忙間他同大家一起跑進了防空洞。當警報解除,回到住地時,忽然發現門和箱子都被撬開;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三十餘幅畫竟不翼而飛。此情此景使他面色驟然煞白,眼前一片昏黑,彷彿五臟都在劇烈地翻騰。他用雙手支撐著桌子,竭力想使自己鎮定下來,可是,只覺得頭暈目眩……
名畫失蹤,事關重大,驚動了雲南省府,於是派員調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畫卻如黃鶴飛去,渺無蹤影。徐悲鴻為此日日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從此血壓急劇上升,病倒在床上。因此種下了高血壓的病根,而多年後因高血壓而病逝。這件他為之重金贖身的國寶,被他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國寶,你在哪裡呢?他的內心在不斷地呼喚。
想像方壺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
相如能任連城璧,愧此須眉負此身。
黃鶴復還
1944年夏,一封喜信從成都飛到重慶,寫信人是中央大學藝術系女學生盧蔭寰,她告訴老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看到了《八十七神仙卷》,因為她曾臨摹過《八十七神仙卷》的照片,確認是原作無疑。徐悲鴻決定立即前往成都。當一切准備好後,他又取消了這個決定。因考慮到,如果親自去成都,風聲傳出,藏寶人因懼禍,可能會將畫毀掉以銷贓滅跡。怎麼辦?難道眼看著失而復得的國寶又將永遠失去?為了國寶的安全,徐悲鴻和夫人廖靜文考慮再三,決定委託在新加坡辦展覽時認識的一位朋友新加坡來的劉德銘去成都,請他先找到藏畫者,見到畫,確認為真品後,與之交朋友,進而再花錢把畫買回來。很快消息傳來,畫已見到,確是原畫,只是需要一大筆錢。於是徐悲鴻不顧自己病體,又忙於日夜作畫和籌款了。先寄去20萬現款,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數十幅後,《八十七神仙卷》終於「完璧歸趙」,又回到了徐悲鴻手中。
徐悲鴻和夫人興奮地用顫抖的雙手小心地打開畫卷,八十七位神仙安然無恙地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這八十七位神仙依然是那樣安詳、肅穆,體態優美,彷彿沒有受過任何的驚擾。只是畫面上蓋有「悲鴻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題跋也被割掉。盡管如此,徐悲鴻依然激動不己,當即揮毫賦詩:
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
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從此這八十七位神仙又回到徐悲鴻身邊,並始終陪伴著他。
瑰寶獻國
1953年9月,身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和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而去世。從此如何照管好徐悲鴻用生命為代價保護下來的大量國寶的重擔就落在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的身上。
F. 徐悲鴻為什麼兩次重金買下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1937年5月,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鴻到赴香港舉辦畫展。一天,作家許地山和夫人介紹給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4箱中國字畫,看到第三箱時,徐悲鴻眼睛陡然一亮,一幅人物長卷出現在他的眼前,他激動地幾乎叫喊出來:「下面的畫我都不看了!我只要這一幅!」最後,徐悲鴻用一萬元現金再加上自己的7幅作品得到了這幅畫,並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的印章,小心地列印這幅在他認為,其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並論的畫面上。
畫聖吳道子又名道玄,約生於公元680年,卒於公元759年,古陽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是唐代大畫家。他多才多藝,書法、繪畫、雕塑無所不精,尤善繪佛教人物。初創白描法,又創寫意新風。吳帶當風,開辟了中國繪畫新途徑。是中國古時代東方偉大的藝術家被尊為「百代畫聖」。
G. 徐悲鴻重金買回被德搶走的無名古畫,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真跡嗎
事實上,這副畫的確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真跡。
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他在繪畫上非常擅長利用線條,而且還很富於想像力,他曾經創作了大量的神鬼之類的畫作。不過,雖然吳道子是一位著名畫家,但是卻很少有他的真跡流傳下來。事實上,現如今在我國的國庫之中還有一幅吳道子的真跡,名為《八十七神仙卷》,這副畫也堪稱是國寶一般的存在。
徐悲鴻非常無奈,為了購回這副畫,他不惜砸鍋賣鐵,可謂是傾家盪產。就這樣,這副《八十七神仙卷》終於回到了徐悲鴻的手上。後來徐悲鴻病逝後,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副畫捐獻給了國家。時至今日,這幅《八十七神仙卷》已經成為了國庫中的國寶級的畫作。
徐悲鴻先生不僅是一個畫家,更是國家的脊樑。
H. 古箏型號後面的字母LL,,RR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3
I. 渴求悲鴻生命《八十七神仙卷》之賞析
學習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課程就是臨摹。只有在臨摹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古人作畫的思想與技巧。縱觀古代流傳的人物畫,最有影響力之一的就是「八十七神仙卷」。此畫縱30厘米橫292厘米,為手卷絹本,距今已有近1300年歷史,該畫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已不對外展出。
作者有幸三十年前目睹真跡,當即被畫中人物所吸引。八十七個神仙個個栩栩如生,在感嘆古人精妙技法的同時也發現由於原件年代久遠,絹本已發褐變脆今後不可能長時間對外展出,再有原畫尺寸稍小,一些過細的飾物眉眼沒能充分展現出來且過於拘泥。所以作者決定放大臨摹,即可日後隨時欣賞,又是對自己繪畫功底的一次檢驗。於是在一個炎熱的夏季作者克服了種種困難,經過幾個月的信心、決心、橫心,終於再現了原畫的八十七個神仙風姿。摹本縱47厘米橫500厘米,全卷渾然一體無一處瑕疵,線條遒勁灑脫,如行雲流水充滿動感。准確完整地再現了原作的每個細節,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技藝及深厚的繪畫功底。八十七位神仙各俱風采,面部表情生動細致入微,神形皆備,完全保留了原作的特有之神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臨摹精品。
「八十七神仙卷」的各路神仙所飾衣帶是「鐵線描」。此卷是典型的衣帶當風的「吳家樣」。「鐵線描」要求每一線條從下筆到起筆運筆以懸腕一氣呵成,講究的鐵線要有彈力,見功夫,剛勁飄動。「廣川畫跋」說「如銅絲縈盤人物雖小但氣韻落落有宏大放縱之態」。所以畫線時不是描而是寫,只有這樣才能不失原作精神。
「八十七神仙卷」真跡是徐悲鴻於一九三七年在香港從一德國女士手中購得。此卷經徐悲鴻與張大千研究考證,認定是唐代吳道子手跡,故徐視為珍寶,並在畫上加蓋「悲鴻生命」印章。一九四二年在雲南大學講學時,因日本飛機轟炸躲避時被畫賊撬門所盜。兩年後在成都被人發現。徐悲鴻幾經周折又重新購回此卷。
「八十七神仙卷」與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圖」相似。北宋初期宗教人物畫繼承了唐代以來的傳統,創作仍較活躍,不少名家參與了寺觀壁畫創稿和繪制,畫風主流是吳道子一代的式樣,有作品流傳的代表性畫家首推武宗元。「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杖圖」都是描繪道教神仙出行行列。畫五方帝君和眾仙去朝見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由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圓光環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傘蓋簇擁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應為八十八位神仙,此卷少一武將故名為「八十七神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