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陳海燕 女 25歲鹽城人 建湖縣人
大海撈針啊!!!!!!!!!!!!!!!!!!!!
⑵ 美食家的演職員表
導演:徐昌霖
編劇:徐昌霖
原著:陸文夫
編輯:陳瑋若
攝影:單聯國
美術:邱沅
作曲:黃准
錄音:周雲麟 金福根
剪輯:錢麗麗
化妝:李萍
服裝:葉根生
道具:劉培德
照明:宋國楨
置景:許多男
擬音:胡偉民
煙火:婁永龍
副導演:張秀芳
副攝影:劉利華
製片主任:徐復璟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唐寶善
獨唱:陳海燕
主要演員:
⑶ 約了個女孩子出去玩,該去哪些地方玩該聊些什麼我有點靦腆內向不怎麼說話。求解
有的孩子性格靦腆、在他人面前感到害羞,不願意說話。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合適的教育方法得到改變。下面我們看看餘姚的部分家長是怎麼做的吧。
觀點一
從興趣出發,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女兒活潑,對人有禮貌,在課堂上,她踴躍發言,聲音響亮,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對此,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因為這是我平時對她重視的結果。平時,我注意培養女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首先是用有趣的故事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天抽時間給她講故事。講故事時,碰上不懂的詞句,或者疑問,她總愛問個為什麼。每每這時,我就表揚她這種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其次是每晚睡前半小時,誦讀一首古詩詞,汲取中華文化的豐富營養。再次是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寫"日記。我先啟發女兒回顧當天或前一天的生活,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說一句或幾句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由女兒說,我執筆記錄,在她說的過程中,我隨機進行點撥引導,糾正錯誤,豐富她的詞彙。
積累的詞彙多了,孩子說話時語言也變得豐富起來了。
8歲女孩的媽媽 陳 蕊
觀點二
要主動創造教育的機會。
我的孩子有點兒靦腆,人多時就不願意說話了。我啟發他幾次,效果也不大。
過中秋節時,我們在孩子的外婆家歡度良宵。一個大家族的人團聚在一起,甚是熱鬧。晚飯後,我提議搞個「中秋家庭文藝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誰來當主持人呢?」我說。「我!」他的姐姐大聲地喊著,兒子看看姐姐又看看大家,沒作聲。看他的神情想試可又不敢。這么好的機會可不能讓兒子錯過了。我知道兒子很崇拜少兒節目主持人董浩,便故意說:「嗯,姐姐挺像著名節目主持人鞠萍姐姐的。誰願意做她的老搭檔董浩叔叔呢?」
「我!」兒子一提董浩就來勁了。
於是,姐弟倆開始了他們的節目主持。
「首先請弟弟陳川為我們講一個故事。」兒子蠻神氣地說。
小弟弟大大方方地用稚嫩的嗓音給我們講《三隻小豬》。大家都拍手鼓掌。
「下面請姐姐為我們表演舞蹈。」兒子繼續了他的主持。
「現在請高凌為咱們唱。」在我們的提議下,兒子又做起了演員。於是,
孩子的外公拉二胡,舅舅唱《老鼠愛大米》,三個孩子也跟著唱:「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屋子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我發現,從這以後,兒子膽子大了不少,當著眾人面說話也大方多了。
9歲男孩的媽媽 陳海燕
觀點三
真誠贊賞的話語,
能打動孩子的心。
我的孩子性格內向,平時很少發言。有一次我的幾個親戚在我家聚會,席間,我提的一個問題把大家難住了,親戚家幾個平時思維比較活躍的孩子都沒有回答到位。這時,我的孩子熊佳鳴一隻猶豫不決的小手舉了起來。他緩緩地站起來,准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是聲音有點輕。我拍拍他的肩膀,由衷地用他名字的諧音贊揚道:"我們的熊佳鳴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希望你大聲地、充滿自信地再回答一遍。"不知是激動還是害怕,他臉已漲得通紅。在我的鼓勵下,他又一次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大家不由得為他鼓掌。他因此深深記住了這件事。但他後來依舊默默無聞,依舊不引人注目,但他在課堂上舉手的次數多了,在外人面前也漸漸地敢說話了。
9歲男孩的媽媽 柳絮影
觀點四
從點滴小事入手,培養好習慣。
我的女兒在家裡能說會道,可是到了外面,見了生人就不敢說話了。我有一次帶女兒外出吃飯,當她吃飽之後,自己到外面玩去了。當我出去找她時,發現她正和飯店的服務員聊個不停,看來她們很合得來。原來服務員阿姨給了她一隻她最喜歡的一隻烤蝦。我讓孩子感謝這個服務員。服務員開口說道:「不用客氣,這孩子很有禮貌,蝦是我給她吃的。」我讓孩子再次表示感謝,孩子說:「謝謝阿姨。」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可以從教她對人懂禮貌,見熟人要打招呼入手,培養她積極發言,大膽說話的習慣。有一次,樓梯上走過一個老太太,我教孩子熱情地招呼道:「奶奶好!」老人滿臉堆笑,不停地稱贊她:「乖,真乖!」就這樣,女兒膽怯的性格慢慢得到了改變,見到生人也敢說說話了。
9歲女孩的母親 韓 霞
觀點五
找到教育的切入口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有點兒口吃,因此,從不主動與人說話。對此,我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見明顯效果。孩子剛上小學時,有一天,我發現孩子看到電視上播放「天線寶寶」,她激動地大喊大叫。我想:孩子一定太喜歡天線寶寶了,如果天線寶寶跟她說話,她一定會興奮的。果然,有一天,我冷不防地在喊她:「拉拉,你在哪兒?」她反應很快,口齒清晰地喊:「蒂茜,我在這兒!」我忽然想: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一下,也許能從而訓練孩子說話和發言呢。孩子果然是在天線寶寶那裡學到了不少詞彙。這在平時,我要是教她一些圖片詞語,她總不耐煩,閉口不吭。我終於在她感興趣的天線寶寶那兒找到了突破口。以後,我們家成員的角色都換了,她不叫我們爸爸媽媽了,而叫「蒂茜」「波」,連她奶奶也成了天線寶寶中的一分子,我們為孩子創造了這樣一個交際場,孩子感受到了說話的樂趣,口吃毛病改多了。在我們的鼓勵下,孩子慢慢地邁出了願意與他人交往的一步,特別是語言發展上了一個台階,再也不用為說話而臉紅了。
8歲女孩的母親 魏玉芬
主持:面對孩子的不足時,斥責和埋怨,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一個懂教育的父母,應該總是能從自身想辦法,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切入點。
⑷ 微山湖的歌詞
《微山湖》
作詞:張鴻西
作詞:呂其明
演唱:陳海燕
微山湖哎陽光閃耀 片片白帆好像雲兒飄
是誰又在彈響土琵琶 聽春風傳來一片歌謠
哎嗨喲 哎嗨依兒喲
俺鐵道游擊隊 為國為民立下大功勞
微山湖哎捲起春潮 朵朵浪花在把英雄找
當年抗日健兒何處去 看青松巍巍綠水濤濤
哎嗨喲 哎嗨依兒喲
俺鐵道游擊隊 豐功偉績人民永遠忘不了
哎喲~~~~~~~~~
哎嗨喲 哎嗨依兒喲
俺鐵道游擊隊 豐功偉績人民永遠忘不了
人民永遠忘不了 哎嗨喲
《微山湖》是《鐵道游擊隊》的插曲,由張鴻西作詞,呂其明作曲,陳海燕演唱。
陳海燕,女,1956年生,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歌劇舞劇院演員。
獲得獎項
作為藝術家出訪過日本、泰國、法國、義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獲盛譽, 先後在《江姐》、《芳草心》等八部歌劇中任主要角色,為影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鐵道游擊隊》、《蛙女》等一百多部影視劇配唱主題歌、插曲,灌錄了六盒個人專輯及激光唱片一張,二次「白玉蘭」戲劇大獎獲得者,並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證書。
⑸ 劉亦菲和一男孩演的個電影 劇情好象是那男孩總跟這他 誰知道那不電影叫
電視劇:
2002年——四十集電視連續劇《金粉世家》 飾:白秀珠
2003年——三十八集電視連續劇《天龍八部》 飾:王語嫣
2004年——四十集電視連續劇《仙劍奇俠傳》 飾:趙靈兒
2005年——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神鵰俠侶》 飾:小龍女
2005年——《豆蔻年華》 客串
電影:
2004年——《五月之戀》飾 瑄瑄
2004年——《戀愛大贏家(台譯:喜歡你喜歡我)》飾 金巧莉
2006年——《阿寶的故事》客串
廣告代言:
金菲國際公寓形象代言人
2004年——天順護膚霜形象代言
2005年至2006年——潘婷品牌形象代言
2005年——聖馬田休閑服形象代言
2005年——白鴿水果型飲料形象代言
2005年——瑞珠聚乙烯醇滴眼液形象代言
2005年——完美世界系列網路游戲形象代言
2006年——伊利優酸乳代言人(並親自演唱廣告歌曲)
2006年——第六屆金鷹女神
還有正在拍的功夫之王
你要問的我問了問別人應該是五月之戀 演的瑄瑄
⑹ 86版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視劇《鐵道游擊隊》片頭曲《微山湖》(又名《俺鐵道游擊隊》)原唱是誰哪裡
原唱上海歌劇院歌唱家陳海燕。
⑺ 張愛玲曾經喜歡的那個漢奸叫什麼了
胡蘭成
"現代陳世美"胡蘭成讓"張愛玲"燃盡最後一爐香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現代陳世美」胡蘭成讓――「張愛玲」燃盡最後一爐香。
從《半生緣》到《長恨歌》,從電視、電影到話劇,張愛
玲的作品彷彿是挖不盡的寶藏,數年來盛行不衰。眾多「張迷」不僅熱衷其作品,更關注這位才女本身的傳奇經歷。時值張愛玲逝世十周年之際,一部醞釀多年、七易其稿、三度與舞台演出擦肩而過的話劇《張愛玲》終於嶄露頭角,據悉,這部以張愛玲情感經歷為主線的舞台作品將於9月8日在美琪大戲院首演。昨日,記者來到該劇綵排現場,對師春玲、佟芮欣、許還山三位主演進行了采訪。
張愛玲更看重安全感
「要演張愛玲,其實我內心壓力也很大」,雖說是國家話劇院聲名在外的四小名旦之一,但師春玲對於飾演張愛玲還是備感壓力。由於,該劇以張愛玲的情感為主線,所以就不得不提到她人生中的兩段婚姻,在師春玲看來,盡管胡蘭成給予張愛玲一段刻骨銘心的愛,但賴雅才是張愛玲生活的精神支柱,因為「相對於愛來說,張愛玲更加看重安全感」。
在大量閱讀了張愛玲的生平傳記以及作品書信後,師春玲的理解是:「人們在談到張愛玲的感情生活時,總是花大量篇幅在胡蘭成身上,的確胡蘭成是張愛玲的最愛,可是對於張愛玲來說,安全感才是她一生追求的東西,而能夠給張愛玲安全感的只有賴雅。這就是為什麼失去了胡蘭成的愛,張愛玲在異國他鄉還能重新生活,但失去了賴雅,張愛玲便就此自我封閉、回復到最初與世隔絕生活狀態的原因。」師春玲說,「張愛玲是個不輕易愛的人,一旦愛了便毫無保留,她和胡蘭成那段轟轟烈烈的愛已經燃盡了她所有的愛火,但胡蘭成並沒有在給予愛的同時給予張愛玲一直追尋的家的穩定,對於自幼缺乏家庭溫暖的張愛玲來說,賴雅給予的才是張愛玲最迫切需要的。」
賴雅才是張愛玲的歸宿
可能是張愛玲和胡蘭成的那段曠世奇戀太過引人矚目,以至於人們忽略了之後和張愛玲做了近20年夫妻的美國男人賴雅,其實相比張愛玲和胡蘭成短短4年的婚姻,賴雅才是張愛玲的真正歸宿,而他倆這段忘年戀也有許多值得人們推敲回味的地方。飾演賴雅的許還山是家喻戶曉的電影演員,盡管也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角色,但類似賴雅這樣的角色,他還是第一次。他說:「在舞台上和一個小20歲的女人戀愛我還是第一次,更何況演得還是一個外國人。」對於許還山來說,這次演繹的最大困難來自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和心靈軌跡的探索,他說:「首先我得了解賴雅生活的背景,其次我得知道賴雅之所以成為流浪作家的經歷。雖然劇本中沒有太大篇幅來展開表現,但是短短四場戲還是頗有難度。」
談及賴雅和張愛玲這段忘年戀,許還山表示這和兩人的生活經歷有關:「張愛玲是個很不幸的孩子,她來到世上遇到的第一個男人就是她抽鴉片的父親,第二個則是她的最愛胡蘭成,兩者都沒能給她一份安穩,而她的另類母親又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中國傳統的賢妻良母,所以童年的她並沒有得到多少關愛,這讓她幼小的心靈始終擁有著一種對父愛、穩定生活和溫馨家庭的渴望,影響其一生。從這個角度說,張愛玲是有『戀父情結』的。」「賴雅的出現為張愛玲孤獨心靈點亮了一盞燈,他對漂泊的她來說是一個棲息港灣,讓她品嘗到真正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許還山說:「賴雅也曾有過一段不怎麼幸福的婚姻,一個女權主義的妻子一個在他看來純粹累贅的女兒,賴雅是個特別渴望享受愛情生活的男人,對於婚姻他渴望但對於孩子他畏懼,正是這樣才讓他拋棄了過去的婚姻流浪了幾十年。所以在人生的最後,賴雅是帶著愧疚和失落走的,失落於和張愛玲的分別,愧疚於剝奪了張愛玲做母親的權利。」
胡蘭成乃痴情「陳世美」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對於張愛玲來說,胡蘭成是第一個真正打開她少女心扉的那把鑰匙,盡管那個浪盪不羈的文壇浪子有老婆和孩子,還有不少紅顏知己常伴左右,但張愛玲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之後奔波千里、諸暨尋夫,甚至傾其所有助其逃亡,然而最終也只讓「不了情」化成了「多少恨」。
在人們眼中,胡蘭成雖然是張愛玲的最愛,卻也在她的人生中扮演著一個十分不堪的角色,且在抗戰時期又有一段不光彩的經歷,多年來胡蘭成始終被指責為「現代陳世美」。讓演慣了好男人角色的佟芮欣來扮演這樣一個多情浪子可是不小的挑戰,對此,佟芮欣說:「看待胡蘭成要分兩個方面,我們在他的為人處事和情感觀上是批判的,但對於他的才學是肯定的。其實從現代人的角度看,胡蘭成的濫情里也有『痴』的成分在,只是他的道德理論和俗世的不同罷了。胡蘭成和張愛玲的感情其實是不同於世俗理解的那種愛情,另類加異類,甚至沒有過多考慮所謂的實際情況,所以兩人的這段情才被人們念叨至今。」
《張愛玲》一劇中不但把張愛玲生平感情經歷描寫得細致到位,就連胡蘭成4段婚姻和8段戀愛都一一點到,佟芮欣說:「胡蘭成的愛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當初娶范秀美,
就是因為范秀美曾經救過他,他覺得無以為報,於是效仿古代女子以身相許。而對於張愛玲,他就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愛,他是一個對於自己的喜歡的人或事有佔有欲的人,正因為更多是精神上的愛,所以他也從來不覺得對於愛玲有什麼傷害。」
張愛玲作品改編熱
盡管張愛玲的作品一直是電影、電視、舞台劇導演的熱衷的題材,但相對於她一生寫就的幾十篇佳作,人們關注的改編對象還是相對狹隘了一些,大多圍繞《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等愛情故事完整的作品進行,對於其他類似《封鎖》等精彩短篇的改編卻還是片空白。
《半生緣》
1997年電影《半生緣》:由著名導演許鞍華執導,著名影星梅艷芳、吳倩蓮主演。
2003年電視劇《半生緣》:張愛玲著名小說《半生緣》首次搬上熒屏。林心如、李立群、蔣勤勤、譚耀文等明星的加盟讓該劇在全國各大頻道屢創收視佳績。
2004年音樂話劇《半生緣》:由國家話劇院和「進念·二十面體」的攜手推出,由台灣演員劉若英、丁乃箏和國話台柱廖凡出演,孟京輝擔任戲劇指導,張艾嘉擔任旁白。
2004年歌劇《半生緣》:由上海歌劇院劇作家劉志康改編,作曲家狄其安作曲,劉烈雄執導。陳海燕、張峰等滬上知名歌唱家出演。
《傾城之戀》
1984年電影《傾城之戀》:導演許鞍華執導,劇中范柳原由周潤發飾演、白流蘇由繆騫人飾演。作品盡管捕捉到了男女之間那種似假還真的微妙感情,但對白局限在原著小說中,有欠揮灑自如。
2002年話劇《新傾城之戀》:由香港話劇團推出,香港話劇之父毛俊輝執導;去年復排推出《新傾城之戀2005》,由影帝梁家輝和女演員蘇玉華領銜主演。
《紅玫瑰白玫瑰》
1994年電影《紅玫瑰白玫瑰》:由林奕華改編、關錦鵬執導、趙文(王宣)、陳沖主演,曾入圍1994年台灣金馬獎。
1995年《紅玫瑰白玫瑰》:由現代人劇社推出。
《金鎖記》
2004電視劇《金鎖記》: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奚美娟領銜主演。
2004年話劇《金鎖記》:由王安憶、黃蜀芹兩大才女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攜手打造《金鎖記》,自搬上話劇舞台後獲得極佳口碑,主演吳冕臨危上馬依然以其專業的表演得到話劇迷的認可。
《琉璃瓦》
2004年滑稽戲《獨養女兒》:上海滑稽劇團自去年初根據張愛玲小說《琉璃瓦》改編推出了滑稽戲《獨養女兒》,反響良好,如今成為上滑經典保留劇目。
《太太萬歲》
2005年滑稽戲《太太萬歲》:根據張愛玲劇本《太太萬歲》改編成為滑稽戲,由上海滑稽劇團排演推出,著名影星何賽飛主演。
胡蘭成其人
胡蘭成(1907-1982)出身貧寒,中學未畢業即回家鄉小學教書。從小聰明好學,有「鄉間才子」之稱,因此自視甚高,不甘心當一輩子「孩子王」,不久就離開家鄉,闖盪四方,但始終鬱郁不得志。
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後,胡蘭成被調到香港《南華日報》當編輯。後任汪偽政府宣傳部政務次長、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兼《中華日報》總主筆。日本投降後,胡蘭成逃出武漢,先後隱居上海、浙江等地。於新中國建國前後偷渡日本,後又曾執教台北。1976年,胡被逐出台灣,又客居日本,1982年病死於東京。
胡蘭成雖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但因和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故而受到人們的關注。上世紀90年代,胡蘭成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源於其自傳《今生今世》的出版。隨著作品的暢銷,胡蘭成在文學上的造詣也開始為人所注意,但其人其文在中國文壇依然備受爭議。
⑻ 江姐扮演者換了一代又一代到現在已經是第幾代了
繼1963年、1964年、1978年、1991年、1997年、2001年後,此次是哈歌七度復排歌劇《江姐》。這部由閻肅編劇、羊鳴作曲的紅色經典劇目,影響、激勵了幾代人。在劇中扮演江姐的是三位年輕演員,歌劇院「第七代」江姐70後葛麗英,和80後秦洋、郭芷伊。
清秀的80後郭芷伊希望更多80後、90後甚至00後能喜歡上這部戲。70後葛麗英認為《江姐》是紅色經典劇里最難唱的,飾演江姐對她充滿挑戰。導演胡英年則對這些年輕演員充滿信心,「我會幫助他們理解『江姐』這個角色,理解什麼是『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第七代「江姐」 情懷不變
胡導對《江姐》可以說情有獨鍾,他曾在劇中飾演過蒲志高等正反面三個角色,「此次復排將根據原著,原汁原味地再現《江姐》的風采。」
自1963年開始,哈爾濱歌劇院《江姐》演出近千場。從熊琳、李少婷、齊燕到如今的三位年輕演員,江姐扮演者換了一代又一代,不變的是舞台上那個藍旗袍、紅披肩的經典形象,和歷經時間考驗的動人旋律。
哈爾濱歌劇院院長李燁表示,《江姐》作為劇院的經典劇目,它的成功復排,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英雄、牢記歷史。這部劇將於「七一」前夕在哈爾濱青年宮劇場上演,帶領觀眾感受革命經典的無窮力量。
⑼ 永定河埋屍案:愛女心切,離異岳母以身試婿,結果怎樣了
當緣分來臨時,青年男女會不顧一切的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在這種愛情中,只在對方眼裡,不關心是否「平等」。
在他們看來,只要兩個人相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然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則涉及兩個家庭。所以一旦父母對彼此不滿意,他們總會站出來「蝙蝠鴛鴦」,勸說她分手。
但愛上的人,怎麼能輕易地聽父母的話,為了愛,會和父母「奮斗」到底。
為了孩子們的幸福,許多父母想盡各種辦法來拆散這個「不合適」的戀人,導致了許多悲劇。有些人背叛他們的父母,有些人甚至死在肉體上。
北京石景山區永定河「埋屍體」案,是一個離異母親對女兒男友非常不滿,但女兒已經下定決心,發誓不分手的案例。
陳靜從天津回來後,嚴卓感到很內疚,一直躲著她。嚴卓的突然忽視讓陳晨感到困惑。她別無選擇,只好向母親哭訴。
陳海燕一邊安慰女兒,一邊答應找「小燕談談」。
陳海燕找到嚴卓,直話直說:「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你主動離開我女兒,不然我就報警告你強奸。」
顏卓雖然是一個「情場老手」,可畢竟才20歲頭,聽陳海燕要報警,嚇得答應馬上分手。
從此,嚴卓與陳靜漸行漸遠。無論陳靜哭了多少,他也不敢解釋。最後,陳靜受不了「冷暴力」,主動分手。
在嚴介和看來,他一直愛著陳靜,想等一段時間後,等他們都冷靜下來,再恢復關系。但陳海燕並沒有給他離開的機會,女兒分手後,她立即向女兒介紹了一個對象。
陳靜遇到了另一個女人,而嚴卓卻不知道。2002年12月的一天,嚴卓來到陳海燕家,哭著要陳海燕「放他走」,讓他繼續他們的愛情。
但陳海燕不為所動,懇切地說:「只要你不愛上我的女兒,什麼都可以談。」你是我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我不會太無情。」
那天晚上,兩人聊到深夜,喝了很多酒,嚴卓又迷失了自我,倒在了陳海燕的柔情中。
第二天早上,嚴燕醒來,看到陳晨在用相機拍照。陳海燕告訴嚴卓,為了女兒她什麼都可以做,如果嚴卓還糾纏陳靜,她會把照片交給警方。
顏卓這次真的嚇壞了。他迅速穿上衣服,跑出了陳海燕的家。
嚴卓還在幻想中。他試圖找到陳靜,但她沒有看到他。沒有辦法,只能再問陳海燕一次。
2003年2月20日,嚴卓喝了很多酒,找到了陳海燕的家。他再次央求陳海燕,求她讓陳靜見他。
然而,陳海燕告訴他,自己的女兒有個對象,讓他死這顆心,如果再糾纏,她就報警。
得知陳靜有對象後,嚴卓徹底絕望了,反而想到自己有一張照片在陳海燕手裡,始終是一個把柄。
嚴卓覺得自己的人生被毀了,而發起人是陳海燕。於是在酒精麻痹下,嚴卓陷入了瘋狂,他讓陳海燕交出了照片。
被拒絕後,嚴卓撲向陳燕,一把抓住她的脖子,把她拖進卧室,並用枕頭蓋住她的頭。直到陳勇軍停止掙扎,她才鬆手。
殺人後,嚴卓慢了半天,才恢復理智,他已經清了地點,還製造出陳海燕「出去」的幻覺,隨後移動了陳海燕的屍體,埋在永定河岸邊。
陳靜回到家,發現既沒有母親的存摺,也沒有她的身份證。她以為媽媽出去旅行了,但她沒有太在意。陳靜(音譯)在十多天的時間里聯系不上自己的母親,她意識到事情有些不對勁,於是報了警。
但嚴卓將現場處理得很好,辦案人員也發現沒關系,而且沒人知道嚴卓與陳海燕的那份混亂的關系,所以沒人自始至終懷疑嚴卓,這起案件成了一段時間的懸案。
兇殺案發生後,嚴卓非常擔心和緊張,他不得不整天喝酒來麻痹自己。有一次,閻卓和朋友喝酒後,對朋友說:「我殺了岳母,葬在永定河裡。」
我的朋友以為顏卓說的是醉酒的話,但他並沒有放在心上。顏卓醒後,不記得自己說過什麼,二人也不再提起此事。
但在2007年,這位朋友因偷竊被捕。為了給自己減刑,他告訴了調查人員嚴卓酒後所說的話。陳海燕失蹤案終於結案了。
嚴卓最終被抓,並承認了他的罪行。2008年12月23日,嚴介和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陳海燕愛女兒心切,不惜試探丈夫,最終死在此。父母擔心孩子的婚姻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也應該准備好避免類似的悲劇。
⑽ 解放上海的幕後花絮
顧名思義,《解放上海》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上海解放前後的若干年間,主要講述的是華東野戰軍老三團營長鐵良與其戰友蕭劍東、李四本等人在解放戰爭以及進駐上海之初,與國民黨反動派特務在政治、經濟、金融、建設等方面所展開的一系列「明爭暗鬥」。劇情圍繞這幾位從戰爭中走出的南下幹部,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他們在經歷槍林彈雨後,再次憑借過人的膽識和智慧一一化解敵特處心積慮的瘋狂破壞及奸商的逐利陰謀,從而表現出解放軍幹部的優良操守與高大形象。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了南京與杭州,完成了對上海的合圍;5月12日,解放軍開始向上海外圍發起進攻;5月23日,解放上海的總攻打響; 5月27日,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金融貿易中心——上海全部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正式成立。身經百戰的陳毅將軍形象地把上海戰役比喻為「瓷器店裡打老鼠」。在歷時15天的上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露宿街頭、不進民房,完整保存大上海的同時,也贏得了上海人民的贊譽。然而,在和平的背後隨即又醞釀起另一番波瀾壯闊的斗爭,《解放上海》著眼於在這段特殊時期所發生的特殊事件,諸如著名的「二白一黑」事件即銀元事件、大米事件、假鈔事件,向人們形象地詮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並用生動的筆觸勾勒出在黨中央領導開明的政治之風與廉潔的幹部作風下,人民解放軍的質朴品質和高尚情操,繼而提倡和弘揚解放上海時期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精神。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解放上海》劇情所特有的歷史性,因此要求劇本具有更高的嚴謹性。為此,從劇本創作初期到定稿,劇作人員對該劇進行了多達四五次的大規模修改與完善,可謂幾易其稿。而在現實的拍攝過程中,還需根據面臨的實際情況,繼續對劇本不斷地進行提煉與改進。《解放上海》創作團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從劇外一直滲透到劇中的每一個細節,旨在為上海乃至全國觀眾奉獻出一部意義深遠又兼具可看性的優秀劇集。
執導該片的是攝影師出身的著名導演張仲偉,而劇中四位主人公的扮演者分別是實力派演員邢佳棟、林熙越、高蓓蓓和崔波。因出演《士兵突擊》中「伍六一」而迅速走紅的邢佳棟這次在《解放上海》中擔綱主演男一號「鐵良」。此前剛結束另一劇組拍攝任務的邢佳棟,一回來便馬不停蹄地加入了《解放上海》劇組,再次走進部隊,演繹一個粗獷、正直、善良的解放軍幹部。而扮演「鐵良」好兄弟「蕭劍東」的是曾在《沉默的證人》和《女人一輩子》中有精彩表現的林熙越。近年來幾乎成為「軍人專業戶」的這兩位演員,面對再在影視劇中演繹「穿軍裝」人物會否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的疑問時,各自表達了不同的見解。林熙越認為,雖然重復感在所難免,但關鍵還是在於對劇情正確把握後的到位演出;邢佳棟則表示,因為每部劇集中軍人角色的職責不同,所以勢必會在表演中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此外,女一號「杜鵑」的扮演者高蓓蓓也同樣令人期待,近期佳作頻出的她在《解放上海》中以一位堅強朴實的解放軍後勤助理形象示人,並在陰差陽錯下嫁給了未婚夫「鐵良」的兄弟「蕭劍東」,引起一段有關愛情與友情的感情糾葛。與此同時,國家一級演員宋茹惠、陳海燕,以及百花獎得主吳玉芳、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劉子楓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也在該劇中甘當「綠葉」,令整部劇的演出更為精彩繽紛。200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舉國上下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之際,人們或許更需要精神層面的鼓勵與慰藉。而已成功出品類似題材影視劇《亮劍》的東上海國際文化影視集團,正是看準了這一契機並充分利用自身獨有的影視資源和製作經驗,為屏幕前的人們再推一道影視「佳餚」,也為即將到來的上海解放六十周年紀念日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