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斷網》定檔9月9日,這部電影的陣容怎麼樣
《斷網》定檔9月9日,這部電影的陣容真的非常的強大!
② 電影名字
就是----《少數派報告》!
中文名稱:少數派報告
英文名稱:Minority Report
別名:未來報告/關鍵報告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2年
電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電影演員: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卡梅倫·迪亞茲 Cameron Diaz
卡梅隆·克羅威 Cameron Crowe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馬克斯·馮·賽多 Max von Sydow
Blake Bashoff
傑西卡·坎普莎 Jessica Capshaw
斯蒂夫·哈里斯 Steve Harris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導 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主 演: 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卡梅倫·迪亞茲 Cameron Diaz 卡梅隆·克羅威 Cameron Crowe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馬克斯·馮·賽多 Max von Sydow Blake Bashoff 傑西卡·坎普莎 Jessica Capshaw 斯蒂夫·哈里斯 Steve Harris
上 映: 2002年06月17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瑞典語
評 分: 7.7/10( 58573票 )
顏 色: 彩色
時 長: 145 分鍾
類 型: 犯罪 劇情 科幻 驚秫 動作
分 級: 瑞典: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國:12 澳大利亞:M 法國:U 美國:PG-13 瑞士:12 英國:12
劇情簡介:
在2054年的華盛頓,人類的司法審判制度已經「進化」到了在犯罪發生之前已能預知犯罪並逮捕將要犯罪的罪犯的地步!這種「預知犯罪」的能力得益於一種「心理科技」的發展,比如電腦具備了顯示人類最隱秘的思想的能力。一位華盛頓特區的警官讓-安德頓一直以這種心理科技為法律武器逮捕犯人,從未質疑過這種制度,但有一天他突然被當成「將要犯罪」的犯人被通緝!獵手突然變成獵物,安德頓惟有一邊逃亡一邊尋找自己無罪的證據……
在喬恩亡命奔逃的過程中,他知得政府用來預測感知犯罪意向的是三台具有人腦智能思維方式的超級電腦「法官」,一個人的罪名最終是否成立,其決定權不再是落在人數眾多的陪審團手中,而僅僅是由這三位「法官」來判斷被告的生死。當其中的兩位「法官」認定罪名成立,而另一位「法官」卻持相反分歧意見時,如果最後這位「法官」(也就是「Minority」——少數派)的判斷才是正確的,那麼這名「法官」的意見就被稱為「少數派報告」。
對喬恩罪名的宣判,三位「法官」就出現了分歧,其中一位認定他是無罪的,那麼在眾多精乾探員的追逐下早已精疲力竭的喬恩,到底能否利用這份「少數派報告」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呢?
影評:
五十年後無懸案
《少數派報告》是一部不會侮辱諸位智商的驚險片,其精彩程度堪與《黑客帝國》媲美。跟《黑客帝國》一樣,它具有優秀科幻片發人深思的特徵,同時,它也是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的動作片,不停地刺激你的視聽器官。因此,觀看此片,請帶上眼睛和耳朵,還有腦袋。
2054年的華盛頓特區。科技的高度發達已經能使人預測暴力犯罪,從而防止它的發生。但是,6年沒出過謀殺案的美國首都即將發生命案,而做案者正是打擊預謀犯罪這個特殊部門的負責人約翰·安德頓。約翰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他感覺遭人陷害,於是他需要一邊逃亡,一邊找出真相。
那三個居住在水裡、能預告未來犯罪事件的「特異功能」女子會不會出錯?約翰到底36小時後會不會殺人?他那6年前被人綁架的兒子究竟是死是活?想置他於死地的人是誰?有何動機?這些問題都必須留待大家觀看影片時去尋找答案,在此我們不能破壞影片的懸念和大家的興致。
「古老」的故事、及時的寓意
影片的故事框架來自瘋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個短篇,其寓意簡直像是為911後的美國人度身定作的,即「為了人身安全,你願意放棄多少個人的自由和隱私?」在當今世界,為了乘坐飛機,我們可以接受搜身等檢查;但乘坐地鐵你願不願意接受身份核實?影片假設,50年後的華盛頓特區市民願意接受無時無刻的身份檢查,當然不是由活人來搜身,而是藉助科技手段。
該片最令人難忘的一場戲,是一群電子「老鼠」串入一棟破舊公寓,挨家挨戶核實每個人的身份。主角躲在浴缸的水裡,屏住呼吸;不幸,一個氣泡從他鼻孔里冒出,一隻即將離去的「老鼠」覺察到動靜,便回頭凝神聆聽……在此之前,影片有一個「環顧」電子老鼠進入每家每戶的「半圓周」鏡頭,其技巧之高超令人想起大師奧遜·威爾斯在《A Touch Of Evil》中的開場鏡頭。
影片提出的另一個嚴肅命題:當你能預知即將發生什麼事情時,你的行為是否會改變「命中註定」的結局?《時間機器》中對此的詮釋是「沒有影響」,時辰到了,該死還得死;《少數派報告》似乎持相反意見:由於警方的「先見之明」,尚未發生的命案才得以阻止。但是,這個立論反過來用到約翰身上,你可以推論出「預知導致犯罪」的結論——如果他什麼都不知道,過著正常的日子,他怎麼會在「規定」時間遭遇那個即將死於他手的人?說到底,人生之路是命中註定還是自由意志起作用?是人控制著命運,還是命運擺布著人?恕我此處不再深入討論這個議題,否則看電影會變成啃尼采、叔本華。
另一個牽涉到法律的問題也很重要:如果「兇手」尚未犯罪,甚至還沒有想到要去犯罪,那麼,他豈不是無辜者?按照現行的美國法律,有犯罪動機或犯罪思想都不能算犯罪,只有付諸行動時才跨越合法和非法的界線。
Style:工匠和藝術家的分水嶺
如果《少數派報告》是一部純粹的動作片,它的成就不亞於《法櫃奇兵》或《亡命天涯》。幾場追殺戲設計得很有節奏感,而且不乏新意,即便是「炒冷飯」,如空中追車那場,在《第五元素》和《星戰前傳II》中均露過臉,但斯氏的處理更具想像力,同時更自然。顯然,斯皮爾伯格拍攝本片得到了繆斯女神的眷顧,而一位影人有沒有創作靈感,我們即使無法說出所以然,但完全可以意會。主角的幾場逃亡戲雖然刺激,但筆者最喜歡的卻是「女巫」幫助他在商場躲避追兵的那場戲,細節之巧妙令人叫絕。
我把那個有特異功能的pre-cog稱作「女巫」,因為她使我想起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開場的那三個女巫,她們也能准確地預測主人公的未來命運。跟別的斯氏作品一樣,該片有許多向前輩致敬、出處可尋的戲劇元素,但這跟抄襲有本質的區別。《少數派報告》的新意並不表現在某個場景匠心獨具,而是它對新舊元素的融合。比如,開發人類的預知潛能似乎是新發明,但三個pre-cogs女郎躺在水底的樣子又很原始;放映未來形象的設備很先進,但顯示結果的機器卻像是產自19世紀,而那個刻著未來罪犯姓名的裝置左看右看都像是撞球。男主角春風得意時,他查看全息電腦如同指揮交響樂,而背景上配的正是古典音樂;而他逃亡過程中,音樂更多是極富現代色彩的約翰·威廉斯之作(電子老鼠那段堪稱經典)。
這種未來和過去的撞擊集中體現在影片的黑色風格上。所謂「黑色」,是指好萊塢三四十年代的黑色警匪片,即「film noir」,不同於常說的「黑色幽默」。這種風格在人物塑造、場景描繪,尤其是燈光和構圖方面有一種神秘感,比如本片的攝影偏冷色,而且畫面的顆粒感很強,跟言情片中鮮艷和細膩的效果截然相反。斯皮爾伯格對黑色片心儀已久,但他的電影世界一向太光明,即便是《辛德勒的名單》仍有一股正氣,但最近兩部科幻片卻明顯把他推向「黑暗」的一面。電影界稱作的「黑暗」(dark),絕沒有貶義,而往往是指題材凝重、風格壓抑、具悲觀思想、有厚實的文化積淀。
《少數派報告》的每一個環節都讓人擊節贊嘆,演員的表演也不例外。斯氏的選角可謂十全十美,每個小角色都發光發熱,柯林·法瑞爾大有搶布拉德·彼特飯碗之勢,而靚湯更是找到了一個全面開花的機會。當然,他不會捧回小金人,但這個角色的確使他的魅力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少數派報告》絕對是暑期片的佼佼者,但筆者並不認為它可以躋身斯氏三大傑作之列。它能開啟腦筋,但卻沒有洗滌靈魂,也許這是黑色片或動作片無法承載的功能。
高人指點,技術「領先」
《少數派報告》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對科幻或科技感興趣的觀眾對裡面的場景細節可以反復咀嚼,若仍覺不夠盡心的話,可以上網跟別的科幻迷繼續商討。
影片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績超過了1982年的《銀翼殺手》(改編自同一個原作者的另一篇小說),原因是斯皮爾伯格請來了當今頂尖的未來學家,其中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把他們召在一起「腦力激盪」,戲稱「智囊團高峰會」。他們的「藍圖」在美工和導演的指導下,創造出一個依稀可辨、但開啟眼界的未來世界。
舉例如下:第一,未來的電腦界面如同全息攝影,使用者像指揮音樂那樣在空氣中「指手畫腳」,各種信息便呈現在眼前;第二,瞳孔將是識別每個人的「身份證」,不管是進入公共場所還是上班都少不了它;第三,廣告徹底實現了個性化,你所到之處,專門針對你的廣告就作為虛擬現實出現在眼前,它了解你的消費習慣和個人品味;第四,報紙雜志就像現在的網站,內容不斷滾動更新;第五,汽車要比現在的小,而且能利用磁浮原理上下行駛;第六,植物能像寵物一樣逗主人玩;第七,警察用的報話機將演變為比眼鏡稍遠一點、能放映實時畫面的透明薄片;第八,可以助你飛翔的肩背式助飛器猶如現在的滑板……
電影及小說版本分析
警告:如果您不打算預先知道《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電影或小說版本的情節走向及結局安排,請勿閱讀本文。
是的。以上警語並不光只是網上討論群組在公開游戲攻略或者讀書心得時一種禮貌性的知會,而是針對菲利浦·迪克(Philip K. Dick)原著、斯皮爾伯格改編的故事《少數派報告》所討論的重點之一產生的心得。有趣的是,這個心得同我長久以來對於預知一事所可能產生的矛盾疑惑不謀而合。
這個疑惑是:如果預知了未來因而改變它,我如何還能宣稱已然預知未來?
舉例來說,我倘若經過某種方式,得知在待會兒我出門為了肚子打算的時候,會在經過街邊的檔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鋼琴自五樓掉下來砸成肉泥,於是決定今天晚上就自個兒煮碗泡麵順便在里頭打兩個蛋解決一餐——雖然略嫌寒酸,但不會遇上從天而降的平台鋼琴。因為我知道出門會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門;因為我不出門,所以意外沒有發生。但,如果這個意外沒有發生,我如何預測得到?
《少數派報告》故事的主乾,其實就源於這么一個矛盾情境。
姑且不論斯皮爾伯格在人物設定上對於菲利浦·迪克原著小說所做的更動,《少數派報告》的小說及電影版本,說的都是在近未來的社會里,有個預防犯罪的機構。這個機構利用了三個具有預知能力、但心智發展有點問題的異人為基礎,依他們所預知的內容得知某人在某時於某地將犯下刑案,於是就能夠提前將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發生。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暫且不論,城市裡趨近於零的犯罪率其實已然替這套系統提供了最佳的背書。這個原因也許是:因為一般公民並不會知道未來如何,所以這些預言異人的預卜結果都是正確的,就如同我並不知道頭項上會掉下一台平台鋼琴所以還是出門吃飯結果發生意外一樣;但如果這些未來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將會犯罪,那麼,他們還會決定犯案嗎?
故事裡的主角就面對了這么一個狀況。
預防犯罪機構的核心份子,就發現自己將會在若乾天之後,殺害一個同自己素未謀面的人。審判者在剎那之間成為受審人,於是我們有機會同主角開始檢視整個所謂「完美的預防犯罪系統」,看看這個系統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賴?三份預言報告是否總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發生在未來的刑案?三個預視未來的先知異人是否總是做著相同的噩夢?
倘若不是,那我們該如何看待預言報告里的相對少數?
在電影和小說中,三份預視報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會殺人;這份少數報告,究竟有沒有它存在的價值?三份預言報里的多數,當真就代表了肯定發生的現實;而代表少數的那份報告,就一定是錯誤的預視結果?關於這個問題,斯皮爾伯格與菲利浦·迪克採取了完全不同敘事焦點,於是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先來瞧瞧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版本。
少數報告是三個預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領導地位的那人所預見的未來。於是主角設法劫走了這個預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這份少數報告來為自己翻案。斯皮爾伯格在故事裡摻入大量與親情有關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預防犯罪的工作,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數年之前被綁架失蹤,至今下落不明;預視者之所以獲得預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葯癮所致,而關鍵預知者一再重覆的噩夢,則與自己母親被弒的案件有關。這些親情元素在劇中糾葛成一團,最後在結局揭曉之後,斯皮爾伯格進一步否定了這樣的系統,甚至替三個預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靜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說情節。
三份報告雖然有兩份的結果相同,但事實上每一份都是少數報告——結果相同並不代表過程相同,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的話,這三份報告其實都是不一樣的。迪克的焦點集中在我們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來的罪行,是否還會照著預言犯案?第一份報告里的主角將會殺人,而第二份預言報告將主角得知第一份報告結果一事納入考慮,於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報告的結果行事、將不會犯案的決定。在這兩份報告之後,故事的主角已經在種種情節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來所不明白的資訊,於是最後做出殺人的決定。也就是說,最初及最末的兩份報告雖然結果相同,但通往這個結局時點的過程卻不一樣。迪克雖然提及了政治權力的傾軋、中年危機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並未花費太多力氣在這些問題的描寫上頭;他甚至不質疑這個系統,只是聚焦在這個矛盾的特例上頭。
大體來說,我個人喜歡原著多過電影。
當然,這只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優劣標准。在斯皮爾伯格的手裡,菲利浦·迪克慣寫的臟亂、擁塞、混亂型式近未來,自然不可能呈現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那種潮濕沉悶場景,或者保羅·范赫文的《全面回憶》(Total Recall)里那種工業單調都市,是故,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點,事實上我還得承認,斯皮爾伯格使用偏藍灰色清冷色調還蠻對我脾胃的。而他一向被批評的太過商業手法或者太過濫情表現,我都覺得無所謂,甚至連最後童話般的結局場面,我也能勉強忍受。那麼,我為啥非得認為原著比較好不可?
其實仔細想想,主因大約是我覺得他沒有把題目「Minority Report」處理好。
讀讀迪克的小說就會發現,在並不算長的故事走到結局時,迪克回到了「預知報告里的少數」以及「預知未來是否會影響當事人的判斷」這兩個主題頭來。預知未來是否會影響當事人的判斷?答案是肯定的;於是這個變數再度回頭影響預知報告,三份預知報告其實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參考值,每一份都是題目所謂的「少數報告」。而在電影劇情推衍的進程之中,斯皮爾伯格以「少數報告其實出自最關鍵者之口」的方式處理原來迪克故事的情節,再讓預防犯罪系統的准確度一次比一次松動,最後否定整個系統——如此動作雖大,卻讓我有點無法滿足。
因為我老會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說:為什麼明明知道有某個預知者最關鍵,但卻輕易地舍棄其報告?如果預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麼也許他們提出來的預言份量就各有輕重,遇到三份預知報告內容不同時,是否簡單地取其大者即可?雖然概數原則如此,但這事兒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過下半輩子有關,如何能夠輕率為之?雖然用了別人的骨架再加進自己擅長的部份,但在經營自身專長情節之餘,似乎反而沒把原來的故事講得完全。簡而言之,我覺得斯皮爾伯格的故事結構有缺陷,收尾也沒給一個完整的交代。
但話說回來,電影或者小說創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會結構等等提出最佳的定義?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創作品頭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負責最要緊——亦即,我的滿足與否,其實在於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說出來。在《少數派報告》的小說里,迪克不提系統是否正確,只提出會產生矛盾的特例,這種作法似乎比較謹慎負責;而斯皮爾伯格一舉推翻了整個系統,我們不知道這系統之前到底有過多少誤判的可能?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這個系統真如影片剛開始時宣稱的那麼完美?把系統否定了之後,原來的那些罪犯如何處理?這些疑問讓我在步出電影院的時候,不得不替這個故事可惜了起來,覺得銀幕里的那個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後還留下太多爛帳沒有處理。
是的。這是商業電影似乎很難逃脫的命運。
但我相信,不要給不負責任的結果,故事還是能夠找到一個結局能夠符合商業電影的市場考量層面、甚至令更多人滿意的。
對美國人權狀況的憤怒控訴
《少數派報告》的導演是斯皮爾伯克,這個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早在《侏羅紀公園》里就用形象的圖景,揭露了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養癰遺患的,那個黑暗的毫無人道的社會,出於種種卑鄙的動機,人為地製造了毀滅人類社會的超級恐龍,造成極大的社會危害,這一形象的電影喻言,深刻地喻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縱容、滋生的毒瘤最終是如何讓它們自己嘗到難以下咽的苦果的。我們完全可以把電影中那些變態的食人恐龍看成是本拉丹、伊拉克等如今與美國為敵的美國國家公敵的化身與象徵。想當年,正是美國反動政府用大把大把的美鈔扶植了薩達姆和本拉丹,當這些勢力像恐龍一樣長大成人、可以自主地進行自己選擇的時候,他們就變成了《侏羅紀公園》中向美國人張開血盆大口的恐龍。斯皮爾伯克這個偉大的正直的藝術家,就是這樣毫不留情地拿起電影藝術的武器,天才地早在九一一發生之前,就深刻地揭露了美國政府才是世界動盪與恐怖活動 真正的始作俑者,向美國的反動政府投下了比九一一更加具有殺傷力的炸彈。
在《少數派報告》中,斯皮爾伯克繼續用他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向腐朽沒落的美國社會投出了矛槍和利箭。
在這里,它把擲投的重點放在美國的虛偽的人權制度上面。
當美國政府總是把別國的人權狀況作為乾涉他國內政的借口的時候,斯皮爾伯克以後院起火的革命者大無畏精神,揭開美國的虛偽的人權的假面,用聲情並茂的故事、博大精深的風格、精彩絕綸的畫面,淋漓地表現出美國人是如何大言不慚地踐踏人權的。
影片中的畫面令人毛骨聳然,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無數愛好和平和正義的人們,一定會對美國聯邦政府如此地肆虐地侵犯人權表示由衷的憤慨和抗議,當然,正是通過激發一切有良知的世界人民的正常情感的洶涌,達到了對美國政府最嚴正的輕蔑和仇恨。
看看吧,影片中幻想的未來的美國政府是多麼的殘忍啊,為了那個所謂的預知犯罪系統,居然讓三個妙齡少女做美國政權機器的犧牲品。
看看影片中交待的那種用人體製作成的「犯罪前逮捕系統」的方法吧,「首先為她們(就是那些無辜的少女們)腦內植入犯罪圖像的晶片,稱之為女性感覺晶片,它們就像原始數據,快速瀏覽圖片並儲存,等她們腦細胞組織發育完全,晶片就會與之完全融為一體,接收並處理信息,她們不會感覺到任何痛苦,但我們必須保持恆溫,要不就會沉睡不醒。」
一幅多麼慘不忍睹的畫面啊。我們以前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時製作的馬魯它中領教過法西斯的對人倫的磨滅、對人性的摧殘,今天我們終於從斯皮爾伯克的電影中,看到美國政府也是這樣的一類貨色,雖然他們口頭上高喊著人權與人道,但是這些美好的字眼,總是伴隨著精製導彈,在前面向他們看不順眼的其它國家鳴鑼開道。世界人民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旦聽到美國人對別人指手劃腳關於人權、民主與自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死神的翅膀就要隨著這些美麗的字眼接踵而至了。
斯皮爾伯格通過《少數派報告》無情地揭開了美國人嘴上說一套、背後里又是另一套的虛偽嘴臉。影片中的美國政府居然拿天真善良活潑可愛的美麗少女做試驗品,把她們製作成木乃伊般的僵屍,浸泡在液體中,生不像生,死不象死,而且在她們頭腦中埋下晶片,把她們作為一個零部件,製作出實現白色恐怖的所謂「犯罪預知」系統。
沒有比影片中的三個年輕貌美的少女浸泡在恆溫的液體中更能鏡像般地反映出美國政府的殘忍本質了。這一經典的畫面將永遠載入電影史的最光輝的一頁中。同時,這一經典畫面將使我們聯想到美國多年來用活人進行放射性試驗的丑聞,聯想到美國向海灣戰爭的老兵隱瞞受輻射的真相,致使無數的美國大兵命喪黃泉的悲慘命運,聯想到把無數的持不同政見者關進精神病院為他們進行神經切斷手術,這樣的社會,人的權利有什麼保障?三個少女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被泡在水裡,她們的夢境居然被榨取來服務於國家機器,這是一種多麼不可容忍的慘無人道的社會。
斯皮爾伯格就是通過如此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揭露著美國社會的反人權的本質。
那些無辜的少女們的夢境用來做什麼呢?原來就是用來製造白色恐怖。
影片中的那些無辜少女們在昏睡狀態下的一句囈語,就可能成為確定誰犯罪的證明,在這里,犯罪不是後天隨機發展的,而是先驗的宿命的。在美國的國家機器眼裡,誰有罪是天生就確定好了的,這種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流氓兒混蛋的非此即彼的思維,其實正是美國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
你看吧,自從出現了一個九一一,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被先驗地確定為疑犯,美國的阿拉伯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歧視;再看吧,李文和就是因為長了一張黃色人的臉,所以就先天地被確定為里通中國,關進監獄,受盡行刑逼供之苦。在美國的社會里,只有看你不順眼,馬上就把你確定為一個犯罪嫌疑人,至於理由嘛,當然是想當然了,就像那個預知犯罪系統一樣,美國的政府本身就是一個預知犯罪系統,只要他認定誰有罪,不管有沒有證據,他就把罪行的帽子扣在你的頭上,像九一一事件,到現在也沒有提出確鑿的證據由本拉丹主謀,但才不讓你有所爭辯呢,立即讓你遭受滅頂之災。
斯皮爾伯格在《少數派報告》里尖銳地指出這種想當然的犯罪認定,實際上就是一種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走一個的一種變形。因為,在這種認定中還存在著一種意外的可能,就是「少數派報告」的存在,也就是說,這種系統的最終確認信息並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放之五湖四海而皆準的。但蠻橫的美國政府才不會聽別人的解釋呢,影片中啼笑皆非的是,那個原來是白色恐怖中的一個執行者的約翰突然成了他所供職的國家機器的犧牲品,他總是指責別人是犯罪嫌疑人,沒有想到白色恐怖的國家雙刃劍反過來也要傷著他這個幫凶了,居然指證他要在「46小時內殺死一個他從不認識的男人。」。立刻,他受到了國家政權的追捕,於是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認識到這個國家機器的反動本質,轉而憑借自己的力量,向這個腐朽的社會發出受害者最強烈的吶喊。
經過一番逃亡,他終於乾掉了那個美國國家機器象徵的幕後主謀,洗清了不白之冤,通過奮斗重新找回了自己應有的人權。
這一部分斯皮爾伯格用傳統的好萊塢風格進行了反映,只是一點不驚心動魄,也沒有顯出什麼節奏來,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斯皮爾伯格很有揭露的沖動,但沒有找到很好的吸引人視線的技巧與方式,他的節奏緩慢的老毛病再度發作,影響了對主題的進一步深入揭示。這是由於他的思想認識沒有得到徹底改造、對那個社會還抱有幻想而造成 的令人遺憾的地方。
盡管如此,我們仍應感謝斯皮爾伯格以戰斗在敵人心臟中的勇氣與精神,從堡壘內部揭穿了美國的人權神話,體現了一個熱愛和平的大導演的博大胸懷和國際主義的戰斗精神。謝謝老斯。
③ 求通緝令百度雲資源,謝謝
《通緝令》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G5AeNGpiUvi8Nuo0yaE_w
影片《通緝令》是2008年環球影業出品的一部動作電影,改編於美國同名漫畫,由俄羅斯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摩根·弗里曼、特倫斯·斯坦普、托馬斯·克萊舒曼、Common、安吉麗娜·朱莉、克里斯·帕拉特、大衛·歐哈拉、馬克·沃倫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6月27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講述一位青年韋斯利所遇到的麻煩事,他有一個令人生厭的老闆和一位經常忽視他的女友,直到他遇到了殺手福克斯,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緊接著韋斯利的父親就遭到了謀殺,福克斯招募他加入進了一個秘密組織[1]。
④ 電影《通緝令》中男主角叫什麼名字
影片資料
片名:Wanted
譯名:通緝令/通緝犯/通輯
導演:提莫爾·貝克曼貝托夫 Timur Bekmambetov
主演:詹姆斯·麥卡沃伊 James McAvoy
安吉莉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類型:動作/驚悚
片長:110分鍾
出品:環球
上映日期:2008年10月9日(中國)
詹姆斯·麥卡沃伊 James McAvoy
男,生於1979年4月21日,英國格拉斯哥
星座: 金牛座
身高: 170cm
更多譯名:
詹姆斯·麥克沃、詹姆斯·麥克沃伊
更多名字:
本名:James Andrew McAvoy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詹姆斯·麥卡沃伊憑借2005年的熱播劇集《無恥之徒》中的史蒂文一角,獲得由「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新人獎,這個獎項是觀眾票選產生的結果,以前那個讓人總是記不住名字的無名小卒終於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半羊人」站在了舞台中間接受嘉勉。然而,這個獎項讓已經出道十年的詹姆斯有些尷尬,按照藝齡算他早已不是新人,命運之神在兜兜轉轉了十年之後才承認自己是有潛力的,就好像是在耳邊對他輕輕的說了一句「老朋友,你很有前途」,這無疑是跟詹姆斯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我其實不希望拿這個獎,據我所知得新人獎的人都沒有什麼好結果,這是個詛咒。」說這番話時詹姆斯還是那麼彬彬有禮,這樣的豁達與幽默更容易讓人喜歡上他。而這之後,詹姆斯似乎更寶貴自己的山羊鬍,極力維持自己的熟男形象以改變自己的運勢,逃脫他所謂的「新人獎詛咒」。
2007年,他終於因《成為簡·奧斯汀》令許多觀眾驚艷,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贖罪》獲得金球獎最佳影片,贊譽之聲紛至沓來,他擁有了全球范圍內的大批粉絲。也獲得了更多的演出機會。然而這其中的甘苦,怕也是只有他自己才能明了。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詹姆斯·麥卡沃伊是個家庭並不美滿的苦命孩兒,七歲時父母離異後,他和妹妹就被寄養在了祖母家。孤獨的時候,他就會彈著他心愛的吉他,給妹妹唱老童謠,雖然詹姆斯的童年比同齡的孩子缺少了相當多的父母之愛,但祖母卻給了他另一種愛的方式。祖母對他們兄妹倆的教育是嚴格而又保守的,用年輕父母所沒有的慈祥和仁愛教育兄妹倆向善施德。她教育孩子們要有良好的舉止,嘴角不要漏食物的碎屑,手指頭也不要浸到湯里,和藹地對待害羞者,溫和地對待陌生人,仁慈地對待可笑之人,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詹姆斯的言談舉止。正是因為擁有一個這樣的祖母,在孩提時代,詹姆斯曾經夢想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傳教士。
在出演《納尼亞傳奇》之前,詹姆斯曾出演過熱門劇集《沙丘魔堡》中萊托·亞崔迪公爵,這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傳教士氣質的角色。《沙丘魔堡》以嶄新的世界觀展示了人性光輝的一面,而這部火爆的劇集是根據弗蘭克·赫伯特震撼文壇的同名原著改編而來,更是1980年大衛·林奇執導的電影《沙丘魔堡》的重拍電視劇版,並且由美國游戲廠商改編成了全世界第一款即時戰略游戲,可以說,這是二十多年來歷久不衰的經典之作。然而詹姆斯·麥卡沃伊也就是在出演了這部劇集之後,形象開始逐漸鮮明起來,他溫文爾雅的紳士氣質得到了英國觀眾的一致好評。
[編輯本段]Trivia瑣事
Trained at Royal Scottish Academy of Music and Drama. 在蘇格蘭皇家音樂戲劇學院受訓
McAvoy and Jessica Brooks were the first actors to tackle the complex roles Leto II & his twin sister Ghanima Atreides (McAvoy和JASSICA BROOKS是最先出演勒托二世和他的孿生姐妹 GHANIMA ATREIDES的演員), the strange prescient "Children of Dune" (2003) (mini) based on Frank Herbert's novel of the same name(在一FRANK HERBERT 的小說改編的<DUNE的孩子們 2003 >也是一樣). Although Leto and Ghanima were only nine years old in the novel(雖然LETO和 GHANIMA在小說里只有9歲), their ages were bumped up about seven years making them about sixteen for the Sci -Fi Channel's miniseries in March 2003(他們在SCI-FI電視台的電視連續短劇中的年齡被提高7歲到了16歲. )
His sister is Joy McAvoy他的姐妹叫JOY MCAVOY, a singer in the Scottish girl group Streetside蘇格蘭女子組合STREETSIDE的歌手
Parents divorced when he was seven. 他7歲時父母離異
As a child, he wanted to become a missionary.小時候想當牧師
Shares a birthday with Luis Guzmán.和LUIS GUZMAN同一天出生
After his parents divorced, McAvoy and his sister moved in with their maternal grandmother.父母離異後,MCAVOY和他的姐妹和他們的祖母一起住
Grew up in Glasgow在GLASGOW長大. Moved to London at 2020歲搬到LONDON.
Before he went into acting, he wanted to join the Navy在開始演戲之前,他想加入海軍.
While filming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2005)在拍攝NARNIA第一部的時候, Georgie Henley never saw McAvoy in his Mr. Tumnus costume before filming their scenes togetherGEOGIE HENLEY (導演)沒有看到過MCAVOY扮演TUMNUS先生的裝扮. Henley's scared reaction upon seeing McAvoy is genuine surpriseHENLY在看到 MCAVOY時很是驚訝.
Former roommate of Jesse Spencer when they were both living in London.他住在LONDON時 室友是JESSE SPENCER
詹姆斯·麥卡沃伊 James McAvoy
出生日期: 1979年 4月21日 出生地點: 格拉斯哥 地區: 英國 血型: 我來添加 身高: 170 厘米 體重: 我來添加 婚姻狀況: 我來添加 家庭成員: 我來添加 別名昵稱: 詹姆斯·麥克沃(別名),詹姆斯·麥克沃伊(別名),James Andrew McAvoy(譯名),
⑤ 問個電影的名字
Wanted
放在你的blog里!
增改描述、海報圖片
簡體中文名: 通緝令
編劇: Michael Brandt / Dean Georgaris / Derek Haas / J.G. Jones / Mark Millar / Chris Morgan
導演: Timur Bekmambetov
主演: Angelina Jolie / James McAvoy / Morgan Freeman / Common / Terence Stamp
官方網站: http://www.wantedmovie.com/
上映年度: 2008
語言: 英語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又名: 刺客聯盟 / 殺神特工 / 通緝犯
2008年,是新一代人膜拜新一代英雄的時間轉折點,忘掉社會使命,忘掉所謂的道德與責任,只需記住一個名字:韋斯利·吉布森。
韋斯利剛剛步入25歲的黃金年齡,然而對於一個生來就喜歡逃避現實的人來說,他的生命卻已經到了混吃等死的最後階段。不過在性格與偶然性鑄就的人生當中,很多現狀,都是他自己一點一滴親手促成的……簡而言之,韋斯利非常討厭自己正在面對的境地,因為這樣的生活讓他充滿了失敗感:在單位,韋斯利的大塊頭老闆幾乎每小時都會辱罵他一番,已經把折磨他當成了人生的一大樂事;回到家中,韋斯利那堪比性感尤物的女友,卻又把他當成虛無的空氣一樣視而不見。每一個人都相信,像韋斯利這種閑散的懶鬼,最終的結局只會是一事無成,最最糟糕的是,就連韋斯利本人也這么認為,在他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消磨時間,等待死亡 ——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名叫福克絲的女人,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
韋斯利一直以為自己的親生父親早在他出生那會兒就已經去世了,然而事態全然不若他想得那般簡單,福克絲為他帶來了真相:他的父親於昨天被人謀殺,而她奉命帶韋斯利回去,完成他父親未竟的事業……福克絲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致命吸引力,讓韋斯利毫不猶豫地跟隨她加入了「互助會」,一個存在了幾個世紀的秘密社團組織,並在那裡接受訓練,釋放隱藏起來的能量,為父親的死復仇——原來,殺戮的本性在他的血脈當中早已經如此根深蒂固了。就在福克絲教會韋斯利如何開發像閃電般快速的反應能力和成果顯著的敏捷性時,他也發現這個組織一直秉承著一個古老且牢不可破的信念:貫徹執行由命運賦予的死亡命令,殺一人,救千人。
在一群技藝高超、才華橫溢的導師的指點下——包括「互助會」中像謎一般高深莫測的領袖斯隆,韋斯利開始深深著迷於自身被開發出來的強大潛能,但漸漸的,他也意識到這些危險的「同伴」背後隱藏著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秘密,尤其是執行刺殺任務的時候,當初的高貴與純粹也盪然無存。糾結在被新進開發的英雄主義和復仇的憤怒當中,韋斯利將會學會一件任何人都沒辦法教會他的事實: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
劇情大意:剛開場一個頂級刺客為調查自己所在的殺手聯盟內幾位刺客無故被暗殺而來到一棟大樓內,在大樓天台上用超牛的刺客技能幾槍把N個敵人殺掉以後接到了一神秘電話,然後就被一個超遠距離的子彈穿頭而過(目測狙擊距離估計超過一萬米)。
鏡頭一轉,開始描述男主角的糟糕生活,男主角是一個碌碌無為,且越過越糟糕的普通上班族:BOSS天天因工作咒罵他,最好的男性朋友和自己的女朋友胡搞,住的地方極端嘈雜,很窮.........
有一天男主角在葯房買葯時碰到一個女殺手(片中女主角是古墓麗影的女主角)走過來告訴男主角說認識男主角的父親,而且還說在天台上被殺的男刺客就是男主角的父親。並且男主角天賦異稟,身上流淌著頂級刺客的血,男主角一開始不相信可是在接下來經過一番超牛B的波折後(特效很猛),男主角終於相信了。
然後男主角加入了這個神秘的刺客聯盟,這個神秘聯盟是根據一部自動的織布機所織出的神秘紗布,並通過紗布上面的解碼譯出人名來殺人的,而織布機上面譯出的人名,都是世上罪有應得但暫時逃避法律制裁的一部份人,而負責解碼者,就是這個刺客聯盟的BOSS。
經過許多的任務後,男主角再次遇見那個殺了他父親的人,男主角經過重重難關終於把那人打到重傷,可是那個男人臨死之前告訴男主角這一切都是謊言而他才是男主角的真正父親。這時候女主角開槍把男主角擊傷了 ,接著男主角展開大逃亡,逃亡中男主角在「真正的父親朋友」處了解到一個驚天大秘密,然後開始回去刺客聯盟內完成命運交給他的使命:「KILL THEM ALL!!!」
之後,經過一番特效廝殺,一路超慢鏡頭射射射終於殺到刺客聯盟核心。女主角在了解到整個事件的真相後,為了殉道,以一個超牛B的特技秒殺所有人,並把自己也解決了,完成了自己的殉道使命,男主角之後似乎很悲哀的再次回到了以前那糟糕的生活,但接下來的發生的事似乎並不是那樣..................
⑥ 美國電影中長的很像安南的演員叫什麼名字
摩根弗里曼吧
摩根·弗里曼
開放分類: 電影、藝術、明星、人物
中文名: 摩根·弗里曼
英文名: Morgan Freeman
性 別: 男
生 日: 1937-06-01
角 色:導演,演員
出生地: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
他的父親是理發師,母親是護士助理。 1971年他出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誰說我不能駕駛彩虹》(《Who says I can't ride arainbow》),但直到九年後他才得到第二部影片。此後他又拍有一些影片,但大多影響平平,這些角色缺乏內涵,沒有震憾力,並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直到1987年,他在《浪跡街頭》(《Street smart》)中扮演一個黑社會的惡棍,他精湛出色的演技使他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球獎的兩項提名。這一成功使弗里曼徹底地把精力從戲劇轉到電影上來,緊接著1989年弗里曼的兩部電影都受到了極高的評價。《為戴西小姐開車》(《Driving miss Daisy》)中的忠厚誠實、善良勇敢的老司機形象為他贏得了金球獎和全美影評獎,並第二次獲得奧斯卡 獎提名;而在《光榮》(《Glory》)一片中他與丹澤爾.華盛頓配戲,扮演了由掘墓人成為軍官的曹林,弗里曼認為這是他自己所扮演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角色之一。
90年代以來弗里曼出演了幾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巨片,他出神入化地表演才能得到了公眾一致認可,成為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在《羅賓漢》中他飾演了一個摩爾人武士;在《不可饒恕》(《Unforgiven》1992)中他飾 演了一個善良正直,勇敢堅強的西部老槍手;在《七宗罪》(《Seven》1995)中他又成功地塑造了清醒、冷靜、機智、敏捷的老偵探形象;而《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nyition》1994)一片又讓他第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在與老牌明星影帝達斯汀.霍夫曼合作的《蔓延》(《Outbreak》1995)一片中他的表演 亦受到了一致的好評。1996年他又拍攝了《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2005年憑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百萬美元寶貝》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生平
美國演員,在校時曾參加戲劇演出,18歲加入空軍。1959年退伍後,赴洛杉磯市立學院念戲劇。1967年首次在百老匯演出黑人版的歌舞劇《我愛紅娘》,其後在公共電視台兒童節目中固定演出6年之久。70年代初期跨足影壇,直至1987年以《花街傳奇》皮條客一角獲紐約、洛杉磯及全美三大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與金球、奧斯卡提名,獲得好萊塢重視。1989年以《為黛茜小姐開車》聲名大噪。如今是少數具有演技實力的黑人明星
摩根弗里曼出身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曼菲斯,在修習戲劇前就讀於洛杉磯社區大學,1945年至1959年間在美國空軍服役。弗里曼是從紐約外百老匯開始發展,1968年才進軍百老匯,參與一部全由黑人演員演出的舞台劇【Hello, Dolly!】,之後便遊走於百老匯以及外百老匯的舞台上,從音樂劇、現代劇場再到古典的莎翁名劇,演出類型之多充分展現他的表演才能。
在百老匯闖出一番名號後,弗里曼轉投入電視圈,1971至1976年,在美國公共電視的一個兒童英語教學節目中扮演「好好讀」先生,期間並演出他的首部電影【Who Says I Can't Ride a Rainbow】-一部溫馨小品的兒童片。
七○年代期間,弗里曼的作品零星散見於大小影幕,不過,並沒有太突出的成績,一直到1980年在勞勃瑞福主演的【黑獄風雲】中精湛出色的表現才獲得影評一致的贊賞。1982至1984年間在一部電視連續劇中固定的演出則為他開展了更廣的知名度。
【黑獄風雲】之後,弗里曼接演的幾部片都沒有造成太大的回響,直到1987年在【黑獄風雲】中,以情緒化的皮條客一角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後,摩根弗里曼的演藝事業至此起飛,片約不斷。
1989年的【溫馨接送情】(又名<為戴茜小姐開車>此片也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摩根弗里曼最為人熟悉的演出之一,片中弗里曼飾演一個正直而細心的美國南方私家司機,不慍不火的演出為他贏得美國外百老匯的最高榮譽-奧比獎,以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1989年弗里曼的另一部作品,則是在馬修柏得利克主演的【光榮戰役】中飾演一個專為人挖墓穴的工人,堅毅而對世俗歧視極度不滿的他,毅然決定加入由馬修柏得利克領導、全由黑人組成部隊,為自己的自由而戰。而也由於在【光榮戰役】中正直的形象,為弗里曼爭取到在【鐵腕校長】中的校長一角。
弗里曼是美國黑人演員中,少數不會被限定在專門為黑人所寫的角色,與凱文柯斯納合作的【俠盜王子羅賓漢】,飾演羅賓漢的隨從,以及【殺無赦】中,飾演克林伊斯威特的老搭檔。
1993年,弗里曼轉戰幕後,推出他首次執導的作品【逮捕】。來年,弗里曼再度以【肖申克的救贖】一片第三度獲得奧斯卡的提名,片中亦擔任旁白主述者的弗里曼,沉穩卻具豐富情感的聲音演出,令人為之動容。
演藝事業一帆風順的弗里曼,九○年代後期陸續接演多部熱門巨作,例如【火線追緝令】、【桃色追捕令】、【勇者無懼】、【奪金暴潮】、【彗星撞地球】,也和芮妮齊薇格合作了一部黑色喜劇【護士貝蒂】。
小檔案:
出生地: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
星座:雙子座
身高:6英尺2英寸(6' 2")
職業:演員、電影製片人、導演
教育狀況:Los Angeles City College
演員作品
The Last Full Measure ------- (2009)
The Lonely Maiden ------- (2008)
通緝犯 Wanted ------- (2008)
蝙蝠俠:黑暗騎士/蝙蝠俠6/蝙蝠俠:暗夜之神/蝙蝠俠之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 (2008)
失蹤的寶貝/失蹤人口/寶貝失蹤了 Gone Baby Gone ------- (2007)
遺願清單/拿命開玩笑 The Bucket List ------- (2007)
Cómo conseguir un papel en Hollywood ------- (2007)
冒牌天神2/王牌天神2/衰鬼上帝2 Evan Almighty ------- (2007)
愛的盛宴 Feast of Love ------- (2007)
死亡契約/魔鬼契約/天敵 The Contract ------- (2006)
Absolute Power: The Making of Edison Force ------- (2006)
12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6)
God Gave Rock & Roll to You ------- (2006)
The Electric Company's Greatest Hits & Bits ------- (2006)
第7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6)
George Clooney: An American Cinematheque Tribute ------- (2006)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 (2006)
幸運數字斯萊文/神鬼運轉/關鍵密碼 Lucky Number Slevin ------- (2006)
Noche de los Oscar, La ------- (2006)
10件或更少 10 Items or Less ------- (2006)
命途多舛 An Unfinished Life (2005)
帝企鵝日記 March of the Penguins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埃迪森 Edison (2005)
蝙蝠俠:開戰時刻 Batman Begins (2005)
競選總統 The Hunting of the President (2004)
漫長自由路 Long Walk to Freedom (2004)
Colors Straight Up (2004)
百萬寶貝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Tusker (2004)
劫夢驚魂 Dreamcatcher (2003)
聯合犯罪 Guilty by Association (2003)
率性 Levity (2003)
冒牌天神 Bruce Almighty (2003)
恐懼的總和 The Sum of All Fears (2002)
極度重罪 High Crimes (2002)
血網追凶 Along Came a Spider (2001)
美國影史百部佳片 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 (2001)
Clint Eastwood: Out of the Shadows (2000)
護士貝蒂 Nurse Betty (2000)
驚爆2000 Under Suspicion (2000)
大雨成災 Hard Rain (1998)
彗星撞地球 Deep Impact (1998)
斷鎖怒潮 Amistad (1997)
驚唇劫 Kiss the Girls (1997)
遙遙歸鄉路 Long Way Home (1997)
Cosmic Voyage (1996)
連鎖反應 Chain Reaction (1996)
鳳舞紅塵 Moll Flanders (1996)
極度恐慌 Outbreak (1995)
七宗罪 Seven (1995)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殺無赦 Unforgiven (1992)
俠盜王子羅賓漢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1991)
虛榮的篝火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The (1990)
黎明前惡煞橫行 Johnny Handsome (1989)
鐵腕校長 Lean on Me (1989)
為戴茜小姐開車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義勇先鋒 Clean and Sober (1988)
不義之財 Clinton and Nadine (1988)
花街傳奇 Street Smart (1987)
死無葬身之地 Resting Place (1986)
恕難從命 Marie (1985)
父子情深 Harry and Son (1984)
黑獄風雲 Brubaker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