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劉巧兒演員拍過的電影

劉巧兒演員拍過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30 10:15:39

⑴ 跪求好心人分享劉巧兒1956年上映的由 新鳳霞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劉巧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3SJO1w7wEY0QgttQhlLfA

提取碼:vfnn

《劉巧兒》

導演: 伊琳

編劇: 何孝充

主演: 新鳳霞、張德福、宋長文、張淑琴、余紹海、余千、趙麗蓉

類型: 戲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56-11

片長: 104分鍾

又名: Liu Qiaoer

解放前陝甘寧隴東地區,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導下,尋常百姓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農家少女劉巧兒(新鳳霞 飾)人如其名,心靈手巧,貌美如花,純朴善良。她自幼竟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趙家莊的趙柱兒,但是巧兒在勞模會上喜歡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趙振華(張德福 飾),於是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家敦促父親退掉婚約,自主結婚。與此同時,大地主王壽昌垂涎巧兒美貌,遂慫恿劉媒婆找到巧兒爹劉彥貴。巧兒爹貪圖王財主的財禮,故在女兒面前謊稱趙柱兒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兒之心,於是趙劉兩家婚約取消。但是巧兒很快便得知父親將自己許給了王財主,而她和趙振華的誤會也終於大白天下……

本片根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

⑵ 劉巧兒的劉巧兒原型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里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徵。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為名人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捧兒也發揮「名氣」,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倡導婚育新風、參政議政,先後當過省、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鄉、村婦女幹部,出席過省勞模大會。如今,無論各級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到了華池縣,大都會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處,一睹「劉巧兒」廬山真面目。為此,從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兒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劉巧兒事跡展館」3間。
2005年3月,華池縣委、縣政府又將「劉巧兒舊居」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旅遊規劃之中,計劃籌建「隴東婦女解放事跡紀念館」予以重點開發建設。
在專辟的「劉巧兒」事跡陳列室里,簡單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記錄了這位農村婦女大半生的光鮮與波折。
為進一步改善「劉巧兒」生活原型封芝琴老人的居住環境,華池縣去年投資49.16萬元對「巧兒」居所進行第四次建設,為老人新建「巧兒福居 」。新落成的「巧兒福居」,已成為封芝琴老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也成為該縣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劉巧兒」勇敢爭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封芝琴說,雖然在農村,但她和丈夫張柏兒十分恩愛,和睦相處,直到1991年張柏兒去世,夫婦倆幾乎沒吵過幾次嘴。
老人的兒子說,在他的記憶里,除了偶爾吵吵小架,父親和母親從未真正紅過臉。說起家庭和睦、夫婦相敬之道,封芝琴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氣氣,多交流」。
婚後,封芝琴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宣傳《婚姻法》,向年輕人傳授自己處理戀愛、婚姻問題之道。封芝琴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養子、三個侄女全部是自由戀愛結婚,自己從未乾涉。不僅如此,封芝琴還積極促使其他「小字輩」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封芝琴的帶動下,悅樂鎮上堡子村出了許多「好婆婆」、「好媳婦」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老人的兒子介紹,母親自1989年以後,除了參加政協活動,已經不再參與到其他社會事務中,也不再下田干農活,但她手不閑、做事麻利,性格開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劉巧兒」為名,創辦了民間工藝品公司,注冊了「巧兒剪紙」、「巧兒香包」商標,作品已享譽全國,成為華池、慶陽乃至甘肅的一張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⑶ 劉巧兒是什麼劇種

《劉巧兒》,中國評劇作品。

作者王雁。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劇本描寫陝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自小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訂親,後其父貪圖財禮,唆使巧兒退婚,嫁給財主王壽昌。

巧兒不允,遂自己作主與柱兒訂親。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的婚姻如願以償。

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是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⑷ 評劇劉巧兒趙建華的扮演者是誰

1.評劇《劉巧兒》趙振華(不是趙建華)的扮演者是張德福。

2.張德福:男,1931年生於北京。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主工小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會員,北京劇協分會會員。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

3.張德福的主要作品有:《無雙傳》《花為媒》《春香傳》《劉巧兒》。

4.解放後,他先後參加了首都實驗評劇團,解放評劇團,後加入中國評劇院。在《劉巧兒》、《小二黑結婚》、《志願軍未婚妻》中擔任重要角色。尤其在《楊三姐告狀》中扮演的高佔英、《無雙傳》中的王仙客、《金沙江畔》中的金明,《金印記》中的蘇秦和《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雷軍長等,更是光彩照人。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表演、念白、唱腔方面的張派風格。張德福聲音高亢、明亮、甜潤,他演唱傳情真切,端正大方,瀟瀟灑灑,具有儂郁的評劇韻味。

4.劉巧兒唱詞:「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一個人呀,他的名字叫趙振華(趙柱兒)。都選他做模範,人人都把他誇呀。」

5.《劉巧兒》演員表

新鳳霞(飾劉巧兒)

張德福(飾趙柱兒)

宋長文(飾王壽昌)

張淑琴(飾劉媒婆)

趙連喜(飾劉彥貴)

余紹海(飾趙金才)

趙麗蓉(飾李大嬸)

⑸ 電影劉巧兒哪年拍的

1956年拍的 《劉巧兒》,中國評劇作品。作者王雁。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劇本描寫陝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自小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訂親,後其父貪圖財禮,唆使巧兒退婚,嫁給財主王壽昌。巧兒不允,遂自己作主與柱兒訂親。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的婚姻如願以償。這是一件發生在40年代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真人真事,在群眾中甚有影響。全劇反映了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大膽追求。劉巧兒形象突出,性格開朗奔放,清新可愛。 解放前陝甘寧隴東地區,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導下,尋常百姓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農家少女劉巧兒(新鳳霞 飾)人如其名,心靈手巧,貌美如花,純朴善良。她自幼經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趙家莊的趙柱兒,但是巧兒在勞模會上喜歡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趙振華(張德福 飾),於是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家敦促父親退掉婚約,自主結婚。與此同時,大地主王壽昌垂涎巧兒美貌,遂慫恿劉媒婆找到巧兒爹劉彥貴。巧兒爹貪圖王財主的財禮,故在女兒面前謊稱趙柱兒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兒之心,於是趙劉兩家婚約取消。但是巧兒很快便得知父親將自己許給了王財主,而她和趙振華的誤會也終於大白天下

⑹ 關於新鳳霞的資料

評劇演員,是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中文名: 新鳳霞
別名: 楊小鳳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4月12日
職業: 評劇演員
代表作品: 《烏龍院》、《女俠紅蝴蝶》
主要成就: 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

目錄

人物生平簡介
過程
藝術成就
共產黨員
代表作品
新鳳霞之女人物簡介
執著精神,打敗《紅樓夢》
讀書方法,被父親打破
書架滿了,心裡才踏實
風花雪月,只是過去時
積累閱歷,縮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學做人
新鳳霞弟子人物生平 簡介
過程
藝術成就
共產黨員
代表作品
新鳳霞之女 人物簡介
執著精神,打敗《紅樓夢》
讀書方法,被父親打破
書架滿了,心裡才踏實
風花雪月,只是過去時
積累閱歷,縮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學做人
新鳳霞弟子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簡介

新鳳霞(9張)新鳳霞(1927~1998),評劇青衣、花旦,籍貫江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過程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 新鳳霞在《劉巧兒》中飾演巧兒
1950年,在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 新鳳霞
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期間,小短文 《傻二哥》還入選小學語文課本。 新鳳霞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 新鳳霞
一等獎。 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令人痛心的是,新鳳霞在十年動亂時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以至無法再登上心儀的舞台,她便堅持寫作,著有:《新鳳霞回憶錄》、《以苦為樂》、《我當小演員的時候》、《少年時》、《新鳳霞說戲》等。她是齊白石的徒弟和義女,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內涵雅趣。 1983年參演春晚評劇《劉巧兒》。1998年4月12日,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歲。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新鳳霞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於 新鳳霞
她在戲曲藝術上的天分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於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於吸收、敢於創新,博採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出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全國各地的評劇女演員紛紛向新鳳霞拜師學藝,評劇新派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揚與傳播。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 新鳳霞 吳祖光 花鳥 六屏
小白菜》、《鳳還巢》、《三看御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 新鳳霞繪畫藝術
《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齣劇目。她所塑造的劉巧兒、祥林嫂、趙淑華、李秀英、春香、銀屏公主、珠瑪、無雙、小白菜、燕燕、劉金定、張五可、楊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她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眾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板;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板;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御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 新鳳霞生活照
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並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這對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殘。1975年,她因腦血栓發病導致偏癱而不得不告別為之奮斗的評劇舞台。1979年,新鳳霞得到了徹底的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春風又一次吹進了新鳳霞的心田,她以驚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過傷害的身體,邁著蹣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藝術領域開拓進取。她講學授藝,著書立說,教學不止,筆耕不輟。新鳳霞拖著沉重的身體,坐在輪椅上給她的弟子、學生說戲,示範演唱,克服行動的不便多次到劇場觀看學生的演出,以鼓勵和提攜後人。在她無私的教誨下,谷文月、劉秀榮、王曼玲、趙三鳳、戴月琴、高闖等一大批弟子、學生成為光大新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成為今天評劇事業的骨幹與中堅。新鳳霞桃李滿天下,是我國戲曲界擁有眾多子弟傳人的功績卓越的戲曲教育家。 新鳳霞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閱歷,克服常人不可想像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說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迭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
編輯本段共產黨員
新鳳霞是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親傳弟子,因殘疾告別舞台後,新鳳霞仍 吳祖光新鳳霞 牡丹圖立軸設色紙本
滿懷著對生活的酷愛潑墨作畫。她的國畫作品同她的演唱藝術一樣朴實無華清新淡雅。1994年總政文化部專門為新鳳霞在軍博舉辦了個人畫展。 新鳳霞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早在建國初期,新鳳霞就庄嚴地向黨提出了申請。但坎坷的經歷使她的願望一直未能如願。打倒「四人幫」後,新鳳霞再次向黨提出了申請。1982年新鳳霞被批准入黨,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她以更高的姿態和對評劇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她後半生的藝術生涯中。 新鳳霞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評劇藝術的代表,她長年奔走呼籲,為振興戲曲,繁榮評劇不遺餘力。新鳳霞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獲得了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學會1997年頒發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講學,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乾坤帶》
生活照(20張)《楊三姐告狀》 《花為媒》 《劉巧兒 》 《三看御妹 》 《點秋香 》 《杜十娘 》 《劉巧團圓 》 《小二黑結婚》 《祥林嫂 》 《金沙江畔 》 《新鳳霞回憶錄 》 《我當小演員的時候》 《烏龍院 》 《女俠紅蝴蝶 》 《可憐的秋香 》 《雙婚配 新鳳霞
三笑點秋香》 《藝海深仇 》 《志願軍的未婚妻 》 《楊乃武與小白菜》 《鳳還巢 》 《三看御妹 》 《阮文追 》 《調風月 》 《六十年的變遷》 《無雙傳 》 《春香傳 》 《六十年的變遷 》 《新鳳霞回憶文叢》 《人緣 》 《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 新鳳霞繪畫藝術
少年時 》 《新鳳霞賣藝記 》 《我和皇帝溥儀 》 《發愁 》 《以苦為樂 》 《藝術生涯 》 《我與吳祖光》 《絕唱 》 《恩犬 》 《新鳳霞的回憶》 《新鳳霞說戲》
編輯本段新鳳霞之女
人物簡介
新鳳霞之女,吳霜我國當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劇作家、畫家和作家。早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
繪畫藝術(20張)院,後留美6年學習西樂。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別為你的相貌發愁》《女人漂亮》《父女驚魂》。著有《別問我的父母是誰》《吳霜看人》等作品以及電視劇《新鳳霞傳奇》等。 吳霜有股子執著勁兒,尤其是讀書,用她自己的話說她讀書愛死。「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吳霜這股勁兒要是一上來,誰都不是她的對手,就連號稱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也敗於其手,那時,吳霜還是個孩子。
執著精神,打敗《紅樓夢》
吳霜在家裡最小,雖然兩個哥哥也喜歡看書,但只有吳霜才屬於書迷。全家就她搶書搶得厲害,有些書從外邊借的,她先搶過來,把著。她從小就對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興趣,吳祖光先生的藏書很多,七八歲的時候,吳霜就開始經常翻父親的書架,但那會兒識字不多,想看這些書但看不懂,她著急,心裡不舒服。那會兒她對父親書架上那本淺綠色封皮的《紅樓夢》最感興趣,可是是繁體字,怎麼也看不懂,吳霜甭提心裡多難受了。吳祖光先生不讓她看這本大書,吳霜就偷著看。偷著看,還是看不懂,於是吳霜那股子執著勁兒就上來了,她開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問父親,就這樣,她和這本《紅樓夢》「死問」了十年,《紅樓夢》硬是沒拗過執著的吳霜,以慘敗告終。 幾十年後的今天,再次回想起這段「克」書的經歷,吳霜仍是一臉的喜悅,一臉的幸福,吳霜堅信,只要你有想做的事,沒有做不到的。
讀書方法,被父親打破
十年「文革」,吳霜開始了濫讀書的階段。社會上流傳什麼書她就想法借來看,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吳霜清楚地記得有一本書叫《基督山恩仇記》,也不知怎麼從圖書館流出來,流到了社會上,大家互相傳閱,每個人只有三天的時間讀這本書,三天過後就會傳到另一個人手中,以至於這本書傳到吳霜手裡的時候都已經被翻爛了。 要說到那會兒的讀書熱,就像今天的追星熱一樣。今天,如果有人和你提起周傑倫你要是說不知道,那你肯定會被罵「老土」;當年,人們都讀《老婦還鄉》、《金陵春夢》、《戰爭與和平》、《紅與黑》……你要是沒讀過,別人也會罵你是「落伍青年」,吳霜自不會甘落人後,於是拚命地讀世界名著,因為那會兒不讀這些書她覺得丟人。 這種毫無章法亂讀書的時間持續了近十年,最後被父親給打破了。「文革」快結束的時候,那會兒管得也不嚴了,有一次父親從五七幹校回來,發現吳霜的讀書毫無規律,逮著什麼讀什麼,就找了一個姓張的作家叔叔給她指導。這位張叔叔家裡沒挨抄,有上千冊圖書,他就指導吳霜怎麼有規律地去讀書。因為吳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讓吳霜先讀女性成功的書,然後讀名著類、戲劇類的書。吳霜印象最深的是《鄧肯自傳》、英國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嘯山莊》、《簡愛》、《艾格尼絲·格雷》以及張愛玲的書。 除此之外,她還看一些像傑克·倫敦的小說,不光看他們的小說,還看他們的自傳。 吳霜特別喜歡讀張叔叔家的一套《萬象》雜志。在他指導之下吳霜讀了大量的書。對於吳霜來說,這是她一生中最珍貴的一段讀書時光。 後來吳祖光先生發現吳霜總是讀一些女性十足的書,就指導她說你得看一些必看的中國古典書籍,像《三國演義》、《水滸傳》、《史記》、《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終歸是女孩子,吳霜不喜歡讀《三國演義》,也不喜歡讀《水滸》,吳祖光卻說這幾本書你是必看無疑的,你要是喜歡文學,這些書你非看不可。無奈吳霜開始大段大段地背本來對於那個年紀的她很枯燥的《史記》,看不懂,就背,後來背著背著,吳霜的執著勁兒又上來了,又開始「死記硬背」《史記》。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吳霜又開始背唐詩,沒事就背。「文革」後期,沒學可上,吳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認為該讀的書讀,該背的詩背。這幾年成了吳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讀書時光。 當多年後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嘆再也沒有時間讀書了的時候,她會慶幸地想起當年,在那個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愛的父親竟然為她創造出了一段淋漓盡致無所顧忌的讀書時光! 後來吳霜開始學鋼琴,學音樂,一直到現在,她再也沒有時間盡情地去讀書了,這也成了她最遺憾的一件事。所以,吳霜想寫一篇文章———《無法讀書》。
書架滿了,心裡才踏實
和書打架,吳霜總是贏;為了書,和父親打架,吳霜還是贏,好像一切都充滿了喜劇色彩,也許是她對書的執著和痴迷感動了老天,所以吳霜每次遇到和書有關的問題勝利總是站在她這邊。有書,吳霜的生活就有了樂趣;有吳霜陪伴,書的價值才體現得更加珍貴。 吳祖光家中藏書甚多,有「朝陽區藏書狀元」之稱,吳霜特別喜歡父親這些書,看著書架上滿滿的,吳霜心裡就覺得踏實。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吳祖光突然決定把一部分書大概有五千多冊捐給北京戲校。等北京戲校來取書的時候,吳霜一看一包一包的書都被他們拿走了,就急了,說這些書我還要呢,吳祖光說不行,咱們家書太多了,吳霜不幹,和父親打了一架,後來北京戲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說你們父女倆也別吵了,她要哪些書就讓她留下吧,最後在吳霜的堅持下,吳祖光做了讓步,就這樣,有 100多冊書被截留下來,成了吳霜的最愛。盡管有很多書都被拉走了,但好在過了不久,家裡又添了很多新書。看到書架上又被填得滿滿的,吳霜才高興起來。 1981年,吳霜拿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獎學金就出國留學了。到了那兒,受各種生活的啟發,吳霜又轉行寫書。寫書和讀書,幾乎成了吳霜生活的全部。吳霜說,這是她的最愛,這兩者不可或缺。
風花雪月,只是過去時
吳霜最喜歡讀的書就是《紅樓夢》。十六七歲的時候終於能讀懂了,吳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這本書,每讀一遍,她就加深一層對它的理解。吳霜覺得這本書寫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裡面的風花雪月,看賈寶玉談戀愛,後來看賈政怎麼從政,賈雨村怎麼糊弄人,看裡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帶勁,以至於這本書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來。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吳霜認為只有《紅樓夢》是最具社會意義和文學意義的,它的文學水平、文學價值和獨創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 愛屋及烏,吳霜還喜歡讀關於《紅樓夢》的各種研究文章及書籍。有人曾跟吳霜說:「什麼時候你能讀懂了評論《紅樓夢》的書,你就到一定水平了。」以至後來吳霜的寫作都受到《紅樓夢》很深的影響。 吳霜還喜歡看白先勇、張愛玲的書,他們都是深受《紅樓夢》影響的非常成功的作家。 工作忙了,看書的時間少了,吳霜就選擇讀短篇小說和一些劇本。這對她的戲劇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莫里哀、莎士比亞、王爾德、蕭伯納,中國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親吳祖光創作的劇本她都看。 「 100個作家裡未必能有 10個劇作家,劇作家的創作水平要求更高。」吳霜現在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劇作家。
積累閱歷,縮短成熟期
每個人的閱歷都需要積累,尤其是積累你的知識庫,如果你讀的書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績的時間也可以提前,這是一個捷徑。一個人的人生經驗越豐富,你對社會所產生的創造力就越強。如果你提前讀書,讀的書多,你的爆發力就可以提前。讀書多,可以代替你的閱歷。 都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吳霜自言她出國的人生經歷也增加了她的閱歷,也就等於讀書。她最感謝父母的一點是教會了她怎麼讀書,還有一點就是送她出國。豎起大拇指,吳霜說了句:「真棒!」 「讀書可以使人提前產生對社會的創造力。哈哈哈……」吳霜爽朗的笑聲中透出幾分對這句總結性話語的得意。吳霜認為,如今一個人要想出成績,得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等若干個階段,而多讀書就可以縮短這個時間段。 劇作家、歌唱家、作家這幾個角色,吳霜最喜歡的還是作家這個角色,因為這種創作是獨立的,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吳霜透露,她最近在寫一本《我們家》,不是寫家史,寫的是吳霜眼中的百態人生。 吳霜喜歡寫小人物,因為她覺得小人物是最難寫的。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賣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幾個鍾頭,也能在一邊偷聽倆婦女聊家長里短、聊私事,這些,都是她創作的源泉。
要想成功,得先學做人
平日里,母親新鳳霞很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台上做戲,台下做人。民間藝人出身的母親,這句話是她一生很刻意而為的行為准則。而父親吳祖光經常給人題寫的一句名言則是:不屈為至貴,最富是清貧。這兩位文化名人父母的處世之道,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他們在事業上成功的一種原因、一種源頭。所以,吳霜總說父母是她人生中與人相處的第一楷模。
編輯本段新鳳霞弟子
谷文月 中國評劇院 梅花獎演員 戴月琴 中國評劇院 高 闖 中國評劇院 劉淑琴 文化部勇進評劇團 李春鳳 北京海淀評劇團 艾麗珍 北京海淀評劇團 王 瑾 天津評劇院 郭美美 天津評劇院 李 麗 天津評劇院 劉秀榮 石家莊市評劇院青年評劇團二度梅花獎演員 李紅霞 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 賈玉蘭 長春評劇院 王曼苓 長春評劇院梅花獎演員 梁志輝 石家莊市藝術中心 李憶霞 唐山市評劇團 羅慧琴 唐山市評劇團 梅花獎演員 李慧芳 秦皇島市評劇團 陳淑琴 秦皇島市評劇團 趙德芳 保定市評劇團 朱洪英 廊坊市評劇團 魯素珍 衡水市評劇團 咸紅傑 泊頭市評劇團 李桂雲 河北省三河縣評劇團 李曉梅 錦州市評劇團 武翠紅 錦州市評劇團 張金秋 鞍山市評劇團 景麗霞 撫順市評劇團; 魏常芬 營口市評劇團 袁麗梅 朝陽市評劇團 現調入朝陽市群眾藝術館 劉淑清 朝陽市評劇團 現調入朝陽縣文化館 趙三鳳 哈爾濱市評劇院 侯君輝 哈爾濱市評劇院 王向陽 黑龍江省評劇院 梅花獎演員 崔魯囡 黑龍江省評劇院 關曉霞 齊齊哈爾市評劇院 樊繼中 牡丹江市評劇院 劉晶霞 雞西市評劇團 張艷秋 大慶市評劇團 郝興華 佳木斯市評劇團 李鳳雲 黑龍江省實驗劇團 王曉堂 貴陽市評劇團 安慧珠 貴陽市評劇團 趙鳳蘭 赤峰市京劇團評劇隊 何成林 赤峰市京劇團 郭應先 鄭州市豫劇團 范雅鳴 安陽市豫劇三團 孫映雪 開封市豫劇團 馬 莉 平頂山市豫劇團 周玉珍 河南省曲劇團 李亞清 西安市說唱藝術團 彭響玲 西安市鐵一局文工團 董曉玲 山西孝義縣碗碗腔劇團

⑺ 新鳳霞的資料50字以內

她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有關的簡介根據題目要求如下:
一、新鳳霞,評劇演員,飾演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共黨員。
二、有關新鳳霞的詳細介紹:
新鳳霞,評劇青衣、花旦,籍貫江蘇,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1]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
新鳳霞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一等獎。 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令人痛心的是,新鳳霞在十年動亂時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以至無法再登上心儀的舞台,她便堅持寫作,著有:《新鳳霞回憶錄》、《以苦為樂》、《我當小演員的時候》、《少年時》、《新鳳霞說戲》等。她是齊白石的徒弟和義女,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內涵雅趣。 1983年參演春晚評劇《劉巧兒》。1998年4月12日,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歲。

⑻ 劉巧兒的演員名單

新鳳霞(飾劉巧兒)
張德福(飾趙柱兒)
宋長文(飾王壽昌)
張淑琴(飾劉媒婆)
趙連喜(飾劉彥貴)
余紹海(飾趙金才)
趙麗蓉(飾李大嬸)

閱讀全文

與劉巧兒演員拍過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