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巳節吃什麼,有哪些傳統美食
上巳節是哪一天
上巳節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起源於洛陽,洛陽乃千年帝都,角角落落都藏著文化。相傳,周公當年率領能工巧匠,費盡移山之力營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後,他登上邙山,看見城中街巷井然,又見洛水蜿蜒,繞城東去,內心十分喜悅。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邊集結,要舉行一項大型活動。這一大型活動就是依據殷人舊習,在春陽初上、寒氣未盡、乍暖還寒、容易得病之時,讓大家到洛水邊舉行「祓禊」活動,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巳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薺菜煮雞蛋
在湖南地區有著三月初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而薺菜的諧音是「聚財」。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薺菜煮雞蛋不僅可能祛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因此,民間有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民諺。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人把五色糯米飯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的象徵,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
蒿子粑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長江以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據傳,「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甜酒發糕
自古以來,廣西的壯族人就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不變。廣西有些人過清明,也有些人過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點心是甜酒發糕。而廣西壯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掃墓的時候,不僅要拿甜酒發糕作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後,自己也要食用,據說可沾染福氣。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縣畈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有吃小蒜粑的習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臘肉和大米粉製成。據說在很久之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的鬼節之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盪。小蒜味辛性溫,吃小蒜粑能散寒殺蟲、驅逐鬼魔。
❷ 又是一年三月三的歌詞,誰知道
《三月三》-李谷一
填詞:王曉嶺
譜曲:谷建芬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
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
叫醒村裡的小夥伴,一同到村邊
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眼
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
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雲去做伴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
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
如今每逢春風暖,常念三月三
還有畫著小鳥的風箏,和那小夥伴
風箏懂得我的心,朝我把頭點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永把我陪伴
風箏懂得我的心,朝我把頭點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永把我陪伴
啦啦……
《三月三》是一首中文歌曲,原唱李谷一,搜集在1982年雲南音像出版社為李谷一出版的專輯《我的小路》中。
1986年第二屆青歌賽蘇紅演唱了《三月三》,而後蘇紅版的《三月三》受到了廣泛推廣和歌迷的喜愛。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❸ 《十年三月三十日》演員表中有哪些演員
《十年三月三十日》演員表中竇驍、古力娜扎、徐正溪、宋妍霏、王姿允。
丁昂帶女朋友逛街,兩個貪玩的孩子不小心將咖啡潑在女友剛買的衣服上。丁昂的女朋友咄咄逼人,讓小孩子家長賠償,丁昂斥責女朋友的無理取鬧。
女友要求丁昂給丈母娘買套房子做補償。丁昂憤怒得讓女友下車,並提出分手。丁昂在自家的售樓中心偶然遇見徐辛頤和男朋友高子富來買看房。
丁昂主動和辛頤打招呼,看著辛頤和高子富甜甜蜜蜜的樣子,丁昂內心回憶起和徐辛頤相處的大學時光,沒想到喜歡的女孩快要嫁人了,不由黯然神傷。
第二天上班的袁萊聽到同事們議論公司空降了一個首席運營官,女同事們對這個傳說中的大魔王很好奇。袁萊不小心撞到了新晉公司的高管,卻發現就是靳燃。
❹ 三月三抖音裡面的叫什麼歌名
《我家住在桃花山》
詞曲唱:尤沫Dina
歌詞:
我家住在桃花山,山上有棵桃花樹
每逢農歷三月三,花蕊掛滿樹梢綻滿懷
懷里有張回程票,飄出淡淡思鄉情
情到深處自然濃,趕快背上行囊把家還
嘿呀嘿,桃花山上住著一個桃花姑娘
嘿呀嘿呦,桃花姑娘換好梳妝等情郎
又是一年三月三,又到那時桃花開
樹下的人兒已不在,姑娘坐在窗前紅了眼
眼裡都是不甘啊,你說好年年回家鄉
想見的人啊不見了,心頭那片桃花也謝了
嘿呀嘿,桃花山上住著一個桃花姑娘
《我家住在桃花山》由尤沫Dina原唱,在2018年08月15日發行。這是一首古風歌曲,最近在綜藝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中京劇花旦演員田苗苗表演了這首歌,結尾用戲腔的唱法演唱,在網上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歌曲採用了中國古典的古箏伴奏,歌手嗓音甜美,配合類似於詩詞的歌詞,唱出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愛情故事。
❺ 誰都渴望遇見三月三號晚上八點更新嗎
一直在追《誰都渴望遇見你》,真想停下來,開場故事發生在法國,張敏、羅西「不是朋友不相見的地方」,雖然他們在國外相識相處似乎不太愉快,但在國內,兩個人的感情,但是如果他們分開在快速發展,不時給我們糖,真的太甜了。
除了張敏洛的美貌和性格以及他們耀眼的「到處接吻」,大家都渴望見到你「在把握情節節奏方面也很出色。它不僅對人物故事進行了詳細的編排,而且對情節的推進也很快,對劇中的細節處理得當,使後面的觀眾沒有意識到節奏的延遲。第六集,劇情開始轉向,故事背景從法國轉移到中國,果斷的羅西開始想方設法重新開張客棧。她的朋友和幾個年輕人的命運改變了。
到了第14集,張敏已經完全愛上了羅西。他裝出漠不關心的樣子,對叔叔說:「我和員工羅西沒有私交」,但事實上,私下裡,張敏會嫉妒和不高興,因為羅西周圍還有其他男孩。這種甜蜜的小煩惱讓銀幕外的觀眾笑得像個老阿姨。看到張敏和羅曦對CP越來越感興趣,他們各自的追求者卻別無選擇,只能感嘆。他們也在回應「千里相逢是緣分,但另一邊卻很難牽手」這句話。命運總是美好的。
張哲瀚遇見森喜朗系的章若楠,品味每個人都渴望見到你的法式浪漫在人生和事業的跌宕起伏中,《誰都渴望遇見你》不同於以往甜蜜喜愛的劇情。它不僅增加了發糖量,而且全面描述了生活的艱辛,讓觀眾看到了豐富的層次。當然,該劇不僅有帥氣靚麗的演員、法國葡萄園、中國清幽典雅的民俗風情、現代都市風光,包括演員的服裝,也相當值得深思。當中國人的生活節奏突然放慢時,穿越高樓大廈是更有意義,還是堅守大自然的綠水青山更寧靜?在家裡冬春交接之際,有這么一部讓人心曠神怡的電視劇,讓我們可以趕上,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濃烈氣息。
❻ 《十年三月三十日》沈雙雙的扮演者是誰
《十年三月三十日》中沈雙雙是一個非常可愛並且本質善良淳樸,還有點精怪的調皮小女孩,作為律師事務所的實習生,她對工作很認真。
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她毫不掩飾的面對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演了一幕「女追男」的輕松搞笑戲碼。
作為實習律師沈雙雙和徐正溪扮演的趙承志兩個人彼此看不上對方,經常掐架。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快樂,也給劇中非常緊湊的劇情添加了一份甜蜜幽默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95後小花宋妍霏可謂娛樂圈勞模,剛結束《十年三月三十日》的拍攝,便馬不停蹄的參與到與陳偉霆、古力娜扎合作的電視劇《風暴舞》的拍攝中。
宋妍霏在《風暴舞》中飾演黑客少女陳靜雯,善良真誠,有著95後的特性,有時又有點兒中二,期待又一次顛覆形象的宋妍霏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❼ 夢醒正好三月三是什麼歌
這句歌詞出自歌曲《我家住在桃花山》。
作詞:尤沫Dina,作曲:尤沫Dina,原唱:尤沫Dina。
歌詞:
我家住在桃花山,山上有棵桃花樹
每逢農歷三月三,花蕊掛滿樹梢綻滿懷
懷里有張回程票,飄出淡淡思鄉情
情到深處自然濃,趕快背上行囊把家還
嘿呀嘿,桃花山上住著一個桃花姑娘
嘿呀嘿呦,桃花姑娘換好梳妝等情郎
又是一年三月三,又到那時桃花開
樹下的人兒已不在,姑娘坐在窗前紅了眼
眼裡都是不甘啊,你說好年年回家鄉
想見的人啊不見了,心頭那片桃花也謝了
嘿呀嘿,桃花山上住著一個桃花姑娘
嘿呀嘿呦,桃花姑娘備好行囊不回頭
還是那年三月三,還是那棵桃花樹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桃花山的姑娘何時回
回了一封家書啊,書上是萬事順意
意外其實總上演,姑娘還是咬牙不後退
嘿呀嘿,桃花山上沒了一個桃花姑娘
嘿呀嘿呦,日復一日看似慢卻實如箭
嘿呀嘿,到底誰是歌里這個桃花姑娘
嘿呀嘿呦,夢里這年三月三
山上沒了桃花樹,殊不知心裡斷了弦
似那大珠小珠落玉盤,夢醒正好三月三
花開了又落年復年,家就在這里還未變
跟我一起回家吧
(7)又見三月三電影演員表擴展閱讀:
這首歌旋律動聽,歌詞簡單易懂。這首歌曲的歌詞中有許多對於景色和場景的描寫,借景抒情且寓情於景,用桃花山上的景色來突出自己對桃花姑娘的喜愛之情。歌詞具有畫面感,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是一首古風歌曲,在綜藝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中京劇花旦演員田苗苗表演了這首歌,結尾用戲腔的唱法演唱,在網上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❽ 農歷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陰歷三月初三是漢族以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三月三有什麼獨特的習俗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農歷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的相關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陰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陰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侗族多於三月三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也稱「花炮節」;布依族於三月三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稱為「談愛日」;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情人節」,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民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下面我為您介紹農歷三月三的習俗。
雞屎藤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葯。在中葯里,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三月三舉家出遊賞杏花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初三,舉家出遊,有的人家帶著酒菜在郊外野餐,而這時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開放的時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說法,還有「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說法。實際上作為賞花來看 ,杏花並不算好看 ,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東風第一枝」開得早,農歷三月已經綻放,在城市內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春暖乍寒,人們走向郊外賞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個活動了。青島也不例外,郊區「小水村」一帶遍植杏花,城裡市民去賞杏花的人群絡繹不絕。
古代大姑娘、小媳婦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在三月初三結友郊遊,因而人們三月三「看麗人」。唐詩又寫有:
三月三日天氣暖,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大中學校還有三天春假,在公立四月,農歷三月三上巳日,各校安排春遊,過去嶗山交通不便,人們郊遊去丹山一帶的最多。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就寫有:春天來了,學生們忙著去逛丹山。
丹山一帶是水果之鄉,以杏樹和桃樹最多,這恰是杏、桃花開之際,幾千名大中學生三月初三走向了丹山。
丹山是一個傳統上特指的游覽區,它從丹山到少山這二者之間的區域,兩座山上都有賞花亭供遊人們休息。這一帶幾乎盡植杏樹、桃樹,從山上看下去粉白的是杏花,紅的是桃花,綠的是麥苗,如大地織錦,好一幅天然圖畫。從地面穿行於桃杏之間,青島的桃花品種枝幹矮,桃花的枝幹觸及頭部,到處歡聲笑語,青年女生脫去棉衣盡展青春的風采,真是「麗人行」,「桃花人面相映紅」,一派春色在丹山。
讀中學的時候,同朋友從市內騎著自行車去丹山一帶郊遊,去的時候沿著四流路過滄口轉向丹山一帶,中午在法海寺進午餐,下午經中韓、山東頭而歸,至今難忘。
有一年,電影《葡萄收了的時候》攝影組的演員們住在法海寺,有許多明星,包括於洋、張平、李百萬 、藺娜等,被影迷們包圍,青島一中劇團去與他們聯歡。一中的劇團中如韓蘭芳、潘霞以後也成為了影星。
在青島,三月初三,即墨的丈二山有廟會,丈二山上有關帝廟 ,以此為依託形成廟會 ,各種商販、小吃、文藝演出雲集在廟會 ,是即墨「三大廟會 」中人最多的,這里有許多民間工藝品,出售的七級竹鳥籠是一大特產,全國聞名。丈二山廟會始於明代初年有近700年的歷史了。
吃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雲南曲靖農村,同樣有很多人喜歡吃雞絲藤。但曲靖不像瓊海、北海等地會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專門吃雞絲藤,帶有很隆重的儀式的味道。在那裡,只要是雞絲藤發嫩芽的日子,當地人家就採摘下來食用了,或用來炒肉,或是素炒,或是涼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簡單自然 。
放風箏
「正是人間三月三,風箏飛滿天」,三月初三還有放風箏的民俗,風箏的來源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曾為戰爭中傳遞情報的功具等,但在民間是一種游戲。大人、孩子都喜歡放風箏,有人認為是一種健身活動。風箏的做法形形色色,難得有大的不同,許多已經成為工藝品。人們也認為經過了冬天,應該到戶外活動,所以三月初三放風箏,其實不僅這一天 ,可以說從上巳日到清明都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城市中樓房林立,各種電桿、電線到處都是,難以放風箏,而青島得天獨厚,有大片大片的海灘,最適宜於放風箏,所以從前海的棧橋到第一海水浴場,到匯泉廣場到處都是放風箏的人,從老人到孩子一片歡聲笑語。
三月三情人節
在少數民族內仍保留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比如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夥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後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捲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各民族不同習俗
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我們天門叫地米菜煮雞蛋。可能是因該野菜的小白花像一粒粒大米而取名>
侗族,在這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這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畲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
在廣西壯鄉,到處都是歌的海洋。歌墟,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
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❾ 三月三見的由來30個字的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綉球,「山歌傳情,綉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