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時期我國有哪些一線男明星
相比於民國舞台上的那些美女明星們,男同志則多是靦腆稍顯遜色,就連票選的觀眾最喜愛明星當中也是寥寥無幾。但是,這並不代表那一時期就沒出類拔萃的男明星。也有一些被冠以「影帝」、「奇葩」等尊貴稱呼的男兒們,能讓我們感受到當年文藝領域的雄鷹之光。這些男子用自己的表演征服無數妙齡女子芳心的同時,也給所有男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直到現在,他們仍然是值得我們去記憶和回味的一個時代符號。
梅蘭芳(1894——1961)
姜妙香五六歲就能唱一些旦角唱段,七歲拜師學青衣,由於家學淵源又經名師教誨進步很快,初次登台演出便得到好評。他在王瑤卿因嗓音關系極少演出,而王蕙芳、梅蘭芳尚未成名之時,脫穎而出,大獲好評,十六歲的姜妙香與王鳳卿、劉鴻升一同加入著名演員田際雲所組的玉成班。姜妙香的嗓子好,能連唱兩個小時都不覺吃力,因此而贏得「姜八刻」的美譽。
2. 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拍攝的什麼
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拍攝的《爵士歌王》。
1927年攝制的《爵士歌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加了對白的電影,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曾多次翻拍。
《爵士歌王》這部電影描述了主人公成為百老匯明星的野心,但他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多年後,離開家鄉改名後,他終於走上了舞台。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叫《歌女紅牡丹》。《歌女紅牡丹》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它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技術突破,開啟了中國第一批有聲片試制的風潮。《歌女紅牡丹》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洪深編劇,胡蝶、王獻齋主演的劇情片。
3. 我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是什麼
《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
發聲」的有聲片。
電影自問世之初實際上就一直伴隨著有聲的實驗。愛迪生最初發明電影的動機就是以他已發明成功的留聲機為主題,試圖創造出一種能夠與之配合的活動畫面。這種「留聲機電影」在電影史上也留下過幾段「有聲電影」的片段。1926年8月,美國華納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聲電影——只有音樂片段的《唐璜》;隨後,國外的有聲短片即傳入了中國。至1929年,上海夏令配柯影戲院安裝了美國光學發聲的放映機,放映了美國有聲片《飛行將軍》,國外的有聲電影開始大舉進入中國。
就在國外有聲電影正式登陸中國的同時,中國的民族電影企業也開始紛紛研究、攝制自己的有聲電影。1929年,天一公司最早開始了有聲電影的攝制,其次年年初完成的第一部有聲短片《鍾聲》因遭遇火災被毀,未能與觀眾見面。同年,由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辦的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公司都開始攝制自己的有聲電影。
明星公司攝制的第一部有聲片是由左翼戲劇家聯盟成員洪深編劇的《歌女紅牡丹》。影片講述的是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忍辱負重,克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並終使其幡然悔悟。影片由張石川親任導演,並由胡蝶、王獻齋、夏佩珍、龔稼農等著名影星組成了強大的演員陣容,志在一舉成功。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至年底攝制完成,1931年1月,先於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從而成為中國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也稱為「機械錄音」法和「光學錄音」法。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從《唐璜》到《爵士歌王》等早期國外有聲電影普遍採用的方法。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是在法國百代唱片協助下攝制的。片中除錄制了全部對白之外,並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四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在拍攝中採用的是先按照默片的方法拍攝,然後由演員按照銀幕上的口型錄制台詞。由於經驗不足,前後經過5次試驗方才拍竣,共耗資12萬元。影片公映後盛況空前,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並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餘周圍的事都是「悄然無聲」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同時,由於影片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毒害,與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吻合,也成為30年代的進步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與《歌女紅牡丹》同時開拍的「友聯」公司第一部有聲片《虞美人》也是採用的臘盤發聲技術。但與《歌女紅牡丹》相反,《虞美人》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進行表演,其難度明顯較「明星」的做法更大,常令演員顧此失彼,白白浪費膠片。《虞美人》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時發生在幕前幕後的故事,它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公演,並以一鳴有聲電影公司的名義推出。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其中《雨過天青》首先於1931年6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同年10月,《歌場春色》在新光大戲院首映,成為第一部在中國本土攝制的片上發聲的有聲片。
4. 亂世佳人什麼時候放的
《亂世佳人》是1940年上映的中國電影,由張善琨導演。陳雲裳,王獻齋,姜明,劉瓊主演。1940年
《亂世佳人》是1941年上映的香港戰爭愛情片,由梅凌霄執導,鄭孟霞、張活游等主演。1941年05月16日
《亂世佳人》是根據小說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改編的一部美國電影。由 維克多·弗萊明 、喬治·庫克、山姆·伍德導演。克拉克·蓋博、費雯·麗、托馬斯·米切爾、海蒂·麥克丹尼爾斯、奧利維婭·德哈維蘭等人主演。1940年1月17日(美國)上映
《亂世佳人》是一部民國傳奇情感劇,由吳錦源執導,瞬間傾城編劇,唐嫣、陳鍵鋒、羅晉、葉童等演員主演。2012年11月2日
《亂世佳人》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一部抗戰愛情劇,以20世紀30年代為時間背景,展示了一幅動盪、混亂、屈辱的悲慘畫卷。由陳錦鴻、吳卓羲、胡杏兒、唐寧、曹敏莉等主演。2007年3月12日
5. 電影《紅牡丹》講的是什麼內容都有哪些演員
電影《紅牡丹》 故事片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攝制。 歌女紅牡丹因從小習演舊戲深受封建 禮教熏陶。長大後不幸嫁與無賴丈夫 一直遭受非人對待。但她恪守三從四 德,毫無怨言。當初,她在舞台上名 噪一時,月入豐厚,但仍不夠丈夫揮 霍。後因受刺激過度倒嗓,由主角淪 為三四流配角,直至生活潦倒,仍委 曲求全,聽任丈夫虐待。家庭經濟拮 據,丈夫因無錢可供揮霍,迫紅牡丹 出賣女兒不成,便誘女兒外出,賣入 娼門。事為暗地追求紅牡丹的富商所 悉,因同情她,出資贖其女還家。時 丈夫因賣女心情懊惱,失手殺人,被 捕入獄,她仍然既往不咎,真誠相待 。臨赴外地演出前夕,又專程去監獄 探望。後來又託人營救丈夫出獄,終 於使丈夫幡然悔悟,改邪歸正。本片 為中國最早攝制的兩部蠟盤發音有聲 故事片之一。 編劇:洪深 導演:張石川 攝影:董克毅 演員:胡蝶(飾紅牡丹)、 王獻齋(飾無賴丈夫)、夏佩珍、 龔稼農、王吉亭、譚志遠、朱秀英、 蕭英、湯傑
6. 中國第一片電影叫什麼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叫《歌女紅牡丹》。
《歌女紅牡丹》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洪深編劇,蝴蝶、王獻齋主演的劇情片,於1931年3月3日在上海光陸大戲院試映、1931年3月15日在新光大戲院公映。
該片講述了歌女紅牡丹在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陳發祥後,不僅受盡折磨和痛苦,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她毫無怨言終將丈夫感動的故事。
(6)三十年代電影演員王獻齋擴展閱讀:
角色簡介
1、紅牡丹——演員 蝴蝶
坤角名伶,色藝雙絕,因從小習演舊戲深受封建禮教熏陶,長大後不幸嫁與無賴丈夫一直遭受非人對待,不僅受盡折磨和痛苦,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她恪守三從四德,毫無怨言,終於將丈夫感動。
2、陳發祥——演員 王獻齋
茶園老闆的親弟弟,本是頑皮賴骨,婚後無所事事,驕奢淫逸,不知收斂。因無錢可供揮霍,迫紅牡丹出賣女兒不成,心情懊惱的他失手殺人後被捕入獄,在紅牡丹的託人營救下出獄,終於幡然悔悟,改邪歸正。
7. 30年代上海那些男演演員員
黎民偉(1892—1953)中國電影先驅之一,有「中國電影之父」、「香港電影之父」之稱。廣東新會人。著名的戲劇家和革命家
顧無為(1892—?)曾入上海警務學堂,畢業於江南法學院。
但杜宇(1897~1972)原名祖齡,號繩武,祖籍貴州廣順,生於江西南昌。
鄭正秋(1888~1935),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廣東潮州人,編劇,導演,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校長。
鄭鷓鴣(1880—1925)號:介誠,1880年生於南京,原籍 :安徽歙縣。畢業於江南隨營學校。
汪福慶,20年代商務印書館影片部旗下演員,生卒年不詳!
王獻齋(1900—1942)一說生於1898年,原名王有廷,原籍山東,生於海參崴一個旅俄華僑家庭,著名電影演員。
周空空(1887-1930.08.12)原名周大鵬,四川長壽人。曾於成都體育學校學習。1925年在新華影片公司的《風塵三俠》中任主要角色,初上銀幕。
王吉亭(1901—?)
朱飛(1903—1935)上海人。他家境富裕,畢業於遠東商業學校,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最初在上海英美煙草公司影片部拍片,後被張石川看中,於1925年加入「明星」。
龔稼農(1902.02.23—1993.10.27)
8. 中國第一位電影演員——京劇老生是誰
譚鑫培(1847~1917 )又名英秀、 金福 ,湖北武昌人,京劇老生「譚派」創始人。幼年隨父到北京,入金奎科班習藝,學老生。 中國第一位電影演員,著名老生演員,戲路廣博,文武昆亂,無所不能,是當時北京演藝界的明星人物,慈嬉的御用演員,人稱「伶界大王」,因拍攝《定軍山》而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演員。稍後他還拍攝過《長坂坡》的片段。 譚鑫培由於善於吸取其他流派的藝術精華,逐步形成了以唱、念、做、打相結合的全方位發展,戲路極為寬廣,有「集眾家之特長,成一人之絕藝,自有皮簧以來,譚氏一人而已」贊譽。 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並發展了民族傳統的戲曲藝術,贏得了各個階層各種層次的觀眾歡迎。近代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譚派」是京劇有史以來傳人最多、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很長時期老生行當都有「無生不學譚」的現象。1879年到1915年,譚鑫培先後六次赴滬演出,使京劇走向全國,對「南派」特別是「海派」京劇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譚氏自家也跟京劇藝術結下了近兩個世紀的不解之緣,成為名副其實的梨園世家。譚鑫培的許多子孫,都是京劇名演員或名樂師。第五子譚小培對譚派藝術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譚小培後輩中的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幾代人都學譚派老生,有的還兼習武生。20世紀30年代初,北平報紙上發表過一幅譚門祖孫三代的漫畫,風趣幽默,轟動一時。畫面上譚小培對譚鑫培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又回過頭來對譚富英說:「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說來說去,就是說自己不如父親,也不如兒子。據說譚小培自己看到這幅漫畫毫不介意,反而呵呵大笑,說畫家把他在譚門想起的作用給畫出來了。 從譚志道傳至譚正岩,已經七世演戲,又是六世同工老生,且與京劇歷史的發展平行流傳,代代作出貢獻,這是中國戲曲史中罕見的現象。 王獻齋 《孤兒救祖記》中扮演侄子道培的王獻齋本是眼鏡店員出身,因為將角色的陰險歹毒演得活靈活現,從此專演「壞蛋」,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反派類型演員。他的代表作還有《新舊上海》、《脂粉市場》等片。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譚鑫培任正樂育化會會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然沒有離開舞台。這年冬天,他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到上海,在新新舞台演出1個月。譚鑫培晚年仍堅持練功,藝術造詣更臻於爐火純青。但是,這樣一位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藝術家,晚境卻迭遭坎坷。他曾因得罪袁世凱的爪牙,竟被禁演累月。1917年4月,北京的軍閥政客為了歡宴桂系軍閥陸榮廷,指名要譚鑫培為他們演戲,當時他正患病,實在不能上台,便婉言謝絕。但是,軍閥們始終不準,強行逼迫他抱病演出了《洪羊洞》。譚鑫培為他們演完了這場戲,勞累加上氣忿,病勢日益沉重,不到1個月光景,於5月10日溘然長逝,時年71歲。 譚鑫培是一位繼往開來、自成體系的京劇藝術大師。他把京劇老生藝術提高到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流傳很廣、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除子譚小培、孫譚富英、婿王又宸以譚派老生名外,繼起的余派(叔岩)、言派(菊朋)、高派(慶奎)、馬派(連良)、麒派(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楊派(寶森),都與譚派有直接間接的關系。
9. 白玉霜杜月邊是什麼電影
雙面雪梅姐仮在二匇勼當來㲼符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