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香港演員劉巧兒演過的電影

香港演員劉巧兒演過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27 18:04:16

1. 電影劉巧兒哪年拍的

1956年拍的 《劉巧兒》,中國評劇作品。作者王雁。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劇本描寫陝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自小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訂親,後其父貪圖財禮,唆使巧兒退婚,嫁給財主王壽昌。巧兒不允,遂自己作主與柱兒訂親。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的婚姻如願以償。這是一件發生在40年代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真人真事,在群眾中甚有影響。全劇反映了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大膽追求。劉巧兒形象突出,性格開朗奔放,清新可愛。 解放前陝甘寧隴東地區,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導下,尋常百姓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農家少女劉巧兒(新鳳霞 飾)人如其名,心靈手巧,貌美如花,純朴善良。她自幼經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趙家莊的趙柱兒,但是巧兒在勞模會上喜歡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趙振華(張德福 飾),於是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家敦促父親退掉婚約,自主結婚。與此同時,大地主王壽昌垂涎巧兒美貌,遂慫恿劉媒婆找到巧兒爹劉彥貴。巧兒爹貪圖王財主的財禮,故在女兒面前謊稱趙柱兒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兒之心,於是趙劉兩家婚約取消。但是巧兒很快便得知父親將自己許給了王財主,而她和趙振華的誤會也終於大白天下

2. 劉巧兒的演員名單

新鳳霞(飾劉巧兒)
張德福(飾趙柱兒)
宋長文(飾王壽昌)
張淑琴(飾劉媒婆)
趙連喜(飾劉彥貴)
余紹海(飾趙金才)
趙麗蓉(飾李大嬸)

3. 新鳳霞的資料

  1. 新鳳霞(1927~1998),評劇青衣、花旦,籍貫江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劇京,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2. 新鳳霞
    中文名稱:新鳳霞
    又名:楊淑敏
    性別:女
    生卒年:1927~
    國別:中國

    生平簡介:評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天津人。出身於貧民家庭。6歲從堂姐學京劇,13歲拜師改學評劇,一年後即在《點秋香》、《打狗勸夫》、《花為煤》、《杜十娘》等劇中擔任主角。從此闖江湖,跑碼頭,肩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1949年北平解放後,應聘至天橋萬盛軒演出。50年代初期,她主演的《劉巧兒》風靡全國,從此聲譽鵲起。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評劇團。1953年入中國評劇院。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除演《劉巧兒》外,還演過《藝海深仇》、《志願軍的未婚妻》、《金沙江畔》、《祥林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牛郎織女》、《乾坤帶》、《無雙傳》等膾炙人口的好戲。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分別於1956年和1964年攝製成影片,受到觀眾的歡迎。

    新鳳霞幼年學過京劇,在咬字、演唱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又認真學習評劇前輩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等人的唱腔,同時刻苦學習大鼓、梆子、墜子、琴書等的演唱技巧,不斷豐富自己的唱腔。她還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藝術上又得到很多當代名家的指點,從而充實了美學、聲樂和表演等各方面的知識。在整理舊劇目、排演新劇目的過程中,她同音樂工作者和琴師們密切合作,創造了很多新的唱腔和板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她的演唱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有華彩,將傳統評劇女聲悲腔化為喜腔,高唱解放了的中國婦女的生活和理想,塑造了新的一代的婦女形象。她所創造的新的板式和唱腔如歡快的□蜻蜓調□、抒情的[降香調]、悲涼的[送子調],特別是[凡字大慢板]和[反調大慢板]等,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腔作出了貢獻。

    近年來,新鳳霞因左肢偏癱,不能重返舞台,轉而以主要精力培養年輕一代演員;同時發奮寫作、繪畫。她寫的回憶生活經歷和演劇生涯的散文小品,朴質真摯,別具風格。《新鳳霞回憶錄》一、二兩集已在北京、天津和香港出版,並有英文譯本問世。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4. 劉巧兒的劉巧兒原型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里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徵。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為名人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捧兒也發揮「名氣」,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倡導婚育新風、參政議政,先後當過省、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鄉、村婦女幹部,出席過省勞模大會。如今,無論各級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到了華池縣,大都會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處,一睹「劉巧兒」廬山真面目。為此,從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兒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劉巧兒事跡展館」3間。
2005年3月,華池縣委、縣政府又將「劉巧兒舊居」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旅遊規劃之中,計劃籌建「隴東婦女解放事跡紀念館」予以重點開發建設。
在專辟的「劉巧兒」事跡陳列室里,簡單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記錄了這位農村婦女大半生的光鮮與波折。
為進一步改善「劉巧兒」生活原型封芝琴老人的居住環境,華池縣去年投資49.16萬元對「巧兒」居所進行第四次建設,為老人新建「巧兒福居 」。新落成的「巧兒福居」,已成為封芝琴老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也成為該縣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劉巧兒」勇敢爭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封芝琴說,雖然在農村,但她和丈夫張柏兒十分恩愛,和睦相處,直到1991年張柏兒去世,夫婦倆幾乎沒吵過幾次嘴。
老人的兒子說,在他的記憶里,除了偶爾吵吵小架,父親和母親從未真正紅過臉。說起家庭和睦、夫婦相敬之道,封芝琴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氣氣,多交流」。
婚後,封芝琴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宣傳《婚姻法》,向年輕人傳授自己處理戀愛、婚姻問題之道。封芝琴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養子、三個侄女全部是自由戀愛結婚,自己從未乾涉。不僅如此,封芝琴還積極促使其他「小字輩」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封芝琴的帶動下,悅樂鎮上堡子村出了許多「好婆婆」、「好媳婦」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老人的兒子介紹,母親自1989年以後,除了參加政協活動,已經不再參與到其他社會事務中,也不再下田干農活,但她手不閑、做事麻利,性格開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劉巧兒」為名,創辦了民間工藝品公司,注冊了「巧兒剪紙」、「巧兒香包」商標,作品已享譽全國,成為華池、慶陽乃至甘肅的一張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5. 關於新鳳霞的資料

新鳳霞的資料:

新鳳霞1927年1月26日生於蘇州,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她6歲學京劇,13歲習評劇,15歲任主演。

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1998年4月12日,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歲。

(5)香港演員劉巧兒演過的電影擴展閱讀: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

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

《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

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

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

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6. 新鳳霞的資料50字以內

她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有關的簡介根據題目要求如下:
一、新鳳霞,評劇演員,飾演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共黨員。
二、有關新鳳霞的詳細介紹:
新鳳霞,評劇青衣、花旦,籍貫江蘇,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1]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7. 跪求好心人分享劉巧兒1956年上映的由 新鳳霞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劉巧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3SJO1w7wEY0QgttQhlLfA

提取碼:vfnn

《劉巧兒》

導演: 伊琳

編劇: 何孝充

主演: 新鳳霞、張德福、宋長文、張淑琴、余紹海、余千、趙麗蓉

類型: 戲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56-11

片長: 104分鍾

又名: Liu Qiaoer

解放前陝甘寧隴東地區,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導下,尋常百姓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農家少女劉巧兒(新鳳霞 飾)人如其名,心靈手巧,貌美如花,純朴善良。她自幼竟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趙家莊的趙柱兒,但是巧兒在勞模會上喜歡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趙振華(張德福 飾),於是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家敦促父親退掉婚約,自主結婚。與此同時,大地主王壽昌垂涎巧兒美貌,遂慫恿劉媒婆找到巧兒爹劉彥貴。巧兒爹貪圖王財主的財禮,故在女兒面前謊稱趙柱兒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兒之心,於是趙劉兩家婚約取消。但是巧兒很快便得知父親將自己許給了王財主,而她和趙振華的誤會也終於大白天下……

本片根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

閱讀全文

與香港演員劉巧兒演過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