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狙擊者結束時大銀幕出現的紅字
是致敬上甘嶺,張藝謀:《長津湖》宏大敘事,《狙擊手》從細節入手
電影《狙擊手》發布片尾彩蛋「致敬上甘嶺」特別視頻,重新演繹我國首部抗美援朝故事片《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經典畫面感動無數觀眾「看完久久不願離場」。新時代電影人跨越時空以光影致敬藝術先輩和抗美援朝英烈,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傳遞。
影片以「冷槍冷炮」運動為背景,講述了狙擊五班戰士為營救戰友保護情報與敵軍殊死對決的故事,口碑持續領跑春節檔,累計票房超4.8億,正在熱映中。
B. 狙擊手電筒影演員
狙擊手電筒影演員分別有陳永勝、章宇、劉奕鐵、黃炎、王梓屹、陳銘楊、王乃訓、李汶聰、程泓鑫等。
為塑造真實的中國志願軍狙擊戰士形象,在影片中飾演「狙擊五班」的年輕演員們提前半年進行封閉訓練,從體能、格鬥、射擊等軍事素質各方面嚴格訓練,進行體質、心智與意志的多重磨煉。
「2個月瘦了30斤」「每天都在挑戰體能極限」,這些聽起來不可能完成的訓練目標,在年輕演員封閉訓練的生活中成為家常便飯,他們用赤誠之心與真摯努力向中國志願軍英烈靠近,力求與青年志願軍戰士的角色緊密貼合。
年輕演員們在訓練中自己與自己較勁,大永的飾演者陳永勝說,「越難受的時候,越能激發我心裏面的戰斗欲。知道累,但是必須得撐下去!」刻苦訓練,只為達到最高標准,精益求精才能不負「最可愛的人」。
在零下幾十度的吉林白山拍攝過程中,導演張藝謀也力求貼近抗美援朝的真實環境,嚴格要求「等不到雪不能拍」,實現寒冷凜冽戰場的真實還原。張藝謀也正是希望通過訓練,激發新人演員「與自己死磕到底」的頑強意志,更能切身感受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在艱苦環境中「與對手死磕到底」的偉大精神。
同時,也是通過「狙擊五班」這樣一個小切口,展現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為祖國付出生命的偉大的志願軍戰士。他們或許平凡普通,但當危險就在家門口時,他們毅然踏上戰場,成為插入敵人心臟的尖刀,以血肉之軀築成鋼鐵長城守衛祖國與家鄉。
C. 為何狙擊者在電影中變得那麼弱
當年玩生三,他是相當的牛逼啊,追得我上天入地,恨不得拿把火箭筒和它對轟,小手一抓,觸角一伸,直接就讀檔去了,電影里就是太笨拙了,機槍倒是很有當年我掃僵屍的風范,火箭筒太假
D. 推薦幾部關於狙擊手的電影
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決戰中的較量) 重裝捍將 狙擊手的電影與現實 最近,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出了個連環殺手,專門躲在暗處用狙擊步槍射殺普通民眾、一槍斃命、彈無虛發,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極大恐慌——我還真有點兒佩服美國人,什麼事兒都能搞得跟電影似的。說到電影,相信這位「華盛頓狙擊手」也一定會在銀幕上亮相,但不是現在,因為眼下就有一部「狙擊手電筒影」、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電話亭》被推遲上映。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狙擊手將不同的人引誘至一個電話亭里,一旦他們掛斷電話,便將其一槍擊斃的故事。面對發行公司推遲本應於下月15日上映該片的決定,劇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對此「並不介意」,他說:「如果你看了影片,就會知道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發言人顯然被嚇壞了,他表示:「該片內容與目前現實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舉完全是為了保護觀眾」。你瞧,有時候,假的成了真的,電影也可能變成現實。 狙擊手溯源 現代意義上的狙擊手「Sniper」這個單詞的詞根「snipe」則在1832年第一次出現,源自於英軍在印度邊區的一種獵鳥活動。據說snipe是一種身體嬌小、動作十分靈活的小鳥,要獵獲這種鳥並不容易,需要相當不錯的射擊和潛行的技術,這種運動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戰時,sniper成了軍事上狙擊手的通稱,強調的除了射擊之外,還有掩藏自己蹤跡的能力。同樣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與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譯成了「狙擊手」,勉強算是不差。 雖然狙擊不一定要用火器來進行;但是在一般意義上,它的發展還是跟近代槍械工藝的水平息息相關。自16世紀起,具有改良膛線的前膛來福槍在德、奧兩國開始大量的應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獵和競賽上。在美國開拓初期,有部分中歐移民也移到美洲來,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帶,這種前膛來福槍也隨之傳入美國,以供墾荒、狩獵、自衛之需。經過拓荒者的改良,口徑變小,槍管加長,加上槍托,也將彈頭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裝彈。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來福槍」的由來,因為當時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們可以從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里看到這一時期的狙擊射擊情況。片中有一個段落,為了能讓送信的信使從包圍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脫逃,劉易斯在城牆上用遠程狙擊火力掩護,一槍一個,彈無虛發。從史實上來說,這個電影一方面誇大了劉易斯的射擊水平,另一方面也虛構了槍械工藝的發展史。在這個電影所講述的年代中,他還沒有得到後來讓他威鎮四方的名槍「打鹿將」(肯塔基來福槍)。 肯塔基來福槍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場上。華盛頓義勇軍中的狙擊手配備了這種當時射程最遠的火器(200碼左右),專門用以對付英軍軍官。而英軍正規部隊配備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裝填的滑膛燧石槍,有效殺傷射程僅為80碼——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在1814年寫下過這么一段話:「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至於想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電影《敵人的榮譽》描寫的就是肯塔基來福槍手在獨立戰爭中創下的最有名的狙殺成績。英軍狙擊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潛心研究設計了新型的來福槍,有效射程在200碼以上,性能和射速都遠勝過滑膛槍;而且是後膛裝彈,這在當時是個創舉。他在1776年向英軍高層展示他的新槍,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生產了100支,並且讓他招募了一個連的狙擊步兵到美洲作戰。他首次上陣在1777年的白蘭地酒之役,把美軍打得大敗。在此役中他還瞄準了125碼外一個正騎馬離去的美軍軍官,大概是由於紳士的風度他沒有對那軍官背後開槍,殊不知那軍官正是華盛頓。這就是有名的「未開的一槍」。 歷史上的狙擊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傷,三年後的一次戰斗中,他被一個肯塔基來福槍手射殺,死後他的新型來福槍也隨之湮沒。歷史的瞬間真是可嘆。 真正意義上的後膛裝彈步槍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在1848年設計了一種落下式的後膛閉鎖裝置,成為他日後一系列後膛來福槍的基礎。經過多次改良後,他1859型的設計被美國聯邦軍隊採用。夏普斯後膛來福槍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後膛槍幾乎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裝填,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擊手們;如果是前膛槍的話,他們必須直立裝填,目標暴露太大。 只能使用戰前進口的德國電影《兵臨城下》 在電影《全金屬外殼》 電影《阿甘正傳》
E. 感覺生化危機電影中的狙擊者太弱了
那是雨傘公司的敢死隊,裝備明顯沒有雨傘公司內部守衛人員的好,他純粹看門的,沒看防彈眼鏡都沒帶,更不說防彈衣了,你看看生化危機2中start小隊的戰術的熟練程度和裝備,明顯比那敢死隊NB多了。
F. N年前看過的一個片子。
明星連環殺手——Edward Gein
姓名:Edward Theodore Gein
出生日期:1906 年 8 月 27 日
現況:死亡,於 1984 年 7 月 26日於 Mendota 精神復康病院自然死亡
殺人數目:最少 2 人,實際數字不詳,估計該有接近 20 人
殺人方法:槍殺並肢解剝皮,製成手工藝品
犯案地點:美國東岸 Plainfield,Wisconsin
殺人時間:1954 年 12 月 8 日至 1957 年 11 月 16 日
定罪日期:從未經法庭定罪,但在1958年1月6日被判終生囚禁於國家精神病院。
有關電影:《觸目驚心》(Psycho)、《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慘無人道》和《Ed Gein》。
惡行實錄:連環殺手的經歷曲折離奇,確是非常適合作為電影的題材,因此亦經常被搬上大銀幕,但多數只是 B 級恐怖電影,能同時成為兩部荷里活一級大作參考對象的連環殺手,就只有 Edward Gein 一人。他的生平跟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在《觸目驚心》內對主角 Norman Bates 所描述的非常相似,他和哥哥 Henry 和媽媽 Augusta 住在 Plainfield,Wisconsin 郊外一個非常偏僻的獨立平房。他和哥哥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留在這楝建築物內,沒有朋友和正常的社交圈子,更不知異性為何物,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就一直被那位佔有欲強、憎恨女性的母親所佔據,形成了他孤僻和不知常理世情的性格。在他的兄長和母親相繼去世後,他開始顯露他潛在變歪了的性格。他先是把母親的屍體保留在家中,好像她從未死去。接著為了滿足對女性的慾望而去掘墓起屍,最初只是觀看她們或觸摸她們,但後來變本加厲,把屍體剝皮並縫製成人偶。但他第一次親手把活人殺死,卻要等到 1954 年的 12 月 8 日,他把附近酒吧的店主 Mary Hogan 殺死並剝皮。他的惡行要直至 3 年後才被發現,在警方找尋工具店店主 Bernice Worden 的時候,Bernice 的兒子想起他在案發前曾經來買防雪劑而起疑,結果在他的家中發現了大量惡心的「人類手工製品」,包括用人皮造的燈罩、由人頭骨所造的湯碗、頭骨床頭布置和由乳頭造的皮帶等,死者面部的皮膚連頭發則成為了面具。雖然聽起來如此令人發指,但他也有值得可憐的地方,因為與世隔絕令他根本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毫不知情。據說後來他重投社會後行為變回正常,更在精神病院內成為一位慈祥的老者!
不舉俄羅斯殺人狂——Andrei Chikatilo
姓名:Andrei Chikatilo
外號:「羅斯托屠夫」(The Rostov Ripper)
出生日期:1936 年 現況:死亡,於 1994 年 2 月 14 日在獄中被槍斃處決
殺人數目:最少 53 人
殺人方法:折磨至死、虐殺並烹屍吃掉
犯案地點:橫跨整個俄羅斯,主要在羅斯托 (Rostor)、莫斯科 (Moscow) 和聖彼得堡 (St. Petersburg)
殺人時期:1978 年 12 月至 1992 年 定罪日期:1992 年 10 月 15 日 有關電影:《Citizen X》
惡行實錄:Andrei Chikatilo 曾經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師,在家人眼中更是一個慈祥和藹的祖父,在鄰居眼中則是一個快樂的已婚男人,他是那一種在「可能是連環殺手」的嫌疑名單中排名最低的人,偏偏他正是俄羅斯一連串虐殺和食人案件的元兇。根據他的妻子 Fayina 在後來所講,導致他丈夫連環殺人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他無法正常地勃起與女性性交,他只有在對方死了之後,才能進行性行為。
他最喜歡在巴士站或火車站留連,遇上適合的獵物便跟蹤,偶然也在街上找。對象以離家出走的小孩子和妓女居多,性別和年齡對他而言也不重要,例如他第一位殺害的就是一個只有 9 歲的女孩,也殺過 20 多歲的男性。另外他殺人時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會把被害者的眼睛除去,因為他害怕死者眼中那份欠缺生命的空洞。他也喜歡把獵物帶到森林裡去,有時甚至先和他們行幾哩路才下手。但比起他令人齒冷的殺人行為,他的被捕過程卻相對地平淡得很,只是警行憑不斷努力進行偵查,證明他是真凶並拘捕他
姓名:Richard Ramirez
外號:「夜間狙擊者」(The Night Stalker)、「惡魔的門徒」(Devil\'s Disciple)
出生日期:1960 年 2 月 28 日
現況:生存,在 San Quentin 監獄等候執行死刑
殺人數目:最少 19 人,真實數目不詳
殺人方法:沒有特定
犯案地點:美國西岸洛杉磯 (Los Angeles) 和三藩市 (San Fransisco)
殺人時期:1984 年 6 月至 1985 年 8 月 31日
定罪日期:1989 年
惡行實錄:在 1984 年至 1985 年的一年裡,洛杉磯和三藩市都被一片恐怖的氣氛所籠罩,一切也是因為一名神秘的連環殺手所致。他喜歡偷偷在晚上潛入別人的家中,然後把成年的男性射殺或扼死,再把女性和小孩暴力強奸、殺害再肢解,在完事後則下他的標志——一個倒轉的五角星,在牆上、在鏡子上,甚至在死者身上。由於他跟其他連環殺手不同,既無特定的殺手方式(射殺、用棒打死、割喉、赤手空拳打死和扼死等都試過),亦非針對某一特別類型的人(被害者年齡由幾歲到 70 歲,各行各業都有),毫無線索下令警方對這名無差別殺人犯束手無策,有些市民更相信他有惡魔的超能力。案件的轉捩點在於警方找到一輛相信是這個殺手用來載獵物到郊外的車子(他也喜歡把小孩帶到郊外再獵殺),並在車上找到屬於一名少年積犯——Richard Ramirez 的指紋。雖然警方立即把他的照片發放給傳媒,但這名囂張兇殘、目空一切的殺人狂,卻要等到 1985 年 8 月才被捕,當時他正在洛杉磯的郊外,試圖把一個女人拉出車外,卻被她的丈夫反擊阻止,接著更遭圍觀的人認出他就是那殺人魔,慘被痛毆一頓才交到警方手上。他到了被判死刑那一刻還維持一貫的自大跋扈,「死刑?好可怕呢!想嚇死我嗎?人終歸一死。各位迪士尼樂園再見!」
姓名:John Wayne Gacy
外號:「胖子」(The Fat Man)、「殺人小丑」(Killer Clown)
出生日期:1942 年 3 月 17 日
現況:死亡,於 1994 年 5 月 10 日被注射毒針處決
殺人數目:33 人
殺人方法:絞殺
犯案地點:美國東岸芝加哥 (Chicago)
殺人時期:1972 年至 1978 年 12 月
定罪日期:1980 年 3 月 12 日
有關電影:《Gacy》
惡行實錄:小丑該是令人快樂和引人歡笑的,但遇上由 John Wayne Gacy 所扮演的小丑,你只會驚慌尖叫。出生於芝加哥的他,以優異的成績於商學院畢業,之後結了婚並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銷售員。他非常受所居住的社區的鄰居所喜愛,特別是小孩子,因為他會扮演名叫「Pogo」的小丑去娛樂他們。但是他年青時也曾因為性騷擾男同事和意圖強奸男孩而留下案底,只是他之後一直表現得循規蹈矩,掩飾了他潛在的獸性,令人一時未能察覺得到。直至 1978 年 12 月 11 日,一名叫 Robert Piest 的男孩在出外工作面試後一去不返,他當天所約見的建築營造商正是 John Wayne Gacy。警方開始針對他來調查,但他對事件一概否認,最終警方決定搜查這位好好先生的大宅。結果他們並沒有找到 Robert Piest,卻在一道隱藏門下的地庫找到 7 具腐爛了的屍體,那一刻他們才驚覺找到了美國其中一名冷血連環殺手,之後在屋內和後花園再掘起 28 具屍體,包括 Robert Piest 在內的其餘 5 名被害者,則因為家中再沒空位而被拋入河中棄屍。
身型肥胖的他,在以瘦為主的連環殺手界確是較為罕見的。至於殺人的原因,他自稱是出於對同性戀的憎恨,但其實被害者中大部分也是異性戀者。對於這種指控,他並不認同。「當我強奸了他們,一切便已足夠。他們要為進行過同性戀的性行為而死!」
震驚世界的連環殺手:如霧般消失的元祖連環殺手——Jack The Ripper
姓名∶不詳
外號∶「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
出生日期∶不詳
現況∶死亡,具體資料不詳
殺人數目:5 人
殺人方法:割喉,接著肢解
犯案地點∶英國倫敦東部白教堂區 (Whitechapel)
殺人時期:1888 年 8 月 31 日至 11 月 9 日
定罪日期∶從未被拘捕
有關電影∶《屠出地獄》(From Hell)、《狙擊風月殺手》(The Ripper)
惡行實錄:就時間而言,「開膛手傑克」並不是史上第一個連環殺手,在他出現之前已經有連續殺人犯存在過,但他肯定是將「連環殺手」四個字發揚光大的人。他殘忍的虐殺方法令當時的倫敦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人都懼怕他的名號。其實他的犯案時期並不長,只有短短的 3 個月,但他所帶來的震撼卻相反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除了因為他殺了 5 名妓女,手法一次比一次殘忍外(「開膛手」並非只是虛銜,第 4 名死者就是被剖開身體,發現時腸臟都掛在肩膊上,最後一名更是面目全非,面孔被剁得再無法辨認,身體器官有些不見了,有些則四散在案發現場),更重要是他曾多次親筆寫信到警署公然挑戰警方,甚至送上死者的耳朵、腎臟和兇刀,警方卻一直捉不到他,可見他的膽量不輕。為他再添傳奇性的是他在第 5 宗案件後,忽然像人間蒸發般消失,從此再沒出現,只留下一個到現在也未解開的問題——他究竟是誰?
曼森名字的由來就是他:姓名:Charles Manson
出生日期:1934 年
現況:生存,在 San Quentin 監獄終生監禁
殺人數目:7 人,但他自稱殺了 35 人
殺人方法:虐殺 犯案地點:美國西岸加州 (California)
殺人時間:1969 年 定罪日期:1971 年 3 月 29 日 有關電影:《Helter Skelter》
惡行實錄:在「披頭四」(Beatles) 熱潮堀起的 60 年代,Charles Manson 和當時很多的青少年一樣,極度迷戀披頭四的音樂,但是在結他以外,他亦迷上了另外一樣非常流行的東西——毒品。他本身是一名妓女的兒子,在美國非法出生,年少時已經犯案累累,檔案被標明「危險」和「永不可信任」。在保釋外出期間,他曾兩度結婚,如一個正常的普通人般組織家庭,但兩次婚姻也以失敗告終。不過兇殘的殺人組織 Manson Family 並不是真的指一家人,而是一群仰慕他的追隨者(多數為年青富有的中產女性)所組成的殺人集團。到了 1969 年,這個組織已經有 25 個主要會員和 60 個一般黨員。有一天,身為首領的他宣布進行終極計劃「Helter Skelter」(披頭四其中一張大碟名),發動末日的種族和階級戰爭,並揚言只有他的信徒才可以存活下來。首個受害的單位是著名導演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的大宅,除了波蘭斯基外出拍片避過一劫之外,包括他有身孕的妻子 Sharon Tate 在內的 5 人都被虐殺,接著則是一間超級市場的東主 LaBianca 夫婦。但這場戰爭在這里就停住了,原因是其中一名中堅分子 Susan Atkins 因另一椿謀殺案被拘捕後,不知為何滔滔不絕的把所有罪行招供,惡名昭彰的 Manson Family 就此
姓名:Jeffery Dahmer
外號:「密爾沃基怪物」(The Milwaukee Monster)
出生日期:1960 年 現況:死亡,在獄中被另一名囚犯所殺
殺人數目:17 人
殺人方法:沒有特定,但會先奸屍,再烹屍吃掉
犯案地點:美國東岸密爾沃基 (Milwaukee) 和俄亥俄 (Ohio)
殺人時期:1988 年 1 月至 1991 年 7 月
定罪日期:1992 年 6 月
有關電影:《Dahmer》
惡行實錄:Jeffery Dahmer 可能是犯罪史上最冷血、最令人發指的連環殺手。他的外表就有如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孩子,即使你在街上遇見他,你也不會特別注意他,但他卻做出如惡魔般的罪行。本身是同性戀者的他,堪稱是《沉默的羔羊》里食人博士 Hannibal the Cannibal 的真人版本。他會把他有興趣的獵物綁架,然後殺害、強奸,最終吃掉。和 Andrei Chikatilo 一樣,他只有透過奸屍才能獲得性滿足和高潮,偶然也會望著犯案的寶麗萊自瀆。在食方面,他也非常講究,只會選擇想吃的部位貯放於雪櫃,其餘的全放到他於廚房特製的硫酸池處理掉。在 10 多件案件當中,他曾經試過先後殺害兩兄弟,最恐怖的一次試過把被害者的頭蓋骨鑿開,並灌入水銀。他最終被捕可說是一場意外。在 1991 年 7 月的晚上,兩名警探 Patrolmen Routh 和 Rolf Mueller 在巡邏時遇上一名黑人青年 Tracy Edwards,他告訴警察他附近的一名鄰居揚言要剖開他的心並吃掉。三人一起來到調查事件真偽,起初找錯了另一人,但最終也來到 Jeffery Dahmer 的家,並在內發現大量人頭和殘肢,雪櫃里更有切好的人肉和一個人頭!他最終被判有罪並要坐牢 1070 年,在獄中也如電影中的 Hannibal 一樣被單獨、高度監視下隔離。但他還是死在獄中,因為另一名在獄中的囚犯聲稱受上天感召,要殺死他替天行道,他的一生就此完結。
姓名:Theodore Robert Bundy
外號:「校園殺手」(The Campus Killer)
出生日期:1947 年
現況:死亡,於 1989 年 1 月 24 日在科羅拉多州 Skarke 監獄被電椅處決
殺人數目:最少 19 人,但有可能高達 40 人
殺人方法:絞殺 犯案地點:遍布全美國各省份
殺人時間:1974 年 1 月 31 日至 1977 年 2 月 15 日
定罪日期:1979 年 7 月 24 日
有關電影:《Ted Bundy》
惡行實錄:每個人都應該曾經遇上過一個這樣的人物——他品學兼優,樣貌英俊,從來不憂心沒有約會對象,曾經是男童軍,運動方面也十分優秀,之後進入一間著名的大學,同樣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跟著在政府內工作,高薪厚職且社會地位崇高。Ted Bundy 就是這樣的一個模範生,但在他心底的深處,卻住了一頭惡魔。他最喜歡潛入校園殺掉女學生,又或者以他的魅力邀請女學生出外遊玩,再加以殺害。最喜歡以「Hi! I am Ted!」向獵物自我介紹的他,自 1974 年 1 月 31 日第一宗案件發生之後,一直沒有被警方懷疑,直至 1975 年的夏天他因為違反交通規則而被拘捕,整個真相便開始成形。先是一個險遭他殺害的倖存者 Carol Da Ronch 出庭指證他,被判綁架罪成立的他,之後原本要出席科羅拉多州另一項謀殺指控的他,卻忽然逃走,之後一直以不同的身分和樣貌四處逃避追捕。在 1977 年 2 月 15 日他終於落網,並憑著一名被害者身上的牙印定了他的罪,在電椅上終結其罪惡的一生...
G. 關於生化危機的問題,知道的朋友幫幫忙
愛麗絲本來是雨傘公司的安保一員, 她是唯一一個接受雨傘公司t病毒植入後能夠產生超強力量的戰士.其他戰士都不能像愛麗絲一樣強大.第二部裡面的狙擊者戰士, 其實就是第一部裡面最後被捉的男主角. 他因為被獵殺者抓傷感染病毒,被那個博士帶回去研究實驗. 其實和游戲裡面的狙擊者故事有很大的出入.游戲裡面狙擊者是一個拳擊手,受雨傘公司威脅,參加了T病毒的實驗.最後成為狙擊者.其實游戲和漫畫故事裡面, 狙擊者不是唯一一個的, 而是有很多個的. 但拳擊手這個狙擊者是主線(印象中是這個劇情, 因為很久之前看的).樓主如果你對生化危機有興趣, 建議看漫畫和玩游戲.電影裡面其實劇情改得很不好.愛麗絲在游戲裡面根本不存在, 是改編出來的.
還有, 其實研究喪屍的目的就是想研究戰爭中的士兵, 就是我們都會說的生化武器.
希望我說的能給到你幫助啦.
因為生化危機, 我都喜歡很久了
Ps.樓主, 其實電影版生化2裡面的Jill是游戲版裡面第三部的女主角, 那個一直是生化危機裡面的主線角色.
H. 求助誰知道有部電影叫《夜間狙擊者》,在哪裡能看到啊,是2002年的恐怖片,為什麼搜不到,
找不到這名字
狙擊電話亭 2002年的